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1页
南京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2页
南京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3页
南京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4页
南京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政府关于批转市建委南京市城 市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2006-12-1 14:51 发文单位:南京市政府 文 号:宁政发(2006)262 号 发布日期:2006-12-1 执行日期:2006-12-1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政府同意市建委拟定的 南京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现转 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六年十二月一日 南京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 (市建委 2006 年 11月) “十一五”时期是南京市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富 民强市、两个率先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十一五”规划更是科学发展观指导 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南京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既是全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指导“十一五”时期我市城 市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规划纲要包括五个部分:一、“十五”城市建设 发展回顾与评价;二、“十一五”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三、“十一五”城市 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四、“十一五”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五、“十一 五”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与措施。 一、“十五”城市建设发展回顾与评价 “十五”五年是南京跨世纪发展承上启下的五年,是城市化进程最快、城 市空间扩张速度最高、城市建设让老百姓受益最多、城市特色塑造最有成效、 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力度最大的时期,五年的建设取得 了显著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十五”城市建设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南京市城市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以“富民强市、加快发展”为主题,以道路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以创建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为阶 段目标,抓住迎接“十运会”在南京召开的契机,五年累计投入 1250亿元,城 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建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 南京建设“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城市打下 了坚实基础。 1、“一城三区”建设取得突破,城市发展框架迅速拉开。 2001 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一疏散、三集中”和“一城三区”城市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框架初步拉开,城区面积由原来的 243平方公里拓展到 400平方公里。河西新城区基本完成了 5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建成了总长约 75公里的“五横七纵”主干路网骨架及占地 2300多亩的滨江公园和绿博园; 仙林新市区全面推进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景观绿化 100万平方米,道路路 网框架基本形成;东山新市区先后完成了道路建设、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改造等 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江北新市区 10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迅 速拉近了江南、江北区位落差。 2、老城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展开,城市特色塑造初见成效。 按照南京市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20022005 年南京老城环境整治 总体方案,以“显山、露水、见城、滨江”为目标,围绕“一环、二区、三 轴、四线、五街、六片”整治重点,连续开展了“7721”、“2231”、 “22345”等老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了内外秦淮河一期整治工程,实施了 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建成北极阁等一 批公园景区,打造了中山东路、长江路等一批历史街区,建成 36片老城绿地。 “十五”期间,累计新增绿地面积约 100万平方米,整治出新房屋约 2300幢, 整治河道总长约 20公里,亮化楼宇 1200多幢,拓宽整治道路 257条,总长约 130公里。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轨道交通发展实现突破。 基本建成“环网相连、节点通畅、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 对外交通方面,建成长江二桥、三桥,开工建设纬七路过江隧道,建成南京港 龙潭港区一期工程和新生圩汽车滚装码头,建成宁杭高速一期,完成绕城公路、 沪宁高速扩建改造;城市道路方面,完成赛虹桥立交、双桥门立交、玄武湖隧 道等一批重点道路项目及城市支路网、区域性疏解道路的改造与建设,建成北 极阁、五台山等地下停车场;轨道交通方面,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并 投入运营,我市轨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2005 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 8500 公里,公路网密度达 12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 308.8公里。 人均道路面积由 2000年的 8.54平方米增加到 14.47平方米,增长 69.4%. 4、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进一步加大保护、建设和整治力度,城市形象得到显著提升。环境保护方 面,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城市主要河湖基本无劣类 水体,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85.4%;环境建设方面,建成了多个 市民广场和游园绿地,完成一批公园及道路的绿化栽植与景观改造。