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_第1页
p53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_第2页
p53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_第3页
p53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_第4页
p53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53 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 学院 药学院 课程名称 生物技术制药 年级 2010 级制药工程 组员 刘巧 曾琼英 陆凤慧 刘杨 姚瑶 指导教师 胡昌华 廖国建 2013 年 5 月 22 日 P53 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 刘巧;曾琼英;刘杨;陆凤慧;姚瑶 西南大学药学院 重庆 400716 【摘要】P53 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研究最透彻,功能最强大的一种 抑癌基因。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展,涉及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综合概述了 P53 基因的结构、性质、应用、发展历史,以及上市药物和在研药物,并详细介绍了典型 重组 P53 药物今又生。 【Abstract】 P53 gene is a tumor suppressor gene .it can be active with most of the cancer cell.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its structure , character ,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P53 gene , as well as marketed drugs and investigational drugs , and gave details of the typical restructuring P53 drugs Gendicine. 【关键词】 P53 基因; 抗癌; 应用 ;今又生 1 前言 仅从 90 年代至今,关于 p53 作为肿瘤抑制因子的研究报道就有多于 20000 篇,是什 么让 p53 得到科学界如此多的关注?在 1979 年,p53 首次被发现。在上世纪 80 年代, TP53(p53 的编码基因)被认为是一个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直到 90 年代早期, TP53 被广泛认为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它处在细胞各种胁迫反应途径的十字路口上。p53 在细胞周期捕获,DNA 修复,细胞衰老、分化、调亡等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修 复损伤细胞,或者除去严重损伤的细胞从而避免这些细胞对机体的危害作用。由于 p53 的 多功能性,在它的编码基因 TP53 上发现很多突变都会影响到 p53 的功能。在很多(75%) 人的癌症中都存在 p53 的突变。有关 p53 的研究已经拓展到毒物学和治疗学领域。 P53 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在短短的十多年里,人们对 P53 基因的认识经历了癌蛋白抗原,癌基因到抑癌基因的三个认识转变,现已认识到,引起肿 瘤形成或细胞转化的 P53 蛋白是 P53 基因突变的产物,是一种肿瘤促进因子,它可以消除 正常 P53 的功能,而野生型 P53 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它的失活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 2 p53 基因的简述 P53 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 - 3 - 2.1 p53 蛋白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第一个 10 年: 1979 年,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 Lionel Crawford,,David.P.Lane 等人首次追踪到了 p53 基因的踪迹。这些研究者或许没有料到, 他们的发现开启了现代肿瘤研究与治疗的新时代。 不久以后,俄罗斯科学家 Peter Chumakov 从小鼠体内克隆到了这个基因你的完整版 本。因为这一基因在细胞中翻译后产生的蛋白质(protein)的分子量为 53 千道尔顿,故而 被命名为 p53。 