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普通心理学教案课程名称:(中文):普通心理学(英文):Gener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01D004031教材: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修订版)编写人:杨亚锋2目 录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1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第二节 如何研究心理学 .2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3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3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5第一节 心理的起源 .5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6第三节神经元 .6第三节神经系统 .7第四节脑功能学说 .7第五节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7第六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 .8第三章感觉 .8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 .8第二节视觉 .9第三节:听觉 .11第四节其他感觉 .11第四章知觉 .12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 .12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13第三节空间知觉 .14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15第五节错觉 .16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6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 .17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7第三节注意概述 .18第四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19第六章记忆 .20第一节概述 .21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21第三节感觉记忆 .22第四节短时记忆 .22第四节长时记忆 .23第六节内隐记忆 .24第七章思维 .253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 .25第二节表象与想象 .27第三节 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 .28第四节概念与推理 .29第五节问题解决 .31第八章语言 .33第一节语言的一般概念 .34第二节语言的生理机制 .36第三节语言的理解 .37第四节言语的产生言 .38第九章动机 .40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 .41第二节动机的理论 .42第三节动机的种类 .43第四节意志行动 .44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46第一节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47第二节情绪和脑 .48第三节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48第四节情绪的理论 .49第五节情绪的调节 .50第十一章 能力 .50第一节能力的一般概念 .51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52第三节能力的测量 .53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54第十二章人格 .55第一节人格的一般概念 .55第二节人格理论 .57第三节认知风格 .59第四节人格测验 .60第十三章学习 .61第一节学习的一般概念 .62第二节学习理论 .62第三节动作技能学习 .62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 .63第一节发展及其相关概念 .64第二节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64第三节语言与认知发展 .64第四节社会性发展 .654第五节成年以后的发展 .655一、学科性质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由于最后一部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本次授课舍去最后一部分内容。二、教案编写的指导思想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管理的策略都要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都要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的要求。三、教案编写的原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心理学脱胎于哲学。在编写教案时处理教学内容时,必须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心理学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创造性地研究具体的心理学问题,但是,也不能用哲学来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哲学议论和简单化地套用哲学术语。(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三)不断充实与更新近几年来,心理学在探讨人的认知结构,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心理现象的脑机制,人的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学为社会实践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吸收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力求反映出心理学发展的最新面貌。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9 学时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7 学时第三章 感觉 8 学时第四章 知觉 8 学时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8 学时第六章 记忆 8 学时第七章 思维 8 学时第八章 语言 6 学时第九章 动机 8 学时第十章 情绪和情感 6 学时第十一章 能力 8 学时第十二章 人格 8 学时第十三章 学习 5 学时第十四章 人生的全程发展 5 学时五、参考书目:1、彭聃龄主编(2001):普通心理学.北京师大出版社2、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3、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4、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等译(2002):21 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大学出版6社5、张世富的心理学教学指导 (2002).人民出版社出版6、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著,王垒、王甦译(200):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7、黄希庭主编(1997):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8、林崇德(1995):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卢家楣著(2000):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1、黄希庭(2002):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2、王甦,汪安圣(1992):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3、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译(2001):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4、中国心理学会编(2001):当代中国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六、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总则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 70%80%。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与发言、书面作业、期中考查、单元测验,平时成绩占总总成绩的 20%30%期末考核评定形式期末考试闭卷1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本章主要内容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3如何研究心理学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5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一、教学目标与要求重点了解心理学学科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以及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这门学科和相邻的其他学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以及这么学科对个人以及社会的意义。了解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基本历史和趋势。本章难点是各心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二、教材分析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三、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四、教学时数 9 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个体心理(一)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二)情绪与动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三)能力和人格: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2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 。 “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团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它对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社会心理及其与个体心理的关系,也就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如何研究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探索1心理过程 2心理结构 3心理的脑机制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1因果研究: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2相关研究:相关是事物间的另一种关系,因果指的是绝对的,相关指的是相对的。相关与因果是不同的3个案研究: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四.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注意、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3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2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3教育性原则: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4发展性原则: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3。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3。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4。