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2013)_第1页
第6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2013)_第2页
第6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2013)_第3页
第6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2013)_第4页
第6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20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何亦名博士劳动经济学讲义何亦名博士劳动经济学讲义 第六章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与教育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 教育投资的分析 在职培训 劳动力流动 人力资本理论的批评 基础教育资源利用的公平与效率 中国的人力资本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的涵义 : 人力资本是一 种非物质资本 ,它是 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 永久(持久)收 入的能力 ,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 的 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 人力资本的特征: ( 1)是一种无形资本; ( 2)具有时效性; ( 3)具有收益递增性; ( 4)具有累积性; ( 5)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 第一节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 对劳动力的假设:同质 异质 对资本概念的拓展:物力资本 +人力资本 重要人物:亚当 斯密、舒尔茨、贝克尔 为什么会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 1994年北美地区人均财富构成 如何获得人力资本 :人生不同阶段的人 力资本投资 人生各 阶 段 投 资 侧 重点 出生前后 -学 龄 前的早期儿童 时 代 l营 养、胎教 l家庭教育 青少年 时 期以及 刚刚 成年 阶 段 l学校教育 进 入 劳动 力市 场 之后 l在 职 培 训 l成人教育 l培 训 l干中学 投资主 体也在 变化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 西奥多 舒尔茨 (Theodore W. Schultz ) (1902-1998 ) 1902年 4月生于美国南达 科他州阿灵顿。 1930年,他在威斯康星大 学获博士学位,而后到阿 华州立学院任教,从 1934 年起任该院经济、社会学 系主任。 1943年后舒尔茨 到芝加哥大学任教,曾任 该大学经济系主任职务。 1979年因研究发展中国家 农业经济成就卓著而与刘 易斯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9年舒尔茨发表了他 “ 人力资本 ” 理论的第 一篇论文,题为 人力资本 一个经济学的 观点 。 1960年他担任全美经济协会主席之际又以人力 资本为核心内容发表了演讲,产生了更为广泛 的影响,并以此为开端,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 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阐述,为这一流派的理 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由于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 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 问题,西奥多 舒尔茨与威廉 阿瑟 刘易斯 获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 加里 贝克尔 ( Gary Becker) 1930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 波茨维尔。 1951年,贝克尔在普林斯大学获经 济学学士学位, 1953年在芝加哥大 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55年获芝 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67年荣获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的克 拉克奖 1992年,贝克尔把经济理论扩展到 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获得巨大成就 而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 代表作: 歧视经济学 ( 1957, 1971), 生育力的经济分析 ( 1960), 人力资本 ( 1964, 1975),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 1976), 家庭论 ( 1981)。 生育率的经济分析 是 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 的创始之作; 人力资本 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是 席卷 60年代经济学界的 “经济思想上的 人力投 资革命 ”的起点 ; 家庭论 1981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时被 该社称为是贝克尔有关家庭问题的一本划时代 的著作,是 微观人口经济学的代表作 。 这三部著作被西方经济学者称为 “经典性 ”论著 ,具有深远的影响。此外,西方经济学者把 贝 克尔的时间经济学和新的消费论称为 “贝克尔 革命 ”。