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谋利型代理人角色及其行为逻辑_第1页
村干部谋利型代理人角色及其行为逻辑_第2页
村干部谋利型代理人角色及其行为逻辑_第3页
村干部谋利型代理人角色及其行为逻辑_第4页
村干部谋利型代理人角色及其行为逻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村干部“谋利型代理人”角色及其行为逻辑以西北龙村退耕还林(还草)事件为例李志军摘要:村干部角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西北龙村退耕还林(还草) “过程事件”的分析,发现实践中村干部不仅是国家和村民的代理人,而且是特殊关系网络的代言人,在具体事件中他们更多地从个人利益出发扮演代理人角色,行为呈现谋利化趋向,并试图用“谋利型代理人”这一表述概括之。乡政村治格局下村干部角色错位、行为变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基本逻辑是村干部个人利益最大化。村干部的行为模式包括政府利益模式、村民利益模式和个人利益模式,但对村干部最具影响的是贯穿于整个行为过程中的个人利益模式。关键词:村干部;角色;行为;谋利型代理人一、背景及问题的提出中国农村政治结构一直以来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海内外学者对此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关于传统农村政治结构的研究有“双轨政治” 、 “士绅操纵” 、 “皇权士绅小农”三层结构以及“经纪体制” ,这些理论从国家社会的框架出发,对建国前中国农村政治权力的运行、地方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以及扮演的角色做了很好的概括。传统社会的中国采取“皇权不下县”的治理结构,中央的治权止于县,广大乡村社会由地方精英来治理,形成了“地方权威”和“官府权威” 1两个治理系统,参与乡村治理的地方精英虽未经国家明文授权却发挥了类似于村干部的作用,成为国家与农民互动的中介。近代以来国家试图通过一系列机构设置和委任,使地方权威成为国家在基层的政权分支进入国家官制的控制范围, 2这一点直到建国后才完全实现。建国后中国进入总体性社会时期,国家几乎垄断着全部重要资源并对几乎全部社会生活实行着严格而全面的控制,同时对任何相对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社会力量,或者予以抑制,或者使之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最终建立起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 3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对全国农村的全面控制和组织,从而彻底改变了1949 年前国家的力量无法完全达到农村行政村这一级基层的态势。 4这一时期在强国家、弱社会模式的治理下,乡村社会的自由空间基本上不存在,村干部大都由上级直接任命,几乎成为下达和执行国家政令的腿脚,更多地扮演了国家代理人角色。改革开放后村庄的政治自由空间逐渐扩大,基层有了很大的自治性,村干部的角色也与传统社会和总体性社会时期不同,学界对这一时期村干部角色的研究主要有双重角色、 “经纪人” 、撞钟者与守夜人、 “弱监护人” 、 “边际人”以及“承包人”等理论。美国学者Oi,Jean C 提出了庇护关系理论,认为在庇护系统中村级领导人扮演代理人的角色,他们一方面要执行上级的指令,另一方面要为村民的利益不断地同更高一级政府讨价还价,村民得以不受国家太多征收之苦。在 Oi,Jean C 的庇护关系理论中,村干部既是政府的代理人又是村民的代理人,扮演了双重代理人的角色。 5徐勇认为乡政村治格局下村干部扮演着政府2代理人与村民当家人的双重角色,并且认为双重角色存在着矛盾,就村干部的行为特征而言,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隶属于干部系统,愿意认真完成上级分派下来的任务,但就其长远利益、基本身份而言,他们又属于村民社会,更多地为民众系统倾斜。 6沈延生引入杜赞奇的“国家经纪”概念用“经纪人”理论来解释当前村干部的角色,认为保护性经纪偏重村社当家人的角色,赢利性经纪则更加尽忠于国家代理人的职责,当社区利益与国家利益矛盾时,村干部会站在社区利益的一边,扮演“保护性经纪” 。 7吴毅通过对纯农业型、缺乏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分析,认为这种类型村庄的村干部既不会有意怠慢行政任务,也有为村民办事的意愿,但他们不会全力以赴去完成行政任务或帮助村民解决困难,由此认为用守夜人与撞钟者来形容村干部的角色及行为更加准确。 8申静、陈静从大众视角出发,通过对鲁南两个村庄的实地调查,认为市场因素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侵入造成的一个可能的后果,即村干部对村庄控制和保护能力的减弱,村干部传统社区监护人的角色虚化,提出了“弱监护人”的观点。 