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_第1页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_第2页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_第3页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_第4页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 【摘 要】就道德内涵的侧重点 来说,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有不同的看法, 虽然都承认德性与德行密不可分,但在 德性与德行的地位上存在着分歧,孔子 认为德性比德行更为根本,而亚里士多 德认为人的德行优先于德性。在道德与 幸福的关系问题上,孔子把德性本身界 定为幸福,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整体 生活而言,幸福包括德性、德性活动, 外在的善以及一个完整的生命。但是孔 子与亚里士多德都把德性作为幸福的一 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且是最重要的因素。 关于人生最高目的的看法,孔子认为是 成就贤圣的道德人格,而亚里士多德则 认为是幸福。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没有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把外在的善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 中国论文网 /5/view-5388719.htm 【关键词】孔子;亚里士多德; 德性;幸福 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 年)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 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新 的世纪,还有不少学者提倡孔子思想, 借着中西对话的方式用孔子德性伦理挽 救西方的道德危机。亚里士多德(公元 前 384 年公元前 322 年)是西方古代 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尼各 马可伦理学所阐述的德性伦理思想在 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甚至成为 现代西方德性复兴的一个蓝本。孔子与 亚里士多德分属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 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伦理思想的很多方 面既存在明显分歧也有诸多相似,但我 们的目标是“ 镜映双方,以增加自我理 解和彼此的相互理解,并发现在各种现 象中所含的真理因素。 ” 1234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一 就德性之道德内涵的侧重点来说,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有不同的看法。孔子 认为内在的德性对于一个人而言是首要 的,德性活动只是德性的外在显现;而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德性活动先于德性, 在他看来不做出德性活动就不可能生成 德性,从而强调了德性活动的重要作用。 对于孔子来说,他把德性定位在个人内 在品质的培养和德性境界的提升,具有 德性就是人的善自身,而德性活动只是 德性的外在显现,德性优先于德行。孔 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2 268(宪问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213(为政 ) 。 此章朱子集注引范氏言:“为政以 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 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 366 朱 熹解释“为政以德 ”时说, “如舜做许多事, 岂是无事。但民心归向处,只在德上, 却不在事上。许多事都从德上出。若无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德而徒去事上理会,劳其心志,只是不 服。 ” 4537 可以看出,在孔子这里,成 为有德性的人就是最高目的。孔子更关 注德性内在品质的提升,并把拥有德性 作为人的最终目标。孔子认为一个人只 要拥有了德性,他就会在任何境遇下都 能做得好。 对于孔子来说,存在着一种德性 的理想境界,心态平和,至诚尽性,天 与人达到精神上的一致。这时即使德性 不发挥为行动,他的生命也是光辉的。 就如孔子赞同曾点的志向,并说自己的 志向与曾点一样。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 乎舞雩,咏而归。 ”2203(先进 )说 的是暮春时节,春服已经换上,约上青 年五六人,少年六七人,在沂水里洗一 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归 来的情景。这里好像并没有什么德性活 动,但却真正体现了至诚尽性的德性品 质。朱熹解释到“ 天下至诚,谓圣人之 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 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 尽也。 ”341 孔子还认为如果一个人做 了有德性的人,虽然在一定的情况下做 了有违道德规范的事情,也一定是有着 更重要的道德理由。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55, “作 为真诚的人格,德性表现了自我的内在 统一,在此意义上,德性为一 ;德 行则是同一德性在不同社会关系与存在 境遇中的多方面展现,故亦可视多 , 这样,以德性统摄德行,亦可说是以一 驭多。不妨说,正是自我的内在德性, 担保了全体行为在趋善这一向度上的统 一性。 ”5165 与孔子不同的是,在亚里士多德 看来德性活动先于德性,没有做出德性 活动就不可能有德性。 “我们事先施行德 性活动,然后才获得了德性,就像艺术 家是先从事了艺术活动然后才成为艺术 家一样。因为我们必须在技艺活动当中, 才能学会技艺,在制作活动当中,学会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制作,在建筑活动中,成为建筑师,在 演奏竖琴过程中,成为竖琴家。所以, 我们也是在做公正的事情当中,成为公 正的人,在审慎当中成为审慎的人,在 勇敢的行动中,成为勇敢的人。 ”677 德性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之中,一个 德性主体需要做一些事情才能体现和完 成德性。 