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经理学教学实习指导书_第1页
森林经理学教学实习指导书_第2页
森林经理学教学实习指导书_第3页
森林经理学教学实习指导书_第4页
森林经理学教学实习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 林 经 理 学 教学实习指导书安 徽 农 业 大 学 林 学 与 园 林 学 院二 0 一 一 年 八 月I目 录实习要求与安排 1第一章 森林区划 21.1 经营区划系统和要求 21.1.1 经营单位区划系统 21.2 经营区划要求 21.2 小班区划 21.2.1 小班区划条件 21.2.2 小班区划方法和要求 31.3 森林分类区划 4第二章 小班外业调查 42.1 小班调查与记载 42.1.1 小班调查方法 42.1.2 小班调查因子记载 62.1.3 小班调查要求 102.2 四旁树木调查 112.2.1 调查方法 112.2.2 调查样本组织 112.2.3 四旁树木调查 112.2.4 内业计算与统计 112.2.5 四旁树木折算和占地面积 122.3 调查总体蓄积量控制 12II第三章 统计与成图 133.1 面积计算 133.1.1 面积计算程序 133.1.2 县、乡(镇、林场)总面积确定 133.1.3 行政村(林班)面积计算 143.1.4 小班面积计算 143.2 小班蓄积量计算 143.2.1 纯林 143.2.2 混交林 143.3 统计表编制 143.3.1 内业统计 143.3.2 成果表格 143.4 林相图编制 153.4.1 基本图编制 153.4.2 林相图绘制 153.5 县级森林资源分布图编绘 173.5.1 缩小、拼接 .173.5.2 编绘 173.5.3 复印 173.5.4 清绘 173.6 林种布局图绘制 173.6.1 林种范围勾绘 173.6.2 着色 173.7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8III附件 技术标准 19参考文献 331实习要求与安排一、 实习目的以金寨县马鬃岭林场为实习基地,通过实际的森林区划和森林资源调查(小班调查) ,使学生掌握森林区划、森林资源调查(小班调查) 、数据统计与制定图、数据分析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编制等方法。二、 实习内容(一)森林区划森林区划的目的、意义;我国森林区划系统、营林区、林班、小班的划分方法;小班地形图勾绘。(二)森林资源调查(小班调查)森林资源调查的目的、意义;我国森林资源调查体系;小班调查内容、调查方法。(三)数据统计与制图方法。(四)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三、 实习仪器与材料角规、卷尺、测高器、GPS、皮尺、铅笔、1:1 万地形图、林业调查设计常用手册、实习指导书等。以小组为单位配备实习器材。四、 实习报告(一)结合马鬃岭林场的实际情况,说明该场的森林区划特点。(二)以 1:1 万地形图为底图进行小班区划与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填写在小班卡片上。(三)试利用马鬃岭林场已有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完成一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五、 注意事项实习中统一行动、听从指挥;注意安全、团结互助;认真实习、独立完成。2第一章 森林区划森林区划是森林经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区划,将为森林资源永续利用打下基础,其意义在于:便于调查统计和分析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便于组织各种经营单位;便于长期的森林经营利用活动,总结经验,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便于进行各种技术、经济核算。1.1 经营区划系统和要求1.1.1 经营单位区划系统(1)国有林场:国有林业总场(林场)分场(营林区、作业区、工区)林班小班。(2)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两级。(3)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功能区(森林旅游区、生产经营区)功能分区(游览区、生态保护区、休闲疗养区、游乐区等) 。(4)集体林区:县(市、区)乡(镇)行政村(乡村林场)小班。1.2 经营区划要求(1)国有林场区划系统应保持相对稳定,如无特殊情况,应维持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或森林资源调查区划系统不变。(2)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区划系统应和功能区区划保持一致。(3)林班区划原则上采用自然区划或综合区划,地形平坦等地物点不明显的地区,可以采用人工区划。森林林班面积一般为 100150 公顷。林班区划线应相对固定,并在林班线上设立标牌、标桩等标志,无特殊情况不宜更改。(4)集体林区按现有行政区划,尽量保持不变,如有变动,按现行政区划进行拆并,拆并后的乡(镇) 、行政村面积应和原区划面积保持一致。(5)各级区划界线应和行政界线保持一致,下一级界线与上一级界线重合时,以上一级界线为准。对过去已区划的界线应相对固定,无特殊情况保持不变。 