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4 前言 7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8 1.临床资料 8 2.治疗方法和疗效评定 12 3.疗效结果 14 4.讨论与体会 16 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23 参考文献 28 致谢 31 - 2 - 中 文 摘 要 目的 偏头痛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病症之一,研究开发中医中药治疗偏头痛有着 较好的优势,本课题研究头 痛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同时初步探讨头痛方组 成方义及其主要药物在治疗偏头痛中的作用机理,为开发中药治疗偏头痛提供 理论依据。 方法 治疗方法:将所纳入的 62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 32 例,给予头痛方日 1 剂,分两次服用;头痛方由 导师拟定。其基本 组成 为当归 10g,赤芍 10g,川芎 6g,全蝎 5g,地龙 10g,僵蚕 10g,生 龙牡各 30g,玄胡 10g,茯苓 20g。如风火型 加菊花 10g,黄芩 10g,石决明 30g;风痰型加法夏 10g,远志 10g,石菖蒲 10g;风 瘀型加丹参 20g,桃仁 10g,红花 10g。另随症加减:不寐加合欢皮 15g,夜交藤 15g;颈项强痛加葛根 15g;恶心呕吐加法夏 10g;心烦舌尖红加黄连 6g,甘草 6g; 眩晕加天麻 10g。对照组 30 例, 给予太极通天口服液 20ml,3 次/ 日。均连续 3 周 为一疗程。所用药品均由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提供。分别观察两组患者 症状、体征以及 TCD 检查 、血液流 变学指标变化。 诊断标准:中医头痛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西医偏头痛诊断标准、 疗效评 定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标准分别采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和国际偏头 痛诊断标准。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用 t 检验,分类资料用 X2检验,等级资料用 Ridit 分析。 结果 .试验组总 有效率为 90.6%(痊愈 25%,显效 4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56.7%(痊愈 10%,显效 20%)。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 2 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3 - 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头痛发作次数分别为(1.682.88)和(2.963.04)次, P0.01;持续时间 分别为 (10.2718.72)和(20.0628.05)h,P0.01。治疗 3 周时, 两组头痛发作次数分别为(0.932.26)和(2.413.10)次,P0.01;持续时间分别为 (5.6416.63)和(18.9630.15)h, P0.01。.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计分减少 分数,其差值治疗组为(9.291.12)、 对照组为(4.651.98),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 组,P 0.0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TCD 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试验组明显优 于对照组,P 0.01。说明头痛方治疗偏头痛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 结论 头痛方治疗偏头痛获较好疗效,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头痛方可搜风通络、 祛瘀止痛,且可除痰;我们 考虑头痛方理论上的作用机理可缓解大脑血管平滑肌 痉挛、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降低血小板聚集,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 循环、恢复 脑血管舒缩功能及大脑正常供血供氧、降低颅内 5-HT 等物质含量、 补充 Mg,达到解痉、镇静、止痛的作用,为研究开 发治疗偏头痛的新药和方法 提供论证依据。 主题词: 偏头痛 头痛方 中医药疗法 - 4 - Abstract Objective Migraine is a common disease of clinic. Research and develop treatment of migraine by the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This task study on the effect of headache herbs in patients and explore the theory and mechanism of TCM on treatment migraine, it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reatment migraine by TCM. Method Sixty-two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irty-two patients as treatment group who received headache herbs, once a day, twice drinking.