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_第1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_第2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_第3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_第4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 一立项依据 根据 2006 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申报指南(豫财办建 2006129 号)的通知精神,受鲁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 (集团 )有限公司编制了河南省鲁山县地热温泉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 ,并提交河南省平顶山市财政局和国土资源局进行项目初审,然后向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进行项目申报,对河南省鲁山县地热温泉地质遗迹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建立省级地质公园,从而促进地方经济与自然地质景观的和谐发展。 根据该区地质研究 程度,地质遗迹分布状况,地质遗迹调查和保护计划投入的工作量,本次申请资 金 元, 专款专用。 项目工作起止时间: 2007 年 1 月 12 月。 项目申报单位:平顶山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 项目承担单位:河南省鲁山县国土资源局 设计编制单位: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 (集团 )有限公司 二、地质遗迹保护目的意义 本区 地属于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支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受多次构造变动,但东西方向构造清晰可见,构成工作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同时,新生代岩浆多次喷溢,温泉的出露,证明晚近时期仍在活动。 近几年鲁山县人 民政府非常重视对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多次对温泉进行全项水质检测,有 50 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元素组分,特别是含有较高可软化血管、缓解中老年人动脉硬化的硅酸盐类;有壮骨骼、防治心血管疾病 2 的锶;有显抗癌作用的硒与钼;有促进发育、延缓衰老的铬;有中和胃酸、溶解结石、调整血液酸碱平衡的重碳酸根等。医疗实践证明,对人体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病及肌体代进和内分泌等 50 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康复率 有效率 96以上。 经有关专家鉴定,鲁山县地热温泉带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地热温泉带地下热水资源量丰富,自流水量每日 2500 吨 温泉带共有六处:上汤、温汤、中汤、下汤、婆娑街、碱厂等以温泉“六景”而驰名。 为保证地热温泉水的长期开采和利用,建议今后建立温泉带地热温泉地质公园,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加强对地下热水的水位、水量、水温及水质等项的长期动态监测与卫生防护,防止过量开采及水质污染。 河南省鲁山县温泉带地热温泉地质遗迹:地热温泉、新构造运动遗迹、古火山机构、中岳运动构造遗迹均具有典型性、稀有性、自然属性、系统完整性,融地学科普、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地貌景观、生 态环境等为一体,是进行地球科学研究、普及地学知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胜地,是认识自然的天然知识宝库。 因而, 对本区 的 地质遗迹进行保护, 发现 和 评估地质遗迹的科 学 价值、美学价值以及 历史 文化价值,是 对 地质遗迹保护 和 地质遗迹资源开发潜力的鉴定,将支持 本 区在文化、环境上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 遵循“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建立地质公园,在保护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开发、管理, 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可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共同得到合理的开发和保护, 进 而 达到保护地质遗迹的 目的, 对促进地学科普教育、资源保护、生态旅游 ,提 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三、地质遗迹调查和保护现状 工作区对生态系统和部分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已建立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体系,依法实施保护和管理。但园区没有开展过以地质遗迹保护为专题的综合考察和研究工作,没有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或地质公园,没有保护管理机构,对地质遗迹没有实质性的保护工作。 四、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根据 2006 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申报指南(豫财办建 2006129 号)的 通知精神,针对本区地质遗迹特征及地质遗迹调查保护现状,本次工作目标是: 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按照省级地质公园的标准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进行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的规划和初步建设,以达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地质遗迹的目的。 (二)工作任务 依据上述工作目标,确定本次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具体任务是: 1按照省级地质公园的标准要求,系统搜集资料,全面开展地质遗迹综合考察工作,查明地质遗迹类型、分布与形成条件,系统全面地掌握资源和环境本底 ; 2、对地质遗迹进行分类评价,界定地质遗迹保护内容和保护区,深入挖掘地质遗迹的科学内涵; 3、对地质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4 第二节 工作区范围及交通 一、工作区范围 本次工作范围,西起上汤镇,东至婆娑街,北自外方山,南至城皇顶山,行政区属于鲁山县,面积约 方公里。地理位置:东径 112 2400 48 00 、北纬 33 41 30 52 00。 二、交通条件 地热温泉地质公园位于鲁山县西 23 公里,是连接豫东、豫西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焦作 312 国道、南阳鲁山路通过,交通便利。同时,园区的内各乡镇和较大村庄有水泥路相连,村与村之间为沙石公路,因此通过公路、铁路可直达洛阳、郑州、北京、武昌、重庆、成都、上海等地,交通便利(图 1 所示)。 5 图 1 交 通 位 置 图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一、本区在大地构造与大地地貌上的位置 本区处在秦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支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受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以东西向构造为主,构造遗迹清晰可见,构成该区段的基本格架。 工作区属淮河流域,沙 河的主河道贯穿整个工作区,其余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山前地带水库有昭平台水库。 二、地形地貌 本区北靠 莫北山垛, 南依沙河。地貌上西南部属低山区,北部为丘陵区, 6 南中部为沙河冲洪积平原。总体属于轻度切割浑圆状低山岳陵区,海拔标高180。最高山峰为城皇顶山,海拔 低处海拔 形起伏小,为主要的耕作区。 三、水文气象 本区气候类型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多风。据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 最大降水量 最小降水量 平均蒸发量 平均温度 14 8,日极端高温 全年无霜期 215。日照 时。 地表水系均属淮河水系。沙河呈东西向展布,贯穿整个工作区并注入北昭平台水库,其多年平均流量 3/秒,最大流量 2720 米 3/秒,最小流量 3/秒,最高水位 ,最低水位 。昭平台水库位于沙河下游,总库容 方,可灌溉百亩良田。 四、社会经济概况 本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电力资 源充沛、信息网络覆盖全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区内共发现煤、铝、铜、铅、锌、铁、地热矿泉水、磷、玄武岩等 42 种矿产,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百里煤海之称。工业以采矿、发电、建材、陶瓷、机械、化工等行业为主,具有工业基础较好、门类较齐全的特点。 本区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适宜农、牧、林业全面发展。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花生、烟叶、瓜果为主。一些非金属矿产,如莹石、磷矿、碱矿处在开采阶段,伏牛山的木材、核桃、木耳等名优土特产闻名全国。 总体上,本区地理位置适中、文化博大精深、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 7 业基础较 好,农业底子深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又必将成为鲁山县经济发展中的阳光,造福于鲁山县人民。 8 第二章 地质研究程度及对以往地质遗迹保护与规划建设的评价 第一节 以往地质研究程度 园区所处区域属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支部分,经受多次构造变动, 地质构造复杂,赋存丰富的矿产资源, 吸引了众多地质工作者来此探查研究。1950 年以后,地质工作全面展开。 工作区内自 1956 年以来地质研究工作已启动,其涉及的方面多层次程度较高。 1、 1956由 秦岭区测队承担鲁山县区域地质测量,并提交 1:20万鲁山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 2、 1969 年由河南省水文队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测量,提交 1:5 万综合水文地质测量报告。 3、 1974由河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管理处分两个阶段完成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勘探等工作,全面系统的对鲁山县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矿产资源进行调查,初步建立了区域地质构造的框架,特别是对东西向主干断裂和次级地质构造进行准确测绘及系统的描述。 4、鲁山县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局全面、系统、实事求是的总结了鲁山县以往地 质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矿业开发等诸项工作成果,并结合地学发展动态对农业地质、地质灾害、旅游地质进行了阐述和初步的规划分区。