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调研材料_第1页
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调研材料_第2页
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调研材料_第3页
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调研材料_第4页
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调研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2011 年 7 月 6 日) 彝良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八县结合部, 国土面积 2804 平方公里。境内山高坡陡,山峦重叠,峡谷幽 深,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居住着汉、苗、彝等 17 种民族。 全县辖 15 个乡镇,总人口 58.4 万人。彝良是土地革命时期 的老区县,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县内资源富集,有 丰富的煤炭、铅锌、硅矿、水能、生物、红色生态旅游等资源。 这里养育了革命先驱刘平楷、云南省唯一一位军事家罗炳辉 将军、 时代英雄徐洪刚等众多英雄模范人物。1932 年至 1937 年,共产党员杨伟贤、王兴书、赵文海等在中共沪县中 心县委和中共云南省工委的领导和指示下开展活动,在白水 江一滞发动群众,领导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和扩大川滇黔边 区革命根据地,沉重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1936 年,贺 龙、肖克、任弼时、王震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曾 三进三出彝良,是著名的乌蒙回旋战,红军摆脱敌人围追堵 截的重要回旋地;彝良桐梓林是镇彝威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所 在地,当年支部为游击队输送兵源,刺探敌情,发动民兵支 前作战。彝良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极大的支持、 2 付出惨重的代价,孕育杰出人才,参加红军、游击队、老交通、 地下党组织及各种革命政权活动人物近 3000 人,参与战斗, 流血牺牲,为革命成功做出杰出贡献。光荣的革命老区历史, 杰出英雄人物的革命意志,老区的革命历程,是一笔极其宝 贵的精神财富,无字丰碑,激励着老区人民进行顽强的革命 斗争,鼓舞着老区人民在条件落后地区不怕困难,艰苦创业, 建设社会主义。 一、“十一五”以来扶 贫工作情况 “十一五”以来,彝良 县始终坚持把扶贫工作作 为构建和 谐彝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举措。 5 年来,共实施了科技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 茅草房改造、革命老区建设、“百千万帮扶工程 ”、信贷扶贫 项目等项目,共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 23827.4 万元,实施 了安居工程 11540 户,整村推进村 366 个,产业扶贫项目 6 个,易地搬迁项目 1800 人;革命老区建设项目完成财政投 资 215 万元,项目覆盖 15 个乡(镇)128 个村 2015 个村民小 组 68450 户 261800 人。通过多措并举,革命老区面貌发生 了明显变化。 (一)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6 年的 1390 3 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2650 元; 贫困人口由 2005 年末的 29.48 万人减少到 2008 年年末的 12.20 万人;按照 2009 年 新的脱贫标准,全县贫困人口又上升到 30.1856 万人,2009 年全县脱贫人口 3.1408 万人,2010 年脱贫人口 3.2948 万人, 目前我县的贫困人口为 23.75 万人。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得到加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 期间 共改造中低产田 2.86 万亩,配套建设各类水利工程 4867 件,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困 14.45 万人;消除茅草房 13316 户; 全县累计造林 63000 亩,新建沼气池 7139 口,生态保护和 环境建设得到有效加强。三是扶持发展壮大了一批农业增收 产业,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扶贫开 发的重点来抓,立足资源优势,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和宽松的 环境,不断吸引外地资本进入全县农村种养加销各个领域, 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了较快发展,产业链 不断拉长加宽。2006 年以来,共投入信贷扶贫资金 7300 万 元、财政扶贫资金 810 万元,积极培育发展了核桃、竹子等 种植业、巩固提升畜牧产业,达到扶持发展一个产业、带动 一方农民脱贫的效果。 (二)工作措施有力有效。一是整合资金,形成扶贫攻坚 合力。一改过去扶持重点不突出、资金分散使用、“撒胡椒面” 4 情况,根据全县的财力,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 变、集中使 用、各计其功” 的资金整合原则和“ 五个一点 ”的办法,即国家 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挂钩单位及干部帮扶一点、金融 部门信贷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引导一切可用的财力、 物力、人力等资源,捆绑集中投入,加大对重点村、贫困户帮 扶力度,为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 年以来,全县共整合各类扶贫资金 23827.4 万元,重点扶持 尚未解决温饱和需要巩固温饱的贫困户,项目覆盖 15 个乡 镇 128 个村 2015 个村民小组 26.18 万人,有效提高了全县 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能力。二是夯实基础,提高贫困群众生产 生活水平。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全力推进重点贫困村的安居、 通电、人畜饮水、基本农田、村寨道路等工程建设。5 年来, 共建成乡、村组道路 44 条 150 公里,桥涵 1 座;架设电线 60 公里,变压器 15 台;建成基本农田地 3.19 万亩;人畜饮水工 程 80 件,“ 五小”水利工程 23 件、水池 447 口、水窖 1083 口 (其中爱心水窖 905 口);通过项目实施,全县贫困山区基础 设施发生了较大变化,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明显改善。三是 立足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 持兴产业、调结构,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分片区统筹开发的 原则,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等政策措施,每年预算安排 5 投入资金 1000 万元,大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 农户增收,实现企业、农户双赢,多渠道增加农户收入。