水环境基 础设施建设方面,初步形成具有 80万吨/日以上能力的较为完善的城市污水处 理系统,城市综合污水处理率上升至 80%;市容市貌整治方面,共拆除各类违 建近 400万平方米,新改建各类公厕 300多座。至 2005年底,全市园林绿地面 积达 71020.3公顷,公共绿地面积为 6139.9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 11.9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4.94%,绿地率为 41.04%. 5、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承载能力得到提升。 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能力和城市承载能力得到提升。供水设施建设方面, 2005年底自来水供水管网达到 6929.24公里,比“十五”初期增长 103.7%,城 市供水普及率为 92.06%,主城区供水普及率为 100%;供气设施建设方面,至 2005年底,人工煤气管道及天然气管道长 1701.48公里,与 2000年相比,增 长了 192.4%,管道化率达到 40%,城市燃气气化率达到 90.35%;城市公共交通 方面,至 2005年底,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达 2634公里,与 2000年相比,增长 了 148.2%,年末拥有标准运营车辆 5704标台,增长了 58.8%,每万人拥有公共 交通车辆 11.52标台;防洪排涝能力方面,共增加泵站流量 178.6立方米每秒, 清淤河道 201万立方米,改造管网 46385米,2005 年底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达 3323.79公里,与 2000年相比,增长了 142.6%. 6、规划编制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不断增强。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以总体规划调整为主线,编制完成近 期建设规划、老城保护更新规划、新市区新城总体规划等一批总体规划和轨道 交通线网、主城区排水、各类风景区和近郊公园等一批专项规划;城乡规划工 作重点逐步向郊县转移,完成了南京郊县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和南京市 镇村布局规划的组织工作,完成一批新区、新城总体规划编制和小城镇总体 规划编制或修编;完成了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的修订和南京市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7、“三房”工程有力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房地产开发业态均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建成了东方城等一批示范小 区和长巷等一批居住区,河西、仙林、江宁、浦口成为住宅建设和投资的热点 区域;结合道路建设、淹水片整治及环境建设,对凤凰西街等一批危旧房片区 实施改造,拆除危旧房 146万平方米;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和 廉租房建设,积极推进产权调换房建设工作。“十五”期间,房地产投资累计 100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 127%,房地产竣工面积为 2472万平方米,其 中住宅 2079万平方米,比“九五”期间增长 3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 26.08平方米,比“十五”计划增加了 2.5平方米。 8、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郊县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2005 年底全市郊县城镇化率达 60.97%.根据区 划调整,完成了新一轮规划调整和修编工作,完成了一批县城和重点中心镇详 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市政府关于加快郊县重点城镇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南京市进一步加快郊县基础设施建 设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统筹建设与发展。 2005年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达 35.93亿元,是 2000年的 17.06倍,镇区 道路长度从 2000年的 808公里提高到 2005年的 1460公里;绿化覆盖面积从 886公顷提高到 127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 4.18平方米提高到 5.01平方 米。 9、“建管并重”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管理法制化进程不断加速,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加强,先后对南京市 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南京市市容管理条例进行修改完善,研究出台了 南京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南京市夜景灯光管理办 法和南京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等三部地方性法规,以及南京市经 营性户外广告有偿设置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城市管理规章制度;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条件、限定办事时限 的行政管理新机制;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清理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等专 项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城市管理朝着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迈进。 (二)“十五”城市建设经验总结 总结“十五”期间城市建设,既有值得传承的成功经验,也有需要改进的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一个符合实际、利于发展的扩张思路。城市是一个具有一定规 模的、社会经济活动密集的人口集中区域,其区域空间规模、结构布局、功能 定位都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的开展,近几年,我市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就直 接得益于我市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和城市战略思维的调整。“一城三区”、 “沿江开发”、“三城九镇”等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城市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二是得益于一个抓住机遇、乘势发展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第六届世界 华商大会、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和盛会给予了南京难得的发展机遇, 这些机遇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十五”期间我市抓住了这 些机遇,并成功地借助这些机遇为城市建设赢得了乘势发展的先机。 