1.2 小班区划1.2.1 小班区划条件(1)权属不同;3(2)林地地类不同;(3)森林类别及林种不同;(4)生态公益林的事权与保护等级不同;(5)林业工程类别不同;(6)林分起源不同;(7)优势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8)龄级以上相差一个龄级,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9)商品林林分郁闭度相差 0.2 以上,公益林林分郁闭度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木林地相差一个覆盖度级;(10)立地条件类型不同。1.2.2 小班区划方法和要求(1) 小班区划方法1.利用转绘或判读区划的 1:1 万或 1:2.5 万基本图(地形图) ,以行政村(林班)为单位,按照小班区划条件,深入现场,采用对坡目测勾绘方法,准确地将小班界调绘到基本图或地形图上。2.使用近期(以不超过一年为宜)经计算机几何校正及影像增强的比例尺 1:2.5万的卫片(空间分辨率 10 米以内)在室内进行小班勾绘,然后到现场核对。空间分辨率 10 米以上的卫片只能作为调绘辅助用图,不能直接用于小班勾绘。3.当地形不明显,利用地形图难以进行小班区划时,或进行小班区划核对以及为林分因子调查或总体蓄积量精度控制调查而布设样地时,可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确定小班界线和样地位置。(2)小班编号与注记在外业区划时,可按区划调查顺序编写临时小班号,并标注地类或优势树种组符号(有林地标注优势树种组符号,其它地类标注地类符号) 。一个行政村(林班)区划调查结束后,按自上而下、从左到右顺序连续编写正式小班号。(3)小班区划要求1.为保持小班位置、面积相对稳定和调查的连续性,提高调查精度,小班区划应尽量沿用原来的小班界线,公益林小班尽量利用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商品林小班应参考前期二类清查小班区划。但对原区划不合理或因经营活动造成小班界线4发生变化时,应重新区划,小班区划要求位置正确,区划合理,保证精度。2.尽量以山脊线、合水线、河流、道路等明显自然界线作为小班界;现实林分经营目的明确,生长稳定,以林分界为小班界,小班界不得跨行政村(林班)及以上行政界线。3.小班区划面积要求:公益林小班区划起始面积为 1 公顷,最大不得超过 35公顷;商品林小班区划起始面积 1:1 万地形图为 0.4 公顷,1:2.5 万地形图为 1 公顷,最大不超过 20 公顷。(4)小于小班区划起始面积的小块林地的处理1.无立木林地中 0.067 公顷以上 1 公顷(商品林 1:1 万地形图为 0.4 公顷)以下的其它地类,尽量合并到附近相同或相似的地类中去,或按付小班处理。2.有林地中 0.2 公顷以下的无立木林地可以忽略不计(面积视为有林地,蓄积量按实际面积计算) ,达 0.2 公顷以上时按付小班处理。带状片林和带状灌木林地的缺损长度小于林带宽度的 3 倍时,按上述方式处理。3.确实无法合并的小班,可以超比例尺区划,编写小班号,填写小班卡片,现场确定并在卡片上填写实际面积。1.3 森林分类区划森林分类区划是在综合考虑国家和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后,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林业区划等宏观规划成果进行的区划。森林分类区划以小班为单位,原则上与已有森林分类区划成果保持一致。国家公益林界线不得擅自变动;其它类别如以往划分不合理、区划条件发生变化,或因经营活动等原因造成界线变更时,应根据地方人民政府关于生态公益林划分的有关规定重新划分和审批。第二章 小班外业调查2.1 小班调查与记载2.1.1 小班调查方法根据调查单位的森林资源特点、调查技术水平、调查目的和调查等级,可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小班调查。小班调查应充分利用上期调查成果和小班经营档案,以提高小班调查精度和效率,保持调查的连续性。(1)样地实测法5在小班范围内,通过随机、机械或其它的抽样方法,布设圆形、方形、带状或角规样地,在样地内实测各项调查因子,由此推算小班调查因子。布设的样地应符合随机原则(带状样地应与等高线垂直或成一定角度) ,样地数量应满足精度要求。(2)目测法当林况比较简单时采用此法。调查前,调查员要通过 30 块以上的标准地目测练习和一个林班的小班目测调查练习,并经过考核,各项调查因子目测的数据 80%项次以上达到允许的精度要求时,才可以进行目测调查。小班目测调查时,必须深入小班内部,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点进行调查。为了提高目测精度,可利用角规样地或固定面积样地以及其他辅助方法进行实测,用以辅助目测。目测调查点数视小班面积不同而定:3 公顷以下 1-2 个4-7 公顷 2-3 个8-12 公顷 3-4 个13 公顷以上 5-6 个(3)卫片估测法当卫片的空间分辨率达到 3m 时可采用此法。其技术要点为:1.建立判读标志根据调查单位的森林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以卫星遥感数据景幅的物候期为单位,每景选择若干条能覆盖区域内所有地类和树种(组) 、色调齐全且有代表性的勘察路线。将卫星影像特征与实地情况对照获得相应影像特征,并记录各地类与树种(组)的影像色调、光泽、质感、几何形状、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包括地名)等,建立目视判读标志表。2.目视判读根据目视判读标志,综合运用其它各种信息和影像特征,在卫星影像图上判读并记载小班的地类、树种(组)、郁闭度、龄组等判读结果。对于林地、林木的权属、起源,以及目视判读中难以区别的地类,要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有关资料、询问当地技术人员或到现地调查等方式确定。