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淮安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_第1页
10 淮安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_第2页
10 淮安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_第3页
10 淮安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_第4页
10 淮安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淮安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淮安实现跨越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 长,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优化,投入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 求和消费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能力、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力都将 得到有效提升。按照淮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及建设江苏文化强省的总体 要求,结合我市文化现状与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概况与 “十二五”时期形势分析 一 “十一五”时期淮安文化发展概况 2006 年以来,依据江苏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 、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各级文化部门注重以人为本,深 化改革,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我市文化建设全面快速发展,亮点频 现,取得了明显成效。 过去的五年是淮安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的五年, 也是文化建设发生深刻变化、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是淮安文化建设最给力的时 期,为今后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概括起来,基本实现了“八个 方面跨越”:一是以设施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新跨越,初步形 成覆盖城乡、总面积达 45 万平方米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全 部免费开放,收益群众逾 200 万人次。二是以精品工程为龙头的文化产品供给能 力实现了新跨越,继续保持了戏剧、文学、书法在全省领先地位,音乐、舞蹈、 影视、动漫等方面的创作与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戏剧、书法屡屡在全国和地区大 赛中获奖,数量和档次名列全国地级市前茅。三是以重大活动为载体的文化品牌 创新实现了新跨越,高质量完成了本市和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赛事,自 主创办的2010 周恩来读书节和上海世博会“江苏淮安文化周”系列活动在全 社会产生广泛积极影响。中华缘文化节、东方母爱文化节、水文化节等县区节庆 品牌活动也精彩纷呈。四是以重大项目带动为举措的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楚汉文化、华娱动力传媒、北京中录时空等有一定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影视制作企 业、连锁网吧企业等文化市场主体入驻淮安,江苏劲嘉、淮安秉信等产值超亿元, 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五是以提升历史名城品位为路径的文化遗产总体保护实现了 新跨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80 多个文物保护单位及环境整治有序进展,山头 遗址等考古发掘和大云山西汉古墓群考古勘探引发社会密切关注,有 39 个项目 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十二五”规划,十番锣鼓、金湖秧歌、京剧(荀派)和淮海 戏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六是以舆论引导和行业监管为基础的广播影视事业发展 实现了新跨越,建立健全了重大事件、敏感时期的宣传应急预案和抵制低俗之风、 互联网监管查处、广告监管长效机制,有线电视先进县、示范县、户户通和“无 小耳朵”社区创建活动取得积极进展。七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闻出版和 版权事业实现了新跨越,出版了“人文淮安”系列丛书等精品出版物近 30 种, 新闻出版产业年销售收入逾 20 亿元,年创利税约 2.3 亿元,省级版权保护示范 城市创建活动促进了全市政府机关和企业软件正版化,版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 作用日益凸显。八是以扫黄打非为手段的文化市场综合整治实现了新跨越,定期 开展以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为重点的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46 次,收缴各类 非法出版物 76 万张(盘) ,涉案金额 310 万元,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净化了文 化市场肌体。九是以体制改革和人才队伍为保障的文化发展力有新跨越,稳妥有 序地推进市、县区文化行政和综合执法机构改革,推进了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 “三项改革” ,实施了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工程,面向全国招聘了一批高端 中青年文化艺术特需紧缺人才。十是以繁荣“大文化”为核心的区域文化发展有 - 3 - 新跨越,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艺术精品生产、加快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文物旅游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项目的开发、文化市场建设和文化产业 的发展、城乡的广电基础设施和品牌节目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彰显了 淮安地域文化特色。 “十一五”时期全市文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基层文化生活仍不够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效能还有待提高;文化实力和 竞争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还不相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还比较小; 文化人才队伍与发展文化事业的需要还不相应,特别是文化拔尖人才和优秀文化 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 二、 “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形势分析 清醒认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分析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 问题,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是推动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形势为文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第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宣 传思想文化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探 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在文化的作用与地位、发展方向、发展目的、 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八个方面 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集 中体现,是新形势下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为文化发展统一了思想、明 确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为 文化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持。