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质量状况调查_第1页
当前中国社会质量状况调查_第2页
当前中国社会质量状况调查_第3页
当前中国社会质量状况调查_第4页
当前中国社会质量状况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中国社会质量状况调查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对当前 我国社会质量状况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 会赋权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讨论。总体来说,我国社会在社会 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公众的社会经济保障水平得 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公众认为当前的 社会保障水平太低,起不到保障的作用。同时,社会信任水平 较低、价值信仰匮乏等成为阻碍社会凝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包容层面,当前社会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歧视。数据还表 明,公众不公平感在财富及收入分配、城乡之间的权利待遇领 域最为显著。另外,当前我国的社会赋权水平较低,公众缺乏 政治效能感,社会参与、政治参与水平较低。 关键词:社会质量 社会经济保障 社会凝聚 社会包容 社 会赋权 2015 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未来的五年将是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的经济正进入经济结构优化、发 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时期。坚持共享发展, 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成为社会建设的指导理念。在这一背景下, 很多学者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开始从单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研究, 转变为对社会发展质量的研究,并引入了西方学界的“社会质 量”理论来测量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水平,对如何提高我国社 会发展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社会质量”这一概念首先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由欧盟 学者提出,旨在提供全面衡量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证 标准。在社会质量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学者建立了一整套社会 质量测量指标体系,并利用统计资料衡量各自国家的社会质量 状况以进行国际比较,并据此对有关社会政策进行调整。目前, 这一理论范式已受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与采纳。 国内学者对“社会质量”这一概念的引入,标志着学界对 社会发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理论层面而言,社 会质量问题的提出意味着学者们更加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非 经济因素;从经验层面而言,对社会质量的研究也从对单一的 经济社会增长量化的总结转变到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的变化 的关注。换言之,社会质量理论不是简单地用经济发展水平代 替社会发展水平,而是把社会作为有机体,从整体层面进行讨 论。具体而言,在社会质量理论的基础上,社会质量指标体系 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四个方面对 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测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以“社会质量”为研究主题, 于 2015 年 6 月至 11 月,开展了第五次“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 查” (CSS2015) 。此项全国抽样调查覆盖了全国 31 个省、市、 自治区的 150 多个县(市、区) 、600 多个村(居委会) ,设计 样本量为 10268 位城乡居民。由于调查尚未完全结束,此文中 的数据基于目前已回收的 8925 位受访者资料,特此说明。在调 查中,从社会质量的四个方面全面了解当前我国社会质量现状 和发展水平,对可能影响我国社会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性因 素进行分析。 一: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保障状况 社会经济保障关注的是社会能否为其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 存的物质需求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它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和发 展的必要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社会质 量指标体系中,社会经济保障子系统包含的指标有收入与居住、 社会保障水平、就业水平等。 (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收入差距仍然显著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测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更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从调查结果看,城乡居民收入 逐年稳步提升,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较为明显。具体 来说,2012 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均值为 15558.2 元,较 2010 年名义增长 6.4%;2014 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均值 为 15981.1 元,较 2012 年名义增长 2.7%。