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的调研报告 全国农村有劳动力 4.9 亿之多,其中有 1.2 亿进城务 工。今后除继续挖掘大中城市的就业潜力外,如何进一步 发展县域经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值得各地认真 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调研组日前到江苏、吉林两 省就此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富 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相关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重 要作用 (一)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总体上看,有 3 个明显特征:一是第三产业是我国农 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务工是近年来我国农村 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增长因素;三是县域经济已日益成 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程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 平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从重点调研的几个县市的情况看,可以得出以下两条 基本结论: 第一,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其第二、三产 业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 转移比较容易。江苏省太仓市和吉林省通化县就属于这一 类型。如太仓市乡镇企业众多,县域经济发达,市场就业 空间广阔,不仅当地现有农村劳动力已基本实现就地转移, 还吸纳大量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样,吉林省县域经济 比较发达的通化县,紧紧围绕制药做文章,不断加强药材 基地建设,延长药材生产产业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吸 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第二,县域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二、三产业发展难 以满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农 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江苏省阜宁县和吉林省东 辽县就属于这一类型。阜宁县是江苏省重要粮食产区,人 口 106 万,其中农村人口 76.9 万,农村劳动力 41.4 万。 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地二、三产业难以吸纳大量农村 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当地政府 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这个县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 培训,努力拓宽劳务协作渠道,强化农民工权益保护等各 项措施,已经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流动有序、 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 有万人到外地就业。东辽县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人 口 40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2 万人。为壮大县域经济,促 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当地政府紧紧抓住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实施项目兴县战略,努力促进当 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该县不 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三)发展县域经济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具 有重要作用 1.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低成本、 高效率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经 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县域内有连接城乡的县城,有星罗 棋布的小城镇,还有很多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对技术 含量的要求相对较低,从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所需就业 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用也低。农民就近就业,亦工亦农, 农时务农,闲时务工,进退自如。据有关专家测算,在城 市中安置 1 个劳动力需要 4 万?5 万元,而乡镇企业吸收 1 个劳动力仅需 4000 元。 2.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可以更多地吸 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力密集型 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二是中小企业吸纳 就业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应我国农村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 水平;三是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容易创办,适应民间资 金的规模特点;四是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动员了民间资 金的生产投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 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进一步扩大了 就业领域,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年来,有一 大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奋斗有成,积累了创业的资本,通 过优惠措施,引导这部分人回农村发展,可以带动更多的 人就业。 3.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对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一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小城镇聚集,增加对电力、交 通、供水、餐饮、娱乐、商业及社区服务等需求,促进第 三产业的发展;二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小城镇连接大 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作用日益加强,从而促进农产品 交易市场、农村资金市场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工作重点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就业潜力。 要从资源条件出发,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 调整,实施种植业、养殖业等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 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的建设,形成专业化优质 高效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粮 食加工业,提高粮食综合效益,使粮食产业成为粮食主产 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牧林产品精 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以农产品加 工和流通企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重 点引导扶持农民、企业发展自律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以 农产品生产或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 步形成专业农户、专业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农产品行业 协会构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 织化程度。 (二)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本地 就业空间。当前,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仍然是农村 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 的要求,鼓励、支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快 体制机制创新和二次创业,提高乡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和市场竞争能力,建立新型乡镇企业。要按照现阶段我国 乡镇企业梯度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 导,做好乡镇企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接续转移,促进乡镇 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 产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手工业、特色旅游业发展, 支持建立农村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充 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发 展经纪人队伍。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经济。充分发挥城 市对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县域小城镇 建设和村庄集镇建设的规划指导,逐步形成以县城和有条 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机联系一般集镇和中心村的城镇体 系。县城建设要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和辐射 能力,发挥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的作用。继续开 展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建设,引导小城镇发展特色经 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坚持保护资源 和环境,严格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管制,依法用地,加强城 镇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 资源综合规划的协调,严格按功能区规划建设。 (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农村 劳动力素质。一是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应尽快扭 转全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局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 的基础教育投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全力推进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大力推动农民职业教育。二是要整合农村教育 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不断扩大农民工免费培 训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农民工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 (五)尽快消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民合 法权益。一是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二是要完善土地 制度,推进农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 中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 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四是积极推进 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公共财政建设。五是继续深 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六是改进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加大对 农民工维权的支持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的切入点来加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既为大中城市提 供了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又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 市场需求。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产业聚集的平台作用,把 “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升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 发展的层次,转换工作思路,真正跳出就“三农”抓“三 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才能加快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 权限。建议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县市配置 资源的权利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研究合理划分县级 事权,加强和完善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权、公共服务权、 市场监督权等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使县级政府有更大的 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强化产 业政策的指导作用,按照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 革的要求,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 将投资项目的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 (三)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要 加强规划指导。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县域特别是广大农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教育、 卫生、广播影视、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 提高县城连接干线公路网络的公路等级,加快县乡公路、 乡村道路建设。加强城镇生活及工业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的建设,加强城乡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的投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三是要加强对县域产 业发展的协调和支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协调指导, 支持各类优势企业进入县域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不同地区 之间、中心城市与县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鼓励沿海 发达地区向内地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县域经济支柱产 业、特色产业项目给予专项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 产业指导和技术服务。四是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 付制度,加大对县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对省 级的转移支付资金重点补助到县(市),省级财政一般性转 移支付资金以县(市)为单位进行测算核定,确保按时足额 到位。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对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投 入。要进一步降低对欠发达县公共投入和基础设施专项资 金的县级配套比例。 (四)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要采取“抓大促小带中间”办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 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要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 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 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 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 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 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 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 高市场竞争能力。要进一步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 凡是法律规定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 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同时,国 家要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农 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给予支持。 (五)进一步加快推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 展的生命力在于特色。目前,我国东部“长三角”和“珠 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 和“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中部地区部分县市 的“一县一特”型县域经济也已出具规模。要适应国际制 造业中心向我国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区域化布局、 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 找文章, 到大秘书网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下一步,各地要进 一步结合本地优势资源、综合考虑交通区位、产业结构、 市场定位、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 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 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六)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要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使县域经济逐步改变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状况。坚持资源 型和非资源型产业并举,大力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壮大支 柱产业,培育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专业市场带动的工业生 产体系,努力做到“专精特优”;积极发展产业配套型和 科技应用型工业企业,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经济 辐射和产业转移;努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注重用高新技 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工业园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