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龙和象的竞赛)_第1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龙和象的竞赛)_第2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龙和象的竞赛)_第3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龙和象的竞赛)_第4页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龙和象的竞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和象的竞赛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 (草稿) 徐滇庆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一、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 2006 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上,许多人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十年之后印度经济得到了长足发 展。他们认为:“印度在关键领域正在超过中国,这些领域的成功可能促使印度最终赶上甚至超越 中国。” 1 世界各国各有所长。印度也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和中国相比,印度有着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 和法制体系,印度的银行系统制度健全,不良贷款率很低。印度的资本市场运转良好,印度的中小 企业的管理良好,有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公司,例如 Infosys Technologies Ltd,Dr. Reddys Laboratories Ltd 等。印度有一批很好的工程学院,在 IT 产业上具有令人羡慕的优势等等。印度在 2003 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 8.2%,在 2004 年又创造了 7.1%的好记录。近年来,印度确实取得了显 著的成绩,可喜可贺。毫无疑问,印度的繁荣对于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 义。希望印度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尽快摆脱贫穷。 可是,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着两个大国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断言印度将赶上或者超过中国,这个 结论却来得有些仓促,缺乏理论和经济实践的支持。 如同人们在评论体育竞赛时固然也会谈论运动员身高,速度等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他 在竞赛中的表现。脱离竞赛去讨论运动员的长短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研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竞争 潜力的时候,不仅要知道他们各自的的优点和缺点,更重要的是要观察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表现,要 研究竞争格局和他们各自的竞争对手。 二、不同的竞争组别,不同的优势 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至关重要。市场占有率从需求方约束着一个国家经 济发展的空间。在西方工业国家中产能远远大于实际的产出,在很多时候,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 1有人举例说,印度有着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有较好的教育,同时,他们又说,印度缺乏就业机会,失业率 太高,文盲率太高。显然,这样的叙述自相矛盾。比较准确地说,印度的 IT 产业员工的素质比较高,不过, 充其量也只有 10 万多员工。对于拥有 10 亿人口的印度来说,这个比例实在低得可怜。不能以点代面,只见独 木不见树林。 2 生产出来了卖不出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穷,国内购买力不强,市场规模比较小,因此, 对外开放,开拓海外市场成了积累原始资金的重要途径。 田忌赛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齐王和田忌的马都分上中下三等。田忌的马不如齐王。 大军事家孙膑建议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先输一局,随后,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 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连赢两局,反败为胜。 在国际市场上,出口商品的结构决定了竞争对手,而对手强弱决定了市场的占有率。如果把出 口商品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到高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排一个顺序。中国和印度参加了不同组别的 竞争。在这个光谱中,中国占据了低端很大的一段,而印度出口的主要是信息产业(IT)的软件服 务。印度出口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欧洲和日本。 (附表 2:印度出口结构) 信息产业属于高科技。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是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较量。高科技前 沿开拓依托于基础理论研究。平心而论,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无论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印度和西 方强国之间的差距非常显著。在 IT 行业中也有高端和低端之分。因此,在 IT 产业中必然形成在欧 美和印度之间的分工。欧美在 IT 产业的高端,而印度在低端。尽管目前印度占有大量 IT 低端市场 份额,由于缺乏继续向高端攻城略地的潜力,很难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如果要在这场竞争中获胜必 须加大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显然,印度要缩小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中和欧美之间的差距绝非易事。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印度选择了美、日、欧洲作为对手,在竞争中很吃亏。 从另一方面讲,印度 IT 产业就业人数是总劳动力的 0.24%。即使印度在 IT 产业中就业人数翻 一番,对于拥有 10 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对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第二组, 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第三,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和一些东欧国家等。