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活动教学反思:毛毛虫的反思引题:教育者在组织某种教育活动之前,往往要经过悉心准备,但结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和设想,而在无意与随意中生成的教育事件与情景,却是那么的真实和灵活、开放与本真,并且超越僵化,它是师生建构课程活动的一个开放教育系统,它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的智慧和经验,来源于孩子的兴趣和参与。因此我们提议:课程的活动不仅仅来自于预设,还应该来源于生成。缘由:“五一”放假回园,一连下了好几天的细雨,空气十分潮湿,我们的活动室在一楼,又地处学校的大树及种植园地周围,室内一股发霉味儿。孩子们一进活动室,就传来了一阵呼唤声:“老师!墙壁上有毛毛虫。 ”接着,君弘、授弦、倩云又分别在寝室的床铺底下、玩具橱旁边、水槽下、厕所地面发现了毛毛虫,孩子们象烧开的水顿时沸腾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三三两两簇拥着议论:“毛毛虫怎样钻进来的,窗户不是关着吗?” “毛毛虫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它的身上有吸盘” ,“它会吸人的血,我们可要注意点。 ”“它走路了,你看它的头在这里?”君弘边观察边用肢体语言模仿毛毛虫一伸一缩的动作,孩子对毛毛虫的十分关注,我想:孩子的兴趣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是活动的前提条件,而捕捉和挖掘有价值的教育科学是教师的专业智慧,于是,顺应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激发他们一起去探究。一、探究毛毛虫的行动路径“它是怎样钻进来的?它从哪里来?”我顺着君弘的话语接着说,激起孩子探索毛毛虫的运动路径,孩子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分头去寻找,四散在活动室的周围,这时,授弦带领的那一小组发现:毛毛虫是从菜园来的,并提出证实的依据,理由是:他们发现菜园里还有很多毛毛虫兄弟,过了十来分钟,君弘小组的幼儿又在大树下,小水沟边发现很多的毛毛虫,孩子们最后排除毛毛虫不是活动室内生长出来,而是外面钻进去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提议:“你们找一找它们是从哪条路进来的?” ,倩云还特别询问了阿姨,放假的前一天离开时门和窗户都关好没有?阿姨很肯定地说:“我都一一检查了,确定关好才离开” ,那毛毛虫真神奇,怎会“变”到活动室里呢?又有一个问题困惑着他们,孩子们又开始了第二次的探究,思耘说:“毛毛虫走过的时候会留下脚印” 。 “它没脚,但有黏液。我们去找找看” ,这下我拿出了放大镜和手电筒,让他们借助工具寻找,在寻找中,大家发现室内有三个洞,一个是水槽口,一个是厕所的下水道,下水道又有两个,一个是女生厕所的,一个是男生厕所的,经过十来分钟,宏楷终于发现在男生厕所的排水管出口处找到了毛毛虫走过后的白色线状痕迹,还在周围发现毛毛虫的粪便,大家初步确定毛毛虫是从这儿进入的,开始把目标锁定在这个洞里,由于光是走直线的,这点孩子在有趣的管子的活动中已有经验积累,所以他们知道单靠手电筒没办法知道这个弯管的走向,为了探个究竟,宏概取来一条细铁线,折成 l 型,因为洞口很深,只好好几把手电筒同时集中照射,然后探测方向,经绕动一会儿,发现管子有两个接口,一个接内、一个接外,呈 t 字状,接内的管口是否就与女生厕所连接呢?细铁线又起作用了,宏楷又用同样的方法到隔壁女厕所去探个虚实,结果发现管口的方向朝着男厕所,这下孩子们判断毛毛虫是从外接口的弯管进来的,我提醒大家:我们不能盲目判断,必须拿出证据,用事实来说话。不一会儿,室外的孩子发现在菜园边下水道的井盖有裂痕,并在那空隙处的周围发现留有白色的线状痕迹,再进行方向检测,结果方向指向男厕所,两者的吻合才让我们最后敲定毛毛虫是从这条通道进来的, “福尔摩斯”探测行动小组才算告一段落。二、捕捉毛毛虫行动吃完点心,大家又马上去看分布在各处的毛毛虫,看来孩子的余兴未了,再说毛毛虫这么多,我们也无法开展教育活动,干脆来个捕捉行动吧,思耘说:“毛毛虫没有骨头,软软的,不好捕捉” ,梁艺帆提出:“毛毛虫对人的皮肤有害,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抓。