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中的人与事(提纲) 陈少明 第一讲:为什么要读论语 一、中国文化中的第一经典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 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论语 。 十三经之一(易 、 书 、 诗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 春秋 左传 、 春秋公羊传 、 春秋榖梁传 、 论语 、 孟子 、 孝经 、 尔雅 ) 四书之一(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 子曰诗云 中国文化儒家先师 政治与社会生活(“半部论语治天下” ) 为什么有如此影响?(思想内涵,还是其它原因?) 二、 论语与哲学 黑格尔写道:“孔子的教训在莱布尼兹的时代曾轰动一时。我们看到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 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 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 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会获得 什么特殊的东西。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 那倒是更好的事。 ”(哲学史讲演集第一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 研室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 年,119-120 页。 ) 一般读者的感受与黑格尔一样 为什么?影响深远的证明:比较孔子之前或同时代的观念 实践哲学与认知哲学 常识与深刻 2 更新对哲学的理解:哲学问题(或观念)与哲学分析(或理论) 注意中国哲学的思想特点 三、体裁:对话与叙事 中国史学中“记言”的学术传统。 钱穆在中国史学名著中揭示,传统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 记言就是记录以话语为中心的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作为子学代表的论语 ,就 是记言的经典。由于对话所体现的思想方式同近代西方理论哲学的思想结构大 异其趣,套用后者解说前者的方法,无法有效理解中国古典思想的实质。这启 示我们寻求与文本更相契合的解释方式。 言述方式:对话体 对话体与论说文 对话特征:在特定的人(多是熟人)之间进行;身份关系决定“说听” 关系(教诲还是辩论) ;限定的话语背景影响说话的方式;语义交流有反馈的可 能。 写作特征:读者是匿名的,不同时代与不同身份,降低对读者思想共识的 预设。误解或曲解无法得到作者的及时澄清(甚至永远沉默) 。 三种对话:自然对话、虚似对话(故事与论辩) 论语 (语类、传习录)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 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公治长) 庄子 (韩非子 、 世说新语 、禅宗传灯录 )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 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3 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 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 鱼之乐 ,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 本。子曰 汝安知 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故事) 公孙龙子 (墨子 、 肇论 ) “白 马非马 ,可乎?” 曰:“ 可。 ”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 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言语行为” (speech acts)理论。 由奥斯汀(J. L. Austin) 、塞尔(John R. Searle )创立、发展的“言语行为” 理论,一改传统分析哲学以科学语言为典型,以真假两值衡量语言意义的教条, 考察日常言语运用中说话者的意图及其后果的关系,从而提炼出另一套更能贴 近生活的语言哲学。这一理论为研究经典中的“对话”现象提供新的概念工具。 赫伯特芬格莱特(Herbert Fingarette)的孔子:即凡而圣便受到它的影 响。 论语对话成为情节的组成部分 四、阅读方式 1、阅读原典 借助经典注疏:汉学与清学 汉学以经学为主 清学同时复兴子学(诸子集成) 研究不同注疏的意义:不仅是理解原文的工具 经典解释传统 2、读故事 4 不是关注抽象概念,研究理论 人物与故事 程树德:论语集释四卷本,中华书局 第二讲: 孔子:立言与行教 儒教的争议 论语是儒教的第一记录 朱熹:“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 ” 现代解读的习惯(当作一部学术专着来研究):仁的困惑 一、孔子的施教方式:以仁为例 钱穆说:“如孔子讲仁 ,今天我们都要学西洋人讲哲学的方法,来讲孔 子的仁 。那幺如论语里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这话意义无穷,可是 当下则只是一句话。又如说仁者其言也 或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如此 之类,若我们把论语孔子论仁,依照西洋人的哲学来作一篇文章,加以组 织,成为结构,这些话怕会一句都用不上,或者说这些话都变成不重要的了。 ” (中国史学名著P43 44) 1、原则性论断: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 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 譬,可谓 仁之方也已。 ”(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颜渊) 5 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 “知人。 ”(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 其共同点是,不仅对行仁的具体事项作出评断,而且给出了评价的理由或 原则。 