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加热蒸汽装置设计说明书_第1页
蒸发器加热蒸汽装置设计说明书_第2页
蒸发器加热蒸汽装置设计说明书_第3页
蒸发器加热蒸汽装置设计说明书_第4页
蒸发器加热蒸汽装置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1 - 蒸发器加热蒸汽装置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 发操作条件的确定 蒸发操作条件的确定主要指蒸发器加热蒸汽的压强(或温度)、冷凝器的操作压强(或温度)的选定。正确的选择蒸发过程的操作条件,对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能耗极为重要。 ( 1)加热蒸汽压强的确定原则 蒸发是一个消耗大量加热蒸汽而又产生大量二次蒸汽的过程。从节能观点出发,应充分利用二次蒸汽作为后续蒸发过或其他加热过程的热源,即要求蒸发装置能够提供温度较高的二次蒸汽。这样既可以减少锅炉产生蒸汽的消耗量,又可以减少末效进入冷凝器的二次蒸汽量,提高蒸汽 的利用率。但是,通常所用饱和蒸汽的温度不超过180,否则将增加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一般的加热压强在 300围之内。该设计过程加热压强应在 500 充分考虑以上选用原则选择加热蒸汽压强为 600于选择沸点进料,则加热蒸汽的其他物理参数 如下: 压强( 温度() 汽化潜热( kJ/ 600 2)冷凝器操作压强的确定原则 当一效加热蒸汽压强时,末效应采用真空操作,此时各效二次蒸汽温度低,进入冷凝器 冷凝需要消耗大量冷却水,而且溶液粘度大,传热差;若一效采用较高蒸汽压强,末效可以采用常压或加压蒸发,此时末效产生的二次蒸汽具有较高的温度,可以全部利用。为充分利用热源,同时考虑 设计采用真空蒸发,通常冷凝器的最大真空度为 80 90 设计预选 62 于本地大气为 92 - 2 - 则冷凝器的绝对压强为 30 应温度、汽化潜热 如下: 压强( 温度() 汽化潜热( kJ/ 30 发器的类型选 择 化工生产中,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物料的蒸发浓缩,出现了各种不同结构型式的蒸发器,面对种类繁多的蒸发器,在结构和操作上必须有利于蒸发过程的进行,为此在选择上应考虑一下原则: ( 1)尽量保证较大的传热系数,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 2)生产能力大,能完善分离液沫,尽量减慢传热面上垢层的生成; ( 3)构造简单,操作维修和清洗方便,造价低,使用寿命长; ( 4)能适应所蒸发物料的一些工艺特性(如粘度、起泡性、热敏性、结垢性、腐蚀性等)。 选用结果: 根据蒸发器的选用原则,本设计选用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下面对其特性作一简单介绍: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又称标准蒸发器。其加热室由一垂直的加热管束(沸腾管束)构成,管束中央有一根直径较大的管子叫做中央循环管,其截面积一般是加热管束截面积的 40% 100%。加热管长一般为 1 2m,直径 25 75径比为 20造方便、操作可靠,是大型工业生产中使用广泛且历史长久的一种蒸发器。至今在化工、轻工业等行业中被广泛采用。但由于结构上的限制,其循环速度较低(一般在 s 以下);管内溶液组成始终接近完成液组成,因而溶液的沸点高、有效温差小;设备的清洗和检修不够方便 。其适用于结垢不严重、有少量结晶析出和腐蚀性较小的溶液。 有以上可知,虽然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有不尽如意的地方,但就其主要影响因素来说,选择它还是很有利的。 效蒸发效数的确定 流程设计时效数是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为充分利用热能,生产过程一般选用多效 - 3 - 蒸发,但效数的选择同样受经济性和技术性的限制。