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1ppt课件_第1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1ppt课件_第2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1ppt课件_第3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1ppt课件_第4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1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健 康 教 育 学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意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 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骨骼 关节疾病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 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 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学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意义 健康老龄化的关键是预防非传染性疾病 在老年人迅速增加的世界里,健康的老龄对 国家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 儿童早期就开始的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乃是健康老龄的支柱。 中年以前( 45岁),非传染性疾病占所有疾病的主体,并造成绝大多数 的死亡。不论贫富,工业化的或发展中国家随着老龄化非传染性疾病 变为常见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费用很高,一旦得病就需长期持续用 药,因为往往不能治愈。 但是,老龄化带来的挑战,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 式和适当的预防行为加以克服。生命周期途径或于生命早期就确定健 康老龄阶段是必要的。研究不断表明,对慢性病的危险性如糖尿病或 心脏病的危险性根源开始于儿童早期会更好些。虽然发展为非传染性 疾病的危险性或成为残疾的危险性随年龄而增长,但缺少体力活动, 吸烟、饮酒和不适当的膳食都是可潜在增加此危险性的一些因素。 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高血压 冠心病 糖尿病 肿瘤 其他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中风 骨质疏松症 结 束 高血压 1、什么是高血压 2、发病因素 3、预防 心血管保健小口诀 合理膳食要牢记,一二三四五六七;一袋 牛奶二两米,三份蛋白四言句;五百克菜 六克盐,七杯开水喝到底。 “ 一 ” 指每天 1袋牛奶或豆奶; “ 二 ” 指每顿饭 2两主食, 每天 6两到 1斤; “ 三 ” 指每天 3份高蛋白( 1两瘦肉,或半 两黄豆,或 2两豆腐,或 1个鸡蛋等); “ 四 ” 指 4句话: “ 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 ; “ 五 ” 指每天 5百克( 1斤)新鲜蔬菜水果,以绿色、红色和黄色 蔬菜为宜; “ 六 ” 指每天盐的摄入量以 6到 9克为宜; “ 七 ” 指每天喝 7杯水( 200ml一杯)。 返回 冠心病 心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 , 而冠状动脉又是供应 心脏血液以维持心脏正常运转的。所以当冠状动脉 发生狭窄或阻塞时 , 心肌血液供应不好 , 心肌血流 量减少 , 供氧量减少。当冠心病患者体力劳动 , 情 绪激动时 , 增加了心肌需氧量 , 心肌缺氧矛盾进一 步突出 , 就产生了一系列症状。临床常见胸闷 , 气 短 , 心慌。可因一时或持续性心肌缺氧出现心绞痛 , 心肌梗塞。甚至猝死。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 梗塞和冠心病猝死(心跳骤停)。 冠心病 易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1、与性别、年龄、遗传和家庭史有关的因素 2、与代谢异常和疾病有关的内在因素 3、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环境有关的因素 冠心病 预防 防治冠心病的合理膳食原则如下: 1 、减少每日胆固醇的摄取。胆固醇的摄入量不应超过 300mg/日,或 100mg以下 /每千卡总热量。 2、 脂肪的摄入,不应超过总热量的 30%,其中饱和脂 肪酸应控制在占总热量的 10%以内。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 、使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 宜为 0 711 。 3、 食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少吃或不吃蔗糖或葡萄糖等 简单的碳水化合物。 4、 总热量限制在标准量以内,使体重维持在标准水平 ,如果超重 (标准体重 5公斤为正常 ) ,应进一步限制总 热量,或适当增加体力活动。 冠心病 5 、提倡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食用豆制品,食用 液体植物油。 6、 尽量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或胆固醇过多的肥肉 、动物油、高脂奶品及蛋黄、动物内脏等食品 7 、不要将饮用水软化。 8、 减少钠的摄入,以氯化钠计,每人的摄入量应 首先争取达到 10克 /日以下,将来能减至 5g /日以 下为最好。 9 、饮酒:不饮或少饮,每日量不超过 30g。 返回 糖尿病 糖尿病 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其对人体的危害 仅次于癌症。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 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带来的危害,几乎 都来自它的并发症。