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 开栏的话:目前,大多数 2013 届大学毕业生已经落实了工作岗位,但仍有相当部分人在 奔波寻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本刊自今日起开辟“透视 大学生就业难”专栏,从国家产业布局和人才供需关系、单位用人标准、大学生择业观、大 学生家长职业观、大学生涯教育、大学创业就业教育、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课程设置 与市场需求、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歧视等多个角度,剖析形成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 建设性建议。欢迎各界人士,尤其是大学、教育科研机构的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来稿来 信,共同探讨和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来稿来信请寄 。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显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就业领域中突出的 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人才结构不能有效对接产业结构、两者 的变化和调整步伐不同步,导致人才的供给与需求脱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 1999 年高等教育扩招开始,我国的人才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学生从过去百 里挑一的“天之骄子”,迅速演变成普通劳动者。在 2000 年,我国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中有 大学学历的人仅占 4%,到了 2012 年,有大学学历的人已经超过了 12%。而在这十余 年增长的约 1 亿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年龄人口就增加了大约 8000 万。可见大学扩招在改变我国劳动力队伍的学历结构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产业结构变化中的问题制约大学生就业 在人才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在持续发生。但是,产业结构的 变动与人才结构的变动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方式长期转而不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速度太慢,削弱了经济增长 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停留在粗放型阶段,虽然采取 了多种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收效却并不明显。其主要特征就是依靠大规模的 投资而非依靠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多数年份都要远超消费 的贡献率。而我国投资的主要方向,则集中到了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铁(路)、公(路)、 机(场)”等方面。这些产业虽然对高端劳动力也有一定的需求,但绝大多数需求都是以不 需要太高学历和技能的劳动力为主。仅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房地产业为例,2000 年,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数量为 47518 万家,从业人员为 1994.3 万人。到 2011 年,房地产 企业的数量上升到 72280 家,而吸纳就业人数也跃升到 3852.5 万人,十年间几乎翻了 一番。其结果,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就出现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劳动力“用工荒”、 但高校毕业生却“就业难”的奇怪现象。 其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阻碍了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是 吸纳大学生就业最多的产业。大学生不仅集中在传统第三产业的部门就业,即使在工业企 业就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也从事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管理等工作,也即在生产服 务业领域就业,实质是在第三产业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就业的大学生,也绝大多数是在农 村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运输、管理等农村的三产就业。 虽然我国的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而言,依然相对滞后, 目前仅占 GDP 的 45%左右。和国际水平相比,差距更为明显。目前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 产值和就业比重均降到 5%以下,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均已达到 65%以上。我 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使得劳动力大量滞留在第一、第二产业。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是, 近些年来,尽管各种产业振兴和鼓励性政策层出不穷,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出现了相对滞 后甚至倒退的势头。从改革开放以来的 1978 年至 2012 年的 35 年间,第二产业有 18 年即超过一半的时间里增速要超过第三产业。在 2006 年至 2010 年期间,第二产业年均 增长 12.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 11.9%,第三产业要比第二产业慢 0.2 个百分点。特别 是 2008 年年底开始实行 4 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以来,第二产业的增速就一直快于第三产 业的增速,其中 2009 年快 0.6 个百分点,2010 年扩大到 2.7 个百分点,2011 年为 1.7 个百分点。2012 年,第三产业增速有所回升,但也仅仅是取得了和第二产业一样的 增速,并未呈现出超速发展的势头。 再其次,在产业地区结构方面,我国产业地区布局的不平衡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范围。 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这些地区虽 然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较强,就业机会较多,但普遍面临着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西部、农村、基层等产业虽不发达但对大学生有强烈需求的 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却远远不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产业较为发达的广东、 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劳动力队伍中大学生的数量也依然偏低。大学生的过度集中导 致在局部地区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另一些地区和部门却无法招到所需有的大学生。 最后,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不相匹配。国内许多高校只顾追求建 设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并未根据自身实力和社会需求设置学科,反而纷纷增设诸如 法律、金融等热门专业,加之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致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成了“冷门 毕业生”。