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听、说、写”入手,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感.docx_第1页
从“读、听、说、写”入手,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感.docx_第2页
从“读、听、说、写”入手,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感.docx_第3页
从“读、听、说、写”入手,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感.docx_第4页
从“读、听、说、写”入手,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感.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读、听、说、写”入手,培养小学生 们的语感 摘 要 本文从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出发,将培养好小学生们 的语感能力,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点和 突破口,着重从“读、听、说、写”四条途径,进行语感 培养,让语感培养“从我们的娃娃抓起”,并伴随他们, 受益终生。 关键词:语感;培养;途径;读;听;说;写 前 言 目前,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成为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 学实践中,我越发感觉到培养语感“从娃娃们抓起”的重 要性,并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在教 学中从“读、听、说、写”四条途径入手,努力培养他们 的语感,让他们受益终生。下面,本文将从语感的含义、 培养语感的重要意义和培养语感的途径三大方面进行阐述。 一、语感的含义 所谓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 是对语言文字直觉、整体地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 的核心因素。语感论专家王尚文先生说:“语感就是个体 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 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 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 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1吕叔湘先生对语 感也有一个扼要说明“语感是个总称,包括语义感、 语法感和语音感”。 二、培养语感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一切,都是由语感的神奇功能决定的,语感是通向更高 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 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必将伴随终生、 受益终生。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 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2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了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 断进步。”等重要观点。3 培养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中心任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 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 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基础。”“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 体把握的能力。”4吕叔湘先生也明确主张:“语文教学 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要达到语文教学 的终极目标,就要始终把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感列为语文教 学的重要目标和中心任务。我国很多的语文教育实践已经 确凿表明,只有确立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教学及改革才可能走上正轨,才可为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及 高效率找到正确的突破口。 培养语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直觉思维能力、 想象力以及情感体验力。 通常语感强的人感知更敏锐,直觉思维能力更强,想 象力更丰富,情感体验力也更强。夏丐尊先生曾举过一个 很好的例子:“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作 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讲 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 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 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 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如此,真的文学也如 此。”3确实,那些语感敏锐、语感能力强的人看到了 “赤”或“夜”等,凭着自己的直觉,便会一下子从中领 悟到它们的象征意、比喻意、或借代意等;而那些语感不 太敏锐、语感能力弱的人,往往还要经过一番分析、推断、 验证等环节后,才会有所领悟。因此,在教学中,扎扎实 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们的感知能力、直觉思维能力、 想象力以及情感体验力必将得到大大增强,充分发展,这 也将对学生们的一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培养语感有利于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 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 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 的形成和确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通过感受文 质兼美的具体作品,使其经常获得思想交流、心灵碰撞、 审美体验,对他们不断地进行语感“渗透”熏陶渐染、 潜移默化、循环反复、逐渐加深,从而收到拓展、充实、 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的实效,这就是通过语感教学进行科 学实施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三、培养语感的途径 正如王尚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师的伟大之 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 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语文教学 理所当然地应该牢牢抓住语感培养这个核心。在小学语文 教学中,我注重从“读、听、说、写”入手,来培养小学 生们的语感,以期达到 “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 一写就通,而且读得清、听得真、说得好、写得美”的语 感目标。 读积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 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重视读的积累,就 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增强语感的金钥匙。叶圣陶 先生曾经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 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张 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 是读。”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已证明这一点,“以读 为本”对有效训练语感进行了概括强调,在课堂内外,要 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 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 色读、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 感。 1、要在多读上下功夫。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培养学生广 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 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培养语感的关键。实 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 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 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 材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读 三国演义的有关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 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也可以根据学 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 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 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 感。