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城市_第1页
2014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城市_第2页
2014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城市_第3页
2014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城市_第4页
2014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城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 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 7 城市 ( 2014 新课标 II 卷)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 手楼” (图 1)据此完成 1-2 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 【答案】 1.D、2.B 【解析】 1、材料信息:地址位于珠三角洲城市周边,人物为农民,事物为 “握手楼” (图 片信息显示楼较高、密集) 。珠三角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外地来的打工仔非常多, 当地农民建房屋目的肯定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发展,答案很明显为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AB 选项太伟大,C 选项太土豪(浪费) 。 2、城市中的商品房(毛坯)价格约 20000 元一平米,价格昂贵,打工仔基本买(租)不起; 在城市周边的农民自建楼价格相对较低,而且交通也较为便利,与打工仔的工资收入和生 活开支契合,因此打工仔多选择郊区农民的“握手楼” ,当地农民也就成为包租公(婆) 。 AC 选项的情况为逆城市化现象,中国目前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因此 D 错误。 【考察能力】读图能力(获取信息):观察图片反映事物的特征(大小、高低、数量、密 度) 【 地理原理】 1、人们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建房) 、第三产业(出租房)的目的 都是为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 2、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住房、交 通、就业、污染、人口) ,及其解决措施。 ( 2014 广东卷)图 2、图 3 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读图并结合所知识,完成 4-5 题。 4.由图可 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250-1400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海拔段中,坡度 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550-1700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海拔段中,坡度 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5、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答案】4C 5A 【解析】 4认真读图可知,对照不同海拨和不同坡度所对应的聚落数量的大小,可知在 各海拨段中,海拨 15501700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5根据该地聚落空间分布都是在 1250 米以上的地区,说明位于高原上,所以最有可能位 于我国黄土高原。 ( 2014 重庆卷)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 90m 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 。2011 年香 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 1-2 题。 1.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A.洪涝灾害更少 B.淡水资源更多 C.经济水平更高 D.土地成本更低 2.今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A.节约建筑用地 B.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建筑耗能 D.扩大用地规模 【答案】1.C 2.A 【解析】 试题分析: 1.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说明香港城市楼房高度超过重庆,楼房高度高反应地价贵, 可知香港经济水平更高,而不是土地成本更低,楼房高,城市内涝可能更多,而不是洪涝 灾害更少,香港淡水资源没有重庆丰富,香港淡水主要来源内地。 2.近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说明地价不断上涨,同时也节约土地,节约建筑用 地,而不是扩大用地规模,楼房更高,人口更密集,交通压力加大,对降低建筑耗能影响 不大。 考点:该题考查城市化及其特征。 ( 2014 大纲卷)图 3 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 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 911 题。 9.该农业生产紧缺的 自然资源是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太阳能资源 10.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11.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势条件是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答案】9B 10D 11D 【解析】 9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知识。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非洲东部,为热带草原气候, 气候较为干旱,光照、热量较为丰富。非洲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最为紧缺 的自然资源为水资源。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 10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 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图示甲地位于沿 海地区,根据图例有重要港口,所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为港口。所以本题选择 D 选 项。 通过图示甲地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为交通位置,根据题意“甲地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 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 11根据题意“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 口服务业。 ”该国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甲地的港口收入,所以甲地成为首都的优势条件为全国 的经济中心;位置适中应位于该国的中心部位,甲地不符合条件。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城市区位。 ( 2014 江苏卷地理)国家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 天津市和河北省。图 14 为京津周边部分城市发展势比较图。读图回答 23-24 题。 23如需分散北京的批 发、物流业,较合适的承接城市是 A承德 B保定 C张家口 D廊坊 24保定服务业在京津周边城市中较发达的原因是 A人口多 B交通便捷 C环境良好 D经济实力雄厚 【答案】 23、 BD 24、AB 【解析】23、批发、物流业需要便利的交通,分析图中四城市各因素,可以看出保定和廊 坊两城市交通便捷,最适合承接北京分散的批发、物流夜,故答案选 B、D。 24、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京津冀等大城市服务要有便利的 交通,便于人员流动。从图中可以看出保定市在四个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而且交通也较 为便利,所以保定服务业在京津冀周边城市中较为发达,故正确答案选 A、B。 ( 2014 福建卷)图 1 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回答 12 题。 1.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络信息 D.获取实时通讯信息 2.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A.调整地域结构 B.加速人口集散 C.扩大空间规模 D.提升服务功能 【答案】:1A 2D 【解析】: 1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 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所以地理信息 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分析、管理空间信息。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 2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社区 等,城市管理借助于地理信息技术,可以使城市发展合理化,城市最主要的功能为服务功 能,所以智慧城市的发展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是提升服务功能。