9王思斌从村干部的农民身份出发,提出了“边际人”理论,认为村干部处于国家行政管理系统和农村社区自治系统的中介位置,既是这两个系统利益一致的结合点,也是这两个系统利益冲突的触发点。 10宿胜军认为改革后的村干部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利益,以经营者的面目出现,主动拓展谋利行为的合法性空间,追求所在群体利益的最大化,提出了“承包人”理论。 11以上是学界对传统时期、总体性社会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村干部角色研究形成的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概括了特定时期村干部扮演的角色,为进一步研究村干部角色提供了理论依据。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格局,乡政村治格局下一个具体村庄场域的村干部不仅要落实政府下达的任务,而且要为域内的村民谋取福利,可以认为村干部在村治活动中扮演着双重代理人角色,执行政府任务时代表着政府利益,扮演政府代理人,为村民谋取福利时代表着村民利益,扮演村民代理人。然而,我们通过对西北 W 县龙村实地调查发现,村干部在村治活动中并没有很好的扮演政府和村民期望的代理人角色,而是扮演了一种符合自身利益的角色,行为呈谋利化趋向,并由此形成了一套逻辑,笔者用“谋利型代理人”这一表述来概括。在此,我们无意挑战前人的观点,只是希望通过对龙村个案的分析更好地认识乡政村治格局下村干部的角色及其行为逻辑,并试图对相关理论作一定的补充。二、调查对象简介龙村位于西北地区 W 县南部,官方资料显示总人口 1198 人,龙村人却只承认 548 人,原因在于从 2002 年至 2005 年在乡镇政府的主导下李庄、张庄、陈沟、高寨 4 个自然村先后并入龙村,但合并前后没有什么区别,各村仍然独立管理, “合并只是个名义, ”* 5 村合并之事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鉴于此,笔者的调查只限于合并前的龙村。龙村原有耕地 3 500亩,人均 6 亩多,2000 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后官方显示耕地面积是 850 亩,事实上由于村干部瞒报现在耕地仍有 2 000 亩左右。该村 1990 年代初开始有人进城务工,目前进城务工的有 100 多人,大部分是举家进城,继续呆在村庄的村民除了耕种自己的责任田外,访谈中村干部和村民一致认为,5 个村庄合并只是一个名义,没有实际意义。3还耕种一部分进城村民的责任田,此外,再养几头猪或几只羊增加点收入,几项合计人均年收入 2 000 左右。龙村和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尤其是西北农村一样,属于典型的纯农业型村庄,集体经济严重短缺,村庄公益很难启动。在乡政村治格局下这类村庄的村干部是如何扮演代理人角色的呢?笔者的研究就从龙村退耕还林(还草)事件展开。本研究采取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个案访谈对象包括村干部、村民,文献来源包括县政府相关档案、村庄资料。三、村干部代理人行为的谋利化过程村干部双重代理人角色是否仅是静态层面的理想模型,只有通过具体事件才能透视出来,龙村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村干部的行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材料一:按照规定龙村自 2000 开始分三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其中 2000 年完成 1000 亩,2001 年完成 1000 亩,2002 年完成 650 亩,共计 2650 亩。接到通知后两委 *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若按照规定完成任务,3 年后人均耕地只剩 1.5 亩,风调雨顺可以维持生活,一旦遇到旱涝灾难村民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决定向乡镇政府讲明实情,希望能够减少退耕还林(还草)的亩数,或者分 10 年完成任务。但是这一想法马上被乡镇政府否决,乡干部还严厉批评了村支书。两委再次讨论后认为龙村以“弯地” 和“坡地”为主,一块耕地究竟有多少亩很难说清楚,最后村干部决定执行政策但执行时瞒报实际亩数,在接下来三年里瞒报策略“成功”实施。材料二(访原村委会主任):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完成的怎么样?答:这个嘛,还行,各村都差不多。问:任务完成了有什么好处?答:村支书和咱每人给了一部手机。