2、通例 通例也分不同的类型,触及性格、行为规范等等。 说及性格如:“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 “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 说及行为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学而)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此 外还有一些观察经验,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宪问) 这些通例不是原则,是对某些行为现象的直觉判断。它既不是从上述所说 的原则直接推导出来的,即看不出两者间的因果关系,也难以应用到其它的问 题上。但它涉及的现象被类型化了,在同类的经验范内也对修养或行为起示范 作用。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即起举一反三的效果。 3、辨疑 有原则、有通例,但仍然有例外的情形。下面对话,表现孔子为弟子解惑 的功夫: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 “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 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公治长) 子路曰:“桓公 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 “未仁乎?”子曰:“ 桓 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6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 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 赐。微管仲,吾其被髪左衽矣!岂若 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 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 二、反思德性伦理 论语所呈示的对于“仁”施教方式,内在于儒教致力于人的人格完善 的目标。它不是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教化实践。 第一, 论语中反映的以“仁”的观念为中心的教化方式,符合人类道德 实践的经验。 第二,以人格的完善为目的的德性观念,不是一个完备且一致的思想系统。 至少,人格中既有道义问题,也有性格问题,各自从属于不同的价值范畴。同 时,道义问题中,不同的德性有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有矛盾或冲突。 第三,道德是指导实践的,而人格则体现在行为中。由于生活是不断变迁 的自然过程,人们在面临各种新的生活经验时,自然存在一个如何把固有的道 德规范应用到新的经验的过程。而一但新的经验与固有原则脱节,就有一个如 何对待既定道德原则的问题。 三、孔子的角色 圣人、素王、良史、先师 立言即行教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孔子之前,未见有可以效法的“师”的榜样,因此没有这样的角色规范存 在。孔子重正名,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是没有“师师,徒徒”的 说法。 传道的资格:历史文化知识与道德人格力量。 立言、立德与立教相统一 德性中的许多问题,如善良、宽厚、谦虚、勇敢、坚毅等等,为什么要发 扬或提倡,从倡导者或拥有者来看,是很难提供更高的理由的。但是,如果从 选择同伴的眼光来看,这些品质就是被选者吸引人之所在。显然,我们愿意与 7 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 拥有这类德性的人相处,而不是相反。即使缺乏美德的人,大概也不太可能愿 意与邪恶者相处(除了临时的利益勾结外) ,因为那会失去安全感。几乎每个文 明都如此。我们的选择,导致这些品质成为人格中的价值。这种选择如果说不 出更高的理由,那就是人性的要求。孔子的魅力在于他多方面揭示,以及表现 人格中的美德。在这里,历史与人性是统一的。从孟子到宋明儒家(不论心学、 理学) ,都肯定人性中包括有成圣的基础,这种说法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有 道理的。说有意义是因为它能起鼓舞人道德完善的作用,说有道理的依据则在 于:虽然我们每一个人未必都拥有(有时甚至还会损害)各种美德,但是绝大 多数人都有了解什么是基本的美德的能力,至少都对别人拥有的这种品质给予 正面的评价。 性格与角色是统一的。每个人都学孔子的言行,行吗? 第三讲:孔门三杰:颜回、子贡与子路 史记有仲尼弟子列传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方式与成就,离不开了解孔子的学生。 “人或问孔子曰: 颜回何如人也? 曰:仁人也,丘弗如也。 子贡何如人 也?曰: 辩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 宾曰: 三人皆 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 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却。 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 孔子知所施之也。 ”(淮南子人间训) 君子“三达德”:仁智勇 在思想史上的影响 一、颜回 因孔子的重视而得到注意(没有特别的表现,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的观 点) 好学;“其心三月不违仁” 值得关注的性格特征:低调,自得自足 “不违,如愚。 ”“回也不愚。 ”(不好表现) 8 安乐:“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言志的场合也不慷慨激昂:“愿无伐善,无施劳。 ” “不迁怒,不贰过。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道家所重视 庄子 “坐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 “回不愿仕” , “乐”字当头: “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 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 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 ” 知足、自得之乐。