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考研英语一小作文(高分版)_第1页
2012年1月考研英语一小作文(高分版)_第2页
2012年1月考研英语一小作文(高分版)_第3页
2012年1月考研英语一小作文(高分版)_第4页
2012年1月考研英语一小作文(高分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府工作报告 2011 年 11 月 20 日在利川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张 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 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 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众志成城,克难奋进, “十一五”规 划圆满收官,顺利完成了市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培育了一批支柱产业,市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加快特色资源开发利用步伐, 着力打造洁净能源、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和烟叶、蔬菜、畜牧以及生态文化旅 游等产业支柱,特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市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位,由烟厂破产搬迁 后的 76 位上升至 2010 年的 59 位,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二方阵,在全州综合考评中位居前 列。预计到 2011 年底,市域生产总值达到 64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38%(按可比价计算) ; 工业增加值达到 7.8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2.04 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 90 户、比 2006 年增 加 58 户;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5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2.19 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到 23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74 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9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4 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2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3.84 倍,实现外贸出口 2100 万美元、比 2006 年增长 12 倍;金融保险事业全面发展,累计新增贷款 23.34 亿元,被评为“全省最佳 金融信用县市” 。 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不断 完善,城市魅力不断彰显。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各类规划 150 多个,城乡规划体 系逐步完善。大力推进中等规模城市建设,城南新区不断拓展,城区规模由 2006 年的 6.8 平方公里扩展到 15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 30%。城区道路、供水、供气、垃圾污水 处理、文化传媒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 省级园林城市已通过专家组验收,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卓有成效。乡集镇和中心村 建设快速推进,团堡、谋道、忠路等一批重点口子镇面貌不断改观。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解决了 26.16 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 9.44 万口,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4001 户、特色民居改造 2115 户。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相继建成通车,渝利铁路、利 万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完成通乡油路、经济断头路、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共 1760 公里,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 4205 公里,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卓有成效,治理水 土流失面积 170 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58.9%,比 “十五”期末提高 3.2 个百分点。 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打造了一批精品名牌,城市知名度明显提升。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城市名片, 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充分开发旅游资源,建成了以腾龙洞、龙船水乡、大水井为龙头的一 批重点景区,腾龙洞、柏杨豆干入选“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名品;成功创建中国优秀 旅游城市,被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被省政府表彰为“旅游发展先进县 市” 。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肉连响” 、 “利川灯歌”被国务院公布 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了大水井李氏宗祠和李亮清庄园修缮工程;成功举办首届中 国“龙船调”艺术节,被授予“中国歌舞之乡” 、 “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 “西部名城” 美誉度快速提升。充分利用中国“水电资源大市”以及“黄连之乡” 、 “莼菜之乡” 、 “山药 之乡”等特色资源优势,强力推进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 “天上坪”蔬菜获国家地理标 志证明商标, “利川黄连” 、 “利川莼菜” 、 “利川山药”品牌总价值达到 10 亿元;国家绿色 能源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烟叶原料基地、全国生猪调出 大县、湖北蔬菜大县、全省产粮大县地位进一步确立巩固。 落实了一批惠民政策,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民生,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2105 元,比 2006 年增长 1.75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672 元,比 2006 年增长 1.95 倍。努力扩大就业,完成各类 培训 4.6 万人次,实现新增就业 2.53 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 7993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 在 4.5%以内;完成农业技术培训 2.24 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9.13 万人次。加 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扶贫搬迁 3805 户,实现脱贫致富 9.69 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4.5 万人,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从 2006 年的每月 672 元提高到 1100 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人数达到 7.32 万人。认真 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累计下发补贴资金 5.2 亿元。