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_第1页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_第2页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_第3页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_第4页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近几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增长速度之快,发展势头之猛,令世人惊叹。随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于汽车工业中,汽车的结构在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也在 不断提高和更新。汽车的设备制造的水平越来越高、汽车的性能不断完善、汽 车技术逐渐向电子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 在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的背后,各大企业、各种车型的市场份额博弈将更 加激烈,日系车愈发强势、新能源汽车不断涌现都将在新的一年深入发展。 伴随着汽车销售利润的大幅缩水,汽车销售服务领域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本文将通过各种评判指标分析我国汽车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 措施。 本文首先通过多汽车市场所处的国内环境和现状进行分析,来发现影响汽 车市场发展的因素。然后通过数据的收集、计算,从销售率、进口增长率、进 口额占销售总量的比重、销售额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之比这 四个方面指标对我 国汽车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同 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更应该制定相应 的政策应对汽车市场的发展,建立健全的汽车行业政策制度,为汽车行业的发 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汽车、产销量、发展对策 ABSTRACT Amazing growth in the world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has the speed of the fierce momentum. Structure of the car with the constant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improving and updating. The level of the car more and more equip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motor vehicles, automotive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to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telligence, networking and other direction. Major companies, various models of the market share game will be because of the rapid growth of automobile production and sales even more intense. Japanese cars become more powerful, emerging new energy vehicles will be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new year. Automotive sales and service sector is also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along with car sales profit has shrunk dramatically. This evaluation will b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 market indicators of the problems and how to take measures. We found tha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tive market by the domestic automobil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The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automobile market studied the data collection, calculation, from the sales rate, import growth, imports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sales, sales growth and GDP growth in the ratio of these four indicators. Chinas auto industry is in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while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We should formulate appropriate policy respon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tive market, establish and improve policies and systems to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to protect South Korea, at this critical moment. Key words: automotive, production