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法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篇一:XX 历史知识点:中国礼仪宗法制度XX 历史知识点:中国礼仪宗法制度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部分的考试内容中,中国古代一些制度,如科举考试制度、赋税制度、礼仪宗法制度等都是是经常会涉及到考题的内容。所以本篇文章中公教育专家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的礼仪宗法制度和关于礼仪宗法制度的相关考题。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准则,其主要的精神是嫡长继承制。与此相关,产生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简要介绍如下: 一、冠礼和笄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 ,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的。 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 , “将责成人礼焉也” ,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 15 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 。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礼经中并无笄礼详文。女子到了 20 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二、丧礼 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尊卑有别,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 三、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国讳:如秦始皇嬴政时,改正月为端月,其父名子楚, 吕氏春秋就改楚为荆;汉高祖刘邦时,改邦为国。 避圣人、尊者讳:汉淮南王刘安之父刘长,避长而用修;苏轼为避父(苏序)讳,就改序为引,苏辙则改序为叙。避恶人讳:人自宋后少名浍,我到坟前耻姓秦。 其他忌讳:古人讳言钱而曰“孔方兄” ,讳言大小便曰“更衣、出恭” ,讳言死则曰“驾崩、仙逝、坐化、作古”等。 四、年龄称谓 古人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有专门的名称。掌握这些常见的称谓,对读书为文当有所 裨助。 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 2-3 岁的儿童。 垂髫、髫年: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三四岁到八九岁。 总角:借指幼年。古代未成年者把头发扎成髫,叫做总角。十五岁左右 束发、成童:十五岁以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髫。及笄:女子十五岁左右。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就把头发簪起。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命、半百: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期颐:一百岁。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 附录:其他宗法礼仪名词 1、七庙 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代称。 2、六亲 左传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 史记中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后泛指亲人 3、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五常:也叫“五伦” ,使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得多关系。 5、三从四德 “三从”指妇女幼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颜、妇功、妇容。这都是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6、九族 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上推四世,下推四世。 7、三牲 祭祀用的牛、羊、猪。 相关考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主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本意是宗庙,这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纽带是( )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2.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专门的称谓来代替,下面的年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a.束发 b.而立 c.垂髫 d.总角 e.期颐 f.弱冠 g.耄耋 h.不惑 i.花甲 j.豆蔻 答案: 篇二: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宗法制度 1、教学目标: (1)掌握家庭、家族、宗族三个概念的含义。 (2)对传统家族观念和基于家族观念的伦理思想进行客观辨析。 (3)了解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和特点。 (4)了解宗法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维系及对国民心理的影响。 2、教学时数: 3 课时。 3、思考题: (1)简要说明家庭、家族、宗族的区别和联系。 (2)举例说明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3)为什么说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是以家族为本位的? (4)简要评析儒家的孝道观。 (5) “三纲五常”的内容是什么?请作出你的评述。 (6)通过对国与家、君与民的关系的分析,试述“家天下”政权模式得以长久传承的原因。 (7)有学者提出家族意识在当下仍有现实价值,例如东亚家族企业是经济活动很活跃的成分,对此,你看法如何? (8)为什么说宗法制度在周代已经完备? (9)为什么说与奴隶制相适应的宗法制,到了封建社会又演变为封建宗法制? (10)宗法制对封建秩序的维系起了什么作用? (11)宗法制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有哪些影响? 4、课外阅读文献: (1)徐扬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 (2)王玉波著: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1997。 (3)冯尔康著: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商务印书馆,1996。 (4)葛兆光著: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第二回“从婚礼丧仪想象古代中国” 、第三回)复旦大学出版社 XX。 (5)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 (第八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讲授提纲: 第一节 家族的产生与家族观念 一、家族 2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原因。在血缘(家族血亲) 、地缘(农村乡社) 、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二、家庭结构与家族观念 1中国封建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典型的父子型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造。 2就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缘关系。 3就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娶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同一家族中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 4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1)血缘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世系血缘纯度,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 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2)门第观念。 “门第”是指封建时代地主阶级内部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有高低贵贱之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 、 “世家” 、“高门”等,卑庶之家则称为“寒门” ;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门阀的特权。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1 “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它是五常的纲纪。 2人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 3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显然的血缘实体。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 (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4奴隶制瓦解后,曾适应奴隶制的宗法制演变为封建宗法制。 (1)统治集团上层仍按血统亲疏承袭特权,皇位的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2)封建宗法制与封建礼教伦常思想相结合,一方面作用于权力、财产的再分配,一方面又制约着嘉、宾、婚、丧、祭乃至日用起居等生活形态。 二、宗法制度对封建秩序的维系 1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基础。