听了他的建议,我通知大家自己去寻找工具,有的用汤匙子,有的用筷子,还有的用吸管挑,但在高处的毛毛虫够不着,大家才想起那根捕蝴蝶的长竹竿,并搬来桌子垫着,相互合作得很好,不一会儿,毛毛虫全部捕捉完毕。在这其中女孩们在旁表现出惊讶、恐慌,男孩则表现出勇敢、机智,性别的差异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把毛毛虫集中在一起,点数了一下一共是 12 条。三、安置毛毛虫放在盘子里的毛毛虫开始有些跃动,孩子们提议:应该给毛毛虫一个家,角色区里不是有一个“同仁堂“的药盒子吗?欣栋说:“盒子不透明,我们不能一下子看到毛毛虫。 ”终于一票否决,倩云在百宝箱里找到了一个透明的巧克力盒子,大家才决定把毛毛虫放置到这里,他们又采用了刚才捕捉的方法把毛毛虫转移到盒子里来,然后端详了一阵子才离开。过了一天的早上,值日生授弦到自然角中,发现毛毛虫不动了,大声地喊叫起来,孩子们围观过来,有的用小竹片去拽毛毛虫的身体,试探着它们是否还活着,一一试了一遍后,发现丧命的有八条,苟活的有一条,活着的有三条,苟活的那一条他们开始了紧急抢救,有的给它扇风,有的倒水,有的给食物,还建议让它独住,以免拥挤。但终究没有抢救过来,毛毛虫仍处于昏迷状态,午饭后,那一条游丝的毛毛虫断气了。孩子们看着丧命的毛毛虫很伤心,男孩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毛毛虫会死呢?大家产生了疑惑,经过思考:一认为是没有放食物,毛毛虫活活饿死。二认为是没有空气窒息致死,三认为是盒子太小,过于拥挤造成死亡。根据这些原因,孩子们开始了拯救剩余毛毛虫的生命。有的拿铁钉在盒子上来打孔,给毛毛虫开窗户,有的到采来菜叶和树叶,让毛毛虫当食物,有的去找大盒子,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进行了缓解救护,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四、安葬毛毛虫孩子们把丧命的毛毛虫挑出来,放在杯子里,倩云伤心的说:“毛毛虫是我们害了你。 ”同伴们都低着头仔细着端详死去的它们,欣栋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我们把毛毛虫的尸体埋在土里吧。”在他的启发下,他们把毛毛虫带来到了菜地里,在土里挖了一个洞洞,把九条的毛毛虫轻轻地倒进去,最后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土盖上,思耘小朋友在旁边采来一朵黄菜花插在上面,表示对毛毛虫的“深切悼念” ,看来“埋葬”毛毛虫的经验可能从扫墓回来我们的一次对话中获得的吧?孩子们进行了知识建构与迁移在这过程中我始终跟踪在他们的后面,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的行动。接下来的日子,剩余的三条毛毛虫成了大家关爱的对象,他们每天记得给它们放食物、清除卫生、记录饲养次数,倩云怕毛毛虫孤单时想妈妈,还特地找来很多昆虫妈妈的卡片贴在盒子的四周,她告诉我说:“毛毛虫如果想妈妈了,就看看照片。 ”亏她想得出,孩子是这样移情的方式来理解她心目中的小动物的,真是童心善良呀,我赞同了她的看法。接连两天,给毛毛虫供食和清扫不断在进行着。五、放生毛毛虫第三天,问题出现了,君弘发现毛毛虫不吃菜叶了,精神很不好,疲惫不爱动,用小竹片去拽它时,稍微有点动,孩子们因为有了前一次的经验,都预测毛毛虫可能接近死亡,这下可怎么办?君弘低声的说:“是我们没有照顾好毛毛虫,它想家了,我们给的食物它都不吃,给水也不喝。 ”不知谁说:“让它们回家去吧!”大家看着我,希望在我的眼里找到答案,我说:“是呀,它的家不该在这里,就象小鸟一样,它的家在蓝天,在树林,我们应该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放它们回去吧。 ”这时我给了孩子动物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概念,大家同意我的看法,都说:它们从哪里来的,我们就让它到哪里去!三条毛毛虫放生了六、没有结束的结束语后序:孩子们把毛毛虫放回去后,还是三步一回头的。午餐时间已到,保育员阿姨催吃饭了,他们才依依不舍离开了菜地。从发现探究-捕捉安置-安葬-放生,历经六个环节与毛毛虫的纠缠互动,孩子们始终关注着毛毛虫的生存环境,牵挂着毛毛虫的生命垂危,倾注着自己的情感,用纯真的童心去关心大自然中的小生命,体现着独有的人文关怀,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更是一次呵护生命、体验生死的情感活动。