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因素,使 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佛教本着“法赖人弘”的基本信念,注 重培养人才,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强大的 生命力,仍可为当前中国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佛教是教育的宗教 与西方宗教相比,佛教的教育性十分明显。从词源上看,西语 中 Religion 与汉语概念的 “宗教”截然不同, Relgion 是从拉丁词 “religio”词根发展而来,含有尊敬神、履行神的义务,反复默想神, 重新与神修好等含义,称为 Relgion 的宗教至少包含三个特征:崇拜 独一的至上神;信奉独一的神圣经典;具有统一规范的神圣宗教组 织与宗教仪轨。汉语“宗教”是一个合成词,“宗”是宗旨,即所 尊崇的学说,“教”是教化、教育、教导。 “宗教”作为一个词的连用首先出现在佛教中,南朝梁代的袁 昂(450 540 )说:“ 仰寻圣典,既显言不无;但应宗教,归依其 有。”(弘明集卷十)因为尊崇某一学说、人物或经典,于是 依宗立派,由此“宗”也有了“派”的含义,而“教”便用来指代 佛陀的整体教化,“宗”变成了“教”的分支,是依照不同的言教、 经典、修行方法等形成的佛教派别,如印度的中观宗、唯识宗,或 称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再如中国的禅宗、天台宗等等。 每一宗都有自己核心主张,称为“宗见”,如中观宗的宗见为 “诸法无自性”,因此又称“空宗”;唯识宗的宗见为“万法唯识” ,主张唯识无境,识有境无,因此称“有宗”。“宗”不能违背 “教”,但宗派可以有自己特别遵奉的经典和师承,宗派之间不同 的修行风格称为“宗风”。 因此,佛教作为宗教,更多的意义上是依于其宗旨的教化,即 便是如净土宗信仰的极乐世界,也跟享乐的天堂有天壤之别,极乐 世界只是阿弥陀佛为了教化众生而创建的教育培训基地,营造一个 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喜欢去那里的人们好好修行,修行成佛了还要 出来教化众生。 二、追求真理的教育理念:觉悟实相 中国当前的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我们虽然在追求教育理念 创新、方法创新、知识创新、人才创新,但一直没有真正地创新出 来。高校中行政化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行政权威凌驾于学术之上, 不科学的目标培养管理模式,使许多大学生如大工厂里生产出来的 标件,泯灭了自由的创造性,难怪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与我们无缘。 中小学中问题也很大,以考试为指挥棒,培养了学生的奴性思维和 功利性价值观,绩效工资让更多的教师向钱看,等等。诸多问题使 中国教育创新空间非常狭小,虽然我们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经 验,嫁接过来,但所结的果子却不太理想。 中国教育的致病因素很多,诸如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合理、 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材内容陈旧、教育腐败等等,但其中最根本 的还是教育理念的偏离。而这种教育理念的偏差并不在于陈旧还是 先进,而是某种功利性的文化惯性造成的。急功近利让人们忘了追 求真理,或者仅仅把真理当作口号。 普遍必然性真理在中国的老子那里称之为“道”,由道而有德, 德是万物得之于道的内在本质,但尊道而贵德的人并不多,人们多 是闻道而弗顾,大笑而去。中国的世俗文化教育,向来缺少探索普 遍必然性规律的精神,眼睛只盯着具体有用的事物,而不去从一般 的“事”中寻求普遍的“理”,一些了不起的发明创造,无论是四 大发明还是勾三股四弦五等数学成就,都只是一些特例,是在具体 经验中发现或创造出的个别的东西,没有进一步去探索蕴含在诸多 个体物中的一般性之理念和规律。没有像西方那样的科学精神,自 然也发展不出科学,近代以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教 育理念也因为舍本逐末而随着甲午战争彻底破产。 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难以培养出真正的科学家和 创新人才。因此,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追求真理,这不仅仅作为一个 宏大的理想,而应当是真切的信仰。只有信仰奇妙的自然界有超越 功利的客观规律,并且值得人们不惜代价地去追求,才能有伟大的 科学成就。只有把法律当成信仰,认识到法的精神是由人自由的本 性而决定的客观法则,而不是人为规定的东西,我们才能真正走入 法制社会。 对普遍性和必然性真理的追求有着不同的文化形式,古希腊以 来的西方哲学称之为逻各斯(Logos ),逻各斯作为万物的原型,渗 透到西方的自然科学、宗教、经济、政治、法律等方方面面,探索 自然科学之规律,经济之规律,政治之规律,法律之必然法则,乃 至集真理大全之上帝。 真理在佛教中称为真谛、实相,佛教徒修行的目的就是悟入诸 法实相,究竟涅槃。因此,与其说佛教是宗教,不如说是教育,当 然二者并不矛盾。佛教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否定至上神的存在, 作为教主的佛也只是宇宙真理的觉者和教化者,诸佛菩萨不能创造 生命,因为生命之灵性本身不生不灭,众生与佛在本性上没有差别, 差别只在事实上的觉与不觉。 佛教中虽有诸多天神、鬼神之类,但他们只是跟人形类相异的 有限生命的存在,有生死,有困惑,也需要佛陀的教化。诸佛不为 满足众生的功利性目的出现于世,而为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 见出现于世。开示即通过有效的方法教化众生如何去觉悟,悟入即 成就众生悟入诸法实相。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觉悟宇宙实相,觉悟 宇宙之实相也就是证得无上菩提,也就是大涅槃。 三、因材施教:四悉檀 因材施教的原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共识,但如何去做却 各有各的特点。佛教的教化历来讲究观机逗趣,因病与药,佛度生 的方法叫做“悉檀”。“悉檀”是梵语 Siddhanta 的音译。