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headache prescription were angelica sinensis, chuanxiong, radix paeoniae rubra, scorpion, lumbricus, bombyx batryticatus, longmu, corydalis tuber and tukahoe. It was changed by different symptoms. Add prepared pinellia, milkwort, sweetflag by wind phlegm type; add salvia, peach kernel and safflower by wind stasis type; add albizzia julibrissin and fleece-flower stem by insomnia; add morinda by neck pain; add prepared pinellia by nausea and vomiting; add coptis and glycyrrhiza by vexation and red tip of the tongue; add tianma by vertigo. Thirty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Nimodipine Tablets 20mg, third one day too. Continuous three weeks as one course, the symptoms, signs, TCD and Hemorheology parameter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5 - Diagnostic criteria of TCM headache and dialectical criteria of TCM according to the guidance on the research of the new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igraine, assessment standard of efficacy and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symptoms according to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igraine in international. Measurement data use chi-square test and T-test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First when therapy was finish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90.6% (cure rate: 25%,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rate: 46.9%)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56.7% (cure rate: 10%,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rate: 20%). The groups total effectiv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Second. When the therapy finished by two weeks, Headach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1.682.88) and (2.963.04), P0.01; Lasting for time of headache were(10.2718.72) and (20.0628.05) hours, P0.01. By three weeks, headache rate of the groups were(0.932.26) and (2.413.10), P0.01; Lasting for time of headache were (5.6416.53) and (18.9630.15) hours, P0.01. Third ,with the analysis of statistics, the TCM symptoms decreased scores measure and counting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superior to control one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P0.01. Correcting the TCD and blood theology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there wa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one, P0.01.It provide - 6 - theoretical basis for new drug and method on migraine treatment. Concllu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e Toufeng Tang in treating the migraine have obvious clinical effective, these wa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s and control one. It was put forword that its mechanism was to relax the hyperkinesias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and to correct blood theology abnormality, reduce BPC collecting, cut down 5-HT, delete oxygen free gene, so that it can promote the supply of blood and oxygen of the brain, add the Mg+, have effectives of spasmolysis and analgesia and relieving pain. Subject Words Migraine Toutong Fang Treat by TCM 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7 - 前 言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最近 调查发现大约 17.6的妇女、 5.7的男 性平均每年有 1 次以上的发作 1。