在不断出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构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体验探索与合作的乐趣。至于毛毛虫回归自然后是否能顺利地活下来,这个最终的结果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在此过程所经历的一幕一幕引题:教育者在组织某种教育活动之前,往往要经过悉心准备,但结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和设想,而在无意与随意中生成的教育事件与情景,却是那么的真实和灵活、开放与本真,并且超越僵化,它是师生建构课程活动的一个开放教育系统,它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的智慧和经验,来源于孩子的兴趣和参与。因此我们提议:课程的活动不仅仅来自于预设,还应该来源于生成。缘由:“五一”放假回园,一连下了好几天的细雨,空气十分潮湿,我们的活动室在一楼,又地处学校的大树及种植园地周围,室内一股发霉味儿。孩子们一进活动室,就传来了一阵呼唤声:“老师!墙壁上有毛毛虫。 ”接着,君弘、授弦、倩云又分别在寝室的床铺底下、玩具橱旁边、水槽下、厕所地面发现了毛毛虫,孩子们象烧开的水顿时沸腾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三三两两簇拥着议论:“毛毛虫怎样钻进来的,窗户不是关着吗?” “毛毛虫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它的身上有吸盘” ,“它会吸人的血,我们可要注意点。 ”“它走路了,你看它的头在这里?”君弘边观察边用肢体语言模仿毛毛虫一伸一缩的动作,孩子对毛毛虫的十分关注,我想:孩子的兴趣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是活动的前提条件,而捕捉和挖掘有价值的教育科学是教师的专业智慧,于是,顺应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激发他们一起去探究。一、探究毛毛虫的行动路径“它是怎样钻进来的?它从哪里来?”我顺着君弘的话语接着说,激起孩子探索毛毛虫的运动路径,孩子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分头去寻找,四散在活动室的周围,这时,授弦带领的那一小组发现:毛毛虫是从菜园来的,并提出证实的依据,理由是:他们发现菜园里还有很多毛毛虫兄弟,过了十来分钟,君弘小组的幼儿又在大树下,小水沟边发现很多的毛毛虫,孩子们最后排除毛毛虫不是活动室内生长出来,而是外面钻进去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提议:“你们找一找它们是从哪条路进来的?” ,倩云还特别询问了阿姨,放假的前一天离开时门和窗户都关好没有?阿姨很肯定地说:“我都一一检查了,确定关好才离开” ,那毛毛虫真神奇,怎会“变”到活动室里呢?又有一个问题困惑着他们,孩子们又开始了第二次的探究,思耘说:“毛毛虫走过的时候会留下脚印” 。 “它没脚,但有黏液。我们去找找看” ,这下我拿出了放大镜和手电筒,让他们借助工具寻找,在寻找中,大家发现室内有三个洞,一个是水槽口,一个是厕所的下水道,下水道又有两个,一个是女生厕所的,一个是男生厕所的,经过十来分钟,宏楷终于发现在男生厕所的排水管出口处找到了毛毛虫走过后的白色线状痕迹,还在周围发现毛毛虫的粪便,大家初步确定毛毛虫是从这儿进入的,开始把目标锁定在这个洞里,由于光是走直线的,这点孩子在有趣的管子的活动中已有经验积累,所以他们知道单靠手电筒没办法知道这个弯管的走向,为了探个究竟,宏概取来一条细铁线,折成 l 型,因为洞口很深,只好好几把手电筒同时集中照射,然后探测方向,经绕动一会儿,发现管子有两个接口,一个接内、一个接外,呈 t 字状,接内的管口是否就与女生厕所连接呢?细铁线又起作用了,宏楷又用同样的方法到隔壁女厕所去探个虚实,结果发现管口的方向朝着男厕所,这下孩子们判断毛毛虫是从外接口的弯管进来的,我提醒大家:我们不能盲目判断,必须拿出证据,用事实来说话。不一会儿,室外的孩子发现在菜园边下水道的井盖有裂痕,并在那空隙处的周围发现留有白色的线状痕迹,再进行方向检测,结果方向指向男厕所,两者的吻合才让我们最后敲定毛毛虫是从这条通道进来的, “福尔摩斯”探测行动小组才算告一段落。二、捕捉毛毛虫行动吃完点心,大家又马上去看分布在各处的毛毛虫,看来孩子的余兴未了,再说毛毛虫这么多,我们也无法开展教育活动,干脆来个捕捉行动吧,思耘说:“毛毛虫没有骨头,软软的,不好捕捉” ,梁艺帆提出:“毛毛虫对人的皮肤有害,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抓。