在旅游地质资源方面,根据掌握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等特征,结合地理位置,将全县划分为城皇顶山旅游区、地热温泉旅游区、昭平台水库旅游区、莫北垛山旅游区四个旅游地质资源区,分区概述了各区已知地质 9 遗迹的总体特征、风景名胜景点。 另外,通过广大地质工作者对本区地层、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等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发表了大量的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和专题研究报告。基础地质方面 重要的学术论文和专题报告如下: 1、杨志坚, 1958,豫西下古生代地层及其对比 2、刘长安,林尉兴, 1961,华北南部古生代初期冰碛层及其意义 3、河南省区域地质志, 1989,河南地质局区调队 4、河南省地质矿产志, 1992,河南省地质矿产厅 第二节 以往地质遗迹保护与规划建设的评价 一、国土、旅游、文化、林业等部门对地质遗迹的保护与规划情况 为了开发利用地热温泉带地下热水资源, 现已有县疗养院、镇疗养所、村疗养站、个体疗养点多级疗养机构。共设有病床 1000 多张,接待病人多达1000 余人。但是缺 乏有序规划,没有形成市场优势,对珍贵的地热温泉遗迹存在乱采无序的状态。 二、地质遗迹保护与规划建设的评价 目前,本区没有开展过以地质遗迹保护为专题的综合考察和研究工作,没有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或地质公园,没有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机构。因此,在此建立鲁山县地热温泉地质公园是在必行,大势所趋,它的建立一定能够在开发中保护地质遗迹,在保护中有效的开发地质遗迹。 10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地质遗迹特征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公园地处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支部分,经过多次构造变动,东西向构造尤为突出,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形 成了以东西为主干断裂的构造格架和特有的沉积建造、火山活动、岩浆侵入和构造变形特征。 一、 地层 工作区属中朝准地台基底的一部分,区内出露的地层有 :太古界太华岩群,中元古界熊耳群、汝阳群,下古生界寒武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 1、太古界太华群 ( 1)下太华群( 以角闪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为主,间夹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二长片麻岩,总厚度大于 2500 米,分布面积约 247 平方公里。 ( 2)上太华群( 整合于下太华群之上,以斜长角闪岩、斜 长片麻岩为主,间夹石英云母片岩,底部石墨大理岩,总厚度 1000。底部石墨大理岩厚 5,层位稳定,可作下太华划分的标志层。分布面积75 平方公里。 2、元古界 Z) 根据沉积岩相和建造可划分为下、中、上三统。 ( 1)震旦系下统:为一套海底喷发的火山岩系。根据岩相和沉积韵律可划分为中熊耳组和上熊耳组。 中熊耳组( 分布于木植街蝉堂一带,不整合于上太华群之上。下部为流纹斑岩夹安山玢岩、碎屑质凝灰岩,厚度 150 米;中部以流纹斑岩为主夹灰色安山玢岩、石英斑岩,厚度 800 米;上部 以集块岩为主,夹 11 安山玢岩、碎屑质凝灰岩、大理岩,厚度 250 米;总厚度 1200 米。方公里。 上熊耳组( 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部的靳村土六及东部的草店、石门一带,整合于中熊耳组之上。根据岩相和建造又可分上下两段。 上熊耳组( 多种安山玢岩及暗紫色英安岩、玻璃质安山岩,其次为流纹斑岩、各种成份的凝灰岩,偶夹玄武玢岩、辉绿岩、细碧岩、灰岩、板岩,总厚度为 1000,分布面积 6772 平方公里。 上熊耳组上段( 以灰绿色、紫灰色安山玢岩为主,常夹紫灰 色英安岩及灰绿色玻璃质安山玢岩,紫红色层状及透镜体状砂质碎屑凝灰岩、流纹斑岩、玄武玢岩等,总厚度 250,分布面积 方公里。 ( 2)震旦系中上统:主要由一套陆源碎屑建造和浅海相碳酸盐央建造组成,分布于黑虎庙、三岔口一带,中统可划分为三组,上统可划分为四组。分述如下: 震旦系中统( 马山口组( 平行线角度不整合于上熊耳组之上。岩性为一套紫红色厚层含铁石英砂岩、红色页岩和底砾岩,荡泽河右岸底部夹喷发岩,厚度130,分布面积 18 平方公里。 武湾组( 紫红色、黄白 色薄层石英砂岩、石英岩夹紫色页岩,厚度 60,分布面积 方公里。 岱嵋寨组( 黄白色厚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页岩,厚 100,分布面积 方公里。 震旦系上统( 崔庄组( 紫色、灰绿色砂质页岩、钙质页岩夹石英砂岩、泥灰岩,厚度 90,分布面积 方公里。 三教堂组( 上部为灰绿色页岩,下部为白色厚层石英岩夹紫色砂质页岩、石英砂岩,厚度 45,分布面积 方公里。 洛峪口组( 暗红色白云质灰岩,厚度 25,分 布面积 12 方公里。 罗圈组( 暗紫色、黄绿色砾岩、泥砂质砾岩,顶部为页岩及粉砂岩,厚度 20,分布面积 方公里。 3、古生界 ( 1)寒武系():主要分布于梁洼至付岭、商店至高沟一带,为一套海相、滨海相地层建造,平行不整合于震旦系之上。依据岩性和建造可划分为下、中、上三统。 寒武系下统( 1):又可分辛集组( 1x)、侏砂洞组( 1z)和 31。分述如下: 辛集组( 1x):含胶磷矿的长石石英砂岩和海绿石长石石英砂岩,厚度10 80 米,分布面积 方公里。 朱砂洞组( 1z):下部为杂色泥质灰岩、貂皮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燧石灰岩,上部为巨厚层状灰岩,厚 160,分布面积 方公里。 31:紫红色薄层泥质灰岩夹紫色页岩,厚度 80,分布面积 寒武系中统( 2):又可分徐庄阶和张夏阶。 A、徐庄阶( 2x):根据岩性组合又可分为两段。 徐庄阶下段( 2以暗紫色云母质砂页岩及薄层状铁质胶结海绿石粉砂岩为主,夹层状或透镜体状灰岩、鲕状灰岩,厚 120,分布面积 徐庄上段( 2灰色致密灰岩,顶部有一层 8厚的黄绿色页岩,厚 50,分布面积 方公里。 