3.判读复核6目视判读采取一人区划判读,另一人复核判读方式进行,二人在“背靠背”作业前提下分别判读和填写判读结果。当两名判读人员的一致率达到 90%以上时,二人应对不一致的小班通过商议达成一致意见,否则应到现地核实。当两判读人员的一致率达不到 90%以上时,应分别重新判读。对于室内判读有疑问的小班必须全部到现地确定。4.实地验证室内判读经检查合格后,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择部分小班进行实地验证。实地验证的小班数不少于小班总数的 5%(但不低于 50 个),并按照各地类和树种(组)判读的面积比例分配,同时每个类型不少于 10 个小班。在每个类型内,要按照小班面积大小比例不等概选取。各项因子的正判率达到 90%以上时为合格。(4)各种小班调查方法允许调查的小班测树因子见表 1。表 1 不同调查方法应调查的小班测树因子表调查法测树因子 样地法 目测法航片估测法卫片估测法林 层 起 源 优势树种(组) 树种组成 平均年龄(龄组) 平均树高 平均胸径 优势木平均高 郁 闭 度 每公顷株数 散生木蓄积量 每公顷蓄积量 枯倒木蓄积量 天然更新 下木覆盖度 2.1.2 小班调查因子记载(1)小班调查因子分别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小班按地类调查或记载不同调查因子,包括:空间位置、地况及林况因子,详见表 2。71.空间位置:记载小班所在的县(市、区)、乡(镇、林场)、行政村(林班)、村民组、小地名、小班号。2.权属:分别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记载。3.地类:按最后一级地类调查记载。4.工程类别:分别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下游等重点地区防护林(淮河防护林)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其它工程(如世行贷款项目、中德合作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等)。表 2 不同地类小班调查因子表地类调查项目乔木林竹林疏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其它灌木林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封育未成林地苗圃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地其它无立木林地辅助生产林地空间位置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权 属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地 类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工程类别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事 权 2 2 2 2 2 2 2 2 2 2 2保护等级 2 2 2 2 2 2 2 2 2 2地形地势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土 壤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立地类型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天然更新 1,2 1,2 1,2 1,2 1,2 1,2 1,2 1,2林 种 1,2 1,2 1,2 1,2 1,2起 源 1,2 1,2 1,2 1,2 1,2 1,2 1,2优势树种(组) 1,2 1,2 1,2 1,2 1,2 1,2 1,2树种组成 1 1 1 1 1平均年龄 1,2 1,2 1 1,2 1,2平均树高 1,2 1,2 1,2 1,2 1,2 1,2 1,2平均胸径 1,2 1,2 1,2优势木平均高1郁闭/覆盖度 1,2 1,2 1,2 1,2 1,2每公顷株数 1 1 1 1,2 1,2散生木 1,2 1,2 1,2 1,2 1,2 1,2 1,2 1,2每公顷蓄积量1,2 1,2 1,2健康状况 1,2 1,2 1,2 1,2 1,2 1,2 1,2调查日期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调查员姓名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8注:1 为商品林,2 为公益林。5.事权:生态公益林(地)分为国家级或地方级。6.保护等级:生态公益林(地)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7.地形地势:记载小班地貌、平均海拔、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因子。8.土壤:记载小班土壤名称(记至土类)、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A+B 层)、质地、石砾含量等。9.下木植被:记载下层植被的优势和指示性植物种类、平均高度和覆盖度。10.立地类型:查立地类型表确定小班立地类型。11.立地等级:根据小班优势木平均高和平均年龄查地位指数表,或根据小班主林层优势树种平均高和平均年龄查地位级表确定小班的立地等级。对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等小班可根据有关立地因子查数量化地位指数表确定小班的立地等级。12.天然更新:调查小班天然更新幼树与幼苗的种类、年龄、平均高度、平均根径、每公顷株数、分布和生长情况,并评定天然更新等级。