三是得益于一个领导重视、保障有力的组织体系。城市建设任务重,工期 紧,环节多,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十五”期间,我市形成了一个领导重 视、保障有序的组织体系,通过领导挂帅、目标分工、责任明确等做法形成了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网络,确保了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四是得益于一个敢于突破、开拓创新的运作机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资 金筹措一直是困扰政府的难题,面对困难,我市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摸索出 了以市场为导向、多形式、多方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城建投融资体制, 在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基本保障了城建项目资金需求。 五是得益于一个全员支持、凝心聚力的舆论氛围。城市建设与百姓生活息 息相关,一方面城建成果会给城市发展、百姓安居带来便利和实惠,另一方面 城建拆迁、工程施工也会给城市交通、市民生活造成干扰和影响,“十五”期 间城市建设通过创建宣传平台、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做法主动化解矛盾寻求 理解,做好积极宣传赢得支持,为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不足之处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在城市建设中,科学规划对特色塑造的引 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城乡统筹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三是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仍显粗放,城市建设管理的长效化、法制化有待进一步 加强;四是城市建设资金筹措压力进一步凸显,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依 然很高。 二、“十一五”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南京市城市建设抢抓发展机遇、突出战略重点,加快推 进“跨江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关键时期,更是“全面达小康、建 设新南京”的重要机遇期,城市建设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 发展环境。必须用前瞻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深刻分析这一时期城市建设所面临 的机遇与挑战,在充分认清形势、冷静应对挑战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统筹 城市建设发展全局,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今后五年,我市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是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十五”以来,国内城市特别是沿海 城市、长三角区域城市、各大省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具有自身城市特色的发展 道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十一五”及以后,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如何更好地加快南京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显得更为紧迫。南京只有在新形势下牢牢把握城市发展竞争的最新动态,延 续和升级“十五”期间城市建设的发展势头,才能进一步全面提升南京城市建 设成果的内涵与品质,切实提升南京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 二是城市建设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 百姓对城市建设的衡量标准和期望要求也正与日俱增。在快速化城市建设过程 中如何提升老城魅力、保护历史遗产、塑造文化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已成为 “十一五”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城市建设必须更好地处理好新区建设与老城 保护、资源利用与生态友好、重点投入与协调发展等关系,以真正实现和谐发 展。 三是破解城建资金难题的压力依然巨大。城市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十一 五”期间,随着城市建设的继续快速发展,资金紧缺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如何 解放思想创新融资模式、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仍然是“十一五”时期 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能否破解这一难题、更好地促进市场化融资进程,实 现资金供应瓶颈约束与需求刚性增长的有效平衡,是保障“十一五”期间我市 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与此同时,南京城市建设发展存在着诸多有利因素。 一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为城市建设注入了稳定的资金支撑。全球经济一体 化发展态势加快,国际经济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加速转变,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 城市建设正面临着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雄厚的经 济基础。这就为南京用世界眼光谋划发展、用国际化标准推动建设、努力实现 “十一五”城市建设新跨越在宏观层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为南京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南京是长 三角地区中举足轻重的发展极之一,在未来“呼应上海、辐射周边”的需求定 位中必将承担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南京要直接接受上海辐射、构成沪宁 杭三足鼎立的良性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南京又承担着向西、向北传递辐射和 直接辐射的综合功能,是长三角地区向中部地区辐射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枢纽性 城市,这就为南京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加快跨江发展、辐射苏北、带动皖 东、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南京加快自身发展、以自身 发展促进东部和中部地区共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南京初步拉开的城市框架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五”期 间,南京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14.3%,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功能提升、生态环境的优化完善、城市 