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比较德育学_第1页
中国古代比较德育学_第2页
中国古代比较德育学_第3页
中国古代比较德育学_第4页
中国古代比较德育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儒学中德育的特点 (1)强调伦理道德。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伦理道德,强调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这一特点表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明显特征是,各种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社会习俗无不渗 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要求,而伦理道德原则、规范又直接为维护封建政治制度服务,所以、 儒家思想既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伦理思想,又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伦理政治 化,政治伦理化,既是儒家思想的特点,也是它长期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意识相态的一个根 本原因。儒家以道德作为人的根本,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以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为 教育理想,一贯追求人的道德完善,将完善道德人格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最后归宿,并 将其视为个人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根本基础。他们设计的理想人格,即是道德完善的人。 由于道德境界的差异,儒家的理想人格有贤人、君子、圣人三个不同层次,其中圣人是儒 家理想道德人格尽善尽美、至善至美的最高范型,是最完善的理想人格。按儒家的理解, 道德完善本质上并非仅仅指个人道德品格的成就,而是内在地包含着把个人的追求与人类 的追求完美结合在一起,提倡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把 自己奉献给人类社会、把个人的生命融入人类发展完善的事业之中,才显示出生命价值的 崇高、伟大与永恒。这种理想人格有着极强的现实感和使命感。儒家以圣人作为人人皆可 以达到的最完善、最崇高的人格范型。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本性,只要不懈地进 行道德修养,保存和不断扩充这一本性,就能成为圣人,因而进行道德修养,弘扬善性就 成了成就圣人的根本手段。而个人的道德完善是完善社会的起点和基础,坚持道德修养不 仅仅是道德品质的锤炼和善良天性的保存,更重要的是注重道德的践履,内得于己,外施 于人,在道德实践中促进人与社会的完善。因为,任何道德,只有在实践中得以贯彻,才 能发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完善人的本质的作用。儒家以正心、诚意、修身为 本,而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实践的基本纲领和目的,形成了尊德重行的优良传 统。 (2)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儒家的德育理论,非常强调道德的政治功能,主张道德要为政治服务,为治国平天下 开路,因而他们在构建德育理论体系时,要从德治的角度立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孔子 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为政) 这里强调的正是“德” 的治理功能。儒家先哲考虑德育问题,多是围绕治国平天下展开的。他们提倡德政或仁政, 其核心时要求统治者自我修身立德。这对于治理政治腐败,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儒家强 调,任何人都应当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大事,通过对国家社会做出个人最大的贡 献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要求人们超脱小我之私,把一己的利益同天下国家的利益联系 在一起,把个人的生活、生命同天下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天下国家的利益作为自己 的行为原则和价值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集 ) 儒家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求全社会承担促进国家兴盛、挽救民族危 亡的责任,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关键时刻当舍身为国。孔子强 调“杀身成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在儒家看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活着,而在于 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为义而死,就死得其所。儒家讲的义,就是社会整体利益。在儒家 思想影响下,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漫长历史中,出现过无数捍卫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英雄 儿女。 (3)具有典型的民族性 儒家的德育学说是对本民族先民们道德生活实践的客观总结,是民族伦理智慧的结晶 和民族精神的沉淀。儒家德育成果,又为本民族的德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成为中华 民族“化民成俗”的客观要求。儒家德育学说建立以后,薪火相传,在民族德育生活实践 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儒家伦理学说强调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自强不息的精神,源于对人类的高度自尊和对未来的坚定自信, 有了这种精神,就不会被任何艰难险阻吓倒,反而愈挫愈勇。自强不息准确地表达了中华 民族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和创造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其最好的表达。 “自强”就是要自我奋发、自主自尊、勇于进取、力图革新,“自强不息”就是要“自知” “自胜”矢志“强行”。孟子说“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 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可见,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自主、孜孜不倦、坚 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 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诚挚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源于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力于儒家文化 的长期熏陶。