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城市系统与城市用地一、 城市的系统(一)城市系统构成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把 “系统范畴 ”提到普遍方法论的高度,并用系统的方法构造了其哲学体系。 20世纪 50年代后,系统方法在对复杂对象的研究中广泛应用,并得到了空间上的发展和丰富。在现代城市研究中系统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1、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 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 ( 1) 整体性和综合性: ( 2)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 ( 3)系统的动态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系统的动态性决定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系统的结构特征又决定了系统运动的方式和方向。 ( 4)系统的环境联系性: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并不停地与环境进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流。 (二)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城市的社会系统构成一般可以从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文化系统构成、人口系统构成几个方面观察分析。 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一是政治团体角度,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城市中的政治团体是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利益,或者特别集团利益的集体组织。城市中的政权构成和行政管理体制受各国各地区的社会制度影响。 城市人口系统的构成是城市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不仅涉及到人群分类学,更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收入阶层,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性别,不同的受教育水平,不同年龄组社会集团间的社会冲实与交融,以及他们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这些问题是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的,它们直接关系到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全体市民的幸福。 狭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文化系统的由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使用和储存四个方面构成,涉及教育科研、文化传媒、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展览、体育卫生等。 (三)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城市的产业构成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第一种是与国民经济的三个产业构成相对应的产业构成分类方法,这是现行比较普遍的产业构成分析方法。第二种是以产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的产业构成分类方法,主要用于城市产业发展研究。 1、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 城市产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 l) 城市的第一产业是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它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特别是为城市供应副食品。 对城市第一产业更完整的定义除了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外还应包括采掘业,这一点对于一些以采掘业为主的城市非常重要。 ( 2)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以工业发展为标志的,城市的第二产业主要就是指制造业和加工业,是现代城市中最活跃的发展因素,对于大多数现代城市来说,第二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3)第三产业是在现代城市中为主导产业服务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地位作用逐步上升,其服务对象已经远远超出了城市自身的范围。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它在某些城市逐步上升到了主导地位。 2、城市产业 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还可以把城市产业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服务性产业。 ( l) 城市的主导性产业是一座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它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类型。在大城市中主导性产业一般包括多个产业门类。 ( 2)城市的配套性产业是围绕城市的主导性产业而建立发展起来的。这类配套性产业从它们的生产性质上看,还可以分为主导性产业配套兴起的产业。如港口城市的船泊修理业、专业化城市中制造某些专用或通用设备的产业、综合性大城市中的信息业和咨询业等。 ( 3)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提供一般性服务的部门,这是所有城市都拥有的产业,如交通邮电、供水、能源、以及饮食、服务、园林、绿化环境和环卫等产业。 (四)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城市空间系统可以从各要素的空间位置(选址)、集聚程度以及城市空间形态几个方面考察分析。 城市构成要素的选址是城市各大构成系统的要素关系的反映,各要素的空间选址从总体上决定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要素选址除了考虑要素本身运营对土地的要求(包括地块的大小、形状、坡度、基础承重等)外,就是其在空间上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构成的网络的要求。人、物、资金、能源、信息在网络中流动时间的和成本对要素的选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城市的空间集聚程度也是城市空间系统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人类活动的集聚方式的空间载体。城市空间集聚程度过低,城市运营效益必然不高,城市的优越性也就无法体现;然而,如果城市的密度过高,又反过来会影响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城市平面和高度的三维形态。 (五)城市其他系统的构成 城市除了可以从以上社会经济和空间角度分析其构成外,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角度,一座城市由供电设施、给排水设施、供热设施、燃气供应设施、废气物处理设施、电讯信息网络设施等构成;而从社会设施系统方面,一座城市又可以由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行政管理设施等构成。 分析研究城市系统构成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本质上全面把握城市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以及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究竟从哪一个系统的角度分析取决于城市研究和规划的具体需要。 二、城市用地的评价 城市用地的评价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自然条件的评价、建设条件的评价和用地的经济性评价。