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文研究_第1页
中国古代诗文研究_第2页
中国古代诗文研究_第3页
中国古代诗文研究_第4页
中国古代诗文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倪瓒与元末题画诗的发展 作 者 : 原 秋 妮 院 系 : 美 术 学 院 专 业 : 国 画 年 级 : 2012 级艺术硕士 学 号 : 1 2 1 2 2 9 指导老师 : 陈 刚 日 期 : 2013 年 11 月 10 日 倪瓒与元末题画诗的发展 原秋妮 (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画作意境多变现为疏简清逸、 幽谷、淡远,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画作两相应发。倪瓒是元末 题画诗存世,最多、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的题画诗,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分 不开。 关键词: 倪瓒、元末、题画诗 元代文人圈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很多卓有成就的画家同时又是诗人,或者, 以诗文扬名的文,人同时又工于丹青。元前、中期著名画家诗人如高克恭“画入能品”, 其诗亦“神超韵胜”。元末诗画兼擅的文人更多,如黄公望“善画山水,师董源。晩季 变其法,自成一家。山顶多岩石,自有一种风度”。倪瓒“所作诗画,自成一家,潇洒 颖脱,若非出于人为者”;吴镇“弄翰自清逸,歌诗更悠长”。此外还有王冕、曹知白、 方从义、朱德润、张雨、陈汝言、棠棣等人。由此可见,元代自高克恭、赵孟頫直至元 末,文人而兼画家,画家而兼文人的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元末,以四大家 为代表的文人的创作实绩,使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 诗是时间艺 术,画是空间艺术,却在大兴于元末的文人画中和谐共处。同时,以善画扬名而兼擅诗 文的文人,又以在画上题诗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题材领域,为元代文学史添上 了独特的一页。 元末画家诗人中,声誉最著者当属倪瓒。倪瓒(13011374),自元镇,号云林, 无锡(今江苏)人。由于家饶资财,倪瓒得以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史,出门求友生”, 刻意经史,悠游岁月。曾自筑清閟阁,蓄古诗画于其中,并在这里度过了十多年以读书、 吟诗、习画为主的安逸生活。元末社会动荡,倪瓒卖田蓄古诗画于其中,并在这里度过 了十多年以读书、吟诗、习画为主的安逸生活。元末社会动荡,倪瓒卖田宅,疏家财, “往来五湖三泖间二十余年,多居琳宫梵寺,人望之若古仙异人。明洪武七年倪瓒 返回家乡,几句殷勤家以终。倪瓒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尤以画著名,与黄公望、 王蒙、吴镇并称元画“ 四大家 ”。著有倪云林诗集 ,后人辑有清閟阁全集。 倪瓒历来被视为元末“高士”的代表,袁华的倪云林同集诗云:“云林遁世士, 诗洒日陶情;洒墨写虫篆,放歌挥兕觥。”顾正谊亦在题云林先生中说:“元稹高 洁士,世外托幽襟。弃捐千金产,独抱五湖心。”笑傲烟霞际,逍遥松桂阴。峨峨青閟 阁,古鼎灿成林。床头荀歇尺,窗下孙登琴。画竹写逸气,倪云林的诗风和画风是 相通的,其画的意境大多表现为空明澄澈、冷寂荒凉、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倪云林的 诗风和画风是相通的,其画的意境大多表现为空明澄澈、冷寂荒凉、疏简清逸、古淡幽 远。以其传世名作渔庄秋霁图为例:画面为平远山景,坡石上,几株萧疏枯树临湖 而立,湖面浮动着一抹同样枯索的远山,树梢水际萦绕着一缕若有若无的轻烟。图右上 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 “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 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 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瓒。 ”乙未年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作者时年五十五岁。壬子为明洪武五年(1372), 可知作者于七十二岁重题此画。“翠冉冉”状远处逶迤山脉,“玉汪汪”喻近景平湖静 波,剔透空灵,似嫩实苍。与其说他表现的是画境,不如说是借画映出年逾古稀、久客 怀归的作者在繁华历尽后归于枯寂的心境。此外,倪瓒的书法风范在渔庄秋霁图中 也表现得甚为鲜明: 秀逸俊美而无妩媚柔弱之嫌; 严整有规矩,行气茂密,却不失淡 雅自然宽舒之态,呈现出瘦劲通神、化密为疏的书风,极具个人气质,与诗情画意完美 地融为一体。 再如古木幽篁图:干湿墨互用,干笔淡墨运用尤妙,真正达到了有意无意、若 淡若无的境界,给人以清幽静谧之感。图上有自题诗:“古木幽篁寂寞滨,斑斑藓石翠 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蚊溪古逸民。”诗中充溢一股兀傲不驯之气,补足了画面 未竟之意。 除了自题诗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为友人及经眼名画所题的诗作也屡见佳什。如为 高进道水竹居图所题高进道水竹居:“我爱高隐士,移家水竹边,白云行镜里, 翠雨落阶前。独坐敷书席,相过趁钓船。何当重来此,为醉酒如川。”诗中“白云”的 洒脱,“翠雨”的悠散,为淡墨山水增添了一抹鲜亮的色彩彩和超然的韵致,使画面情 调更见明朗。后四句则是元末避世文人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看似高逸出尘,实际 上仍难摆脱内心的彷徨苦闷,只有在“书席”、“钓船”中寻求解脱,和千年以来的文 人一样, 一 醉解千愁依然是元末文人排遣苦闷的最佳方式。 