13.林种: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按林种划分技术标准调查确定,记载到亚林种。14.起源:分别人工、天然、飞播三种形成方式调查记载。15.优势树种(组):按优势树种(组)划分标准调查记载。当两个树种(组)成数相等时,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组)为优势树种(组)。经济林按优势树种填写。竹林填写毛竹或元杂竹。灌木林优势树种(组)按阔叶类、杂竹类、灌木经济林技术标准填写。16.树种组成:由两个树种(组)组成,其优势树种(组)占 65%以上划为纯林,优势树种(组)达不到 65%的划为混交林。由三个以上树种(组)组成,其中不足1 成的树种(组)可加到龄级相同的树种(组)合并计算。树种(组)组成按十分法填写,如 10 硬、6 硬 4 松、5 杉 5 软等。17.平均胸径:实测 3-5 株优势树种(组)平均木胸径,取其均值作为小班平均胸径,以 2 厘米为径阶,取偶整数记载。平均胸径达不到 5 厘米时,调查记载平均根径,并加括号以示区别。竹类以 1 厘米为径阶,毛竹起始胸径为 3 厘米,元杂竹起始胸径为 2 厘米。918.平均年龄:按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调查记载。竹林调查填写实际年龄,经济林不填写年龄。19.平均树高:实测 3-5 株优势树种(组)平均木树高,取其均值作为小班平均树高,以米为单位,取整数记载。灌木林地设置小样方或样带测算灌木平均高度,以米为单位,保留 1 位小数。竹林、经济林不填写。20.优势木平均高:在小班内,选择 3 株优势树种(组)中最高或胸径最大的立木测定其树高,取平均值作为小班的优势木平均高。21.郁闭度或覆盖度:有林地小班用目测或仪器测定各林层林冠对地面的覆盖程度,取小数二位;灌木林设置小样方或样带估测并记载覆盖度,用百分数表示。22.小班每公顷蓄积量:仅调查填写乔木林和疏林地蓄积,竹类填写株数。每公顷蓄积量以立方米为单位,保留 1 位小数,竹类株数保留 10 整数。小班每公顷蓄积量可用角规测树、样段调查法、样地调查法、卫片判读法等方法确定。角规调查法:根据林木分布特点和生长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深入到小班内部,布设调查点进行调查,并在角规测树记录表中分别角规点和树种填写观测株数、坡度、平均树高。坡度超过 12时,要通过角规估测值按坡度估算表 ,对观测值进行坡度改正。角规测树调查点数按小班面积大小确定,参加表 3。表 3 小班调查角规点数小班面积(hm 2) 调查点数2 公顷以下 2 个2.1-6.6 公顷 3 个6.7-10 公顷 4 个以上注:小班面积超过 10 公顷时,每增加 4 公顷,应增设 1 个角规点。样段法:主要用于带状片林蓄积量调查,根据林带长度和宽度,选取有代表性样段,调查样段每公顷株数及平均胸径,根据平均胸径(5 厘米)查一元材积表求算单株材积,以单株材积乘以每公顷株数求算每公顷蓄积量。样地法:主要用于要求调查等级和调查精度高的森林经营单位(如国有林场等)。其方法是在小班范围内,通过随机、机械或其它抽样方法,布设圆形、块状、带状样地,实测样地蓄积量,由此推算小班蓄积量。布设的样地应遵循随机原则(带状样地应与等高线垂直或成一定角度),样地数量应满足精度要求。10卫片判读法:通过卫片判读,结合实地验证,典型选取有蓄积量的小班,现地调查其单位面积蓄积量,然后建立判读因子与单位面积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根据判读小班的蓄积量标志值计算相应小班的蓄积量。23.小班蓄积量(竹类株数):分别有林地、疏林地和散生木(竹)调查填写。对无蓄积幼林、无立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等地类中散生木、散生竹,分别树种调查胸径 5 厘米以上立木和 3 厘米以上立竹总株数、平均胸径,计算小班散生木蓄积(利用一元材积表)和小班散生竹总株数。小班蓄积保留整数,竹类株数保留 10 整数。24.健康状况:记载林地卫生、林木(苗木)受病虫危害和火灾危害以及林内枯倒木分布与数量等状况。林木病虫害应调查记载林木病虫害的有无以及病虫种类、危害程度。森林火灾应调查记载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受害面积、损失蓄积。25.无蓄积幼林、未成林地调查记录:主要记载树种、造林(封育)年度、平均高、造林株数、保存株数、成活(保存)率、天然更新等级及抚育(封育)措施等。26.竹林调查:调查记载平均年龄,采用半径 4.61 米的样园调查计算每公顷株数,调查点个数同角规测树要求。对于商品用材林中的竹林小班增加调查记载小班各竹度的株数和株数百分比。27.经济林调查: 采用半径为 4.61 米的样园或样行进行调查,计算填写各生产期每公顷株数和生长状况,调查点个数同角规测树要求。 有蓄积量的乔木经济林(如栓皮栎、银杏、厚朴、香椿、柿树、杜仲等),应参照用材林小班调查方法调查记载小班蓄积量。28.灌木林地调查:采用 22 米样方或半径 4.61 米的样园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优势树种(组)种类、覆盖度和平均高,确定立地类型。29.一般生态公益林调查:下经理期有经营活动的一般生态公益林近成过熟林应参照用材林近成过熟林小班的要求补充调查因子。森林经营集约度较高地区的所有一般公益林应参照商品林小班进行调查。30.造林地类别:对人工林和人工造林未成林小班分别规划林地和非规划林地两类记载。其中:非规划林地造林是指未列入林业工程或未经规划设计,在农田或耕地上自发性造林。31.调查员和调查时间:填写调查人员姓名和调查日期。112.1.3 小班调查要求(1)小班调查应与小班区划同步进行。