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_第1页
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_第2页
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_第3页
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_第4页
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1 习题 1:常用工具书 填空题: 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 _ 许慎 _编著的 说文解字 ,共分为 540 部首,收9353 单字,重文 1163 个;主要用于查检字的本义。 2 _尔雅 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 19 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 释诂、释言、释训。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 张相 的 诗词曲语辞汇释 ;其中提到两类词语需要研究,分别是 字面生涩而义晦 的词和 字面普通而义别 的词。 4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 汉书艺文志 ,其后,较为完善的有 隋书经籍志 等。 5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 四库全书总目 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 经,史,子,集, 四部目次;语言文字学属于四部之 经部小学类 。 6清代高邮王氏父子的四部重要文献分别是,王念孙的 读书杂志 广雅疏证 ,王引之的 经义述闻 经传释词 。 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 音序,部首和笔画,四角号码 检字法。 8王引之的 经传释词 、刘淇的 助字辨略 、杨树达的 词诠 和今人裴学海的 古书虚字集释 等都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 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 经籍籑诂 ;在此基础上,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一部 汇辑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 的重要工具书是 故训汇纂 。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训诂专书是刘熙的 。 11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是汉代扬雄的 方言 ,全称是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目前该书 最新、最详的校释本 是华学诚著 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 12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称为“十三经”,它们分别是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3 唐代学者陆德明撰写的一部用于解释 儒家经典文字音义 的著作 是 , 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 均十分推崇此书。 2006 年,中华书局出版 该书汇校本,即黄焯 经典释文汇校 。 14.,。 15.。 16.,。 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2 14唐代两位僧人编撰的解释佛教词语的音义书分别是 玄应一切经音义 和 慧琳一切经音义 。辽代又有希麟编撰的 续一切经音义 。 15蒋礼鸿所著考释敦煌文献的疑难字词的工具书是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是研究敦煌学的必备工具书。 16今人所编写的查检汉语字词的大型工具书分别是 汉语大字典 和 汉语大词典 。 习题 2:文字学 1 一、“六书”释义: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比如: 人 月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比如:上 上 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本 本 字是 在象形的 木 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比如: 从 (甲骨文) 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相 (甲骨文) 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因此 相 的本义是 仔细察看 。 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3 “以事为名,取譬而成,江河是也”。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比 如: 河。左边是 (水) ,作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 可 ,作声旁,表示读音。 谋。左边是 (言) ,作形旁,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是 某 ,作声旁,表示读音。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比如说文解字: 老,考也。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比如,借当小麦讲的 来 作来往的 来 ,借当毛皮讲的 求 作请求的 求 。 3 二、分析下列形声字 (查说文 ),注意其形、声符的位置及隶变、楷化造成的变化 。 