其中,以城乡居民 家庭人均年收入五等分分组,低收入家庭(最低 20%收入家庭) 的 2012 年收入较之 2010 年的增幅为 18%,2014 年较之 2012 年 的增幅为 21%。但是,对于其他大部分收入组,收入增速逐渐 趋缓,例如,中高收入家庭的 2012 年收入较之 2010 年的增幅 为 9.9%,而 2014 年较之 2012 年的增幅则放缓为 3.8%。同时, 我们也看到,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之间仍然存在较为显著 的差距,但是,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的差距逐渐缩小,例 如,2010 年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的均值比为 3367 ,2012 年的均值比为 27.59,2014 年的均值比为 22.63,体现出我国 社会在缩小贫富差距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进一步提高社会 公平水平、提升社会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居民的居住状况有进一步的改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的 改善。从数据情况看,目前受访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为 95.4%,较 2013 年调查时上升了 1.9 个百分点(2013 年为 93.5%) ; 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为 91.2%,较 2013 年调查时上升 了 1.6 个百分点(2013 年为 89.6%) 。19.7%的家庭拥有两套以 上住房,较 2013 年调查时上升了 1.1 个百分点(2013 年为 18.6%) 。2015 年受访居民家庭人均建筑面积为 500 平方米,而 2013 年调查时为 473 平方米。居民对第一套房产的自我估值平 均为 31.4 万元/户,其中城镇居民对房产的自我估值平均为 46.7 万元/户,农村居民的房产自我估值平均为 20.7 万元/户。 (三)社会保障享有率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在社会质量指标体系中,社会保障水平是核心指标之一。只 有社会成员普遍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才能满足个体在物质上的 安全感。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城乡 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享有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调查显示, 目前在受访城乡居民中,60.8%的人享有养老保险,较 2011 年 提高了 20.9 个百分点(2011 年养老保险享有率为 39.9%,2013 年享有率为 61.4%) ;89.9%的人享有医疗保险,较 2011 年提高 了 5 个百分点,从医疗保险享有率来说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 民的医疗保障体系(2011 年医疗保险享有率为 84.9%,2013 年 享有率为 90.4%) ;10.1%的人享有失业保险(2011 年失业保险 享有率为 10.8%,2013 年享有率为 110%) ;11%的人享有工伤保 险(2011 年工伤保险享有率为 12.2%,2013 年享有率为 11.6%) ; 7.8%的人享有生育保险(2011 年生育保险享有率为 6.8%,2013 年享有率为 8.1%) ;5.3%的人享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2011 年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享有率为 4.5%,2013 年享有率为 4.1%) 。其 中,就农村养老保险来看,享有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由 2011 年的 25.4%上升到 2015 年的 58.9%。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总体上社会保障的享有率在近年 来稳步提升,而就社会保障水平来说,仍然与社会公众的需求 有着一定的差距。从受访者对当前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来看, 以 10 分制评价,总体社会保障状况得分为 6 分,其中养老保障、 医疗保障得分为 61 分,就业保障得分为 51 分,城乡最低生活 保障和基本住房保障都仅为 53 分。从不同年龄组来看,中青年 人群对当前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较低,普遍低于平均值,体现 出社会中青年群体对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焦虑感。 另外,从对社会保障的态度来看,有 74.9的受访者表示 提供社会保障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不应当由普通百姓负担; 62.9的人表示现在的社会保障水平太低,起不到保障的作用; 另有 31.1的受访者认为现在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太差,从而 对政府有不满情绪。 (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就业压力有所加重 2015 年第三季度在经济增速下滑至 7%以下的背景下,我国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 年 9 月调 查失业率为 5.2%,第三季度末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05%。国 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 2015 年前三季度国民经 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 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510/t20151019_1 258043html 。2015 年前三季度,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1066 万, 提前超额完成 1000 万的目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5 年三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Yxinwenf abuhui/201510/t20151028_223966htm 。