悉檀,古 释为“宗”,即对法或对教辨明宗要;有时也解作“成”,即所说 义理无有乖反;有时也解作“理”,即诸法的理趣;中国的天台宗 也译之为“遍施”,即普遍布施众生的方法。佛教的悉檀共分四种, 即四悉檀:第一义悉檀、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 第一义悉檀,又称“入理悉檀”,以最直接的方式直入诸法实 相。龙树在大智度论卷一云:“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 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 不可破,不可散。”“过一切语言道,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 诸法,诸法实相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如摩 诃衍义偈中说:语言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说诸 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 切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 世界悉檀,又称“乐欲悉檀”,即诸佛菩萨随顺世间法而阐明 因缘和合之理。大智度论卷一云:“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 别性。譬如车,辕轴辐辋等和合故有车,无别车;人亦如是,五众 和合故有,无别人。” 各各为人悉檀,又称“生善悉檀”,即诸佛菩萨应机说法,令 众生起善根,即先观察众生禀赋与根器,随机说法,建立信心,循 序渐进,善根滋长。大智度论卷一云:“观人心行而为说法, 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如经中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 杂受;更有破群邪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 对治悉檀,又称“断恶悉檀”,即佛陀针对众生的贪、嗔、痴 等烦恼,对症下药,使其灭除烦恼并摆脱恶业。大智度论卷一 云:“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譬如重、热、腻、酢、醎、药草、 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 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嗔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 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嗔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 嗔恚火故。” 佛教的四悉檀法,既有直接针对真理的教化,也有详细分析世 界因缘的教化,又有针对众生个体根性的教化,以及众生烦恼病症 不同的教化,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教师精神与言传身教:四无量心与四摄法 目前师德问题是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人们慨叹教师整体素质 不高,许多教师一切向钱看,上课不认真,通过多种方法收钱,以 及教育中的腐败,收受家长贿赂,不关心学生成长,等等。佛教是 一种师道教育,而作为佛教教师的诸佛菩萨在心念上必须具备慈悲 喜舍四无量心,在行为上要实行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 事等四摄法,全心全意而又善巧方便地教化众生,这对我们今天的 师德教育启发意义很大。 佛教要求菩萨教化众生必须具备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 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为与乐,悲为拔苦,也就是从积极 方面讲,给予众生快乐,从消极方面讲,拔除众生痛苦。喜无量心 就是见人离苦得乐而常生庆悦。舍无量心就是如上三心舍之不执, 不居功自傲,怨亲平等,无憎无爱,真正具备无私奉献精神和品质 才能够不辞辛劳,无怨无悔地教化众生。 做菩萨教化事业,不但要有大心,还要有大行。人们往往不喜欢 单纯的说教,所以佛教强调菩萨度生要恒顺众生,因势利导,六度 万行。其中重要的方法就是四摄法,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 同事摄。 布施包括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对于贫穷的人,要给与物质上的 慰藉,助其度过困难;对于生活在种种恐惧中的人,实施无畏施, 开导帮助他消除恐惧,获得安宁;对于求知心重的人,要用法施, 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融资合同协议
- 购房补充协议合同归谁
- 烟店合同协议
- 绿化工程合同协议书
- 赠品领用合同协议
- 税点协议合同
- 施工合同初步协议
- 用户协议合同
- 共管协议共管合同
- 供应合同供油协议
- 福州流动人口登记表
- 爷爷奶奶的碑文范文
- 手阳明大肠经(经络腧穴课件)
- IATF16949-COP-内部审核检查表+填写记录
- 2024新《公司法》亮点全面解读课件
- 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申报书(3篇模板)
- 202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真题答案
- 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2023年校园招聘60名人才笔试上岸历年典型考题与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中华护理学会成人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团标解读
-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技术综述
- 自然辩证法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