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极端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答《学习时报》记者问.docx_第1页
加强和改进极端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答《学习时报》记者问.docx_第2页
加强和改进极端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答《学习时报》记者问.docx_第3页
加强和改进极端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答《学习时报》记者问.docx_第4页
加强和改进极端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答《学习时报》记者问.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强和改进极端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答学习时报记 者问 今年 1 月 10 日2 月 2 日,我国南方遭受历史罕见的持续 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 济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失。认真总结这次抗击极端气象灾害 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防患于未来,并且举一反三,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学 习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同志。 记者:郑局长,请您先介绍一下这次极端气象灾害的 有关情况。 郑国光:今年 1 月 10 日至 2 月 2 日,我国大部尤其南 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袭击。这次灾 害性天气过程正值春运高峰,在影响范围、强度、持续时 间等方面,总体上强度为 50 年一遇,其中贵州、湖南等地 属百年一遇,为历史罕见。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影响范 围广,就是灾害影响范围涉及全国 20 个省;灾害强度大, 表现在降温明显,日最高气温异常偏低,降水量显著偏多; 持续时间长,就是总体情况超过 1954/55 年的特大低温冰 冻灾害,为百年一遇;灾害损失重,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极 端气象灾害给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等 20 个省的交通运输、电力传输、通讯设施、农业及人民群众 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据民政部统计,受灾人口达 1 亿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1500 亿元。 记者:据新闻媒体报道,近期国外一些地区也相继出 现了暴风雪和冰冻灾害,情况如何? 郑国光: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正处于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近期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类 似的气象灾害。 今年 1 月 29 日至 31 日,一场极为罕见的强烈暴风雪 天气袭击了素以气候温暖著称的地中海东部的中东国家, 叙利亚和黎巴嫩交界处积雪厚度超过 1 米,狂风掀起地中 海大浪高达 10 米左右,恶劣天气造成以色列国内航班停飞, 并有数十人冻死街头。1 月 8 日,伊朗遭到十多年来最大降 雪影响,北部和中部积雪有 55 厘米厚,至少造成 21 人死 亡、88 人受伤。1 月中旬,阿富汗遭遇罕见的全国范围持 续降雪并引发雪灾,一些地区积雪深达 2 米,60 多人死于 山区雪崩和交通事故。另外,在 1 月 11 日伊拉克也降下了 100 年以来的第一场雪。 去年 11 月底至 12 月初,北美西北部沿岸暴风雪袭击 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以及加拿大东部地区,受其影响,美 国部分机场关闭、航班延误或取消、公路交通瘫痪,缅因 州北部积雪厚度达到 51 厘米。近几年,类似的情况可以说 是频繁发生,屡见不鲜,值得引起重视。 记者:造成这次我国大范围持续极端天气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郑国光:目前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气环流异常 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近期大气环流 异常形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今年 1 月以来,中 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呈现西高东低分布,这种环流 异常型已持续 19 天,是多年气候状况的 3 倍以上,为 1951 年以来该环流型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有利于冷空气自西 北方向沿河西走廊连续不断入侵我国。其次,西北太平洋 副热带高亚偏强偏北,强大副高的位置稳定维持在我国东 南侧的海洋上空,并多次向西伸展,使冷暖空气交汇的主 要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第三,青藏高 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是近十多年来少有的,促使暖 湿空气沿云贵高原不断向我国输送。第四,在冷暖空气交 汇区,由于暖湿空气位于上部,形成对流层中低层稳定的 逆温层,导致出现较大范围的冻雨。上述这种稳定的大气 环流异常形势组合自 1 月中旬初以来维持了 20 多天,造成 我国东部地区出现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同时,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 助澜的作用。自 XX 年 8 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 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 XX 年 1 月,已连续 6 个月海表温度 较常年同期偏低 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 1951 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 6 个月累计强度 最强的一次。入冬以来,我国出现的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和 历史上较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的冬季气候特征非常相似。 这种情况表明,当前的拉尼娜事件对我国东部大范围持续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也具有重要影响。 记者:这次极端气象灾害震惊全国,为什么会造成如 此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郑国光: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发生强度、 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均为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最长、 最大。大部分地区为五十年一遇,个别地区为百年一遇, 既超出历史极值,也超出人们经验估计,属于自然不可抗 拒力。第二,出现在我国人口密度高、城镇化程度高、经 济总量大的南方地区。