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 发展,其对拉动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以往 GDP 每增长 1 个百 分点可带动城镇新增就业 100 万,而目前则达到 150 万。李克 强:GDP 增长 1 个百分点能拉动 150 万人就业 ,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1105/1132172259 95shtml 。但受经济增速下滑影响,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从调查结果看,受访居民对就业问题在所有社会问题中的严 重程度的评价在 20062013 年持续下降,但 2015 年则有所上升。 在 2006 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06)中,就业失业问 题的严重程度在所列社会问题中排名第 2 位,有 32.5%的人选 择此项;2008 年排名第 4 位,有 26.0%的人选择此项;2011 年 排名第 5 位,有 30.1%的人选择此项;2013 年排名第 6 位,有 213% 的人选择此项;而 2015 年排名第 5 位,有 23.7%的人选 择此项。显示出近年来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 2015 年就业问题 的严重程度有回升迹象。 在询问未来 6 个月失业的可能性时,2013 年有 21.2%的非农 就业人员表示完全有可能或有可能,而 2015 年则有 23.3%的非 农就业人员表示完全有可能或有可能。也较 2013 年有所增加。 同时,失业问题对人们家庭生活的压力有所上升。在 2013 年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3)中,29.6%的受访家庭面临 由家人无业、失业或工作不稳定造成的生活压力,而在 2015 年 的调查中,这一比例为 32.3%,略有上升。 在各级政府所采取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影响下,大专及 以上学历者失业现象有所好转。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有所 上升。在调查失业群体的失业原因时,毕业后未工作的比例由 2011 年的 25.9%下降到 2013 年的 13.2%,而 2015 年则为 10.9%。同时从失业群体的学历结构看,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的比 例有所减少。调查显示,失业群体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所占 比例,2008 年为 7.5%,2011 年为 15%,2013 年为 25.5%,而 2015 年为 12.7%。表明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初步缓解的 同时,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的失业问题逐渐缓解。 “大众创业、万 众创新”战略决策对于促进高学历者扩大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当前我国的社会凝聚水平 社会凝聚是从价值观、社会规范层面分析社会是否存在价值 层面的统一共识,社会成员之间是否在社会交往中形成有凝聚 力的纽带。高质量的社会除了从物质经济层面为每个社会成员 提供无差异的基本保障,满足个体在生存上的安全感之外,还 应当具有较高的社会凝聚力,从而实现和谐稳定持续的发展。 具体而言,社会凝聚水平的测量包含了社会信任、社会价值观、 社会矛盾水平几个指标。 (一)社会信任水平不高,呈现“熟人社会”的信任模式 从数据来看,当前我国整体社会信任水平一般,受访者对 他人的信任基础主要是以亲缘和业缘等为纽带,例如,97.5 的受访者表示信任亲人,85.2的受访者表示信任朋友, 69.4的受访者表示信任同事。但是,我们也发现,对于其他 群体,信任水平就相对较低,例如,有 55.8的受访者表示会 信任党政机关干部,仅有 31.2的受访者表示信任商人,而对 于陌生人,只有 5.5的受访者表示会信任陌生人。与之相比 较,专业技术人员得到公众的信任占比较高,其中,86.6的 受访者表示会信任教师,79.0的受访者表示会信任医生。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主要还是建立在 “熟人社会”的基础上,对陌生人的普遍不信任直接导致了人 际冷漠,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例如对 陌生路人遇到困难时是否应当予以救助的讨论才会发生,从而 影响了我国社会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二)具有凝聚力的社会价值认同尚未形成,相当一部分公 众缺乏社会优先意识和社会服务精神除了社会信任外,在一个 高质量的社会中,社会成员还应当具有较高的意识形态和价值 理念上的共识,即具有积极引导意义的社会价值观应当得到较 高比例社会成员的认同。因此,在社会凝聚的测量指标中,社 会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测量层面。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分别从 四个维度测量了公众的社会价值观认知。首先,我们测量了受 访者在面对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冲突时,是认同社会利益 优先还是个人利益优先。其中,有 40.8的受访者表示认同个 人利益优先,有 58.8的受访者表示认同社会利益优先。其次, 我们还测量了受访者在社会交往中,是倾向于遵守社会规则还 是利用非正规的个人关系谋求个体利益,也就是认同遵守社会 规则还是依靠个人关系。数据表示,有 67.4的受访者表示认 同遵守社会规则,有 32.1的受访者表示认同依靠个人关系。 在问卷中,我们还通过测量受访者对义务献血的态度来分析当 前社会公众的利他主义倾向,其中,有 80.2的受访者具有一 定的利他主义精神,而也有 19.6的受访者更加倾向于维护自 身利益的优先地位。最后,我们还通过了解受访者在就业选择 中的倾向来测量公众服务社会的精神。其中,有 65.2的受访 者表示就业选择中最重要的衡量因素是权力和收入,只有 34.4的受访者表示在就业选择中应当考虑工作是否具有服务 社会的意义。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社会还没有形成较高水平的对正向社会 价值观的认同,尤其是就社会优先意识和社会服务精神维度而 言,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并不认同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价值观。 