经济上,虽效数的增加,操作费用降低,但设备费用增加,而且节省的生蒸汽量越来越少,无必要无限增加效数;技术上,效数过多,蒸发操作将难于进行。 鉴于上述原因,充分利用热能为目的采用多效蒸发,同时考虑经济和技术的要求,效 数不可过多,同时 于其沸点升高较大,故本设计采用 3效蒸发。 效蒸发流程的选择 多效蒸发操作流程根据加热蒸汽与料液的流向不同,可分为并流、逆流、平流及错流四种。 本设计选用并流,主要考虑并流的如下优点: 各效间有较大的压强差,料液能自动从前效进入后效,可省去输料泵;前效的温度高于后效,料液从前效进入后效时呈过热状态,可以产生自蒸发;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应用广泛。 第二章 计 各效蒸 发 量和完成液 浓 度 ( 1) 其中 F 每小 时 的 进 料量, Kg/h W 每小 时 的水份蒸 发总 量, Kg/h W F( 13024300 10400003( 1 3704Kg/h 假设各效蒸发量相等 + 计 算出各效的蒸 发 量 - 4 - 3704=h 由( 1)式得 ) ( 2) 由( 2)式得 计 算出各效的 浓 度 0 = 10= = 估计 各效液的蒸汽温度 T 一般加热蒸汽压强 冷凝器中的操作压强 00 0 效 间 的平均 压力 差 为 p=3 30600 =190各效 压力 差可求得各效蒸 发室的压力 ,即 1P =i = 600 190=410 P = 600190=220 P = 30 1 有 关资 料列表 效数 各效蒸发室 压 强 10 220 30 - 5 - 二次蒸 气温 度 , (或下一效加 热 蒸汽 温 度 ) 23 次蒸气的气化 潜热 , g (或下一效加 热 蒸气的 氢 化 热 ) 求各效因溶液沸点而引起的温度损失 计算溶液温差蒸汽压下降引起的温度 差 K=1+ M=x 1上述式中: k 和 m x 量分率。 第一效: K=1+1+=x 1 = =第二效: K=1+=x 123+ 2 = = - 6 - 第三效: K=1+1+ M=x m= 3 = 所以 = 求由于液柱静压力而引起的温度损失 为 方便起 见 , 以液 层 中 点处压力 和沸 点 代表整 个 液 层的 平均 压力 和平均 温 度 , 根据流 体静 力 学 方程 , 液 层的 平均 压力 区值( L= + 2 其中 度 , m)( 3) = ( 4) 式中: 水的沸点, p p 下水的沸点, 3/Kg m ; L m 。 所以 + 2410 +10002 = + 2220 +10002 = + 2 30+10002 = - 7 - 由平均 压力 查得 对应饱 和 温 度 为 T T T 所以 1 = T T 1 = 2 = T T 2 = 123= 3 = T T 3 = 故 = 由流 动 阻力引起的 温 差 损 失 取 经验 值 1, 即 1 = 2 = 3 =1 , 则 =3 综 合 (1)(2)(3)步得 总温 度 损 失 = + + = 3= 各效料液的 温 度和有效 总温 差 各效 温 度 损 失 i= 1 + 1 + 1 得 1= 1 + 1 + 1 = 1 = 2= 2 + 2 + 2 = 1 = 3= 3 + 3 + 3 = 各效料液的 温 度 为 由 i + i 1 + 1= 2 + 2=123+ - 8 - 3 + 3= 由手 册 查得 600 和汽 温 度 为 气化 潜热为 g, 因 - - - - 23- 以 t = ( i= 加 热 蒸气消耗量和各效蒸 发水 量的初步 计 算 由热 量衡算式 1Q( 4) 在 (4)式 , 其中 蒸气量 ,Kg/h; 蒸汽的汽化 潜热 , 1r热 , 容 ,( ); 容 , ( ); ti,为 地 度 (沸 点 ), ; 1Q量 , 由 (4)式 两边 同 时 除以1r得 : r+( 1r1r( 5) 由式 (5)去掉 - 1Q/1r,乘以 热利 用系 数 i, 表示上式得 : - 9 - i 1r+( 1r- 1Q/1r 对 于沸 点进 料 t0= 虑 到 液 浓 度 浓缩热影响 , 热利 用系 数 算式 为i = 其中 为 第 i 效蒸 发 器中液料溶 质质 量分 数 的 变 化 . 