当前,一个城乡全覆盖的公共 文化设施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农村基层的文化设施建设进展更快。文化人才队伍 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高中低级不同梯次相结合的人才队伍。第三,经济的 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空前旺盛,为文化建设开 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文化消费稳步增长,为推动文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 动力。第四,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提出,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 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是最具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环保节能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 业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五,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为 文化发展逐步消除了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全社会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充分涌流。第六,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文化建设 从高端起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新型传媒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文化节目制作 提供了先进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催生出许多新兴的文化业态,为以内容创作 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技术手段。 (二)新形势下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第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 略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更 高要求。当前,我们还没有真正从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战略地 位。在思想观念中,往往只把文化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忽视其作为社 会发展目标的一面。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 政预算的总盘子和干部的考核指标,对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办法不多,现有政策 法规的执行和落实不到位。第二,当前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不能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有了 较大增长,但就总体而言,底子薄,基础差,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不完备,基 层文化单位缺乏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这些仍然是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投入严 重不足带来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严重短缺,这与当前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之间形 成了巨大的结构性缺口。第三,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带来传播方式的深刻变 革,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的任务更加紧迫。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传播方式迅猛发 展,各种价值观念、各种文化思潮、各种利益诉求及表达更为便捷。提高传播能 力、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第四, 文化发展还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这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 前,由于在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遇等方面的原因,文化人才流失、队伍 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老化问题比较严重,各艺术门类领军 - 5 - 人才的培养力度仍需加大。熟悉市场经营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熟悉现代信息技 术的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新兴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更为短缺。 第二章 “十二五”期间我市文化发展的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 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 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淮安文化强市建设步伐,把我市建设成为文化事 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强、文化形象好的综 合实力位居长三角北部城市前列的文化强市。 二、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 围绕“两个率先”目标,把文化发展纳入经济 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发展。重视文化发展 的基础性、长远性建设,重视城乡和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重视提高文化产品和文 化服务的质量,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第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革除束缚文化生产力的体 制性障碍,增强文化自身的发展活力,大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加 强高新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运用,创新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和文化科 技,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 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高水平地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 文化发展成果。 第四,坚持以弘扬特色为主题。 突出文化发展的个性化、特色化,着眼于社会 环境和时代要求,立足淮安地域特点,结合淮安历史的地域的和现代化的文化资 源,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淮安风格的文化形象、文化形态和文化品牌。 