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专题_第1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专题_第2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专题_第3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专题_第4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专题篇一:浅谈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启示浅谈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启示 提要: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逐步完备。研究分析古代监察制度,对我国现代监察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从总结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历史出发,通过对古代监察制度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现代监察制度建设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监察制度演变特点启示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封建统治阶级在长期的统治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其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日趋完善。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官吏监察体系,职能齐全、机构独立,体制完善,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监察制度在不同朝代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演变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芽,伴随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建立而诞生,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而发展完备。按照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脉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 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完善阶段 宋辽金元至明清时期的成熟阶段 2.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我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一种工具,是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手段。在其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深深烙上了中国特色的印记。概括地说,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监察权力与封建皇权紧密相连。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一切权力皆来源于皇权,从属于皇权。封建监察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监察,设立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皇权专制,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监察机构作为皇帝监控中央和地方官员、抑制相权等官僚权力的工具,只对皇帝负责。监察权是依附于皇权的,只不过是皇权的延伸。历朝历代监察组织机构的设置、监察官员职责功能的变化,都是以加强皇权为原则,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的。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关的监察权力也随之增强。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的总体趋势就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监察机构正是适应这一趋势而不断被强化。 监察机构和权力运用的相对独立性。 虽然古代监察权依附于皇权,但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监察权力的运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组织机构方面看,在古代监察制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模式,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和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自两汉以后,监察机构基本从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监察机构和官员,形成了独立的监察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再受其他行政部门的制约。如东汉时期设御史台为专门的监察机构;唐朝时御史台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独立监察机构;元代时御史台成为与行政机关中书省和军事机关枢密院平行的机构;明朝时御史台地位与中书省、大都督府并列,且形成了包括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互不隶属、分工合作的多元监察网络。从监察权力的运行方面看,监察官员在进行监察职能时, 不受其他任何官员的制约影响,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有力地保障了监察机构独立地行使监察权。监察官员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在我国封建政治制度中,监察官员的角色十分微妙。自隋朝设立御史职务开始,历朝历代监察御史的地位都比较低下。比如作为高级监察官员的御史大夫,隋朝时为从三品,唐朝时为正三品,宋朝时为从二品,元朝和明朝时为正二品。虽然监察官员品级较低,但其监察权限却非常之大,上至公卿宰相、下至普通官吏的违法失职均可弹劾。监察活动越来越法制化。 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重视用法律对监察活动进行规范,监察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法制化。如汉朝时的刺史六条 、隋朝的监察六条 、唐朝的巡察六条风俗廉察四十八法 、宋朝时的监司互监法 、元代的宪台格例 、明朝的宪纲条例和清朝的钦定台规 。这些法规的制定,对于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官员选任考评及其职权范围的设定,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从而有利于监察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行政监察方式动态化。 我国古代监察机制是经常性监察和临时性巡察相结合,除在中央设御史台进行经常性的监察外,还有就是中央不定期、临时性差派监察官员到地方进行巡视。如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每部设有刺史专门负责本部的监察事务。刺史每年八月起巡视所部郡国,巡察时“乘传周行”,年底回京奏报。这种做法可以割裂监察官员与地方官员之间的利害关系,防止他们相互串通,从而保证行政监察的有效性。 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 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在选任方式上,监察官员一般是由皇帝直接任免,或由御史台推荐,不受吏部等其他部门的制约。要求监察官员既要有刚正不阿和公正廉明的人品,又要有丰富的为官经历。比如宋朝曾明确规定, 选任的御史必须担任过两任县令。监察官员之间相互监督。 我国古代统治者用监察官员监察各级官吏的同时,又使监察官员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和制约,使监察职权交叉运行。即监察官员在行使监察职权时,也受其上级、同事和其他机构的监督,形成多重监督,保证了监察权力的公正运行。如明朝时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可以相互纠举,都察院内部都御史与监察御史也可以相互监督制约。 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现实借鉴意义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监察制度 ,是我们祖先为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其历史之悠久 ,体制之完备 ,经验之丰富 ,影响之深远是世界监察制度史上任何国家都无以伦比的。美籍专家吴克教授曾由衷地赞许道: “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机构 ,是政治传统上很重要的部分。有如中国认为值得保存的其它许多事物 ,他历代相传 ,绵延不绝。它被认为重要和不容忽视 ,对西方政治可能有所贡献。 ” 研究这一被世界公认最为宝贵的遗产 ,无疑对完善人民监察制度有着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我们应以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的态度 ,总结和研究中国古代建制和运用监察制度的经验教训 ,并从中寻求有益的借鉴。结合我国当代监察工作实践 ,笔者以为在今后工作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在指导思想上 ,应充分认识加强和完善行政监察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在行政监察机关建设上 ,应重视保障行政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依法树立监察机构的权威性 ,切实发挥其监察职能。 严格行政监察工作人员的选任和考核。 4.结束语 纵观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发展全过程可见,古代监察制度是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产物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强化皇权、维护封建专制为目标,是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其统治秩序的一种工具。但它在惩治腐败、澄清吏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在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在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官员的选任、监察职权的规定、监察方式的运用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建立科学合理、完善有效的现代行政监察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应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研究古代监察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蔡放波.中国行政制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XX 2邵英华,陈琼.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及其特征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XX,(5) 3修晓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个基本特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XX,(1) 4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J.求实,XX,(9) 5敬志杰,谢伟.