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案_第1页
《社戏》教学案_第2页
《社戏》教学案_第3页
《社戏》教学案_第4页
《社戏》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家泊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备课教师 李祥艺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社戏 教材分析 社戏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故事,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 节,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仿,因此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在学习 上,为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 腻的人物刻画不会很在意。也由于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对写作背景不熟悉, 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去领悟。有些问题需要在老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小组讨论, 分别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疑难问题,从而显示教 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品味优美语段,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 用;分析人物,体味文中展现的人情美。 3.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理解小说的主题 思想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从色彩、气味和音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 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因此,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 借景抒情的。 教法学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 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阅读中,以读贯穿始终,将速读、精读、品读相结合。整个过程中强调 师生互动,导学结合,自主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研说课添删内容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快乐的童年常常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童年有外婆讲不完的神话故事,童年有长 大后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童年更有情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伙伴每个人的童 年都是一本品不够的书。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觅迅哥儿童年的足迹,分享他在农家获 得的无限快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一篇小说社戏 ,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示 了一个怎样的童年生活画面。 【设计意图: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能把学生的注 意力吸引到本课教学的思维轨道上来。 】 (二)回顾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如:作者的身份,本文选自他哪部集子,我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 (三)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词障碍 1读下列词语,辨别字音、字形、字义。 归省 行辈 不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蕴藻 家眷 皎洁 漂渺 纠 葛 旺相 模样 欺侮 棹楫 我提前给同学布置预习,要求学生首先从课文中勾画出生字词。第一遍读字音, 读准确,第二遍辨析字形、字义,并写在笔记本上。 2.学生还可以补充老师未写的自己又咬不准的字,同学间帮助解决,教师适时点 拨,创造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音、辨 形、辨义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 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 (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按要求自由诵读课文。 阅读要求: (1)标段。 (2)要用圈画批注的方法找出你读到的信息,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出现的人物、 围绕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件?围绕这一中心事件,作者写了 哪些相关的事情? 2.教师让学生自主举手,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教师要充分准备好对文本的解读, 以备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 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 (五)精读课文,品读赏析 1.指导学生跳读课文,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 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欣赏的理由,争取有感情的朗读,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温馨提示: 欣赏的理由可以从修辞、用词、语境等多角度地加以赏析。 例如:“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 (课文第 10 段) “点” 、 “磕” 、 “退” 、 “上” 、 “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 划船的情状表述的较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架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 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2.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推出朗读好的,品味到位,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全班展示,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及朗读指导。在这一环节中适时穿插: (1)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自认为拿手的语段,配以舒缓、抒情的背景音乐: 田野的风 ,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其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 (2)听后齐读,再放音乐,加深体会。 【以下是教师需准备的,以备点拨,但要把握好精讲、少讲: (1)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 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采来。 ” 这一句话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烘托出了孩 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心情。写老渔夫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侧面衬托孩 子们的架船技术。应用欢快的语气读,语速应快。 (2)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画面月夜行船的景物描写,讨论分析作者 抓住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调动什么感官展开描写的 ? 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展开描写。 如:色彩豆麦的“碧绿” ,远山的“淡黑” ,月光的“皎洁” ,渔火、灯光的 “红” ,航船的“白” ; 气味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各方面写 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语速应舒缓。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 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形象真 切,突出了船行的快。 “踊跃” ,跳跃。由于船行之快,自然两岸的连山就有一种向后 快速移动的感觉;又因为是夜间行船,所以看到的连山只是大致的轮廓“铁的兽 脊”一样;“兽脊”快速向后移动,便有跳跃之感,即“踊跃”的感觉。把静态的连 山写动了,烘托了“我”急迫的心情。应用轻快与舒缓交替的方法朗读。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语气应 舒缓。 (3) “戏台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隔。 ”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回望中戏台夜 景的美,表达出留恋的心情。应用舒缓的语气读。 】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 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的能力。 ”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说出自己感受最深、 最喜欢的段落情节,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并谈谈读后的感受,让学生在反复听读、朗 读中品味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 美能力。 】 (六)小结: 你能用一两句话,表述自己通过本文的学习得到的收获或感受吗? 【设计意图: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 的个性化体验。 】 (七)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学习描写景物片断秋天来了 ,要求能抓住景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 修辞方法,多方面的反映秋天这一季节特点,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 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 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克服以课本为中心学习的倾向,实现 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沟通。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 】 第二课时 (一)回顾重点,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通过朗读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品味优美语段的同时,体 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作者通过修辞、用词等描绘了一幅幅美的画面,而在 这个故事中还描绘了一系列美的人物形象,这次课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二)研读课文,分析形象 1要求:跳读课文,请快速说出文章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 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请以“我最喜欢_,因为 _”的句式,简笔勾勒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设计意图: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注意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 性化的东西。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 2.分析人物形象,把有代表性的语句勾画出来,再轻声朗读,细细体会。 3.小组内交流,推出代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及朗读指导,反复读评, 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 【教师需准备: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1)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 ,他的性格也是表现得最突出。双喜聪明, 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机敏,办事果敢,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 和号召力,当然是孩子们的领袖。 “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双喜的决策和 组织。这个形象,是令人深深喜爱并难以忘怀的。 当我看不成戏的时候“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 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 ,双喜能马上想出“好主意”“八叔的航船不是回 来了么?” ,并且对大人举出可信的理由,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 我们又是识水性的!”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 ”至使“我”能去看社戏。 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 ,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 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 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 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 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 , “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 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和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 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提议“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他了解大家的情绪, 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 偷豆的时候,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 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2)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 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3)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4)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 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听说 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 ,他并不是吝啬的人; 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 我夸他一句, “竟非常感激起来” ,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的读、评中体味文中展现的人情美,还要引导学生从 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 (三)精读课文,探究质疑 1.要求:快速默读全文,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 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组内推出问题,集体交流。在生生合作、师生合 作中让学生突破难点,能理解文章主题。 【教师需准备: 引导学生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 ,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 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讨论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 。可 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 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 朴善良,天真活泼。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 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 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 有吸引力;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 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 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文章以“社戏”为题,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我们是否可以把标题改为 “平桥村一夜”?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文章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 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那夜的戏好看吗?豆好吃吗?请结合文章具体的句段找出依据,证明自己的观 点。 怎样理解句中的“好”?(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写作背景) (探讨第一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跳读课文,结合看社戏时的心理、神情描写等, 不难得出“戏不好看”的结论;而通过煮豆的人一群孩子,而且都是十几岁的男 孩子,他们可能在家从没有做过饭,煮豆的佐料盐(只有盐) ,以上种种都表明 “豆也并不很好吃” 。 第二个问题能较快较好地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到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