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 雅各布 明塞尔( Jacob Mincer )( 1922.7.15-2006.8.20) Mr. Mincer had spent most of his career as a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retiring from active teaching in 1991. Mr. Mincers calculations about the return on human capital came in the 1950s and 1960s, when the mixing of mathematics and empirical data was just coming into vogue among economists. Yet, nearly 40 years later, the framework that he developed is still in use. “His very simple formulation basically fits the data for understanding how earnings are related to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virtually every country in every time period,” said Lawrence F. Katz, a Harvard University labor economist. His groundbreaking work never won a Nobel Prize for Mr. Mincer, who was born in Poland and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on a scholarship in 1948 after spending most of the World War II years imprisoned. But he was frequently nominated for a Nobel by other labor economists, among them David Card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雅各布 明塞尔 ( Jacob Mincer) (July 15, 1922 - August 20, 2006) 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1922年出生于波兰的托马斯索 ,青少年时代移居美国。 1950年毕业于亚特兰大的埃默 里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1957年毕业于纽约哥伦比亚 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博士以后,在芝加哥大学作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并成为 设在纽约的国民经济研究所 (NBER)的研究人员。 1962年 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此后一直在那里从事 教学和科研工作。除了在大学任教以外,他还兼任许多 社会公职。 于 1967年当选为美国统计协会会员; 1973年当选为经济 计量学会会员; 1972年至 1976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人口普 查委员会委员;从 1974年起又分别扭任美国文理研究院 和全国教育科学院成员。 1977、 1979年当任 经济学与 统计学 、 教育经济学评论 副主编 。 2000年 5月当选为 美国科学院成员 。 人力资本理论溯源 威廉 配第:( 1623-1687)英国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 始人, 著有 赋税论 。认为一切财富都是由人的劳 动和自然共同生产出来的,但是,人的素质不同,对 社会财富的贡献也不同,有必要通过资本投资来提高 人口的素质。 魁奈: 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 ,认为 “ 构成国家最强大 的因素是人, 人们本身成为自己财富的第一个创造 性因素。 ” ( 1758) 亚当 斯密:最早在 国富论 提出这个概念,他认 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者的技能影响个人收入。 斯密认为, 一个国家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 的和有用的能力是资本的组成部分 。 斯密说: “ 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 校,须做学徒 ,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 好像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的一部分,这些才 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 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 工人增进的 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 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 。 ” 萨伊:法国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 ( 1803法国)。 强调人才的作用,尤其是企业家,他们具有特 殊的才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H 冯 杜能:德国经济学家。认为把资本的 概念用于人,不会降低人的价值。 概念溯源 现代 “人力资本 ”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 经 济学家 雅各布 明塞尔在 1957年提出 的 。 1958年,雅各布 明塞尔发表了题为 人 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 的论文, 首次创立了个人的收入与其接受培训量 之间相互关系的 经济数学模型。 50年代末期,美国制度学派代表人物加尔布雷 斯在 丰裕的社会 中提出, “现代的人力资 本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重要。 ” 1960年,舒尔茨在 人力资本投资 的演讲中 提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 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 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 西奥多 舒尔茨:开创性地把经济增长问题的 研究和人力资本联系在一起,代表作为 论人 力资本投资 。认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 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 力。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 主要其主要观点有: 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 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实质是耐用性的。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 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加里 贝克尔:进一步构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 微观经济基础,把它视为决定劳动收入的一般 理论。 他将新古典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研 究,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分析框架。 代表作: 人力资本 、 家庭经济分析 。 主要观点如下: 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既要考虑到将来的收益,也要考 虑到现在的收益 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 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 提出了年龄 收入曲线。 信息的收集也是人力资本的内容,同样具有经济价值 。 雅各布 明塞尔:在收入分配和劳动力市 场行为等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开创了人力资 本的方法,代表作为 人力资本投资与个 人收入分配 。其贡献如下: 他最早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模型。 最先提出了人力资本挣得函数 说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同时也比较了不同 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 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应用于劳动市场 行为与家庭决策 提出了 “ 追赶 ” 时期的概念,并用于分析在 职培训对终生收入模式的影响。 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 以资本决定的增长理论产生了一系列难解的 “ 经济之谜 ” : p索洛在 1956年发表了 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 贡献 ,提出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劳动力 的增长和资本的增长。而实际计算结果表明, 产出增长要大于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增长 。产 出增长与投入增长之差,就是著名的索洛的 “ 残值 ” 。 p“ 库兹涅茨之谜 ” : 美国在经济增长同时,净 资本形成却在减少,即更多的产出是用较少的 资本生产出来的。 贝克尔指出, 解决这两个谜的最大进步是认识 到劳动并不能用人时衡量,因为与其他人相比 ,经过训练的人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由于生产 中投入的劳动力并非同质的, 较高质量的劳动 力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生产效率,而 较高质量劳动力需要教育和培训,这种投入也 就成为真正的投资。 丹尼森的研究表明,在 1929年 -1957年期间,美 国的经济增长中有五分之一是来自教育,由于 工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使劳动力的平均质量提 高 0.97个百分点 , 对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 献为 0.67个百分点,占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的 23% 。 新增长理论的兴起 罗默建立的经济增长理论 -知识推进型模型 ,除考虑 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外,加进了了第 三个要素 -知识。 认为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 加入,将使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也产生递增 收益。从而解释了增长之谜。 总之,解决增长与收益之间偏差这一问题有两 种方法:或包含人力资本,或考察技术进步。 这两种方法都建立知识积累模型,都充分强调 人力资本投资,并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 2000年诺奖获得者赫克曼( Heckman), 指出,目前中国应该重视对人力资本的 投资, 否则将会为以后的发展埋下犯错 误的 “ 导火索 ” 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些事实 ( P105-107) l1、教育和培训费用高。 国家层面 VS个人 /家庭层面 l2、近百余年来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迅速提 高,二战后尤甚。 l3.教育投资明显提高了劳动力的收入流 。 