B、张夏阶( 2z):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致密灰岩,局部夹白云质灰岩,厚 70,分布面积 方公里。 寒武系上统( 3):底部为角砾状灰岩,厚 5,上部与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局部夹鲕状灰岩及竹叶状灰岩,单层厚 ;地层总厚度40。分布面积 方公里。 13 ( 2)石炭系 石炭系中、上统( 2+3):分布于梁洼及娘娘山一带,平行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由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组成:底部为铝土质页岩;其上为含燧石 结核的薄层灰岩与页岩互层夹煤层及石英砂岩,厚 30。分布面积 ( 3)二叠系 二叠系下统( 分布于梁洼、边庄一带。为一套滨海陆源碎屑建造(含煤):下部以页岩为主夹砂岩及煤层;中上部砂页岩互层。砂岩共 30 余层,单层最大厚度可达 40 余米,一般为 5,多延伸 400,以透镜体状、波浪状起伏尖灭,或为页岩所代替,只有个别层位较稳定。总厚度 320米,分布面积 方公里。 4、新生界 下第三系( E):分布于大店头、段店附近,下王庄王楼凌楼一带亦有分布,不整合于下二 叠系之上。以红色砾岩、疏松砂岩为主夹泥岩及薄层泥灰岩,厚 15,分布面积 方公里。 上第三系( N):分布于大营以南,老饭店至东火山一带,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于各时代地层之上。属中性喷发岩:岩性以紫红色、浅灰色玻璃质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为主,夹集块岩及少量凝灰岩。厚 120 米,分布面积 方公里。 5、新生界第四系( Q) 区内第四系广泛分布。根据其沉积物及地貌特征,将区内第四系按成因类型及其相对时代划分为 :下更新统( 中更新统( 上更新统全新统( ( 1)下更新统( 分布于昭平台水库东西两侧和鲁山山前盆地 30 米以下,由一套冰水冰湖相沉积的亚粘土、泥质砂、砂砾石组成。地表出露约 40 ( 2)中更新统( 14 分布于丘陵垄状岗地,以泥质砂卵石、粘土为主,其中夹钙质结核,粘土具塑性,分布面积约 50 平方公里。 ( 3)上更新统全新统( 主要分布于沙河两岸,绝对标高 130,高出河床 10,主要由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组成。 ( 4)上更新统全新统( al+ 主要分布于沙河山前盆地中 ,组成河流的阶地,由一套冲洪积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组成。 ( 5)全新统( 分布于沙河河槽及漫滩低阶地,宽度 400,堆积厚度 10 米,由亚粘土、砂砾石组成。 二、构造 区域属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支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受多次构造变动,东西向地质构造尤为清晰,构成工作区内基本的地质构造格架,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且规模宏大,延伸远,主要由一系列褶皱带、断裂带、变质带和挤压片理化带组成。主要有车村下汤深大断裂: 车村下汤深大断裂:是东西构造带的主要构造线,该断裂规模宏大,延伸长,自 西而东横贯测区中北部,到东部掩埋于第四纪松散层下。该断裂影响较深,可达莫面、可谓“深大断裂”。断裂南盘上升,北盘下降,西段局部倾向北,东段倾向南,倾角均大于 50,断裂破碎带宽 4里,断裂西段,破碎带发育于主断面北侧,而东段破碎带则发育于主断面南侧。该断裂大体经历了压张压扭三期活动,第一期活动岩体沿主断面作高角度仰冲,其中黑云母已绿泥石化,断层泥、糜棱岩化等相继出现,第二期活动,在断裂带附近可以看到张性角砾岩,宽 5,并有断层崖形成,同时伴随有脉岩的侵入。 自主干断裂到断裂影响带的边缘,按其构造 的特征和发育程序大致可划 15 分为内带、中带和外带。 三、岩浆岩 工作区自下元古界以来,断裂褶皱发育,活动频繁,老构造复活,新构造叠加。特别是中生界发生的一些深大断裂,各期构造都伴有岩浆的侵入活动,其中以中生界最为强烈,且受东西向构造控制的特点;岩石种类从酸性到基性皆有。 根据侵入关系、绝对年龄,结合区域构造历史,可大致分为下元古公园里、下古生界和中生界三期,以中生界(白垩纪)黑云母花岗岩分布最为广泛,形成巨大的岩基,其他多呈岩株和岩脉。 1、中生界(白垩纪)黑云母花岗岩地( 53) 主要分 布于中部及西南部,分别形成巨大的伏牛山岩基和大曼岩基,面积约 2854 平方公里。伏牛山岩体位于云阳、南召、马市坪一线以北,陆龙垛、靳村、沙河以南,发育于伏牛山脉中部,多构成山脉主峰,东西横贯全区,南北宽 25里,岩体南北两侧均为区域性大断裂所切割,主要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派生脉岩为花岗闪长斑岩、纬晶岩及少数长英岩。 16 2、中生代(白垩纪)花岗闪长岩( 53) 仅于西北部有零星分布,面积较小,皆呈岩侏、岩墙,沿构造断裂带侵入,一般长 4里,宽 里,其长轴延伸方向受构 造控制,大部呈,岩石以中性酸性花岗闪长岩为主,呈灰色、浅灰绿色,花岗状结构,块状构造,侵入于震旦系中熊耳组之中,是良好的阻水岩体。 3、中生代(白垩纪)花岗斑岩( 53) 分布于马市坪一带,侵入于上三叠系、下侏罗系之中,宽约 100,长约 1000 米,呈北西或近东西出露,岩石为浅肉红色,具斑状结构,面积25 平方公里。 4、脉岩 脉岩不太发育,除花岗岩体边缘之派生脉岩外,尚有下古生界花岗斑岩脉,中生界花岗斑岩脉以及时代不明细晶岩脉、斜长辉斑岩脉、伟晶岩脉、石英岩脉等,宽度不大、自数厘米至 数米不等,产状以北东南西向为主。 第二节 地质遗迹特征 本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特殊,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多旋回的不均匀演化过程,地质遗迹类型齐全、丰富,自然景观优美,许多是有重大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及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 1、地质剖面 A、火山机构 城皇顶山古火山机构为燕山期火山岩,呈岩株状。 B、地质构造剖面 嵩阳运动构造遗迹; 中岳运动构造遗迹。 C、新构造运动遗迹 车村下汤深大断裂。 2、水体景观 17 A 泉点景观 地热温泉群位于车村下汤深大断裂中段,附近山脉总体走向 ,主要赋存于燕山期花岗岩内。