特色的塑造彰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一城三区” 、“跨江发展”、“一疏散三集中”等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更为“十一五” 期间有效拓展城市空间、实现城市发展由中心城向广阔都市发展区延伸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四是南京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城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十五” 以来,全市上下关心城建、理解城建、支持城建的良好局面为“十一五”期间 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与和谐的社会氛围,这势必为 “十一五”城市建设抓住机遇、继续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 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也必将为城市建设实现“十一五”强势开局、顺利 推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十一五”城市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实现“两个率先”和建设“五个中心”等长远发展目标 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机遇,只有在挑战中抢抓 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南京的城市建设才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在未来的城市竞 争中才会赢得更多的优势。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和谐南京”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 “跨江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继续坚持“一城三区”和“南京都市 圈”等城市发展重大战略。以科学规划为先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坚持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互利性、市场化、内生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建设 具有南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从南京的城市禀赋出发,更加突出城市 特色、彰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城市建 设领域的市场化、法制化进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推动南京城市建设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提高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管理 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多中心、开敞式、轴向 发展的组团城市功能布局;形成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相协调、以“三城九镇” 为重点的市域城镇布局和以“三个集中”为方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格局; 形成与建设南京都市圈战略相适应、以“经六纬九、两横两纵、两环十二射” 为骨架的内外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与最佳人居环境城市要求相一致的绿化系统 和生态环境;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古都新貌。立足科学发展和 特色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和社会和谐,力争通过五年建设,使南京早日成为 “全国最美丽的城市”。 (三)2010 年主要预期目标 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达到 80%;新市区都市化和现代化 水平显著提高;积极推动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项目向郊县倾斜, 完善通乡公路网,实现城乡供排水、环卫等一体化,郊县城镇化率达 68%. 主城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 100%. 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 17平方米以上。 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 95%,主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 100%;燃气气化率达 95%,主城区燃气气化率达 100%、管道气化率达 60%;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 74公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 交车辆达 13标台以上,主城区公交 300米覆盖率达到 50%以上。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加 1平方米以上,到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 宅建筑面积达到 30平方米;2010 年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 40平方米以上, 农村住宅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 4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7%,城市人均公 共绿地达到 15平方米,市区内 500米半径就有一处上规模的可供市民休闲的公 园、广场或街头绿地。 城市综合污水处理率达 85%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 75%以上;城 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0%,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8%以上。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 330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 80以上。 主城区人均人防工程面积达到 2平方米,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合格率达 99%,优良率达 80%,平战结合开发利用面积达 560万平方米,开发利用率达 80%以 上。 提高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率,每年重点推广 34项“四新”成果;重点 推广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普及率达到 70%. 城镇以上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面实施节能 50%的设计标准,主城区 10%以上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 65%的设计标准,20%高耗能既有建筑逐 步实施节能改造。 