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3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3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3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3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能通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文言文的能力。(三)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思路导入新常识背景诵读感知赏析文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延伸探究小结作业主要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资源AI、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 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教学过程预设(分时写)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第一时一、导入新、板书题(一)导入本单元文言文的学习:(略)(二)文言文该学些什么?(三)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哪几类知识?结合多媒体展示强调要掌握的几类文言知识:、通假字(每篇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 、“吃的东西” “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四) 、导入新题:、导入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2、板书新题:烛之武退秦师3、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文的标题?(一)听教师导入语言,引发学习文言文单元的兴趣。(二)学生讨论回答:文言文应该学习下列内容:、认准字形字音字义。 (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2、理解词语和句式:(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常见的虚词(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三)学生讨论,回答学习文言文要掌握的几类知识。(四)讨论解释新题;学生代表作答: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资料: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 (、养马的长官) ,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题的兴趣。2、引导学生解题,重视学习本文的中心事。3、通过讨论,了解文言文应该学习的内容。4、明确学习文言文应该掌握的几类知识。在讨论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二、简介文学常识、文选自古代哪本历史著作?2、这本著作主要记载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价值?结合多媒体的展示归纳讲解: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 ,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7 年) ,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 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 、 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 、 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我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资料,请一位学生朗读资料。生回答 1:左传生分组讨论回答 2: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 ,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7 年) ,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学生讨论回答 3(不完整)学生代表朗读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资料: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如史记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如史记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识记与左传相关的文学常识。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3、通过朗读既了解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三、初步感知文、放录音带2、正音:(多媒体显示资料)秦军氾南夫晋,何厌之有无能为也已失其所与,不知(zh)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若不阙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夜缒而出佚之狐使杞子、逢(png)孙戍(sh)之3、 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什么事?、听录音朗诵带,轻声跟读。2、快速朗读多媒体显示的内容,一个词句连读两遍。3、学生速读文,整体感知。4、思考讨论回答: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通过轻声跟读、速读文,整体感知文意。2、通过讨论了解文大概的故事情节,为赏析作真准备。四、简介历史背景、利用多媒体显示秦晋围郑形势图2、你能够结合地图说说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形势吗?教师补充讲解: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文十分重要。3、你知道“秦立晋君”的历史事吗?(利用多媒体显示资料,点名一位学生朗读)4、你知道“惠公背约”的历史事吗?结合多媒体显示的资料讲解:公元前 60 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 “君”指秦穆公, “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 61 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裂痕。、你知道“重耳过郑”的历史故事吗?结合多媒体显示的资料讲解:公元前 637 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6、你知道“郑楚结盟”历史故事吗?利用多媒体显示“郑楚结盟”的相关资料。请一位学生来朗读显示的资料。补充讲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 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分组讨论秦晋围郑形势2、学生代表回答: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 ”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3、学生讨论问题 3,回答不完整。学生代表朗读多媒体显示的资料:公元前 61 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君”即秦穆公, “晋君”即晋惠公, “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4、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4(不完整)、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不完整)6、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6(不完整)学生代表朗读多媒体显示的资料:公元前 632 年 4 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 ,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让学生分组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2、指导学生讨论理解秦晋围郑形势。3、通过讨论“秦立晋君” 、 “惠公背约” 、 “重耳过郑” 、 “郑楚结盟”等历史事,或者朗读多媒体显示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与文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五、诵读感知文、再放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文。2、教师点拨要注意的字音、停顿。3、教师再点拨字音、停顿。4、布置学生默读文注释,初步梳理文。、学生同步轻声跟读,整体感知文。2、学生自由诵读文。3、学生齐读文,进一步理解文。4、学生结合文注释初步梳理文。指导学生重视各段的字音、停顿,通过诵读进一步感知文意。六、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师小结这节所学知识。2、布置作业:a、反复朗读文。b、借助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外作业:a、反复朗读文。b、借助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学生查阅工具书、诵读文、疏通文意的能力。第二时一、复习导入、复习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什么体例的史书?补充明确:这本编年体史书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影响。2、你能讲讲“重耳过郑”的历史故事?学生回答 1:编年体史书。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2: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退师,晋军也无奈退军,使郑国免去了一场战祸复习回顾文学常识,理解文的主要故事情节。二、整体感知、本文的故事情节如何?你们能够概述出来吗?(师引导大家概述)明确: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佚之狐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2、本文各段的大意是什么?你们能够归纳出来吗?2、作业:a 熟读并背诵文b 完成后练习第二、三题。作业:a 熟读并背诵文b 完成后练习第二、三题。诵读,加深理解文意。第三时一、复习导入、点名抽查背诵一二段。2、分别说说第一二段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学生代表背诵一二段。2、学生说说第一二段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背诵理解文,掌握一二段知识点。二、赏析文(一)赏析第 3 段、点名一位学生范读本段。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仔细梳理本段。3、教师设问点拨学生接龙串析本段:“夜秦伯”暗示当时的形势如何?表现烛之武什么特点?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军的?结合多媒体显示的资料作归纳讲解: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秦乃还”这几句表现秦伯的什么特点?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点拨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本段的词类活用有哪些?本段的通假字有哪几个?本段的古今异义词如何解释?本段的特殊句式有哪些?6、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烛之武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二)赏析第 4 段、指导齐读本段。2、教师点拨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如何理解晋文公说的“不仁” 、 “不知” 、 “不武”的含义?明确:晋文公以这三个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 “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 ,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是实质, “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3、指导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一)赏析第 3 段、一位学生范读本段。2、学生借助注释分组讨论梳理本段。3、生接龙串析本段:学生讨论回答:形势危急,烛之武不畏危险。学生讨论回答(不完整)学生讨论回答:秦伯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4、学生分组讨论,质疑问难,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理解掌握本段知识点:词类活用: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通假字有: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古今异义词: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行李:古今异义词,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行时带的包裹。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乏困:古今异义词,古义:缺乏的东西;今义:精神不好。特殊句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6、学生结合烛之武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二)赏析第 4 段、女生齐读本段,全班分组讨论梳理文意。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讨论晋文公说的“不仁” 、 “不知” 、 “不武”的含义。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义:那个人;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异义词,古义:离开;今义: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4、学生即兴背诵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之武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要让学生细细品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2、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点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掌握 3、4 段的知识点。4、引导学生即兴背诵 3、4 段,促进理解文。三、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归纳:、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烛之武、郑伯、秦伯、晋文公、佚之狐不同的性格特点。指导讨论,合作探究,理解每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四、写作特色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并归纳:(1)伏笔与照应。(2)波澜不惊。(3)详略得当。学生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并归纳:(1)伏笔与照应。(2)波澜不惊。(3)详略得当。、在讨论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2、合作探究理解文的写作特色。五、讨论探究、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2、郑伯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3、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4、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1、2: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讨论回答: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嫉妒、红眼病。 讨论回答:与诸葛亮一样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