不过,在发现伊始,p53 基因并未受到重视,甚至在最初的 10 年中,p53 一直被视为 能够诱发肿瘤产生的癌基因。导致这样南辕北辙认识的症结在于科学家在研究时并未找对 p53 基因的正确版本。众所周知,一条基因由一系列脱氧核糖核酸按照相应的顺序彼此串 联而成,如果其中的某个或某些核苷酸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这条基因发生了突变,而起初研 究者拿到的基因就是 p53 的突变版本,按照这一版本翻译成的蛋白质自然就无法行使正常 p53 基因的功能。 第二个 10 年 蹉跎十年之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家 Bert Vogelstein 最终找 到了正确的 p53 基因,即野生型 p53。不但如此,科学家的发现还为这一基因摘掉了癌基 因的恶名:与此前认识恰恰相反的是,p53 是一个在人体内发挥广泛作用的强有力的抑癌 基因。 p53 蛋白实际上是一种转录因子,在细胞处于应激状态时可被诱导表达,从而促进细 胞进入细胞周期的停滞阶段,继而凋亡或者衰老 第三个 10 年 自打 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 Freuch?Anderso 博士启动了全球第一个真正 意义上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以来,已有 1000 余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获批上马,其中大约 70%是针对肿瘤,而 p53 基因更是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靶点。在我国,深圳赛百诺基因技术 有限公司从 1998?年开始进行重组腺病毒p53?抗癌注射液的临床试验,2003 年完成了 全部临床试验,于 2004?年 1?月获得我国 SFDA?批准的新药生产批文,成为世界上第一例 正式上市的基因治疗产品。自从 p53 基因被认定为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以来,它一直就是 焦点中的焦点。1993 年,p53 还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明星分子。直到如今,每隔一 段时间,国际上就会召开一次以 p53 为主题的学术例会。有关 p53 的研究也逐渐从癌症领 域发散开来,在其他疾病和生理过程中,也出现了 p53 长袖善舞的身影。这些发现使之成 为分饰多角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例如 2007 年,美国先进研究所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 报告称,他们在小鼠中观察到,一种特定类型的 p53 突变可能与雌鼠能否怀孕有关。对此 新加坡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发育生物学家 Colin?Stewart 不无戏谑的评论道:该研究结果 味着,以 p53 为靶点的抗癌药物可能会有“额- 4 - 外”的效果“一些药物可能会通 过提升 p53 在子宫中的作用成为有效的助孕剂,而另一些则可能通过阻碍 p53 发挥功能而 成为避孕药。 ”另外据自然医学杂志的报道,有研究者还发现 p53 在胰岛素抵抗 (insulin?resistance)的生理调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个 10 年 我们正处于 p53 第四个 10 年的发展阶段,我们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基于 p53 蛋白开发 抗癌药物。 P53 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 - 5 - 2.2 p53 基因 及其表达产物 2.2.1 p53 基因 人类 P53 基因定位于 17P13.1,约 20Kb 长,都由 11 个 外显子和 10 个内含子组成,第 1 个外显子不编码,外显子 2、4、5、7、8、分别编码 5 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结构域,P53 基因 5 个高度保守区即第 1319、117142、17119 2、236258、270286 编码区。 P53 基因的转录由 P1、P2 二个启动子控制.P1 启动子位于第一外显子上游 100250bp, P2 位于第一内含子内在启动子中包含 1 个 NF1 蛋白结合 位点和一个转录因子 AP1 相关 蛋白的结合位点,对正常 P53 基因的转录,不仅需要二个启动子的平衡作用,而且 P53 基因内含子也起.作用。 P53 基因位于人类 17 号染 色体含 11 个外显子,其转录翻译编码的野生型 P53 蛋 白由 393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包含多个功能域。 