第五,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抓住国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机遇,坚持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降低准入门槛,加 大政府投入与金融等政策支持,实现我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第六,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针。 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城市文化和乡 村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文化建设和文化推介等方面协调发展,着力推 进,重点突破,促进文化全面发展和繁荣。 三、发展目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 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没有变。 未来五年,淮安文化建设同样面临着更加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和战略性机遇,可以 预言,刚刚开始的“十二五”将会迎来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结合淮安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期规划和“十一五”文化建设的实际, “十 二五”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市委、市政府把淮安建成苏北重要的中心城 市战略构想,到 2015 年,基本建成苏北重要的区域性文学与艺术创作中心、文 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中心、文化旅游与美食休闲中心、文化产品集散与销售中心、 现代传媒与传播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实现淮安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 文化人才队伍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强、文化形象好等“四强一好”目标,建 成苏北地区文化中心城市,为下一个五年规划淮安全面建成文化强市打下坚实基 础。淮安“十二五”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五个方面推进”: 加快推进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事业大繁荣。继续加大 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健全基层群众性文化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率达 - 7 - 到 90以上,服务能力快速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形成较为完善的文 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广播影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和新闻出版事业的健 康发展局面,使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 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尽快成为淮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精心组织实 施一批文化产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实力、潜力的 文化企业集群,形成具有区域积聚力、影响力的淮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布局,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以动漫游戏、音像、网络 和创意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使全市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 5以上,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 加快形成艺术门类齐全的创作生产集群,实现文化产品的丰富多样。完善 淮安文学、书画、摄影、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发展规划,发挥淮安文艺领域 比较优势,加大艺术精品的创作与生产,推出一批富有思想震撼力、艺术感染力 和鲜明时代气息的艺术新作,丰富一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品位较 高的精神文化产品,形成一批问鼎“五星工程奖” 、 “群星奖” 、 “文华奖” 、 “华表 奖” 、 “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的精品力作。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淮安文化生产力。积极转变职能, 探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淮安模式” ,形成健全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 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和规范文化行业组织,把政府职能转到对基层公共文化 服务和文化产业的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上来,不断推进文化运行机制 和文化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事业,增强文化艺术事业在当前知识经济时 代的适应与竞争能力。 加快推进文化人才的培养,打造淮安文化领军人才新高地。做好文艺精英 培养规划,组建淮安艺术学院或文化干部管理学院(职校) ,继续实施各类人才 培养工程,加大激励力度,设立文化大奖和文艺创作基金,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和 流动机制,广泛吸引财经、金融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行业,形成展示淮安 文化实力的文化艺术人才、科技人才、传播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 队伍的高端群体。 四、发展战略 1.培育文化生产力战略。积极创建文化艺术精品的生产基地、建立文化创业人 才中心,把淮安建设成为新兴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验基地、江苏北部工厂和策源 地、孵化器、示范区,强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注重对文化产品的营 销策划,提高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创意附加值,形成可持续开发 的“文化产业链” 。 2.催化文化消费力战略。大力开拓城市和农村文化市场,开发具有淮安地方特 色的系列文化教育产品、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娱乐产品,积极引导居民更新文化 消费理念,提高居民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比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提升 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 3.提升文化竞争力战略。整合淮安文化优势资源,着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 量,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大河文 化与大湖文化相互依存、地方特色与世界眼光内外呼应的系列文化品牌,打造淮 安全国知名节庆文化品牌,提升淮安的文化综合竞争力。 4.增强文化辐射力战略。充分发挥淮安在苏北交通枢纽城市、长三角北部地区 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极功能,扩大淮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外部影响,强化苏 北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和辐射功能,发挥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性优势,建设 淮安文化产业园、创意基地、影视外景基地,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群(带) 、促进 区域文化的整体发展,增强淮安在国内外的文化辐射力、影响力。