调查者在全面了解小班总体的情况基础上,选择有充分代表性的调查点,深入小班内部细致观察调查,确保调查质量。(2)小班调查必须现场完成所有因子的调查与记载,并确定无误。当天调查的所有小班记录,必须当天进行认真检查核对,确保图、卡一致,记载符合要求。(3)优势树种平均高应选择生长中等,接近平均胸径的三株以上林木作为调查对象,利用测高器或测杆测量,不可盲目估计。(4)严格掌握天然幼林、灌木林地和封育未成林地的界定标准,确保地类划分准确性。三者主要区别为:天然幼龄林有明显的目的树种,且分布均匀,松类每公顷 2250 株以上,杉木和阔叶树每公顷 1500 株以上的林地;灌木林地有明显主干或以灌木树种为主的林地,如檵木、黄山杜鹃、天目杜鹃、山胡椒、茶叶、紫穗槐、杞柳、胡桑等;封育未成林地是通过封育措施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1-3 年内),但未达到有林地标准的林地。(5)介于有林地和疏林地之间难以确定的地类时,要准确调查郁闭度,保证地类的准确性。2.2 四旁树木调查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地栽植的达不到有林地标准的各种竹丛、林木,包括平原农区达不到有林地标准的农田林网树,以街道、行政村为单位,街段、户为样本单元进行抽样调查,具体要求由各省(区、市)根据当地情况确定。2.2.1 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线抽样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2.2.2 调查样本组织(1)户抽样:分别低山丘陵、山丘平原两个类型进行样本组织。以县(市、区)位总体,以农户为样本单元,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农区四旁树木调查。(2)县(市、区)城区所在地的四旁树木随机抽取 2 个居委会进行调查。(3)省辖市建成区四旁树采取线抽样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2.2.3 四旁树木调查(1)调查范围:自然村庄范围内、道路旁、农田旁及其它范围块(带)状分布但达不到片林或林带标准以及零星分布的四旁树木。12(2)调查对象:高度 1 米以上的乔木树种(经济林)、毛竹、元杂竹、灌木。原生乔木一株算一株,毛竹一株算一株;萌生乔木、灌木、元杂竹一丛算一株;胸径 1.3 米以下分叉木,每一叉算一株;1.3 米以上分叉木仅算一株。(3)调查方法: 对抽中农户所属四旁树范围的林木进行调查; 对路旁、渠旁、农田林网达不到片林或林带标准的林木按照“路(渠、林网)跟田走,田跟人走”的原则进行调查; 县(市、区)城区所在地的道路两侧的四旁树木,按属地管理归所调查的居委会调查; 省辖市建成区行道树线抽样的抽样比为 10%,单位按 5%的抽样比抽取样本,进行四旁树调查; 对胸径 5 厘米以上的林木分别树种(组)进行每木检尺,按 2 厘米径阶记载;胸径 5 厘米以下的树木、灌木、经济林树木、立竹分别树种查数株(丛)数。市区行道树无主干的树木记株数,不调查蓄积。2.2.4 内业计算与统计(1)样本单元(抽中农户)蓄积、株数计算统计: 分别树种(组)查相对应树种一元材积表计算各径阶蓄积和分树种(组)蓄积量,各树种(组)蓄积量之和为样本单元蓄积量; 各树种(组)检尺株数加上未检尺株数为样本单元总株数。(2)分别类型计算样本平均蓄积量、株数Xi=mi/ni式中:X i为某类型样本平均蓄积量或株数;mi为某类型样本蓄积量或株数;ni为某类型样本单元数(抽中农户)。(3)分别类型计算四旁树蓄积量和株数X=NXi式中:X为某类型四旁树蓄积量或株数;N为某类型农户总户数;Xi为某类型样本平均蓄积量或株数县(市、区)城区所在地四旁树木计算方法同上。(4)全县(市、区)四旁树木总蓄积量、株数计算全县县(市、区)四旁树木总蓄积量=各类型四旁树木蓄积量之和加上县(市、区)城区所在地四旁树木蓄积量。13全县县(市、区)四旁树木总株数=各类型四旁树木株数之和加上县(市、区)城区所在地四旁树木株数。2.2.5 四旁树木折算和占地面积(1)四旁树木占地面积折算标准:针叶树 1 公顷按 3000 株,阔叶树 1 公顷按1650 株,杨类(泡桐)1 公顷按 900 株,经济林 1 公顷按 1050 株,毛竹 1 公顷按2700 株,条类、元杂竹 1 公顷按 4500 丛折算。(2)四旁树木占地面积:四旁树木各树种(组)总数分别除以相应树种(组)占地面积折算标准,得出四旁树木各树种(组)占地面积,其合计值即为县(市、区)四旁树木占地总面积。2.3 调查总体蓄积量控制(1)以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单位为总体进行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调查面积小于 5000 公顷或森林覆盖率小于 15%的单位可以不进行抽样控制,也可以与相邻经营单位联合进行抽样控制,但应保证控制范围内调查方法和调查时间的一致性。(2)总体抽样控制精度根据单位性质确定:以商品林为主的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单位为 90%;以公益林为主的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单位为 85%;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 80%。(3)在抽样总体内,采用机械抽样、分层抽样、成群抽样等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控制调查,样地数量要满足抽样控制精度要求。(4)样地实测可以采用角规测树、每木检尺等方法。根据样地样木测定的结果计算样地蓄积量,并按相应的抽样理论公式计算总体蓄积量、蓄积量标准误和抽样精度。