P53 基因还有:序列特异的 DNA 结合结构域,位于 氨基酸 100-300 位间;核定位信号 NLS 位于氨基酸残基 316-325;四聚体寡聚化结构域,定位于氨基酸残基 334- 356;C-末端非专一 DNA 调节结构域,同时在碰到 DNA 损伤时,P53 可能补充其它蛋白质到损伤部位,提供 DNA 损伤信号。 2.2.1 p53基因的失活 引起肿瘤形成的 p53蛋白是基因突变后产生的,影响了正常 p53基因的抑癌作用,p53 蛋白构像发生改变主要是由于 p53基因的突变。 野生型 P53以四聚体形式与特异位点结合, 反式激活下游生长抑制基因的表达,是否具有这种直接与 DNA 结合并激活临近基因转录 的特点是野生型 p53蛋白和其它具有“致癌”作用的突变型蛋白之间的差别。一系列的方式 能使 P53失活,在一些肿瘤中,单一或两个 P53位点的丧失降低四聚体浓度,无义突变造成 P53翻译中断,C 端酸性结构域的丢失 影响四聚体形成;最常见的是错义突变,野生型与突 变体形成更稳定的四聚体,丧失正常功能。 2.2.2 P53 蛋白的作用机制 P53 蛋白 N 一端为酸性区 180 位氨基酸残基,C-端为碱性区 319393 位氨基酸残 图 1:P53 蛋白结构 图 1 p53 蛋白空间结构 基,正常的 P53 蛋白在细胞中易水解,半衰期为 20 分钟,突变性 P53 蛋白半衰期为 1.4 7 小时不等,P53 蛋白 N 端有一个与转录因子相似的酸性结构域,与 GAL4 的 DNA 结合区重 组时,融合蛋白能激活 GAL4 操纵子转录,激活功能定位在 P53 第 2040 位密码子,P53 细胞定位及反式激活功能提示,P53 蛋白可能直接或通过与其他蛋白作用参与转录控制. P53 基因是一种转录因子,他会根据细胞的状态,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如图 2 所示: 当细胞受到轻度生理应激反应刺激时,会通过 p53 蛋白下游靶基因发挥调控作用如:维持 代谢稳定状态,抗氧化作用,DNA 修复,细胞代谢生长抑制等方式来修复细胞,当受到重 度应激反应如原癌基因被激活,p53 蛋白则会启动细胞凋亡程序,使得细胞程序性死亡。 要研究某个蛋白的生化活性有一种最为常用的方法,那就是寻找能够与该蛋白发生相 互作用的其它蛋白。这个方法在 p53 蛋白的研究当中被应用得最为广泛,也找到了非常多 的能够与 p53 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其它蛋白。 迄今为止,在众多 p53 蛋白的“伴侣”蛋白中最为著名,也最为重要的蛋白就是在 1992 年发现的 MDM2 蛋白。研究发现,MDM2 蛋白能够与 p53 蛋白紧密结合,并抑制其生物 学活性。从那以后,MDM2 蛋白(人体的 MDM2 蛋白也被称为 HDM2 蛋白)就被认为可能是最 重要的 p53 蛋白调控因子,并且是最有效的 p53 蛋白的“把关人”。MDM2 蛋白可以通过多 种方式抑制 p53 蛋白的作用。比如,它可以与 p53 蛋白的反式激活结构域相结合并抑制其 图 2:p53 蛋白的抑癌机制 P53 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 - 7 - 活性。另外,MDM2 蛋白还能起到 E3 泛素连接酶的作用,特异性地催化 p53 蛋白经泛素化 途径降解。 后来的研究又发现 MDM2 基因居然是受 p53 蛋白调控的靶基因。p53 蛋白和 MDM2 蛋白之间形成了一个负反馈环路。p53 蛋白诱导 MDM2 蛋白表达,然后 MDM2 蛋白促进 p53 蛋白降解,从而限制胞内 p53 蛋白活性。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我们了解到在非应激 细胞中,p53 蛋白的活性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基础水平。这主要得益于 p53MDM2 负反 馈环路的作用。不过,在细胞受到各种应激信号的刺激时,p53 蛋白就会迅速被激活。最 早发现 p53 蛋白的这种可诱导特性的是 Warren Maltzman,他发现细胞经紫外线照射后,胞 内 p53 蛋白的含量会升高。随后,Michael Kastan 得到的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 Warren 的结论。在这些实验数据的支持下,p53 蛋白当之无愧地被誉为“细胞基因组的卫兵”。后 来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观点。p53 蛋白具有的这种能够被应激信号所激活的开关是 p53 蛋白发挥各种抑癌作用的关键(图 3) 。MDM2 蛋白就是控制这个开关的主要调控因子, MDM2 蛋白能够保证 p53 蛋白不会被错误激活。当细胞面临各种致瘤刺激信号时,MDM2 蛋白的含量就会减少,抑制作用就会被取消,p53 蛋白就会被活化(图 3) 。Chuck Sherr 等 人的研究结果就支持了上述观点。他们发现 ARF 这种抑癌因子主要就是通过与 MDM2 蛋 白相结合,从而“ 解放”p53 蛋白,使 p53 蛋白发挥抑癌作用。 3 重组 p53 图 3:p53-MDM2 环路 3.1 主要药物及类似药物(上市药物和在研药物) 重组人 p53 腺病毒(rAd-p53)是一种广谱抗癌制品。