人力资本投资:基本模型 l(一)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 -收益分析 (净现 值法) 即: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 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如果差额为非负值 ,那么作为追求终身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主体而 言,就有继续投资的意愿; 如果差额为负值,则投资中止。 V 接受教育所获得的净收益现值; 接受教育的净收入流 不接受教育的净收入流 本模型更一般的形式 (二)内部收益率法 其中, E0(t)为因接受教育而放弃的收入,即教育的机会 成本; C(t)表示直接教育成本; E1(t) E0(t)表示接受高 一级教育所带来的净收入额; E和 G分别表示该级教育 的入学和毕业时间,即 G E表示该级教育所需的时间 ; R表示退休时间。 r即为所求教育收益率,该收益率又被称为内部收益率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to Education),其含义等 同于凯恩斯的资本投资边际效率,可以简单理解为使利 润为零,从而使教育投资刚好划算的一种假设利率 。 人力资本投资:基本模型 人力资本投资内部收益率法: 在实际中,人 们在计算内部收益率时,首先是通过使收益的 现值与成本相等,即根据 l求出内部收益率 r,然后再将这种内部收益率与其他 投资的报酬率 s加以比较。如果人力资本投资的内 部收益率 r超过了其他投资的报酬率 s,则人力 资本投资计划就是有利可图的。 教育投资的分析 教育投资的收益:包括 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 经济收益 :就是从终生收入来看,由于上大学的 人一生得到的收入总量高于没有上大学的人一生 得到的收入总量的部分。 非经济收益 :包括由于上大学而得到的社会地位 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展所带来的生活兴趣的广泛 等。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分析 成本 -收益的模型分 析: 收入流 A反映了未上大 学的终生收入流,也就 是代表 18岁高中毕业后 不去上大学,立即工作 ;收入流 B反映了 18岁上 大学的人到 65岁退休( 以美国为例。我国则是 男 60岁 /女 55岁)的终生 收入流。 教育程度不同人的收入流 教育投资的分析 成本与收益的模型分析 结论 1、其它条件不变,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对 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总成本上升,对 大学教育的需求下降。 2、其它条件不变,大学毕业生与无大学学历 劳动者的收入差别扩大,则要求上大学的人数 增加。即收入流的规模会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 。 3年龄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 教育投资的分析 影响评估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的因素: 1、现实生活中,能力与学校教育在获取高 报酬时都能发挥作用。 2、人们时常忽略了构成报酬的福利部份, 或者没有考虑某些工作的心理收益,而这些 工作往往能给人愉悦的感受。 3、个人的职业选择问题 理论的一般化与若干含义 ( 1)收入时间流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时,教育所带来的收入增量的 时间持续越长,教育越有可能成为有利可图的 投资。政策含义: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教育 / 男 女在教育和培训机会上的差异部分导致性别差 异 ( 2)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越低,会有越多的人 发现教育是有利可图的。政策含义:经济衰退 时期进修受教育的机会成本最低。 ( 3)接受教育与不接受教育的者的收入差距 影响教育决策。 思考:为什么会有 “读书无用论 ”和 “知识有用论 ” 教育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l教育的正外部性: 受良好教育者失业率更低,犯罪率低、 政治参与程度高,政治文明 教育的隔代收益效应:更高素质的下一代 研究成果的产生与扩散 价值观意识形态 社会规范、社会秩序 资本市场不完善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资本市场不完善,教育贷款的缺乏,影响为教 育提供支持。 教育投资低于社会最优规模:教育贷款的风险 和不确定性,使金融机构对教育惜贷,有经济 实力的富人受更多教育,穷人的孩子失学 穷者愈穷(恶性循环) 政策含义: 加大教育投资,使教育的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 政府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为贫困但有天赋的学生 提供资金支助、补贴(或贴息) 教育投资的分析(补充内容) 文凭的两种功能: 人力资本投资功能 :接受高等教育能提高人们 的生产效率,因此高学历的人能获得高报酬。 信号功能 : 认为学历只是一种发现哪些员工具 有高生产效率的手段,即信号功能。 文凭的信号功能: 如果企业主认为那些善于学 习、能够用较低成本达到一定教育水平的人员 也是在工作中更有效率的人员,那么员工接收 的教育年限可以起到这种甄别的作用。 教育信息的收益和成本 教育投资的分析(补充内容) 信号功能的图形解释 图中,员工选择的原则是:工资 报酬的贴现值与其教育成本之间 的差距最大时为最佳。对于教育 成本为 C、工资率为 1的员工来讲 ,教育年限为 0的差距最大;对 于教育成本为 C/2、工资率为 2的 员工来讲,教育年限为 e*的时候 差距最大。所以,只有教育成本 为 C/2的人才会选择接受 e*的教 育。 教育投资的分析(补充内容) 关于教育与培训需求的几点推论: 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目光短浅者 比目光远大者上大学的可能性小。 2、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年轻人。 3、如果上大学的成本上升,则大学入学人 数会下降。 4、如果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报酬与高中毕业 生的工资报酬之间的差距扩大,则大学入学 人数会增加。 