有些儒道难分(孔颜之乐与庄列之乐) 。 汉儒没为颜回的形象增添多少笔墨(无戏剧性,无义理挖掘) 宋儒重视 二程:“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 朱熹对论语雍也 “贤哉回也章”解释谨慎(今亦不敢妄为之说) 朱子语类所记有关该章的问答五花八门,有二十九则之多。这些讨论 推求甚深,如“回也不改其乐”同夫子“乐在其中矣”有何分别,颜回之乐与 曾点之乐不同在哪里,以道为乐与乐道是否是一回事,等等。其最基本的言说 套路,就是以天理、人欲之分来界定圣凡之乐的分别。 在庄子之后讲颜回之乐,得很小心。 颜回的形象,成了思想史问题。 二、子贡 以知自许:“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 ) (论语中“知”的含义 有多层次) 好问,善问 把问题具体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提纲挈领:“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寻根问底: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 9 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 三者何先?曰: 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 问出孔子重要的观点:“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 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可以“终身行之”之一言,是“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 即使在孔子不想说的时候,子贡也能问出有意思的答案来:“子曰:予欲无 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 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阳货) 知人,知己,尤其是知孔子 比较:“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 ) 不仅夫子说过什么他知道,夫子没说过什么,竟然他也知道:“夫子之文 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 ) 孔子的发言人(能言善辩) 代问(夫子为卫君乎?) 为孔子形象辩护 孔子的评价 可以从政(从商)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 何器也?曰:瑚琏也。 ”(公 冶长 华美之器。比之小器或不成器;再比之“君子不器” (有保留) 告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巧言令色,鲜矣仁。 ”(阳货 ) “刚毅 木呐,近仁。 ”(子路 ) 司马迁说:“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 汉儒对子贡形象的刻划 孔丛子记义第三 “华而不实” 知人:大戴礼记中的卫将军文子 (品鉴人物) 机智:“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 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 10 子贡诠释三达德:“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 世,以立其义。 ”(仲尼弟子列传 ) 汉人重政治才干,宋人重个人修养。 三、子路 子路是勇士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公冶长 ) 孔子赞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就不服气: “子行三军,则谁与?” (述而 ) 子路率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迫使夫子连连发誓:“予所否者,天 厌之!天厌之!” (雍也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 阙如 也。 ”(子路) 孔子对子路的训斥,关乎对“勇”的理解:“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阳 货 )勇须以义为前提,否则行为便会失控。同时,有勇还得有谋,否则于事无 成:“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述而 ) 孔子要求言志,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 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先进 )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雍也 ) “弒父与君,亦不从也。 ”(先进 ) 季氏家宰, “堕三都”的先锋 汉人的记述:从野人到君子 说苑建本 “好长剑” (受教的第一幕) ,克服其武力倾向。 中间的反复:“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试探过巫马期 修成正果 孔子:“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颜仇善事亲,子路义之。 ”“子路治葡三 年,孔子过之,入其境而善之。 ” 甚至问“君子亦有忧乎?” 11 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 悲剧结果(孔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仲尼弟子列传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 “君子死而冠不免。 ” 汉儒对智勇均欣赏;宋儒有偏见(朱熹) 四、德性之间 两则“三人行”的故事(出于观念的结构安排) “孔子厄于陈、蔡之间” (庄子让王 、 吕氏春秋等) 孔子:“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 患,其何穷之为?”三人:颜回择菜(沉稳) ;子路发问,执干而舞(直率) ; 子贡自嘲不知天高地厚(善说) “孔子与子贡、子路、颜渊游于戎山之上。 ”(韩诗外传卷七、卷九等) 子路:冲锋陷阵(勇士) ;子贡:游说罢战(辩士,与知人、机智联系) ; 颜回:“原得明王圣主为之相,使城郭不治,沟地不凿,阴阳和调,家给人足, 铸库兵以为家器。 ”(大士,也讲圣士或德士) 夫子自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德性是用以刻划或规范人格类型的抽象概念。它是复数而非单数,原因不 只是人格有多种类型,更在于每一个具体的人不会纯粹体现某种单一的类型。 同时,每种德性范畴都有正反两面的取向存在,如仁与忍、智与愚、勇与怯, 等等。实际人生中,不同人格的形成不会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的德性的不同组 合,否则好人善且能,坏人恶而蠢,世界就不是今天的样子。 孔子对三人的评价不同,意味着对仁智勇看法高低不同。 仁居第一位,同时它又可包括知与能两项。知须以仁为前提:“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勇也得以仁为前提: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仁者并非一定智勇双全,但无妨。反过来,有智勇而不仁,问题就很严重。 重仁轻智贬勇的倾向(两则对话) 知者若何?仁者若何?使人知己爱己(士) ,知人爱人(士君子) ,自知自 爱(明君子) 。没涉及勇的问题。 (荀子子道等) 另一则: 12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 ”子贡曰:“人善我,我 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 ”颜回曰:“ 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 善我,我亦善之。 ”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子。夫子曰:“ 由之所持,蛮貊之言也。 赐之所言,朋友之言也。回之所言,亲属之言也。 ”(韩诗外传卷九) 发言次序与评价相反。 中庸以孔子的名义宣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 以治天下国家矣。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子贡的表达:“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 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 ” 两个“勇”字指向不一样:道德修养与英雄主义。 第四讲:“孔子厄于陈、蔡”之后 解读一个故事的演变 论语原始情节是: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 固穷,小人 穷斯滥矣。 ”(卫 灵公) 记载简略,只有三十三字,但要素齐全:背景,在陈绝粮,时间地点及生 存状态全有;人物,孔子与子路,子路还带着“愠” ,正在闹情绪;内容,一则 对话,只有两句,但意思完整;主题,君子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子路的疑问 间接表达对陷入这一局面的埋怨,孔子则答之以对待任何困境应有的态度: “君子固穷” 。 九个不同版本的故事,分三组:第一组,是庄子书中的三则寓言;第 二组,由三个体现儒家立场的传说组成;第三组,系三种貌似无足够轻重的传 闻。 一、 庄子的想象 13 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 第一个故事: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 惫,而弦歌于室。 颜 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 周,围于 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 无耻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 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 由与赐, 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 ”子路、子贡入。子路曰: “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 曰:“是何言也! 君子通于道之 谓通,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 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 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 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 子路忔然执干而舞。子贡曰: “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 穷亦 乐,通亦 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 于颖阳,而共伯得乎丘首。 (让王) 最接近论语的想象。孔子与子路角色大致不变,增加颜回与子贡作为补充, 人物性格沿自论语 。主题不变,但论述深化了。 第二个故事: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焱氏之风, 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颜回端 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曰:“回,无受天损易, 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乎!”回曰:“ 敢问 无受天损易。 ”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 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 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何谓无受人益难?”仲尼曰:“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物之所利,乃非 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 鸟 14 莫知于鷾鸸,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 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 间。社稷存焉尔!”“何谓无始而非卒?”