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 985.210 万,年发病 率为 79.710 万 2。此外,尚有许多人具有偏头痛的 遗传发病倾向。目前虽有许 多药物用于偏头痛发作的治疗和预防,但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根治,仅仅是对症治 疗;而且这些药物的临床疗效不理想。因此近年许多医生在探索中医对其根治这 一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现代医学从血管、神经、离子、遗传等方面对偏 头痛的发病机理作了探讨, 但其认识不明确,尚无统一观点。其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搏 动性头痛,头痛 局限于一侧或从一侧开始继而范围扩大,部分伴有前驱期先兆症状如视野缺损、 羞明、畏光、怕声,发作时常有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其对症 治疗,有镇痛药如可待因、止吐药如胃复安、 5HT 受体激动剂如麦角胺等;对其 预防主要是避免偏头痛的一切诱发因素,包括精神紧张、睡眠不足、声光及化学 气味刺激、被动吸烟、饮酒等。 偏头痛当属祖国医学“头风” 、“偏头风” 、“头痛”等范畴。 素问风论“风气循风 府而上,则为脑风”、 “新沐中风, 则为首风” 。初步明确了风邪侵袭经络,上犯巅顶, 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 证治准 绳头痛“深而远者为头风, 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更指明了“ 头风”乃 头痛之重症,其 临床特点为 反复发作疼痛。对于其治疗, 丹溪心法头痛论述颇详 ,清 叶天士更是善用虫蚁 搜逐血络、宣通阳气,屡建奇功。近年医家多从搜风通络、活血化瘀、清火除痰着 手,导师自拟方药治疗偏头痛,均取得了 较好疗效 3456。头痛方由当归、赤芍、 川芎、全蝎、地龙、僵蚕、生龙骨、生牡蛎、玄胡、茯苓为基本组成,分风火、风痰、 - 8 - 风瘀三型并随证加减药物。现代研究表明当归、赤芍、川芎、玄胡等可抑制血管 平滑肌收缩,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 聚集,有抗自由基作用;全蝎、地龙、僵蚕、生龙骨、生牡蛎等可降压镇静、抗惊厥 止痛等功效。 本文通过观察头痛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旨在为 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切实有效的中药制剂。 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9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l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诊断标准 1.1.1.1 中医头痛诊断标准 7 主要临床表 现:反复发 作或持续性头痛,疼痛部位在额颞、前额、巅顶、后枕, 头痛发作和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发病特点: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 发可有诱因,未发前可有先兆症状。 年龄、性别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1.1.1.2 中医辨证标准 8 风火型 主症:头痛暴发,痛势急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面红耳赤, 口渴欲饮,急躁易怒,夜寐不宁,或胁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风痰型 主症:头痛卒发,来势急迫,一侧或双侧,眩晕,胸脘满闷,呕恶痰涎,或见口苦, 大便粘滞不爽,舌淡边有齿印或舌淡红、苔白 腻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风瘀型 主症:头痛突然发作,痛如锥刺,每次 发作痛有定处, 经久不愈,伴头晕、健忘、 不寐、多梦,舌紫或紫暗、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1.1.1.3 中医证候计分法 头痛 0 分:不痛。 3 分:轻度痛,不影响活动。 - 10 - 6 分:中度痛,不停止活动。 9 分:重度痛,不能参加活动。 视物昏花 0 分:无。 1 分:劳累后偶然出现,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 2 分:经常出现,须闭目片刻方能缓解,尚能坚持工作及日常家务。 3 分:视物昏花严重,经闭目片刻不能缓解,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 活。 恶心呕吐 0 分:无。 、 1 分:恶心未吐。 2 分:头痛发作时呕吐 1 次。 3 分:头痛发作时呕吐 2 次以上。 羞明怕声 0 分:无。 2 分:羞明或怕声。 头晕 0 分:无。 1 分:偶有头晕(每周1 次)。 2 分:时常头晕,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每周2 次)。 3 分:持续头晕,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须卧床休息。 健忘 0 分:无。 1 分:偶然健忘。 2 分;经常健忘。 3 分:时常健忘,严重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 失眠 0 分:无。 1 分:睡眠易醒,或睡而不实,晨醒 过早,不影响工作。 2 分:每日睡眠少于 4 小时,尚能坚持工作。 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11 - 3 分:彻夜不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 舌象脉象 0 分:正常。 2 分:舌质红或紫暗,或舌上有瘀点、瘀斑,或苔腻,或脉弦、弦数 或细涩。 1.1.1.4 西医诊断标准 9 有 5 次以上的 发作。 每次疼痛时间 持续 472 小时。 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 a.单侧; b.搏动性; c.中或重度; d.因上下楼或类似活动加重。 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 a.恶心和或呕吐: b.畏光和怕声。 