四、“十一五”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南京市城市建设加快发展抢抓机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 市城市建设将进入调整、拓展、优化、提升的关键阶段。城市建设将始终坚持 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和高效能管理,提高城市区域承载力、综合竞争力和 集聚辐射力,既快又好地推进“和谐南京”建设。 (一)城乡规划 强化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龙头作用,注重城市空间布局、城市 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发展、节约利用资源、生态环境改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自然及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 性、科学性和民主性,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整体把握,提高规划对城市空间环境 特色的塑造和引领水平,促进和保障城乡建设长期健康协调发展。 尽快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完成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完 成近期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各项专业规划,实现近期建设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全覆盖。 加强城市特色的塑造,把反映和体现南京古都特色、山水环境、窗口 形象和现代化风貌的地区划定为特色意图区,结合风景区建设和环境整治开展 一批特色风貌区的城市设计工作,从而保证城市在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历 史得以延续、环境得以维持、特色得以提升,城市精神和品质得以提高。 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和指导,继续推进“三城九镇”地区总体规划的 编制或修编工作,并加强规划指导,完善近期重点建设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编制工作,并开展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中加强对村 镇整体布局和农民住宅集体建设方案的引导,加快推进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建立较为规范的城乡规划政务公开制度,以城市规划公示制为核心, 继续推行城市规划的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畅通公众监督渠道,提高公众参与 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规划审批效率,加强批后管理,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规划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快规 划的立法工作,完善规划领域的法规体系,突出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禁止任何违规操作,提高规划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对城市发展规划的系统性研究,着重对 2005年后的城市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特色塑造、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加强对南京规划编 制、规划管理技术与行政架构的研究,力争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形成具有 南京特色的规划管理体系。 (二)“一城三区”建设 继续实行“一疏散三集中”城市发展战略,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 则加快推进“一城三区”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拉开都市发展区框架,初步 形成“以主城为中心、新城区为副中心、新市区布局合理”的多中心、组团式 城市体系,提高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水平。 河西新城区建设,按照“完善繁荣中部、整合提升北部、全面启动南 部、整治严控西部”的思路,重点完善河西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 加快中心商务区(CBD)商业功能的形成,提升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 照南部地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适时启动南部地区建设,形成南部框架, 完成西部江心洲规划,严控江心洲新建建筑,基本建成河西新城,将设施一流、 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富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滨江新城充分展现在 世人面前。 仙林新市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的思路,加快城市化进程,完成仙林北部两个片区和新尧新城建设,完善大学 集中区(仙鹤片区)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完成高科技产业园区(白象片区)市 政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住宅区(青龙片区)建设,构建文化气息浓郁、服务功 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以高等教育和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色的新市区框架。 东山新市区建设,依托江宁开发区,大力推动南部东山新市区的发展, 控制好公路二环以北、牛首山祖堂山风景区以东地区的建设用地,突出以缩 短与主城通达时间为目标的公交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景观,提高新市区整体建设、集约发展水平,提升新 市区综合服务能力,使之逐步成为南京南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主城向溧水、 高淳拓展的重要载体。 江北新市区建设,以纬七路过江隧道、京沪高速铁路建设为机遇,重 点完善内外交通格局,实现与主城的无缝对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 设施服务水平,加强老山风景区保护和滨江景观绿地建设,形成以老山为背景、 以滨江景观为特色的“山、城、江”带状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全面打造功能 完善、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新市区形象,使之成为南京向苏北、 皖南辐射的重要窗口和江北门户。 (三)老城环境综合整治 继续控制老城开发强度,重点提升整体品质,严格控制老城的建筑密度和 高度,划定老城高层禁建区,控制新增高层建筑和住宅建设总量,严格控制重 点地区城市轮廓线;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内涵和建设水平,精心再现一批具有 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遗迹,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继续保护建设明城墙风光带。