and sales, development strategy 目 录 前 言 4 一、我国汽车市场面临的现状 5 (一)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国内环境 6 (二)汽车市场的主要特征 6 (三)汽车市场的现状 7 (四) 消费现状 .8 二 、我国汽车市场评判指标的实证分析 12 (一)销售率指标分析 .12 (二)进口增长率与进口额占销售总量的比重分析 .13 (三)销售额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指标分析 .14 (四)基尼系数指标分析 .15 三、 影响汽车销售的因素分析 .17 (一)各项指标的相关分析 .17 (二)构建数学模型 .19 (三)各项指标的回归分析 .19 (四)单个指标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21 (五)对汽车产业发展的预测 .28 四 、相关政策建议 29 (一)企业层面:市场导向,竞争为先 .29 (二)消费者层面:理性消费,培养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 .31 (三)政府层面: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 .31 结 论 .33 致 谢 .34 参考文献 .35 前 言 目前,汽车已经逐渐走进了大众家庭,它作为一种消费品,不仅仅是一种 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可以给驾驶者带来一种享受,同时车型及性能也体现车 主的审美观,也是车主身份的象征及环保意识的体现。所以,汽车就要装在汽 车的结构和性能上进行改良,提高驾驶的安全性、舒适性来满足汽车消费者; 并且在外形上也做一些改进,带给人一种时尚感,以满足特定人群的审美需求。 因此,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性能的改善和式样的个性化。同时预测汽车市 场明年将出现负增长。行业集中度继续提高,部分边缘品牌将退市,同时新能 源汽车将进入人们的视野。车型将迎来换代高峰,捷达、凯越都将出新款。SUV 市场车型增多 SUV 热还将持续升温。日系车将全面雄起和自主品牌形势严峻 等 针对以上的现状,本文将借鉴数据分析,具体通过对过去近十年汽车市场 的发展的分析,来预测 2011 年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根据消费者消费特征 来分析影响汽车销售的因素。同时通过 SPSS 统计软件的应用,根据我国汽车市 场的现状分析各种原因,及时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应对汽车市场的发展,建立健 全的汽车行业政策制度。 一、我国汽车市场面临的现状 自从 2001 年 12 月中国正式加入 WTO 后,中国汽车市场走向国际化已经不 可逆转。2010 年,我国汽车工业延续了 09 年发展态势,在购置税优惠、以旧 换新、汽车下乡、节能惠民产品补贴等多种鼓励消费政策叠加效应的作用下, 汽车产销双双超过 1800 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再次蝉联全球第一。各车型全 面增长,自主品牌份额有所提升,汽车出口逐步恢复,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 体提升,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虽然汽车市场发展表现良好,但仍需对汽车 市场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必要建议。 (一)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国内环境 2010 年,全国 GDP 总量为 39.8 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为 10.3%。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 27.8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8%,占 GDP 总量的 69.87%。其中:城镇 固定资产投资 24.1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4.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3.67 万亿元, 同比增长 19.5%。全年基础设施(扣除电力)投资 4.19 万亿元,道路运输业增 长 40.1%,城市公共交通业增长 59.7%,显示出政府对交通运输业的投入不断加 大。 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 2173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109,实际增长 11.26%;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5919,实际增长 10.9%,虽然整 体上全国人均收入有所增加,但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5%。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 5.4%,12 月有负转正,当月上涨 1.7%,说明 2010 年工业产品原材料价格下降, 降低了企业生产的成本。 (二)汽车市场的主要特征 1延续上年走势产销再创新高,但增速逐月回落。继上年高速增长后,我 国汽车工业再次取得良好成绩:2010 年全国汽车产销 1826.47 万辆和 1806.19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2.44%和 32.37%,产销再创新高,刷新全球历史记录。但 由于 2009 年走势前低后高,而 2010 年上半年产销水平较高,造成 2010 年以来 增速呈逐月回落态势,同比增长由年初 80%回落至 32%;与上年产销增长 48.30%和 46.15%相比,增幅分别回落 15.86 个百分点和 13.78 个百分点。今年的增长表 现为高速增长,既有政策的促进因素,也有消费者担心政策退出引发的提前消 费因素。 2各类车型全面增长,整体增幅达三成。2010 年,各类车型全面增长, 其中,乘用车产销 1389.71 万辆和 1375.78 万辆,同比增长 33.83%和 33.17%, 增幅较上年回落 20.28 个百分点和 19.76 个百分点;商用车产销分别为 436.76 万辆和 430.41 万辆,同比增长 28.19%和 29.90%,增幅与上年大致相当。 