1雖 2垂 3更 4旗 5修 6穎 7荆 8強 9徒 10嘗 11題 12聞 13罕 14急 15粗 16春 17賊 18责 19寺 20布 三、用“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结构: 豆 所 承 額 心 息 頗 肯 胡 兵 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4 交 醜 暴 陽 除 光 旨 信 亦 見 聖 膏 叔 歸 夫 字 鄙 原 郎 析 眉 碧 它 羔 秋 恬 防 解 武 敗 集 益 朱 大 母 習 卒 弃 降 夜 逐 封 糞 甜 表 莫 疫 吕 队 理 在 前 雨 姐 甘 讓 來 利 之 佞 宅 亭 寒 迪 及 訪 止 卽 戍 列 行 綱 果 特 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5 习题 3:文字学 2 一、解释下列术语,并各举三例: 1异体字 指古今同词异形而又有区别意义的一组字。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的某一部分意义而早的字。古今字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孳乳现象。一字多义是古今字产生的重要原因。 2繁简字 也叫或体字。指意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也特指与正字音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3通假字 也叫通借、假借,同音借用。古书中以音同或 音近的字代替本子的现象,有三种情况: 1)同音, 2)双声, 3)叠韵。 二、写出下面例句中加点字的今字: 1齐师败绩,知伯亲 禽 颜庚。 (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 禽通“擒” 2 不 辟 死伤,不畏众强。 (荀子荣辱 ) 辟通“避” 3 抑为 采 色不足视于目乎 ? (孟子梁惠王上 ) 采通“彩” 4 责 收毕,以何市而 反 ? (战国策齐策四 ) 责通“债” 反通“返” 5 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 乎 ? (论语学而 ) 说通“悦” 6 弟子入则孝,出则 弟 。 (论语学而 ) 弟通“悌” 7 若火之始 然 ,泉之始达。 (孟子公孙 丑上 ) 然通“燃” 8 昔楚灵王好士细 要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墨子兼爱 ) 要通“腰” 9 虽为庶人, 取 妻必告,死必 赴 。 (礼记文王世子 ) 取通“娶” 赴通“讣” 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6 10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 暴 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 暴通“曝” 三、查阅工具书,写出下面简化字对应的所有繁体字: 摆 擺 才 財 丑 醜 冲 沖 复 複 筑 築 历 歷 获 獲 台 臺 干 乾 四、 仔细阅读,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写出本字: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 ) 蚤一早 2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归一馈 时一伺 3 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 (战国策秦策二 ) 需一懦 4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 生一性 5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秋水 ) 辩一辨 6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魏风硕鼠 ) 逝一誓 7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 (贾谊治安策 )厝一措 奏肤公。 (诗小雅六月 ) 公一功 9 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史记大宛列传 ) 更一经 10 老而无妻谓之矜,老而无夫谓之寡。(礼记王制) 矜一鳏 御其务。 (诗小雅棠棣 ) 务一侮 12 未见君子,惄 (调饥。(诗周南汝坟) 调一朝 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7 13 13 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 情 诚 14 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国语齐语) 方一横 15 15有成德者,有达财者。(孟子尽心上) 财一才 16 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 弃。 (史记周本纪 ) 倍 背 17 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世家 ) 无一毋 18 父去里所,复还。 (史记留侯世家 ) 许 所 19 伊尹之状,面无须麋。 (荀子非相 ) 麋一眉 20 张良出,要项伯 。 (史记项羽本纪 ) 要一邀 习题 4:文字学 3 一、 名词解释: 二、 古今字:某多义字的几个义项中,有一个意义后世用另一个字来表示,这个多义字就是“古字”,后世所用的另一个字就是“今字”,而在这一个意义上它们又形成一对“古今字”。例如 : “ 莫 ” 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 “ 莫 ” 字被假借作否定性 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 “ 莫 ” 字 下 再加形 符“ 日 ” 成 “ 暮 ” 字来表示 “ 傍晚 ” 的意思, “ 莫 ” 和 “ 暮 ” 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六书: 指 古人归纳 的 六种 汉字造字方法 ,即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六书”这一名称最早见于 周礼 。 东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第一次对“六书”的含义作了解释,并举了例字。他说:“ 一曰指事 ,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 意 , 上下 是也。二曰象形 ,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 ,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 , 会意者,比类合谊, 以见指 撝 ,武信是也。