(5)当总体蓄积量抽样精度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时,要重新计算样地数量,并布设、调查增加的样地,然后重新计算总体蓄积量、蓄积量标准误和抽样精度,直至总体蓄积量抽样精度达到规定的要求。(6)将各小班蓄积量汇总计算的总体蓄积量(包括林网和四旁树蓄积量)与以总体抽样调查方法计算的总体蓄积量进行比较: 当两者差值不超过1 倍的标准误时,即认为由小班调查汇总的总体蓄积量符合精度要求,并以各小班汇总的蓄积量作为总体蓄积量。14 当两者差值超过1 倍的标准误、但不超过3 倍的标准误时,应对差异进行检查分析,找出影响小班蓄积量调查精度的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对各小班蓄积量进行修正,直至两种总体蓄积量的差值在1 倍的标准误范围以内。 当两者差值超过3 倍的标准误时,小班蓄积量调查全部返工。第三章 统计与成图小班调查结束后,要对所有外业材料进行全面整理和系统检查,各小组之间应进行拼图,确保调查材料调查无误,各级行政界线严密吻合,图面不重、不漏,经检查组认可后,方可进行计算、统计和制图。3.1 面积计算3.1.1 面积计算程序按县(市、区)、乡(镇、场)、行政村(林班)、小班顺序进行,分级计算,逐级控制,按比例系统平差。3.1.2 县、乡(镇、林场)总面积确定鉴于各调查单位均进行过两次以上的二类调查,为保证县、乡(镇、林场)总面积相对稳定,县、乡(镇、林场)总面积原则上以前次调查为准,不再计算,若行政区划有变更,计算出变得部分面积后作出相应增减。3.1.3 行政村(林班)面积计算以调绘行政村(林班)界为依据,求算行政村(林班)总面积。凡以河流、道路、防火线、山脊等作为行政村(林班)边界的,均已中心线为求积线。各行政村(林班)面积合计得出全乡(镇、林场)总面积,并与已确定乡(镇、林场)总面积相比较,求积精度在允许误差的(1%)范围内可进行平差。3.1.4 小班面积计算(1)小班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各行政村(林班)所有小班面积。小班面积两次误差不得大于2%,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取两次平均值作为小班面积,以公顷为单位,保留 1 位小数。(2)小班面积计算要求:小班面积计算后,要对照小班调查卡片和区划用图进行认真核对,确保面积不重、不漏;小班面积确定后,应及时转抄到相应小班调查卡片上,以便于小班蓄积量计算。153.2 小班蓄积量计算3.2.1 纯林小班蓄积量=小班面积小班每公顷蓄积量3.2.2 混交林小班蓄积量=小班面积各组成树种每公顷蓄积量之和各组成树种小班蓄积量=小班面积各组成树种每公顷蓄积量3.3 统计表编制3.3.1 内业统计县级行政单位以行政村为基本统计单位,以乡(镇)、县(市、区)逐级汇总。国有林业总场(国有林场)以林班为基本统计单位,以分场(营林区、作业区、工区)、国有林业总场(国有林场)逐级汇总。自然保护区以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为基本统计单位,以自然保护区进行汇总。森林公园以功能分区(游览区、生态保护区、休闲疗养区、游乐区)或林班为基本统计单位,以功能区(森林旅游区、生产经营区)、森林公园逐级汇总。3.3.2 成果表格(1)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2)各类森林、林木面积蓄积统计表(3)林种统计表(4)乔木林面积蓄积按龄组统计表(5)生态公益林(地)统计表(6)用材林、一般公益林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按可及度、出材等级统计表(7)经济林统计表(8)竹林统计表(9)灌木林统计表(10)林业重点工程面积统计表(11)非规划林地造林面积统计表163.4 林相图编制3.4.1 基本图编制基本图主要反映调查单位自然地理、社会经济要素和调查测绘成果。它是求算面积和编制林相图及其他林业专题图的基础资料。基本图以乡(镇、林场)为单位,以 1:1 万或 1:2.5 万外业区划地形图为绘制林相图的底图。整理编辑内容包括:(1)地形地物标绘:用红铅笔准确确定主山脊线和主要支山脊线,用蓝铅笔描绘大小水系,以能看出主要地形平面位置为前提,用黑笔描绘铁路、公路、机耕路和主要小道位置,乡村和主要居民点驻地、名称,要求位置准确,疏密有致。(2)各种界线标绘:用规定的线画,描绘各级行政界线、地类界、小班界,要求行政界线级别清楚,地类界、小班界闭合。(3)小班注记:林地小班要标注正式小班号、地类或优势树种(符号)。(4)确定图幅形状:根据乡(镇、林场)的形状、幅面范围,确定图幅形状,用铅笔按整厘米数准确大好内图框。3.4.2 林相图绘制(1) 计算机成图:直接利用调查单位最新地形图资料,进行分幅扫描、拼接,通过直接转绘(或利用外业工作手图分幅扫描)各种境界线,并进行注记、着色和图面整饰绘制而成。(2)手工制图:以整理编辑好的基本图为底图,覆盖上透明纸或聚酯薄膜,四角胶带纸固定,然后进行描绘(清绘)。描绘顺序要求: 地物地形描绘:先用双曲线笔描绘铁路、公路、机耕路,再用纵短线绘制主、支山脊线,双线河用双线、单线河用单线描绘大小水系,用短虚线绘制小路。 用规定符号绘出各级行政单位界限和驻地以及主要居民点位置。行政界线与山脊界限重合时,行政界线绘在山脊界外侧;与水系线重合时,用间断方式,在两侧跳跃绘制。 地类界、小班界:先用实线描绘地类界,再用原点线点出小班界。 小班注记:小班注记包括小班号、地类或优势树种、龄组和小班面积,用分子式表示。如有林地 2 号小班为杉木幼龄林、面积 150 公顷,小班注记分子表示为2-杉、分母表示为幼-150。竹林、经济林小班不注龄组;其它地类小班注记分子为小班号地类符号、分母为小班面积;非林地只注记地类符号。17 文字注记:包括各级行政单位和居民点名称,水系、山脉名称,四邻名称等。 