3SUV 和 MPV 增势迅猛,交叉型乘用车需求由热趋稳。2010 年 SUV 销售 132.60 万辆,同比增长 101.27%,高于乘用车平均增速 68 个百分点。MPV 销售 44.54 万辆,同比增长 78.92%,增幅高于同期 52.80 个百分点。 41.6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受政策影响最为明显。节能惠民产品补贴政策 的实施,对该类车型市场份额回升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 年 1.6 升及以下乘用 车销售占乘用车总量比重 68.77%,比同期下降 0.88 个百分点;1.6 升及以下轿 车销售占轿车总量的比重 69.85%,比同期增长 0.51 个百分点。 大多消费者对购置税优惠政策力度敏感。2010 年优惠政策力度有所减弱, 1.6 升及以下车型市场份额开始下降,7 月落至最低点。节能惠民产品补贴政策 的实施,对该类车型市场份额回升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消费者对购置税优惠 政策退出的预期,四季度该类车型销售火爆,11、12 月市场份额均超过 70%。 全年呈“V 字形态。可以看出, 1.6 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受政策影响非常明显。 5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所提升。2010 年自主品牌表现值得肯定, 同比增长高于行业同比平均增长,市场份额有所提升。自主品牌轿车销售 293.30 万辆,同比增长 32.28%,占轿车销售总量的 30.89%,比上年提高 1.22 个百分。 (三)汽车市场的现状 1进口汽车“井喷” 20 多年的合资道路,促进了大型国有汽车集团在管理和技术上的极大提 升,但在自主知识产权上他们始终无法取得有效突破。2010 年的一个新情况是 进口豪华车市场“ 井喷” 。这个 “井喷”的规模是:2010 年 1-7 月汽车进口累计 46 万辆,超过前年全年的进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长 152%。去年全年进口车可达到 70 万辆以上,增幅 70%左右,估计 2011 年进口汽车可达 100 多万辆。如果政策 不变,进口汽车市场“ 井喷 ”将是个长期的趋势。进口车热卖,对发达国家的经 济复苏贡献巨大;部分进口车售价和维修价虚高,国外汽车寡头可赚得更多的 利润;大排量豪华车畅销不衰,与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相背;跨国汽车寡头已 经在中国减少国产高档车比例,加大进口车比例,也得到他们本国政府的欢迎, 因为对他们国家的就业、经济、税收增长均有好处。 进口车继续“井喷”,将挤占国产车市场。高档车技术很多是超前的,如 果合资企业减少国产高档车比例,是汽车寡头另一种技术封锁,可能在 10 年内 我国汽车工业不能做强。“井喷”的原因是:中国新贵们买车攀比愈演愈烈, 中国奢侈品消费高涨,跨国汽车寡头加大了在中国推销豪华车的力度;平均每 辆进口车价格比国产车高 3 倍多,国家财政上增收幅度极大,这可能是容忍进 口车“井喷”的内在因素;中国的汽车消费税存在严重漏洞,使豪华进口车可 以合法避开高税。如装备 3 升增压发动机的汽车进口量巨增,它仅缴 12%的汽 车消费税,而装功率相同的非增压发动机的豪华车,要缴 40%的汽车消费税。 只有修改汽车消费税政策,才能遏制超豪华进口车“井喷”,但是否修改不得 而知。 2.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前途堪忧 在大家对自主品牌大唱赞歌时,乘联会研究的结论却是自主品牌汽车发展 前景堪忧,因为国家对自主品牌倾斜政策力度很小,使合资企业很多车型在市 场上不多攻城掠地,2007 年夺得 A0 级轿车市场的半壁江山;2009 年占去 SUV 市场 50%以上的份额;今年又把 MPV 市场主导地位夺走。目前仅有 A00 级轿车 和微型客车市场,自主品牌占有率大于 50%;今年以来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市 场份额逐月下降,从 1 月份的 35.9%,降到 8 月份的不足 27%,半年多市场占有 率降低四分之一,这么快的降幅实在让人担忧! 我们不能让每人买车都买自主品牌乘用车,也不能轻易改变我国汽车用户 讲排场的心态,这些不利于自主品牌发展和节能减排的状态,只能用政策引导 消费,而中国多年来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仅是一句政策口号,至今连小排量汽 车和自主品牌汽车的定义都没有。目前汽车上市公司都在给自主品牌筹钱,甚 至中国的商用车还出现了全面合资的趋势,这样国内大汽车集团就会从制造业 变为第三产业的投资公司,汽车工业的实际控制权会掌握在国外汽车寡头手中, 那时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安全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四) 消费现状 1汽车消费市场现状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5 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越过 570 万辆,同比 保持稳定增长。其中汽车生产 570.77 万辆,同比增长 12.56%;销售 575.82 万 辆,同比增长 13.54%。我国在国际汽车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已经成为世界 汽车市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急速扩容,与轿车进 入寻常百姓家密不可分。 由于国家取消了对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的种种限制,以及国际油价居高 不下,小排量经济型轿车备受关注,市场份额有明显提高。国产车的竞争优势 得到全面提升,自主企业销售呈现较大的增长,自主品牌经济型轿车成为市场 的亮点。全国汽车市场价格总体保持了平稳下降的走势,国产汽车与进口汽车 价格均小幅走低,2006 年汽车价格调整的重点已经转向高档汽车,中低档汽车 的降价空间有限。汽车厂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销售策略,如让价销售、有奖销 售、服务搭配等,汽车的销售体系在逐渐完善。 从汽车人均普及率看,我国每千人拥有汽车 8 辆。据调查,我国目前在沿 海地区就有 2.3 亿人左右的现实或潜在的用户群体,而目前这一群体中真正拥 有汽车的只有 10%。