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1. 区域的概念:区域作为地球表面整体的一部分,是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是由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空间物质实体。简言之,区域是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在地球表面中划分出来的某一特定的范围。2. 区域的基本特性: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的可度量性;区域的不可位移和不可置换性;区域内部具有同一性;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3. 区域的类型(按区域属性分类):自然区、行政区、经济区、社会区4. 自然区: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成分(如岩石、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群落等)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是通过自然区划划分出来的。5. 自然区划: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同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系统研究方法。6. 行政区:指为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治理与建设国家,对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而形成的区域,是行政区划的结果。7. 行政区的特点:(1 )行政区是与一定等级政府相对应的政治、经济、社会综合体;(2 )行政区有完整而发达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式行政系统,行政区内的各项活动的有效运转和职能实现就是依托这些行政管理系统而进行的;(3 )行政区具有决策权、调控权和自身利益的追求,政府是区内最高层次的决策主体和利益主体;(4 )行政区具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区域界定,并有法律效应。 8. 经济区:是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是通过经济区划划分出来的。经济区一般都有经济活动中心和与它相联系的地域。9. 经济区的特性:(1 )经济区是与一定等级的经济中心(中心城市)相对应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的综合体;(2)经济区的存在和发展与发育不均衡的水平式经济网络系统相关联;(3 )区域经济在经济规律作用下主要通过市场调节来进行;(4 )经济区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具有示意性、模糊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没有法律效应,常常形成一个过渡带。 10. 社会区:是以民族、风俗、文化、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差别,按人文指标划分的地域单元。11. 区域的类型(按区域范围大小分类):相当于省以下一级的地区;相当于省区一级的地域范围;相当于大区一级的地域范围。12. 区域的类型(按区域功能分类):部门区;特殊区13. 区域的类型(按区域内在结构分类):均质区;结节区14.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拥有一定地域经济范围的经济中心;城市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只有和周围区域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经济上的分工与协作、社会结构组织及服务体系的完善,资源上的合理配置,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并最终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5. 规划:规划兼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未来某种目标或状态的设想;二是为实现预定目标或状态而编制的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和步骤。规划是人们对事物在未来某段时间发展或进行的一种预见和设想,是人们主观思考并安排其行为的一种过程。16.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区际规划是在各有关区域之间进行分区规划,着重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区内规划即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发展和建设进行内部协调的统一规划,即包括该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也包括该区域的国土建设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主要指一定区域内的国土建设规划。17. Regional/Local Planning - 前者是大范围的,与国民经济先联系的区域开发型规划;后者是小范围的、城市区域的物质环境性规划。18. 区域规划的特点:是区域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是以规划为主体,为解决特定区域的特定问题或达到区域内特定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某些战略、思路、布局方案和政策措施。区域规划是为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而做出的规划。区域规划作为区域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是政策(政治)手段的延续以及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9. 区域规划的基本特点:战略性 综合性 地域性(地方特色 规划范围的完整性) 政策性20. 对区域规划的再认识:(1 )从对区域规划的认识上来看,区域规划不仅是一项技术过程,也是一项政治过程;不仅是一项国家行为,代表国家利益,也是社会行为,反映公共利益;不仅是一种科学规划,也是一项实践活动;规划的制定必须有足够的透明度,要求公众参与。(2 )区域规划普遍成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 (3 )社会和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规划关注的主题。 (4 )把区域规划与制订区域开发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区域规划为制订某些区域性的具体开发政策提供依据,而区域政策的制订亦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区域规划的实施。21. 国外区域规划的演变历程: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19 世纪末-20 世纪初)1898 霍华德 明日城市 、1915 年盖迪斯演变的城市区域规划的兴起(20 世纪 20 年代-40 年代)城市无序蔓延:人口激增、生态失衡、城乡矛盾激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区域规划的繁荣(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60 年代末)大城市地区(伦敦、巴黎、莫斯科、华盛顿、华沙、斯德哥尔摩)重要工矿区(前苏联巴斯地区、德国鲁尔工业区) 、前苏联的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的衰落与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向往自然、环境保护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新自由主义思想的萌芽荷兰、日本、韩国的国土规划的发展区域规划的复兴(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的关注、管治思维22. 