其他村干部也有好处,几个村干部都是村中的种粮大户,如果每个人只剩下一亩半地,他们还能成为种粮大户吗?这几年粮价很高,他们都哗啦啦数票子呢。 (欲言又止)当初乡干部说退耕还林(还草)后要发展畜牧业,咱村以养牛为主,政府有贷款支持,承诺事成之后村干部可以多给 2000 元的养牛贷款。问:那给了吗?答:给了,这批贷款很划算,只付了一年的利息,后来连本带利全免了。问:如果没有这些好处,任务还会完成吗?答:这个很难说了,不过至少没有现在这么好。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目的一是改善生态环境,二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众所周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黄河中的泥沙几乎全部来自这里,而且该地区农村产业结构极不合理,政府把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设在此区绝对正确,但是执行起来困难龙村党支部形同虚设,一年最多开一次会,这里的两委成员实际上只有村支书和村委会成员。龙村龙村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水土流失严重,山地千沟万壑,一块耕地从地的这头到那头需要拐很多弯,当中有大弯也有小弯,从而形成了“弯地” 。4重重。按照村组法的精神退耕还林(还草)属于政务范畴,村干部应该协助乡镇政府完成,从材料一可知村干部并没有积极完成政务,而是从村民利益出发认为退耕还林(还草)后耕地减少,村民的正常生活没有保障。接下来村干部提出了自己设想的执行方案减少还林(还草)面积或者分 10 年完成任务,此方案既考虑到了乡镇政府利益又考虑到了村民利益可谓两全其美,当方案被否决后村干部并没有与乡镇政府“摊牌” ,而是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充分利用地形特点来瞒报亩数使乡镇政府找不到漏洞。村干部的行为结果在乡镇政府看来退耕还林(还草)任务顺利完成,其工作很有成效,在村民看来村干部有能力给本村人办实事, *如此,村干部不仅可以得到上级的赏识,而且能够向村民邀功,增加威信。村干部在乡镇政府与村民的夹缝中生存着,处理具体事务时尽量平衡二者的利益,既不得罪乡镇政府也不得罪村民,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掌握踩钢丝与摆平衡的技能,上述事件中村干部钢丝踩得很到位,最终平衡了二者的利益。从材料一似乎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整个事件过程中村干部完全从乡镇政府和村民利益出发去完成任务,没有考虑任何个人利益。然而,材料二否认了这一结论。由材料二可知村干部还是得到了好处,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奖励”了手机,几位村干部多得到 2000 元的养牛贷款。此外,村干部也是村庄的一员,以种地为主,还林(还草)面积少了,自己家的耕地也多了,何况他们都是种粮大户,最在乎的同样是耕地。走访中原村委会主任不想提起2000 元养牛贷款的原因在于此事只有得到好处的几个村干部知道,村庄其他人都不知情。可见,村干部在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时不是完全从乡镇政府和村民的角度来考虑的,还参杂了个人利益,一定程度上个人利益成为决定其行为的重要因素。材料三:退耕还林(还草)后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2005 年 W 县启动了“百名老板包扶百村”计划,具体做法是 100 名老板每人负责一个村,每个老板投资 20 万元,投资项目由包扶老板和村干部共同确定。龙村包扶人贺老板与村干部商议后决定 20 万元用来硬化公路和装修小学搞基础建设,项目采用承包的方式完成,具体事项由村干部落实。当时有意承包工程者龙村有三人,陈沟村有一人,最后硬化公路工程承包给陈沟村人,装修小学工程承包给龙村人。材料四(访村民):问:承包工程是怎么回事?答:那还不是村干部说了算,他们想承包给谁就承包给谁。问:村民没有意见吗?答:意见大着呢,谁都知道承包工程能赚钱,但不给村干部好处能把工程给你吗?你想想硬化公路给了一个外人,这是为啥?给的好处多呗。他们说好听, “陈沟村已经并到咱村了,现在大家是同村人,承包给陈沟村人咱们的成本还可以降低呀。 ”材料五(访村民):问:本村人是谁承包了工程?访谈中很多村民认为“当官的应该有胆量,给本村人办好事、办实事,退耕还林(还草)瞒报亩数就是村干部给村民办的一件好事、实事” 。5答:和低保一样都给村干部自己人,装修小学工程承包给了村支书的侄子,肥水不流外人田,人家一家亲后来才知道村支书、村委会主任还有其他村干部统统有股份,钱都被他们弄走了。问:低保是怎么定的?答:村干部自己定的呗,咱村村干部家族的人都吃过了,和村干部关系好的人也吃过了,这些人日子过得好得很,根本就不需要吃低保。