据专家计算,2004-2010 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以 16%-20%的速 度增长,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成长性汽车消费市场(如图 1) 图 1 汽车各季度销量走势 2010 年的销量增长异常之高创纪录,我们按照三段论分析今年汽车市场销 量。去年 1-8 月的厂家销量同比增长 327 万台,增幅达到 39%,其中 1-4 月的 销量较 09 年同期增长 234 万台,而 5-8 月的销量增长仅有 93 万台。去年的 9- 12 月销量按照 570 万台测算,这样汇总的 2010 年销量 1730 万台。 2我国消费者的汽车消费特征 我国汽车消费需求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庭购车成为了汽车消费的 一大热点,拥有汽车成为现代时尚生活的一个标志。现在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达 到 1000 美元,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万元级向 10 万元级过渡,主要消费品是汽 车、住房以及通讯教育等。尽管我国现在的人均收入在发展中国家还排在中下 水平,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可以预计的是居民的购买力还将不断增强。同 时中等收入人群已经进入购车大军,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调查显示,国内消 费者购车欲望十分强烈,购车者以青壮年为主,且男性比例较高,初次购买新 车的大多选择价位在 10 万元以下的经济型车,或者二手车,家庭购买第二辆车 或者是换车的则集中在 10 万到 25 万元之间,消费者开始关注汽车使用成本, 如:零部件价格、燃油费用、维修费用、保险费用等,而且更多的人开始选择 贷款购车的方式。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将全面升级,与之相伴 的必然是汽车个性化需求。汽车成为人们生活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 的人不仅仅为买一个交通工具而买车,他们开始视汽车为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增加生活乐趣的工具,视汽车为展示自己个性的方式与途径。 汽车消费更多地渗透着理性因素,我国汽车消费者关注的因素已经不再仅 仅是价格的高低,而是注重价格、质量性能、品牌形象以及服务质量等综合因 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安全、舒适、可控性、节能环保以及外观样式等 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从目前国内汽车消费者的情况来看,仍处在学习阶段,具有较强的 可塑性。对企业品牌、产品母品牌和子品牌存在混淆;不能区分先进或过时的 技术;不知道哪些装备是自己必需的;不懂不同企业的各自定位和技术特点, 不熟悉不同企业各自产品的优势;持币待购现象明显;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不可否认,中国的私人消费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主要推动力,与此相印证 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品种构成中,轿车大约占 60%。轿车比例继续提高,卡 车与客车比例继续下降,符合国际汽车市场的发展规律。2006 年轿车比例已经 达到 6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009 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 列促进汽车、摩托车消费的政策,有效刺激了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销呈高增 长态势,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一举打破了世界汽车市场美日双雄 并立的局面,发展为中、美、日的“三国演义” 。以下是 2009 年中国汽车工业 协会发布数据,汽车产销分别为 1379.1 万辆和 1364.5 万辆,同比增长 48.3 和 46.15。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为 1038.38 万辆和 1033.13 万辆,同比分别 54.11和 52.93;商用车产销为 340.72 万辆和 331.35 万辆,同比增长 33.02和 28.39。中国汽车产销居世界第一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经济 的增长,相对其他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二是国务院强有力的措施,依 靠内需和消费拉动经济,使得 2009 年中国汽车产业平稳较快地增长。2009 年 中国汽车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如图 2) 。 图 2 我国汽车销量及增长率图 特别是受惠于 1.6 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购置税政策,小排量乘 用车和自主品牌乘用车成为拉动汽车整体高增长的主力军。2009 年,1.6 升及 以下小排量乘用车累计销售达 719.55 万辆,同比增长 71,占乘用车销售总 量的 70,比上年同期提高近 8 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为历年最高。其中自主 品牌乘用车销售 457.7 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 44.3。 二 、我国汽车市场评判指标的实证分析 以上我们提到过,目前我国汽车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正因为在这 个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注意其发展。数据胜于雄辩,本文通过对汽车市场所 处经济环境、特征以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全国汽车行业相关数据作为依据, 选取合适的指标对汽车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力求从数字、指标上来界定 我国汽车市场现有状况、发展是否良好等等。 