正是这种承先启后的文化传承活动,使儒家德育在铸造本民族的民族心理、 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民族性也得以充分彰显。 (4)歌颂仁者爱人、崇尚民本思想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的德治主张以及追求“泛爱众而亲仁” 的“仁爱”精神,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求统治者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的主要手段,其 精神实质是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以德治、仁政去获得民众的认同和自觉拥戴。由此凝结 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形成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仁要求人们在处理人己关系时关心人、 爱护人、帮助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仁之方在于取譬于己、 推及于人,在把握、调节人际关系时将心比心,由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他人应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同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要推己首先须正己, 使自己的思想品质符合道德、符合仁爱,成仁然后可以行仁、爱人。儒家一贯以“民为邦 本”作为自己的政治理念,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故得乎上民而为天子”(孟子 尽心下) ,强调民为邦本,邦为君本,本固邦宁。统治 者应从民众的行为中去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顺民心之所向,弃民心之所背。民本思想是 儒家政治伦理的精华,它看到了民众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 用和伟大力量。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原则以及 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独立精神等,以上这些德育理论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祖先思考与处理社会伦理问题的智慧结晶具有超时代、超地域的价 值,对于当今建设“美丽中国”、“和谐中国”、“和谐世界”具有普遍适用性与指导性。 二、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儒家不仅确立了伦理思想,而且提出了贯彻伦理思想的一整套方法,这些方法包括: 1、政治上,实施“德政” ,坚持以德治国的德治方略;对民众,以道德教化为根本,采 用“道之以德”的教民方法;对家族,教以人伦,讲究孝亲,道德以家族为本位;对师长、 朋友和他人,讲敬重亲和,注重讲信修睦;对自己,以修身为本,强调克己与内省。儒家 把政治教化与道德教化结合起来,提出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和忠君孝亲的政治、道德要求; 把个人修养、家庭管理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提出了国家一体和“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政治伦理主张;把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结合起来,提出处理人际关系的“和合、 中庸”原则。 儒家伦理的核心,是强调人要讲人格,有人格意识,它注重教育方式的内在性 2、在治国教民方面,儒家强调以德教民,让民众归服,而不应用刑法强行施加使 民众消极逃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 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这是一种追求内在价值的教化方法,是征服人心的内化方法。 3、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提出了“内圣外王”的重要方法,内修圣人之道,外施 王者之政。 “内圣”是指个人心性修养,追溯道德价值的源头,以求达致仁、圣的境界; “外王”是指道德价值的贯彻,以实现王道、仁政的目标。简言之,就是内圣讲修养,外 王做事业。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进一步 发挥了孔子的思想,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只有修其身,才 能平天下。 其自我修身方法主要包括: A、学思结合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儒家特别重视读圣人之书,学王者 之道,也十分重视思考方法。孔子在所谓君子的“九思”中,提出了言思忠、言思问、见 得思议的具体要求,还提出用“近思、切问”的方法,联系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思考、 修养、从而使“仁”的思想真正变为自身的思想。孟子则过分强调“思” ,他甚至忽视“闻 见”之知,只有“思则得之” 。 B、自省方法。儒家认为, 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人自觉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自我省察和克制 能力, 才能获得成功。孔子说: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省也。”他的弟子曾参也提出 了: “吾日三省吾身”的主张。他们都强调, 遇到高尚的人要主动向人家学习, 争取赶上; 遇到品行不端的人和行为, 要自觉地对照检查自己,看是否存在类似的缺点和错误, 有则改 之, 无则加勉。孟子提出反求诸己的主张,是一种自我修养方法,意思是当一个人遇到别 人以不合理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时候,要进行“自反” ,也就是反省自己和进一步要求自己, 不应埋怨别人超过自己,不要只知有己,不知有人,而应当检查自己的不足,处理好人际 关系。 C、克己方法。 “克己”就是以传统阶级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和克制自己,它是儒家修身所采 取的重要手段。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就是说一个人能克制自己的言行都和于礼就是仁。 并且孔子把克己的办法具体化为四个条目,即“四勿”之教。儒家的克己还包括严以律已、 宽以待人的道德要求。 D、慎独。儒家伦理特别强调 “慎独”,认为道德修养应“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 其独也”。“慎独”指的是人们在独处的情况下, 个人的所作所为无人知晓时, 仍然能按 照伦理规则规范自己的言行, 这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明清时代思想家王夫之十分强调 自我反省的作用, 他说: “有自修之心则来学, 而因以教之; 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 育, 则虽教无益。” E、积善成德。