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九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导学案练习题18 《孟子》两章(40张PPT).ppt_第1页
2016九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导学案练习题18 《孟子》两章(40张PPT).ppt_第2页
2016九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导学案练习题18 《孟子》两章(40张PPT).ppt_第3页
2016九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导学案练习题18 《孟子》两章(40张PPT).ppt_第4页
2016九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导学案练习题18 《孟子》两章(40张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和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

2、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 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 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 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 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 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孟子和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 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 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 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 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 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 章激

3、切、刚厉、理直气壮。,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gu,s,y,pn,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3、城 非 不 高 也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 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指天然的时运,自然形成的时机、机会;一说天气和时令。,地理优势,众人的团结一致,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内城。三里,这里指面积,方圆

4、三里。,外城,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指装备精良,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泛指粮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界限,这里是限制,作动词。,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极点,通“叛”,背叛。,归顺,服从。,

5、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文本探究,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 最重要的是人和。,文本探究,2.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例1: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 例2: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文本探究,3.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游说梁、齐

6、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而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决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文本探究,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文本探究,5.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

7、论证的?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推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仁政”,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域民,固国,威天下,战争,治国,人和,人和,得道,板书设计,拓展延伸,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

8、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qun,f yu,g,x,舜: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

9、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位。 傅说: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到他,用他为相。 胶鬲: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管夷吾: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预习与交流,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

10、里奚/举于/市。,起,被任用,田间、田地,被举用,被选拔,狱官,集市,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得到重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劳累。,使饥饿。,使动用法,使痛苦。,使贫困。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受阻挠。,扰乱。,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情坚

11、韧。,增加。曾,同“增” 。,责任,担子。,使他做事不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常常,犯过失,这样以后,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奋起,指有所作为。,(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了解,知晓。这里指被别人知晓。,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指在

12、国内。,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指在国外。,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文本探究,1.第一段开头列举的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这六个人的成长史中共同点是什么? 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奋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所成就。,文本探究,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一般人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个“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自

13、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文本探究,3.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 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文本探究,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

14、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文本探究,5.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课文是从两个角度说理的。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

15、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都是小短论,请从主题、结构等方面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由战争的因素推及治

16、国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由成才的因素推及治国的道理,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两篇小短论提出论点的方式和行文结构是不同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提出论点,再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属于“总起分承阐述结论”的演绎式的结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先讲述历代名臣成长史,再论述一般人的成长历程,然后由成才推及治国的道理,最后归纳出论点,属于“层进”的归纳式结构。,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都是小短论,请从主题、结构等方面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

17、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属于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还是属于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六个人,共同的特点,1、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3、后来都被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排比举例,推断 归纳,结论,人才,艰苦的磨练,梳理回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常常没有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