其实国际上判定汽车市场发展好坏的指标很多,本文主要选取以下几个指标 对汽车市场进行分析判定:销售率指标、进口增长率、销售额增长率与 GDP 增 长率比值等指标。 (一)销售率指标分析 产品销售率,是指报告期产品销售量与产品生产量的比率。是反映报告期 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程度和反映产品生产、销售、流动及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指 标产销率越大,说明产品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存留的时间越少,资金周转 越快;反之销售率越小,说明产品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存留的时间越长, 资金周转越慢。工业产品销售率:衡量企业生产与销售比例大小,反映工业产 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的指标。工业产品销售率适中或偏大,说明工业产销衔接情况越好,更能满足 社会需求;反之,工业产品销售率越小,说明工业产销衔接不是很好,也不能 满足社会需求。这时需要调整工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其计算公式为: 某种产品销售率(%)=(报告期某种产品销售量/报告期某种产品生产量) 100% 全部工业产品销售率 =(报告期现价销售产值/报告期现价工业总产 值) 100% 以下是 20012010 年这十年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情况(见表 1) 。 需要说明一点:某种产品销售率和和全部工业产品销售率是根据不同指标 计算的类似指标。 表 1:20012010 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情况 年份 工业总产值 (亿元) 产量(万 辆) 销售量 (万辆) 销售额 (亿元) 汽车产 品销售 率(%) 工业产 品销售 率 (%) 2001 95449 246.7 236.4 4458.3 95.82 4.67 2002 110776.5 347.7 342.8 6465.7 98.58 5.84 2003 142271.2 449.7 439.1 7025.6 97.65 4.94 2004 201722.2 519.7 507.1 7606.6 97.58 3.77 2005 251619.5 615.3 575.8 7961.3 93.57 3.16 2006 316589 738.5 721.6 8296.2 97.71 2.62 2007 405177.1 904.3 879.2 8403.2 97.22 2.07 2008 507284.9 961.5 1054.8 10081.6 109.7 1.99 2009 548311.4 1379.1 1364.5 13041.6 98.94 2.38 2010 548311.4 1865.4 1806.2 17263.2 96.83 3.1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0. 表 1 是笔者根据 2010 年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统计部门公布的调查数据所得。 从计算结果来看,自 2001 年到 2010 年这十年间,我国汽车产品销售率均 高于 90%,这说明我国的汽车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消费者的购车能力还 是不错的。工业产品销售率变化不大,说明我国汽车市场发展比较良好。汽车 产业的资金周转较快,产销衔接较好。 (二)进口增长率与进口额占销售总量的比重分析 进口增长率指标是用来反映进口车增长的速度,该指标应保持在合理的区 间内。若超过这个区间,那么国外汽车市场将过多的挤占国内市场,使得国内 汽车市场受到冲击,不利于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进口车占销售总量指标是用来 反映进口车与汽车销售总量协调性的指标,用来反映汽车产业对国外汽车市场 的依赖程度。若该指标值过大,那么国外汽车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协调性有待提 高,也说明汽车产业对国外汽车市场的依赖程度越大,这同样不利于我国汽车 产业独立发展。这两个指标都反映出国内市场的发展情况,所以通过对这两个 指标的分析来判定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如下表: 表 2: 20012010 年我国进口车基本情况 年份 进口车 (万辆) 销售量 (万辆) 进口车增 长率(%) 进口车占销售 总量的比重 (%) 2001 9.73 236.4 4.12 2002 10.26 342.8 5.45 2.99 2003 13.75 439.1 34.02 3.13 2004 15.13 507.1 10.04 2.98 2005 16.18 575.8 6.94 2.81 2006 22.8 721.6 40.91 3.16 2007 31.42 879.2 37.81 3.57 2008 41.01 1054.8 30.52 3.89 2009 42.08 1364.5 2.61 3.08 2010 81.36 1806.2 93.35 4.5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从计算结果来看,20012008 年我国进口汽车增长率都保持在一个平稳增长的 速度,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是很大。在 2009 年由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得进 口汽车增长速度偏小。但是在 2010 年,我国汽车进口量增长率达到 93.35%, 同时进口汽车占销售总量的比重也达到历史最高点,说明国外汽车市场飞速抢 占国内市场,导致进口汽车“井喷” 。这也是我国汽车市场存在的隐患,所以我 国汽车行业更应该加大力度发展本土品牌,促进国内汽车安全健康发展。 (三)销售额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指标分析 用 GDP 的增长率代表我国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测量汽车产业相对于实体经 济的增长速度,以此来监测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汽车产 业的发展超出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越大,相应的汽车市场发展速度越大,但是 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一般认为,当汽车销售额增长幅度是 GDP 增长幅 度的 2 倍以上时,则说明汽车市场和房地产一样,存在泡沫。 