当然,我们并不主张孔子完全忽 视了德性活动,而亚里士多德彻底分裂 了德性和德性活动,只关注德行本身。 实际上孔子也是很重视行为的,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2 60(公冶长 )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 行” 261( 公冶长 ) 、 “言忠信,行笃 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2281(卫 灵公 ) ,而亚里士多德也承认德性是人 正确选择的基础, “德性是这样一种合乎 明智的品质。但还必须更进一小步:德 性不仅仅是一种合乎明智的品质,而且 是与明智一同存在的品质。 ”6235 孔子 与亚里士多德共同的地方是都承认德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和德行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亚里士 多德说:“德性不仅是由同样的原因并 通过同样的原因形成、陶养和毁坏的, 而且也以这种原因实现在同样范围的具 体情况中。德性也是如此:通过节 制感官享乐,我们变得节制了,而我们 变得节制了,我们就最有力量保持快乐。 ”681 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德性与德行 以一个相互增益的方式发展。对于孔子 来说,也“没有把德性运用视为一个单 独问题。相反,似乎假定了,如果一个 主体拥有德性,那么当面临一个要实践 它的场合时,他就会去实行德性。 ”1 284 相比较而言,孔子更侧重从德性出 发谈论德性活动,德性与德性活动是一 对多的关系。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德性 活动对德性生成的重要作用,德性与德 性活动是一对一的关系。 二 在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上,如 前所述,由于孔子重视的是人内在的品 质、德性,因而孔子把德性本身界定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幸福(乐) ,这种幸福只需要很少的物 质(富贵) 。孔子说:“ 贤哉,回也!一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 95(雍也 )在孔子看来,一个君子 乐享心灵的宁静,并不会由物的所失而 引起过多的烦恼、恐惧与内心冲突。因 为对于君子来说,他们的乐并不是外在 的物所赋予的,而是通过内省志于天道 而乐。也就是说,成就贤圣的道德人格 本身既带来幸福,而不是谋求现实的幸 福生活,伴随德性修养而获得的幸福 (乐)才是值得追求的。孔子说:“君 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2 295(卫灵公 ) 、 “君子食无求饱,居 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210- 11(学而 ) 孔子所指的幸福 (乐)不仅与外在的物(富贵)没有必 然联系,而且越是在贫困的情况下越能 彰显德性所带来的幸福(乐)的意义。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而好礼者也。 ”211(学而 )这句话 是说孔子虽认可子贡对贫富无谄无骄、 得以自守的品质,却告诫不能以此为满 足。在孔子看来,贫而乐是比贫而无谄 更高的境界, “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 ” 365。这好像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因为 贫困本是一个人所厌恶的,是什么理由 让人贫而乐呢?孔子说:“富与贵,是 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251(里仁 )诸如富贵与 贫贱等掺杂着运气的成分,是我们自己 无法完全把握的,具有相对性、或然性, 而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仁义忠信,乐 善不倦)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具有 绝对性、必然性。我们也许无法改变外 在环境,但我们如果根据自身的道德修 养决定对待外在环境的态度,我们收获 的必将是修养德性带来的愉悦。在道德 与幸福之间,孔子更加突出道德的至上 性和崇高性。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 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必于是。 ”251(里仁 )从论语 来看, “仁”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用 余纪元的话来说“ 仁” 是君子所致力要达 到的“总体德性 ” 1255,是君子追求的 目标,只要自己维护了” 仁 ”,即使贫也 是值得乐的。与此相反, “不仁者不可以 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 者利仁。 ”250(里仁 )知者被外物 所迷惑,只是顺从仁、利用仁;仁者无 所欲,故安于仁且贫而乐。 与孔子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对 于整体生活而言,德性只是组成幸福的 一个主要部分,除此而外还包括德性活 动、外在的善以及一个完整的生命。 “幸 福不是品质。否则的话,一个一生都在 睡觉,过着植物般生活的人,或者那些 遭遇最大不幸的人们,也都具有幸福了。 ”6340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自身并不 完满,那些拥有德性却不实行它的人以 及拥有德性却遭遇不幸的人都不能算作 幸福。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 在于做德性活动而非仅仅是拥有德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一个不运用其德性的德性主体不能说是 幸福的。同时,人们在运用德性的活动 中不可避免需要外在的善。 “因为人们如 果没有辅助手段可供支配的话,做高贵 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容易的。许 多事情都只有借助朋友、金钱和政治权 力这些工具才能办成。 ”662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虽然包 括外在善缘,但外在善缘并不是因其自 身之故值得追求,而是因德性及德性活 动才需要。 “因为高贵活动的源泉在于德 性和灵智,而不基于权势。 ”6341 作为 一种品质的德性才是人之为人应该和值 得选择的,因为它是使一个人成为好人 的品质。同时,亚里士多德说:“因为 我们已经把幸福规定为灵魂合乎德性 的活动 ,而其他的善或者是德性本身 不可或缺的条件,或者按其本性是获得 幸福的有用工具。 ”664 而且,我们看 到,外在善也不是越多越好,利用适度 的资源做合乎德性的事情的人才是幸福 的。 “如若没有外在善缘就不可能有幸福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的话,那也并不因此就可认为,享受天 福必须要许许多多的善物。因为自足和 实践的可能性不在于外在善物的满溢; 人即便不能统治陆地和海洋,也能高贵 地行动。以适中的方式人就可以合乎德 性地行动。 ”6348 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实践意义的幸福,为了达到这种 幸福,需要适度的外在善;一种是思辨 意义的幸福,它只需要少量外在的善,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外在善甚至阻碍思 辨。思辨意义的幸福是第一位的,而实 践意义的幸福是第二位的。亚里士多德 关于幸福的讨论主要是实践意义的幸福, 因为这是属人的幸福。与孔子共同的地 方,是亚里士多德把德性作为幸福的一 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且是最重要的因素。 虽然孔子也不完全否定外在善,但这不 是幸福的必要条件。相比较而言,亚里 士多德把外在善作为构成幸福所必须的 成分,强调外在善对幸福的贡献。 三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关于人生最高目的的看法,孔子 认为是成就贤圣的道德人格,这一思想 集中体现在论语中孔子对义与利的 取舍以及对待贫而乐的态度,并以此来 证明成就贤圣的道德人格是人生的最高 目的,是至高无尚的。对于义与利的取 舍,孔子认为要“ 义以为上 ”,这其中包 含二层意思。其一:当利与义冲突的时 候应毫不犹豫的选择义,这也是君子与 小人区分的一个重要尺度。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258(里仁 )意思是君 子无时无刻不注重仁义道德,而小人只 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119(述而 )富贵是客观的、外在于 已的,义的品质、德性是主观的、内在 于已,是自我修养的结果,而成就贤圣 的道德人格才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一切外在物质与这个目标相比起来都轻 如鸿毛。孔子又说:“ 君子义以为质 ”2 288(卫灵公 ) ,义是君子的根本属 性,君子以修德为已任,对于外在物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追求也是为了修德,修德才是唯一的最 高目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个人只有 遵从仁义道德才能实现社会的一团和气, 只一味想着自己的私利只能徒增怨气。 曾子很好的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说: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 也。 ”2138(泰伯 )面对富贵却能站 在义这边已属不易,而在生死存亡的时 候更能考验一个人的德性,只有以修德 为目的而不以外在物为目的的君子才能 做到。其二:孔子认为利在义的范围内 是可以接受的。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 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2116-117( 述而 )这意味着,孔子 承认人对富贵的自然向往,人不可能不 需要物质,人不可能抛开感性经验而生 活,因此他认为对于合乎义的富贵应该 去追求。孔子虽然通过“ 见利思义 ”来调 节义与利的关系,但是始终把利的价值 从属于义。 在孔子看来,先义后利和见利思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义源于君子对仁源源不断地追求,君子 片刻不离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 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51(里仁 )仁是使一个人真正成为人的品质。孔 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杀身以成仁。 ”2283(卫灵公 )人作 为感性的存在者,求生避死是人之本能, 然而在“志士仁人 ”看来还有比生更重要、 更值得探求的东西,那就是通过自身修 养而实现仁、成就仁。由对仁的追求达 到贫而乐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君 子乐的不是物质的拥有,而是修仁之乐; 忧的不是物质的缺乏,而是不能主动近 于仁。可见,对于君子来说,人的意义 正是仁的实现,正是对道德价值的终极 追求。 与孔子不同,亚里士多 德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我们必 须要明确的一点是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幸 福与我们现在日常生活说的幸福有所不 同,日常生活的幸福往往说的是一种个 体的主观感受;而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幸 福是客观意义上的。i 这种客观意义上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的幸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完满的,因 为它既是独立的善,同时又是所有其它 善物之为善的原因。因而是人生的最高 目的。 “我们作为最高意义上的终极目标 来看的,是那个纯粹因其自身之故而值 得追求的东西,与因他物之故而值得追 求的东西相对;,因此被视为绝对 的终极目标,作为绝对完善的、永恒地 因其自身之故而绝不因他物之故而被欲 求的东西。而幸福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 加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因为我们永远都 是因其自身之故而决不会因别的缘故而 欲求幸福。 ”653 相比之下,我们追求 财富、荣誉、智慧和各种德性,纵然也 是为其自身之故,因为就算不为别的更 高的目的,其自身也是值得欲求的,但 对于整个人生来说人们总是会设定一个 “绝对的终极目标 ”-幸福,人们总是为 了幸福而欲求它们,相反,人们不会为 了其它东西而追求幸福。亚里士多德认 为财富、荣誉、智慧和各种德性都是不 完满的,它们只是有助于达到终极目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的手段。就算是德性也被亚里士多德证 明是不完满的。 “因为显然这种情况是有 可能的:人在睡觉时也是拥有德性的, 或者说,拥有德性的人甚至可能一辈子 都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