听了他的建议,我通知大家自己去寻找工具,有的用汤匙子,有的用筷子,还有的用吸管挑,但在高处的毛毛虫够不着,大家才想起那根捕蝴蝶的长竹竿,并搬来桌子垫着,相互合作得很好,不一会儿,毛毛虫全部捕捉完毕。在这其中女孩们在旁表现出惊讶、恐慌,男孩则表现出勇敢、机智,性别的差异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把毛毛虫集中在一起,点数了一下一共是 12 条。三、安置毛毛虫放在盘子里的毛毛虫开始有些跃动,孩子们提议:应该给毛毛虫一个家,角色区里不是有一个“同仁堂“的药盒子吗?欣栋说:“盒子不透明,我们不能一下子看到毛毛虫。 ”终于一票否决,倩云在百宝箱里找到了一个透明的巧克力盒子,大家才决定把毛毛虫放置到这里,他们又采用了刚才捕捉的方法把毛毛虫转移到盒子里来,然后端详了一阵子才离开。过了一天的早上,值日生授弦到自然角中,发现毛毛虫不动了,大声地喊叫起来,孩子们围观过来,有的用小竹片去拽毛毛虫的身体,试探着它们是否还活着,一一试了一遍后,发现丧命的有八条,苟活的有一条,活着的有三条,苟活的那一条他们开始了紧急抢救,有的给它扇风,有的倒水,有的给食物,还建议让它独住,以免拥挤。但终究没有抢救过来,毛毛虫仍处于昏迷状态,午饭后,那一条游丝的毛毛虫断气了。孩子们看着丧命的毛毛虫很伤心,男孩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毛毛虫会死呢?大家产生了疑惑,经过思考:一认为是没有放食物,毛毛虫活活饿死。二认为是没有空气窒息致死,三认为是盒子太小,过于拥挤造成死亡。根据这些原因,孩子们开始了拯救剩余毛毛虫的生命。有的拿铁钉在盒子上来打孔,给毛毛虫开窗户,有的到采来菜叶和树叶,让毛毛虫当食物,有的去找大盒子,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进行了缓解救护,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四、安葬毛毛虫孩子们把丧命的毛毛虫挑出来,放在杯子里,倩云伤心的说:“毛毛虫是我们害了你。 ”同伴们都低着头仔细着端详死去的它们,欣栋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我们把毛毛虫的尸体埋在土里吧。”在他的启发下,他们把毛毛虫带来到了菜地里,在土里挖了一个洞洞,把九条的毛毛虫轻轻地倒进去,最后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土盖上,思耘小朋友在旁边采来一朵黄菜花插在上面,表示对毛毛虫的“深切悼念” ,看来“埋葬”毛毛虫的经验可能从扫墓回来我们的一次对话中获得的吧?孩子们进行了知识建构与迁移在这过程中我始终跟踪在他们的后面,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的行动。接下来的日子,剩余的三条毛毛虫成了大家关爱的对象,他们每天记得给它们放食物、清除卫生、记录饲养次数,倩云怕毛毛虫孤单时想妈妈,还特地找来很多昆虫妈妈的卡片贴在盒子的四周,她告诉我说:“毛毛虫如果想妈妈了,就看看照片。 ”亏她想得出,孩子是这样移情的方式来理解她心目中的小动物的,真是童心善良呀,我赞同了她的看法。接连两天,给毛毛虫供食和清扫不断在进行着。五、放生毛毛虫第三天,问题出现了,君弘发现毛毛虫不吃菜叶了,精神很不好,疲惫不爱动,用小竹片去拽它时,稍微有点动,孩子们因为有了前一次的经验,都预测毛毛虫可能接近死亡,这下可怎么办?君弘低声的说:“是我们没有照顾好毛毛虫,它想家了,我们给的食物它都不吃,给水也不喝。 ”不知谁说:“让它们回家去吧!”大家看着我,希望在我的眼里找到答案,我说:“是呀,它的家不该在这里,就象小鸟一样,它的家在蓝天,在树林,我们应该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放它们回去吧。 ”这时我给了孩子动物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概念,大家同意我的看法,都说:它们从哪里来的,我们就让它到哪里去!三条毛毛虫放生了六、没有结束的结束语后序:孩子们把毛毛虫放回去后,还是三步一回头的。午餐时间已到,保育员阿姨催吃饭了,他们才依依不舍离开了菜地。从发现探究-捕捉安置-安葬-放生,历经六个环节与毛毛虫的纠缠互动,孩子们始终关注着毛毛虫的生存环境,牵挂着毛毛虫的生命垂危,倾注着自己的情感,用纯真的童心去关心大自然中的小生命,体现着独有的人文关怀,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更是一次呵护生命、体验生死的情感活动。