中小学职称改革_第1页
中小学职称改革_第2页
中小学职称改革_第3页
中小学职称改革_第4页
中小学职称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印发分宜县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 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分宜县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 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分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 年 11 月 7 日 分宜县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我县教师队伍建设,促 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 201198 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西省深化中小学教 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248 号)、新余市人 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新余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 作实施方案(余府办发201268 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 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按照国家深化 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 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 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 基础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提 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 2统一制度,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体现中 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 3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切 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4重师德、能力、业绩和贡献的原则。激励中小学业教师提高 教书育人水平,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5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原则。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坚持 深化改革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相配套,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 定的关系。 (三)目标任务 按照省政府下发的江西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248 号)文件精神,围绕“深化改革、完善 政策、控制增量、消化存量、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强化服务”的工作 思路,从 2012 年起,原则上用 3 年的时间按 4:3:3 的比例,基本消 化我县实行“ 评聘分开 ”以来中小学高、中 级未聘的存量。3 年之后, 实行全县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有空岗的情 况下进行,不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之外,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 评审。评聘的名额由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统一下达。 二、实施范围 改革试点在以下范围内进行: (一)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 (二)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及其他校外教育 机构。 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方案应严格参照本实施方 案另行制订,经批准后实施。 三、主要内容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教 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形成以能力和业绩 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 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主要内容包 括: (一)健全制度体系。 1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 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 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教师职务分 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 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 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 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和小学特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 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 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 教师对应三级教师。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体系后,中 小学教师进行流动时,其所具备的专业技术资格不再进行重新评审 (或认定),但应符合教育主管部门对任教所应具备的教师资格等级 证书。 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 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教 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 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 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执行新的职称(职务)评价标准 根据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省教育厅下发的江 西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赣人社 发201262 号)文件精神,我县从 2012 年起,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严格执行新的评审办法和资格条件,按照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 改革的要求,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长远发展的目标,引导教师注 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与艺术,注 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能力,切实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不 断提高我市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结合我市教育发 展情况,按照各类中小学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在执行新的评 审办法和资格条件的过程中,向特别优秀教师、一线教师、农村教师 给予适当倾斜。 (三)改革和创新中小学教师评价和监督机制 1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县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完 善评委会的组织管理办法,扩大评委会组成人员的范围,注重遴选 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健全评委会工作程 序和评委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 2改革和创新评价办法。县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探索业内认可 的实现形式,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 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增强同行专家评审的公信力。 3健全完善评聘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和广 大教师的监督作用。主动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参与改革试点的全过程; 要保障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行“六公开” 、“两监督” 制度,即:向教师公开岗位数额、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评聘程序、参 评人员业绩、评聘结果、监督电话,主动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广大教 师监督,保障评聘工作的客观公正、规范透明。 (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1按照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及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 要求,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发挥学校在 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 的统一。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严格执 行聘用合同,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公办中小 学教师的聘用和待遇,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 制度管理和规范。 2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要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有空岗的 情况下进行,不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之外,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 格评审。中小学教师竞聘上一职称等级的岗位,由学校在岗位结构 比例控制范围内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评审,并按照有关规定将 通过职称评审的教师聘用到相应的岗位,及时兑现受聘教师的工资 待遇。对已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但未被聘用到相应岗位的 人员,过去取得的资格依然有效,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不需再 经过评委会的评审;改革试点期间,如本人愿意、单位同意也可竞争 推荐参加新的资格评审。 3我县中小学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以 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各等级的结构比例,仍按江西省事业 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及最高等级控制标准(试行)(赣人 发200813 号)有关 规定执行。正高级教师结构比例数由省人力资 源和社会保障厅按国家宏观指导意见确定并下达。 4为保证我县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用 3 年左右时间解决已 有资格未聘教师存量的问题,经报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 教育局同意,我县在聘用管理方面实行两条解决未聘人员存量,空 出岗位的政策: (1)凡 2001 年前(含 2001 年 12 月 31 日)取得相应中学高级教 师、小学特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资格在 编在教师岗位的人员,一律实行不占职数单列聘任; (2)凡男年满 55 周岁,女年满 50 周岁。 (截止时间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已取得相应中学高级教师、小学特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 师、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资格在编在教师岗位的人员,一律实行 不占职数单列聘任。 上述两类人员单列聘任后,其空出的岗位数全部用于解决未聘 人员和新申报参评人员,具体岗位分配办法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局、县教育体育局共同商定后下发。2013 年、2014 年执行办法和 时间按上述(1)、 (2)规定类推。 四、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基本程序 从 2012 年开始,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应在有岗 位空缺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竞聘工作方案, 竞聘方案经学校全体职工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经政府教育主 管部门审核同意,报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后实施。评 聘工作按学校公布空岗、个人申报、考核推荐、专家评审、审核确认、 学校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 (一)学校公布空岗。 学校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核实下达的空岗 数,向全体教职员工公布拟聘岗位数及竞聘条件,竞聘条件应不低 于国家和我省相应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鼓励 学校制定高于标准条件的评价标准,切实做到好中选优。 (二)个人申报。 中小学教师对照岗位及竞聘条件,按照规定程序向学校提出申 报。 (三)考核推荐。 学校组建推荐委员会,通过多种方式,对参加竞聘教师在师德、 能力、业绩、贡献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提出推荐意见,确保考核结 果客观公正。防止简单地论资排辈、重业绩、轻师德等现象发生。学 校根据推荐委员会的推荐意见,集体研究确定推荐人选并予以公示 一周。 (四)专家评审。 评委会按照评价标准和办法,对学校推荐人选进行专业技术水 平评价,按专业技术水平确定评审通过人员。 (五)审核确认。 评审结果经公示后,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确认。 (六)学校聘用。 学校根据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确认结果,按照事业 单位聘用制度的有关要求,将评审通过的教师和已取得资格未聘的 推荐人选聘用到相应岗位。 五、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改革试点工作在市人保局、市教育局指导下,县委、县政府统一 部署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 年 10 月至 11 月) 成立分宜县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及 办事机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班子;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 掌握具体情况;研究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经县 政府同意,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审批。 (二)实施阶段(2012 年 11 月至 12 月) 1动员部署(11 月)。召开全县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 提出工作要求。 按实际未聘人员和新申报人员的情况,统筹下达我县今年总体 使用的空岗数额,其中原则上 80%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0%用 于今年新申报评审人员。 2人员过渡(11 月上旬至 11 月中旬)。人员过渡工作分两步, 一是按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以 及现聘任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统一办 理过渡手续。二是各学校按我县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下达的用于解决 历史问题的空岗数,统一组织人员参加竞争聘任并办理过渡手续。 3竞争推荐(11 月中旬)。根据今年下达的用于申报评审的空 岗数,确定我县今年高级、中级的推荐数量。按江西省深化中小学 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赣人社发201262 号) 文件,由各级人保、教育部门组织学校开展竞争推荐工作。按属地管 理的原则,由学校通过竞争按 1:1 的比例推荐至县人保、教育部门 审核,最终上报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统一核定后推 荐至评委会评审。 4开展评审(12 月)。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组织中小学教师 职称评审。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在国家核定的指标内,由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组织评审,评审结果报人社部、教育 部批准;中级、高级教师评审工作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 局共同组织,评审结果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复。 (三)总结阶段(2013 年 1-2 月) 按照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和检查,进行全面总 结,形成改革试点工作报告,总结体验,提出进一步深化完善改革的 意见建议,便于全省全面推行改革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社会影响大,改革试点工作本身涉及人员过渡、标准制定和推荐评 审等诸多环节,工作十分复杂,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 展试点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学校要成立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 (职务)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改革试点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共同负责,按照职能分工,做好相关工 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工作 的综合管理和指导监督;教育部门要切实做好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 组织落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