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 ( 2014 江苏卷地理)图 13 是某特大城市开发区社区居民不同购物行为空间差异图。读图 回答 21-22 题。 21居民 倾向于到中心城区购买的商品是 A食品 B日常用品 C服装 D家用电器 22影响居民购买食品和日常用品空间倾向的主要因素是 A出行距离 B购物成本 C交通方式 D购物环境 【答案】 21、 CD 22、AB 【解析】21、读左图可以看出居民在中心城区购买的商品量最大的是服装,读右图可以看 出在中心城区购买的商品量最大的是家用电器,故答案选 C、D。 22、食品和日常用品消耗量较大,价格较低,销售网点较多,一般就近购买,出行距离远, 就会增加购物成本,所以居民购买食品和日常用品空间倾向的主要考虑出行距离和购物成 本两个因素,故答案选 A、B。 ( 2014 山东卷)图 2 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 3-4 题。 3、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的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4、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A、处和 处 B、处和 处 C、处和处 D、处和处 【答案】3、B 4、A 【解析】 试题分析: 3.通过读图分析,该图中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林地分布在城区之间,并且面积较大,有利于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B 正确项;但这种布局延长了居民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区之间联系, 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因此 A、C、D 错。 4.根据所知识和风频图示:物流园区应布局在交通便利、地租较低、面积较大的处;而 化工园区应布局在风频较小的处或处。但处位于河流的上游,易污染水源,并且 处距离城市较近,易污染城区大气,因此化工园区布局在处较合适。 考点:城市布局模式的点;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的布局。 ( 2014 上海卷) (二)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对象之一,可以一定 程度反映城市商业网点分布的合理性。读我国某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表,回答问 题。 蔬菜食品类 日常用品 类 服装衣饰类 家用电器类 2001 年出行的平均距离(km) 1.43 2.32 6.43 5.94 2011 年出行的平均距离(km) 1.12 1.55 4.52 8.04 4. 该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最小的是蔬菜食品类,影响这类商品销售网点的主要区位因 素是 A. 地价 B. 集聚 C. 交通 D. 市场 【答案】:D 【解析】:“蔬菜食品类”需要新鲜保质,靠近市场既省运费,又省时间,故选 D. 5. 该市居民服饰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可能反映了 服装销售网点增加 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 服装商场品种更多 大型服装商场外迁市郊 A. B. C. D. 【答案】:C 【解析】:服装销售网点增加,可以更靠近消费人群,使出行距离缩短。服装商场的 通达性改善,与出行空间距离的缩短无关,只是更方便、快捷了品种多样,适应市场需 求,可以减少去更大城市购物的概率,客观上缩短了出行距离大型商场外迁市郊,会扩 大出行距离。故选 C。 6. 该市居民家用电器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最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度上升 居民区随城市发展向外扩散 家电商家地租支付能力提高 家电商场在商业区相对聚集 A. B. C. D. 【答案】: B 【解析】:与出行空间距离的变化无关;说明家电行业利润更高,有能力在交通更便 捷或市中心等高地租地段布局,不是导致出行距离变化大的直接原因,故排除 组合。 组合明显使出行距离增大。 ( 2014 上海卷) (十一)我国北方某大城市自 1982 年以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下表为该城 市各国人口密度、面积等数据。读表,回答问题。 各圈范围 面积 (km) 人口密度(人/km) 内圈(1- 6km) 113 21764 21206 19544 20416 第一圈(6- 15km) 593 2606 3361 4960 7277 第二圈(15- 24km) 1102 1338 1820 2804 4305 第三圈(24- 33km) 1611 621 785 1080 1765 第四圈 (33km) 25. 2010 年,该市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的是 A. 内圈 B. 第二圈 C. 第三圈 D. 第四圈 【答案】:C 【解析】:人口最多,人口数量=人口密度* 面积,故答案 C. 26. 从城市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内圈的人口密度变化不大,这可能影响内圈的 A. 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 B. 高等院校校区的扩建 C.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 D. 工业部门的转型升级 【答案】:A 【解析】:城市内圈地租最高,一般主要分布的是商业和金融业,所以,内圈人口密度变 化不大可能影响的是答案 A。 27. 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第四圈人口密度增长的主要动因是 A. 农业发展 B. 服务业发展 C. 工业发展 D. 旅游业发展 【答案】:C 【解析】:第四圈,距离市中心最远,地租较低,对外交通较便利,主要布局的是工业, 故答案为 C。 ( 2014 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第 5-6 题。 图 3 所示 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 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同学们经考察认识到,最有利于该商城发展的区位条件是 A靠近铁路、公路,货运成本低 B位于大城市之间,顾客来源广 C靠近城市边缘,土地成本低 D远离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优良 【答案】:B 【解析】:大型商城的形成一般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在它的周围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商品 来源区及销售区,二是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该大型商城“汇集国际 品牌商品、价格惠” ,又位于北京与天津两个大城市之间,故最利于该商城发展的区位条件 是 B。 ( 2014 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 1990 年和 2010 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 910 题。 9.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 口数量,2010 年较 1990 年增长最大的是 A2 千米附近 B.4 千米附近 C 8 千米附近 D.10 千米附近 10.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答案】9、D 10、D 【解析】 9、人口密度越大,单位面积人口数量越多。读图,根据不同距离处两条曲线的 差值判断,1010 年比 1990 年人口密度大,且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增长最大的部分在 10 千米 附近。D 对。2 千米附近和 4 千米附近人口密度是减少的,A 、B 错。8 千米附近人口密度 增加,但不是增加最多的区域,C 错。 10、图中人口密度在市中心附近明显下降趋势,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后,城市功能区出现 明确划分,中心区由于低价上涨,由原来的住宅区转变为商业区,住宅区向外迁移。B 错。 10 千米附近人口密度呈明显上升的状况,说明城市规模扩大,10 千米附近发展成城市住宅 区。体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D 对。但不能表示城市等级提高, C 错。城市面积扩大, 是城市化提高的标志,A 错。考点:城市功能划分的原因、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特征、城 市化特征。 ( 2014 江苏卷地理)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 分) 材料一 2011 年我国明确提出: “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 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 材料二图 18 为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图 19 为长三角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 数图。表 2 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l)分析两 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 (3 分) (2)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 、 、 。 (填写序号) (3 分) 国际金融 机械制造 服装制造 石油化工 文化创意 进出口贸易 (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 异及形成原因。 (5 分) (4)为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