在不断出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构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体验探索与合作的乐趣。至于毛毛虫回归自然后是否能顺利地活下来,这个最终的结果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在此过程所经历的一幕一幕引题:教育者在组织某种教育活动之前,往往要经过悉心准备,但结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和设想,而在无意与随意中生成的教育事件与情景,却是那么的真实和灵活、开放与本真,并且超越僵化,它是师生建构课程活动的一个开放教育系统,它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的智慧和经验,来源于孩子的兴趣和参与。因此我们提议:课程的活动不仅仅来自于预设,还应该来源于生成。缘由:“五一”放假回园,一连下了好几天的细雨,空气十分潮湿,我们的活动室在一楼,又地处学校的大树及种植园地周围,室内一股发霉味儿。孩子们一进活动室,就传来了一阵呼唤声:“老师!墙壁上有毛毛虫。 ”接着,君弘、授弦、倩云又分别在寝室的床铺底下、玩具橱旁边、水槽下、厕所地面发现了毛毛虫,孩子们象烧开的水顿时沸腾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三三两两簇拥着议论:“毛毛虫怎样钻进来的,窗户不是关着吗?” “毛毛虫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它的身上有吸盘” ,“它会吸人的血,我们可要注意点。 ”“它走路了,你看它的头在这里?”君弘边观察边用肢体语言模仿毛毛虫一伸一缩的动作,孩子对毛毛虫的十分关注,我想:孩子的兴趣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是活动的前提条件,而捕捉和挖掘有价值的教育科学是教师的专业智慧,于是,顺应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激发他们一起去探究。一、探究毛毛虫的行动路径“它是怎样钻进来的?它从哪里来?”我顺着君弘的话语接着说,激起孩子探索毛毛虫的运动路径,孩子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分头去寻找,四散在活动室的周围,这时,授弦带领的那一小组发现:毛毛虫是从菜园来的,并提出证实的依据,理由是:他们发现菜园里还有很多毛毛虫兄弟,过了十来分钟,君弘小组的幼儿又在大树下,小水沟边发现很多的毛毛虫,孩子们最后排除毛毛虫不是活动室内生长出来,而是外面钻进去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提议:“你们找一找它们是从哪条路进来的?” ,倩云还特别询问了阿姨,放假的前一天离开时门和窗户都关好没有?阿姨很肯定地说:“我都一一检查了,确定关好才离开” ,那毛毛虫真神奇,怎会“变”到活动室里呢?又有一个问题困惑着他们,孩子们又开始了第二次的探究,思耘说:“毛毛虫走过的时候会留下脚印” 。 “它没脚,但有黏液。我们去找找看” ,这下我拿出了放大镜和手电筒,让他们借助工具寻找,在寻找中,大家发现室内有三个洞,一个是水槽口,一个是厕所的下水道,下水道又有两个,一个是女生厕所的,一个是男生厕所的,经过十来分钟,宏楷终于发现在男生厕所的排水管出口处找到了毛毛虫走过后的白色线状痕迹,还在周围发现毛毛虫的粪便,大家初步确定毛毛虫是从这儿进入的,开始把目标锁定在这个洞里,由于光是走直线的,这点孩子在有趣的管子的活动中已有经验积累,所以他们知道单靠手电筒没办法知道这个弯管的走向,为了探个究竟,宏概取来一条细铁线,折成 l 型,因为洞口很深,只好好几把手电筒同时集中照射,然后探测方向,经绕动一会儿,发现管子有两个接口,一个接内、一个接外,呈 t 字状,接内的管口是否就与女生厕所连接呢?细铁线又起作用了,宏楷又用同样的方法到隔壁女厕所去探个虚实,结果发现管口的方向朝着男厕所,这下孩子们判断毛毛虫是从外接口的弯管进来的,我提醒大家:我们不能盲目判断,必须拿出证据,用事实来说话。不一会儿,室外的孩子发现在菜园边下水道的井盖有裂痕,并在那空隙处的周围发现留有白色的线状痕迹,再进行方向检测,结果方向指向男厕所,两者的吻合才让我们最后敲定毛毛虫是从这条通道进来的, “福尔摩斯”探测行动小组才算告一段落。