退耕还林(还草)后亟需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从材料三可知政府启动“百名老板包扶百村”计划的目的是也加快农村经济发展,W 县政府的出发点符合中央的初衷,然而村干部的理性算计使项目落实时代理人角色严重错位。按照村组法的精神工程发包事项应该由全体村民讨论决定,龙村的村民并不多,召开全体村民大会难度不会太大,何况“涉及到钱的事大家都会积极参与” ,由材料四可知关于工程承包事项龙村既没有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也没有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而是由村干部直接做出决定。据村民反映,龙村基本不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一年最多召开一次,问及原因时很多村民认为村干部不想让其他人参与进去,否则“做事”不方便。村民的民主权利因村干部的“方便做事”而被剥夺,村民自治活动淹没在村干部的个人利益中。由材料四和材料五可知村干部选择承包人的原则无外乎两条,一是好处的多少,二是与自己关系的亲疏程度。硬化公路工程承包给外村人,村民认为肥水流到外人田对村干部有利,工程承包给陈沟村人村干部得到的好处更多。村干部的解释则是一方面陈沟村已经合并到龙村,陈沟村人与龙村人一样拥有优先承包权,另一方面承包给陈沟村人可以节省成本。乍一看村干部的解释既考虑到了村庄合并后的政策规制又考虑到了龙村的利益,非常有说服力,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前后矛盾,既然陈沟村人不属于外人就应该与龙村人一样,又怎么会有降低成本一说呢?很明显村干部采取了实用主义立场,无论是同村人的解释还是降低成本的解释只要能说服村民即可。村干部为了顺利开展工作会在村庄内培育自己的关系网络,一般情况下村干部、村干部家族的人、其他与村干部亲近的人等都在关系网络内。关系网络内的人有自己独特的利益,村庄的好处一般都归他们,其他人只能“望利兴叹” 。村干部在村庄的关系网络一直被维持着,关系网络内的人因为有共同利益保守着共同秘密,若有人泄密会被排除出关系网络。关系网络会根据需要接纳新成员,龙村近几年进入关系网络的新成员大概有两类,一类是回流农民工和复员军人,一类是“经常跑村干部门槛又会办事的人” 。前一类人属于村庄新兴精英阶层,在村庄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排除在关系网络外会给村干部的工作带来很大麻烦。后一类人与村干部非常亲近,他们除了给村干部带来物质方面的小恩小惠外,还能提供各种消息,村民的一举一动通过“小报告”尽在村干部的掌握之中。材料五装修村小学的工程承包给了村支书的侄子,村干部都有参股,而村支书的侄子和村干部都属于关系网络内的人。好处给了关系网络内的人村干部既可以获得直接经济利益又可以维持已培育起来的关系网络,村干部扮演了特定关系网络的代言人,村民代理人角色严重错位。材料六:龙村第一批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款 2001 年底6到位,发放时村干部要求以户为单位开设银行账户专门用来发放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款,乡干部认为如此不利于税费的征收,建议直接发放现金,发放前扣除各种税费。村干部显出有所顾虑的表情,乡干部表态“有政府支持,没有任何问题, ”村干部最终采纳了乡干部的建议。补贴款发放后村民发现数目与补贴标准不一致找村干部理论,村干部的答复是其他钱“抵交”了各种税费,账本都在。部分村民看了看账本不再说话,部分仍在理论, “政策规定不能以任何理由克扣补贴款。 ”村干部含糊其词“反正都要交,现在扣了免得再麻烦,你们也不希望干部整天往你们家跑呀。 ”少数村民不服到乡里讨说法,乡干部的答复与村干部如出一辙, “村干部也是为你们着想,不想给你们添麻烦,你们应该理解。 ”材料七(访村民):问:以后有没有再扣钱?答:怎能没有,有这样的好事他们还不抓住机会?问:那有没有多扣呢?答:当然有,他们想扣就扣,找个名目就可以了。哎,如今大家也不团结。免税前税费征收是村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乡镇政府下达的税收任务要完成,村庄里的其他费用征收任务也要完成,村干部大部分时间都忙于税费征收工作,他们对农村税费征收难深有体会。从材料六可知,乡干部为了方便收取税费建议直接发放补贴款,发放前扣除各种税费,村干部似乎积极为村民争取利益,要求村民以户为单位开设银行账户专门发放补贴款。村干部为什么要站在村民的立场上呢?村支书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咱怎能不知道收钱难,也想扣掉所有税费直接发钱,但是风险太大,有两个村因为扣钱的事村干部被村民打了。有政府支持就不一样了,有了靠山村民也就闹不大。 ”看来村干部并就没有为村民谋利的打算,只是考虑到自身安全才站在村民的立场上,当得到乡干部的支持后他们立刻转了风向,乡、村干部很快形成共谋。