第三节 在职培训 l在职培训的意义 l在职培训的成本和收益 l在职培训投资的主要模式 l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 l有关在职培训的总结 第三节 在职培训 美国每年用于在职培训的直接费用就高 达 300亿美元。 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促进产业升级 应对技术方面的快速变化 员工在各类岗位间的轮换变得普遍 在职培训的成本和收益 在职培训的成本 : 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对企业而言: 1、直接成本包括雇员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和举办培 训活动所需要的费用。 2、机会成本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受训人员在 参加培训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所带来的成本。 另一部分是利用有经验的员工和机器从事培训活 动的成本。 在职培训的成本和收益 在职培训的收益: 最终收益是企业员工的 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边际劳动产品 VMP2(培训后 ) VMP* (未培训 ) VMP1(培训中 ) 培训对边际产品曲线的影响 在职培训投资的主要模式 德国模式: 表现为所谓的双重学徒制,即由企 业和员工个人共同投资,共同做出投资决策和 个人取得培训证明。 日本模式: 根植在生产制造系统内部,并在员 工加入本企业后进行。 (顺德多家企业研发中心 聘日籍退休专家 ) 北欧模式: 政府提供技能培训 。 自由市场模式: 政府培训项目涉及人数极少, 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最困难的劳动力就业。其他 项目都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 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 普通培训: 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例如 教授基本阅读技能、指导秘书如何打字及如何 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等。 企业是不愿意为员工提供适用性很强的普通培 训,这一类培训任务往往交给各类职业技术学 校完成。 如果企业提供普通培训,一般是员工在接受培 训期间接受一个低于本来能获得的工资更低的 起点工资。 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 特殊培训: 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 或者说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 业要高的多。 在此条件下,员工的辞职率要低于普通培训条 件下的员工的辞职率,因为受训员工承担了一 部分培训成本,而且由此得到的特殊技能还不 被其他企业所接受。同样,企业也不愿解聘员 工,此类员工的离去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双方 协商解决各自承担的成本与分享收益。 W u=VMPu W T=VMPT W p=VMPp W 1 W* W 2 W T 普通培训的成本 -收益分担图示 特殊培训的成本 -收益分担 VMP4 MRPT W 2=MRPP W4 W* W2 W3 个人成本 企业成本 企业收益 个人收益 ( 1)在企业专用 性培训期间,员 工工资水平为 W4 高于其实际边际 劳动产品价值 MRPT ( 2)在企业专用 性培训期结束之 后,员工工资水 平为 W3低于其实 际边际劳动产品 价值 MRPP Wu= MRPu 有关在职培训的总结 在职培训涉及成本和收益。 普通培训下,一个人既负担成本又在以后获得收益; 特殊培训下,成本和收益由提供训练的企业和获得训 练的工人分享。 两种情况下,人们对训练的支付都是通过在培训期间 接受一个比市场均衡工资为低的工资来进行的,这种 成本是接受培训的机会成本。 在有特殊训练的工作中,在训练期间,人们的所得大 于其 VMP,此后则少于 VMP。在有一般训练中,工人 的所得总是等于 VMP,但其 VMP随着训练时间增加而 上升。 风险存在 时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各种 因素可能会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 本节思考题 1、如何衡量特殊培训中员工的成本与收益? 2、是否存在对员工具有专有性(注意:不同于专用性 )的培训?这种培训使得员工具有专有性的人力资本 ,可以加大对企业的谈判能力。 3、如何看待 NBA中 Michael Jorden、 LeBron James 、 姚明等球星的培训?其个人与俱乐部或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篮协)的成本 -收益如何? 4、如何看待 2008年 3月 31号的东航飞行员集体返航事 件?你认为该如何设计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制 ? 58 第四节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 /迁移迁移 一、个人迁移的影响因素一、个人迁移的影响因素 p年龄年龄 p家庭家庭 p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 p迁移距离迁移距离 p劳动力市场状况劳动力市场状况 p住房等相关制度住房等相关制度 p不确定性不确定性 p其他其他 因素一:年龄 p年龄越大,流动越少 l年龄大的劳动者,人力资本较高 ,从现有工作中得到 的收入较高,找到更高报酬的工作不容易 l年龄大的劳动者在流动后得到回报的年限较短 l年龄大的劳动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 年轻人自身财物较少,携带方便,容易流动 年轻人资历和养老金损失较少 年轻人心理成本较低 p来自劳动力市场的证据 我国农民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农民工平均年龄为 28.6岁 61% 在 30岁以内 16-25岁的农民工占到 45% 因素二:家庭 l家庭规模越大,越难流动 l已婚比未婚难流动 l妻子有工作,且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易 流动 l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p来自劳动力市场的证据 : l单身的青年劳动力跳槽频率高 l已婚且有孩子的工人相对稳定 l对四川劳动力的研究表明,移民中已婚者为 49.8%, , 而非移民已婚者的百分比为 81.3% 因素三:受教育水平 l 受教育水平越高,人们获得劳动力市场信 息的能力越强,信息搜寻成本等流动成本越 低,因而越容易流动。 