高校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突出,导致某些专业人才严重过剩。根据教育部公布的 资料显示,2012 年,全国高校新增或调整的本科专业为 1850 个。但相比于旺盛的增设 专业需求,同年全国范围内撤销的本科专业数量仅为 32 个,而在 2006 年至 2011 年, 每年撤销的专业数量都低于这个数字。另据麦可思发布的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披露,2013 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即就业率低、薪资低,且供大于求的专业)包括 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 等。而且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专业连续三年(2011-2013 )都是就业红牌专业。 与此同时,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滞后,致使我国产业发展急需的专门型人才普遍缺乏, 技工短缺现象严重。据统计,当前我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 者仅占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 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则仅 占技能劳动者的 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是 50以上和 30。 四大举措调整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 的错位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也要在调整教育结构上面下功夫。 换句话说,要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着手,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有效地缓解大学生 就业难的问题。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使国民经济增长尽快从投资驱动模式向消费驱 动模式转变。我国目前的以投资驱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使得经济增长对普通 劳动力的需求要大大高于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比之下,消费驱动型 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创新、服务和质量,是信息化、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及低碳 发展的新型道路,以满足居民更高层次上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毫无疑问,这将大大扩 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尽快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涵盖了除农业、 工业、建筑业以外的所有行业,包括交通运输、金融、教育、旅游等多个产业部门。近些 年来,第三产业一直充当了吸纳大学生主力军的角色,特别是随着新兴服务业、网络服务 业这些新兴业态的发展,对于拉动大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产业也是吸引大学生 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当前,应借助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 署,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据国家发改委的一项研究显示,城镇化率每提高 1 个 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将增加 600 余万人;而且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 比率会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第三,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更注重地区布局的合理性,分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从 大学生的就业意向看,绝大多数大学生愿意到企业效益好、工资待遇高、职位稳定的企业 去。但我国竞争力强、待遇好的企业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和东部地区,致使大学生就业区 域过于集中。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却由于产业经济不发达,即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的 政策,也难以吸引到更多的大学生加盟。因此,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更重视产业 的区域发展平衡性。 第四,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使高等教育更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高等 院校应该主动面向劳动力市场,认真调研劳动力市场现状,科学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及 时调整专业、层次结构,不断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改变专 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防止高校“千校一面”的雷同化趋势,突出特色和优势,提高大学生 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将职业教育放到特殊重要的位置,对综合类院校、专业院校、 高职院校等进行细分。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高校,应该面向社会需求,紧紧抓住对学生 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李长安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 保障系主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中国教育报2013 年 9 月 2 日第 5 版 毕业生怎样跑完学校和企业“最后一公里” 人们通常把毕业生入职企业这一段称为“最后一公里”。在现实中,大多数人都能顺利 跑完,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在这里摔了跤。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在“最后一公里”受挫?怎 样才能做好毕业生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日前,由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组委会主 办、奥鹏教育承办的“2013 年中国 IT 人才教育论坛暨教育部首届全国大学生就业年会”在 大连举行,与会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讨。 主持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家华 嘉 宾: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局长 刘铸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乾达门 大连华信副总裁 佟永江 奥鹏教育职业教育执行总经理 张立凯 把通识能力、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 主持人:今天的话题是就业,当前高校培养出来的人能不能和企业有更好的对接,就 业当中存在什么样的结构性问题? 刘铸:大家特别关注当前的就业困难。实际上总量的矛盾和结构的矛盾并存,就业难 与否和人才培养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我们经常说抓就业,如果不研究人才培养,不研究专 业设置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 IT 业人才培养和就业为例,按说国家 IT 业发展这么 迅速,应该有大量的岗位需求。