处 于东西向断裂与 扭性断裂的交汇部位,导致温泉呈泉群排泄,主要泉眼有六处。 上汤泉:出露标高 279 米,断层上升泉,水温 59,矿化度 /升,单泉涌水量 /秒。 中汤泉:出露标高 ,构造上升泉,水温 单泉涌水量 秒。 温汤泉:出露标高 225 米,构造上升泉,水温 49,单泉涌水量 秒。 下汤泉:出露标高 180 米,构造上升泉,水温 63,矿化度 /升。单泉涌水量 /秒。 婆娑街泉:出露标高 140 米,上升泉,水温 45,单泉涌水 量 /秒。 碱厂泉:出露标高 140 米,上升泉,水温 40,单泉涌水量 /秒。 温泉带水化学特征: 温泉带属于低矿化(矿化度 /升)的 水,热水呈中性反应, 与 间。 热水中阴离子组分为 克当量百分数达 32 44%,次为 克相当量百分数达 29阳离子中,钠占绝对优势,上,钙的毫克相当量百分数仅为 热水中还含可溶性硅酸( ,达 克 /升。根据光谱半定量分析资料,热水中还含有锂( 锶( 钡( 微量元素。 热矿水中的放射性元素,铀含量 1010升,镭含量为 1010 /升,均达到医矿水标准。因此,定名为低矿化含氟重碳酸硫酸型放射性铀水。 18 B 湖泊景观 昭平台水库,古为广成泽,山青水秀,树木葱郁,水清如镜。解放后,在昭平台水库修建坝长 2400 米,坝高 ,总库容 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养殖的 中型水库。湖面广阔,一望无际,主溢洪道三孔弧形闸门巍伟壮观。每逢春夏游人如梭,或垂钓,或划船,或游泳,或闲谈,悠然自得,乐趣无限。 昭平台水库 19 第四章 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 第一节 地质遗迹保护发展现状和趋势 地质遗迹是地质历史时期由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保存下来的、可追索地球演化历史的珍贵的 不可再生的 地质 自然遗产。 国际上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十分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设立了 地质 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产保护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为保护地质遗迹, 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1999 年 4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计划,目标是在全球建立500 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每年拟建 20 个,并确定中国大陆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之一。 2004 年 6 月 27 ,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 在北京举行 。 会议取得 主要 共识 是 : ( 1) 地质遗迹是全人类的科学档案。由于人类对天体、地球、许多生物以至自身演化发展都有诸多未解之谜,因此对于具有全球突出而普遍价值的地质遗迹,如同对待财富和文化遗产一样,应给与同等的重视和保护。地质遗迹因 其不可再生性,一旦被破坏,人类将不复拥有。 ( 2) 发现、评估地质遗迹的科研价值、美学价值以及其他价值,是对一个地区地质遗迹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开发的潜力鉴定,将支持一个地区在文化、环境上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所在地区有直接影响。地质遗迹是认识地球的窗口, 可 为地学知识宝库增加新的内容。同时, 地球 神奇的演化造就了动人心魄的多样化美丽景观,而各民族 的 文化特性 均 与孕育它的地质景观有关。 ( 3) 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建立地质公园,无论在推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管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都发挥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 20 的作用。 ( 4) 地质公园是一个有着明确的边界线 , 并且有足够大的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表面面积的地区,它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价值的,能够代表某一地区地质发展历史、地质事件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迹和拼合成一体的地质遗迹组成。它也许不只有地质意义,还可能有考古、生态、历史或文化价值。 ( 5)大会倡议 形成世界性的地质公园网络。为提高世界地质遗产的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建立 20 处地质公园,总数达 500 个。通过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实施,推动世界各地地质遗迹的保护。 我国 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 1984 年前,地质遗迹保护是作为其它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保护内容。 1987 年,地质矿产部颁布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 1995 年颁布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1985年建立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 “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天津蓟县)”,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得到较快的发展。 