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技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_第1页
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技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_第2页
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技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_第3页
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技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_第4页
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技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技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广东省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 430 位农民的实证调查 1张兴杰 罗天莹 张开云提 要 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抽样调查,考察了当前农民的科技意识现状,并重点探讨了各种实际因素对农民科技意识的影响作用。研究 发现,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技意识较为淡薄,影响其科技意识提升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制 约、技 术制约、效益制约和资金制约。本研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完善农村的教育体系、增加 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 和抓好采用科技的经济环境。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民 科技意识 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实现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发展的目标,归根到底的战略举措是依靠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而作为参与农业竞争的基础和主体,农民承担着学习和使用农业科技的任务,使其掌握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自然成为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首要条件。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状况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农民的科技素质。在“知识农业”呼之欲出的时代,在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民科技素质水平的低下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日益成为制约农民脱贫增收的主要因素。农民的科技素质是指农民所具有的用科学观点和方法认识、描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一般来说,科技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以下要素:科技意识、科技基础知识、科技应用能力和科技价值观 1。其中科技意识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看法,它反映了人们对科技的认识及关心程度,是科技素质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心理要素。作为农业科技应用的主体,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知状况如何,决定着他们采用科学技术的强弱程度,对其能否较好地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科学技术产生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到农业推广的实际成效。因此,了解当前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同、评价及其应用的行为倾向,对于政府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科技积极性,实施科技兴农政策,通过科技手段振兴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一、研究对象与方法1、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资料来源于广东省软科学项目“提高广东欠发达农村地区科技入户率的对策研究”课题组于 2006 年春、夏对广东省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广东省公认的三个欠发达地区)农民科技使用现状的深入调查。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共抽取了河源、梅州、清远、汕头、揭阳、茂名、湛江七个县(市) 15 个乡(镇) 45 个村进行入户调查,发放问卷 4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30份。数据资料采用 SPSS 软件 12.0 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调查中的个案访谈资料进行定性研究。2、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本文为张兴杰教授主持的广东省软科学项目“提高广东欠发达农村地区科技入户率的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 课题批准号 为:2005B70101043 。其他相关成果发表于科技进步与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等刊物。作者简介:张兴杰,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学教授、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广东农村社区建设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罗天莹,华 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 讲师、室主任; 张开云,经济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研秘书。