五曰转注 ,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 ,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许慎的解说 是后世六书说的依据 。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说法不科学。实际上,汉字的造字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8 方法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只是一种用字方法。至于转注,文字学家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很难作出定论。 3.说文四大家 说文 四大家指的是清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四位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他们的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 隶变 指汉字形体由篆书演变为隶书。隶变的特点是把篆书圆润弯曲的笔画变为隶书方折波磔的笔画,把篆书的形象表义形态变为点画符号形态。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次质变,汉字经过隶变由古文字阶段转变为今文字阶段。 5 战国文字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所使用的文字,包括这一期的金文、玺印文、货币文、陶文、简牍文、帛书、石刻文字等。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不统于东周王室,所以 各国的 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战国文字可以分为 “ 六国文字 ” 和 “ 秦国文字 ” 两大系统。 “六国文字”主要 指 韩、赵、魏、齐、楚、燕 六国文字 ,“秦系文字”指秦国使用的文字。战国文字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6 今隶 隶书分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又称汉隶。 汉隶 的 结构和秦隶相同,只是笔画形态略有不同,有波势和挑法,以示区别 。此外,后人 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别称 楷书 为 “ 今隶 ” 。 7 隶古定(隶定) 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的字形,人们称之为“隶古定”。后来有人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隶定”和“隶变”不同,所形成的字形也不同。参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2005,78 页)。 二、写出下列古文字的楷书,并说明属于六书的哪一书: 1. 安(会意 ) . 车(象形) 3. 下(指事) 4. 禾(象形) 5. 朝(会意 ) . 犬(象形) 7. 春(形声) 8. 雉(形声或会意) 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9 9. 臣(象形) 自(象形) 11. 宝(会意) 12. 齿(象形) 13. 来(象形) 14. 竹(象形) 15. 意) 16. 而(象形) 17. 初(会意) 18. 秉(会意) 19. 为(会意 ) 20. 效(形声) 三、回答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 1)假借字是本无其字,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字指用“六书”中的假借造成的字,即“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本来没有正字,而借用某个字。例如艰难的“难”,借用表鸟名之“难”;自己的“自”,借用表鼻子之“自”。假借字与被借字字形上是一个字,属于用字法的范畴。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依据音同或音近的关系而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或通用字的现象。例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用跳蚤的“蚤”代替早晨的“早”,这是音同通假;“之死矢 靡它”,用箭矢的“矢”代替发誓的“誓”,这是音近通假。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均是已经造好的字,二者同时存在 。( 2)从时间长短来看,假借字则是一经借用便借而不还,永久替代。而通假字则是临时替代,离开特定语言环境后,通假字便不复存在。艰难之“难”借表鸟之“难”,借用后一直在使用,其使用范围超过其本义。“蚤”离开具体的语境,会认为是跳蚤之“蚤”,而不会被认为是早晨之“早”。 ( 3)假借字虽不能造出新字,但却能够产生新义,而通假字则不具备这一特点。例如“乌”本指乌鸦,假借为乌乎之“乌”,于是“乌”产生了叹词的义项。而“蚤 ”就无表早晨的义项。 2举例说明汉隶与小篆从笔形到结构的不同。 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10 3 试举例说明古今字产生的途径。 ( 1)本原字(古字)后来用作假借义,后起字(今字)表本义。例如:莫 暮。莫,本义为“日暮( 。后来无定代词“莫( 因音近假借“日莫”的“莫”字形,古字“莫”反倒专作假借义,今字“暮”专表本义。( 2)本原字(古字)表示引申义,后起字(今字)表本义。例:丞 拯。丞,甲骨文象一人陷落阱中,另一人伸手拯救,本义“拯救”,后引申为“辅助”,古字表引申义,今字表本义。( 3)后起字(今字)表 示某一引申义,本原字(古字)表示本义及其余的引申义。例:道 導。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道理”、“引导”,后另造今字“導”专表“引导”这一引申义。( 4)本原字(古字)产生的一些假借义,由本原字增添形旁构成后起字来表示。例:辟 避 僻。辟,甲骨文象人受凌迟刑罚之形,本义“刑法”;假借为躲避之“避”,另加形符辶(辵)构成今字“避”;又假借为偏僻之“僻”,另加形符“亻”构成今字“僻”。 4举例说明异体字形体构造差异的几种情况。 解释下列成语中斜体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 1 运 斤 成风 斤,斧子。 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11 2不 刊 之论 刊,删改、修订。 