这三方面在许多方面也是相互穿插在一起的而不是孤立的,因此必须以综合的思想和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1. 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和城市职能的充分发挥起到很大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从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几个方面进行。 ( 1)工程地质条件 ( a) 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 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由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土质的自然堆积情况存在着差异,其构成物质也就各不相同,加之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大小相差悬殊。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对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和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合理布置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都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有些地基土质常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其物理性质,从而对地基承载力带来影响。例如湿陷性黄土,在受湿状态下,由于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而下陷,导致上部建设的损坏。又如膨胀土,具有受水膨胀、失水收缩的性能,也会造成对工程建设的破坏。 ( b) 地形条件 不同的城市地形条件,对城市规划布局、道路的走向和线型、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筑群体的布置、城市的形态、轮廓与面貌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宏观尺度来看,地形一般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类:其中,山地绝对高度为 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为 200米以下;平原绝对高度为 2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为 50米以下;丘陵则介于两者之间。在小地区范围,地形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多种形态,如山谷、山坡、冲沟、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等。由于城市须占有较大地域,且为了便于城市建设与运营,多数城市选择在平原、河谷地带或是低丘山岗、盆地等地方修建。平原大都是沉积或冲积地层,具有广阔平坦的地貌,较为理想,山区由于地形、地质、气候等情况较为复杂,城市布局困难较多,丘陵地区当然也可能有一些棘手的工程问题,但在一些低丘地区,恰当地选择用地和进行布局,也可以有良好的效果。 此外,从城市各项工程设施的建设对用地的坡度都有具体的要求。如在平地常要求不小于 0.3的坡度,以利于地面水的汇集、排除,但地形过陡也将出现水土冲刷等问题。 ( c) 冲沟 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层表面冲刷形成的沟槽。冲沟切割用地,使之支离破碎,对土地的使用十分不利。尤其在冲沟的发育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而且道路的走向往往受其限制而增加线路长度和增设跨沟工程,给工程建设带来困难。规划前应弄清冲沟的分布、坡度、活动状况,以及冲沟的发育条件,以便规划中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对地表水导流或通过绿化工程等方法防止水土流失。 ( d) 滑坡与崩塌 滑坡与崩塌是一种物理工程地质现象。滑坡是由于斜坡上大量滑坡体(土体或岩体)在风化、地下水以及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而造成的,常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因此,山区或丘陵城市,在利用坡地或紧靠崖岩进行建设时,需要了解滑坡的分布及滑坡地带的界线、滑坡的稳定性状况。不稳定的滑坡体本身,以及处于滑坡体下滑方向的地段,均不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如果无法回避,必须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加以防治。崩塌的成因主要是由山坡岩层或土层的层面相对滑动,造成山坡体失去稳定而塌落。当裂隙比较发育,且节理面顺向崩塌的方向,极易发生崩落。尤其是因过份的人工开挖,导致坡体失去稳定而造成崩塌。 ( e) 岩溶 地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盐岩等)在含有二氧化碳、硫酸盐、氯等化学成分的地下水的溶解与侵蚀之下,岩石内部形成空洞(地下溶洞),这种现象称为岩溶,也叫喀斯特现象。地下溶洞有时分布范围很广、洞穴空间高大。若工程建筑物和水工构筑物不慎选在地下溶洞之上,其危险性是可以想见的。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查清溶洞的分布、深度及其构造特点,而后确定城市布局和地面工程建设的内容。 ( f) 地震 地震是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断裂构造运动引起的。所以,了解和分析当地的地质构造非常重要。在有活动断裂带的地区,最易发生地震;而在断裂带的弯曲突出处和断裂带交叉的地方往往是震中所在。掌握活动断裂带的分布,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防震大有好处。在强震区一般不宜设置城市;在震区设置城市时,除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外,还须考虑震后疏散救灾等问题,如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尽量避开断裂破碎地段。地震断裂带上一般可设置绿化带,不得进行城市建筑的建设,同时也不能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此外,在城市的上游不宜修建水库,以免震时水库堤坝受损,洪水下泄,危及城市。 (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 a) 水文条件 江河湖泊等地面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同时它还在水路运输、改善气候、稀释污水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但某些水文条件也可能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例如洪水侵患,年水量的不均匀性,水流对沿岸的冲刷,以及河床泥沙淤积,等等。特别是我国多沿江河的城市,常会受到洪水的威胁。为防范洪水带来的影响,在规划中应处理好用地选择、总体布局以及堤防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还要区别城市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洪水设计标准,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城市的合理布局和节约建设投资。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也可能造成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如过量取水、排放大量污水、改变水道与断面等,均能导致水体水文条件的变化,对城市建设产生新的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需要对水体的流量、流速、水位、水质等进行调查分析,随时掌握水情动态,研究规划布局对策。 ( b)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地下水常常作为城市用水的水源,特别在远离江河湖泊或地面水水量不足而水质又不敷卫生要求的城市,调查并探明地下水资源尤为重要。