广州 5106422表 1 样本概况样本特征 频数 百分比 样本特征 频数 百分比性别(n=430)男女29913169.530.5是否外出 (n=427)是否20622148.251.8受教育程度(n=427)没上过学小学及未毕业初中及未毕业高中及未毕业大专及以上291431648386.833.538.419.41.9经营主业种植粮食种植经济作物水产养殖畜禽饲养林木种植274170211131263.939.54.926.32.8家庭纯收入(n=430)4000 元及以下40016000 元60018000 元800110000 元1000120000 元20001 元及以上1921073134382844.724.97.27.98.86.5年龄(n=430)1829 岁3039 岁4049 岁5059 岁60 岁3480146128427.918.634.029.89.8二、农民科技意识的现状科技意识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包括农民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要求和态度,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和解释等内容。科技意识较强的农民,往往高度评价科学技术的作用,强烈要求了解和掌握有关科技知识,对新技术、新方法始终持接纳和欢迎态度;相反,没有科技意识或科技意识不强的农民,则不能认识或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对了解、掌握有关科技知识没有要求,对新技术、新方法则有可能抱怀疑、拒绝甚至阻止的态度 2。农民的科技意识将会极大地影响到农民在学习、使用科学技术时的态度与行为,对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农民对科技是否具有正确的认知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考察农民的科技意识现状:(1)农民对科技的认同程度;(2)农民对科技作用的评价;(3)农民对科技投入(时间、资金)的意愿。表 2 农民的科技意识现状1 2 3 4 5 6 合计 总数认为掌握科技知识是否重要认为科技对家庭致富的作用是否愿意投入适当时间学习科技是否愿意投入适当资金学习科技42.8 31.2 15.1 1.9 2.1 7.036.6 32.4 16.1 4.9 2.3 7.710.2 27.2 28.6 13.5 13.5 7.015.0 27.6 30.4 11.0 9.6 6.5100%100%100%100%430429430428说明:表中数字 1,2,3,4,5,6 代表的 选项分别是:认为掌握科技知识是否重要:1、非常重要 2、比 较重要 3、一般 4、不太重要 5、很不重要 6、说不清认为科技对家庭致富的作用:1、作用很大 2、作用比 较大 3、一般 4、作用不太大 5、没有作用 6、说不清是否愿意投入适当时间学习科技:1、很愿意 2、比 较愿意 3、一般 4、不太愿意 5、很不愿意 6、说不清是否愿意投入适当资金学习科技:31、很愿意 2、比 较愿意 3、一般 4、不太愿意 5、很不愿意 6、说不清由表 2(见表中的和)的调查结果可知,在我们所调查的对象中,有 42.8的农民认为掌握科技知识“非常重要” ,31.2的农民认为“比较重要” ,两者相加有 7 成多的农民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掌握对于自身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可见农民对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认同度。另外,有近 70的农民认为科技对于家庭致富的“作用很大”或“比较大” ,这说明农民对科技作用的评价也较高。既然我们所调查的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都有了较高程度的认同,那么他们对于学习科技的意愿、主动性又如何呢?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见表 2 中的和) ,只有 40左右的农民“很愿意”或“比较愿意”为学习科技知识投入适当的时间和资金,可见农民学习科技的能动性并不高,学习科技的意愿并不强烈。至于农民为什么虽对科技的重要性和作用有较高程度的认同,但学习科技的意愿并不强烈,我们将在后面论及。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意识程度,我们以赋分的方式进行分析(见表 3) 。通过表 3 的赋分分析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对科技的意识程度在 4 分以上,其中有 16.7%村民的科技意识得分为满分。根据均值统计得分(3.59),可知所调查的农民科技意识程度处于中等水平。表 3 农民的科技意识程度得分区间 人数 百分比1.001.992.002.993.003.994.004.995.00932122147622.48.632.839.516.7均值=3.59合 计 372 100%说明:将表 2 题目的“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和很不重要 ”、题目的“作用很大、作用比较大、一般、作用不太大和没有作用”和题目、的“很愿意、比较愿意、一般、不太愿意和很不愿意 ”分别赋予5、4、3、2 和 1 分(“ 说不清”为缺省) ,根据每个被调查的农民对以上四个问题的回答,计算出每个农民科技意识的平均得分,最高分为 5 分,最低分 为 1 分,得分越高表示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意识程度越高。三、农民科技意识的影响因素1、主观方面农民的个人特征与其科技意识农民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要求和态度及评价是一种个人行为,个人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均对其科技意识产生影响。我们首先分析了不同个人特征农民的科技意识,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劳动方式、个人经历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或 G 相关系数0.00),而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收入和不同种植规模的农民在科技意识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表 4 不同受教育水平农民的科技意识程度(%)科技意识受教育水平1.001.99 2.002.99 3.003.99 4.004.99 5.00 合 计没上过学小学0.0 21.4 35.7 42.9 0.01.8 16.8 33.6 33.6 14.2100.0(n=14)100.0(n=113)4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3.8 5.1 36.3 38.2 16.61.3 1.3 27.3 46.8 23.40.0 0.0 12.5 62.5 25.0 100.0(n=157)100.0(n=77)100.0(n=8)G=0.261 2=32.745 p=0.000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个人在科技活动中对各种科技行为及有关现象的不同认知、理解和判断,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科技意识。