3口 诛 笔伐 诛,责备。 4家 给 人足 给,丰足,富裕。 5苟且偷 安 偷,得过且过,马马虎虎。 6 不足为 训 训,法则,准则,规范。 7 7 洞 若观火 洞, 透彻。 8 8尾大不 掉 掉,摇动。 9 9日 薄 西山 薄,迫近。 10 10 比 肩继踵 比,并。 1 2 3 4 5 6 7 8 9 10解释下列双音词中斜体加下划线的语素的意义: 1 楷 模 楷,法式,典范。 2 逗 留 逗,停留,停顿。 2 讽 诵 讽,背诵。 4树 艺 艺 ,种植。 5攻 伐 伐,功劳。 6 劝 勉 劝,勉励,奖励。 7 7 字 孕 字,生育。 8 8法 则 则,准则。 9 9容 止 止,仪容,礼貌。 10 10丰 登 登,庄稼成熟。 解释下列句中斜体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并根据同义联合的构词方式另写出一个含有其字的双音词: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 赡 也。 (孟子公孙丑上 ) 赡,充裕,足够。丰赡。 2 损 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 ) 损,减少。亏损。 3 以 防 止水,以沟荡水。 (周礼地官稻人 ) 防,堤岸,堤坝。堤防。 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12 4 文繁而义诡,意 局 而辞野。 ( 晋书潘岳传 ) 局,限制,拘束。局促。 5 二人相憎,而欲相 贼 也。 (韩非子内储说下 ) 贼,杀害,虐害。戕贼。 6 斩木为兵, 揭 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 揭,高举。揭举。 7 王素 慢 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 ) 慢,傲慢不敬。怠慢。 8 郭林宗至汝南 造 袁奉高。 (世说新语德行 ) 造,往,到。造访。 9 力不足者中道而 废 。 (论语雍也 ) 废,停止。废止。 10马 逸 不能止。 (左传成公二年 ) 逸,奔跑。奔逸。 说明 徒 字在句中的意义: 1舍车而 徒 。 (周易贲卦 ) 徒步,步行。 2帅 徒 以往。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 步兵。 3倒戟以御公 徒 。 (左传宣公二年 ) 徒众,手下人。 4 是鲁孔丘之 徒 与 ? (论语微子 ) 徒弟,门人。 5 徒 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 ) 只,仅仅。 6齐师 徒 归。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 徒然,空空的。 7非 徒 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 但。 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 以吾二人在也。 只,只是。 指出下列句子中斜体加粗的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 饮于 河 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同心之言,其 臭 如兰。 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今义专指臭味,词义范围缩小; 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13 3、缪公 怨 此三人,入于骨髓。 怨:古义指痛恨,今义指埋怨,词义程度由重变轻; 4、能 谤 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今义指诽谤,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 5、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 涕 ,中心不戚。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词义范围转移。 指出下列句子中斜体加粗的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 可杇也,于予与何 诛 ? 诛:古义指责备、今义指杀掉、杀死,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 羹 。 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类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入于其 宫 ,不见其妻,凶。 宫:古义泛指房屋、今义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 登大 坟 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坟:古义指大土堆、今义指坟墓,词义范围缩小 然谋臣与 爪牙 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爪牙:古义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将、今义指坏人的帮凶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 率时农夫,播厥百 谷 。 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今义专指谷子一种作物,词 义范围缩小 解释下列各句斜体加粗的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昔楚灵王好细 要 。 要:腰,本义 有时朝 发 白帝,暮到江陵。 发:出发,引申义 汉语 121 班古代汉语 1课后练习 14 臣侍君宴, 过 三爵,非礼也。 过:超过,引申义 防 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防备,堵塞,引申义 其御之妻自 门 间 而窥其夫。 间:门缝,本义 伐木不自其 本 ,必复生。 本:树根,本义 庖丁为文惠君 解 牛。 解:分解牛、杀牛,本义。 10、 指出下列句子中斜体加粗的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 股 ,血流至足。 股 :古义 大腿 ,今义机关组织名, 词义范围转移;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 恨 者。 恨: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