自 1995 年在美国批准进入临床试 验,目前已有 51 项各种临床试验方案在世界各国实施,涉及到多种类型的肿瘤治疗。所有 临床试验用 rAd-p53 制品均来源于美国和中国的三家公司即 Introgen、Schering- Plough(先灵葆雅 )和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SiBiono) ,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具 有重组腺病毒制品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三大产业化基地。 针对 P53 的基因治疗,已有了数种上市药物及多种处于临床研究的药物,这里着重介 绍两种上市的药物: 今又生和 Advexin。 3.1.1 今又生 重组人 p53 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 ,由深圳赛百诺公司研发,是一种广谱的抗肿瘤 药物。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上市的肿瘤基因治疗药, 由正常人 p53 肿瘤抑制基因和改构 的 5 型腺病毒基因重组而成。前者是 “今又生” 发挥肿瘤治疗作用的主体结构, 后者 主要起载体作用, 携带治疗基因 p53 进入肿瘤细胞内发挥作用。今又生在头颈部癌,肺 癌,肝癌等恶性肿瘤中均有较好的疗效,目前已有多篇今又生治疗全身性实体瘤的研究论 文在国内外发表,其临床研究效果分析如下: 戚晓东等应用静脉滴注、 肿瘤局部注射等方法治疗 42 例晚期肿瘤患者, 其中 15 例用“今又生” 进行基因治疗,27 例接受 “今又生 ” 治疗并联合化疗。结果显示 : “今又生”单用组 15 例患者, 无 CR, PR 4 例( 267%),SD 6 例( 40 0%) ,PD 5 例( 33 3%) , 临床获益率为 66 7%。 “今又生” 联合化疗组 27 例患者, 无 CR, PR 9 例( 33 3%), SD 10 例( 37 0%) ,PD 8 例( 29 6%) , 临床获益率为 70 3%。总的临床获益率为 69 4%( 29 /42 ) 。 “今又生” 对头颈部癌、 肺癌、 胰腺癌及 胃癌均显示出良好疗效。未观察到“今又生” 相关的严重副反应。结论: 单用 “今又生” 能让多数的晚期肿瘤病人获益;联合化疗同样安全有效。 同样的,张雷等采用静脉滴注, 肿瘤局部注射, 胸、 腹腔内注射等方法联合综合免 疫疗法在临床上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初步研究结果证 实对恶性肿瘤已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联合综合免疫疗法可增强恶性肿瘤的整体疗效。 P53 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 - 9 - 3.1.2 Advexin:INTROGEN 公司研发主治头颈部癌 Advexin 是利用非复制和非整合腺病毒载体表达肿瘤抑制基因 p53,适应症是头颈部肿 瘤。普遍认为,p53 基因产物是最重要的癌症抑制蛋白,其表达缺陷或功能缺陷在肿瘤中 最为常见。Advexin 正是利用这一发现,在患者体内或肿瘤局部表达正常的 p53 蛋白。 Advexin 的 III 期临床研究以氨甲蝶龄为对照组,适应症是难治性头颈部肿瘤,以临床表 现(肿瘤反应和总体生存率)和 p53 蛋白水平为评判标准,采取随机可控的研究模式。最 后三期临床成功,获 FDA 批准上市。 3.1.3 临床阶段的药物 表 1 部分处于临床阶段的药物: 药物类型 临床试验阶段 公司名称、国家 疾病类型 治疗方式 P53 -SLP疫苗 临床 期 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 卵巢癌 注射 抗- P53淋巴细胞药 临床 期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转移性癌症 注射 RAD- p53基因治疗单 药 临床或期 深圳市赛百诺GENETECH 有限公司 晚期期口腔颌面部 恶性肿瘤 注射+手术 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 药 临床 期 深圳市赛百诺GENETECH 有限公司 晚期期非小细胞肺 癌 手术+基因治疗 Ad5CMV-p53 gene 临床 期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口腔或咽癌癌前 基因治疗 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 药 临床期 深圳市赛百诺GENETECH 有限公司 头颈恶性肿瘤 化疗+基因治疗 p53的瘤内基因治疗与 化疗 临床期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乳腺癌 化疗+基因治疗 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 