一般而言,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个人的科技意识,而且有助于其学习、掌握科技技能。在表 4 中,如果将农民的科技意识程度依次划分为“微弱” (1.001.99 和 2.002.99) 、 “平淡” (3.003.99)和“强烈” (4.004.99和 5.00) ,那么会很清楚地发现,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其科技意识的强弱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随着受教育程度水平的提高,具有强烈科技意识的人数比例依次为:42.9%、47.8%、54.8%、70.2%和 87.5%。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非常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和观念,他们强烈期盼通过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来迅速地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对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热情;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则大多不仅在思想上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且其学习能力也偏低,对科技培训的内容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现代科技知识持较为怀疑和排斥的态度,仍沿袭着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不同收入水平农民的科技意识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见表 5) 。在我们所调查的村里,收入处于上等水平的农民中有近 84的人具有强烈的科技意识;而收入处于中等、中下及下等水平的农民中具有强烈科技意识的人数比例仅各占过半。结合访谈的情况,究其原因,当前农村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良种、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上,农民购买新的种子、化肥和农药,或为了学习某项新技术而购买技术资料、参加技术培训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注入,由于较低的家庭收入根本无力支付学习及采用科技知识的成本,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同时也降低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在我们所调查的村中,家庭年纯收入在 4000 元以下的农民就接近调查样本的一半,很多农民反映,由于自身收入较低,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和应用,只能望洋兴叹,有心而无力。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农民虽对科技的重要性和作用有较高程度的认同,但学习科技的意愿并不强烈的主要原因。表 5 不同收入水平农民的科技意识程度(%)科技意识收入水平1.001.99 2.002.99 3.003.99 4.004.99 5.00 合 计下等中下等中等中上等上等3.2 11.5 32.3 32.3 20.81.3 17.7 30.4 36.7 13.93.7 6.9 39.2 38.1 12.20.0 3.6 18.2 49.1 29.10.0 0.0 14.3 42.9 40.9100.0(n=31)100.0(n=79)100.0(n=189)100.0(n=55)100.0(n=7)G=-0.184 2=34.571 p=0.008生产规模大小的不同对农民科技意识程度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由表 6 可以看出,种植规模在 20 亩以上的农民中有超过 87的人具有强烈的科技意识,比种植规模在 5 亩以下的农民中具有强烈科技意识的人数比例高出了 36 个百分点。在我们所调查的广东省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户经营的主业大多为种植业,主要以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为主。除了极少数的示范区和专业化的生产外,大多数农户的生产基本上还是处于小农生产阶段,所耕种的土地面积在 10 亩以下的占到了 45,耕作方式以人畜为主,机械化的生产几乎没有。由于5生产规模狭小、产品的市场量较小,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纳对农户种植效益的影响并不显著。因而,狭小的户均种植规模使农民无力或无意采用新的农业科技,同时也制约了农民科技意识程度的提高,也因此只有为数不多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民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评价较高,对新技术、新方法也有较高的需求和投入意愿。表 6 不同种植规模农民的科技意识程度(%)科技意识种植规模1.001.99 2.002.99 3.003.99 4.004.99 5.00 合 计5 亩以下5.1-10.0 亩10.1-15 亩15.1-20 亩20.1 亩以上2.8 9.5 36.4 39.6 11.70.0 7.4 18.5 25.9 48.10.0 0.0 0.0 71.4 28.60.0 0.0 0.0 16.7 83.30.0 0.0 12.5 56.3 31.3100.0(n=316)100.0(n=27)100.0(n=7)100.0(n=6)100.0(n=16)G=0.591 2=57.969 p=0.0002、客观方面农业技术的服务情况与农民的科技意识实践证明,影响农民科技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以农民自身认识水平、经济实力欠缺为主要内容的主观因素,也有以农村环境、条件、相关社会机制构建不足等为主要内容的客观因素。两种因素在影响农民素质的提升过程中有时各自为主,表现出较强的独特性;有时又相互交织,显现出一定的兼容性 3 。