表 1: 1993-1994年 30-34岁美国公民的迁移率 p来自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证据 图 1 2004年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受教育情况 l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是当地素质较高 的人员, 初中及其以上占了 82%。 l农民工群体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农村 未流动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甚至也高 于全国 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 7.85年 )。 因素四:流动距离 距离越远,越不容易流动 距离越远,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就越有限, 信息成本越高。 与流动本身以及流动之后回去看望朋友、亲戚的交 通费以及流动的心理成本,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上 升 。 p来自劳动力市场的证据 广东外来农民工主要来源于周边省份,湖南、四川 、江西、贵州等邻近省份是最主要的劳动力流出地 。 大学毕业生倾向于在大学所在城市或其附近城市就 业 因素五 :劳动力市场状况 失业率越高的地区,劳动力越容易外 流 美国劳动力市场 1960-1981年的数据表 明: 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或职位空缺越多的时候, 工人的辞职率趋于上升; 劳动力供大于求,职位空缺越少的时候,工人的 辞职率趋于下降。 因素六:制度因素 住房制度、薪酬制度、当地劳动力 市场的准入制度等相关制度因素,改 变了劳动力流动的预期收益和成本, 进而会影响劳动力流动 。 日本的实行年功序列制等制度,加大了日本工人的 流动成本。日本工人的平均在职期限明显高于其他 国家:日本男性工人的在职期限为 12.5年,而美国 只有 7.5年,澳大利亚为 7.8年 。 我国的户籍制度加大了劳动力的流动成本,阻碍了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市场准入政策越严格 ,劳动力流动越少。如,实行严 格的职业资格证制度和移民制度。 其他因素 : p流入地的语言 p政治环境 p文化背景 p气候和环境质量等 68 二、劳动力迁移的宏观二、劳动力迁移的宏观 成因:成因: 1、区域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区域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 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生产社会化和经济产业化运动,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劳动力生产社会化和经济产业化运动,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劳动力 发生较大的流动。发生较大的流动。 随着工农业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工农业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农业劳动力必然要大规模地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必然要大规模地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3、不同国家和地区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不同国家和地区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4、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5、国际资本流动带动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包括国际劳、国际资本流动带动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包括国际劳 务派遣)务派遣) 研究劳动力流动的决策行为及劳动 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制定相 应政策有何启发? 思考: 第五节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评 l1、教育不仅是投资品,也是消费品。 l2、教育也有非工资(货币)的收益。 l3、教育与收入的关系也部分地反映了能力的 差别。 l4.教育的一部分功能只是帮助雇主筛选出能力 高的劳动力。 l信号功能 (羊皮纸效应 Parchment Effec)、同群效 应( Peer Effect) VS 人力资本投资功能 基础教育资源利用的公平与效率 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基础教育的目标:使稀缺的教育资源产 出最大的人力资本 手段:提高配置效率和组织效率 小 组 讨 论 配置效率: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 、不同组织之间进行分配的效率 组织效率:资源在组织内部的使用效率 (一定投入下的产出情况 /一定产出下的 投入情况) 两个经典理论 公共产品提供模型 (Tiebout 梯布 ) (1)分权式的教育财政可以提高资源在不同地 区之间配置效率。 