清除明城墙两侧文物保护紫线内的建筑; 全面完成所有现存城墙本体修缮保护工作,为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创建世 界城市品牌奠定基础,启动申遗工程。 深度开发建设秦淮河风光带。实施秦淮河旅游品牌战略建设,完成秦 淮河旅游运作总体方案,进一步做厚做优做活秦淮河风光带,挖掘秦淮河的文 化内涵。 整体推进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拆建还林,系统整合人文、 自然环境,保护中山陵区域特有的历史建筑风貌特征,整体提升景区景观形象、 生态价值和品牌效应,把中山陵景区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旅游观光胜 地。 打造南京“六朝文化”亮点。研究与规划建设六朝皇家公园,抢救六 朝石刻遗存,有选择地收集散落民间的六朝石刻,创建六朝石刻博物馆,开辟 六朝石刻游览专线。 积极保护修复明清文化遗迹。复建江宁织造府、金陵大报恩寺,整合 朝天宫地区、南捕厅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资源;继续实施门东门西地区改造, 维修展现沈万山故居等一批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改变很 多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展现历史文化风采。 重点保护民国建筑。规划控制好重要民国建筑周围建筑的色彩、间距 和高度。保护和整修以“总统府”为核心的民国建筑风貌区、以颐和路片区为 主体的民国公馆建筑群,整修一批民国时期中外名人公馆。 整合提升新街口核心区。完成新街口核心区建设和提档升级任务,提 升新街口综合服务功能和整体品质,通过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整合改造,完善步 行系统、休闲系统、绿化系统和停车系统,使新街口核心区成为华东地区规模 最大、功能最优、效益最佳的商贸商务中心之一。 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按照“城中村”改造基础设施配套与环境 整治实施计划,结合建设项目、老城改造和土地储备,对绕城公路以内的 71个 城中村进行统一规划和逐步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向城市转变、村民向市民转变、 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转变。 (四)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构筑以江为轴、跨江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铁路、过江通 道、轨道交通、道路桥梁建设,完善城市路网格局、调整优化路网结构、确保 节点通畅运行,进一步提升南京的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在都市圈中的龙头地位, 更好地“呼应上海、辐射周边”,实现南京自身快速发展与区域联动发展的有 机统一。 1、对外交通。构建“方便快捷、安全有序、经济环保、保障有力”的和谐 交通体系,实现交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总体上达到“基础设施适 度超前、交通服务全面适应”的交通基本现代化目标。 初步形成华东地区最大铁路环形枢纽。建成铁路南站、宁合城际铁路, 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南京段、大胜关铁路桥、宁沪城际铁路等一批铁路项目工程。 大力推进都市圈交通网络建设。规划构思与南京的快速道路系统相衔 接,以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道路为骨架的高效、安全、舒适的都市圈综合交通 体系的建设,发挥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作用。 构筑跨江发展的交通网络。改善主城与江北新市区的交通联系,建设 京沪高速铁路过江通道,全面建成纬七路过江通道、南京长江四桥,规划建设 长江五桥,适时推进其他过江通道建设。 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双突破,建设总里程突破 400公里,通车总里程突破 400公里。进一步完备以主城为核心,“五桥两隧、 两环两横、十二条放射线通道”的高速公路网布局,实现高速公路网络化,为 一小时都市圈奠定基础。 努力推进干线公路快速化建设。完善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连接,打通 省际间断头路,加快实施都市圈城际间快速公路建设;以一级公路贯通我市东 西沿江产业带和南北城镇发展轴,以二级以上公路连通所有乡镇节点;新建改 建一、二级公路 500公里,实现县及县以上公路快速直通,乡镇 15分钟快捷上 高速公路网;继续推进农村公路标准化建设,提高其通达深度和质量。 继续加快枢纽站场建设。重点加快枢纽客运站建设,提高客运站规模 和能力,配置完善直达客运站,合理布局过境客运站;继续做大做强枢纽货运 站,打造一批综合货运站和专业货运站,合理配置一般货运站,形成与铁路、 航空、沿江港口以及城市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和谐统筹的,“人便于行、货畅 其流、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枢纽站场布局体系。 大力发展长江港口建设。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全面改善内河航道通行 条件,提高干线航道通过能力,新增三级航道 55公里、改善通航 50吨级以上 航道 36公里;沿江加快公用码头建设,适度发展货主码头,新增万吨级深水泊 位 19个。 积极推进机场搬迁、铁路南站建设。按照规划要求,完成大校场机场 搬迁,控制大校场地区开发节奏,适度启动成熟地区沿线开发,编制完成铁路 南站地区规划,控制南站周边地区用地。 2、城市道路。按照“双 15”目标(主城内 15分钟上快速路,快速路 15 分钟出城上高速),完成快速内环建设,完善以“经六纬九”主干道为骨架的 主城道路网络系统;着力提高河西新城和仙林、东山、江北三个新市区与主城 连接道路的通行能力;建成市内外道路网络衔接良好、内外交通组织有序、 “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立体化城市路网,营造快捷 舒适的城市道路交通出行环境,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建成地铁一号线南延、地铁二号线一期和二号线 东延工程,力争开工建设二号线西延和地铁三号线工程。 建成“井字加外环”快速道路系统。完成快速内环东线中段、内环北 线高架、内环南线东延、滨江大道北段和南段,绕越高速东南环和西北环、绕 城公路高速化改造等建设,形成主城“井字加外环”快速道路系统。 加快主城与外围地区的道路联系。加快主城与仙林、东山新市区的快 速通道建设,促进新市区与主城相融合,实现主城区与每个新市区至少 2条快 速通道,与新城至少 1条快速通道;新市区、新城干道基本成网,支路网与土 地开发同步建设达标;为“一城三区”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承载支撑。 形成并完善“经六纬九”主干道系统。建设改造纬八路、纬九路、华 电北路东延、建宁路、光华东街、升州路、建康路等一批主干道路,改善交通 节点,完善道路系统,全面建成主干道网络系统,提高主城区整体通行效率和 服务能力。 加快城市支路网改造与人行过街通道建设。加快与主干网相适应的次 干道和区域性支路建设与改造,力争每年增加 40公里支路,增密城市路网,优 化路网结构,实现现有道路容量科学扩张,进一步完善微循环路网体系,提高 路网的集散能力和交通可达性。同时结合地铁二号线工程,建设一批地下过街 通道,提高人行交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加强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区县新建道路无障碍设施达 100%,改 建道路达 80%以上,建成区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基本齐全,无障碍环境友好, 达到示范城标准。 