当前,中 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中占有相当显著的比较优势,仍有扩展出口空间的余地。这也就是目前世界 上有许多国家对中国商品采取反倾销的原因。中国的竞争对手主要在第三组。双方各有所长,有得 一拼。中国出口商品基本上和欧美各国不在同一个组别中。相对而言,竞争对手和中国差不多,使 得中国还有可能拓展出口商品空间。 三、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变化 在中国经济改革初期,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食品、饮料、烟类、矿物原料等)占 50%以上。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步上升,在 2002 年初级 产品的比例下降为 8.8%,而工业制成品上升为 91.2%。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当中,在 1980 年,轻 纺产品占出口总额的 22.1%,机械和电子产品仅占 4.4%。可是,到了 2002 年,中国出口的轻纺产 品数额大幅度增加,但是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只有 16.3%。而机械和电子产品占的比重迅速上 升为 39%。从中国出口商品机构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的产业机构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出口 3 商品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开始,逐步向资本和技术较为密集的产品发展。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越来越 高。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鞋帽等传统轻工产品向电子、机械、电机 等领域扩展。出口汽车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进口汽车的数量。手提电脑、手机、计算器、电话通讯设 备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展示出了强劲的竞争力。 表 1: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总额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初级产品比例 工业制成品比例 1980 181 91 90 50.3% 49.7% 1985 273 138 135 50.5% 49.5% 1989 525 151 374 28.8% 71.2% 1990 621 159 462 25.6% 74.4% 1991 719 161 556 22.4% 77.3% 1992 849 170 679 20.0% 80.0% 1993 917 167 750 18.2% 81.8% 1994 1210 197 1012 16.3% 83.6% 1995 1487 214 1272 14.4% 85.5% 1996 1510 219 1291 14.5% 85.5% 1997 1827 239 1588 13.1% 86.9% 1998 1837 204 1632 11.1% 88.8% 1999 1949 199 1749 10.2% 89.7% 2000 2492 254 2237 10.2% 89.8% 2001 2660 263 2397 9.9% 90.1% 2002 3255 285 2970 8.8% 91.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年,第 655 页。 表 2 中国出口商品中轻纺和机械电子产品比例 轻纺产品 机械电子 轻纺产品比例 机械电子产品比例 1980 40 8 22.1% 4.4% 1985 45 8 16.5% 2.9% 1989 108 38 20.6% 7.2% 1990 125 56 20.1% 9.0% 1991 145 72 20.2% 10.0% 1992 161 132 19.0% 15.5% 1993 163 152 17.8% 16.6% 1994 232 218 19.2% 18.0% 1995 322 314 21.7% 21.1% 1996 284 353 18.8% 23.4% 1997 344 437 18.8% 23.9% 1998 324 502 17.6% 27.3% 1999 332 588 17.0% 30.2% 2000 425 826 17.1% 33.1% 2001 438 949 16.5% 35.7% 2002 529 1269 16.3% 39.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年,第 655 页。 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和当年亚洲四小龙走过的道路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4 很早以前,库兹涅茨和罗斯托就指出经济结构变化对于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和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包含着经济结构(投 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消费模式、分配状况、社会福利、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等)的变化,而后 者是在旧有结构基础上的放大。中国走的正是逐渐改变经济产业结构的道路。利用劳动力密集型生 产积累资金,通过出口扩大商品市场,在进出口贸易中引进先进技术,从而实现产业升级。而印度 发展 IT 产业,虽说也属于结构上的变化,但是由于 IT 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太小,所 以印度的增长还不足以改变其基本经济结构。如果没有结构变化,那么经济增长很可能属于传统的 商业周期(Business Circle)。当投资遇到了市场需求的约束之后,进入调整和萧条。从印度的经济增 长轨迹来看,我们还不能完全排除在 2004-2005 年期间出现的高增长属于经济周期的可能。 表 3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 (%) 经济增长率 中国 印度 1999 7.2 6.7 2000 8.4 5.4 2001 7.2 4.2 2002 8.9 4.9 2003 10.2 8.2 2004 9.9 7.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年。 从在经济结构变化来说,中国走的是连续的,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而印度走的是跳跃式发展 道路。印度的发展策略可以比较形象地描绘为,首先跳跃到高科技领域,在高科技领域中积累资金, 然后再为普通民众创造工作机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对于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不能超 越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高科技和或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阶段?在人类历史上尚 且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先例。 印度正在进行着亚洲各国在近 20 年内出现的第二次实验。