个案法: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活动产品分析法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的萌芽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9 世纪中叶,德国医学博士、生理学讲师、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18321920)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于 1879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三)心理学的发展1学派不断涌现 2队伍逐渐壮大 3体系日趋完善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一)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W.Wundt,1832-1920)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E.B.Titchener)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4强调内省法。(二)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士(WilliamJames )著名代表人物:詹姆士(WilliamJames, 1842-1910)杜威(JohnDeway,1859-1952)安吉尔(JamesAngell,18691949)“意识流”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主张研究意识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三)行为主义(behaviorism)代表人物:华生(JohnWatson,1878-1958)斯金纳( Skinner,1904-1990)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环境决定论” (华生)(四)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五)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六)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背景心理学是对认知过程的研究实验法来构造心理模型(七)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AbrahamH.Maslow ,1908-1970)罗杰斯(CarlRogers ,1902-1987)对心理学的批判:行为主义幼稚心理学(动物儿童)心理动力学:伤残心理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生理心理学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也可以说是研究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过程(二)行为主义的研究: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治疗(三)心理分析的研究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认知的浪潮。心理学内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打上了认知的烙印,并引发和推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五)当代心理学发展走向:1.人本主义走向;52.科学走向;3.西方心理学的危机和东方心理学的崛起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二)心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三)1949 年以后的中国心理学思考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在学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么认识的?2 简述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和主要方法。3心理学概念及性质4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几方面?5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6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以什么事件为标志?7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参考书目1叶浩生主编(1998):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张明主编(2004)走进多彩的世界心理学入门北京:科学出版社3.黄希庭著(1991):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高觉敷.(1997)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神经生理解剖学的有关概念和术语,了解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各区域的主要功能和对心理活动的影响。进而了解心理的实质。本章难点是对脑功能学说的理解。二、教材分析1.本章重点(1.)大脑的机能区(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3)心理的实质2.本章难点:脑功能的各种学说和大脑的机能区三、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图解四、教学时数 7 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 心理的起源一、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二、反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三、感受性-心理的反映形式四、动物心理的发展6(一) 、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二)知觉阶段-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三)思维的萌芽阶段-哺乳动物心理的发展(四)具体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目动物的心理发展五、人类心理的起源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在大脑中产生的)1.从物种发展史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2.解剖学的事实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3.心理在社会实践中发生与发展第三节神经元一、神经元的结构与类型(一)神经元的结构1、胞体 2、突起:(二)神经元的分类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双极神经元多级神经元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三)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冲动的传导(一)神经冲动传导的本质就是神经纤维膜所产生锋电位的依次传布。(二)过程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刺激而兴奋时,这部分膜外电位暂时较负,膜内电位较正,而邻近处于静息状态的膜则仍是外正内负。这样,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出现局部电流。此电流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回路。这一局部电流,降低了邻近静息部分的膜电位,使它发生去极化,出现锋电位。紧接着,这个新的兴奋部位又可通过局部电流再刺激它相邻部位的膜,产生锋电位。依次进行,就是冲动的传导。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一)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二)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7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于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 ,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的某些离于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四、神经回路(一)反射弧1概念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及时适当的反应。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称为反射弧。2。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1)感受器(2)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3)联络神经元(4)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5)效应器(二)神经网络1辐散式联系: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2聚合式联系:多神经元都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与同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3链锁式联系:兴奋通过中间神经元的链锁状接替联系。4环式联系:兴奋通过中间神经元的环状接替联系第三节神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一)脊髓(二)脑干(狭义脑干) (三)间脑(四)网状结构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一)大脑的结构(二)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系统1.脑的感觉机能系统 2.脑的运动机能系统 3.大脑皮质的联络机能第四节脑功能学说一、定位说:人的各种复杂的能力是与脑的各个严格限定的部位密切联系二、整体说: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三、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四、模块说: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第五节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一、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基本规律(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1兴奋过程2抑制过程(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1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82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第六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一、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二、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思考题:1什么是机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如何?2试论述心理的实质.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说?如何评价? 试论述心理的实质 .4.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5.简述大脑皮质的三个机能区参考书目:1.杨雄里著(1998):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等译(2002):21 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章感觉本章主要内容感觉的一般概念视觉听觉其他感觉一、教学目标与要求重点掌握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等概念,以及感觉的基本规律、学说。了解古典的心理物理学中对物理刺激与个体心理经验之间关系的解释以及它们和现代感觉研究的差别。并了解感觉在人的生活适应的作用。本章难点是对感觉的古典心理物理学对感觉的研究和听觉理论的理解。二、教材分析本章重点:(1)感觉的概念、规律(2)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2.本章难点:(1)色觉理论(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3)古典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三、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四、教学时数 8 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9一、什么是感觉1.定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二、感觉的分类:(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二)内部感觉内脏感觉;本体感觉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1.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2.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四、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1.