仲尼曰:“ 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 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谓人与天一邪?”仲尼曰: “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 终矣!” (山木) 人物与主题均有变化。孔子的对话者,由颜回代替子路。颜回得道水平高 于子路,同时其自得自乐的观念接近道家。主题更换为道家非常玄虚的自然主 义观点。 第三个故事: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 曰: “然。 ”“子 恶死乎?” 曰:“然。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 其为鸟也,翀翀,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 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 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 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 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孰能去 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 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 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 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 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山木) 编得比较离谱的故事。大公任是道家式的人物,劝孔子明哲保身,放弃社 会责任,当隐士去。这我们悉知的孔子形象相反。 庄子中的这三个故事,涉及孔子的人格、世界观、政治选择等不同主 题,作者未必是同一个人,对孔子曲解的程度也差别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把孔子塑造成正面人物。这是对孔子人格资源的一种运用。 庄子对孔子 的承受与不满,均与道德理想与关。孔子的道德观念,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 15 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 个人修养,一是社会理想。道家拒绝儒家以礼为中心的仁义观念,矛头指向是 后者。至于个人人格方面,不仅不攻击,还要加以利用。让一个受人尊敬,饱 学、谦虚、有爱心,而又勇于改错的孔子,来宣称他要放弃原本所立志践行的 社会理想,比之对其进行赤裸裸的攻击,应该是高明得多。个人修养有关的道 德是日常生活道德,对日常道德的把握,不靠复杂的道理,而是凭对善的直觉。 这种能力植根于人性的深处。道家大概缺少这种资源,老子本人没有授徒行教, 事迹飘渺,形象太虚。这迫使庄子的作者们要挖空心思,改画孔子的形象。 二、回归儒家 第一例: 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 绥病,孔子弦歌。子路入见曰: “夫子之歌,礼乎?”孔子弗应。曲终而曰:“由来!吾言汝。君子好乐,为无骄 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 子路悦,援戚而舞, 三终而出。明日,免于厄,子 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遭此难也,其弗忘 矣!”孔子曰: “善恶何也,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也。 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 ” (孔子家语卷五“ 困誓” 第二十二) 与庄子让王第一个故事相通。前者关注的是,君子“穷亦乐,通亦乐” ; 后者则区分君子之乐,与小人之乐不一样。合起来,面对困顿不仅可以乐,而 且需要乐。略微触及了礼乐运用的问题,但没有过多的引伸。实质上,就是把 艰难险阻,当成生命中磨炼道德意志的必要环节。故事的讲述者,把孔子政治 挫折,巧妙地转化为孔门励志的素材。 第二例: 孔子南适楚,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 糁,弟子皆有饥色。子 路进问之曰:“ 由闻之:为善者天 报之以福, 为不善者天 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 积义、怀 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 隐也。 ”孔子曰:“由不 识,吾语女。女以知者 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 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 16 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 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 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 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 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 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 苟遇其时, 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孔子曰:“由!居!吾语 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句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 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荀子宥坐) 虽然也是在同样的背景下,由子路向夫子提问,但问题比以往深了一层。 既非埋怨导致困境的决策,也非对孔子以忧为乐的不解,而是对精神信念的怀 疑。即以夫子之“累德、积义、怀美”尚无好报,那坚持道德理想还有什么意 义呢?