因此在农民科技意识的提升过程中,除了农民个体自身的认知、学习能力的提高之外,外界提供的科技服务是否全面与完善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农民接触农业科技知识的情况与其科技意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在平时的农业生产中能接触农业科技知识的频率与途径都是极其有限的(见表 7) 。在平时的生产中能“经常接触”农业技术知识的农民仅刚刚超过总数的 10,而“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技知识的农民竟占居三成之多,还有 35的农民是“偶尔接触” 。换而言之,大部分的农民都未能获得和生产相应的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及学习。我们在访谈中还发现个别农民根本不知何为“农技知识” ,竟然认为“种地不就是撒点种子到地里,再施上点肥不就完事了,还需要啥科技知识呢”?表 7 农民接触农技知识的频率人数 频率(%)经常接触 45 11.1一般接触 76 18.8偶尔接触 144 35.6从来没有接触过 140 34.6合计 405 100%在接触过农技知识的农民中,主要获取的途径也仅限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媒”两种方式,选择人数比例最多的三种农技接触途径分别为:“向邻居和亲朋好友学习” (92) ;“广播、电视的科技频道” (80) ;“科技书籍和报刊” (43) 。而“政府组织的科技下乡”和“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培训”等最为重要的外界技术组织的支持在农民科技知识的获取中所发挥的作用甚微,所占人数比例不到 30。在我们所调查的村中,只有刚过一半的农民知道当地设有“乡农业技术站” ,仅有 1/5 的农民知道当地有“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 “各类经营性农业组织” ,只有不到 10的人知道当地有“村技术员”和“农业农民协会”及“科技核心、示范户”等。不少农民6反映,在遇到农业生产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想到是向邻居、亲朋好友等请教,而对于一些专业的农技服务组织根本不知该通过何种途径向其求助。可见,目前农民对科技知识的学习尚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在农村当地所提供的技术服务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欠缺,尤其是政府的专业部门在政策扶持、科技培训上存在严重的滞后问题,使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对部分农民和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导致农民科技知识培训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有:农民科技培训的经费严重不足。多数地方农民的技术培训经费未被正式列入国家和地方各级经常性财政预算,缺乏稳定的投入渠道,部分乡镇甚至连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都无法保证。一些地方由于经费不足,推广服务部门被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被拍卖或撤消,造成农技人员的离岗和流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农民科技教育资源原本不足,加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大都是以县为单位,有限的农民科技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直接影响了农民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难以发挥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效应。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由于待遇不好,难以吸引高学历的人才,同时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的机会,造成推广队伍整体知识水平的偏低,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强,直接制约了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同时,调查还了解到,作为贫困农村地区科技信息传播的两个主要途径之一,大众传媒的科技服务依然存在某些问题,例如农民反映,电视、广播的科技节目虽然直观形象,但是播出时间大多不是农民的空闲时段,同时相当部分农户家庭没有收音机及有线信号这些信息接受条件;而适合深度传播、易于保存的科技报刊及图书又因其晦涩难懂,不利于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农技知识传播途径的不通畅及单一性导致农民获取农技知识的有限性,必然会影响到农民对科技知识的作用及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与认同,从而导致科技意识的淡薄。由表 8 可以看出,农民接触农技的不同频率与其科技意识程度的高低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接触农技知识的频率越高,其所具有的科技意识程度越强烈:随着接触农技频率的提高,具有强烈科技意识的人数比例依次为:31.5%、51.1%、87.6%和 90.9%。表 8 不同科技接触频率农民的科技意识程度(%)科技意识科技接触频率1.001.99 2.002.99 3.003.99 4.004.99 5.00 合 计经常接触一般接触偶尔接触没有接触0.0 0.0 9.1 38.6 52.31.4 1.4 9.6 67.1 20.51.5 9.6 37.8 43.0 8.15.7 13.3 49.5 21.0 10.5100.0(n=44)100.0(n=73)100.0(n=135)100.0(n=105)G=0.563 2=113.226 p=0.000农民使用农业科技知识的效果与其科技意识农民接触、获取科技知识和新型技术后,必然要用之于生产实践,他们经历了使用农业技术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了使用前后的种种变化。因而农民以往使用农业技术的效果好坏,必然会对他们现今科技意识的强弱产生影响。如果使用农业技术带来了好的效果,农民的科技意识、科技热情必然得到增强;反之,如果使用农业技术没有产生任何效果,甚至是负面作用,那么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同度、评价度就会降低。而农民在衡量农业技术效果时所持有的最重要的指标便是“农技的采用是否增加了自身的家庭收入” 。在我们所调查的四百多个农民中,有接近半数的农民在这两年曾使用过新的农业技术,且采用新技术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认为新技术能对家庭的农业生产有所帮助” (90.7%) 。