比值=汽车销售额增长率/GDP 增长率 以下是我国 20012010 年汽车销售额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的比值(如图 3) 。 比 值 0 0.5 1 1.5 2 2.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比 值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 3 汽车销售额增长率与 GDP 的增长率之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 20012007 年汽车销售额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的比值不断下 降,这说明汽车行业的发展慢于国内其他行业的发展。但从 2008 年开始汽车销 售额增长率远大于 GDP 增长率,那么可以说明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不断上升。我们更应该注重汽车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做出贡献。 (四)基尼系数指标分析 目前汽车产品在我国消费市场中属于高档耐用品,尽管近几年汽车价格不 断下滑,但与这种价格的下滑相对应是质量、性能的提高和最低价格的相对稳 定,尤其汽油价格上涨、购车后附加消费提高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来说汽车仍然 是高档奢侈品。收入差距将成为阻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收入差距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以下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某研 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2002 年全国收入最高的 5%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总收入的近 20%,比 1995 年提高了 1.1 个百分点。最高 的 10%的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 32%,比 1995 年提高了 1.2 个百分点。而且随 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居民收入差距还 在不断扩大。 衡量收入差距常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它是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指 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这些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如表 3。从表 3 可 知我国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早已超过了 0.4 的国际警戒线,且继续呈现不断扩大 之势。据世界银行 2001 年发展报告称,中国居民 20%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与人 均收入相差 8.6 倍。200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 3.11 倍。按国际一般的情况,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 GDP 为 800 1000 美元 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的 1.7 倍,而我国这一比例远高 于其他国家,且呈不断增大之势(如表 3) 表 3: 20012010 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基尼系 数 0.46 0.46 0.46 0.47 0.47 0.5 0.5 0.53 0.52 0.56 基 尼 系 数 变 化 趋 势 0 0.1 0.2 0.3 0.4 0.5 0.6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 份 基尼 系数 基 尼 系 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 )及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而成 图 4 我国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不断创新高,从收入差距现状对市场影 响的角度,定量分析了居民收入对汽车保有量的影响,认为汽车的速度依然较 快,但由于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状况影响了中低收入居民产品结构升级,减少 了未来汽车保有量的数量,减缓了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收入差距将成为汽车 工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汽车工业高 速稳步增长。 三、 影响汽车销售的因素分析 (一)各项指标的相关分析 表 4:影响汽车销售额各项因素观测数据 (单位:亿元) 年份 销售额 固定资产 投资额 GDP 城镇居民 工资总额 城镇居民 消费支出 2001 4458.3 37214 109655.2 12205.4 19378.2 2002 6465.7 43450 120332.7 13638.1 25772.9 2003 7025.6 55567 135822.8 15329.6 33247.1 2004 7606.6 70477 159878.3 17615 41558.9 2005 7961.3 88774 184937.4 20627.1 50701.8 2006 8296.2 109998 216314.4 24262.3 60842.2 2007 8403.2 137324 265810.3 29471.5 71487.8 2008 10081.6 172828 314045.4 35289.5 83099.3 2009 13041.6 224599 340506.9 40288.2 92296.3 2010 14640.5 278140 397983 46331.4 101525.