图面整饰:上述各道工序完成后,进行图面整饰,内容包括打图框、写图名、制图例、绘比例尺等。 图框:图框分内图框和外图框,外图框粗 2mm,内图框粗 0.6mm,内外图框间距 2mm。 图名:用仿宋体或等线体,图名为:县乡(镇、林场)林相图。 图例:放在左下方或右下方适当位置,要能表达图中所有内容。 比例尺:一律用数字比例尺,如:比例尺 1:25000. 制图单位和制图日期:在下图框外注明。 制图要求 所有线化要墨色黑润,光滑实在,道路、水系衔接自然,文字、符号端正(朝正北),层次等级清楚。 所有文字注记和符号表达,一律用剪贴方法,达到美观大方。 图框纵横成直角,两条对角线长度误差不超过 0.3mm。 复印:复印前对图面进行清理,除去多余线条、痕迹,确保复印效果。采用等大复印方式,份数根据需要确定。 着色:根据国家规定色标着色。 分别优势树种(组)按龄组着色,在同一优势树种(组)用同一种颜色,颜色深浅程度反映龄组。主要树种着色规定如下:杉木:棕色,幼龄组浅棕色,中龄组较浅棕色,近、成、过熟林均为棕色;松类:绿色(各龄组着色层次同杉木,下同);国外松:草绿;柏类:桔红;硬阔:墨绿色;软阔:鸭蛋青;杨树:兰色;竹林:中黄;经济林:紫色;灌木林地:灰色。未涉及树种(组)和地类着色色标可自行确定。 其他地物着色:河流、湖泊等水系淡兰色,公里棕色,乡级界线用红色。3.5 县级森林资源分布图编绘县级森林资源分布图是在乡镇林相图基础上绘制,成图比例尺根据县级单位面积大小而定,一般为 1:2.5 万1:10 万。3.5.1 缩小、拼接将林相图按县图成图比例尺统一缩小成 1:5 万或 1:10 万,再将各乡图沿乡界剪下,统一拼接到县政区划图或前期森林资源分布图上,对不吻合的地方进行合理拼18接、取舍,构成一幅完整的森林资源分布图草图之后,对道路、水系等进行沟通、衔接,到达道路、水系贯通,各级行政界、地类界闭合。3.5.2 编绘根据乡镇林相图上内容,采用综合取舍的方法进行归类,将地域上相连的地类、优势树种(组)合并,图面最小地类面积 4 平方毫米,小于 4 平方毫米的地类能合并的合并,不能合并的舍去。地类界用实线,标注合并后地类或优势树种(组),并重新对各级行政驻地、居民点、水系等名称进行标注。3.5.3 复印等大复制、确保清晰完整。3.5.4 清绘(1)计算机成图:直接利用编制好的森林资源分布草图,通过扫描,计算机描绘各种界线,编辑线型,对各优势树种组(地类)按规定进行着色,最后整饰成图。(2)手工成图:用透明纸覆盖在编绘图上,四角固定后清绘。清绘方法要求、步骤、注记、符号剪贴等同乡林相图,清绘完成后应仔细检查核对,确保无误。3.6 林种布局图绘制林种布局图以县森林资源分布图为基础绘制。3.6.1 林种范围勾绘在未着色的森林分布图上,根据生态区位,按区划调查的现有林种区划,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以及宜林地林种规划设计,分别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五大林种,用铅笔勾绘出林种范围。3.6.2 着色分别林种着色,色标为:防护林淡绿色、特用林淡墨绿色、用材林淡红色、薪炭林浅灰色、经济林淡紫色。3.7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编写提纲以县(市、区)或国有林场为单位编写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1.1 自然概况1.2 社会经济状况1.3 林业生产和森林资源情况(调查前)19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开展情况2.1 组织领导2.2 人员安排2.3 工作程序2.4 方法步骤2.5 时间要求2.6 质量管理3.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3.1 各类土地面积3.2 各类林木蓄积量3.3 林种面积、蓄积3.4 生态公益林、商品林面积、蓄积3.5 乔木林分树种、龄组面积、蓄积3.6 乔木林人工林资源面积、蓄积3.7 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4.调查成果分析4.1 森林资源分布状况4.2 森林资源特点4.3 森林资源消长情况及变化原因4.4 森林资源结构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5.主要存在问题从森林资源现状、森林经营、资源林政管理等方面说明。6.经营管理意见6.1 加强现有林经营管理,扩大森林资源6.2 实行科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6.3 实行分类经营,编制“两类林”森林经营方案6.4 建立资源档案,加强档案管理等附件 技术标准第一条 地类20一、分类系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两大地类。其中,林地划分为 8 个地类,见表 1。表 1 林地分类系统表序号 一级 二级 三级纯林乔木林混交林1 有林地红树林2 疏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3 灌木林地其它灌木林人工造林未成林地4 未成林造林地封育未成林地5 苗圃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6 无立木林地其它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7 宜林地其它宜林地8 辅助生产林地二、技术标准(一 )林地1.有林地:连续面积大于 0.067hm2、附着有森林植被、郁闭度 0.20 以上(含0.20,下同)或人工幼林每公顷保存株数达合理株数的 80%以上、天然幼松类每公顷 2250 株以上、杉木和阔叶树每公顷 1500 株以上且幼树分布均匀的林地,包括乔木林、竹林。