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中国区域规划工作始于建国后,主要受苏联区域规划的影响,是在联合选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3. 目前中国进行的区域规划有三种形式:以国土规划的形式出现,多由国土管理部门组织进行区域规划:国家发改委以市域规划、县域规划、镇域规划的形式出现,多数由住建部组织进行24. “五个统筹” 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25. 当前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由自上而下强制型规划转向双向互动互求、协商型规划;(2 )由经济单目标型规划转向综合目标型规划;(3 )由以城镇为重点转向区域、城乡整体规划;(4 )由面面俱到型规划转向问题型规划;(5 )由单方案刚性规划转向多方案弹性规划;(6 )由虚调控型规划转向以空间管制为手段的实调控型规划;(7 )由目标终极型规划转向过程实施型规划,强化实施步骤、实施措施的研究。 26. 区域规划新特征:1) . 由经济型转向综合目标型2) . 由面面俱到演变为重点问题与目标导向型3) . 由目标终极型转向过程型4) . 由虚调控型转向以空间管制为手段的实调控型5) . 由单方案刚性规划转向多方案弹性规划6) . 由指令型、强制性转向指导型、协调型,公众参与列入规划程序7) . 规划方法的现代化和定量化8) . 规划类型的多样化9) . 规划机构和法律日益完善第二章 区域规划的类型、任务及基本内容1. 区域规划的类型(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区域规划2. 区域规划的类型(按规划的主体分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系统(城市型区域规划、城市间协调性规划、城市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 ;国土资源部系统(重点涉及土地、矿产、地下水、海洋地质等国土资源)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系统(重点在战略、经济与政策等)3. 区域规划的类型(按规划内容分类):综合性区域规划、专项性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类型(根据规划地区的条件和规划内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城市地区规划、工况地区规划、农业地区规划、流域综合开发规划、风景旅游地区规划、综合性区域规划)4. 国土规划:全国性国土规划;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规划;市国土规划、县国土规划。5. 国土规划:国土综合规划(一般区域、特定功能区域、特定目标区域) ;国土专项规划6. 城镇体系规划: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统一协调,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包括: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8. 区域规划的形式:综合规划、专项规划(两者是整体与部门的关系)9. 综合规划,把规划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总体、全局的规划。主要任务是论证规划区域的地位及其与外区的关系,确定区域的发展方向、目标、开发的总方针、区域发展的基本轮廓、建设的主体框架,协调区内外各部门的关系,进行总体的布局,确定规划实施方案。10. 专项规划:根据各门类在区域内的功能和地位,对其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开发重点、建设项目、开发步骤、保护措施等进行的规划。包括:产业规划、空间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等。11. 区域规划的任务:明确规划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对区域内人口、产业、城镇及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项建设项目在地域空间上予以合理的布局;远、近结合,因地制宜确定近期内的重点开发建设区域和建设工程项目;提出环境治理、保护的目标和对策,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12. 区域资源概念:狭义理解:主要指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广义理解:除自然资源外,还包括劳动资源、经济资源、技术及知识等。13. 区域资源评价内容:通过纵、横向比较,分析评价区域优势资源及其地位、特点和开发价值;评价分析区域资源的利用程度,并从综合效益优劣角度、区域生产力布局状况、区域经济结构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和潜力;从区域开发的外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14. 区域研究:区域经济空间与产业发展分析;区域社会空间与社会发展分析;区域发展的支撑体系分析(基础设施,如交通、水、能源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生态环境体系)15. 区域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开发战略16. 产业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建立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是区域规划的中心环节。包括工业布局(对全区现有工业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对规划区内新建工厂进行选址定点;搞好工业街坊、工业小区、工业城镇的布局,建立各工业区、工业城镇间合理的经济联系)和农业布局。17. 城镇体系布局规划的具体内容:科学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的情况、城乡人口的变化情况,合理确定区域人口发展规模和城镇化水平;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原则确定各主要城镇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城镇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原则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提出近远期重点发展的城镇地区或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18. 基础设施:生产性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水资源、给排水系统,能源供应系统,环境设施系统,仓储系统,防灾系统)社会性基础设施(行政管理,金融保险,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社会福利)19. 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内容:提出对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的保护措施及防治污染的对策;对治理污染,保护或恢复自然生态的重大工程设施进行规划;提出丰富自然景观、美化生活环境的措施。