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对于各因素对我国汽车市场影响的研究,本文将采取 SPSS 软件中的 Pearson 法对我国汽车销售额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 各影响因素对我国汽车销售额的影响结果。 表 5: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 Correlations 固定资产投 资额 国内生产者 总值 城镇居民工 资总额 城镇居民消 费支出 销售额 固定资产 投资额 Pearson Correlation 1 .989(*) .994(*) .971(*) .964(*) Sig. (2- tailed) . 0 0 0 0 N 10 10 10 10 10 国内生产 者总值 Pearson Correlation .989(*) 1 .999(*) .991(*) .928(*) Sig. (2- tailed) 0 . 0 0 0 N 10 10 10 10 10 城镇居民 工资总额 Pearson Correlation .994(*) .999(*) 1 .988(*) .938(*) Sig. (2- tailed) 0 0 . 0 0 N 10 10 10 10 10 城镇居民 消费支出 Pearson Correlation .971(*) .991(*) .988(*) 1 .904(*) Sig. (2- tailed) 0 0 0 . 0 N 10 10 10 10 10 销售额 Pearson Correlation .964(*) .928(*) .938(*) .904(*) 1 Sig. (2- tailed) 0 0 0 0 . N 10 10 10 10 10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由表 5 可以看出汽车销售额与以上四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 0.9 以上, 说明,所选的统计自变量对 Y 的影响是显著的,是高度相关的。也就是说所选 的四个自变量对我国汽车销售额存在着高度的影响。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 汽车销售额产生重要的影响。即表示汽车销售额与以上四个指标之间具有很强 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各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P0.01,具有极其显著 的相关性,统计意义可见一斑。 (二)构建数学模型 影响汽车销售的因素很多,收入水平、市场供求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国 家政策法规等等。其中有些因素难以量化和采集,根据本文的分析目的,考虑 变量的可得性、独立性和对汽车价格的相关性。本文选取了汽车销售额、固定 资产投资额、GDP、城镇居民工资总额、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这四个因素来构建 我国汽车销售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43210 XXy 因变量 :代表我国汽车销售额 自变量 :代表固定资产投资额1X 自变量 :代表 GDP2 自变量 :代表城镇居民工资总额3 自变量 :代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4X 是5个回归参数,随机干扰项 用于表示影响我国汽车销43210, 售额的其他因素和误差。 (三)各项指标的回归分析 利用 SPSS 软件的回归分析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各自变量对汽车销售额的 影响程度。结果如表 6: 表 6:模型汇总表 Model Summary(b) a Predictors: (Constant),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 固定资产投资额, 国内生产者总 值, 城镇居民工资总额 b Dependent Variable: 销售额 采用回归分析模型所得到的数据有:可决系数 R2=0.975,调整后的可决系 数为 0.955,说明回归方程可以解释 95.5%的我国汽车销售额,模型具有良好的 解释能力。 多元回归方程的F检验就是检验总体回归方程是否显著。首先提出假设: Model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 1 .987(a) .975 .955 779.58900 : 均为0 (i=0,1,2,3,4)1Hi : 不全为0 (i=0,1,2,3,4)2i 利用 SPSS 软件测算 F 值的结果如表 7: 表 7:方差分析表 ANOVA(b) Model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Regressio n 117529607 .930 4 29382401.982 48.345 .000(a) Residual 3038795.0 11 5 607759.002 1 Total 120568402 .941 9 a Predictors: (Constant),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固定资产投资额, 国内生产者总值, 城镇居民工资总额 b Dependent Variable: 销售额 可以看到 F 统计量为 48.345,通过了 F 检验。对应的 P 值为 0.0000.01, 所以拒绝 ,模型整体线性不显著的假设,即该模型整体线性是显著。1H 表 8:回归系数检验表 Coefficients(a)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95%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B Model B Std. Error Beta t Sig. Lower Bound Upper Bound (Constant) 10126.2 2407.49 4.206 0.008 3937.57 16314.854 固定资产投 资额 0.164 0.049 3.647 3.368 0.02 0.039 0.29 1 国内生产总 值 0.024 0.077 0.657 0.31 0.769 -0.174 0.222 城镇居民工 资总额 -1.211 0.892 -3.935 -1.358 0.232 -3.503 1.081 城镇居民消 费支出 0.077 0.081 0.598 0.945 0.388 -0.132 0.285 a Dependent Variable: 销售额 表 8 的输出结果可得到回归方程: 4321 07.1.04.64.0.210y XX 从表 8 中可以看出,所有指标对应的 P 值均大于 0.05,所以并未通过 t 检 验。