而使用后“家庭收入增加很多”的农民仅为总数的 7.6%,同时还有接近 15 的农民的家庭收入没有任何7增加。数据的分析结果也显示:农技使用效果的好坏与农民科技意识程度的高低有一定的正相关。表 9 说明,使用农技后, “家庭收入增加很多”的农民均具有强烈科技意识,而“家庭收入没有增加”的农民中仅有不到半数的人数具有强烈的科技意识。表 9 不同科技使用效果农民的科技意识程度(%)科技意识科技使用效果1.001.99 2.002.99 3.003.99 4.004.99 5.00 合 计家庭收入增加很多家庭收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没有增加0.0 0.0 0.0 35.7 64.34.3 13.0 17.4 39.1 26.16.3 5.9 38.2 42.6 7.0100.0(n=14)100.0(n=136)100.0(n=23)G=0.26 2=35.963 p=0.003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导致农民采用新技术未取得预期效果的障碍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客观状况而言,一是所推广的农业技术的实用性不佳。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制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下,科研活动由政府出资资助,大量的科技成果只按照政府的课题指南展开研究,而与成果应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不大,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农村、农业对科研的实际需求,造成了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难以满足农民致富的目标需求。二是农业的比较效益较差。在中国,农产品是初级产品,加上存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因素,导致了目前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低廉,实质上就是农产品生产的比较效益低。长年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与农户的投入产出预期值差距较大,也自然降低了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同及采用的热情。三是自然灾害、市场经营的风险因素。农业生产属于生物性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强,同时生产经营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而农户自身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弱,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农业技术的成功率和实效率。另一方面,从农民自身的主观因素而言,他们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限制了他们对农业科技的接纳能力,影响了技术应用的效果。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而农业科技的理论性一般较强,农民除了能应用一些简单的农业科技,如嫁接、追肥等外,对于一些较高难度的科技无法准确地掌握,从而使得新技术应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四、结论与对策目前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但他们学习科学技术的意愿及主动性并不强烈,总体而言,他们的科技意识较为淡薄。而影响农民科技意识程度提升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制约在我们的调查样本中,有接近 80的农民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偏低的文化水平与现代市场需要存在过大的差距。较低的文化水平不仅不利于农民形成对科技的正确认知与态度,而且也限制了其学习、掌握及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二是技术制约现有科技培训经费的不足、体系的不完善及培训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甚为薄弱,加之大众传播媒介存在的某些缺陷,农民获取农技知识的频率与渠道非常有限,极大影响了其科技意识程度的提高。除此之外,政府主导型的农技推广体制产生大量无效供给的农业科研成果也影响了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评价。三是效益制约由于单个农户生产的规模狭小、产品的市场量较小,加之农业比较效益差和自然、市场风险性高,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纳对农户生产效益的影响并不显著,使得农民对农业科技敬而远之,从而降低了农民对于科技作用的认同程度及需求热情。四是资金制约较低的家庭收入使农民无力支付学习及采用科技知识的成本,导致部分农民虽对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其投入意愿却较低。低收入水平限制了农民的科技需求,8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科技意识。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完善农村的教育体系是培养农民科技意识的基本环节。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与其采用科学技术的愿望和能力存在着强相关性,直接影响农民科技意识的强弱,从而决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及采用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大力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应按照规划切实增加对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扫除文盲和半文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文化程度。同时,通过进行定期的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培训和宣传,提供常年的技术服务,使农民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和新型实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