职工 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完善,公积金归集总额达到 3.1 亿元;建成商品房 6100 套、经济适用 房 416 套、廉租房 1660 套,群众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总投 入达到 16 亿元,其中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舍 25 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基” 水平不断提高,初升高升学率达到 85%;高中教育突破性发展,高考升学率达到 91.5%; 职业教育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医药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 13 个、新建村 卫生室 291 个,市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乡村两级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公 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98.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 保率达到 97%。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成功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市。顺利完成城区数字电 视整体平移和 20 户以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 98.5%。 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安全生产态势总体平稳,社会局面安定和谐。人口和计划生育、环 保等事业全面发展,监察、审计、统计、编制、移民、物价、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 消防、邮政、民兵预备役、档案、史志、保密、妇女儿童、老龄、残联等工作都取得了较 好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五年,是不辱使命负重奋进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政府 自身建设。坚持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工作,认真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自 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加以整改,切实做到了科学民主;坚持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推进法治 政府建设, “五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切实做到了依法行政;坚持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 严格落实政务公开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切实做到了高效务实;坚持从源头预防 和治理腐败,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做到了清正廉洁。 五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 持,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 各位委员,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群众和离退休老同志,向人民解放军、 武警消防官兵、政法干警,向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利川 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 不足:一是市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强,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名靠后;二是产业结构不优, 工业经济支撑乏力;三是城乡规划管理有待强化,建设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四是民生改 善压力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五是发展环境仍需优化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 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意见 今后五年,是实现利川跨越发展、崛起争先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深入推进新一轮 西部大开发,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恩施建设全 国先进自治州,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深入实施“616” 工程;黄石市对口支援 利川,各项政策聚集叠加。随着交通环境大改善,我市区位优势凸显,进入加快发展的黄 金时期。机遇千载难逢,发展时不我待,我们将进一步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全力推动经 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抢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新机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按照“生 态立市、产业兴市、开放活市、富民稳市”的总体要求和“1551”工作思路,统筹推进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平,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武陵明珠,锦绣利川” 。 目标任务是:在科学发展前提下,努力实现“两个突破、三个翻番、五个达到” (固定 资产投资累计突破 350 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 30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在 2010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00 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达到 10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500 元、城镇 化率达到 38%) ,全力打造经济实力更强、人民生活更好、城乡环境更美、城市形象更靓、 发展环境更优的新利川。 经济发展目标。市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5%,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 增长 4%、32%和 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1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8%;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省州目标以内。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 全覆盖;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 99%以上。 城建环保目标。城镇化率达到 38%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80%以上;城 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6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污染物 总量减排控制在省州目标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2%,农民人均纯收 入年均增长 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培育大产业,促进市域经济大发展 坚持产业优先原则,走产业兴市之路,打造崛起争先支撑,推进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 跨越。 优先发展资源型工业。立足资源优势,壮大洁净能源、矿产建材、食品加工、医药化 工、加工制造等支柱产业,努力建设工业强市。推进风电开发进程,加快水电建设步伐, 延伸天然气开发产业链,打造“清洁能源大市” ;推进石膏矿、硫铁矿、生物礁等矿产资源 开发,打造全省重要矿产建材基地;加快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打造全省优质煤炭基 地;围绕茶叶、大米、生态型高山蔬菜等优质绿色食品,整合品牌,打造全省知名绿色食 品加工基地;围绕以黄连为主的道地药材,积极发展医药化工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医药 工业基地;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完善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推 进“一区四园”建设,建好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对成长 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 5 户以上产值过 5 亿元的企业、30 户以上产值过 1 亿元的企 业、80 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产值 2000 万元以上) 。