8 7 1 2 8 9 7 9 3 第效 热衡 算式 为 1( 11111 =111 111 (a) 第效 热衡 算式 为 1 2 1 22 0 122()p p wW r t W ( 1 b) 第效 2 3 2 33 3 0 1 233 ( ) p p w p wW r t C W C W 3 3 3)1 8 5 5( 3 3 9 68 9 12 D (c) 又 W1+3=3704 (d) - 10 - 联 解式 (a)至 (d),可得 h h h h 蒸 发 器 传热 面 积 估算 ii t , 600 =106 W - 1=111 2=3600 =106 W - 2= 222= 3= 8 0 0 0 3 3 53 106 W - 23- 3= 333= 差 a xm i n 差 较 大, 应调 整各效有效 温 差,使三 个蒸 发 器的 传热 面 积尽 量相等。 有效 温 差的再分配 - 11 - 取平均面 积 使各值保持不 变则 有 i 中 是各效 经过 有效 温 差再分配后的 温 差 =11 = =22 = =33 = 重复上述步 骤 计算各效料液的质量分数 0 =2=210=5 5 = 3= 计 算各效料液 温 度 因末效完成液 浓 度和二次蒸 发 汽 压力 均不 变 ,各种 温 度差 损 失可 视为恒定 ,故末效溶液 温 度仍 为 则 第效加 热 蒸气的 温 度 为 2 = = 则 效二次蒸温度; = X=1+1+ - 12 - M=x m= 2 = 由 =表 计算得溶液的平均密度 =, p =据公式 + 2算得 2 = 2=1 2t = 2T + 2 + 2 + 2= = = = =1+0142 =x m= 1 = 由 =出 p = 2 的求法一致可得1=1133 3/Kg m ,则根据公式 + 2算得 表计算得 1 = 1 =1 - 13 - + 1 + 1 + 1 = 温 差重新分配后各效 温 度列于表 2 表 2 各效 温 差重新分配表 效次 加 热 蒸汽 温 度, 1 =2 =效 温 差, = = =27 料液 温 度, 各效 热 量衡算 查手 册 得出 = =g ; = =g ; = =g 。 第效 1 = =(1=111 111 41 (e) 第效 2 = =(2= 21 0 3 9)1 8 5 5( 0 3 4 19 0 1 14 - =D ( f) 第效 3 = =( 3 2 33 3 0 1 233 ( ) p p w p wW r t C W C W 3 3 5 5( 3 3 0 38 9 3 12 D (g) 又 2+704 (h) 联 解式 (e)至式 (h),得 h h g/h h 与第一次 结 果比 较 , 计 算 结 果均在 各效蒸 发 量 计 算 结 果合理 蒸 发 器 传热 面 积计 算 163 0 0 9 1 3 W = - 15 - 11 2= 63 0 0 4 3 2 W = 222= 3= 63 107 7 0 0 0 6 0 W = 333= 差 a xm 代 计 算 结 果不合理。重新计算 效温差的再分配 取平均面 积 使各值保持不 变则 有 i 中 是各效 经过 有效 温 差再分配后的 温 差 111 222 2.7 - 16 - 333 复上述步 骤 计算各效料液的质量分数 0 =2=210=5 5 =3= 计 算 各效料液 温 度 则 第效加 热 蒸气的 温 度 为 2 = t= 7= 则效二次蒸温度; = X=1+1+ M=x m= 2 = 由 =表计算得溶液的平均密度 =1185 3/Kg m , p = + 2算得 2 = = - 17 - 2=1 2t = 2T + 2 + 2 + 2= = t= 由 = =1+=x m= 1 = 由 =出 p = 2 的求法一致可得1=1133 3/Kg m , 则根据公式 + 2算得 表计算得 1 = 1 =1 1T + 1 + 1 + 1 = 差重新分配后各效 温 度列于表 3 表 3 各效 温 差重新分配表 效次 加 热 蒸汽 温 度 1 =2 =- 18 - 有效 温 差, 1t=t =t =液 温 度, 49.3 各效 热 量衡算 查手 册 得出 = =g = =g = =J/ 第效 1 = =(1=111 111 9 5 10 919 6 (e) 第效 2 = =(2= 21 0 3 9)1 8 5 5( 0 3 1 09 4 6 1 ( f) 第效 3 = =( 3 2 33 3 0 1 233 ( ) p p w p wW r t C W C W - 19 - 3 3 5 5( 3 3 0 38 9 1 12 (g) 又 2+704 (h) 联 解式 (e)至式 (h),得 h h g/h h 与第一次 结 果比 较 , 计 算 结 果均 在 下,故各效蒸 发 量 计 算 结 果合理 蒸 发 器 传热 面 积计 算 163 107 5 0 0 9 0 4 W 1t= 11QK t 2= 63 107 2 0 0 1 4 3 W 2t= - 20 - 22QK t 3= 63 0 0 0 5 6 W 3t=3=333QK t 差 0 0 1 3 a xm i n 1 1 0 % ) ( 4 8 . 