(1)乔木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其中,乔木林带行数应在 2 行以上且行距4m 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 10m 以上;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 3 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 时按片林调查。乔木林分为纯林和混交林:纯林: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的 65%以上的乔木林地。混交林:任何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21积量(株数)不到 65%的乔木林地。(2)竹林:成林毛竹每公顷 900 株以上,新造毛竹林每公顷 300 株以上;元杂竹胸径 2 厘米以上,成竹每公顷 4500 株以上或覆盖度 40%以上,新造竹每公顷 450 丛或 625 株以上。2.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 0.067hm2、郁闭度在 0.10-0.19 之间的林地。3.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 2cm 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覆盖度在 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 2 行以上且行距2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 3 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 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1)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安徽省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分布界限为:大别山山地:海拔 1000m 以上;黄山山地:南坡海拔 1300m 以上,北坡海拔 1100m 以上;天目山山地:海拔 1300m 以上;九华山山地:海拔 1100m 以上。(2)其它灌木林: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4.未成林造林地(1)人工造林未成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穴播或条播、分殖造林)1-3 年和飞播造林 1-5 年,泡桐、杨树大苗造林 1 年,人工造林造林成活率 85%以上或保存率80%(年均等降水量线 400mm 以下地区当年造林成活率为 70%或保存率为 65%)以上、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 3000 株/ hm2 以上,且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竹林、经济林造林不划分未成林地。(2)封育未成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 1-3 年,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安徽省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见表 2。表 2 安徽省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表 树 种 每亩造林株数 株行距(m) 备 注杉 木 196-238-298 1.72-1.42-1.41.6杉桐混交每亩杉木100-120 株、油桐50-60 株,两行杉一行桐,三角形排列22柳 杉 167-196-238 22-1.72-1.42用材林 245-298-334-392 1.61.7-1.41.6-12-11.7马尾松薪炭林 555-667-1042 11.2-11-0.80.8用材林 107-133-167 2.52.5-22.5-22母树林 27-33-41 55-45-44 三角形排列火炬松造纸林 167-298 22-1.41.6 10-15 年轮伐黄山松 296-342-395 1.51.5-1.31.5-1.31.3金钱松 196-245 1.72-1.61.7水杉、池杉 111-133 233-230 河边、田边、路旁单行栽植株距 2-3m麦稻与池杉间作 10-11 2.52.5-22枫 杨 107-167 2.52.5-22枫 香 74-107 33-2.52.5一般造林 19-27 66-55 路旁、渠旁、河旁单行栽植株距 3-5m速生丰产林 11-15 415-411双行栽植株行距33-35m池 桐农桐间作 3-5 450-440-433 三角形排列楸树、梓树 111-167-222 23-22-1.52 四旁栽植株距 3-4m一般造林 44-56 35-34农场间作 3-5 450-433公路行道树株距 3-7m,四旁栽植株距3-5m-72、69、63、241 杨 速生丰产林 22-74 56-34毛白杨 56-74 34-33苦 楝 547491 3.53.5332.72.7 四旁栽植株距 4m 左右臭 椿 741167 332322 四旁栽植株距 45m侧柏铅笔柏 133167122 22.5221.52栎 类 24529644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