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文化资源、配置、供给等方面向农村和基层 - 9 - 倾斜,建立普惠型、全覆盖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 2015 年底,市、 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全 部达标,覆盖率达到 100%,80%的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抓 好已确定的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规划新建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项目。重点建 成淮安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和淮安大剧院并正式向社会开放,城区新建十 个以上面积不少于 5 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完成淮安广播电视中心、淮安电视调 频塔的兴建和淮安中波发射台的搬迁。充分考虑淮安新城的文化需求,规划建设 新城文化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科技馆等。各县区要根据当地文 化优势和文化需求,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工程项目。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加大对老年人、 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公共 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的藏书、藏品 建设,注重对地方文献、文物、民俗器物和本土名家创作的艺术精品的收藏,在 全市形成品种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体系。推动公共图书馆、文 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推动剧院、 电影院、美术馆等定期提供免费或低票价服务,扩大展览馆、青少年宫等免费服 务项目。推行公共文化服务职业资格准入和证书管理制度,建立人员准入机制, 提高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比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引进社会力量参 与公益性文化场馆的管理,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和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 村村通、乡镇和社区文化(站)室达标提升、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 化惠民工程项目建设。到 2015 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广播电视在实现社区和 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全面实现户户通;40%以上乡镇文化站改扩建面积达 2000 平 方米以上,人口 1 万至 1.5 万的居民小区文化活动中心应按建筑面积 400-600 平 方米规划设计,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村全面 实现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有条件的乡镇逐步建立固定的电影放映点。 (四)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全面办好各类群众文化艺术 活动。积极申办国家、省级重大艺术节庆活动,到 2015 年,争取举办不少于 3 次省级以上的重大艺术节庆、赛事或展览活动,每年举办 1-2 项全市性的重大节 庆和文化活动。继续深化和创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定期开展读书节、社区艺术 节、企业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儿童艺术节等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带动基层 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扶持和促进社会办文化节庆活动。各县区在完善提高已 有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和重塑。 二、构建艺术产品生产体系 (一)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舞台艺术发展规律、可持续发 展的艺术生产、管理、运行机制,增强艺术精品生产能力,努力创作思想内涵丰 富、艺术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淮安文化特色的精品佳作。鼓励社会力 量兴办文艺团体。建立群众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机制,加快发展文 学、戏剧、影视、广播、音乐、美术、曲艺、民间艺术等文艺门类,在省“五星 工程奖”和国家“群星奖”评比中取得佳绩。组织好两年一度的市“五个一工程” 奖、吴承恩文学奖和三年一度的市政府文艺奖的评奖工作。 (二)实施重大题材创作工程。创新文艺创作扶持方式,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 资金,优先扶持反映淮安地方特色以及具有示范性、导向性、有影响力的文艺作 品创作生产,对被立项的创作项目,给予一定的创作扶持经费,每年能打造出在 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精品佳作。建立重大题材创作工程立项、招标、签约制 度。定期向社会公开重大题材创作工程建设招标项目,吸引市内外、省内外文艺 家参与创作。成立重大题材评审小组和决策咨询小组。每年组织专家、学者对我 市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进行研究、梳理,确定 2-3 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代生 活题材、新农村建设题材的创作项目。对重点项目实行创作签约制,明确创作期 限、预期目标、资金投向等,落实奖惩制度。 (三)优化艺术教育。整合和优化艺术教育资源,着重发展文化艺术职业教育, 将淮安艺术学校提升为淮安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国民艺术教育普及工程,各 - 11 - 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开设专门课程,开展文艺活动,加 强文化艺术熏陶;各级文化部门和文艺团体要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机关进校园进 企业、精品剧(节)目下基层公益性巡演、“三送六进”等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 提供免费的文艺演出、艺术讲座和文艺创作辅导;各机关、单位、企业和乡镇、 社区要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鼓励兴办各类社会文化艺术学校,拓 展艺术培训产业,提高群众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提高市民的艺术素养。 三、构建文化传承保护体系 (一)加强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进一步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制度。做好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公布第五批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历 史文化保护区,做好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和省级文保单位的申报审 定和上报工作。