乡、村干部的共谋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材料六中二者的共同利益即完成各种税费的征收,尽管这些工作大都由村干部去落实,但是落实不好两级干部都会受到牵连,因此,无论是乡干部还是村干部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都积极去完成。材料六中村民找村干部理论,村干部用了“抵交”而非“扣除”来表达。 “抵交”重在强调村民欠税费在前,而且这些税费是必须缴的,言下之意现在“抵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扣除”则有克扣之意。用“抵交”替代“扣除” ,村干部避开了对自己不利的表达方式,此外用了句“账本都在”意在表明没有多“抵交”村民的钱。村民用“政策规定不准克扣补贴款”理论时,村干部却含糊其词,有意不谈政策,只说这样做可以免去村民的麻烦, “你们也不希望干部整天往你们家跑呀。 ”似乎村干部处处为村民着想。村干部如此理直气壮,缘于有乡干部作靠山,当少数村民去乡镇政府讨说法时,乡干部积极登台支持了村干部的行为,还让村民理解村干部“为民着想”的苦心。乡、村干部一旦形成利益共谋工作中便互相支持,村干部将钢丝踩向了乡镇政府一边,扮演了政府代理人。从材料七可知,村干部频频用补贴款来“抵交”各种税费,只需找个合适的理由即可。走访中村民反映,龙村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款发放前除了“抵交”农业税等政府征收的税费外,还有戏钱 *、村委会日常开支等费用,2004 年又增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总之,龙村每年有两次庙会,每次都要请戏班子唱戏,费用由全体村民按人头摊派。7自有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款后,龙村村干部没有再去村民家收取税费,不管是什么名目的费用,一律从补贴款中“抵交” 。二组 2003 年还“抵交”了修水库的费用, “那年二组说每人 200 元抵了修水库的钱,但修水库根本没用那么多钱呀只能私下说说乡里的干部和村里的干部一个鼻孔出气,没有办法。 ”乡干部和村干部形成利益共同体后,村干部工作起来方便了很多,有靠山村民“果然闹不大” 。2006 年农业税免除后补贴款中“抵交”来自政府的税费减少了,但乡政政府给村庄下达了发展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任务,所需费用继续从补贴款中“抵交” 。乡、村干部的利益共谋不但有利于政务的完成,而且有利于村务的完成,乡镇政府支持村干部“抵交”农业税、发展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费用等税费外默许他们“抵交”其他费用,甚至对村干部搭便车为自己谋取好处的行为也熟视无睹。乡镇政府的默许助长了村干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村干部的行为逐渐呈谋利化倾向。通过龙村退耕还林(还草)事件的分析可知,乡政村治格局下村干部扮演着多重角色,不仅是政府和村民的代理人,而且是包括家庭、家族等在内的特定关系网络的代言人,在具体事件中村干部更多地为自己打算,从自身利益出发扮演代理人角色,体现出谋利的一面。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基层政权正在远离国家利益,同时也没有贴近社会利益,他们日益成为脱离了原来行政监督的、同时未建立任何社会监督的、相对独立的、内聚紧密的资源垄断集团。 12双重代理人只是静态层面的理想模型,村干部已远离应然角色,行为严重变异,演变为“谋利型代理人” 。 四、村干部代理人谋利行为的进一步分析村干部“谋利型代理人”行为是市场经济背景下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改革开放后总体性社会瓦解,国家权力逐渐从农村社会退出,农村实行了村民自治,农村社区的“自由政治空间”扩大,村干部有了谋取利益的可能。其次,市场经济的介入一方面使村干部拥有了现代经济人的意识,他们时刻寻找机会谋取经济收益和文化收益,甚至产生借与国家接触的机会摆脱农民身份即追求“去他者化” 13的动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削弱了传统的权威结构,并瓦解了地方共同体, 14村民组织化程度降低,难以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与村干部抗衡。再次,村干部不仅垄断了几乎所有的村庄资源,而且垄断了来自政府方面的资源,从而造成了乡镇政府和村民都不敢轻易得罪村干部任其行事的态势。复次,当前村干部在政治、经济以及养老方面的待遇普遍比较低而且没有保障,加速了代理人行为变异;最后,监督机制的短缺使村干部行为变异失去约束。乡政村治格局下“谋利型代理人”行为是村干部理性选择的结果。村干部谋利过程是代理人角色错位、行为变异的过程,谋利过程中村干部对行为进行了理性选择,其基本逻辑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笔者用利益模式这一概念来表述村干部的行为选择。