同时,就规则优先意识来说,有近 1/3 的受访者在面对个体利 益与社会规范冲突中,倾向于选择“找关系” “走后门”等方式 来谋求利益,而不是维护社会规范的普遍约束力。缺乏较高的 正向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正成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凝聚力的 瓶颈。 (三)受访者对当前社会的信仰和道德水平的评价较低 在社会凝聚子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就是公众对社会规 范的遵守水平。从社会规范来说,包括非正式的社会制度规范 和正式的社会制度规范,在这里我们分别从社会公众的信仰水 平、对道德的遵守水平和对法律的遵守水平几个层面进行了测 量。首先,从信仰层面来说,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我国当前社会 缺乏信仰,有 63的人很同意或比较同意“现在社会大多数人 都没有什么信仰”这一说法。其次,受访者对当前社会的道德 水平的评价也不高,以 10 分制计平均分为 5.9。再次,受访者 对当前社会的法律遵守水平评价略高于信仰水平和道德水平, 以 10 分制计平均分为 6.2。值得关注的是,中青年群体对社会 道德和法律遵守的评价显著低于平均值,说明中青年人对社会 道德和遵纪守法的评价更倾向于负面。 (四)当前的社会群体矛盾主要集中在贫富矛盾和官民矛盾 在社会凝聚子系统中,我们还测量了公众对当前社会群体矛 盾的认知。社会凝聚水平的重要评价之一就是社会的和谐稳定 和可持续发展。而公众对于社会群体矛盾的认识,可以作为对 当时社会凝聚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在调查中,我们测量了人们对 6 类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 的感知:穷人和富人之间、雇主与员工之间、不同民族之间、 不同宗教信徒之间、本地人与非本地人之间、政府官员与群众 之间。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群体间矛盾主 要集中在贫富矛盾和官民矛盾,均有 40%左右的公众认为贫富 群体之间和官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冲突。其中,认为贫富 矛盾和官民矛盾非常严重的受访者的比例均在 10%左右,远远 高出其他类型的社会群体矛盾。 由此可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贫富差距加大和公众政治诉 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回应成为我国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 影响了整体社会凝聚水平和社会发展的质量。解决社会矛盾的 途径,还是要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改善社会分配机制、 提供公众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政府部门对公众诉求的回应水 平,让社会各个群体都能普遍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 成果。 三:当前我国的社会包容水平 社会包容以社会群体间的互动为出发点,考察一个社会能否 有效消除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藩篱,社会群体之间是否存在排 斥感和疏离感,社会是否具有包容性发展的特质。一个高质量 的社会应当是具有包容性的社会,而社会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 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不应当有各种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歧视, 社会成员不应当因某种社会身份或者特质而受到与其他群体不 同等的待遇。其次,社会成员应当具有较为包容的社会心态。 在这里,我们从社会歧视、社会宽容、社会公平三个层面来测 量当前的社会包容水平。 (一)社会歧视程度不高,但社会宽容水平较低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的社会歧视现象并不突出。在我 们所列出的 6 种社会歧视中,遭遇过歧视的受访者比例最高未 超过 15%。相对而言,在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年龄和教育方 面的歧视现象更多一些。有 14.5%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受到过家 庭背景及社会关系歧视,有 12.2%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受到过年 龄歧视,有 14.5%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受到过教育歧视。但值得 注意的是,虽然个体遭遇社会歧视的比例不高,但人们认为整 体的社会歧视情况还是存在的。有 33.8%的受访者表示教育歧 视很严重或者比较严重,有 33.1%的受访者表示家庭背景及社 会关系歧视很严重或者比较严重,有 20.0%的受访者表示年龄 歧视很严重或者比较严重。 同时,在社会包容子系统中,我们还测量了公众的社会宽 容水平。社会宽容水平一方面体现出社会公众的现代性水平, 以及公众对多元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个社 会对特殊群体的平等权利的认同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在一个现 代性水平高的社会,特殊群体,例如传染病人、刑满释放者, 不应当受到社会的唾弃,而应当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注,以便 他们能最大可能地融入社会中,而不是被边缘化,这样的社会 才有可能实现包容性发展。 从数据来看,我国当前的社会宽容水平较低,例如,就生 活方式选择来说,同性恋这一群体被 88.9%的受访者所排斥, 婚前同居行为受到了 53.4%的受访者的反对。对于特殊群体, 艾滋病患者被 73.2%的受访者所排斥,刑满释放者被 40.5%的受 访者所排斥,还有 30.3%的受访者排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体。 (二)社会公平感逐步提升,但是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异仍然成 为社会不公的主要根源如前所述,一个包容性发展的社会不应 当有制度性的藩篱使得不同社会群体受到差异化的对待,任何 社会制度的设计也不应当使不同群体处于不对等的社会地位。 因此,社会公平既应当是社会包容的逻辑起点,也应当是社会 包容的价值追求。