制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 物保护工作,严格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 (二)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开展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调查和评 估,建立动态的文物保护信息数据库。做好全市各级文保单位的日常保养、养护 和维修,确保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到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之规定。重点做好 大运河沿线重要历史遗存的保护管理及环境整治工作,使我市有更多的文化遗存 进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扩大文物保护单 位的开放数量与开放程度,有条件开放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三)做好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工作。组织对全市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 进行地下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并公布一批重点文物埋藏区。配合国家大型基本 工程及城市建设依法做好地下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重点做好 淮阴区码头镇水利历史遗存、盱眙大云山汉墓、水下泗洲城等考古发掘工作,建 设码头镇大运河水利枢纽工程考古遗址公园、大云山遗址公园、韩信城遗址公园 等。 (四)构建富有特色的博物馆体系。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办法, 整合社会资源,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办馆、私人 办馆、合资办馆、集资办馆,逐步健全以市博物馆为主体、专业或行业博物馆为 支撑、私人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继续推进运河博物馆群建设,淮阴区、 涟水县要加快综合博物馆建设,专业或行业博物馆在博物馆体系中所占比重要达 到 40%以上,私人博物馆在博物馆体系中所占比重要达到 10%以上。 (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建设,2015 年实现全市建库联网。继续开展各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评定和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命名工作。建设京剧、 淮剧、金湖秧歌、淮海琴书、工鼓锣等一批传承基地。完善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 护实验区建设,新建南闸民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中心) ,使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展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初 步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 四、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一)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鼓励 通过联合、兼并、收购、重组等手段,形成一批重点文化设施、重点文化产业及 若干个上规模的文化产业集团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重点发展新闻 报刊业、图书出版业、包装装潢印刷业、广播影视传媒业、印刷包装发行业、演 艺娱乐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大力发展以文化创意、动漫游戏、音 像、网络为代表的新兴高技术数字内容和创意型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淮安文化产 业投融资平台、产权信息交易平台、版权和贸易平台等公共平台建设。 (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 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江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市直艺术表演团体等重点企业, 积极扶持劲嘉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江苏楚天极目动漫有限公司、江苏华娱动 力传媒有限公司、楚汉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中天网络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一 批骨干文化企业。引导推动产业集聚,加快推进淮安软件园、清河动漫产业园、 - 13 - 江苏淮阴软件科技产业园、洪泽安芯创意产业园等创意园区的建设和整合,提升 为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具有领先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专业 市场,积极推动包装装潢印刷园建设和汇通出版物集散中心择地再建,建成建好 盱眙玉皇山影视基地和刘老庄红色影视外景基地。 (三)培育重点文化市场。落实长效监管机制,形成高效规范的文化市场管理 体制,形成城乡之间以及文化市场各门类之间结构合理、竞争规范的文化市场体 系。调整网络文化市场结构,大力推进网吧连锁经营。发展演出市场,初步形成 繁荣有序的演出市场体系。发展娱乐市场,打造娱乐经营著名品牌,扶持文化街 区和省级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艺术品市场,逐步确立艺术品经营执业资格 制度,发展艺术品民间收藏市场和文物市场,成立文物鉴定机构,打造艺术品经 营著名品牌,形成艺术品集中经营区。 (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紧紧抓住长三角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 大机遇,充分利用我市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立足 国内,放眼世界,积极开拓国内外文化市场。建立并加强与淮安国际友市的文化 交流,并不断扩大合作关系,建立经常性的往来与合作,服务淮安对外开放大局 的需要。大力促进与港澳台文化交流,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积极推介淮安文化艺 术精品赴港澳台交流,充分利用淮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淮安与港澳台的 文化交流,争取与港澳台文化机构、艺术团体、展演场馆形成对接,形成优势合 作产品,共同争取国际市场份额。 五、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体系 (一)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全面整合执法资源,建立市、县(区) 统一的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督促落实综合执法机构的编制数量、执法经费和 执法车辆、执法装备,改善执法条件,制定综合执法人员培训规划,提高综合执 法人员素质,建立一套协调有序的综合执法运行机制,完善一个统一高效的文化 市场监管体系,打造一支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综合执法队伍,不断推进综 合执法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建立文化市场网络化监管平台。建立网络化监管平台,提高文化市场监 管效率。完成全市网吧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中央、省、市、县(市、区)四级同 步监控;建立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系统,完善文化市场信息共享功能,实现网 上举报、网上办案和网上监督;建立全市互联网文化移动管理系统,增强网络音 乐美术娱乐、网络动漫、网络剧(节)目、网络表演业务和手机音乐等网络文化 内容动态管理能力,保证互联网文化市场安全健康有序。加快推进文化市场技术 监管平台建设,拓展技术监管的领域、范围和功能,实现对各个门类文化市场的 实时、动态、远程监控。 (三)实现执法管理流程再造。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评议考核、表彰奖 励制度。