二、捕捉毛毛虫行动吃完点心,大家又马上去看分布在各处的毛毛虫,看来孩子的余兴未了,再说毛毛虫这么多,我们也无法开展教育活动,干脆来个捕捉行动吧,思耘说:“毛毛虫没有骨头,软软的,不好捕捉” ,梁艺帆提出:“毛毛虫对人的皮肤有害,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抓。听了他的建议,我通知大家自己去寻找工具,有的用汤匙子,有的用筷子,还有的用吸管挑,但在高处的毛毛虫够不着,大家才想起那根捕蝴蝶的长竹竿,并搬来桌子垫着,相互合作得很好,不一会儿,毛毛虫全部捕捉完毕。在这其中女孩们在旁表现出惊讶、恐慌,男孩则表现出勇敢、机智,性别的差异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把毛毛虫集中在一起,点数了一下一共是 12 条。三、安置毛毛虫放在盘子里的毛毛虫开始有些跃动,孩子们提议:应该给毛毛虫一个家,角色区里不是有一个“同仁堂“的药盒子吗?欣栋说:“盒子不透明,我们不能一下子看到毛毛虫。 ”终于一票否决,倩云在百宝箱里找到了一个透明的巧克力盒子,大家才决定把毛毛虫放置到这里,他们又采用了刚才捕捉的方法把毛毛虫转移到盒子里来,然后端详了一阵子才离开。过了一天的早上,值日生授弦到自然角中,发现毛毛虫不动了,大声地喊叫起来,孩子们围观过来,有的用小竹片去拽毛毛虫的身体,试探着它们是否还活着,一一试了一遍后,发现丧命的有八条,苟活的有一条,活着的有三条,苟活的那一条他们开始了紧急抢救,有的给它扇风,有的倒水,有的给食物,还建议让它独住,以免拥挤。但终究没有抢救过来,毛毛虫仍处于昏迷状态,午饭后,那一条游丝的毛毛虫断气了。孩子们看着丧命的毛毛虫很伤心,男孩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毛毛虫会死呢?大家产生了疑惑,经过思考:一认为是没有放食物,毛毛虫活活饿死。二认为是没有空气窒息致死,三认为是盒子太小,过于拥挤造成死亡。根据这些原因,孩子们开始了拯救剩余毛毛虫的生命。有的拿铁钉在盒子上来打孔,给毛毛虫开窗户,有的到采来菜叶和树叶,让毛毛虫当食物,有的去找大盒子,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进行了缓解救护,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四、安葬毛毛虫孩子们把丧命的毛毛虫挑出来,放在杯子里,倩云伤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盒手机摄影课程总结
- 高血压性心脏病相关知识
-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古代文学(上)》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NoSQL数据库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版画(木版、丝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数学分析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创意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中医内科学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建筑施工劳务分包合同(范本)
- 《顺丰速运战略案例》课件
-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投标方案(专家团队版-)
- 小小科学家《物理》模拟试卷A(附答案)
- 幼儿园中班故事《龟兔赛跑》教学课件
- DB65∕4349-2021 棉浆粕和粘胶纤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和利时DCS控制系统组态
- 《铁道概论铁路车站》PPT课件
- 高一信息技术第六章结构图
- 豆各庄乡土地储备住宅房屋腾退补偿安置办法
- 【课件】第9课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剪纸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 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
- 保温工三级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