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合并 高血压者多达 1200万,脑卒中者 500万,冠心病 者 600万,双目失明者 45万,尿毒症者 50万。预 防糖尿病只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当这道防线被 击溃后,我们还有第二道防线,预防糖尿病并发 症;还有第三道防线,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引 起的残废和早亡。由于糖尿病本身及其合并症对 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越来越大,因此,我们有必 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寻找更好的药物和治疗方 法来攻克这一世界难题 什么是糖尿病 ?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及多种代谢紊乱 为特征的疾病。中国传统医学称之为 “ 消渴 病 ” 。 糖尿病的发病率如何 ?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据统计,现 在全球糖尿病病人有 1.5 个亿,专家预测到 2025 年将达 3 个亿,其中 75% 在印度、中 国等发展中国家,世界华人得糖尿病有上升 趋势,中国大陆已由十几年前 1% 的发病率 上升到目前的 2.53.25% 。其中半数病人不 知自己已患病。 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人口老化; 饮食失调; 长期案积; 运动少; 肥胖人数增多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 主要原因是体内的胰岛素供需不平衡所引起 。 胰岛素的概念 胰岛素来源于胰腺,由胰岛内的一种叫 细胞 产生,并释放入血液。胰岛素是一种分子量 较小的蛋白质,在体内的作用非常广泛,主 要是降低血糖,一旦缺乏或不能正常发挥作 用,就会产生糖尿病。 血糖是什么 ? 正常人血液内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简称 血糖,为人体提供能量。 糖尿病的症状 () 典型症状:多尿、多食、多饮、体重 减轻 ()可能症状:疲倦、皮肤搔痒、外阴发 痒(女)、包皮发炎(男)、出汗异常、视 力模糊、肢体发麻、蚁爬感、皮肤生疮、疖 、伤口不愈。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 糖尿病病人的家庭成员(遗传) ()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 () 生过巨婴的妇女 ()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者 () 40 岁以上、肥胖、体力活动少、工作 负担重 糖尿病有哪几类? () 1 型糖尿病 3 % ,年轻者多 () 2 型糖尿病约 97% ,高龄者多 () 妊娠糖尿病 () 其它特殊类型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糖尿病并发症 () 急性并发症 低血糖昏迷。 高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昏迷) 乳酸酸中毒 () 慢性并发症 肾脏:蛋白尿、感染、肾功能衰竭 心脏:冠状动脉栓塞、心绞痛、心衰、心律不整 大脑:脑充血、脑栓塞 半身不遂 眼睛: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失 明 足:麻木、缺血、无力、溃疡、截足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 糖尿病主要危害也就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是慢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我们主要指的是 有关血管的并发症。它包括大血管的并发症 还有微血管的并发症。微血管的并发症主要 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还有 糖尿病的神经病变,这此病变是糖尿病特有 的,就是非糖尿病病人没有的。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糖尿病动脉中央硬化引 起的一些病变。那么它主是累及冠状动脉,脑血管 ,还有周围的血管,那么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是冠 心病,心绞痛,心梗,累及脑血管的主要是脑血管 病变,脑梗塞,脑出血这些病变。累及外周血管主 要是下肢比较多见,引起下肢动脉的动脉闭塞症, 严重的就是引起间接性跛行,再严重的就是引起下 肢的坏疽。这些危害不但给病人的生活工作学习造 成危害,也给国家政府家庭带来经济上还有其它一 些负担。 第一是多懂一点,即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 ,对其危害多懂一点,对其防治措施多懂一 点。 第二要少吃一点,就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 ,不只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别是高热 量的副食也要少吃。 第三是勤动一点,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这样 控制了饮食,再加上增强了锻炼,体重就不至于 过胖。我们已经知道,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 因素,不肥胖,得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减少。 关于肥胖,还有一点必须提醒大家。肥胖可分为 两种类型,一种叫做苹果型肥胖,体型像个苹果 ,是圆的,肚子特别大,四肢则较细,也叫中心 性肥胖。这种肥胖者的脂肪都堆积在心脏、胰腺 、肝脏和肾脏周围,对身体影响很大,容易得糖 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苹果型肥胖在男性较为 常见,女性也有。另一种叫做梨型肥胖,脂肪主 要堆积在臀部和大腿,这种肥胖对健康的影响稍 微小一点。当然还是以不胖为好。如果你有苹果 型肥胖,腰围很粗,就更得注意加强身体锻炼。 第四、是放松一点,这是指心理调节方面的问题。