由此而导出孔子关于材、人、时、命的区分:“夫贤不肖者,材也;为 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 ”孔子告诉弟子,一个人是否 成就外在的事业,并不是品德、学识、努力就能见效的。具备这些条件之外, 要成功还需要“时” ,即机会。而事实上, “不遇世者众” ,只能“博学深谋,修 身端行,以俟其时。 ”他重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 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 ”这显然是对儒家“为仁由己”的精神境界的描 写。 第三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 非邪?吾何为于此?” 子路曰: “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 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 叔齐?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子贡曰:“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17 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 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 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颜回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 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 有是 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 为尔宰。 ” 与从战国到秦汉间许多编写孔子与由赐回三弟相处的故事一样,孔门三杰, 角色类型固定,与孔子谈话的顺序也固定,总是由赐回排队,而且往往水平从 低到高递进,如荀子子道中孔子分别问三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 那则对话一样。也许,这是受论语中公冶长与先进篇,孔子让弟 子言志,子路总是先说的影响。这次谈话不是师弟一起,而是象面试一样排着 队来。子路直率,认为是孔门践道不够,不被大众理解,致有此境。子贡机灵, 奉承孔子:您太伟大,天下容不下您。但在孔子看来,一个是信心不足,一个 是志向不大,都不认可。只有颜回机灵,接过子贡的话头,强调“不容然后见 君子” ,说得夫子心花怒放。上德育课教材。 立言,立功与立德。立德是主题。 三、小节与大节 其一: 墨子曰:“孔子厄于 陈、蔡之间。子路烹豚,孔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之; 剥人之衣以沽酒,孔子不问 酒之所由来而饮之。 ”诘之曰:“所谓厄者,沽买无 处,藜羹不粒,乏食七日。若烹豚饮酒,则何言厄乎?斯不然矣。且子路为人, 勇于见义,纵有豚酒,不以义,不取之,可知也。又何问焉?” (孔丛子 诘墨 第十八) 可信度不高,小事一桩。墨家道德感强,与儒家接近,攻击其言行不一, 毁坏其人格形象。 儒家反击: 18 其二: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 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 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 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 不可。向者煤 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 ”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 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 数) 其三: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 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 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 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 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 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 孔子曰:“然。 ” 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 “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 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 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 炊而进饭,吾将进焉。 ”对曰: “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 则不洁;欲弃之,则可 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 ”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 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卷五“ 困厄” 第二十) 一望便知,两则故事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谈食的问题。但第二个故事在 人物塑造方面,有新的内容。首先是增加了子贡。不但善贾的子贡有能力籴米, 同时,也由他代替孔子承担怀疑颜回的角色。从其向孔子告发的方式中,也暗 示其对平时颜回受宠的不服,非常贴近子贡的身份性格。与此相关,是孔子从 前一故事的疑颜回,变成对颜回坚信不疑。孔子对弟子尤其是对颜回,不是浅 知,而是深知,这无疑使孔子的导师形象更加完满。 小节很重要。 19 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 故事、形象与理想 编故事是一种思想的斗法 故事新编也是对经典的一种诠释方式(另一种是评注) 人物、故事情节,比抽象论说有感染力;道德需要感化的力量。 孔子在成为故事叙述的角色后,不断被符号化(强化某种人格物征) 文化宗师与人格楷模 第五讲:君子与政治 对论语学而 “夫子为卫君章”的一种解读。 