在种 植业发展上,坚持向科技要粮、向样板要粮,稳定粮食种植 面积 60 万亩以上,高标准办大春样板 45 万亩以上,确保了 良种覆盖率达 85%以上,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 7%。在养殖 业发展上,加大了生猪杂交改良、黄牛冻改推广力度,建户 均出栏肥猪 10 头以上的养殖小区 15 个,户均出栏 300 头。 在劳务经济身上,每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 2 万人、转移输 出 11 万人、稳定输出 10 万人,实现务工性工资收入 12 亿 元。四是建立机制,实施综合扶贫开发。探索建立了扶贫开 发资金投入、以工促农、特殊困难群体扶持、给予少数民族 重点扶持、社会动员合力帮扶、领导责任落实七个扶贫开发 长效工作机制,统筹加快了扶贫综合开发。一抓重点村建设。 紧紧围绕规划布局,扎实推进 15 个省级重点村建设,全力 做好 30 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努力做到了规划一片、打造 一片、带动一片。二抓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三抓“百千万帮扶” 工程。每年实现 3.3 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县 91 个挂钩单位 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 350 万元以上。四抓小额信贷扶贫。五 抓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在小草坝、龙海、树林 3 个乡全面实 施了投资 100 万元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目前运转顺 6 利。六抓安居工程建设。加快茅草房及危房改造、地震安居 房等工程建设。七抓生态建设。全力抓好中低产林地改造项 目,大力实施天保、防护林等建设,加大对已种 49 万亩林产 业的抚育管护,确保种好一片、成功一片。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以来,彝良革命老区在中央、省、市和社会各 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社会经济实现了较好发展,扶贫工作成 效显著,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远远滞后,老区开发建设 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自然气候条件差。境内山峦重叠、峡谷幽深、溪流 纵横,山高坡陡,大部分地区被白水江、洛泽河、小米溪河、 发达河等河流切割成浸蚀,海拔高差大,气候恶劣,无灾不 成年。 (二)基础设施薄弱。骨干公路等级低、承载运力弱,农 村公路路况差、标准低,晴通雨阻现象突出。水利化程度不 高,水库配套干支渠建设滞后,有效灌溉率低。电力供应不 足,农 网建设任务繁重,亟需改造的户表覆盖面大。教育、卫 生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学、医疗设备落后。 (三)贫困人口基数大。按照 2009 年新的人均纯收入 1196 元的脱贫标准,全县还有贫困人口 23.75 万人,其中有 7 13.11 万人未解决饮水困难,2.34 万人不具备生存条件,全 县需要拆除重建的危旧房还有 37656 户,其中有 5700 户贫 困农户居住茅草房。贫困人口大部分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 自然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远的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地区, 解决难度大、困难多。 (四)县级地方财政困难。全县工业基础脆弱,支柱产业 单一,企业活力不足,财源增收节支不稳定,基础十分薄弱。 截至 2010 年底,全县地方政府性债务为 12.92 亿元,财政压 力巨大。 (五)革命遗址和烈士陵园修缮资金紧缺。县境内有中国 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乌蒙回旋战时的根据地遗址、指挥部遗 址、战场遗址,镇彝威党支部所在地遗址,川滇黔边区游击 纵队活动遗址,以及罗炳辉、刘平楷故居等,除二、六军团指 挥部遗址,罗炳辉、刘平楷故居尚存外,其他遗址还没有具 体的实物恢复,尚存的红二、六军团指挥部非常破烂,刘平 楷故居需要重新修缮,恢复重建资金需求量大,仅刘平楷故 居和红二、六军团指挥部遗址恢复重建就需要资金近 3000 万元。同时,全县有烈士陵园三处、烈士墓 82 个,分散烈士 墓 10 处、烈士墓 32 个,修缮和维护管理比较困难。 (六)革命老战士和遗属生活困难。全县有革命老战士、 8 牺牲、烈士遗属 34 人,大部份散居生活在农村,仅靠国家每 季度 897 元至 1605 元不等的补助费生活,生产生活比较困 难。 三、下步工作对策和建议 (一)因地制宜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坚持把整村推进 作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根据县域内 各地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的差异,因 地制宜采取不同扶贫开发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 规划实施好整村推进。坚持把有限的力量,用在直接解决贫 困群众温饱最密切的项目上,用在解决制约贫困村可持续发 展的根本问题上,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社会 事业建设、农村文明新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村级组织建 设,确保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发展一个村。“ 十二五”期 间,全 县规划实施 911 个自然村,使 65左右的贫困群众年 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温饱标准,人均占有粮食达到 300 公斤 以上。 (二)努力培育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加大科技及 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支持贫困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 把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与构建全县农业产业带相结合, 巩固提高粮、烟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蔬菜、 9 马铃薯、水果、蚕桑、药材、等优势产业,开发市场前景好的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土特产。把核桃、竹笋等作为农 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继续给予扶持,走基地生产与农户小生产 相结合的路子,推进规模经营。着力培育扶持一批扶贫龙头 企业和特色商品基地。增加科技扶贫投入,完善贫困地区农 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普及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 挥农村经济人的农产品流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 作和农产品协会。力争到 2015 年,实现大多数贫困人口人 均有 1 亩以上经济林果、1 亩以上经济作物、1 头以上出栏 大牲畜;实施整村推进村发展 1 至 2 项稳定可靠、能带动农 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每个行政村培育 1 至 2 个优势突出 的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 (三)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把加强贫困 地区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坚持把 “民工培训 工程” 、 “产业经纪人职业资格培 训”和“新型农民 科技培训” 与扶贫开发结 合起来。