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削者,又是乡村基层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与政权于一身。 2封建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的作用。宗法制强调尊卑有别、贵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模式吻合不悖。 三、宗法制度对国民性格的模塑 1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 2崇敬祖先。 3. 尊重传统。 中国科举制度 1、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掌握“九品中正制” 、 “明经科” 、 “进士科” 、“秀才” 、 “举人” 、 “进士” 、 “院试” 、 “乡试” 、 “会试” 、 “殿试” 、 “八股文”等名词概念的含义。(3)准确评价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负面影响。 2、教学时数: 3 课时 3、思考题: (1)何谓“察举”制?它对隋唐科举制的形成与确立有何影响? (2)何谓“九品中正制”? (3)为什么说科举考试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期? (4)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是怎样的? (5)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和维系起了哪些作用? (6)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何影响? (7)举例说明唐代科举与唐诗繁荣的关系。 .(8)以北宋散文家的策论为例,说明科举考试对于文风变革的促进作用。 (9)简述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 (10)中国科技的近代落伍与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有何关系? 4、课外阅读文献: (1)许倬云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第二、六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XX。 (2)陈茂同著: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何怀宏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1998。 5、讲授提纲: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 1周代官吏的录用,主要采用世袭制,国君和宗室贵族按大宗、小宗的规则分封官职、爵位和食邑,官爵和食邑世代相袭,因此世袭制又称“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为实现霸主之业,打破世袭制,按照“选贤任能”的原则录用官吏,一是实行客卿制,二是养士之风盛行,从而促进了人才的流动。 2汉代以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官吏。 “察举”是指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将经过考察的优秀人士推荐给朝廷,以备录用,又叫“荐举” ;“征辟”指朝廷或三公以下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叫“征” ,三公以下高级官吏聘布衣为自己幕僚属官叫“辟” 。 3魏晋南北朝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曹丕即位为魏文帝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九品官人法” ,朝廷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中正”官,考察各地士人,按其品德才识的高下,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9 等,每 10 万人推举 1 人,作为吏部录用的依据。 二、科举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1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设进士科,实行以试策(时务策)取士,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端。 2唐代科举考试进入鼎盛期,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诸科目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士人注目。明经科主要考对经义的记诵。进士科考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唐玄宗时将诗赋列入考试内容。进士及第经过吏部选试,合格后授予官职。 3宋沿唐制,对科举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改革。 4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分别录取秀才、举人、进士并评定甲第,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一、科举制度与知识阶层的流动1科举考试向社会全面开放,作为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公正性。文人士子不论出身、地位及家产,都可自由报名考试,无须官员举荐,录取与否的唯一依据是考试成绩。不重门第,只重才学,从而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世族垄断选举的特权。 2考试制度造就了竞争机制,寒门士子苦读修身,以真才实学科举入仕。 3科举制度推动了知识阶层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在人事上保证了文官体系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二、科举制度与教育发展 1科举考试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大大调动了各阶层读书做官的积极性,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民智的开发。 2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发展。学校教育是应考的主要渠道之一,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密切联系,刺激了官学与私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和平民化。 三、科举制度与儒家经学 1唐代五经正义作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所遵依的范本,不仅有利于考试内容和评阅标准的统一,而且通过科举考试的价值导向,使教育服务于政治,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北宋以后四书地位上升,四书与五经为官定教科书。科举考试与儒家经学结合,一方面儒家文化凭借科举制度的力量绵延传承,另一方面科举的制度优势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儒家学说的框架内,难以求得更新与发展。 四、科举制度与诗文创作 1唐诗的繁荣与科举制度有着某种因果联系: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扩大了诗歌创作队伍,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行卷之风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传播,也有助于文学新人被社会所接受。 2宋代科举由唐代的重诗赋转向重经义及策论,排斥纯粹的训诂章句之学,偏重于义理的阐发,对于文风的新变具有积极影响。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篇二:XX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XXXX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复习题 注意:答案请写在考试专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填空:(每空 1 分) 1中国古代宗法制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2西汉时的太学是中国古老的高等学府。3 “轴心时代”的提出者是德国的哲学家 雅斯贝尔斯。 4原始宗教起源于人类对生殖-祖先和图腾等的崇拜。 5中国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 6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两大高峰是先秦散文和汉赋。 7辽阔稳定从未中断的中国农耕经济使中国文化具有持续性,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 8原始群居、氏族、部落,是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9.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 瓦解, 井田制 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 10.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 族权 和夫权。 1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 自然崇拜 、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12.礼的内容,一是“亲亲” ,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 尊尊 ” ,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13.文字、典籍、青铜器,以及“ 殷 ”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14.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 理学 的建构。 15. “天人合一” 、 “以人为本” 、 “刚健有为” 、 “ 贵和尚中 ”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6. 玄学是魏晋时期 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 ,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17.