即说明各指标之间的影响在 95%的置信度下是不显著的。在普通最小二乘 法下模型的可决系数 R2=0.975 与 F 值为 48.345,都比较大,但是各参数估计值 的 t 检验值较小,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并且对 的联合线性作用y 显著,但各变量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而使得它们对 的独立作用不能分辨。 (四)单个指标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由于上面提到各指标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为了克服多重共线性,我 们必须构建新的模型,可以排除引起共线性的变量,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并 且汽车销售额与以上四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 0.9 以上,所以考虑建立一 元回归线性模型来分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排除某个变量或某些变量后, 保留在模型中的变量的系数的经济意义将发生变化,其估计值也将发生变化。 模型为: Xy10 因变量 :代表我国汽车销售额 自变量 :可以代表固定资产投资额、GDP、城镇居民工资总额、城镇居民 消费支出 为随机误差项 1.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汽车销售额之间的分析 首先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将采取 SPSS 软件中的 Pearson 法对我 国汽车销售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固定资产投资额 对我国汽车销售额的影响结果(如表 9) 。 表 9:数据相关性分析表 Correlations 销售额 固定资产投资额 Pearson Correlation 1 .964(*) Sig. (2-tailed) . .000 销售额 N 10 10 Pearson Correlation .964(*) 1 Sig. (2-tailed) .000 . 固定资产投资额 N 10 10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画散点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趋势变化(如图 5)。 散 点 分 布 0.02000.0 4000.06000.0 8000.010000.0 12000.014000.0 16000.018000.0 20000.0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额 汽车 销售 额 图 5 汽车销售额与固定资产投入额的样本散点图 从表 9 和图 5 都可以看出汽车销售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两变量之间呈不完 全正相关,并且为高度相关。 由于相关分析只能说明相关关系的方向和相互密切程度,而不能确定出两 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所以需要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 表达式。利用 spss 软件所得的回归分析如下: 表 10:模型汇总表 Model Summary Model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 1 .964(a) .930 .921 1026.5650 a Predictors: (Constant), 固定资产投资额 表11:回归系数检验表 Coefficients(a)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Model B Std. Error Beta t Sig. (Constant ) 3766.553 607.244 6.203 .000 1 固定资产 投资额 .043 .004 .964 10.315 .000 a Dependent Variable: 销售额 表11 的输出结果可得到回归方程:Y=3766.553+0.043X 由模型汇总表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3,接近于1,模型拟合优度很高;由 回归系数检验表可以看出p 值远远小于0.01,所以可以认为该模型通过了t检验。 该回归方程表示: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变动一个单位,汽车销售额Y变动0.043。 2.国内生产总值与汽车销售额之间的分析 和上面的分析一样,首先分析国内生产总值与汽车销售额之间的相关性。结 果(如表12)。 表12 :数据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s 销售额 GDP Pearson Correlation 1 .928(*)销售额 Sig. (2-tailed) . .000 N 10 10 Pearson Correlation .928(*) 1 Sig. (2-tailed) .000 . GDP N 10 10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画散点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趋势变化(如图6)。 散 点 分 布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400000 450000 GDP 汽车 销售 额 图 6 汽车销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样本散点图 从表 12 和图 6 都可以看出汽车销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两变量之间呈不完全 正相关,并且为高度相关。 回归分析如下: 表 13:模型汇总表 Model Summary Model R R Squa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