统一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文书,建立全市文化市场应急指挥系统, 完成全市执法机构、人员数据库、执法信息上报下送、即时通讯指挥和 “12318”电话举报稽查等系统的建设,提高对全市文化市场监管效率和应急指 挥能力。 六、构建广播电影电视发展体系 (一)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建设。广播影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实 施数字电视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全市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过渡转换。淮安广播 电视网络应逐步建设成一个无线覆盖与网络传输相结合,广电传统业务与现代媒 体网络业务相结合的高质量、大容量、多功能宽带数字综合信息网。全面推出广 播、电视节目制作生产播出的制播分离。电视自办栏目由目前的每天 4 小时增加 到 6 小时。全面完成淮安视听网的建设。 (二)大力繁荣影视产业市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精品战略,抓好电影电视 剧创作生产,以原创为重点抓好影视动画创作生产,加快新型视听精品节目的创 作生产。创新影视产业园区建设和开发模式,建成以近现代景观为特色的影视基 地。探索开展以影视拍摄为中心、旅游休闲、主题公园、地产开发等多模式、多 渠道、多元化发展路径。加强对影视动画生产的扶持,着力培育一批有品牌、有 影响的龙头动漫企业。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各类资本建设商业影院和社区影院, - 15 - 实现全市和县城数字影院的全覆盖。 (三)积极开拓新媒体新业务。探索数字移动电视的营运模式,积极开展地面 数字电视实验,发挥移动电视特色,建设覆盖全市的网络运行平台。密切跟踪数 字地面广播的标准,在数字中波广播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系统的可靠 性。积极开展数字广播技术的试验和应用,推动音频广播的移动接收、多媒体接 收等项目。加快电视购物、高清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IP 电视等广播影视 新业态开发。充分利用三网融合有利条件,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 、 手机电视等新业务的应用。加快下一代广电网(NGB)建设。 七、构建新闻出版发展体系 (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党管媒体,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 弘扬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 论引导新格局。强化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使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客观公正、充满正气、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建立 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工作机制、重大舆情监测研判制度和广 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制度,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新兴传媒的管理。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 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加强互联网宣传业务、技术研发、经营管理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一至二个有影响的 重点品牌网站,积极申请淮安新闻网和淮水安澜网的网络出版权。 (三)加大对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实施媒体优化重组工程,鼓励和支持 我市主要媒体跨行业、跨媒体发展经营,实施战略整合,重点扶持市级党报、广 播电视台、发挥主导作用的网站,支持报业、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业态的媒 体之间重组合作。加快组建淮安报业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和市演艺集 团,支持淮安广播电视台、淮安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重点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和移动 多媒体广播电视;淮安广播电视台要实施频率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对 象化战略,推出一批导向正确、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名牌栏(节)目和主 持人。 (四)加强版权保护。建立健全市版权管理服务体系工作机制,形成部门协作、 上下协调的版权执法机制,创建国家级“版权示范城市” 。坚持以日常监管与专 项整治相结合,以大案要案为突破口,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版权的各种行为,重点 查处盗版教材教辅、计算机软件和音像制品等非法活动。继续推进各级党政机关 和企事业单位办公软件正版化。建立实时高效的版权预警机制,完善重大案件联 合督办制度,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地区和重大案件的督查督办。 八、构建文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重点培养文化领军专业人才。积极实施人才强文战略,把淮安打造成为 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以分类管理、拓展基础、重点 培养为指导,培养六类专业化的文化人才队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宣传 普及理论人才,艺术、群众文化、图书、文博等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复合型专家 型记者、编辑、主持人,媒体评论、网络宣传等新闻传播人才;数字出版、游戏 动漫、版权保护、网络信息服务等创意策划、管理服务人才;文艺编导评论、戏 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文化艺术人才;文化企业管理、市场 开发营资本运作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广播影视制播 技术等研发应用人才。逐年加大文化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杰出人才的培养资助力 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鼓励支持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发展,评选民间文化技 艺大师,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才。 (二)完善人才培 训机制。建立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全 方位培训体系,构建人人能够成长、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学习与 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文化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提升素 质。有计划、分级分类地对文化系统人才进行培训、轮训,逐步形成抓重点、分 层次、多渠道、有特色的培训工作体系。根据人才梯队建设实际需要,采取内部 培养、委托培训、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力度, - 17 - 每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400 人次,选送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学 术交流 3050 人次。到 2015 年,各类人才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得 到全面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具有大学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