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分为三类:即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其中能作为城市水源的,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潜水基本上是地表水渗入形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所以潜水水位及其水的流动状态与地面状况是有关的,其埋深也因各地的地面蒸发、地质构造( 如隔水层距地面的深浅等)和地形等不同而相差悬殊。承压水是指二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 由于有隔水顶板,承压水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小,也不易受地面污染,因此往往作为远离江河城市的主要水源。 2.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诸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在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防止城市环境的污染等方面,关系更为密切。 ( 1)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强度与日照率,在不同纬度和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认真分析研究城市所在地区的太阳运行规律和辐射强度,这对于建筑的日照标准、建筑朝向、建筑间距的确定,以及建筑的遮阳设施以及各项工程的采暖设施的设置,提供了规划设计的依据。其中某些因素的考虑将进一步影响到城市建筑密度、城市用地指标与用地规模以及建筑群体的布置等。 ( 2) 风象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城市环境保护与风象的关系更为密切。风是地面大气的水平移动,由风向与风速两个量表示。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表示风向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指标叫风向频率。风向频率一般是分 8个或 16个罗盘方位观测、累计某一时期内(一季、一年或多年)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发生的次数占该时期内观测累计各个不同风向(包括静风)的总次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即:风向频率( 某一时期内观测、累计某一风向发生的次数 /同一时期内观测、累计风向的总次数) 100。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所移动的距离,表示风速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指标叫平均风速。平均风速是按每个风向的风速累计平均值来表示的。根据城市多年风向观测记录汇总所绘制的风向频率图和平均风速图又称风玫瑰图。 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布局时,为了减轻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对生活居住区的危害,通常把工业区按当地盛行风向(又称主导风向,即最大频率的风向) 布置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位,但应同时考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各盛行风向的季节变换及风速关系。 如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角大于 90,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位,居住区位于其下风位;当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应避免使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任一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区及居住区一般可分别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风速与污染危害的关系一般被认为是反比关系,即风速越大,污染物越易扩散,从而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浓度,这在处理多盛行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除了考虑城市盛行风向的影响外,还应特别注意当地静风的频率。尤其在一些位于盆地或峡谷的城市,静风频率往往很高。如果只按频率不大的盛行风向作为用地规模布局的依据,而忽视静风的影响,结果大部分时日(指静风时日)烟气滞留在城市上空无法吹散,只能沿水平方向慢慢扩散,仍然影响到邻近上风侧的生活居住区,难以解决城市环境的污染。 此外,城市总体布局在绿地安排和道路系统规划中也应考虑自然通风的要求,如大面积绿地安排成楔状插入城市,以导引风向;道路系统的走向可与冬季盛行风向成一定角度,以减轻寒风对城市的侵袭。对城市局部地段在温差热力作用下产生的小范围空气环流也应考虑,处理得当有利于该地段的自然通风。如在山地背风面,由于会产生机械性涡流,布置于此的建筑有利于通风,但其上风向若为污染源时,则也会因之而加剧污染。 ( 3) 气温 气温对于城市规划与建设也有影响,如城市所在地区的日温差或年温差较大时,会给建筑工程的设施与施工带来影响;在工业配置时,需根据气温条件,考虑工业工艺的适应性与经济性问题;在生活居住方面,则应根据气温状况考虑生活居住区的降温或采暖设备的设置等问题。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常常因为夜间城市地面散热冷却来得快,大气层中下冷上热,而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现象,在静风或谷地地区,加上山坡气流下沉,更加剧这一现象。这时城市上空大气比较稳定,有害的工业烟气滞留或扩散缓慢,进而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污染。 此外,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热量,往往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即所谓 “热岛效应 ”,尤其在大城市中更为突出。为改善城市环境条件,减少炎热季节市区增温,在规划布局时,可增设大面积水体和绿地,加强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 4)降水与湿度 降水是指降雨、降雪、降雹、降霜等气候现象的总称。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强度对城市较为突出的影响是排水设施。此外,山洪的形成、江河汛期的威胁等也给城市用地的选择及城市防洪工程带来直接的影响。 湿度的高低与降水的多少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对湿度又随地区或季节的不同而异。一般城市因大量人工建筑物与构筑物覆盖,相对湿度比城市郊区要低。湿度的大小还对城市某些工业生产工艺有所影响,同时又与居住环境是否舒适有所联系。 3. 城市用地 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就是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从自然条件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在调查研究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用地在工程技术与经济性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性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提供依据。 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定要因地制宜,特别是抓住对用地影响最突出的主导环境要素,进行重点的分析与评价。例如,平原河网地区的城市必须重点分析水文和地基承载力的情况;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则地形、地貌条件往往成为评价的主要因素。又如,在地震区的城市,对于地质构造的情况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矿区附近的城市发展必须弄清地下矿藏的分析情况,等等。 