20. 区域规划与各种规划、计划的关系全 国 国 土 规 划区 域 规 划市 域 规 划全 国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规 划县 域 规 划省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规 划城 市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规 划城 镇 体 系 规 划城 镇 规 划 纲 要城 市 总 体 规 划分 区 规 划控 制 性 详 细 规 划修 建 性 详 细 规 划工 程 设 计21. 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规划):规划期限不同;任务的要求不同;内容及其深度不同;工作方法不相同。区域规划和国民经济计划(规划)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不能互相取代,但可以互为依据。22. 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长远的、战略的利益,对有计划地开发资源、布局生产力、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作出综合性的安排,亦即在地域上对国民经济建设进行合理的总体部署。国土规划的性质和内容与区域规划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一般区域规划在实质上也可看作为区域性的国土规划。然而,由于区域规划是在人口和工业集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土规划是为解决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发展起来的,因而二者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土规划较区域规划更多地从全国角度考虑问题;同时,国土规划又可称国土整治规划,在国土规划中与国土整治有关地土地利用、自然改造、流域开发、环境治理与保护等规划内容比一般区域规划更加重份量。23.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地关系,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继续和演化,是区域规划的充实和进一步完善。当然城市规划也可以对区域规划中不合理的方面进行调整和修改。24. 当前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城郊结合部建设混乱 城市生态受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重复建设浪费并存 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仍占上风 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生活和工作环境相对恶化,未能形成城市化的协调机制25. 区域规划与各项专业规划设计:区域规划以各项专业规划为基础,同时又在更高层次上综合、协调各专业规划,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地区与部门、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综合与专项等的关系。各专业规划是区域规划的进一步补充和落实,同时又以区域规划为指导。26. 区域规划的任务:明确(确定)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合理布局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确定近期内的重点开发建设区域和建设工程项目;提出环境治理、保护的目标和对策,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7. 区域规划的内容:区域资源的综合评价;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规划;城镇体系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规划;区域发展政策。第三章 区域规划理论体系第一节、区域(地域)结构的基本要素分析1.构成地域结构的基本要素:节点、线、网络、域面 一、节点及节点体系 2.节点:节点是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地,是由经济活动的内聚力极化而成的中心,一般表现为居民点(主要是城镇) 节点规模3.节点规模等级体系的三个基本要素:等级名称、人口规模、城镇数目4.区域之间节点差异比较的内容规模比(q):一般是高一级节点人口规模的下限与低一级节点人口规模的下限之比。节点数目比(k):为下一级节点的数目与上一级节点的数目之比,反映的是各级节点的数量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k 值一般都大于 1。因为规模较小的节点数目总是比规模较大的节点数目要多。首位度(s):在同一节点群中,人口最多的节点与居第二位的节点人口数之比。节点首位度高,说明首位节点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支配作用大,中小节点的影响力较小。等级的完整程度。节点等级体系分完整与不完整。完整的节点体系具有各个等级的节点,一般出现在地域范围较大、城市较多、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不完整的节点体系则相反。节点的职能体系 5.概念:反映各个节点在地域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分工,不同职能作用的众多节点,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协作配合。6.节点的职能分类节点分类的理论与实践主要集中于城镇的职能分类城镇职能指城镇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及所承担的分工7.节点间的相互关系从属关系:即低级节点对高级节点在社会职能之间的隶属关系。共有关系:两节点之间存在互通有无的关系。依附关系:如卫星城对母城存在的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依存关系。松散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职能方面,根据利益需要,存在的一种或即或离的关系。排斥关系:表现为节点间对争夺原料、市场等而发生的利益冲突关系。节点空间分布体系8.节点的空间分布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节点在地域上的组合形式、分布位置的状况等。9.节点空间分布状况特征:包括节点数量、节点的分布密度、城镇的相互距离、离散程度、均匀程度等10.节点空间组合形式:条状城镇带:即沿交通干线呈珠状分布的城镇群块状城镇群:又可分为以几个规模相差不大、距离也较近的城市为顶点、构成的多边形城市群;及以一个主要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线在其周围散布一些规模不等的城市的呈放散型的城市群。它们一般出现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二、线及网络 11.线: 线是区域各生产部门之间、各节点之间,为了生产和各种经济活动而进行各种联系(如原材料、产品的交换,资金、技术、信息、商品的流动等)的途径和通道。 线在地域空间上表现为交通系统、能源供给系统、供排水系统、通讯系统等。线路的特征:空间位置、等级、功能、密度等。12.网络: 网络是节点和线的结合体。节点是网络的核心,线则是构成节点之间、节点与域面、域面与域面之间功能联系的通道。网络在地域空间上表现为交通运输网、电力供应网、通讯网、给排水网、商品流通网。三、域面 13.定义: 域面是指特定范围的区域,是节点和网络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在地表上的扩展。14.