经神经系统检查 及理化、CT、MRl 等检查可以排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瘤等器质性病变。 1.1.1.5 疼痛量表测定法 数字分级法(NRS):010 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 为无痛,10 为最剧 烈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13 为轻度, 46 为中 度,7 l 0 为重度)。 1.1.2 排除病例标准 1.1.2.1 同时服用其它药物治疗该疾病患者; - 12 - 1.1.2.2 虽有头痛,但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表现,如高血压、 脑外伤综合征及颅内 器质性病变等患者; 1.1.2.3 年龄在 18 岁以下或 65 岁以上,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药物过敏体质者; 1.1.2.4 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 1.1.2.5 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 1.1.3 纳入病例标准 1.1.3.1 符合中医头痛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 1.1.3.2 符合西医偏头痛诊断标准; 1.1.3.3 无排除标准之一者。 1.2 病例资料 1.2.1 病例来源:所观察的病例共 62 例,均来自 2006.32008.2 期间跟随导师陈 克进主任医师在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门诊时接诊的患者。 1.2.2 资料分组 1.2.2.1 分组标准 入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按就诊先后顺序排列,奇数位者为治疗组,偶数 位者为对照组。 1.2.2.2 分组结果 共纳入病例 62 例,按性别、年 龄、职业、病程、头痛程度、辨证分型等分析 如下: 性别:男性 28 人,女性 34 人,男女比例 为 1:1.2; 年龄:最小者 为 20 岁,最大者为 64 岁,平均年 龄为 35 岁; 病程:最短者 1 个月,最长者 12 年,平均 19 个月; 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13 - 头痛程度: 1 级 5 例,2 级 17 例,3 级 34 例, 4 级 6 例; 辨证分型: 风火型 23 例,风痰型 15 例,风瘀型 24 例。 1.3 资料分析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头痛程度、辨证分型结果对比如下: 1.3.1 性别构成如表 1 所示。统计学处理:X 2=0.072,。说明两组性别构成比较没有 显著性差异。 表 1 性别构成比较 组别 男 % 女 % P 试验组 17 53.1 15 46.9 对照组 13 43.3 17 56.7 0.05 1.3.2 年龄构成,如表 2 所示。统计学处理:t=0.69 ,P 0.05,表明两组年龄构成比 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 2 年龄构成比较 组别 20-30 31-40 41-50 51-60 61-65 平均年龄 试验组 11 8 6 4 3 34.024.30 对照组 12 6 5 3 4 36.005.20 1.3.3 病程构成,如表 3 所示。统计学处理:t=0.85 ,P0.05。显示两组病和比较没 有显著性差异。 表 3 病程比较(月) 组别 0-3 4-6 7-12 13-24 24 以上 平均病程 试验组 2 3 8 12 7 19.094.28 对照组 1 2 8 13 6 18.123.49 1.3.4 辨证分型构成,如表 4 所示。 统计学处理:X 20.425, P0.05。表明两组辨 - 14 - 证分型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 4 辨证分型比较 组别 风火型 风痰型 风瘀型 P 试验组 12 8 12 对照组 8 9 13 0.05 对于各种分类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提示两组在性别 构成、年龄、病程、头痛强度分级、辨 证分型等方面条件一致,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和疗效评定 2.1 药物选择 试验组为头痛方由导师拟定。其基本组成为当归 10g,赤芍 10g,川芎 6g,全 蝎 5g,地 龙 10g,僵蚕 10g,生龙牡各 30g,玄胡 10g,茯苓 20g。如风火型加菊花 10g,黄芩 10g,石决明 30g;风痰型加法夏 10g,远志 10g,石菖蒲 10g;风瘀型加 丹参 20g,桃仁 10g,红花 10g。另随症加减:不寐加合欢皮 15g,夜交藤 15g;颈项 强痛加葛根 15g;恶心呕吐加法夏 10g;心烦舌尖红加黄连 6g,甘草 6g;眩晕加天 麻 10g。对照组用太极通天口服液 20mL,所用 药品均由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药剂科提供。 2.2 治疗方案 试验组 32 例经辨证治疗,选用头痛方治疗。每日一剂,分 2 次服用,连服 3 周为 1 个疗程,用 1-2 个疗 程;对照组 30 例用太极通天口服液,10ml/次,3 次/ 日, 连用 3 周为 1 个疗程,用 1-2 个疗程。 2.3 观察指标 2.3.1 安全性观察 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15 - 2.3.1.1 一般体检项目; 2.3.1.2 三大常规检查; 2.3.1.3 心、肝、肾功能检查; 2.3.4 安全性检查。 2.3.2 疗效观察 2.3.2.1 患者症状、体征,常用半定量量化评分法; 2.3.2.2 彩色经颅超声多普勒(TCD); 2.3.2.3 血液流变学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偏头痛疗效评定标准 9 临床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 3 个月以上无复发; 显 效:头痛强度减轻 2 级,伴随症状减轻或发作频率减少 2 级或持续 时间减少 2 级; 有 效:头痛强度减轻 l 级,发作频率减少 1 级或持续时间减少 1 级; 无 效:头痛强度减少不足 l 级,或不见 减少,或反而加重。