4 5 9 4 8 . 5 2 4 8 . 4 5 63)( 1+10%) =代 计 算 结 果合理,取平均 传热 面 积 S=算结果列表 表 3 计 算 结 果表 效次 冷凝器 加 热 蒸 气温 度 作 压力,10 220 30 30 溶液 温 度 ( 沸点 ) 完成液 浓 度% 0 蒸 发 量 g/h 蒸 汽 消 耗 量D,kg/h 传热 面 积 - 21 - 器的主要 结 构尺寸的 计 算 加 热管 的 选择 和管 数 的初步估算 计算平均面积; S=53需管 子数 n =)其中 S 蒸 发 器的 传热 面 积 , 前面的 工艺计 算 决定 加 热管 外 径 , m L 加 热管长 度, m,取 L=3m,8 n = 3 根 循 环 管的 选择 有 经验 公式循 环 管 内径 38=394查表取1D=426 壁厚 12 加 热 室直 径 及加 热管数 目的确定 按正三角形排列,管束中心 在线 管 数 .1 n =53 =14 b =d t=48- 22 - 加 热 室 内径 Di=t(2b 其中 心距 (142 38取 00最小壁厚 10图得管数 n=234 分离室直 径 和高度的确定 分类 室的体 积 V=中 W 为 某效蒸 发 器的二次蒸气流量, kg/h 为 某效蒸 发 器的二次蒸气的密度, kg/气体 积强 度, 一般 允许 值 为 s) 取 W=h;为第三效二次蒸汽冷凝温度 的密度 即 =U=s) 所以 600/分离室高度 : V=4 :D=2 求出 H= D= 接管尺寸的确定 流体 进出 口的 内径按 d= 算 ( 1)溶 液进出 口 因 为 第一效的流量最大,所以取其 为计 算量 - 23 - 600/m3/s 因 为 其流 动为强 制流 动 , u =1m/s,所以取 u = 2 m/s 则 有 d= m,取管 为 32 ( 2)加 热 蒸汽 进 口与二次蒸气接管 加热蒸汽即为各效 二次蒸汽,故其接管尺寸相同,因此取体积流量最大者计算尺寸。 加热蒸汽温度 1T =T=T =热蒸气密度kg/次蒸汽温度 1T=T =T=次蒸汽密度kg/ 热蒸汽流量 Kg/h 1D =W =W =积流量 3- 24 - 二次蒸汽流量 Kg/h 1W =W =W =积流量 3据公式 d= 计算: 加热蒸汽:取 u=40 m/s ; 2d=次蒸汽: d=以取 273 12 3)冷凝水出口 第一效 质量流量最大,所以用第一效质量流量来计算冷凝水出口管尺寸,按自然流 动 的液体 计 算, u=1 3 m/s,取 u=2m/s, 则计 算出 d= 14= 4 1 3 0 4 . 4 13 6 0 0 9 0 7 2 =管 17 实际 流体流速 为 u=24 1 3 0 4 . . 4 1 2 . 2 63 . 1 4 0 . 0 1 5 9 1 7 3 6 0 0 m/s 第三章三效蒸发器结构尺寸结果汇总 表 6 蒸 发 器的主要 结 构尺寸的确定 加热管主要结构 设计尺寸 加热管(无缝钢管)管径规格 38 2.5 热管 ( 无缝钢 管) 长 度 3 m 加 热管 ( 无缝钢 管 )管 数 循 环 管 规 格 426 12 热 室 内径 900 离室直 径 900 离室高度 1800 液进出 口 管径 32 0.6 热 蒸气 进出 口与二次蒸气出口 管径 273 12 凝水出口 管径 17 0.5 - 25 - 第四章对设计的评述 这次设计基本上可以,但是在细节上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说,确定各效的 ,在教材中 的计算只需查找杜林规则曲线,在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但是我觉得这种方法确定的结果不够精确,所以在计算中没有采用这种方法,但是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计算太过繁琐,一不注意就会就会导致计算错误,如果及时发现,还可以及时纠正,否则就会对后面的计算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