绝对阈限: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2.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如果用 E 代表绝对感受性 R 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E=1/R(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1.差别阈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justnoticeabledifference,缩写为 jnd) 。1.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1.对数定律 PKlogI2.乘方定律 PKI第二节视觉一、视觉刺激二、视觉的生理机制(一)眼球(二)视觉的传导机制视觉的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颢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10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三)视觉的中枢机制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 17 区) ,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三视觉的基本现象:(一)明度1明度与视亮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2.明度与波长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光谱敏感函数(或光谱光效率函数)来说明。(二)颜色1.颜色的属性:颜色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本特性。2.颜色混合1854 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 3 条定律:补色率、中间色率和代替率。3.色觉缺陷:指辨色能力异常。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1)色弱:色弱患者虽然也能用三种波长来匹配光谱上的任一波长,但他们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2)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4.色觉理论(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三)视觉的一些现象:1.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2.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4.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5.闪光融合现象后象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但是断续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临界闪光频率。这时产生的心理效应是闪光融合现象。6.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11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7.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8.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 (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联觉联想)影响感受性变化的第三节:听觉一、听觉刺激二、听觉的生理机制(一)耳的构造和功能(二)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三、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1.频率理论 1886 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基底膜与镫骨的这种关系,类似于电话机的送话机和收话机的关系。这种理论也叫电话理论。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 1000Hz 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2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种理论。在他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3.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向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 ,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 400 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 5000 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声音超过 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四、听觉基本现象:第四节其他感觉一、皮肤感觉二、嗅觉和味觉三、内部感觉思考题1什么叫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它和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试说明明适应与暗适应的特点和机制3简述人耳对声音频率分析的几种理论.4.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说?如何评价?12参考书目:1.托马斯 L.贝纳特著,旦明译(1983):感觉世界 -感觉和知觉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4.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黄希庭(1988):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知觉本章主要内容:知觉的一般概念知觉的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错觉观察一、教学目标与要求使学生重点掌握知觉的一系列相关概念和术语,以及知觉的特性,了解各知觉种类的不同状况及其它们在人类生活工作中的实践意义。本章难点是涉及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一些术语的理解,如运动视差、双眼视差以及错觉理论等。二、教材分析本章重点:知觉的一般概念、特性、时间知觉、错觉的相关知识并运用知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2.本章难点:(1)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2)错觉理论三、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实例分析四、教学时数 8 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二、知觉理论:格式塔理论。认为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人总是尽可能用简单的方式去感知外界刺激,知觉遵循“概略“ 规律;知觉符合于神经系统的特征。知觉的推断理论。假定知觉经验是一个混合物,它一部分信息来自当前的感觉,大部分信息是从贮存的信息库中提取出来的。知觉可以预测外界刺激的性质,具有适应环境的功能。13心理物理对应理论。认为知觉中完全不需要假设有推理过程参与,因为刺激已经相当完整和详细,足以产生知觉,知觉与刺激相对应。三、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1.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2.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四、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一)联系1. 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二) 区别: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2.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五、知觉类型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2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第二节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一)概念;知觉的选择性就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的特征(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从客观而言有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的新颖性 4.刺激物的强度。从主观来看: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2.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3.个人需要和兴趣4.定势与情绪状态。二、知觉的整体性(一)概念: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二)格式塔心理学派总结出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如下几条:141.接近因素。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2.相似因素。在其他方面的特点相同的条件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作一个整体,3完整倾向因素。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现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4好图形因素。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容易被看是一个整体。5好的连续因素。组成一个连续平滑方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6共同命运因素。向着相同方向变化倾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是一个整体。7.定势因素。定势是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先前知觉的组织形式会对紧接着的知觉产生相同的影响。8.经验因素。(三)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4.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三、知觉的理解性(一)概念知觉的理解性就是指人们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二)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1.知觉经验2.言语的指导作用3实践活动的任务(四)知觉的恒常性1概念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2种类(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亮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第三节空间知觉一、形状知觉(一)形状的特征分析(二)轮廓与图形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因此,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三)图形的组成1邻近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3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5共同命运。当其中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就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图形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157.线条方向。方向对图形组合有重要意义,方向相同难以分开;方向不同则容易分开。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二、大小知觉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2.观察者的距离3.熟悉物体的参照4.观察者身体姿势的变化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一)肌肉线索(生理线索)1调节。它是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2辐合。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这些线索包括以下几种。1对象重叠(遮挡) 。2.对象的相对大小 3结构级差4空气透视 5明亮和阴影 6线条透视 7运动视差(二)双眼线索-双眼视差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 65 毫米。