再看倪瓒在宋遗民郑思肖遗墨上题的题郑所南兰:“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 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首句取楚辞离骚的“兰芷 而不芬兮,荃蕙化而为茅”句意,喻指南宋将亡之际的一班变节臣子。众鸟投林,宋室 气尽,沉郁的现实更衬托出所南天地独存的悲慨况味,而“泪泉和墨” 的阐发,更令人产 生画面上的墨兰乃是和泪写就的联想。全诗赞的是郑所南坚贞的民族气节,而在后世看 来,这其中似乎隐藏着同样处于易代之际的题诗人难以平静的心绪。像这类诗还有很多, 如题安处斋图,“湖上斋居处史家,淡烟疏柳望中赊。安时为善年年乐,处顺谋身 事事佳。竹叶夜香缸面酒,菊苗春点磨头茶。幽栖不作红尘客,遮莫寒江卷浪花。” 题画十二首之四:“坦腹江亭枕束书,澄清江水空自虚。修草古木悠悠见,何处青 山可不居”题画二首之二:“我识幽人颜仲逸,药”栏竹径近前除。不将世事经心 耳,浊酒盈樽读汉书”等等。作为作者内心世界的映照,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诗人不愿 为世俗所污的高洁旷达的胸襟。 倪瓒画风疏远荒古,画中意境浮动着作者的情绪与心态,极易契入读者的心灵,并 产生回应; 诗风冲淡萧散,画中所表现的意境与情思,在题画诗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 阐扬。龟巢老人谢应芳曾评倪瓒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辋川先生伯仲之”,将倪瓒 与王维相提并论:顾瑛称倪瓒“诗趣淡雅,如韦苏州”;四库概观倪瓒题画诗,可以认 为这些评价是中肯的。倪瓒的画与诗,寄托了他“风雨萧条晚作凉”( 写秋亭嘉树 图并诗以赠) 的凄苦、忧郁、孤寂的心绪,渗透着他“身世浮云渡流水”的茫然落 寞的人生体验,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尘俗既抗争又不得不屈服,虽然屈服却又在心灵上追 求超脱的高逸雅洁的情怀。 为画题诗的传统由来已久。清人王士禛说:“六朝以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 白辈,间一为之。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 补造化子美始创之功伟矣。”可知尽管六朝时期是诗与画的融通之始,但在唐以前 还远未成为常态。 画家把诗直接题在画上,从形式上将诗与画融合在一起,画界一般认为始于北宋赵 佶。然而当时多数题画诗与题跋一样,只是写在自作画卷的后尾或前面,直接题在画上 的并不普遍。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逐渐发现了在画上题诗的功用,正如宋吴龙翰在野 趣有声画序中所云“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 吟难吟之诗,以画不足”即指出了画与 题画诗两相映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 清人方薰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元人既然是本着“一叶胸中块 垒”而作画,有助于此的题画诗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元代文人画的重要特征之一。胡应麟 曾说:“宋以前,诗文书画,人各自名,即有兼长,不过一二。胜国则文士鲜不能诗, 诗流靡不工书,且时傍及绘事,亦前代所无也。”在元代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绘画领域 的文人,把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些审美范式带入了绘画。在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 上,题诗题字少则寥寥数语,多则百字十数行,或平衡布局,或弥补空白,与绘画作品 浑然一体,成为画面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书法或奔放,或 秀逸或工整,与绘画笔墨风格相融,起到了图文互补、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也使诗、 书、画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相互映现,增强了绘画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 画的艺术特色。元以后,明代画家王孟瑞、沈石田、文征明、唐寅、董其昌、陈继儒、 徐渭、陈老莲,清代画家石涛、八大山人、王时敏、恽南田、郑板桥、金东心、李复堂、 李方膺以至晚清的蒲华、吴昌硕、近现代齐白石、钱松喦等等,无不重视题画诗的创作, 将中国诗书画合一的艺术精神发扬光大。 倪瓒是元代题画诗存世最多的画家诗人。而且不仅倪瓒存有大量题画诗,和他往来 过从的友人,也多存题画之作,其中不少就是为倪瓒书画所题。如倪瓒好友昆山人易恒, 曾在倪瓒画上题诗题云林筠石云:“故山有锡知何日,签泽移家放棹时。雨里推篷 写绮石,烧香何处独题诗?”诗后有注:“倪先生避地渔村,人有追寻之者,忽闻芦苇 中异香,遂为追者所得,诗中古云”。不但补足了画意,更实证了倪瓒爱洁成癖的传说。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是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 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倪瓒. 清閟阁全集: 卷十一M. 四库全书本 . 2袁华. 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