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18、文化结构可分为 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19、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0、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 长江流域 。 2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持续性 、 多元结构 、早熟。 2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 家天下的延续 、封建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家国同构 。 2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 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24、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统一文化,其重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书同文 、车同轨、度同制 、 行同伦 、地同域。 25、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 26、在中国文化趋向成熟、精密化的背景下,古代科技在 宋朝 发展至极盛。 27、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 、农业经济格局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28、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 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 29、根据人种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 二、名词解释 1.家国同构 :是指家庭、家族、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2殿试;是科举制中的最高级别考试。皇帝亲临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3.书院 :唐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书院原为藏书,校书之地,或为私人 治学,隐居之地。 4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相对,狭义的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 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别称为 小文化 5、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和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 然界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7、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 近本的看法和原则 8、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 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人为万物之灵, 篇三:中国古代宗法制的产生及其影响(1)中国古代宗法制的产生及其影响 王明娇,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习 09 综合文科教育专业 摘 要:宗法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制度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在当今社会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很大。本文将系统的阐述何为宗法制?宗法制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宗法制又是如何演化发展的?最后将再着重阐述一下宗法制的现代其实与影响。使读者对宗法制有一个更深刻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宗法制度;影响 The product of the patriarch system and it is influence of Chinese ancient WangMingJiao (history and social department, Chizhou College, Anhui)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cultural of china, the patriarch system have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hinese history .and even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oday .in this article I will tell you what is the patriarch and how it is product. In Chinese long history, how the patriarch system change and develop. Last, I will expound the patriarch system is revelation and influence of today .let reader understand the patriarch system deeply. Keywords the patriarch system; strain; three classes and five regularitities; clan power; ancestral hall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无可比拟的深厚文化底蕴。而宗法制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之一,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宗法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与儒家思想相结合。而成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核心,并与政治挂钩,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特殊政治体制,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那何为宗法制度呢?下面就听我娓娓道来吧。 一、 宗法制的起源及其演变 讲到宗法制的起源与影响,首先我想就宗法制的概念作一下阐述。宗法制度的核心是血缘,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以血缘亲疏来规定宗族成员之间的不同继承顺序,以及享有的不同权利和履行不同的义务,标榜尊祖敬宗,维系血缘亲情。 中国宗法制起源很早,早在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宗法制就早已开始萌芽了。在父系氏族社会父家长拥有极其重大的权利,他对家族的各个成员拥有很大的支配权,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的大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人们除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外还有了剩余产品,于是在此基础上便又产生了私有财产。在父家长生前这些财产都归父家长所有,父家长死后这些财产需要有人来继承,于是便产生了一些习惯规定的继承顺序。同时由于父家长生前的威严及子孙后代想得到父家长亡灵的庇护,以及对父家长的崇拜和敬畏使他们在父家长死后举行各种仪式来祭奠他。这些都是宗法制萌芽的早期表现。 在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采用的是“禅让制” 。但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传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礼记:“大人世及以为礼” 。 (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 ,至此王位世袭制成为我国封建 社会的一项定制,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夏王室也包括夏王以下的各级大小奴隶主贵族。王位世袭制与血缘宗法制是紧密相连互为影响的。宗法制在逐渐形成中。对商代宗法制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陈梦家先生认为,殷墟卜辞中有“大世” 、 “小世”之类的名称,即宗法中的“大宗” 、 “小宗” 。而杨升南先生通过对“世” 、 “宗”二字含义与用法的分析,认为商代王位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正统,从而证明了商代宗法制的存在。 商纣王与微子启同为帝乙之子,微子启为帝乙的长子但最终帝乙却立商纣王为储君原因无他,只因商纣王为皇后所生,是帝乙的嫡子,而微子启是庶出,所以立嫡子为王。这反映了在商代嫡长子继承制已经开始确立。 但宗法制的真正形成是在西周。历史上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展开激战。由于商纣王实行残暴的统治,商朝军队在阵前倒戈,再加上周武王联军的势如破竹,最终牧野之战以周武王的大获全胜和商纣王的自杀而告终。此后,周武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分封七十一国而姬姓独占五十三,其余则为功臣以及殷商的遗民贵族(如微子启等) 。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宗法制中的“亲亲”原则,以亲缘关系为核心,任人唯亲。 不仅如此,周初的分封制还遵循着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在严格区分嫡庶的情况下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进行分封。 礼记大传说:“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这句话表明了西周宗法制的状况。钱宗范先生在其中国宗法制度论一文中说:“周王是周族的大组长,他分封子,侄为诸侯,周王成为天下之大宗,诸侯对周王来讲是小宗,诸侯在封国内分封子侄为卿大夫,诸侯成为一国之大宗,卿大夫对诸侯来讲是小宗。卿大夫在封邑内又分封子侄为士,卿大夫成为封邑内的大宗,士对卿大夫来讲是小宗。通过宗法分封形成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