当我们看立体物体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差别:右眼看到右边多些,左眼看到左边多些。这样,两个视线落在两个视网膜的部位上便不完全相同,也不完全重合。这就是双眼视差。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一、时间知觉(一)什么叫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就是时间知觉(二)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三)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情绪和态度也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4.回忆影响时间估计。二、运动知觉(一)什么叫运动知觉(二)似动知觉似动,顾名思义就是“似乎在动“ ,其实并未真动。确切地说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移动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1.动景运动.(PHI 现象)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这种知觉现象称为动景运动(PHI 现象)162.自主运动自主运动是由于人总认为看客体时眼睛是固定不动的。但眼睛却是不随意地运动着即使在注视时仍有微弱的颤动;眼动的信息的输入反而使人觉得亮点在运动。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视野中缺乏参照物之故,因为一旦视野里有某个参照物,自主运动即随之消失。看来,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可能起作用。3.诱导运动在没有更多的参考标志的条件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人可能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看成是运动的4.运动后效(瀑布效应)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第五节错觉一、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二、错觉的种类(一) 形重错觉(二)方位错觉(三) 大小错觉(四)旋转错觉(五)形状和方向错觉(六)时间错觉(七)运动错觉(八)情绪错觉三、错觉理论1.眼动理论: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第六节观察一、观察与观察力二、良好的观察必备的条件1.明确的观察目的2.周密的观察计划3.作好观察总结4.观察要精细全面思考题:1.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2.简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3.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4.试分析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5.试述距离知觉和知觉物体的线索.6.良好的观察应具备哪些条件第五章意识和注意本章主要内容:意识的一般问题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注意概述17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一、教学目标与要求重点掌握意识和注意等有关概念和规律,了解意识的各不同层面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以及注意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本章难点是对意识和意识各层面的理解,以及注意的认知理论二、教材分析1.本章重点:(1)意识无意识的概念(2)注意的一般概述(3)注意的认知理论2.本章难点:(1)意识的各层面(2)注意的认知理论三、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实例分析四、教学时数 8 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一什么是意识1.意识是一种觉知。2.意识是一种记忆 3.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4.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二什么是无意识(一)概念: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1.无意识行为。2.对刺激的无意识 3.盲视三意识的特征(一)意识的觉知性(二)意识的能动性(三)意识的概括性(四)目的性(预见性)(五)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一睡眠和梦(一)睡眠1.睡眠及其阶段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 10 分钟。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 (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 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 40 分钟。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二)梦181.梦的特点2.梦的功能解释 3.梦的作用二催眠(一)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二)催眠相关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三、白日梦与幻想第三节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的功能。2维持的功能。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1.感官的适应性动作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二、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1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新异性。 (4)刺激物的活动变化2人本身的状态(1)需要和兴趣。 (2)情绪和过去经验。(二)随意注意1什么是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2)对兴趣的依从性(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5)对人格的依从性。(三)随意后注意三、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范围191.概念: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2.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1.概念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2.注意起伏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3.分心: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三)注意的分配1.概念: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2.注意分配的条件。(1) 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是相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2)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如果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四)注意的转移1.概念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2.影响注意转移因素(1)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2)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第四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一)朝向反射与优势兴奋中心和相互诱导(二)脑干网状结构(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二、注意的认知理论(一)注意的选择功能1.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这些感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但是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它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2.衰减模型20特瑞斯曼(Treisman,1964 )的衰减模型认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她认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 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3.后期选择模型该模型首先由多依奇和多依奇(Deutsch Deutsch,1963)提出,后来由诺曼(Norman,1968)加以修订。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4.多阶段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及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 Heinz,1978 )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1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不相同。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思考题:1。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2简述引起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的原因.3试述注意的基本特征.4概述注意的资源限制说.参考资料:1苏 彼得罗夫斯基( 1991)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王雁(200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六章记忆本章主要内容:记忆概述21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内隐记忆一、教学目标与要求重点掌握记忆和记忆不同分类的概念,以及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归纳总结在实际生活中记忆的不同表现。能够在融会贯通这些理论和规律的基础上调节改善自己的记忆习惯。本章难点在于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系统的论述。二、教材分析1本章重点:(1)记忆的一般概念(2)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本章难点:(1)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2)长时记忆组织加工三、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实例分析四、教学时数 8 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或者说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二、记忆的分类: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三、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按照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贮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激光技术基础知识点罗列试题及答案
- 苏教版拼音考试题及答案
- 药理学基础知识考查试题及答案
-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中考生应对压力与焦虑的有效心理调适方法试题及答案
- 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知识点分层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试题及答案
- 学术研究支持服务试题及答案
-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高分技巧分享试题及答案
- 安置帮教测试题及答案
- 红山煤矿考试题及答案
- 社会认知力测试题及答案
- 肉鸡供需合同协议网页
- 旅游合同签署委托协议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
- 境外所得个税新政解析PPT课件
- 工程网络计划技术概述
- 《不定期船营运管理模拟系统》实验指导书
- 华上集团基本法讲述
- s参数定义、矢量网络分析仪基础知识和s参数测量义讲
- 重症培训重症监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球墨铸铁管安装施工方案(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