推进质量兴市战略,加大品牌创建力 度,培育一批精品名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整合资源,打好溶洞观光、民俗体验、避暑休闲三张“牌” , 以大项目、大投入、大联动、大营销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富民强市的支 柱产业。加强旅游资源管理,深入推进腾龙洞、龙船水乡、大水井、佛宝山等核心景区开 发,促进景区提档升级。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产 业发展要素,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与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办好中国“龙船调” 艺术节,不断提高优秀旅游城市知名度。高端策划“利川旅游”整体形象,加大宣传营销 力度,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游客年接待量达到 600 万人次以上,实现年旅游综合收 入 30 亿元以上。 加快发展绿色现代农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 农业产业化水平,打造农业大市。围绕烟叶、米业、蔬菜、畜牧、茶叶、药材、林(果) 业七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推进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建设 一批特色农业专业乡镇、专业村,打造一批产业长廊和集中连片的产业板块。力争通过五 年时间努力,蔬菜面积达到 60 万亩,茶园面积达到 18 万亩,优质水稻面积达到 25 万亩, 药材面积达到 30 万亩,果园面积达到 21 万亩,年出栏生猪 100 万头、出笼家禽 500 万羽。 加快农业科技园建设,打造省内领先、州内一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聚集区、现代农业科技 试验区和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培育利川宜红茶、天上坪蔬菜、利川 大米、利川黄连、利川山药等一批精品名牌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发 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 1 至 2 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 至 8 家省级农 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和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组织化 程度。积极推广机械化作业,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强农 村基础设施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推进大建设,促进城乡面貌大改善 坚持基础先行原则,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崛起争先基础,改善城乡面貌,努 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中等规模城市。 推进城镇建设。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完善一心(中心城区)三级 (建制镇、乡集镇、中心村)城镇发展格局。实施老城改造,推进新区拓展,加快中等规 模城市建设步伐。打通城区断头路,建设城区循环路,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不断改善 市民出行条件。推进防洪、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加快城市公园、广场建设,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提升城市魅力。健全城市管 理长效机制,大力解决影响城市形象、阻碍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快乡集镇建设 步伐,构建一批产业集聚、商贸活跃、生态良好的中心镇、特色镇,打造一批宜居村庄。 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整洁、宁静”五大生态工程,积极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改 善人居环境。 推进城乡交通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道、 省道为支撑,以绕城公路、农村公路为网状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积极争取利川至咸丰等周 边县市高等级公路和绕城公路项目建设,推进武(汉)雅(安)线利川段建设,抓好利彭、 汪营至龙神坳(含德建线) 、利鱼、利奉等主干线公路以及县乡等级公路、旅游公路、渡口 码头改造升级。大力实施通畅工程,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加快客货站场建设,规范道路运 输秩序。创新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提高公路养护水平。 推进新农村建设。以试点建设为突破,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建成一批“生产发 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示范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抓好特 色富民产业建设,推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水、电、路、 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十大水利工程,抓好农田整治、 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以整乡整村推进为抓手,完成扶贫搬 迁 5000 户,基本解决 6.3 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 30 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三)实施大开放,促进发展活力大提升 坚持开放开发原则,进一步扩大开放,聚集崛起争先要素,提升发展活力,以大开放 促进大发展。 抓好项目工作。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围绕建设“千亿元项目库” ,突出基础设施建 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重点,力促一批重大项 目尽快申报、立项、开工建设。加强协调服务,不断破解用地、融资等制约难题,确保项 目进展顺利。完善项目工作考核机制,努力形成合力抓项目的工作格局。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针对性,着力引进 500 强企业和上市公司落户利 川。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诚信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力争 每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30 亿元以上。加大对出口创汇型企业、外向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发 挥传统出口产品优势,建设特色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力争外贸出口年均增长 20%以上。 (四)构建大和谐,促进社会发展大跨越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构建和谐利川。 着力改善民生。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 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 范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加快发展卫生事 业,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切实解决 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公租房、廉租房供给, 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 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利用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教育 督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事 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 性体育活动。