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 疗效指数(n)=(疗前积 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近期治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为 100; 显 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 有 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5; 无 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5。 - 16 - 3 治疗结果 3.1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 t 检验,分类资料用 X2检验,等级资料用 Ridit 分析。 3.2 结果 3.2.1 头痛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 5。从中可看出:用药后试验组患者头痛发作 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对照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也稍有减少。 在第 1 周时两组头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而在第 2 周、 第 3 周时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 5 用药不同时期头痛发作情况比较 时间 试验组 对照组 t p 第 1 周发作次数 3.543.01 3.483.12 0.16 0.05 持续时间(h) 20.1624.35 24.5830.18 1.34 0.05 第 2 周发作次数 1.682.88 2.963.04 3.60 0.01 持续时间(h) 10.2718.72 20.0628.05 3.41 0.01 第 3 周发作次数 0.932.26 2.413.10 4.54 0.01 持续时间(h) 5.6416.53 18.9630.15 4.56 0.01 3.2.2TCD 改善情况,见表 6。从表中可看出 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大脑基 底动脉(BA)、左侧大脑中动脉(LMCA)、右侧大脑中动脉(RMCA)血循。但 试验组用药后疗效近显著,所观察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P0.01。 表 6 两组部分患者 TCD 改变比较( s)x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对照后 t p 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17 - 试验组 BA75 42.636.12 48.936.08 3.05 0.01 LMCA54 12 96.8210.34 78.659.07 7.93 0.01 RMCA54 88.7311.52 70.5412.60 2.25 0.05 对照组 BA75 39.786.32 40.036.17 0.17 0.05 LMCA54 12 94.5311.67 89.7210.94 1.80 0.05 RMCA54 89.6610.85 83.5711.86 2.27 0.05 3.2.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 7。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可减少中医证候积分,但 试 验组疗效显著。两组积分差值比较, t=12.24,P0.01 ,有显著性差异。 表 7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差值 P 试验组 17.643.39 8.353.14 12.06 9.291.12 对照组 18.073.54 13.423.43 5.66 4.651.98 0.05 3.2.4 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情况,见表 8。表 8 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 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等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 显著性差 异。试验组用药前后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1, P0.05。 表 8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组别 红细胞压积 (I/L) 全血粘度 (mpa.s) 血浆粘度 (mpa.s) 全血还原 粘度 试验组 治疗前 0.620.08 16.124.23 2.130.64 12.505.21 治疗后 0.470.06 8.72.71* 1.650.41* 7.243.31* 对照组 治疗前 0.160.07 15.223.72 2.010.52 13.035.50 - 18 - 治疗后 0.530.05 16.033.56 1.950.40 12.104.90 :p0.01 P0.01 P0.05 3.2.5 疗效分析,见表 9 表 10。由表中可以看出,两 组患者临床痊愈、显效、有效、 无效例数经秩和检验,P 0.05;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 9 两组疗效比较(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P 试验组 8(25%) 15(46.9%) 6(18.7%) 3(9.4%) 对照组 3(10%) 6(20%) 8(26.7%) 13(43.3%) 0.05 表 1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N,%) 组别 总有效例数 无效例数 P 试验组 29(90.6%) 3(9.4%) 对照组 17(56.7%) 13(43.3%) 0.05 3.2.6 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过敏、毒性反应或症状加重等情况; 亦未导致心、肝、肾功能异常或恶化的情况。 3.2.7 小结:绽上所述,两组患者分别用头痛方和太极通天口服液进行治疗,其治 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头痛程度、辨证分型等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 异,两组有可比性。