第一次实验的主角是印尼前总统哈 比比。他在英国获得航空工业的博士学位之后回国从政。在担任苏哈托的副总统时候大力鼓吹发展 航空工业,被印尼媒体称为“高科技先生”。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他临危受命,担任总统,依然没有 放弃推动航空工业。令人遗憾,印尼在航空工业上投入巨资,可是时至今日还没有生产出飞机来。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好心未必办好事。印度的实验能否成功,尚需拭目以待。 二、 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竞赛 目前,印度和中国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基本上没有碰头。中国出口的商品,印度基本上不 出口。印度是传统的纺织品和轻工业产品生产大国,可是,却很难得到西方大公司的订单。 在废除了多边纺织品协议之后,中国的出口量迅速增加,可是印度的出口量却相对萎缩。 5 印度能不能取代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中的比较优势? 在 IT 产业上中国正在追赶上来,和印度争夺市场订单。在北京中关村,沈阳、成都的软件园 都出现了一些颇具竞争力的 IT 企业。 按照 CIA 数据,在 2005 中国人均 GDP 为 6200 美元,印度为 3400 美元。印度的人均收入相当 于中国的 55%。印度的工资水平低于中国。但是,印度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 势。 按照 IMF 的研究,度量劳动力密集型比较优势要看每单位出口产品中劳动力成本。也就是说, 出口 100 美元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力成本有多少。这个指标不仅取决于工资水平还要考虑劳动生产率。 如果甲国的工资比乙国高 1 倍,但是甲国的劳动生产率比乙国高 4 倍,那么,尽管甲国的工资水平 高依然具有压倒性的比较优势。 究竟中国和印度哪一个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看看市场订单就一目了然。 当年四小龙曾经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台湾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被称为 “雨伞王国”。韩国企业是世界运动鞋的主要供应商。可是,随着充分就业的实现,劳动工资水平 很快就上去了。他们逐渐丧失了劳动力产品比较优势,而雨伞和制鞋业都转移到中国大陆去了。 那末,风水轮流转,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心会不会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去?判断着一趋势 的标准还是要看每单位出口产品的劳动力成本。 根据 IMF 研究,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是在削弱而是在继续增强。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在职训练,劳动分工,经济规模效应。随着在职训练和劳动分工的进 展,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正在逐年提高。可是,中国大陆的工资水平却上升得很慢。使得中国每单位 出口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不仅没有出现上升趋势,反而在很多商品上下降了。 印度所面对的情况不是要不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有没有就业机会。众所周知,一个从农村 来的“打工仔”、“打工妹”刚刚进入工厂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生产技能,不懂得现代化大工业 生产的规矩,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在干活过程中常常出次品和废品。可是经过几年之后,他们 就变成了熟练的技术工人。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不知道要比当年刚进工厂的时候高出来多少倍。他们 的生产技能并不是从哪个大学、技校学来的。在经济理论上叫做在职训练((On Line Training) 。这 是一个国家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 人力资本的积累有三个方面,(1)个人的技术、管理技能,(2)工业组织。只有形成生产整 体才能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3)制度创新并且培养企业家才能。需要有规章制度和相互配合。 必须通过生产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教育是形成和积累人力资本的一个方面。人力资本的主体是千百万劳动者所组成的劳动大军。 穷国究竟穷在哪里? 6 穷国的恶性循环: 穷国内购买力低国内市场规模很小没有资金投资没有资金提高教育没有资金开展开 发研究没有就业机会穷。 打破个恶性循环的要害这在于创造就业机会。既然国内市场规模很小,那就打开大门来为外国 市场生产雨伞。 中国出口 7522 亿美元,印度出口 762 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占有的份额几乎是印度的十 倍。这意味着中国人的就业机会要大大超过印度人。 有人说,教育救国,科技救国,有人说要减少税收,提高人民生活,有人说提高社会福利,提 高养老金等等,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办不到。没有工作机会就赚不到钱,甚至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有些政治家为了骗取选票,习惯于开空头支票。他们的许诺通常是要落空的。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差距是在缩小还是在加大? 关键在于人的因素。人力资本的积累。未来世界市场的竞争是人力资本的竞争。 有人说,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很低,花不来。除了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之外,还 能生产什么?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拥有的是剩余劳动力,短缺的是资金和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 争中唯一留给穷国的空间就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就是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市场上,还有那么多的 穷国在竞争市场份额。稍有疏忽就被别人把市场抢走了。 温州打火机和鞋子生产:(1)规模效益,(2)劳动分工,(3)工业组织,大大提高了竞争 力。如果要和温州的打火机产业竞争必须付出相当高的前期成本,从相当大的规模起家,承受亏损, 对于印度目前的状况是很难做这样的投资的。 温州拿到的订单并不是中国政府给的,而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世界各国的企业和跨国公司,例 如 War Mart,Radio Shock,Sears 作出的选择是出于他们自身利益。 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市场是在不断的转移之中。风水轮流转。从美国日本四小龙中国。什 么时候才能转移去印度?要看中国剩余劳动力就业状况。