P53基因治疗 临床 期 北美脑肿瘤协会 大脑和中枢神经系 统肿瘤 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 药 临床期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顺铂和紫杉醇耐药 的卵巢癌 腹腔镜手术 Ad5CMV-p53 gene 临床 期 Introgen 公司 乳腺癌 手术+肿瘤辅助疗法 Ad5CMV-p53 gene 临床 期 东部肿瘤协作组 非小细胞肺癌 基因治疗 3.2 以重组人 P53 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来具体介绍重组 p53 3.2.1 重组人 P53 腺病毒的实验方法 用粘性末端连接法构建了重组野生型 P53- PXT1 真核表达载体, 并成功地转化 Cacl2 处理的 RR-1 细胞,经多种方法测定其连接率和转化率。实验大致流程如下: 3.2.1.1 PXT1 的酶切及去磷酸化处理 在纯化的 PXT1 中加 BamHI 以切开 LTRS 间的单一 BamHI 酶切部位。使 PXTI 线性化, 并具有与 P53 互补的粘性末端加牛小肠碱性磷酸酶进行去磷酸化处理。并纯化。 3.2.1.2 连接 PXT1 和 P53 CDNA: 取连接混合物与处理后感受态细胞混合孵育 3.2.1.3 转化 RR-1 受体菌: 取 4Ll 连接混合物和 4Ll 纯化的 PXT1 分别加入 100Ll 刚复苏的, 用 Cacl2 处理并 冻存于零下 70 度的 RR-1 感受态细胞 , 轻轻旋转混匀,置冰上孵育 40 分钟(其间轻轻混匀 3 次) 后置 42 度水浴孵育 2 分钟 ,再置 37 度 孵育 5 分钟, 加 LB 培养基 1ml, 于 37e 水浴摇 床振荡培养( 120 转/ 分)1 小时, 然后分别涂布含 Amp、Tet 抗生素和不含抗生素的 LB 平板, 于 37 摄氏度 培养箱中孵育过夜, 次日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3.2.1.4 含重组 PXT1-P53 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a 用插入失活试验筛选阳性转化子 b 用快速细胞破碎法鉴定转化子质粒大小,筛选阳性转化子 c 纯化质粒的酶切及电泳分析 3.2.2 重组人 p53 腺病毒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重组人 p53 腺病毒注射液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产品鉴别、纯度含量测定、生物活性效 价、安全性及其他常规理化质控项目。表 1 列举了其中一些质量标准。 P53 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 - 11 - 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 规定标准 基因组酶切图谱 mluI 酶切法 与对照品一致 P53 基因检定 PCR 扩增 与对照品一致 活性单位 TCID50 =3.3*10 HPLC 纯度 阴离子交换 HPLC 95.0% 表达蛋白质定性(定量)检测 Western Blot /Elisa 阳性/待定 生物活性检测 SAOS2 细胞杀伤法 100500 腺相关病毒(AVV)检测 PCR 扩增法 阴性 3.2.3 今又生的抗癌特点 广谱 p53 基因的广谱性:p53 基因是人体最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是基因组保护神。人类 60以上肿瘤的发生与 p53 基因突变有关,而无论肿瘤细胞是否发生 p53 基因突变,p53 基因治疗均有效。腺病毒载体的广谱性:病毒对人体细胞具有天然的感染能力,腺病毒可 感染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临床试验证实广谱抗肿瘤;国内外临床试验证实:重组人 p53 腺病毒注射液对 40 余种主要实体瘤均有明确疗效。 特异 特异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a.进入少 正常细胞表面 CAR(柯萨奇腺病 毒受体)少,今又生难以进入;b.表达少 正常细胞多为静息状态,缺乏 p53 基因启动的激 活因素;c.活性低 正常细胞中缺乏 P53 蛋白活化的应激条件;d.清除快 正常细胞中有完 善的 P53 蛋白泛素化降解途径。 安全 p53 基因的安全性:国内外对该基因长达 26 年的研究中,未观察到它对人体细胞有不 表 2:重组人 p53 腺病毒注射液质量标准 良作用。腺病毒载体的安全性载体源于第一代人 5 型腺病毒,为腺病毒中致病力最弱的病 毒株,野生型该病毒株也仅会偶致普通感冒;载体基因不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无遗 传毒性;载体经基因工程改构,只对细胞实施一次感染,不能复制,无环境污染。 3.2.