治疗后,头痛方组临床总有效率达 90.6%(痊愈 25%,显效 46.9%),太极通天口服液组总有效率为 56.7%(痊愈 10%,显效 20%),两组总有 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 2 周以上时,试验组在减少头痛发作次数 和持续时间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均能改善 TCD 血循和血液流变指标,并能减少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统 计学处理,P 0.05 或 P0.01。以上提示 头痛方在治疗偏头痛的过程中能有效地 控制或缓解临床症状,解除脑血管平滑肌痉挛、降低血粘度、增加 脑血流量、改 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19 - 善脑血循环、促使脑血管舒缩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与太 极通天口服液平片相比,其疗效更显著。 4 讨论与体会 4.1 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头独居于上,为人身之首。六腑清阳之气,五 脏 精华之血,咸朝会于高巅; 头为“诸阳之会 ”、“清阳之腑 ”,又 为髓海之所在。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 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 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 导致头痛。而偏头痛乃头痛之甚者,与中医之“头风”、 “偏头风”相当,现在一 般将其归于“ 头痛” 范畴。 “头风”之证,究其病因,不外“风”、 “火”、 “痰” 、“瘀” 四种。其中以“风” 为主,可兼夹“火”、 “痰” 、“瘀”,从而可见各种标本兼夹之症。其病变多与心、 肝、脾、肾相关。或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或心肝风火、上扰清空,或脾失健运、 痰浊阻滞,或久病入络、瘀血内阻,皆可 导致本病。其病位在脑,风火痰瘀,上逆 脑窍,致气血运行失常,清窍失养,为其病机关键。 10 4.1.1 风为主因 素问风论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新沐中风, 则为 首风”;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巅高之上,惟风可到”。所 论之风邪是指外风 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高巅,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 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素 问至真要大 论曰: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证 指南医案中风所谓“ 精血衰 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所论之风邪当指内动之肝风,挟痰挟火, 横窜经络,上扰清空而致头痛。 4.1.2 风火上炎 “风为百病之 长” ,多 夹时气而发病。 素问至真要大沦曰: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指明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致气机上逆,急迫上冲, - 20 - 从而导致头痛、面红、呕逆等症状。而当机体 脏腑阴阳气血失 调,即会出现格 致余论所说“ 气有余,便是火”,而五志过极与邪郁过久均可致火热滋生,此 三者均为内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气血逆乱,上冲高巅,而致头痛暴作。正如 临证指南医案头痛所论“故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 致”。 4.1.3 风痰阻窍 医学实 在易说“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设三焦失司,因 之聚成痰饮,变证多端。 ”丹溪心法 头痛“头痛多主于痰”。脾 肾阳虚则气不 化水,痰湿内生;阴虚阳亢则虚火内生, 炼津为痰。可见痰本身是一种病理性产物, 加之“痰有无 处不到” 的特点,与“善行数变” 之风邪兼夹,上蒙清阳,阻遏络道而 致头痛发作。 4.1.4 风瘀阻络 素问痹论曰:“ 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此 即“久病入络 ”之说。清代叶天士提出“初病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 。脑为元神 之府、清空之所,若外伤跌仆,久病入 络,气滞血瘀,血滞脉中则气血不能上行, 脑窍失养;甚或瘀滞之坏血随风邪上蹿脑窍,阻滞络道,从而有头部刺痛、 经久不 愈之见症。 4.1.5 风火痰瘀互结 偏头痛之年久日深者,可出现风火痰瘀互结之顽固性偏头 痛发作。痰瘀二者,同为阴邪,其性粘滞,易于交结。瘀血内阻,气机升降失常, 津液停留而为痰;痰浊停聚,阻滞气机运行,气血停滞而为瘀。正如唐容川 血证 论云:“内有瘀血而阻碍气通,不得升降,气壅则水壅,水壅则痰饮。 ”故痰与瘀可 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互结之痰瘀,随 风火上犯清空,可致头痛暴作,痛势急剧, 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4.2 偏头痛的西医发病机理 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21 - 现代医学对于偏头痛发作的原因及其发病机理认识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 几 种假说。 4.2.1 血管源学说 1963 年 Wolff 提出此学说。 认为颅内动脉收缩引起头痛发作 先兆,继而颅外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组织产生血管活性多肽导致无菌性炎症而诱 发头痛。 4.2.2 神经源学说 此学说是目前最受重视的观点,该学说认为神经功能改变在 先,而血流量的变化是继发的。 (1) 扩散性(SD)假说:指各种因素刺激使大脑皮质 局部神经元去极化,并导致皮质电活动的抑制,由刺激部位向周围组织呈 波 浪式扩展的一种脑电病理生理性改变。(2) 神经递质学说:认为 5HT、去 甲 肾上腺素、多巴胺、P 物质、降 Ca 素基因相关肽及神经肽等与偏头痛发作有 关。(3)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认为三又神经系统是一个偏头痛相关中心,其关 键结构是脑脊膜和三叉神经。 4.2.3 离子学说 认为镁、钾、 钙等离子浓度与偏头痛的发作密切相关。 1112 4.2.4 遗传学说 认为偏头痛是一种遗传倾向的疾病,其遗传成分大约是 40 50,单亲患偏头痛的机率大约为 50, 这种易感性既非心理也非环境所诱发, 只有极少数偏头痛患者被认为是单基因变异,大多数为多基因遗传。 13 4.3 头痛方治疗偏头痛的辨证分析 导师将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归结为风、火、痰、瘀四字,由此而制定头痛方。 4.3.1 祛风是根本 风邪 为本病之主因,因而特别重视祛除风邪的药物运用。 “治 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方中当归、赤芍、川芎、丹参诸药在活血化瘀时达到 祛风之功:而如临证指南医案头痛所谓“阴虚阳越 ”、“厥阳风木上触” 而 致 - 22 - 头痛,在本方中有生龙牡、全蝎、地龙、僵蚕等药可镇摄肝阳、熄风止痛;再如叶 天士云“病久 则邪正混处其 间,草木不能 见效”,本方由此而善用全蝎、地 龙、僵蚕 等虫类药物,以求搜风通络止痛。 4.3.2 化瘀通络是关键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瘀脉中,上阻脑窍,每致头痛 暴作。本方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玄胡一组行气活血化瘀药物的运用,可达 到气行血畅、瘀祛新生、头痛自止的功效。配以全蝎、地龙加强通络熄风之功。 尤其善用川芎、玄胡二味治疗头痛之妙药。其中川芎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行 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走而不守,故前人有 头痛不离川芎之 说”;而玄胡亦可活 血、行气、止痛, 本草纲目记载有“ 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 身上下诸痛” 。 4.3.3 佐以清火除痰补虚 方中赤芍清热凉血、当归补血通经,二药又具有祛瘀 止痛之功,因而更加强了对血热、血虚患者的兼症治疗。与以上活血化瘀 诸药合 用,使得本方调理气血之功更趋完善。另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可配以 陈皮、半夏 等以取祛除痰饮之功效。 4.3.4 灵活应对兼症 火热偏盛者加菊花、黄芩、石决明以增加清热祛火、清肝 凉血之功;痰湿壅盛者则加法夏、远志、石菖蒲祛除痰饮、开 窍醒脑;偏于血瘀 者更加强行气活血化瘀之药如桃仁、红花等。另随症加减:不寐加合欢皮、夜交 藤养心安神;颈项强痛加葛根解肌;恶心呕吐加法夏理气降逆;心烦、舌尖红加黄 连、甘草清心除烦;眩晕加天麻熄风止眩。由此可 见,本方之制定依辨 证论治之古 法而定,但又不拘泥于此,灵活运用中药,针对各种兼症,有效地治疗偏头痛。 综上所述,本方有搜风通络、祛瘀止痛、降逆除痰的功效。 4.4 头痛方中部分药物的现代研究 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23 - 川芎含挥发油、生物碱(如川芎嗪等)、酚性物质以及内脂素、维生素 A、叶酸 等。其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有利于 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14;另有报道川芎可抑制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 集,抑制脑缺血时血小板激活,有明显的血小板解聚作用;同时川芎有类似 ca+ 拮抗剂作用,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 PGI2,抑制 TXA2 合成酶活性,并减少 5- HT 释放,降低血脂 质过氧化物,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151617。当归、赤芍、玄胡等 不仅有扩张脑血管、减小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另外当归与 OLDL 共同 作用与内皮细胞时,可促进内皮细胞分泌 NO,抑制 lcAM-1 的表达抗 OLDL 对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从而达到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18。另有报道认为桃 仁、红花、地龙、赤芍等中 药含较高的镁,可以改善微循环,软化血管,镇静止痛 19。一般认为全蝎、地龙、僵蚕等虫类熄风的有镇静止痛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 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总之,头痛方中诸药合用,通过舒张头颈部血管平滑肌,扩张脑血管,改善 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抑制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降低 颅内 5-HT、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含量,补充镁离子,从而达到扩管、 镇静、止痛的作用。 - 24 - 结 语 本课题通过观察头痛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与太极通天口服液进行 疗效比较,同时对头痛方义 及部分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作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 明: 1. 头痛方能明显缓解偏头痛的临床症状,减少其中医证候积分,改善 TCD 血循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对偏头痛的三种中医证型的治疗均有明显疗效。 2. 