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送儿下乡记_第1页
万里送儿下乡记_第2页
万里送儿下乡记_第3页
万里送儿下乡记_第4页
万里送儿下乡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里送儿下乡记万里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不仅以身作则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还对下一代言传身教。上世纪 60 年代,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的万里送长子万伯翱下乡劳动锻炼,便是最典型的一例。从 1962 年到 1972 年,万伯翱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在河南省黄泛区的国营农场劳动锻炼,度过了整整 10 年艰辛而愉快的日子。期间,他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苦,也经受了锻炼。他当过全国模范知青,也曾被当作黑五类受到冲击。他掉过眼泪,也体验到了很多的惊喜和收获。可以说,万里的这个决定改变了万伯翱的人生。一场家庭会,改变命运万里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对子女要求甚严,决不让孩子滋生高干子弟的纨绔习气。1962 年,18 岁的万伯翱高中毕业,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那时,中国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困境,处于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时期。国家精简城市人口,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动员城市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北京也已经有一批中学毕业生被安置在近郊条件较好的国营农场。万里希望儿子响应国家的号召,离开家庭,到基层去,到更远的地方去,了解劳动人民,了解社会,一切从头学起。就在这个时候,万里的一位老朋友潘复生结束了在农场的劳动改造,被分配到全国供销总社当主任。两位老友见面时谈到了孩子的安排问题。当万里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潘复生非常赞成,而且提议就让万伯翱去他劳动过的那个农场。他俩一拍即合,把这事基本商定了下来。为此事,万里还专门召开了一次隆重的家庭会议,就连万里七八十岁高龄的老母亲也被请来参加。万里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并不是不爱你,爱自己的孩子看怎么个爱法,是娇生惯养,把他放在暖房里头,还是让他到风雨中去锻炼,去吃苦?我还是决定送你到农业第一线,到很艰苦的农业第一线去锻炼。 ”万伯翱听了父亲的话,一时感到有些突然,自己从小生活在条件不错的干部家庭,衣食无忧,要马上离开,感觉多少有些舍不得。而且,自己从未出过远门,却突然要去那么一个举目无亲的远方,独自一人能够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吗?父亲是不是“太无情”了?可少年气盛的他没有多想,索性下了决心:要争气,去就去!后来提起这个事情时,万里还表扬说:“我还真的很喜欢老大这个骨气。 ”其实,家里人因为不舍,也曾表示反对,但是没有人能够改变万里的决定。万里的老母亲心疼得哭了,流着泪说:“那个地方冷不冷啊?要冷的话,你把皮大衣送给他,别把他冻着了。 ”万里笑着对母亲说:“不要,一毛钱也不要给他。你知道,就是要让他自力更生。不过,这个月的伙食费可以带着。 ”沉吟一下,他又说:“钱是不能给的。但是要书,可以给。爸爸大力支持。 ”在这次家庭会议上,万里还郑重地给儿子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不要总想着回来,你要想逃跑是不行的,你逃到海外去,可能我管不着;你要逃跑回到这个家门,我是不会让你进的。 ”万伯翱见父亲把话说得这么绝,把“路”堵得这么死,便死心塌地地听从父亲的安排和谆谆教导,决心下去好好干活。1962 年 9 月 6 日,万伯翱怀揣着父亲写给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的信,告别了家人,第一次出远门,奔赴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万伯翱的行装非常简单:一床被子,一条毯子,几件换洗衣服,还有一只洗脸盆。其中有两样东西是妈妈边涛特意送给儿子的:一床万里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的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旧被子;一件万里穿了多年的灰军衣。当妈妈的对儿子的期望既含蓄又深沉。除此之外,万伯翱身上就只带了两本书和 15元钱。两本书是万里给儿子的,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万里还在送给儿子的一个笔记本上专门题了一行字:“一遇动摇,立即坚持” 。做父亲的拳拳之爱、良苦用心完全浓缩在了这耐人寻味的 8 个字中。临行前,万里又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我来自工农,你又回到工农。