案例: 冉有曰:“夫子 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 问之。 ”入,曰:“伯夷、叔 齐 何人也?”曰: “古之贤人也。 ”曰:“ 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 “夫子不为也。 ” 一、事件 简单说,这是一个父子争国的故事。 据左传 ,所谓卫君是卫灵公的孙子定公辄,其所拒对象便是此前被卫灵 公驱逐出境的儿子,也即辄的父亲蒯聩。灵公死后王位传辄,被逐的蒯聩借晋 国之力,与儿子争位来了。事变期间,孔子及冉有、子贡、子路等弟子正居卫。 在这场父子相争中,孔子到底帮不帮卫君,成为众弟子的疑惑。 依公羊 、 榖梁两传的说法,辄拒蒯聩,性质不是子拒父,而是父 (卫灵公)拒子(蒯聩)行为的延续,是公(王命)对私(家务)的事情,符 合春秋时代的政治正义原则。但是,子贡对孔子立场的判断,却与此并不协调。 如果子贡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其它的可能性:孔子持有另外与之不同甚至相 反的政治原则,或者夫子对事件性质究竟适应哪条原则没有了主见。 二、典故 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 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 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 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 20 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 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武王以平殷乱,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 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从孔子的评价看,二贤的道德品质,罗列出来有不念旧恶、无怨、求仁得 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等等。司马迁的传记所体现的精神也与此一致。而 与子贡心目中的问题直接相关者,其实只是关于让国的行为。父亲要把王位传 给老三,老三则让回老大,而老大又谦让不受,结果双双为让国出逃,王位留 给了老二。 “让”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而且,在孔子的信念中,能让是君子或贤 者的美德,尤其是让国让天下的行为。 从“求仁得仁,何怨哉!”推测孔子面对这场权力纠纷主让不主争的态度, 是有道理的。问题是,究竟谁该让:父让,子让,还是争端的两造一起让?从 子贡的判断看,似乎该让的是卫君,故称“夫子不为也” ,即不帮卫君。朱熹也 是这样看的。 仔细对比,兄弟(夷、齐)之让与父子(聩、辄)之争的关系结构,其实 不一样,很难用前者直接类比后者。 三、问题 开篇提到,子贡的问题并非冉有的问题,为何可以将孔子给子贡的答案替 换为给冉有的答案。或许孔子的回答只是就事论事,压根没想到子贡有言外之 意,即根本就不存在一张子贡所要猜测的底牌。但子贡可能也有他的理由。因 为孔子论伯夷、叔齐不是第一次,二贤的道德形象对孔门弟子,特别是子贡这 等人,哪有不了解的道理。在身为客卿,而又面对父子争国的背景下提这个问 题,孔子断不会不知他另有所指。而且,子贡“怨乎?”的追问已近乎点题了。 夷、齐如对自身命运有怨悔,从行为上追悔当然起于让国出走。退一步讲,即 便孔子没意识到子贡提问的动机,子贡也可以通过这个答案进行推测。因为他 完全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引出一条原则,然后用这一原则对事件的性质作出自己 的判断。他不是窥视夫子的底牌,而想掌握老师出牌的牌理,难道不行么? 21 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 子贡的自信:“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举一反三) 类比有它的问题。只有类比,经验才能归类,原则才有应用的可能。但是, 由于经验的具体性,对其不同特性的类比便导向不同的衡量规则,故处理的态 度或方式便大有区别。 一个事件可能同时面对两条以上互相矛盾的道德原则,并不只是站在对立 立场上的人人为制造的问题。无论公共政治生活,还是个人情感经验,面对互 相冲突的道德原则而陷入选择的困境,就是我们常说的“惑” 。惑不是道德规则 的不了解,也未必是经验事实的不清楚,而是规则应用上的为难。 四、政治 孔子主要不是政治人物,但他有深刻的政治意识,包括一般的政治价值观, 以及对具体政治状况的关切。在卫国权力危机时,孔子正居卫,为卫国公养之 士。此时弟子欲知其态度,自在情理之中。但孔子既不主动也不直接向弟子表 达他对这场政争的立场,可能意味着他的犹豫,未有决断。 “正名”是针对卫国的政治而提出的原则: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 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也。名不正,则 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 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子路) 孔子答其它君主的话,说得更一针见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颜渊 ) 这种危机,在卫国的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前面因争权而导致的内乱还有 二次。这种伦常失序,骨肉相残的政治动乱,不仅发生在卫国,几乎充斥整部 春秋史。孔子“正名”的政治纲领,正是对这种混乱政治秩序的回应。所谓礼 制,政治上不仅君臣或主从关系的定位,还涉及政治权力的继承或转移问题。 权力转移传统则有禅让、世袭及革命三种途径。尧传舜,舜传禹是禅让, 禹传启是世袭,而汤伐桀,武王伐纣则是革命。其中世袭是血缘的原则,禅让 与革命是道德的原则。但禅让是对有德者的肯定,而革命则是对无道的克服。 22 不过革命是改朝换代,禅让与世袭通常是王朝内部的权力继承。由于革命有伯 夷、叔齐所批评的“以暴易暴”的问题,孔子对革命的评价有保留,如“子谓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 ) 是借论乐对武王革命的评价打折扣。他所关心的是政治秩序的稳定,不稳定的 政治秩序就是全社会的灾难。 既然是主张让,孔子自然不会有什么作为。但是,究竟是否如朱熹所说, 是出公该让,则不能说得太肯定。同时,子贡说“夫子不为也” ,联系孔子的不 作为,此说好象也无问题。