城市用地的评定一般可分为三类。 ( 1)一类用地 一类用地即适于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一般具有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被洪水淹没危险,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等特点,是能适应城市各项设施的建设要求的用地。这类用地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简单的工程准备措施,就可以进行修建。其具体要求是:( a) 地形坡度在 10以下,符合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 b) 土质能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c) 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 d) 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 e) 没有沼泽现象或采到简单的工程措施即可排除地面积水的地段;( f) 没有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 ( 2)二类用地 二类用地即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由于受某种或某几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其条件后,才适于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布置有一定的限制。其具体情况是:( a) 土质较差,在修建建筑物时,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 b) 地下水位距地表面的深度较浅,修建建筑物里,需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排水措施;( c) 属洪水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 1 1.5米,需采取防洪措施;( d) 地形坡度较大,修建建筑物时,除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 e) 地表面有较严重的积水现象,需要采取专门的工程准备措施加以改善;( f) 有轻微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采取一定工程准备措施等。 ( 3)三类用地 三类用地即不适于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一般说来用地条件极差,其具体情况是:( a) 地基承载力小于 60千帕和厚度在 2米以上的泥炭层或流砂层的土壤,需要采取很复杂的人工地基和加固措施才能修建;( b) 地形坡度超过 20以上,布置建筑物很困难;( c) 经常被洪水淹没,且淹没深度超过 1.5米;( d) 有严重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若采取防治措施需花费很大工程量和工程费用;( e) 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产农田,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埋藏,属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地段,存在其他永久性设施和军事设施等。 用地评定的成果包括图纸和文字说明,评定图内除了标出几类用地外,还要包括如地基承载力、地下水等深线、洪水淹没线、地形坡度、地质构造带等等,可以综合绘于一张图上,也可以分项绘制,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于丘陵或山地城市,要重点对地形进行分析,以便为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一般可采用地形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或采取地貌分析法在图纸上进行这项工作 三、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与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相比,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更强调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方面。 1.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城市的布局现状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有着相当的恒定性。城市越大, 一般越难以改动。对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评价,应着重于这样几个方面。 ( 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的关系,以及所反映的城市总体运营的效率与和谐性。 ( 2)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城市布局结构形态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将对城市整体的增长、调整或改变的可能性产生影响。如工业的改造或者规模的扩展,以此带来居住生活等相应用地的扩大,是否会在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扩展出现结构性的障碍等。 ( 3)城市用地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工业排放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城市布局的矛盾,这一矛盾往往影响到城市用地价值,同时为改变污染状态而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 4)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结构的协调性、矛盾与潜力,城市对外铁路、公路、水道、港口及空港等站场、线路的分布,将对城市用地结构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城市内部道路交通系统的完善及与对外交通系统在结构上的衔接和协调性,不仅影响到建成区自身的用地功能,还对城市进一步扩展的方向和用地选择造成制约。 ( 5)城市用地结构是否体现出城市性质的要求,或是反映出城市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的特色等等。 2. 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包括质量、数量、容量与改造利用的潜力等,都将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旧区再开发的可能性与经济性。 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包括商业服务、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风险控制策略与应急预案优化
- 2024年度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具体执行
- 2024年度公共交通项目合作开发与投资合同
- 2024年度跨境电商物流与清关服务合同
- 林业科技合作与成果共享考核试卷
- 2024年大型船舶坞修工程服务合同
- 滑动体验分析
- 2024年户外广告LED屏幕亮化合同
- 2024年度企业上市辅导与服务合同
- 探究安全防护系统
- 上下班安全交通培训
- 股骨头置换术后护理查房
- 《招商招租方案》课件
- 第六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及结语练习-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结算周期与付款方式
-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S钢材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探究17000字(论文)】
-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表(新表)
- 蔬菜出口基地备案管理课件
- 子宫异常出血的护理
- 高考英语单词3500记忆短文4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