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得,圣心备焉。”在荀子看来,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可以转恶为善。 这个转化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是自觉学习优良品德并不但积善的结果。循序渐进、积善成 德的这一持续培养方法包含了道德教育过程的一贯性和持续性,道德习惯的自然养成及内 化接受过程的重要性。儒家对道德教育过程的一贯性和持续性强调从小开始,至老而不辍, 并为这一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方法,这是一个循序渐 进、积小善成大德的持续培养过程。 4、教化方法。中国古代的教化是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教育,是一种“上施下效” 的教育活动。 A、灌输方法。为规范人们的言行 , 儒家十分重视伦理思想的灌输, 极力推崇伦理著作, 如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等书, 并赋予这些著作以绝对权 威。认为这些著作句句是真理, 绝对正确, 容不得半点怀疑, 人们只能牢记在心, 并严格 按照书中所言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强调这些经书绝对权威的同时, 为了达到普及伦理思 想的目的, 统治者和思想家们极力编写上述经书的普及读本, 并力争做到普及和灌输伦理 思想“从娃娃抓起”。如他们编写了合辙压韵、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女儿经千字 文神诗增广贤文等通俗版读物, 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伦 理思想。这些读本被指定为孩童时期的启蒙读物, 必须熟记在心。由于这些读本以生活故 事为背景, 人们印象深刻, 容易背诵, 因而至今在民间大量流传, 达到了普及伦理思想的 目的。 B、身教示范。儒家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 孔子曾经对鲁国大夫季康子说: “政者, 正也, 子帅以正, 熟敢不正! ”作为统治者, 孔 子认为: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儒家要求统治者要树立“圣人” 的理想道德, 做道德的表率, 要“出乎其类, 拔乎其萃”,只有这样, 才能教化万民。儒家 对教育者的要求更高, 认为教师要为人师表, 做学生的道德楷模, 对自己要“学而不厌”, 对学生要“诲人不倦”,只有以自己负责的精神和模范的人生态度, 才能教育和感化学生。 儒家重视身教作用的发挥, 还体现在重视榜样的力量在伦理教化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榜样 的力量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如早在秦汉时期, 基层政权织就设有“三老”的官衔, 专司伦理教化。“三老”的主要职责就是发现本辖区内的孝子贤孙、贞女烈妇、接济他人 等好人好事, 一旦发现, 就奏报上方, 通过门庭悬挂荣誉匾额来以示表彰。清朝顺治年间, 顺治皇帝颁发上谕, 规定每月初一、十五集中宣讲上谕, 并按照其内容, 统一开 展评比表彰活动, 对表现优秀的家庭、宗族和个人进行表彰。除此之外, 在中国古代, 还 通过加官进爵、树立牌坊、修建祠堂等形式对伦理典范予以轰轰烈烈的、大张旗鼓的表彰,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C、礼乐结合。就是要把社会对人的道德规范内化于人的情感、意志之中,从而成为人们 的自觉行动。儒家十分注重美育的教育价值, 认为它是培养道德情操, 塑造理想道德的必 备手段。孔子将诗与乐列为德育的必修课程, 认为完美的德行是“兴于诗, 立于 礼、成于乐”。认为诗可以兴人, 礼可以立人, 而乐可以陶冶人, 进而造就完美的思 想道德。因此, 只注重“礼”的规范教育和训练, 忽视人的心理和情感的需求与陶冶是不 全面的。荀子也说过: “金石兆丝竹, 所以道( 导) 德也。”他还进一步指出: “故乐行 而志清, 礼修而成行, 耳目聪明, 血气平和,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 美善相乐。”很显然, 儒家把美的熏陶作为完善人的道德品行的重要手段。 D、环境陶冶。人所处环境的道德状况对于一个人的道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荀子是最早 重视社会大环境对人影响的思想家。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认为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荀子认 为必须自觉地把这种环境的影响纳入到教化的重要内容中去。此外,儒家认为,家庭教育 环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儒家文化历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认为孝德是一切道德之本源, 也是一切道德实践的起点。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好的环境,朱熹提出“立学校以教其 民” 。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儒家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即以道德教人,教师首 先要育人之德,所以,教师必是道德品质十分高尚之人。以上方法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 体系,缺一不可。一方面中华传统道德修养理论肯定主体的道德自觉性,并与尊重人格价 值的思想观念相联系。儒家把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儒家从这一重要观 点出发,塑造人的道德观念,实施教育方法。另一方面,重视养正操作,强调道德践履。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理论按照立志、存养、践行等知行统一的养正程序, 不仅让修养者反省,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意识,还有利于增强道德修养的自我约束力。 E、践履笃行。儒家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认为人的思想道德是“成于内而形 于外的”,只有长期“笃行”才能达到完美和高尚的。孔子认为, 衡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 质, 不能只听其言, 不观其行。他说: “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 听 其言而观其行。”只有言行一致, 才能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孟子也主张人要经受长期 的艰苦磨练才能担当“大任”,提出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著名论断。儒家特别强调 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并且告戒人们, 要经受实践的锻炼, 经得起各种诱惑的 考验, 在考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