我从此就有了一个农民的儿子,这样我与农民的关系就更密切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加强农业战线,进行农业技术改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你去后要好好劳动,学习生产知识,钻研农业技术,对国家才有用,你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有志气的青年,应该自力更生,不依靠父母。有人觉得参加农业劳动丢人、没有出息,轻视劳动,这是缺乏无产阶级觉悟的表现。我想叫你在北京掏大粪,这件艰苦的工作适合于你,我认为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很光荣。但感到你更需要离开家,离开父母,到远些的地方去,一切从头学起,这样对锻炼你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和顽强的意志更有利。 ”最后,万里再三叮咛儿子说:“你不要想做官,你不能当队长,你就是当个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工人。 ”一句赠言,帮渡最初难关一路上,万伯翱心里直打鼓:此去艰辛会有多少?他把那仅有的珍贵的 15 元钱小心翼翼地揣在兜里,时不时摸一摸它,以确认它的存在。一到那个陌生的农场,万伯翱突然感到害怕了。在这儿,一切都是陌生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面孔他一次次地扪心自问:就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地面对这里的一切,能行吗?他感到十分孤独。不过,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他就逐渐适应下来了。因为当地淳朴的农民给了他很多温暖,都亲热地叫他“小万” 。有时候,万伯翱早晨起来晚了,为了不耽误上工,没顾上吃早饭,在中间休息的时候,他们就给他烧一点玉米面的饼子吃,放点他们自己做的豆瓣酱。万伯翱香甜地吃着,深切地体会着当地农民浓厚的情感。河南东部的黄泛区形成由来已久。1938 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炸开花园口的黄河大堤,滔滔河水一泻千里,整整泛滥了 8 年,形成了 5. 4 万平方公里杳无人烟的“黄泛区” 。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同万伯翱一样来自大城市的 50 名知识青年们都住在大通铺里。那个屋子原本是个苹果仓库,四面透风,还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烂苹果的臭味。万伯翱来到农场不久,就投入到了紧张的“三秋”劳动中。有一次,他正准备去场部看电影,气象站通知晚上有雨,他立即同大伙儿一起去抢收晒在晒场上刚收获的黄豆。老工人照顾他体弱力气小,不让他扛运沉甸甸的大麻袋,但是,他还是憋足了劲冒着大雨扛麻袋。等场上的黄豆全部进了库房时,他已经冻得嘴唇发紫,成了一个“落汤鸡” 。由于淋雨受了风寒,当晚他发起了高烧。第二天,烧还未退尽,他又随着大家一起出工了。当时的黄泛区农场,农业生产以栽种果树为主,劳动强度很大,万伯翱这个初来乍到的城市青年很难适应。在当地学习给果树喷农药的经历,令他最难以忘记。 “一五九”是一种德国进口的毒性非常大的农药。喷药时,要举起一根一丈多长的特制竹竿,竹竿上绑着一根皮绳,皮绳顶端是铜喷头,另一端通到药箱,一只药箱重 1000 公斤,由一辆拖拉机拖运着,边走边喷。面对劳动强度这样大的农活,万伯翱咬着牙坚持着,再吃力也不叫苦,但到了晚上,当浑身酸痛地摊倒在床上时,他心想,这种生活干到哪一天才是个尽头啊。为此,他悄悄地流过泪。每当意志消沉的时候,万伯翱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父亲的话,就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就想起了父亲的“一遇动摇,立即坚持”的题字。这些都鼓励着他坚持下去。一封劝勉信,消减思亲愁1963 年春节,是万伯翱下乡之后的第一个春节。随着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农场的大部分职工纷纷喜悦地启程回家和亲人团聚去了。万伯翱心里也十分盼望能够回城与父母共度佳节。于是,他试探着给妈妈写了一封信。1 月 15 日,在离春节仅有 10 天的时候,万伯翱收到了父亲的亲笔回信和一包裹的书籍。他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打开了信,父亲那苍劲熟悉的字体一行行跃入他的眼帘。平常,万里一般不叫儿子名字,就直呼他“老大” ,但在这次信中,万里称呼他“伯翱” ,很显然是把他视作长大了的独立的成人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信是这样写的。万里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不仅以身作则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还对下一代言传身教。上世纪 60 年代,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的万里送长子万伯翱下乡劳动锻炼,便是最典型的一例。从 1962 年到 1972 年,万伯翱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在河南省黄泛区的国营农场劳动锻炼,度过了整整 10 年艰辛而愉快的日子。期间,他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苦,也经受了锻炼。