原因 :中央政府的信息不对称 (2)在分权财政体制下 ,居民可通过 “用脚投票 ”形成地方政府之间在公共产品提供上的竞 争 ,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结果 :教育群分现象 (stratification by incomeSorting)、同群效应( peer effect) 教育市场模型 (Epple, Romano) 公私并存、市场竞争加上合理的价格机 制是地区内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必要条 件 (1)允许教育市场上公私学校竞争共存 . (2)学校之间竞争是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 率和组织效率的关键 (3)价格机制在教育市场上起重要作用 l启示:教育财政分权、居民通过搬迁居住地 来实现 “用脚投票 ”,加上房地产市场的价格 机制,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 的配置效订,并促使地方政府提高基础教育 资源的组织效率。 l但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可能会造成教育依收 入分层的不公平。 第六节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中国教育投资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教育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 方面的问题。总量问题表现在我国劳动力 接受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家教育投资数量 的偏低。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技术 教育的发展滞后、地区教育投资水平的不 平衡和教育所提供的劳动力供给与实际的 劳动力需求发生脱节。 中国教育投资的总量问题 :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中国教育投资的结构问题: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及问题 企业职工培训在我国很不普及 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产业间发展不平衡 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经济类型企业间存 在显著的差异 企业职工培训在地区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中国人力资本状况的总结 中国的人力资本结构失衡 人力资本存量不足 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 重大差距 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现状形成的原因 认识上的误区,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与人力资本有关的 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资金的限制 体制上的障碍 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是 “智力外流 ”造成大量人力资本 的损失 解决对策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本投资对高质量劳动力供给 的意义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调整投资结构 从根本上讲,是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建设 教育产业化改革的公平与效率 1、按片划分、就近入学 2、禁止择校和 “乱收费 ” 3、教育的过度均等化 对中国教育产业化 /市场化改革考察的结论 中国的教育不均等现象,本质上不是因为中国 采取了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而是因为教育 市场化改革的方式未经科学的设计。未具备完 善的教育市场条件,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财政 分权、地区竞争和学校竞争、合理的价格机制 。 政府要通过政策干预或机制的设计保证 适度的 均等化 教育与经济增长 回顾第一节 案例 1: 双胞胎、教育与收入 研究者发现,同等教育程度的同卵双胞胎的收 入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 总体而言,一对受教育程度高的双胞胎相对于 一对受教育程度低的双胞胎,趋向于获得更高 的收入。 而且,在一对双胞胎之间,受教育程度高的一 方比另一方获得更高的收入。 平均而言,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工资收入 增加 16。 案例 2: 上大学是否合算 背景资料 王小丫,女,于 1997年 8月 28日拿到 “中国地质大 学 ”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标明学费 1800元 /年 ,住宿费 500元 /年,学制 4年。另有一份工作在等 着她。随表姐去广东工作,底薪是 1000元 /月,包 吃包住。她考虑:我到底是去念大学呢,还是去 工作? 成本与收益权衡:只考虑成本 与货币收益 1、直接费用(实际费用) : 其中包括学 费、购书、衣食住行和通讯等费用, 但其中剔除了读大学时期内也需要发生 的吃住、购置衣物等费用。 上大学期间所发生的费用折算对比表 (单位: RMB元) 时间 实际费 用 折算后的 97年 现 金价 值 大一( 97.9 98.8) 8300 8160.46 大二( 98.9 99.8) 5200 5040.00 大三( 99.9 00.8) 5500 5278.51 大四( 00.9 01.8) 5500 5226.77 总计 24500 23705.74 2、机会成本 : 在上大学期间由于不能 工作而放弃的工资报酬。 假定她到广东打工,第一年工资为 1000 元 /月,年终奖 1000元,以后每年工资 递增 100元 /月,年终奖每年递增 500元 。 放弃的工资报酬折算对比表 (单位: RMB元) 时间 可能的工 资报 酬 折算后的 97年 现 金价 值 97.9 98.8 13000 12781.44 98.9 99.8 14700 14247.69 99.9 00.8 16400 15739.56 00.9 01.8 18100 17200.81 总计 62200 59969.50 两项成本相加共计 : 23705.74+59969.50=83675.24(元) (二)收益 1上大学期间可能获得的奖学金和兼职收入 大学收入折算明细表 ( 单 位: RMB元 ) 时间 实际 收入 折算后的 97年 现 金价 值 大一( 97.998.8 ) 2500 2457.97 大二( 98.999.8 ) 4500 4361.54 大三( 99.900.8 ) 3000 2879.19 大四( 00.901.8 ) 10500 9978.37 总计 20500 19677.07 2预期报酬(相对于高中毕业生较高 的预期未来收入的增加值) 假定她工作到(国家规定女性的退休年 龄) 55岁。