加快城市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的社会公共停车场 (楼),基本满足城市静态交通需求,改善城市停车状况;加强对外交通和市 内交通的衔接,建设和改造一批客运综合换乘枢纽、公交停车场站和港湾式公 交站台等静态交通设施,充分发挥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率。 (五)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初步实现城市公用设施现代化、经营 市场化、管理信息化,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覆盖面。以改善 人居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增强城市保供水平和整体防护能力、提 高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质量为目标,形成适度超前、持续发展、保障有力、全 国领先的城市公用服务设施体系。 1、城市供水、供气。加强城市供水保障系统建设,扩大公共供水设施的服 务范围,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供水安全;建立安全、稳定、高效 的城市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 保障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全面提高出厂水质, 加大供水水质全过程监管力度;有计划地推行生产循环用水,逐步取消自备水 厂,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城镇供水安全保障和应急系统。 根据需要适度扩大供水规模,提高主城供水能力,满足河西新城区、 仙林、东山新市区用水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新建 20万吨/日的龙潭水厂、 15万吨/日的江宁科学园水厂和 25万吨/日的江宁滨江水厂等 3座城市水厂; 扩建 20万吨/日的城南水厂、15 万吨/日的江宁开发区水厂等 5座水厂。2010 年主城日供水能力超过 220万吨。 加强供水管网改造,新、改建 300公里输、配水管网,新建、扩建竹 林、锁金村、宁南等一批增压站,全面消除主城低压供水片区。 配合“西气东输”,优化用气结构,加快实施天然气主干管网及储配 站、接收门站、调压站等相应输配设施建设,建设 70公里高压输气管道和 1600公里中低压输配管网,提高主城和新区天然气普及率。 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建设清洁公交体系,建设 35座天然气汽车加气 站,推进公交、出租车等机动车油改气,至 2010年底使用天然气的城市公交车、 出租车辆比例达到 40%. 2、公共交通。继续实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主城区重点发展快速轨道交通, 主城区外围重点发展快速公交,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发展 新型、节能、环保的大运量公共交通,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互相衔接的现代化城 市公共交通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出行方式。 加快构筑以中高档公共汽车为主导、以大运量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 交通体系。通过道路建设与管理中路权的分配来促进公交优先的实现,加快发 展快速公交系统(BRT),推行公交专用车道,合理设置公交优先通行信号系统。 促进新城区、新市区片区间及与主城之间的快速公交联系,完成仙林、 东山与主城地铁系统衔接的轨道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提高“一城三区”公 交服务质量,建设地下通道、停车场、集散广场等地铁站配套交通设施。 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做好地面交通和地铁交通的合理衔接, 加快换乘枢纽的建设;增加公交车辆,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公交线网密度,优 化调整公交线路,协调组织公交运行,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路网运行效率和承载 能力,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实现内外轨道交通的无缝衔接,形成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对城市交通和对外交通进行综合交通运输规划,重点将城市轨道交通与对外快 速轨道交通及对外交通枢纽有机地衔接起来。 加强宏观交通需求管理和引导,有效引导和控制私人交通工具出行的 增长,优化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比例结构,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 30%以上,实现 道路时空资源的有效占用,提高道路交通资源使用效率;加快出租汽车发展和 出租汽车服务中心建设;建设以水上快客巴士为主体的新型水上客运业市场。 3、人防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继续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 结合”方针,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城市人防应急组织指挥和通信 警报体系,构筑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平战转换迅速的城市防护体 系,不断提高人民防空的整体抗毁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应急 救援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 加快人防工程建设由主城区向新城区、各类开发区扩延,由高层建人 防工事向绿地、广场地下空间拓展。重点建设湖南路地下人防工程、仙林新市 区人防工程等项目。 依据南京市人防工程建设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坚持“平战 结合,造福人民”的方针,注重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整合地上地下, 有序开发,系统推进,提高地下空间利用效率。 形成点、线、面连通的地下防护空间体系,实施新街口、火车站等地 区人防工程与地铁车站的连通;结合地铁二号线、纬七路过江隧道等建设加设 防护工程;结合民用建筑修建人防工程 398.6万平方米;加大人防工程维护管 理力度,确保人防工程功能完好、状态优良。 形成技术先进、智能化高和在全省领先的人防指挥体系,建立和完善 以市人防地下指挥所和地面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的信息网络,完成指挥通信系 统建设任务,实现全市各有关专业指挥中心、各区县人防指挥所信息联通。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出台南京市人防工程转让出售管理规定、 南京市人防工程开发利用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修订完善南京市人民防 空应急行动方案和南京市 55个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方案。 4、城市防洪排涝和防灾减灾。建立城市防洪排涝和防灾减灾的应急体系和 保障机制,提高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继续加快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通过综合整治河道、消除束水节点、 改造排水管网、建设排涝泵站等工作,完善排水管网;健全防汛自动测报、决 策支持系统,逐步建成现代化的行之有效、保障有力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和综 合防灾减灾系统,全面提升防汛排涝能力。