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XX,(5) 6陈实.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借鉴意义J.理论学刊,XX,(11) 7于敬民,于建华.秦汉以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几个特点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 (6) 8杨伟民.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之探讨及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XX,(8) 篇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监察政府官员,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制度。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统一,参与并监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对重大案件的审理活动,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监官的主要职责。 沿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 战国时期 战国时,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秦 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备。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 ,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汉 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在地方上,西汉初年废监御史,由丞相随时委派“丞相史” ,分刺诸州。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 13 个监察区,叫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1 人,为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丞相府设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朝官如谏大夫加官给事中,皆有监察劾举之权。郡一级有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帝时,会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书,也有评断决狱是非之权。因特别使命而设的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绣衣御史(亦称绣衣直指)等,分别行使御史的职权。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东汉时,御史台称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长官,但职权有所扩大。御史台名义上转属少府,实为最高的专门监察机关。它与地位显要的尚书台、掌管宫廷传达的谒者台,同称“三台” 。东汉侍御史,掌纠察;治书侍御史,察疑狱。把全国分成 13 个监察区,包括 1 个司隶(中央直辖区)和 12 个州。司隶设司隶校尉 1 人,地位极为显赫,朝会时,与尚书台、御史中丞一样平起平坐,号曰“三独坐” 。司隶校尉负责监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师近郡犯法者。每州置 1 刺史,用以监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于事权混杂,后来刺史逐渐变为凌驾于郡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失去监察作用,故改称州牧,州也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监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相同,亦有部分变化。魏晋时,御史台不再隶属少府,而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国性的监察机构。南梁、后魏、北齐的御史台(亦称南台)和后周的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主官,北魏称御史中尉。由于监察长官权势日大,出现了防范监察官员犯法渎职的规定。群臣犯罪,若御史中丞失纠,也要罢官。魏晋以后,为防止监察机构徇私舞弊,以发挥其监察效能,明确规定大士族不得为御史中丞。晋以后,御史中丞下设殿中御史、检校御史、督运御史等,分掌内外监察之权。此时,地方上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此外,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 2 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 12 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代发展了隋代的监察制度,使监察机构更趋完备。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 2 人为辅佐。御史台称宪台,大夫称大司宪。武则天时,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中宗后又改为左右御史台。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 (唐六典卷十三) 。 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 “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 ;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 “掌殿廷供奉之仪式” ;察院,监察御史属之, “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同前) 。唐初全国分为 10 个监察区,称 10 道(后增为 15 道) ,每道设监察御史 1 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 ,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唐代进一步扩大了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谏官系统在唐朝也趋于完备。谏官的设置,秦汉时已有,魏晋南北朝时有较大发展。至唐代,中央朝廷实行三省制,其中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谏诤为任。门下省置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其中右补阙、右拾遗隶中书省) 、给事中等职,举凡主德缺违、国家决策,皆得谏正。其中给事中掌封驳(即复审之意)诏制,权力更重。 宋 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为保证监察御史具有较多的从政经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 ;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从此开御史滥用职权之例。御史可以直接弹劾宰相,亦有劝谏之责。御史台还有权分派御史参与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 元 元代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从一品, “非国姓(蒙古贵族)不以授” (元史太平传 ) 。还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这是元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发展。全国分为 22 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 明 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 “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 。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下设 13 道监察御史,共 110 人,负责具体监察工作。监察御史虽为都御史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战时,御史监军,随同出征。 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的控制。礼、户、吏、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 1人,左右都给事中各 1 人,给事中若干人。凡六部的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的任务也由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六科给事中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科道官虽然官秩不高,但权力很大,活动范围极广。因此,对科道官的选用十分严格。同时还规定,对监官犯罪的处分比一般官吏要重,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志 ) 。 清代 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在中央,仍设都察院。早在入关之前,皇太极即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 。 “倘知情蒙弊,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各级官吏均置于都察院监督之下。清代都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他与六部尚书、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官员共同参与 朝廷大议。都察院下设 15 道监察御史(清末增至 22 道),专司纠察之事。雍正年间,专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共同负责对京内外官吏的监察和弹劾。唐代的台、谏并列,明代的科、道分设,清代的科、道则在组织上完全统一。监察权的集中,是清代监察制度的一大特点。清代,一方面允许监察官风闻言事,直言不讳;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察官权力过大,规定御史对百官弹劾要经皇帝裁决。到宣统年间,新内阁成立,都察院被撤销。作用与特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清除害,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它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同时,由于封建政权和封建官吏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监官本身因贪赃枉法而获罪者也不乏其人。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地方监察官直接由中央监察机构统领,由中央任免;作为“天子耳目”的监官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为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和监察效能的发挥提供了组织保证。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以轻制重,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如元代的监察制度带有民族压迫的性质。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元史卷十,世祖纪 ),但蒙古人不在此限。明代除了公开的监察机构六科和都察院外,厂卫等秘密的特务机构也成为监察网的组成部分。 以小至大 监察官员虽然官职不高,但职权很大,从秦汉到明清御史基本上都没有超过七品的,但他们可以监察“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所有的官员而且可以“风闻奏事” ,凡属国家政事,无论大小均可监察,在执行监察时可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 “以小制大”使得监察官员要发展,必须勇于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