中国的单位出口商品劳动力成本在持续降 低。其原因是劳动效率的提高速度超过了劳动工资增长幅度。目前每年创造的就业机会大约 900- 950 万人,可是新增劳动力大约 1000 万人。中国工人工资水平较低的原因在于大量存在着剩余劳 动力。片面强调提高工人工资不利于寻求就业。这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要尊重个人的选择权利 和选择自由。 由于中国的单位出口产品劳动力成本指标在继续下降,因此中国和印度的差距必将继续加大而 不是缩小。 三、内生增长与外生增长 7 有人认为:印度正在走出一条与中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印度的增长是内生型的,而中国的增长 则是外生因素促发的。 定义上的混乱。 内生增长理论的要害是人的因素第一。生产效率的提高是靠人的贡献实现的。如果没有实现就 业,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负的。 案例: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快恢复过来,其原因并不是资本而是人力资本。 强调说,中国的增长来自于外资和政府投资。逻辑混乱。 外资到中国去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友谊和奉献。他们的目的是获取最大利润。 在 2002 年印度吸收的外资只有 40 亿美元,而中国吸收了 530 亿美元。企业家要比政府官员和 学者聪明得多。最能判断市场动态的不是学者更不是官员,而是企业家。 外国企业所选择的投资目标最能说明问题。相信市场经济就应当相信企业的选择。FDI 的流向 最能说明问题。 内生增长需要的资金来自于自身的积累。中国储蓄率 41%,印度 24%。储蓄是国民自身的选择。 而不是政府行为。 政府的投资如果来自于正常的税收,增加投入是好事。如果来自于借债,财政赤字,将来后患 无穷。在高速经济增长时期,高储蓄率和高投资都是必不可少的。 四、理论上的分歧 发展经济理论,早期理论强调资本的作用,哈罗德-多玛模型,经济增长率和储蓄率、资本利用 效率有关。这固然没有错,但是对于穷国来说,他们饭都吃不饱,有如何来提高储蓄率,他们由于 穷,缺少教育和训练,又如何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索罗模型引进了劳动力,把经济增长的来源划分为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的贡献和劳动生产率 的贡献。或者称为技术进步的贡献。这个模型的优点是看见了人,不再是见物不见人。缺点是,它 把人当作了固定的,拿人头来计算劳动力投入,好像雇佣的劳动力越多,就生产越多。实际上,人 和人不一样。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人和完全没有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人大不相同。 新增长理论的要点是: Learning by doing(干中学) Learning by watching (看中学) Industry Organization (工业组织) Knowledge spillover (知识外溢) 如何来评价“获利”?在贸易中交换的是商品,但是在就业问题上必须考虑人力资本的积累。 如果没有就业机会,就没有办法给亿万劳动者提供在线训练的机会,也绝对不可能出现现代的工业 组织。更不可能通过劳动分工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8 五、中国和印度的竞争态势 如果中国遭遇危机的话,一定是金融危机。一旦金融爆发,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趋势将被迫中 断,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将转移到印度和南亚次大陆。那么印度有可能迅速赶上并且超 过中国。 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地防范金融危机,并且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拓展外部市场,那么 在未来五年之内,中国有可能保持高速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外部市场没有发生变化,当经济出现高速增长之后将很快遭遇到 来自于市场和投资资金的约束而趋向于结构调整。印度目前 7%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处于周期的上升 阶段,印度将由于市场规模的制约而出现经济循环的下降周期。没有制度创新和外部市场的开辟, 印度将很难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 当代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在讨论哪种发展策略更有效的时候,一方面要 注意到世界各国有各自的国情,不存在着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人力资本和 市场竞争。不能“既不见市场又不见人”。 附录:奇谈怪论 凯纳和黄亚声认为:由于印度完善的市场制度,法制体系,有效的企业管理,IT 产业的优势, 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印度正在走出一条与中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印度的增长是内生型的,而中国 的增长则是外生因素促发的。由此而断定,印度将来会成为中国经济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并且会超 越中国的优势地位。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弱于印度,印度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人均 GDP 都 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超越中国。 罗奇认为:很难得出结论,中国与印度的发展模式孰优孰劣。但是,他也认为,印度靠服务业 推动的经济增长是“非就业式”的,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人口构成的转变,这种模式可能会降 低就业率,影响社会稳定。 于海莲和杜振华认为:“中国制造业创造的利润更多地是被外资所剥夺。除了解决一些就业压 力之外,自己从中获利不多。印度虽然目前没有全面超越中国,但是印度在关键领域正在超过中国, 这些领域的成功可能促使印度最终赶上甚至超越中国。” 这种说法既没有理论根据又没有实践证明。信口开河。 要弄清楚中国和印度发展道路的区别。罗奇说:“印度缺少使他迅速赶上中国的国内储蓄、境 外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条件,如果不发生意外冲击,中国对印度的领先地位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将。 9 如果印度经济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话,经济学界需要彻底修改理论。 印度的优势: (1) 金融体系比较健全,银行结构合理。银行不良贷款只有 10%。 (2) 税制比较健全。 (3) 教育水平比较高,英语水平较好。 (4) 电脑软件产业。 (5) 资本市场发育比较健全。股票市场有序。 (6) 印度普遍尊重产权,法制体系比较健全。 (7) 节约能源,避免了污染。 (8) 印度政府干预经济比较少,因此出现了许多管理良好的中小企业。 印度的劣势: (1) 基础设施落后 (2) 储蓄率很低,投资能力不强 (3) 外国直接投资很少 (4) 文盲率高 (5) 购买力低下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