他当过全国模范知青,也曾被当作黑五类受到冲击。他掉过眼泪,也体验到了很多的惊喜和收获。可以说,万里的这个决定改变了万伯翱的人生。一场家庭会,改变命运万里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对子女要求甚严,决不让孩子滋生高干子弟的纨绔习气。1962 年,18 岁的万伯翱高中毕业,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那时,中国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困境,处于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时期。国家精简城市人口,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动员城市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北京也已经有一批中学毕业生被安置在近郊条件较好的国营农场。万里希望儿子响应国家的号召,离开家庭,到基层去,到更远的地方去,了解劳动人民,了解社会,一切从头学起。就在这个时候,万里的一位老朋友潘复生结束了在农场的劳动改造,被分配到全国供销总社当主任。两位老友见面时谈到了孩子的安排问题。当万里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潘复生非常赞成,而且提议就让万伯翱去他劳动过的那个农场。他俩一拍即合,把这事基本商定了下来。为此事,万里还专门召开了一次隆重的家庭会议,就连万里七八十岁高龄的老母亲也被请来参加。万里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并不是不爱你,爱自己的孩子看怎么个爱法,是娇生惯养,把他放在暖房里头,还是让他到风雨中去锻炼,去吃苦?我还是决定送你到农业第一线,到很艰苦的农业第一线去锻炼。 ”万伯翱听了父亲的话,一时感到有些突然,自己从小生活在条件不错的干部家庭,衣食无忧,要马上离开,感觉多少有些舍不得。而且,自己从未出过远门,却突然要去那么一个举目无亲的远方,独自一人能够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吗?父亲是不是“太无情”了?可少年气盛的他没有多想,索性下了决心:要争气,去就去!后来提起这个事情时,万里还表扬说:“我还真的很喜欢老大这个骨气。 ”其实,家里人因为不舍,也曾表示反对,但是没有人能够改变万里的决定。万里的老母亲心疼得哭了,流着泪说:“那个地方冷不冷啊?要冷的话,你把皮大衣送给他,别把他冻着了。 ”万里笑着对母亲说:“不要,一毛钱也不要给他。你知道,就是要让他自力更生。不过,这个月的伙食费可以带着。 ”沉吟一下,他又说:“钱是不能给的。但是要书,可以给。爸爸大力支持。 ”在这次家庭会议上,万里还郑重地给儿子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不要总想着回来,你要想逃跑是不行的,你逃到海外去,可能我管不着;你要逃跑回到这个家门,我是不会让你进的。 ”万伯翱见父亲把话说得这么绝,把“路”堵得这么死,便死心塌地地听从父亲的安排和谆谆教导,决心下去好好干活。1962 年 9 月 6 日,万伯翱怀揣着父亲写给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的信,告别了家人,第一次出远门,奔赴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万伯翱的行装非常简单:一床被子,一条毯子,几件换洗衣服,还有一只洗脸盆。其中有两样东西是妈妈边涛特意送给儿子的:一床万里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的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旧被子;一件万里穿了多年的灰军衣。当妈妈的对儿子的期望既含蓄又深沉。除此之外,万伯翱身上就只带了两本书和 15元钱。两本书是万里给儿子的,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万里还在送给儿子的一个笔记本上专门题了一行字:“一遇动摇,立即坚持” 。做父亲的拳拳之爱、良苦用心完全浓缩在了这耐人寻味的 8 个字中。临行前,万里又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我来自工农,你又回到工农。我从此就有了一个农民的儿子,这样我与农民的关系就更密切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加强农业战线,进行农业技术改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你去后要好好劳动,学习生产知识,钻研农业技术,对国家才有用,你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有志气的青年,应该自力更生,不依靠父母。有人觉得参加农业劳动丢人、没有出息,轻视劳动,这是缺乏无产阶级觉悟的表现。我想叫你在北京掏大粪,这件艰苦的工作适合于你,我认为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很光荣。但感到你更需要离开家,离开父母,到远些的地方去,一切从头学起,这样对锻炼你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和顽强的意志更有利。 ”最后,万里再三叮咛儿子说:“你不要想做官,你不能当队长,你就是当个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工人。 ”一句赠言,帮渡最初难关一路上,万伯翱心里直打鼓:此去艰辛会有多少?他把那仅有的珍贵的 15 元钱小心翼翼地揣在兜里,时不时摸一摸它,以确认它的存在。一到那个陌生的农场,万伯翱突然感到害怕了。在这儿,一切都是陌生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面孔他一次次地扪心自问:就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地面对这里的一切,能行吗?他感到十分孤独。不过,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他就逐渐适应下来了。因为当地淳朴的农民给了他很多温暖,都亲热地叫他“小万” 。有时候,万伯翱早晨起来晚了,为了不耽误上工,没顾上吃早饭,在中间休息的时候,他们就给他烧一点玉米面的饼子吃,放点他们自己做的豆瓣酱。万伯翱香甜地吃着,深切地体会着当地农民浓厚的情感。河南东部的黄泛区形成由来已久。1938 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炸开花园口的黄河大堤,滔滔河水一泻千里,整整泛滥了 8 年,形成了 5. 4 万平方公里杳无人烟的“黄泛区” 。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同万伯翱一样来自大城市的 50 名知识青年们都住在大通铺里。那个屋子原本是个苹果仓库,四面透风,还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烂苹果的臭味。万伯翱来到农场不久,就投入到了紧张的“三秋”劳动中。有一次,他正准备去场部看电影,气象站通知晚上有雨,他立即同大伙儿一起去抢收晒在晒场上刚收获的黄豆。老工人照顾他体弱力气小,不让他扛运沉甸甸的大麻袋,但是,他还是憋足了劲冒着大雨扛麻袋。等场上的黄豆全部进了库房时,他已经冻得嘴唇发紫,成了一个“落汤鸡” 。由于淋雨受了风寒,当晚他发起了高烧。第二天,烧还未退尽,他又随着大家一起出工了。当时的黄泛区农场,农业生产以栽种果树为主,劳动强度很大,万伯翱这个初来乍到的城市青年很难适应。在当地学习给果树喷农药的经历,令他最难以忘记。 “一五九”是一种德国进口的毒性非常大的农药。喷药时,要举起一根一丈多长的特制竹竿,竹竿上绑着一根皮绳,皮绳顶端是铜喷头,另一端通到药箱,一只药箱重 1000 公斤,由一辆拖拉机拖运着,边走边喷。面对劳动强度这样大的农活,万伯翱咬着牙坚持着,再吃力也不叫苦,但到了晚上,当浑身酸痛地摊倒在床上时,他心想,这种生活干到哪一天才是个尽头啊。为此,他悄悄地流过泪。每当意志消沉的时候,万伯翱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父亲的话,就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就想起了父亲的“一遇动摇,立即坚持”的题字。这些都鼓励着他坚持下去。一封劝勉信,消减思亲愁1963 年春节,是万伯翱下乡之后的第一个春节。随着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农场的大部分职工纷纷喜悦地启程回家和亲人团聚去了。万伯翱心里也十分盼望能够回城与父母共度佳节。于是,他试探着给妈妈写了一封信。1 月 15 日,在离春节仅有 10 天的时候,万伯翱收到了父亲的亲笔回信和一包裹的书籍。他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打开了信,父亲那苍劲熟悉的字体一行行跃入他的眼帘。平常,万里一般不叫儿子名字,就直呼他“老大” ,但在这次信中,万里称呼他“伯翱” ,很显然是把他视作长大了的独立的成人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信是这样写的。万里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不仅以身作则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还对下一代言传身教。上世纪 60 年代,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的万里送长子万伯翱下乡劳动锻炼,便是最典型的一例。从 1962 年到 1972 年,万伯翱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在河南省黄泛区的国营农场劳动锻炼,度过了整整 10 年艰辛而愉快的日子。期间,他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苦,也经受了锻炼。他当过全国模范知青,也曾被当作黑五类受到冲击。他掉过眼泪,也体验到了很多的惊喜和收获。可以说,万里的这个决定改变了万伯翱的人生。一场家庭会,改变命运万里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对子女要求甚严,决不让孩子滋生高干子弟的纨绔习气。1962 年,18 岁的万伯翱高中毕业,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那时,中国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困境,处于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时期。国家精简城市人口,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动员城市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北京也已经有一批中学毕业生被安置在近郊条件较好的国营农场。