要按照 “公平对待,合理引 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要求,强化促 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的公共服务职能。突出技能培训,着力增强贫困地区劳动力 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努力扩展就业渠道。建立输出输入地互 10 动机制,扶持培育中介组织,依法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抓住国家 加大对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建设力度的有利时机,加强 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贫困地区 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局面。坚持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优先支 持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贫困村村容村貌的整治。突 出抓好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建设“五小” 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山区水利化程度。加快农村 电力建设,降低农村电价,提高农户通电率。推进经济林和 以沼气为主的新能源建设,积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到 2015 年, 实现贫困人口人均 1 亩以上基本农田地,解决 40.25 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问题;解决无电 农户通电问题,自然村通电率达到 100%;具备条件的村委 会通一条硬化公路,乡村通路率达 100%;适宜建沼气池的 贫困地区,沼气普及率要达到 90%以上。 (五)加大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根据县财政状况的逐年好 转,县财 政新增财力中适时安排扶贫项目建设专资金支持支 持扶贫开发建设。争取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全县贫困地区 提供更大的财力支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充分发挥资金的 11 使用效益。完善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扩大发放范 围、规模和用途,加大小额信贷与整村推进、劳务输出、产业 扶贫等扶贫措施相结合的力度。鼓励工商资本及民间资本进 入扶贫开发领域,积极探索建立扶贫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建立以工促农的有效机制。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政 策,鼓励工商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带动 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发展。凡属与贫困农户建立互惠互利的 利益机制扶贫龙头企业,都应列入扶持范围加以扶持。使其 为贫困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产品收购等方面的服务,带 动贫困农民发展生产。 (七)建立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扶持机制。加大对缺乏生存 条件的贫困人口易地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 效,以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插花安置为主,严格落实易 地扶贫的补助政策。易地扶贫开发与整村推进有机结合,精 心规划, 统筹安排,量力而行,认真组织实施,实现“ 搬得出、 稳得住、能治富” 的目标。20102015 年全 县计划转移安置 贫困人口 7500 人。 (八)建立对少数民族给予重点扶持的倾斜机制。优先扶 持少数民族特困村,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上加大投入力度 和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减轻少数民族特困村、社发展资金不 12 足的压力。 (九)建立社会动员合力帮扶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与中 央、省、市定点扶贫单位联系沟通,继续实施好“百千万帮扶 工程” 。积极争取社会各项资金投入扶贫 开发建设。县级定 点扶贫单位要继续选派干部到挂钩点蹲点扶贫,围绕整村推 进等重点项目,制定并实施好定点扶贫规划,每年至少帮扶 1 个以上贫困自然村,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争取社会各界对 贫困群体的关注帮助,营造全社会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 (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格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 制度。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扶贫开发总揽全局,按照中 央“ 省负总责 ,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 到户” 的要求,把扶 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 领导。根据贫困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扶贫开发计划、目标、 任务和措施,逐项分解到每个村。认真落实县级领导联村包 户,党 员干部结对帮户的定点扶贫挂钩责任制;严格扶贫工 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目标管理,做到责任到人, 任务到人,层层抓落实。实行扶贫开发工作报告制度,把扶 贫开发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年度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建立 并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责任制考核办法,把解决温 饱的进程、返贫率的高低、经济发展的快慢、扶贫资金管理 13 使用的情况、帮扶任务完成的好坏,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的主 要指标加以考核;扩大民主管理范围,实行公选扶贫开发项 目制度,贫困村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等项目的选 择,要由贫困村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经群众集体评议讨 论表决确定;强化部门工作职责。县级各部门按工作职能, 把涉及扶贫开发项目纳入“十二五” 行业部 门规划,按照“统 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 变,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要求,对贫困地区 给予优先安排 和重点支持。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