加快城乡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继续实施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 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省级示范县建设,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利川”创建活动,从源头上防范 和化解社会矛盾,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依法打 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切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引导群众理 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综合 能力,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的安全 生产监管力度,严防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 产安全。 三、2012 年工作安排 2012 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攻坚之年,也是实现崛起争先目标的关键之年。全市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5%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32%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8%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18%以上;外贸出口增长 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2%以上;农民人均纯 收入增长 12%以上;城镇化率提高 2 个百分点;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完成省州下达指标任 务。 围绕以上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八个方面工作,推动利川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 阶。 (一)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工业经济支撑力 培育特色工业支柱。加快杨东河、峡口塘、毛滩河等水电站建设,推进湖北能源集团 齐岳山风电二期、中广核齐岳山风电一期、三峡新能源齐岳山风电一期建设,抓好 220KV 汪营变电站建设;推进石膏矿、硫铁矿、生物礁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抓好优质茶叶、优 质大米、生态型高山蔬菜等特色绿色食品加工;推进黄连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医 药化工工业;抢抓先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支持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 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进一步理顺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推进腾龙工 业园、农业科技园建设,加强电子工业园规范管理。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力争新增销售收入过 2000 万元工业企业 6 家。 壮大企业规模。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扶持香连药业等一批重点骨干企 业发展壮大。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和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工业投资项目落地协调机制,切实 解决企业发展难题,确保新增 500 万元以上规模企业 10 户以上、亿元企业 1 户以上,力争 工业增加值突破 10 亿元。 (二)全力推进旅游要素完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积极打造旅游精品景区。加快腾龙洞景区二期开发,积极争创 5A 级景区;推进大水 井、玉龙洞、朝阳洞等景区提档升级;全面完成龙船水乡景区二期工程建设;启动佛宝山 整体开发。抓好谋道镇、朝阳村、龙潭村旅游名镇名村建设。 不断完善旅游要素。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加快民族风情 园、利川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建成利川旅游港。推进特色饮食一条街建设,建成 1 个大型旅游团队餐饮、购物中心。加快腾龙国际等星级酒店建设。 稳步拓展旅游市场。高端策划,精心包装,大力提升利川旅游整体形象。积极参加国 际、国内知名旅交会及博览会,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推介利川旅游,拓展旅游市场,力争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21 亿元。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围绕旅游要素配套,抓好商贸流通、餐饮娱乐、医疗保健等传统 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保险、证券、咨询、中介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 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三)全力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抓好板块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稳步发展生态型高山蔬菜基 地 40 万亩,实现产值 16 亿元;建成茶叶基地 14.8 万亩,实现产值 2.9 亿元;建成优质药 材基地 26 万亩,实现产值 7 亿元;抢抓全国现代烟草农业暨烟叶收购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的 契机,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发展烟叶 11 万亩,实现烟叶收购 26 万担、烟叶 税收 4000 万元以上;建成优质水稻基地 15 万亩;发展壮大畜禽养殖业,年出栏生猪 100 万头,推进生猪肉联加工项目建设,实现畜牧综合产值 20 亿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省级龙头企业 2 家, 新增州级龙头企业 4 家、市级龙头企业 6 家,力争销售收入突破 9 亿元。加大利川宜红茶、 天上坪蔬菜、利川大米等优质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 和竞争力。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让农民实现自主创业增收。建立公司、基 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80 家,推进富民产业发展,确保农民持续、 稳定增收。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民政策性增收。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严肃 查处各种涉农乱收费、乱罚款行为。 (四)全力推进项目工作,夯实发展后劲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以风电、水电、天然气、矿产等优势资源及旅游开发为重点,策 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以佛宝山、甘溪山旅游资源开发及寒池、马鬃岭、石板岭风电资源 开发等项目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一批重大建设项目;以利万高速公路、利彭公路、城区 给水管网延伸、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清江流域综合治理、齐岳山风电、香连康健城及 60 万 头生猪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60 亿 元。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项目,强化招商项目管理,做好 风电开发、商贸物流、中药材等重大项目的服务跟进工作,加强已签约项目跟踪问效,提 高招商引资履约率,力争全年新签项目合同 20 个,实际到位资金 30 亿元以上,直接利用 外资 250 万美元。