试分析以下两种情况。 ( 1)假定她高中毕业后直接去广东工作 . 生 四年后 21岁。此时她的月工资为 1500元 ,以后平均每年月工资增加 100元, 26岁 工资不再增加,月工资为 2000元。到 35 岁升为车间主管,月工资为 3000元,以 后工资不再变化。 ( 2)假定她选择读大学 . 大学毕业后 21岁,此时她参加工作的月工资 报酬为 2500元,以后平均每年月工资增加 100 元,到 30岁获得升职机会,月工资直接涨为 5000元,此后平均每月工资增加 100元, 40岁 后工资不再增加。 收益估计 方案( 1)中的折算现值为: 738183.6元 ; 方案( 2)中的折算现值为: 1447077.6元 。 两者相减,读大学后参加工作比高中毕 业即工作多出的预期收入为 708894元。 结论 :1, 2两项收益相加,上大学的总收 益为: 708894+19677.07=728571.07(元) (三)总结论 根据测算,上大学的总成本为 83675.24 元, 总收益为 728571.07元 ,总收益与总 成本的净差额为 644895.83元。 显然收益远大于投资,因此从经济上判 断 选择读大学是合算的。 案例 3: 历史学博士的经济收益 华尔街日报 对历史学博士人力资本投资的 评价 背景: 华尔街日报 收到哥伦比亚大学的 信,要求其出资帮助招收历史学研究生。在 美国,历史学是一个工作前景通常较为黯淡 的领域,最好的研究所的研究生工作前景也 不乐观。因此 华尔街日报 决定计算历史 学博士的经济价值,以决定是否向历史系提 供资助。 案例: 历史学博士的经济收益 收益的计算 假定开始的薪金为 17500美元,且 34年不变 ,终生全部薪金是 595000美元,按 3%计算 的现值为 319000美元。 由于哥伦比亚大学只有 65%的毕业生得到教 学职位。所以将收益乘以 0.65得出一般学生 的调整风险后的预期收益,结果为 201000美 元。 案例: 历史学博士的经济收益 结论: 总收益 201000美元,总成本 223000美元 ,收益小于成本,历史学博士似乎是一 种没有好处的投资。 华尔街日报 为 了更好地配置资源,决定不向历史系提 供资助。 案例: 历史学博士的经济收益 计算中的错误 收益应该只包括由于博士学位带来的薪金增加而不是 全部薪金。应为每年 2500美元,即有学位与没有学位 的薪金差别。仍然使用 3的贴现率并假定薪金增加, 收益的现值是 44286美元,而不是 3100,00美元 风险调整可能太严重,未得到教学职位的人可以在相 关的行业找到职位,并仍然获得博士学位的经济收益 。如果以 41286美元乘以 0.65,减去风险升水 15500美元 后,就得出调整风险后的现值为 28786美元。而且这 15500美元始终是从收益中减去了的,不应再加到成本 上,否则就重复计算了。 案例: 历史学博士的经济收益 修正后的结论 成本为 114000美元,收益为 28786美元,收益小于成本 ,差颇为 87214美元,仍然表明历史学博士的投资很 不经济。 引起的争论 观点一:实质上存在着使整个社会受益的外部效应,在 此基础上,支持就是合理的,而不管收益率的计算如何 。 观点二:有些人甚至在知道不利的经济计算结果时也愿 意成为历史学家。他们把历史研究看作本身可以享受的 消费品,而对它给自己带来的收入影响在所不计。这种 观察应使我们记住教育投资方法的局限之一:它只是着 重于教育的货币方面。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与类别 2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表示的是怎样的经济含义 ? 3在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率分析中,应注意哪些 问题? 4通培训和特殊培训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应怎样 安排它们的成本和收益? 5 讨论题:评估读硕士研究生的投资和收益 。 谢谢 谢!谢! 舒尔茨 1979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奖演说 l 穷人的经济学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穷人的经济学 ,也就懂得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 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富人无法理解穷人的行为,经济学家也不例外,也无法弄懂 穷人决策的偏好和稀缺约束条件。我们只知道世界上大多数人是 贫穷的,他们通过出卖劳力获得微薄的收入,他们大部分收入都 花在食品上,他们主要居住在低收入国家,以农业为生。经济学 家不懂的是穷人和富人一样渴望改变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孩子的命 运。 l 在许多人看来,农业经济学近几十年的研究结果 似乎是一个悖论。据我们所知,农业在许多低收入国 家仍然存在提高食物产量的空间,能够养活不断增多 的人口,穷人的收入和福利会得到改善。但提高穷人 福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口素质,不是空间、能源或耕 地。 在此,我首先要澄清经济学界的两个错误观点。 大多数观察家都高估了土地的重要性,低估了人自身 的重要性。 l 经济学界的错误 经济学界内存在一些理解上的错误。第一个错误 是认为标准经济理论不适用于低收入国家,这些国家 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理论。一些经济学家转而 从社会学或文化角度解释低收入国家的落后贫穷。幸 运的是,这种趋势正在扭转。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标 准经济模型同样适用于解释低收入国家面临的稀缺性 问题。 l 第二个错误是对经济历史的漠视。 l古典经济学被鄙为没有生命力的理论。古典经济学 建立的时候,西欧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李嘉图时代,英国家庭的劳动收入也主要是用来 购买食物。在李嘉图的经典之作出版时,马歇尔说 : “英国工人的周薪还不够买半蒲式耳小麦 ”。在印 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