万里希望儿子响应国家的号召,离开家庭,到基层去,到更远的地方去,了解劳动人民,了解社会,一切从头学起。就在这个时候,万里的一位老朋友潘复生结束了在农场的劳动改造,被分配到全国供销总社当主任。两位老友见面时谈到了孩子的安排问题。当万里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潘复生非常赞成,而且提议就让万伯翱去他劳动过的那个农场。他俩一拍即合,把这事基本商定了下来。为此事,万里还专门召开了一次隆重的家庭会议,就连万里七八十岁高龄的老母亲也被请来参加。万里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并不是不爱你,爱自己的孩子看怎么个爱法,是娇生惯养,把他放在暖房里头,还是让他到风雨中去锻炼,去吃苦?我还是决定送你到农业第一线,到很艰苦的农业第一线去锻炼。 ”万伯翱听了父亲的话,一时感到有些突然,自己从小生活在条件不错的干部家庭,衣食无忧,要马上离开,感觉多少有些舍不得。而且,自己从未出过远门,却突然要去那么一个举目无亲的远方,独自一人能够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吗?父亲是不是“太无情”了?可少年气盛的他没有多想,索性下了决心:要争气,去就去!后来提起这个事情时,万里还表扬说:“我还真的很喜欢老大这个骨气。 ”其实,家里人因为不舍,也曾表示反对,但是没有人能够改变万里的决定。万里的老母亲心疼得哭了,流着泪说:“那个地方冷不冷啊?要冷的话,你把皮大衣送给他,别把他冻着了。 ”万里笑着对母亲说:“不要,一毛钱也不要给他。你知道,就是要让他自力更生。不过,这个月的伙食费可以带着。 ”沉吟一下,他又说:“钱是不能给的。但是要书,可以给。爸爸大力支持。 ”在这次家庭会议上,万里还郑重地给儿子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不要总想着回来,你要想逃跑是不行的,你逃到海外去,可能我管不着;你要逃跑回到这个家门,我是不会让你进的。 ”万伯翱见父亲把话说得这么绝,把“路”堵得这么死,便死心塌地地听从父亲的安排和谆谆教导,决心下去好好干活。1962 年 9 月 6 日,万伯翱怀揣着父亲写给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的信,告别了家人,第一次出远门,奔赴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万伯翱的行装非常简单:一床被子,一条毯子,几件换洗衣服,还有一只洗脸盆。其中有两样东西是妈妈边涛特意送给儿子的:一床万里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的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旧被子;一件万里穿了多年的灰军衣。当妈妈的对儿子的期望既含蓄又深沉。除此之外,万伯翱身上就只带了两本书和 15元钱。两本书是万里给儿子的,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万里还在送给儿子的一个笔记本上专门题了一行字:“一遇动摇,立即坚持” 。做父亲的拳拳之爱、良苦用心完全浓缩在了这耐人寻味的 8 个字中。临行前,万里又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我来自工农,你又回到工农。我从此就有了一个农民的儿子,这样我与农民的关系就更密切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加强农业战线,进行农业技术改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你去后要好好劳动,学习生产知识,钻研农业技术,对国家才有用,你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有志气的青年,应该自力更生,不依靠父母。有人觉得参加农业劳动丢人、没有出息,轻视劳动,这是缺乏无产阶级觉悟的表现。我想叫你在北京掏大粪,这件艰苦的工作适合于你,我认为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很光荣。但感到你更需要离开家,离开父母,到远些的地方去,一切从头学起,这样对锻炼你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和顽强的意志更有利。 ”最后,万里再三叮咛儿子说:“你不要想做官,你不能当队长,你就是当个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工人。 ”一句赠言,帮渡最初难关一路上,万伯翱心里直打鼓:此去艰辛会有多少?他把那仅有的珍贵的 15 元钱小心翼翼地揣在兜里,时不时摸一摸它,以确认它的存在。一到那个陌生的农场,万伯翱突然感到害怕了。在这儿,一切都是陌生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面孔他一次次地扪心自问:就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地面对这里的一切,能行吗?他感到十分孤独。不过,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他就逐渐适应下来了。因为当地淳朴的农民给了他很多温暖,都亲热地叫他“小万” 。有时候,万伯翱早晨起来晚了,为了不耽误上工,没顾上吃早饭,在中间休息的时候,他们就给他烧一点玉米面的饼子吃,放点他们自己做的豆瓣酱。万伯翱香甜地吃着,深切地体会着当地农民浓厚的情感。河南东部的黄泛区形成由来已久。1938 年,当时的国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