2000 年 8 月,国土资源部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及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制定了有关申报、评选办法,全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得到了迅猛发展。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批准建立国家地 质公园 85 个,有八家已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河南省地质公园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目前已有云台山和嵩山2 家世界地质公园。 目前,地质遗迹保护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是: ( 1) 建立地质公园是一种新的地质资源利用方式。地质遗迹有独特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建立地质公园可以使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不需要改变原有面貌和性质而得到永续利用。 ( 2) 建立地质公园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建立地质公园,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可以根据地质遗迹的特点营造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1 ( 3)建立地质公园也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经济的新模式。建设地质公园,为转变观念、改革地质工作体制,扩大服务领域,开辟地质市场,服务社会提供了机遇。 第二节 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 一、指导思想 园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特殊,秦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支部分在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不均匀演化过程中,及多次构造变动,遗留了全球性的前寒武纪造山造陆运动 形迹,古火山机构、地热温泉为代表的 许多有重大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及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具有遗迹类型齐全,自然优美的特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类型级别划分原则中省级自然 遗迹类“遗迹在国内外、同类自然遗迹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在国内罕见,在省内仅有,遗迹保存良好的自然性,受人为影响较小,遗迹保存完整,遗迹周围具有相当面积的缓冲区”。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设第九条,分级标准:省级:“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典型剖面、不整合接触面等奇特地质景观,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遗迹,具有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对照上述,本区应按照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或省级地质公园标准和要求对地质遗迹加 以保护。 然而,本区尚未开展过以地质遗迹保护为专题的综合考察和研究,地质遗迹基本状况不清,缺乏分类评价,制约了地质遗迹保护与规划建设工作,因此本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按照省级地质公园的技术要求和标准,首先进行地质遗迹的调查和评价,制定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地质遗迹启动性保护工作和地质公园初步建设,以有效的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内涵、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2 二、本次工作重点、热点问题、主攻方向 本次 工作的重点是:对地质遗迹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地质遗迹资源,深入挖掘科学内涵;热 点问题是:如何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主攻方向是提升地质遗迹的科学内涵。 三、技术路线 全面搜集和分析本区地理地质、遥感、文物历史、旅游、生态、环境、规划等各类资料;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深入挖掘地质遗迹的科学内涵,对地质遗迹进行分级评价;针对不同保护对象和保护内容界定保护区;从保护地质遗迹和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地质遗迹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的总体规划,进行地质遗迹初步保护建设。 四、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 (一)搜集资料与分析整理 广泛搜集地质、物探、水利、农业 、旅游、新闻、环保、林业、文化、城市建设、交通、电业通信、统计以及各大中专院校、社会团体、科研单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等部门及个人所作的有关本区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并充分吸收和消化。 