以前这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很少在 南方地区发生,各方面应对防范标准低于防灾需求,各地 区应对防范准备低于抗灾需要。第三,这次灾害主要影响 交通运输安全、电力生产输送等方面,与城乡生产和人民 生活息息相关。第四,发生时间恰逢春运紧张繁忙时期, 这个时候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等本来就面临巨大压力,突 遭天灾,使问题更加突出。当然,从另一方面看,我国灾 害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还亟待增强,农业、交通、 电力、通信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建设质量和抗御极端气象 灾害的标准值得重新考虑,有关方面对于极端气象灾害的 处置水平也需要提高。 记者:对于这次极端气象灾害,我国政府和气象部门 是如何应对的,做了哪些工作? 郑国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极端天气灾害 的应对工作。1 月 8 号,中央气象台对我国大部地区可能发 生雨雪天气作出预报后,国务院领导作了批示,要求国务 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立即向全国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高 度重视强降温、降雪天气防范应对工作,努力维护交通安 全运输畅通,确保城乡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妥善做好 灾害救助和农牧业生产工作,而且强调气象部门要加强天 气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切实安排好值班工作。 1 月 8 日以来,各级气象台加强分析会商,密切关注天 气变化的趋势,及时做好雨雪、强降温工作的监测预报预 警工作,对可能发生的灾害性天气过程,气象部门都及时 向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大众通报预测预警信息,并借助 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同时发挥电 子显示屏、公众广播、手机短信的作用,及时向社会公布 灾害预警信息和简明的防灾避灾的办法。 灾害发生后,中央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各有关部门紧 急行动,全力以赴,全面开展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 明显成效。 记者:通过抗击这次极端气象灾害,您认为,当前在 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郑国光: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中国气象局于 1 月 31 日 和 2 月 20-21 日组织召开了两次技术研讨会,邀请有关专 家研讨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气候背景、成因、预警预报 技术和灾害影响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总结此次灾害的气象 服务工作。我们认为,当前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还存在 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现有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探测范围、精度、时空分 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二是气象部 门虽然对 1 月 10 日以来的每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灾害 过程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但受气象科技水平和预报能 力所限,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对交通、 电力等行业造成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三是气象灾害防 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享亟须加强,特别是预警信息发布 后的社会联动、部门协调配合和有效应对防范还不够;四 是公众缺乏灾害防御的意识和科学知识。 记者: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应当采取哪些 措施? 郑国光:天气气候变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 应对防范极端气象灾害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我 认为,要坚持依靠坚强的领导、科学的决策、完善的制度、 先进的技术和有力的措施,全面加强我国应对防范极端气 象灾害能力建设。 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应对防范极端气象灾害领导能力。 我们体会到,有效的指挥和有力的领导是取得抗御低温雨 雪冰冻灾害阶段胜利的重要保证。应当成立一个常设机构, 统一指挥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统筹各部门职能,调配 各方面资源,加强对全社会和各部门、各地区应对防范极 端气象灾害的领导。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应对防范极端气象灾害应急机制。 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至少有四点重要启示:第一,必须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第二,必须完善预案启动机制;第 三,必须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第四,尽快出台气 象灾害防御条例。 加强科技研发,强化应对防范极端气象灾害科学决策。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加密建设大中城市、农 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重要铁路公路沿线、输变电线 路、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立跨地区、 跨部门的联合气象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建设国家突 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 预警能力。 加强工程建设,夯实应对防范极端气象灾害的工程基 础。要在当前灾后恢复重建以及今后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城 乡建设中,重视气候评价和灾害风险评估,遵循天气气候 变化规律,加强科学规划和工程设计,尽可能把各种潜在 的风险都考虑得更充分、更全面一些。要切实加强重点行 业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的气象灾害风险监管,避免单纯追 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安全和运行秩序。 加强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提高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 必须加强应对防范极端气象灾害部门联动和各部门预案对 接。要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 “消息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