头痛方能舒 张头颈部血管平滑肌,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 量,抑制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降低颅内 5-HT、去甲肾上腺素 等物质含量,补充镁离子,从而达到扩管、解痉、 镇静、止痛的作用。 3. 本研究遵循中医理论的指导原则,结合现代医学科技手段,运用导师经验 方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确切、安全,从而 为偏头痛的治 疗探寻了一条新的道路。 但由于时间短暂,收集的病例不多,且部分患者因经费原因 TCD 检查无前后对 照,故本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25 - 参考文献 1Stewart WF.JAMA,1992,267:664。 2郭述苏.中国偏 头痛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1,4(2):65-67。 3陶春祥, 陆梅芳.芎牛二虫汤治疗偏头痛 68 例.陕西中医,1998,19(3): 128。 4丁云龙.自 拟镇痛护首汤治疗偏头痛 55 例.湖南中医杂志,1999,l5(3) : 47。 5张勇,张莉.自拟蝎蚣止痛汤治疗偏头痛 40 例临床观察.内蒙古中医药,1998, 17(4): 15。 6丁庆生。自拟全蝎川芎汤治疗偏头痛 56 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 9(3): 126。 7中华人民共和国 卫生部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缉,1993,(2): - 26 - 199。 8周仲瑛主编 。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303311。 9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headache disorder,Cranial neuralgia and facial pain.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m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Cephalalgia 1988;8:1。 10杨秀清,邵文彬,等 .偏头痛证治.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 21(2):28-29。 11罗盛,等.镁和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4): 193-194。 12JenJCurr Opin Neurobiol,1999,9:294。 13 Tournier Lasserve ENeurology,1999,53:3。 14宫伟星.川芎 嗪心血管药理的研究.中国医药学杂志,1990,10(11):511 。 15吕受刚,李更生,洪素 兰,等 .川芎口服液对兔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中药药 理与临床,1997,13(2) :38-39。 16蔡永敏.最新中 药药理与临床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03-305。 17孙苍.川芎 嗪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3):156。 18严晓红,欧阳静萍,涂淑芬,等.当归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内皮细胞分泌 NO 下降和细胞粘附分子-1 表达升高的影响.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16(1): 5759。 19陈正兰.健 脑中药配伍原则探索.陕西中医,1997,18(2):88-89。 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27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近况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发病率较高, 为 985.2/10 万,以青年人,尤其是青年 女性较多见,男女患病率为 1:4。由于偏头痛的病因复杂多样,机制尚不明确。 对 于偏头痛的治疗仍处在探索阶段,到目前为止还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学自 古就有关于偏头痛的记载,属 “头风病”范畴。历经古今许多医家的丰富与发展形 成了对偏头痛的独特认识和治疗,中医药的安全有效也被长期临床实践所证实。 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偏头痛的研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工厂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综合题】
- 宠物营养在零售市场的应用探索及试题及答案
- 汽车维修常见工具及其使用试题及答案
- 问津教育联合体2025年高一3月联考教育联合体高一3月联考数学试题(参考答案)
- 2024年评估报告撰写必知要点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2024年宠物营养课题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
- 土木水利考试题及答案
- 深入解读2024年食品质检员考试的难易度及答案
- 2024年车辆识别与鉴定试题及答案
- 旅行社运营实务电子课件 2.2 咨询接待和推介旅游产品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3章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件
- 中式烹调师初级试卷
- 高考倒计时60天课件
-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3-6年级英语单词表-可直接打印
- 机电安装总进度计划横道图
- 起重吊装作业安全综合验收记录表
- 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完整版)
- 梦想(英语演讲稿)PPT幻灯片课件(PPT 12页)
- 中国联通员工绩效管理实施计划方案
- 法院刑事审判庭速裁庭廉政风险防控责任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