类型: 域面可划分为区划域面和类型域面:即区划区和类型区。 a、区划区域是作为区划单位构成的地域单元,每个区域单元是连续的。 b、类型区域是很据地理环境形态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进行划分,反映了各类 型区的个性和特征,可在地域上呈不连续分布,或重复出现,或穿插组合。 域面还可以按关联性和相似性标准,划分为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 a、同质区域是指地理现象在域面内呈离散型分布,域面内组合具有均一性,具有共 同的社会经济特征、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的区域。 b、功能区域,又称结节区或相互关联区域,是指具有和谐的内部组织结构,以一个 节点或节点体系为核心,其周围区域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交流手段系结于节点的 地理区域。 15.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现象:有静态和动态两个侧面。静态分布形成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相对位置,即地域结构;动态分布是地域结构的演化和发展,即地域过程。第二节 区域规划理论构成16. 构成:区域发展(开发)理论:来源于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发展的战略模式、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区域开发的战略与策略等。如增长极理论、梯度 理论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来源于地理学、土地利用学、生态学,主要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区域城镇体系的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布局的特征等。区位论是其理论基础。区域规划调控理论:如区域管治理论等17.区域规划理论的特征:理论构建方法侧重数学模型的运用。理论内容突出区域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布局。理论应用对象涉及多个行政主体。第三节 区域规划相关理论 (一)18.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现代区位论一、古典区位论 产业区位19.产业区位分析:是通过研究各产业区位影响因素及区位结构的一般规律,以寻求最优的产业区位布局。20.农业区位理论:1826 年德国学者杜能出版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一书,系统 提出了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理论的中心思想: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商场)的距离。(1) “孤立国”的假设前提 :在一个大面积的区域内,有一个圆形范围的“孤立国” ,其外围是大片荒凉不能耕种的土地,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开来;这个“孤立国”的土地是有限的,且完全被加以经营;人们按当时中欧方式经营农业和林业,并考虑要获得尽可能高的纯收益。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属于自由竞争。城市与农业区之间只有陆上大道联系。平原上任何地方的土壤质量和气候特点是相同的,不影响土地利用类型。运输费用与农产品的重量和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2 ) 主要内容利润决定了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P=V-(E+T ) P利润 V农产品价格决定的收入 E农业生产成本 T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费围绕封闭的市场中心,农业土地的经营方式按集约化程度的高低呈同心圆状的空间规律(3 ) “孤立国”的土地利用类型被划分为六个同心农业圈层第一圈层自由农作圈:紧靠城市,地租很高,宜采用高度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以种植园艺作物及饲养奶牛为主第二圈层林业圈第三圈层轮作农业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第四圈层谷草农业圈:种植牧草、放牧以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第五圈层三圃式农作圈,粗放型,轮作制第六圈层畜牧圈,地租极低,经营粗放(4)杜能理论的贡献杜能采用的孤立化研究方法,为以后的区位学者广泛沿用杜能从级差地租出发,来论述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合理地区差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农业分圈层实现专业化与各圈层多种作物合理组合的理论,由此引伸出各种农作物的最优区位。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不但被广泛应用于农业,而且应用到工业甚至地区的研究中杜能从级差地租出发,得出了在距离市场远近不同的地区应配置不同作物、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的结论,并指出随着对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大,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是由集约到粗放,农作物布局的变化是由鲜奶与鲜菜到木材,到谷物,到畜牧业工业区位理论21.工业区位理论一般从以下三方面来构造各自的理论体系最小成本原则 最大市场原则 最大利润原则2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最小成本原则(1 )理论的核心:通过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论区位。(2 )前提假设所研究的地域单元是一个“孤立国” ,具有同一的气候条件。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案用纸(正业)
- 保护环境课件下载
- 玉溪师范学院《西方哲学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溪师范学院《试验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溪师范学院《民法学》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好乐迪超市作业流程教案
- 普通人18条忠告
- 2024年生化分析试剂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采购合同 和付款合同
- 毕业摄影合同范本
- 2024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做一个有温度的护士课件
- 锂离子电池制造中的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
- 生鲜超市供货超市供货服务方案
- 体育器材登记台账
- DB32T 4401-202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标准》
- 高考一轮复习理数课件第三章第三节导数与函数的极值最值
- 中高考姓名代码
- 年产3GWh钠离子电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备案拿地
-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模板
- 《Unit 10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