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 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喜欢情节生 动的故事,可推荐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 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喜欢文质兼美的内容,可推荐 读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 2、要在读得正确上下功夫。学生朗读需做到如朱熹所 言:“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 倒一字”。首先,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做“硬任务”和 “保底工程”,要求学生们人人必须做到。为确保每个人 达到读正确、流利,必须“严”字当头,“一字未疏忽”, 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 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接着,在前面的基础上,防止学生 们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引导学生把课文 读出感情来,通过对作品的一次次有感情的朗读,让学 生们逐渐把握文句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达到叶圣陶 所说的那样“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使他们入情入境,不断体会到作品的意蕴和情感,进而 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3、要在熟读成诵上下功夫。宋代教育家朱熹说:“书 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上有 造诣名人名家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总少不了谈到青少 年时期博览群书,熟读成诵的经历,如:唐代文学家韩愈 六七岁的时候就能日记数千言;柳宗元从小天资聪明,诵 读认真,一些辞赋,很快就能琅琅成诵。小学阶段是人生 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让学生们背诵一些精彩篇章,绝对 不会是过重的负担,况且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 通过背诵,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 并从背诵中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之匠心,领悟表 达方式方法之真谛,既充实了语言库,又积淀了语感,纵 使一时不能参透,也不要紧,因为记忆已作存留,有朝一 日,灵感降临,记忆“反刍”,自然顿悟,这些都将使他 们终身受益。 听品悟语感 幼儿所说的话,不是从书上看来的,而是“听”来的, 因此不能小看“倾听”对形成和培养语感的重要作用。因 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听”中多多品悟语感, 享受语言。 1、根据年龄段,精选适宜学生们乐于听的素材。刚入 学的学生,多挑选些篇幅小、语言形象、口语强的儿歌、 童谣、顺口溜、谜语等口语材料,让他们愿意听,乐于听; 到了二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书面语言积累,就可以听 一些小故事、寓言、童话等,一篇篇生动的故事和文学形 象,在学生们反复“听”的过程中,渐渐地被模仿、体会、 领悟,语感便渐入心田;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听的习 惯,这时候可以多倾向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学, 比如类似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名著名篇、小说等 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丰富听觉享受,继续升华语感。 2、倾听老师导读,规范语感。通过倾听老师导读,可 以让学生们模仿准确、流利、优美、抑扬顿挫的发音,掌 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品悟语言美和言语表达的规律,加深 对语言的直觉思维、知觉判断、心灵感悟,形成规范的语 感。 3、倾听配乐诗,体验语感。亚里士多德说过“音乐可 以陶冶性格,可以增强兴致。”音乐是门高尚而富有感染 性的艺术,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及 节奏的快慢,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 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把音乐与文字结合 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让学生们在音乐的熏陶 下,感受美文美句的语言乐感,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自 然而然地形成带有乐感和韵律美的语感。“配乐诗”就是 我所常用的。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无需更多的语 言,更多的教学手段,只需让学生闭上双眼,一段低沉悲 痛的配乐,便能迅速引领孩子们走进怀念周爷爷特定的情 境中,飘入耳朵中课文语言似乎就是发自他们内心的真实 感受,朗读的语调、速度,因为情感的作用而表达得恰如 其分,在这样“配乐诗”的引导下,学生们想“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都难。 说训练语感。 说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种表达能力,就是把 心里想的东西化为声音表达出来,是使用频率最高,使用 范围最广的交际手段。良好的表达能力往往是要以良好的 语感为基础的。教学中,我们努力创设说的情境,通过引 导学生参加故事会、说的乐园、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 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无拘无束、大胆 大方地“说”,深化语感培养。 1、开办故事会。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是很爱看书读书, 但是很爱说故事爱听故事,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 特点,帮助学生们选择一些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特点的 故事,引导激励学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这样,既能给学 生们留下深刻的故事印象,又能引发学生们对未讲故事或 未讲完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欲知详情,请 看下回分解”的欲望,激发他们主动自觉去看故事书的欲 望。 2、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 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还可复述或背 诵部分精彩的片断。 3、举办讲演会。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在归纳整理的基 础上,进行构思,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自拟题目进 行演讲。这种形式有助于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口 头表达能力。 4、开展成语连赛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为作文 打下良好基础。 5、建立“说的乐园”等活动载体。通过培植这样的小 团体,进一步吸引、培养说的能手,说的高手。 写增进语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是调动头脑中 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之间细胞的信息,通过回忆、交 流、筛选,从而达到运用语言、增进语感的目的。培养语 感为了更好的写作,写作也能转化语感。我们可以用不同 的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如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办 黑板报、手抄报、墙报;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 后感等,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例如:抄写能够使学 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仿写可以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的 运用能力;改写能锻炼想象思维,拓展思路;日记等能学 生们在写作积累中形成主观语感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们“不 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要的方法有: 1、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 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2、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 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 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3、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 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 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 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4、展一展,评一评。举办读书笔记、手抄报、作文、 日记等形式多样的展览评比会,让学生们观摩、评比、感 悟,营造“比学赶超”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结 论 实践证明,语感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为人们所掌握, 特别是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我们要在语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