进一步完善回归创业激励政策,大力发展回归经济。 扩大对外贸易。落实鼓励出口政策,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抓好红茶、莼菜、 山药、猪鬃、中药饮片等特色产品出口,力争实现外贸出口 2500 万美元。 (五)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面貌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 规划;完成沙溪、毛坝、柏杨坝、团堡、谋道、汪营 6 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及各乡镇控制 性详细规划,完成 3 个宜居村庄规划。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推进滨江北路东段道路、南滨大桥及南滨路、腾龙洞旅游公路桥 等工程建设,打通断头路,切实缓解交通压力;推进火车站游客集散中心、城区污水处理 配套管网、城区供水管网等工程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全力推进老城改造进程,不断改善 人居环境;启动城市森林公园、城市主题公园和广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汪营、谋 道等一批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抓好“四点四线”示范工程建设;加快 毛坝夹壁村、谋道鱼木寨村、沙溪荷花村等一批宜居村庄建设,不断改善农村面貌。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推进“9+1”综合执法模式,建立市容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 制。巩固“四城同创”成果,认真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坚决整治“十五乱” ,营造“洁、 美、亮、畅”的城市环境。借助公安数字监控管理系统,搭建互动平台,建立城市管理联 动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强力推进“三违”清理整顿,加 强私人建房管理,狠刹“乱占、乱搭、乱建”之风,切实规范城乡建设秩序。 健全道路交通网络。大力支持利万高速公路和渝利铁路建设。积极做好绕城公路和腾 龙洞至大峡谷旅游公路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推进利彭、德建公路改造 升级。建成县乡等级公路 30 公里、通畅工程 450 公里。强化农村运输市场监管,规范农村 客运市场秩序。加大公路养护力度,完成非列养公路管养 900 公里。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推进天保工程二期建设,完成人工造林 4 万 亩。完成土地整治 10 万亩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继续加大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 源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私开乱采、违法用地等行为。严格执行“环评”把关 和“三同时”验收制度,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清江工程,完成凉 雾、汪营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文斗、忠路、沙溪、毛坝 4 个乡集镇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 建设;加大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监管力度,依法整顿和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全面完成节 能减排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完成清洁能源入户 7000 户。 (六)扎实推进财税金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努力培植财源。强化工业主体财源地位,在资金、政策和服务上向洁净能源、矿产建 材、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倾斜,壮大工业企业,不断优化财源结构。加强国资 经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利用效率,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壮大后续财源。 大力提升理财能力。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清理整顿,加大重点纳税企业和新开工 项目的税收征缴力度,提高税收征管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确保实现地方一般预 算收入 6.3 亿元。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杜绝违规支出。优化资金调度,严格控 制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民生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 切实做好金融工作。巩固“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创建成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银企合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确保贷款增幅高于全州平均水平。 (七)扎实推进民生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大对城镇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培训力度,确保完成各类培训 5500 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5200 人、困难人员再就业 1200 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6000 人。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五项社会保险扩面 5000 人。推进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力争参保率达到 85%以上。加强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完成乐福店分院迁址新建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抓好 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改扩建以及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团堡卫生院等新建工程建设,完 成 20 个中心卫生室、80 个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确保参合率达到 95%以上。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大病救助力度,逐步提高城乡低 保保障标准。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新建廉租房 198 套、经济适用房 300 套、公租 房 600 套、限价商品房 150 套,完成棚户区改造 500 户、农村危房改造 1500 户、扶贫搬迁 700 户;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益,努力实现中低收入人群住有所居。 (八)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优先发展科教事业。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 示范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对市域经济的贡献率。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中小学校舍 改造 6.68 万平方米,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科学调整学校布局, 进一步解决城区学校“超级大班”问题;大力发展公益性学前教育,推进学前教育机构规 范化建设,切实解决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推进高中教育突破性发展;大力发展职业 教育。 繁荣文化体育广电事业。深入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进一步提高“龙船调” 、 “肉连响”等文化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化传媒中心的平台作用,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成市乡村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