一 个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也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因为吃得多、锻炼少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各种心理 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强胰岛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 生。有这种情况,也许你原来还得再过两年才会得 糖尿病,只因为一次大的精神刺激,很长时间愁眉 不展,可能很快就得糖尿病了。 返回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 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 局部肿块。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 和功能。它生长旺盛,常呈持续性生长。 癌的英文( cancer)名字,汉译意为 “螃 蟹 “。这就是说 “癌 “是一种无限制地向外周扩 散、浸润。 引起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1、烟草 2、酒精 3、环境 4、病毒 5、职业 6、遗传因素 恶性肿瘤的预防 癌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潜力还很大。这是因为在 致癌因素中,饮食因素占 35%,烟草占 30%,二 者相加约 65%,远远超过环境污染和病毒等其它 因素。生活方式的选择、生活习惯的改变完全是 自己决定的。这就是说预防癌症的主动性掌握在 自己手里。如: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不良生活 习惯,不吸烟,不饮酒,吃富含维生素 A、 C和维 生素 E的食物,并配合食用含有丰富维生素的新鲜 蔬菜和水果,少吃腌制、熏制、烧焦烧糊、发霉 变质的食物,绝对不吸烟,不饮酒或少饮酒,注 意饮食结构,这样患癌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据专家们的另一项统计,与职业和环境有关的 癌症大概不会超过 10%。来自遗传因素癌症 只占 2%。因此,只有了解了防癌的知识,加 强劳动保护,防止致癌粉尘的吸入,尽可能 避免与致癌物质接触。加强环境保护,防止 环境污染。做到这些对预防癌症是非常重要 的。 癌的预防 目前,世界各国医务界公认的防癌措施,是建 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选择致癌因素少或者没 有致癌因素的食品,科学合理地调整饮食结 构等。如能这样做,就可以减少一半患癌的 危险。专家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 1)积极治疗癌前病变,这对于预防癌症的发生是行之有效 的。 ( 2)保持良好的情绪,生活中应积极克服悲伤、焦虑、痛 苦、急躁的情绪,尽最大努力增加生活和工作中的欢乐,少 几分忧愁,多几分潇洒。学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情绪,养成胸 怀宽广,不计较事的品格。 ( 3)改掉吸烟嗜好,少饮酒可以降低癌症、尤其是肺癌的 发病率。 ( 4)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少吃酸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 果,不吃发霉烟熏食物,吃饭喝水时,不要很热硬,不要太 快,少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 5)提倡晚婚,要节制生育,注意妇女卫生,积极治疗妇 女病。提倡自己哺乳,哺乳期以一年左右为宜。 ( 6)开展群众性的普查普治,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为了 解病因,探索癌症的发生规律,进一步制定简便易行,行 之有效的防预防措施。 ( 7)做好三废处理,保护环境卫生,严防环境污染,调 查和妥善处理致癌物质。 ( 8)从事与癌症有关系的职业人群,要严格遵守操作规 程,加强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与致癌物质的接触时间及数 量,并做好定期的体格检查工作。 ( 9)大力提倡发展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癌症 的能力。 ( 10)应选择低脂肪食品。高脂肪饮食可使大肠内正 常的厌氧菌将胆汁的有关成分转变成致癌物质。 ( 11)防霉。发霉的粮食及食品中常可查出致癌物质 黄曲霉毒素。因此,应大力宣传粮食收割后尽快晒 干或烘干,粮食贮存的地点应通风干燥。日常生活 中,如果馒头、面包、米饭等食品有了霉变或长出 黄色、青色细毛是绝对不能再食用的。现代家庭中 的冰箱冷藏存放食品,一般不要超过 7天,即使冷 冻,也不应超过 3个月。 哪些蔬菜具有抗癌作用? 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不久前对 26万人饮食 生活与癌的关系统计调查,证明了蔬菜的防 癌作用。通过对 40多种蔬菜抗癌成分的分析 及实验性抑癌实验结果,从高到低排出了 20 种对肿瘤有显著抑制效应的蔬菜名单: 熟红薯( 98.7%)、生红薯( 94.4%)、芦笋 ( 93.9%)、花椰菜( 82.8%),卷心菜( 91.4%)、菜花( 90.8%),欧芹( 83.7% ),茄子皮( 74%),甜椒( 55.5%),胡 萝卜( 46.5%),金花菜( 37.6%),荠菜 ( 35.4%),苤蓝( 34.7%),芥菜( 32.9%),雪里蕻( 29.8%),番茄( 23.9%),大葱( 16.3%),大蒜( 15.9% ),黄瓜( 14.3%),大白菜( 7.4%)。 国际上公认的饮食防癌 “十要 “指什么? ( 1)少吃脂肪、肉类和使身体过于肥胖的食物。 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人,有近半数易患癌症。 ( 2)不能吃霉变的花生米、黄豆、玉米、油脂等 粮油食物。 ( 3)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水果、菇类等。以增 加体内的维生素,抑制癌细胞的繁殖。 ( 4)多吃含维生素 A和 B的食物,如肝、蛋、奶等 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