利益模式指村干部具体行为时的利益倾向及其过程,即在具体事件中村干部如何进行行为选择?按照这一理解村干部的选择行为可以初步概括为政府利益模式和村民利益模式两种。政府利益模式是指村干部在具体事件中更多地站在政府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扮演政府代理人,典型特征是“向上看” ,强调对上负责,对村民利益考虑则比较少。村民利益模式指村干部在具体事件中更多地向村民利益倾斜,扮演村民代理人,典型特征是“向下看” ,强调对下负责,对政府利益考虑则比较少。从龙村退耕还林(还草)过程可知村干部的行为时而为政8府利益模式,时而为村民利益模式,似乎并无规律可循,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村干部在行为选择时主要考虑的是个人利益,是个人利益决定着其利益模式的选择,因此可以认为真正决定村干部行为的是个人利益,笔者称之为个人利益模式。村干部行为的个人利益模式指无论落实政务还是村务村干部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是否为之以及如何为之,它是政府利益模式和村民利益模式之外的第三种模式,渗透于政府利益模式与村民利益模式中。个人利益模式中参与权力竞争的村干部主要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这可能是经济上的自利,也可能是在村庄社区获得更大、更稳定的权力,或者在纵向权力体系中获得更大的获利机会。 15由于村干部的动机在于获取个人利益,工作中不时在算计自己的利弊得失,力求利益最大化,政府利益和村民利益成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幌子。实践中村干部就是否为之时而积极作为,时而消极作为,时而静观其变,就如何为之时而选择政府利益模式,时而选择村民利益模式,时而两头应付,不管如何选择最后的赢家总是村干部,龙村退耕还林(还草)一系列事件足以证明这一点。从表一可知,村干部无论选择何种模式个人利益都会增加,政府利益和村民利益则不然,村干部选择政府利益模式时政府利益增加村民利益则减少,选择村民利益模式时村民利益增加政府利益则减少。表一:村干部行为利益模式表利益增减利益模式类型 个人利益 村民利益 政府利益政府利益模式 村民利益模式 个人利益模式 ? ?注:表示利益增加;表示利益减少;?表示利益不确定。村干部行为的个人利益模式是对村干部行为由“公”转为“私”的基本概括,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村干部家庭利益模式、村干部集体利益模式、村干部家族利益模式、其他利益模式。村干部家庭利益模式指村干部作为家庭代言人在村治活动中为自己的家庭谋取利益,当然,村干部代表的家庭不同其动机和需求也不同。龙村 2008 年推荐种粮能手时村支书只推荐了本人,一名村委会成员认为种粮能手非自己莫属与村支书发生矛盾,二者最后达成协议只推荐村支书上报,获批后荣誉归村支书物质奖励归该委员。进一步走访才知道当时 W 县政府考虑推荐一批优秀村干部转为国家干部,村支书正在积极为脱离农民身份转变为国家干部作准备,推荐种粮能手其意在获得荣誉,该委员则意在获得物质奖励。可见,虽然动机和需求不同但村干部都在为自己的家庭打算。村干部集体利益模式指开展工作时村干部采取“合作”的方式使利益最大化,然后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配利益,上述推荐种粮能手一事村支书和村委会委员最终达成协议就是很成功的“合作” 。在村干部集体利益模式下村干部相互“合作” ,相互包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增加了监督的难度。村干部家族利益模式指村干部为所代表的家族谋取利益,其他利益模式指村干部给特定关系网络内的其他人谋取好处。材料七中龙村装修村小学工程承包、低保发放等事件明显体现了村干部行为的家族利益模式和其他利益模式。9五、结论讨论本文以龙村为个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村干部现代经济人意识的增强, “谋利型代理人”及其行为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至少在西北农村具有普遍性。通过龙村退耕还林(还草)事件的分析,认为纯农业型村庄的村干部不仅是政府和村民的代理人,而且是家庭、家族等特殊关系网络的代言人,在具体事件过程中村干部以村民利益和政府利益为名谋取个人利益,代理人角色错位,行为变异,村干部演变为“谋利型代理人” ,其行为逻辑在于个人利益最大化。村干部“谋利型代理人”这一表述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如一些具体事件中村干部时而站在乡镇政府立场行动,时而站在村民立场行动,时而两头应付不采取任何行动,皆因个人利益从中作用。乡政村治格局下村干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