在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中,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浆岩等大的方面入手,初步建立地层剖面和构造单元,从垂向上按照“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典型剖面、不整合接触面,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具有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进行地质遗迹赋存特征的分析对比,从横向上分析地质遗迹的分布、性质、大致规模、意义,从点到面筛选出具典型意义,相对集中成片的地质遗迹分布区片, 据此指导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的部署和开展。 (二)遥感解译 遥感解译采用 分辨率卫星影像资料, 面积 420 23 遥感解译 采用常规目视方法,从建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入手,着重于对地形地貌、构造、岩性、生态、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解译,并与地质遗迹野外调查紧密结合,不断丰富不同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解译标志,提高解译效果。 (三)地质遗迹野外调查 地质遗迹野外调查工作在系统研究分析前人工作成果和遥感解译基础上,按照地质遗迹的科学 内涵、科普意义及观赏性开展调查。 调查内容参照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分级标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地质景观分类系统、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第二版)关于地质遗迹分类等内容进行。 野外调查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即三“ S”技术)与传统的生态及地质环境调查相结合,重点区段调查与一般性区段调查相结合,按照“由面向点”的方法进行。 重点区段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及旅游地质资源、景点密集、相对集中成片分布、便于旅游区划及旅游路线安排的区段,如标准地层剖面、构造 、化石、地质灾害;人文景观等,重点调查它们的种类、分布范围、数量、规模、生成原因、生成历史环境(背景)、发育演化特征,分析其与整个区域的组成关系,分析其发育、演化与区域自然地质环境的关系及人类的影响。 一般区段是指地质遗迹及旅游地质资源点分散,意义不太典型的区域,如分散的旅游景点景区、地质地貌景点、地层、岩性、构造遗迹,以分析前人资料为主,辅以实地调查,着重调查资源规模、质量、美学,评价其与自然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经济建设)关系。 野外调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是: 1: ,地质遗迹路线调查 200质遗迹景观野外拍照 1000张。 野外调查以 1: 地形图为底图、 1: 5 万地质图为参照图系,进行 24 资料的补充收集和完善。野外调查采用“ 位,仔细观察和研究,详细记录,填写地质遗迹登记卡片,采集样本,从不同角度拍摄照片或录像,在现场初步界定地质遗迹的保护级别、保护范围和保护方法,及时整理和完善各类野外调查资料。地质遗迹野外调查内容如表所示。 序号 : 地质遗迹调查登记卡片 填表人 :_ 日期: 年 月 日 校对人: _ 地质遗迹名称 位置或坐标 地质遗迹类型 照片号 地质遗迹描述: 照 片 地质遗迹评价 科学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科普价值 自然完整性 美学观赏价值 观赏的可表达性 环境优美性 稀有性 安全性 其它 (四)综合整理、综合研究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综合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然保护区类型级别划分原则、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从保护地质遗迹和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在采用生态地质环境学方法进行综合整理 、综合研究的同时,还要有机结合环境学、生态学、植物学、旅游学等相关学科方法。 (五)规划方案的制定 在综合整理、综合研究基础上,充分吸收和消化文物保护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交通规划、电力通信规划、旅游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各个部门的规划,借帆行水、合理的制定一套科学的地质遗迹保护和建设规划方案,进行保护区和功能区的划分,进行科考旅游线路规划、科普规划。 (六)综合考察报告、总体规划编制 综合考察报告、总体规划的编制按照省级地质公园的标准和要求进行。 1、综合考察报告 抓住区内地质遗迹资源的主体与 特色,重点描述地质遗迹资源的典型性、 25 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优美性、科学性。系统地介绍本区区位情况、地理情况、人文情况、交通情况、经济情况、社会情况等。 2、总体规划 在系统掌握地质遗迹的典型性、稀有性、系统性、完整性以及自然优美等特征和科学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地质遗迹特点,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进行。总体规划包括功能区划、科考旅游线路规划、科普旅游线路规划、地质博物馆规划方案、标识系统规划方案、基础设施规划、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其中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是总体规划的重点。 (七)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地质遗迹保护在基本完成地质遗迹综合考察报告、总体规划方案基础上进行,可根据总体规划方案分年度或分期进行。 