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正在进行的优化改进、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重组人 p53 腺病毒注射剂安全性良好。大剂量静脉注射时,除肝脏功能轻微受损外, 未见有其他脏器明显受损。主要存在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疼痛,自限性发热,偶有流感症 状和过敏反应。所以一般先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预防,采用不同给药途径和剂量。对多种 肿瘤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采用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剂量和疗程、联合手术和放/化疗治疗多 种肿瘤的研究显示,患者耐受性良好,没有出现严重毒副作用及引起免疫缺陷。 重组人 p53 腺病毒的治疗在动物模型中取得重大的成功,但由于人类于动物本身的区 别,在由于肿瘤的发生时受到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 rAd-p53 单一治疗模式的疗效有 限,而且缺少靶向性。另外 wt-p53 在肿瘤细胞对药物和涉嫌耐受中所起的作用机制还不甚 清楚。Wt-p53 基因治疗能否启动肿瘤细胞凋亡这一问题目前还不清楚。尽管大多数肿瘤存 在 p53 基因失活突变等,仍有近 40%肿瘤保持着 wt-p53.这部分肿瘤存在 p53 凋亡通路商其 他一些关键词调控蛋白的基因突变,因此也致使凋亡通路失活。且 p53 突变细胞中可能还 存在该凋亡通路商其他组分的基因突变。这些可能是在许多肿瘤中重建 wt-p53 功能的方案 疗效有限的原因。 解决该问题的一个可能有效的方法是靶向转染 wt-p53 调控的下游基因。对这些基因的 研究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仅少数 期临床实验在验证转染 p16 或 Rb 基因的疗效。 另外, 高效率基因载体的优化, 病毒载体的安全性, 载体的组织特异靶向性、导入基 因的调控, 如何将 p53 与其他治疗手段更加有效地结合, 以及如何进行准确的疗效评价等, 都是 p53 基因治疗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4 P53 基因的研究展望 再过 10 年,p53 蛋白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呢?当然我们肯定需要弄清楚各种 p53 蛋 白亚型在器官和个体发育中的作用。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点头绪,那就是 p53 蛋白、p63 蛋白和 p73 蛋白(详见背景知识 2)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彼此拮抗的,有 的是转录促进因子,有的又是转录抑制因子,但是它们对于细胞功能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P53 蛋白的研究与发展综述 - 13 -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线索帮助我们深入研究,比如 p53 蛋白单体或者二聚体能够和 p63 蛋 白或 p73 蛋白一起形成异源四聚体(heterotetramers)。这三种转录因子结合在一起或许 能够产生一种新的作用,使得 p53 蛋白的功能更加复杂多样。 更为复杂的是,p53 蛋白(包括各种亚型蛋白)还能发生多种翻译后修饰,比如磷酸 化、乙酰化、甲基化、泛素化、苏素化、类泛素化以及 N 乙醯葡萄糖胺(N-acetyl glucosamine)等。在细胞面临各种应激刺激信号或者发生某些生理改变时,p53 蛋白会发 生各种相应的翻译后修饰,因此我们认为这些翻译后的修饰机制对于 p53 蛋白的功能也具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还缺乏实验依据。比如,WIP1 磷酸酶(又名 PPM1D)是一种 癌蛋白,它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都会大量表达,它在 p53 蛋白上游发挥作用,能够使共济失 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激酶(ATM)失活,阻止 MEK 对 p53 蛋白的磷酸化修饰作用,这样 就能使胞内野生型 p53 蛋白失活,因此也说明了这些翻译后修饰机制的重要意义。也许在 这个 10 年里我们有望看到 WIP1 蛋白抑制剂的临床实验结果。 虽然体外培养细胞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翻译后修饰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 Trp53 突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