但是,如果子贡问孔子的态度是要协调自己的行动, 而夫子是否打算将自己的立场当成大家的立场,则颇可疑。要不,老人家为何 在关键时刻仍不向弟子们亮出自己的底牌呢? 五、君子 夫子到底为没为卫君,不能看他有没有明显帮卫的行动。孔子曾声称“俎 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卫灵公 )即使为卫君也非他 老人家要亲自冲锋陷阵,而是赖弟子出力。真正意义的不为,就是出面制止弟 子帮卫的行动。 由于孔子未明确表态,弟子有留有出,子贡走,子路留(战死) 。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乱邦不居,危邦不入。 ”与“知其不可而为之” 形成对比。 政治秩序与士的职责冲突: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自诸 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 执国命,三世 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 则 庶人不议。 (季氏) 天子、诸侯、大夫、陪臣到庶人的权力等级结构 士处于权力的底层。一旦成为士,你就是传统政治结构中的一员,你的行 为就得受固有的角色规范限制。士的道德职责,就是以谋士或勇士的身份劝喻 或协助君主或主人守道。如果你所服务的主人作乱,你的选择就是离开眼前的 位置,而非有权对其制裁。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可能是革命者。其“死守善道”是洁身自好,而 “知其不可而为之” ,就是奔走宣扬在春秋末年越来越不合时宜的仁政理想。孔 子的保守态度与道德立场,是贵族政治观念的一致体现。在混乱的政治面前, 23 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 无道则隐,正是君子的作为。 孔子的回答是回避,是其时君子的处境所决定的。 小结: 论语的性质 关于人物的两个论述:孔子的思想与行为;孔门三杰(人格类型) 关于事件两题:“厄于陈蔡”之后(观察影响) ;“夫子为卫君”章(独立 解读) 第六讲、心安,还是理得? 论语阳货中的“问三年之丧章”: 宰我问:“三年之 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 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 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 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 丧,天下之通 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 乎?” 内容纂讲 一、 传统的理解 两类:为孔子辩护与为宰我叫屈 、朱熹对孔子的解释: 夫子欲宰我反求诸心,自得其所以不忍者。故 问之以此,而宰我不察也。 此夫子之言也。旨,亦甘也。初言女安则为之,绝之之辞。又发其不忍之 端,以警其不察。而再言女安则为之以深责之。 宰我既出,夫子惧其真以为可安而遂行之,故深 探其本而斥之。言由其 24 不仁,故爱亲之薄如此也。怀,抱也。又言君子所以不忍于亲,而丧必三年之 故。使之闻之,或能反求而终得其本心也。 1 、刘宝楠(论语正义 )为宰我辩解: 檀弓言子夏、闵子骞皆三年丧毕见于夫子,是圣 门之徒皆能行之。宰 我亲闻圣教,又善为说辞,故举时人欲定亲丧为期之意以待斥于夫子,其谓 “君子三年不 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 ,此亦古成语, 谓人久不为 礼乐,则 致崩坏,非为居丧者言。而当 时短丧者或据 为口实,故宰我亦直述其 语,不为讳隐也。 2 宰我的“苦肉计”? 、问题: 其一,孔子守礼,但宰我也是为护礼乐,为什么孔子的“礼”要凌驾于其 它之上? 其二,为何孔子对宰我“安乎?”的诘问,得到的竟是意料不到的回答? 其三,孔子责宰我“不仁”的理由与求“安”的诘问,在表达其观点时, 作用是否一样? 二、 丧礼的意义 、礼与丧礼 周公“制礼作乐”:从礼记到荀子礼论的论述,无所不包的秩 序规范 礼记昏义说:“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 乡,此礼之大体也。 ”可见丧占有重要的位置。 荀子礼论几乎用一半以上的篇幅论述丧礼,其概括处理死事之意义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81 页。 2 转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 (四) ,第 1235 至 1236 页。 25 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 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 义之文也。 ” 死事包括葬丧,葬一般指死者下葬前后的相关仪式,丧则延长到葬后规定 时间内的礼仪。丧的重要与复杂,从论及它的典籍之多,以及从报丧程序、服 饰、哭诉、到器物运用以及生活禁忌等各种细致的要求就可看出来。规定的不 同,不但区分出死者的地位以及生者与死者不同的关系身份,同时也表达某些 更形而上的观念内容。 3 、丧与孝 论语为政中,孔子对孟懿子问孝的具体解答便是:“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遵从、礼敬的态度: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囱自动灭火系统安装合同
- 环保国际合作机构财务管理办法
- 文化主题客栈租赁合同
- 核能发电用电安全检查细则
- 钢结构节能施工合同
- 城市景观雕塑维修临建合同
- 2024年桥梁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
- 2024年物联网平台搭建与应用合同
- 2025年度高端白酒品牌委托生产加工合作协议3篇
- 2025版高端艺术品赠与合同范本3篇
- 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保证措施样本
- 磁异法探测海底缆线分解课件
- 304焊接工艺参数
- 交感神经相关性疼痛及其治疗通用课件
- 工装夹具项目开发计划书
-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文创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 社区生鲜可行性报告
- 6款课堂活动随机点名-抽奖模板(可编辑)两套
- 2023新兵集训总结发言
- 《辐射安全许可证》申请条件核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