1、地质遗迹保护的原则 地质遗迹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对追溯地质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和副层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对地球演化和生物演化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代植物(包括微体古生物)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化石;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奇特地质地貌、具有特殊科研和 观赏价值的岩石、宝玉石及其产地等。 对需要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特殊地质遗迹和景观,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自然景观保护区。 在自然保护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措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车及其它设备进入。 对园区有科研价值或保存价值的地质地貌及其环境应划出一定的范围和空间作为生态保护区。 2、 保护方法 依据地区地质遗迹的分布特点,确定对地质走廊、地层剖面和典型构造 26 采用“点、线保护法”。 对地貌景观、峡谷景观、水体景观(河、泉)、瀑布景观、洞穴景观等地质遗迹区采取整 体保护方法。 在点状地质遗迹点的出露范围划定保护边界,以出露最佳部位为基准点,周边 10m 以内为核心保护区;核心区向外延伸 20m 为缓冲保护区。 线保护是依剖面出露最佳部位自起点至终点划定剖面线,平行剖面线两侧各 10m(共 20m)的范围内为核心保护区;核心区向两侧各延伸 20m 为缓冲保护区。 3、 保护技术 在每个地质遗迹点、线保护区的醒目位置,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点)标志。正面标明批准单位及批准日期,背面标明保护条件和意义。 在地质遗迹点、线的适当位置,树立地质遗迹内容简介牌。正面“简介”中、英文对照, 背面刻撰地质遗迹科普图解。 在构造地质遗迹保护区,按一定密度树立边界标志,依地形条件树立护栏或篱笆。 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边界按 50m 间距树立标志。剖面起点、终点及重要地质界限(详细至地层组)均应树立标志,并应有界线性质的指示性标记。 4、保护措施 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地质遗迹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在总的原则下,制定地方性地质遗迹管理规定、细则,积极宣传,不断增强干部、群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自觉性,达到“保护遗迹,人人有责”的境界。 在地质遗迹的保护区,按一定距离树立永久性标志牌,在可能条件下,用篱笆隔离。 在地质 遗迹保护区的适当位置,树立有名称、遗迹内容、指示性标记的标志牌。标志牌的式样、内容、名称等应根据保护区内容认真设计、刻划。 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全过程中,加强领导,加大力度进行综合科学研究工作。建立领导小组筹备处,下设适当办事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胸怀全局, 27 合理科学地决策和制定各项工作计划,把建设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高效指挥,严格管理,关心群众,注重质量。 五、工作精度及技术措施 (一) 工作精度 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总体规划报告及图片集达到 “省级地质公园”的技术要求。地质遗迹保护和建设符合省级地质公 园要求。 (二)技术措施 1采用“ 3S”技术以最新地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新观念、新思路,最大限度地挖掘区内具有独特性、典型性的地质遗迹,提炼地质内涵,突出地学意义和美学观赏价值。 2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计算机技术编制工作区卫星遥感影像图、构造解译图以及其它有关图件,提交高质量成果。 3集思广益,开展专题研究。 4加强质量管理,重视每个环节的质量检查。 28 第五章 工 作 部 署 第一节 组织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组成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按时完成项目,特组建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技术小组、 项目组等三个小组。同时,聘请相关知名专家,提高项目工作的质量和品位。 项目组专业技术骨干基本情况简表 姓 名 专 业 职 称 分 工 相 关 工 作 经 历 何俊照 水工环地质 工程师 项目负责 区调、找矿和水工环地质 刘玉梓 区域地质 高级工程师 遗迹景观调查 区调、大调查等地质工作 靳双喜 地质 教授级高工 综合研究 区调、矿产地质、综合研究 石钦周 水工环地质 高级工程师 遗迹景观调查 水工环地质、 张宝礼 区域地质 高级工程师 遗迹、景观调查 区调、摄影编辑 杨永香 地质 工 程师 计算机 计算机处理工作 二、拟投入的主要技术装备 交通工具: 越野吉普车 两台 野外定位: 携式 位仪 四部 摄像工具: 数码摄录机 二部 数码相机 二部 资料整理: 笔记本电脑 三部 台式电脑 三部 资料存储 移动硬盘 四块 29 第二节 工 作 方 案 一、总体布署 广泛 搜 集体各类成果资料,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整理和研究;开展地质遗迹实地考察研究;深入挖掘地质遗迹科学内涵,编制综合考查报告和规划方案;初步实施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 二、工作安排 2007 年 1,资料搜集、野外踏勘、设计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