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杨荫浏_第1页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杨荫浏_第2页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杨荫浏_第3页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杨荫浏_第4页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杨荫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杨荫浏杨荫浏(18991984)中国音乐学家。1899 年 l1 月 10 日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职员家庭,1984 年 2 月 25 日病逝于北京。幼年在家庭和私塾中接受经、史和诗词教育。6 岁向邻里学习丝竹类乐器的演奏。青少年时期先后在无锡受小学和师范教育。1911 年师从吴畹卿在无锡天韵社学习唱昆曲及琵琶、三弦的演奏,从而崭露头角,为这一著名清曲社的最后一代传人。与此同时又随美国女传教士 L.S.哈曼德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知识。1921 年毕业于无锡第三师范学校。19231925 年,杨荫浏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与光华大学接受高等教育。1926 年辍学,在无锡、宜兴任中学教师,此后曾从事基督教圣经、圣咏的编辑工作达 10 年之久。19361937 年,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音乐研究员。40 年代任国立音乐院国乐系与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授及礼乐馆编纂、乐典组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荫浏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及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80 年以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杨荫浏在对中国音乐史、乐律学与民族音乐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以毕生精力用于民族音乐遗产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致力于沟通中西音乐学术的隔阂和解决民族音乐的古今脱节现象。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20 多年的音乐研究与教学活动中,整理了多种民族音乐书谱,如雅音集 (1、2 集,19231929) 笛谱 箫谱文板十二曲线谱等,完成了国乐概论与中国音乐史纲的写作;并从心理学家刘廷芳博士、物理学家丁燮林教授精研音乐声学,在民族乐器与乐律研究方面开创了多方面的研究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荫浏在思想观点及方法等方面得到许多新的启示,获得民族音乐调查与综合研究的优异条件和潜心著述的可能,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对中国音乐的史、论、乐律、音韵、古谱研究、乐器改革与传统音乐的整理工作等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著述甚丰。他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1982) ,是继旧作中国音乐史纲的一部力作,进一步突破了音乐史写作脱胎于音乐文学史的局限。此外,引起国际注目的尚有:宋姜白石词谱的译解工作,推行传统音乐的普查与重点深入调研工作,创立“语言音乐学”的研究工作,以及与同辈、后辈学者共同创导的古乐器考古与测音研究工作等。他在晚年总结平生所学而写出的管律辨讹与三律考 ,对律学问题提出了全新的学术见解。杨荫浏的主要著述还有:中国音乐史新旧音阶的相互影响 (1945) 、 白石道人歌曲研究 (与阴法鲁合著,1957) 、 如何对待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同时存在的历史情况 (1959) 、 语言音乐学初探 (1963) 律学的目的性与倾向性 (缪天瑞著律学序言,1965)等。杨荫浏(18991984)中国音乐学家。1899 年 l1 月 10 日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职员家庭,1984 年 2 月 25 日病逝于北京。幼年在家庭和私塾中接受经、史和诗词教育。6 岁向邻里学习丝竹类乐器的演奏。青少年时期先后在无锡受小学和师范教育。1911 年师从吴畹卿在无锡天韵社学习唱昆曲及琵琶、三弦的演奏,从而崭露头角,为这一著名清曲社的最后一代传人。与此同时又随美国女传教士 L.S.哈曼德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知识。1921 年毕业于无锡第三师范学校。19231925 年,杨荫浏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与光华大学接受高等教育。1926 年辍学,在无锡、宜兴任中学教师,此后曾从事基督教圣经、圣咏的编辑工作达 10 年之久。19361937 年,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音乐研究员。40 年代任国立音乐院国乐系与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授及礼乐馆编纂、乐典组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荫浏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及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80 年以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杨荫浏在对中国音乐史、乐律学与民族音乐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以毕生精力用于民族音乐遗产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致力于沟通中西音乐学术的隔阂和解决民族音乐的古今脱节现象。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20 多年的音乐研究与教学活动中,整理了多种民族音乐书谱,如雅音集 (1、2 集,19231929) 笛谱 箫谱文板十二曲线谱等,完成了国乐概论与中国音乐史纲的写作;并从心理学家刘廷芳博士、物理学家丁燮林教授精研音乐声学,在民族乐器与乐律研究方面开创了多方面的研究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荫浏在思想观点及方法等方面得到许多新的启示,获得民族音乐调查与综合研究的优异条件和潜心著述的可能,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对中国音乐的史、论、乐律、音韵、古谱研究、乐器改革与传统音乐的整理工作等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著述甚丰。他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1982) ,是继旧作中国音乐史纲的一部力作,进一步突破了音乐史写作脱胎于音乐文学史的局限。此外,引起国际注目的尚有:宋姜白石词谱的译解工作,推行传统音乐的普查与重点深入调研工作,创立“语言音乐学”的研究工作,以及与同辈、后辈学者共同创导的古乐器考古与测音研究工作等。他在晚年总结平生所学而写出的管律辨讹与三律考 ,对律学问题提出了全新的学术见解。杨荫浏的主要著述还有:中国音乐史新旧音阶的相互影响 (1945) 、 白石道人歌曲研究 (与阴法鲁合著,1957) 、 如何对待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同时存在的历史情况 (1959) 、 语言音乐学初探 (1963) 律学的目的性与倾向性 (缪天瑞著律学序言,1965)等。杨荫浏(18991984)中国音乐学家。1899 年 l1 月 10 日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职员家庭,1984 年 2 月 25 日病逝于北京。幼年在家庭和私塾中接受经、史和诗词教育。6 岁向邻里学习丝竹类乐器的演奏。青少年时期先后在无锡受小学和师范教育。1911 年师从吴畹卿在无锡天韵社学习唱昆曲及琵琶、三弦的演奏,从而崭露头角,为这一著名清曲社的最后一代传人。与此同时又随美国女传教士 L.S.哈曼德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知识。1921 年毕业于无锡第三师范学校。19231925 年,杨荫浏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与光华大学接受高等教育。1926 年辍学,在无锡、宜兴任中学教师,此后曾从事基督教圣经、圣咏的编辑工作达 10 年之久。19361937 年,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音乐研究员。40 年代任国立音乐院国乐系与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授及礼乐馆编纂、乐典组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荫浏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及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80 年以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杨荫浏在对中国音乐史、乐律学与民族音乐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以毕生精力用于民族音乐遗产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致力于沟通中西音乐学术的隔阂和解决民族音乐的古今脱节现象。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20 多年的音乐研究与教学活动中,整理了多种民族音乐书谱,如雅音集 (1、2 集,19231929) 笛谱 箫谱文板十二曲线谱等,完成了国乐概论与中国音乐史纲的写作;并从心理学家刘廷芳博士、物理学家丁燮林教授精研音乐声学,在民族乐器与乐律研究方面开创了多方面的研究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荫浏在思想观点及方法等方面得到许多新的启示,获得民族音乐调查与综合研究的优异条件和潜心著述的可能,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对中国音乐的史、论、乐律、音韵、古谱研究、乐器改革与传统音乐的整理工作等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著述甚丰。他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1982) ,是继旧作中国音乐史纲的一部力作,进一步突破了音乐史写作脱胎于音乐文学史的局限。此外,引起国际注目的尚有:宋姜白石词谱的译解工作,推行传统音乐的普查与重点深入调研工作,创立“语言音乐学”的研究工作,以及与同辈、后辈学者共同创导的古乐器考古与测音研究工作等。他在晚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