但是 IT 业毕业生就业没有想像的那么好,还有很多企业找 不到他们愿意要的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模式 跟不上,三者的改革必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因为我是辽宁省高校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 高校设置专业的时候,我经常问有没有找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设置?有的高校领导说找他们 干什么,我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现实表明,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与行业专家共同协商。 因为培养人才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是仅仅得到一个文凭。像企业前些年所讲的为客 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一样,如果高等教育能够提出为学生提供最佳培养方案,为社会用人 单位提供最佳的用人方案,那我们的就业是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关于人才和市场的对接问题,我觉得高校存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问题, 是不是企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到哪找人是他的最大难题。大连的软件产业面对一 个问题,它以 30%的速度增长,相应地需要 30%的人才增长速度去满足,所以有人埋怨找不 到人。但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又为找不到岗位发愁,这当中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刚才您 谈到了课程设置、专业教育,现在问题是能不能跟上市场的发展。比如真正懂云技术的专 业教授、老师在哪里,这个专业设置没有?云技术发展非常快,但是我们的教育滞后。今 后几年教育培训行业会不会有机会? 张立凯:移动互联网的到来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怎样利用好信息化的手段改变 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高校和企业接触的时候,我们看到人才岗位对接不匹配的问题 很严重,和行业需求差别很大。有人认为是知识体系没有完全反映我们的科技成果,这种 情况导致一味追求新信息技术。比如云技术出现了,条件还没有成熟就硬要把它变成课程 和体系。实际上云技术产生两三年后,我们知道数据挖掘的价值。所以,我觉得最核心的 问题就是培养模式问题。 将来的教育培训行业机会很多,学生和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怎么解决,除了学校和 企业的功课以外,也需要教育培训产业解决。我们需要把以前那种以班级为核心的授课模 式改变一下,变成知识的累积和测评模式,这是企业最需要的。换而言之,今天公司用人 可能不看学生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可能看这些学生通过哪些技术测评。我想这是最有价值 的,它的重要性不亚于毕业证书。利用知识技术测评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把通 识能力、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才能满足企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引入培训机构和行业提高上岗后的技能和知识 主持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领导怎么看大学最后一公里? 乾达门:IT 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也是在摸索当中进行的,现在很多企业觉得高校培养的 人才不能拿来就用,到企业能够用上的人才很缺乏。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学生能否上 岗以后就能为企业解决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和企业有很好的合作。校企合作做了很多年, 但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校企合作必须要大力推动。企业专家要到学校里面讲一些 就业以后职业技能方面的问题,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往哪个方向努力等。 内蒙古师范大学网络技术学院一直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采取“3+1”培养模式, 3 年在学校里以理论教育为主,包括做人、做事的教育,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我们在 “3+1”中引入了奥鹏教育平台,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搭桥,教育平台给学生们讲解到岗位以 后应该注意培养哪些方面的技能、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到企业工作的时候可以马 上着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的培养模式叫做试用期,现在已经不适用了。现代社会节 奏越来越快,不能等待试用期,所以毕业之前学生在企业里面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学生 在企业和教育平台的帮助下提高职业技能。 主持人:人才的培养关键的问题就是实践环节。除了实践环节外,从更高的角度讲, 可能还需要把潜能开发出来。潜能开发有一个很重要的测量指标就是创新性。我想企业的 最大价值在于能不能持续创新。这个问题拷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拷问我们的企业, 在如何培养、选拔创新人才等这方面,企业内部怎样给创新人才提供这样的平台? 刘铸:我们往往赞同一个观点和思路,不细究其可操作性和操作办法。当某一个学校、 某一个院系决定要和企业合作,但是具体怎样合作往往不明确。要发挥政府牵线搭桥的作 用,如果请他们到学院担任一些职务或讲课,情况会大不相同。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渗透社会、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 主持人:就高校来说,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一个较好的教育平台作为载体。 乾达门:刚才提到了创新人才,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大学生就业年会,中央提出了创新 人才的培养。但高校搞创新教育缺少好的教育平台和系统的理论知识。李院长主编的创业 就业教育教材是一个突破,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交易终止合同范本
- 农村土地出售合同书样本
- 停车场租赁合同协议书范文
- 2024养殖场土地承包合同
- 股票投资代持协议书
- 2024年彩钢瓦安装合同书
- 2024产权转让居间合同协议书
- 工程机械运输合同模板
- 个人之间专利权转让协议范本
- 2024年按揭房屋归女方离婚协议书
- 2024全球量子产业发展报告
- 场地移交安全管理协议书
- 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各种制度、流程汇编
- 重庆市江北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军队文职聘用合同管理规定
- 2024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 2024-2029年中国儿童牙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新时代铁路发展面对面全文内容
- 人工智能与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 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知到答案、智慧树答案
- 快递主管岗位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