每年建设河道达标堤 5公里、改造 主城排水管网 40公里、河道清淤护砌 5公里,按规划提高一批泵站排水能力, 达标一批河道。 建成市域防灾、抗灾、减灾综合体系,按照国家减灾战略和南京城市 发展要求,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全市灾害预测、 监控、预报、通讯警报网,建设全市统一的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和若干区域指挥 中心。 (六)环境保护与建设 按照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要求,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 为核心,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以创建最佳人居环 境为目标,实施“生态南京”建设工程,推进“东部绿色中心”建设,全面加 强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升环境承载力,提升人与宜居环境的和谐,实现生态市 建设第一阶段目标。 1、环境保护。全面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 并重,有效控制全市环境污染,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继续加大长江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划定 8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 源地的一、二级保护区,加强入江排污口的整合,加大力度治理混合区及岸边 污染带,确保城市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 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改进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加快推进“禁燃区”建设和全面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加强工程施工、道路运 输等扬尘污染控制和机动车燃油油品质量监督管理。 加强区域环境噪声控制。继续控制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鼓 励选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 55分贝以下较 安静区域和交通噪声控制在 70分贝以下达标路段比重要进一步得到提高。 加强工业污染源的长效监督管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工业 污染物的排放,降低 COD、SO2 排放强度,建成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工业固废处 置中心,全力推进电子固废处置中心的建设。 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完成以环境噪声污染 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地方环保法规和立 法,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规范化、自动化、数字化和现代化。 2、环境建设。按照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基本形成主城内“三环、 八片、七楔、十六射”绿化框架体系和都市发展区生态网络,以“增加绿化总 量、提高环境质量”为重点,调整绿地布局,完善绿地类型,大力推广节地、 节水型绿化,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南京,巩固和提升南京在国家园林城市中的领 先地位。 突出城市生态网架构建。以明城墙为主线,利用环城水系,依托自然 山林、串联公园景点,建成明城墙绿化生态圈;进一步完善沿绕城公路两侧各 100米的外环生态绿廊;规划建设绕越公路(城市二环)绿化带。 加快风景区及郊野公园景观建设。全面提升钟山、幕燕栖霞山、滨 江、雨花台四片风景区环境质量,继续推进老山、牛首祖堂、汤山、灵岩山四 片风景区建设;完成聚宝山森林公园、绿水湾湿地公园、幕燕风景区滨江湿地 公园、佛手湖休闲公园等十五大郊野公园,构建以主城为中心向近、远郊辐射、 分布均匀、特色显著的郊野公园网络体系。 加快构筑比较完善的主城绿地系统。加快八字山、胡家花园、洪家园 以及普德寺、双拜岗等一批老城内公园、广场和游园的建设;完善行道绿化栽 植和植物更新改造工作,力争每年在老城内新增 20块绿地,建成总量适宜、分 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主城绿地系统,实现市区内 500米半径就有一 处上规模的可供市民休闲的公园、广场或街头绿地。 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沿宁马、宁高等 16条高等级公路和 312国道、迎宾大道等 7条入城道路修建干道绿廊和绿楔,结合秦淮河、金川 河河道和护城河整治建设城市滨河绿廊。 注重新城区、新市区和城乡结合部绿地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河西新 城区、仙林、东山、江北三个新市区以及城郊绿地系统,与主城的绿化交相辉 映,构成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城乡一体的绿化网络系统。 加快防护林体系及沿江风景林建设工程。加快沿江、沿河、沿湖防护 林体系建设,建设主城沿江水源涵养、生态景观防护林体系以及沿外秦淮河、 滁河两岸防护林带;着重建设燕子矶幕府山狮子山一线滨江景观带,加快 浦口、六合滨江地区绿化建设,逐步改善江北沿江风貌和生态环境。 3、水环境综合治理。依据南京市主城水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和南京 市主城水环境治理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主要河湖水系进行综合整治,充分 发挥城市水体防洪、排涝、景观、生态等多方面功能,在主城内建立起比较完 善的排水、引水和污水处理体系,大力遏制水环境恶化趋势,基本消除水环境 污染,形成“排水畅通、水清岸绿、景观和谐、人水相亲”的城市水环境。 加强河道水环境治理。加快内、外秦淮河、金川河、河西水系、南河 等七条河道水系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实施污水截流、河道整治、生态护砌、 引水补水和流域泵站改造等工程,至 2010年,基本做到污水不入河,控制富营 养化程度,全市河道总体达到或优于类水体要求,恢复城市内河生态环境, 改善整体景观。 加强湖泊整治。继续整治玄武湖、月牙湖(护城河)和莫愁湖,做好 三个湖泊整体规划设计,实施控制内源污染、外部截污、引水补水及生态恢复 等工程,完成湖水清澈、环境整治建设,打造具有高水准的城市中心水域。 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建成和完善江心洲、城北、城东三大城市污 水处理系统和污水收集输送系统,建设铁北污水处理系统;完成仙林污水处理 厂建设,加快江北、东山新市区污水处理系统和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确保 新市区未经处理污水不排入内河;实施桥林、汤泉、禄口等重点城镇污水处理 系统建设;全市形成每日 198.5万吨的污水处理规模,城市综合污水处理率达 85%;建设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场,形成处置 1200吨/日市政污泥的能力。 加快城市中水回用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城东污水处理系统、仙林污水 处理系统中水回用工程,主城内中水回用率达 25%. 加快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