所以,社会制度公平是包容性社会的制度性 基础,也是社会包容的终极目标。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公平水平 来看,受访者的不公平感在财富及收入分配、城乡之间的权利 待遇领域最为显著,其中有 51.7%的受访者表示在财富及收入 分配领域存在着显著的不公平现象,50.5%的受访者表示在城乡 之间的权利待遇领域存在着显著的不公平现象。另外,有 40.7%的 受访者表示在工作与就业机会、34%的受访者表示在养老等社会 保障待遇领域存在着显著的不公平现象。总体来说,近 30%的 受访者表示我国社会不公平现象较为显著。 但是,当我们把 2015 年公众社会公平感评价和 2013 年公众 社会公平感评价相比较时,可以看出,公众对社会公平水平的 评价有一定的提升。例如,2013 年的数据显示,有 58.7%的受 访者认为总体来说我国社会比较公平或者很公平,而 2015 年的 数据显示,有 68.2%的受访者认为总体来说我国社会比较公平 或者很公平,提高近 10 个百分点。这反映了随着政府部门在政 策制定中愈加重视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各种社会经济政策都力 图提高社会资源分配的均等化,力求建立普惠型社会,因此, 公众对社会的公平水平评价也有所提升。 四:当前我国的社会赋权水平 社会赋权强调社会的活力来自个体的能动性,在一个高质量 的社会,个体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渠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通过组织化、制度化的形式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从而提升社 会治理水平。在社会赋权子系统中,我们主要测量了当前社会 公众的社会参与水平、政治参与水平、公众的参与效能感三个 方面。 (一)实际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水平较低,公益性社会参与 意愿较强首先就社会参与来说,受访者的社会参与较少,在过 去的三年中,仅有 10.7%参加过政府/单位/学校组织的志愿者 活动,仅有 15.8%参加过自发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义务 清理环境,为老年人、残疾人、病人提供义务帮助等活动。当 然,就参与愿望来说,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公益性的 社会活动,例如,有 58.8%表示愿意参加政府/单位/学校组织 的志愿者活动,有 68.8%表示愿意参加自发组织的社会公益活 动。因此,为大家提供更为广泛、便利的参与渠道,才能提高 公众社会参与水平。 就政治参与水平来看,当前我国公众的参与渠道主要还是制 度性和体制内的选举活动,例如,有 43.3%的受访者表示曾经 参加村(居)委会选举活动。与之相比较,其他形式的政治参 与活动则较不普遍,例如,仅有 2.7%的受访者曾经给报刊、电 台等媒体反映社会问题,仅有 8.1%的受访者曾经向政府部门反 映意见。同时,从参与的意愿来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公众表 现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有 70.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 加村(居)委会选举活动,有 40.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与他人 讨论政治问题,有 41.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向政府部门反映意 见。 (二)政治参与的效能感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心态 同时数据也表明,当前我国公众的参与效能感不高,有 49.9% 的受访者表示在村(居)委会选举中,选民的投票对最后的选 举结果没有影响,46.5%的受访者表示村(居)委会根本不在乎 普通居民的想法,还有 48.7%的受访者表示参与政治活动没有 用处,对政府部门不能产生什么根本的影响。同时,在相当一 部分公众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情绪,有 53.2%的 受访者表示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 公民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是民主社会的基础,更是社 会治理模式创新的前提。只有公众有较高的热情和动力参与社 会政治生活,社会整体才能更有活力。但是,就我国当前实际 情况来看,公众的参与水平普遍较低。数据表明存在这一现状 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公众的参与效能感较低,有相当一部 分受访者认为参与政治活动没有用处,不能对政府部门产生影 响;其次,当前公众的政治参与渠道较为狭窄,尤其是体制内 的常规参与没有充分的空间,更有 373% 的受访者表示参与政 治活动的自由会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限制。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整体的社会赋权水平不高,公众存在一 定的参与冷漠情况。要提高社会质量,就应当进一步提升社会 赋权水平,因为有较高赋权水平的社会能提高个体的能动能力, 以及提供促进自我完善所需的知识、技能,实现个人尊严。从 社会层面来说,在较高赋权水平的社会中,个体之间能够通过 多种渠道和组织建立社会关系,从而以有组织、有秩序的方式 参与到与国家、政府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中。从政治层面 来说,只有在有较高赋权水平的社会中,公众才有可能实质性 地参与政治决策制定的过程,更有效地获得信息和资源,更全 面地参与对社会结构的能动改造。 五:当前我国社会质量总体水平评价 就当前我国整体的社会质量来说,公众的社会经济保障水平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基本社会保障的享有率正逐年稳步提 高。但是,整体的社会保障水平距离公众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 的提升空间,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太 低,起不到保障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其对社会的评价。同时, 数据还体现出,70 后、80 后等中青年群体,对养老、医疗、就 业、住房等方面有较高的焦虑,并且对当前各项社会保障的保 障水平总体评价要低于其他群体。同时,虽然城乡之间在社会 保障享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