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慧、思慧、修慧_第1页
闻慧、思慧、修慧_第2页
闻慧、思慧、修慧_第3页
闻慧、思慧、修慧_第4页
闻慧、思慧、修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闻慧、思慧、修慧三种般若的境界现在我们来讲智慧的修学。 “般若”有很多名词, 各位读经时会搞迷糊,有时候般若被写“观”, 其实“观”是得般若之前的因地修行,未得般若之前修行般若智慧叫“观”,修行成就时则叫“般若”。般若能起方便广度众生的时候叫“萨婆若”, 其实都是指智慧;阿罗汉具有一切智, “一切智”就是透过无常无我去了解一切诸法的总相空,证到无我的时候就得解脱,叫做一切智,或者称为“根本智”。菩萨有“道种智”, 什么叫道种智?菩萨得到根本智以后, 为了利益众生,从事士农工商,种种不同的工作来教化众生,他必须起一种后得的智慧,一样样去修学,那叫做道种智;换句话说:对世间林林总总差别万象的差别相

2、的了解叫道种智。菩萨有道种智,而阿罗汉没有道种智,因为菩萨为了度众生,所以对于士农工商、医学、教育、文学等种种智慧,种种知识技能都要了解, 他要以大悲心摄化众生, 若没有这些工具,就不能去利益众生,所以他必须有道种智。1我们又如何称呼佛陀的般若智慧呢?你把一切智跟道种智两个加起来就是了;我们给它一个简单的名词“一切智智”; 将一切智以及道种智的道种省略就成为一切智智。 佛陀圆满了一切智及道种智, 就叫一切智智。所以经典里叫我们发心,发什么心?“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在人生当中,所有的追求,除了家庭、事业、健康、子女的圆满以外,在我们内心深处, 世世生生都不可忘失的就是一切智智相

3、应作意,也就是菩提心、成佛的心。我们修到最高境界,跟佛一样一切智及道种智圆满, 叫做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这种人也就是发菩提心的人,这种人也就是念佛的人。念佛不是念佛的名号而已,真正的念佛是了解佛陀智慧的崇高。我们时时刻刻都不可忘记人生的最高座标就是追求一切智智; 虽无所不知,但是不能无所不能,佛不是万能的,佛不说他是万能,他只是自称为“一切智者”,对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对万事万物的如实相都通达了解,但他不是万能者,他不是主宰者,不是宇宙的创造者,他也是父母生的,如果佛陀是由天上掉下来成佛的,众生就没有成佛的希望,幸好他是父母亲结婚生下来的,我们也是父母亲结婚生下来的, 他跟我们一样要吃饭,

4、也要拉屎拉尿,幸好他这么平凡,所以信佛学佛的我们才有机会成佛。2闻慧的修学原则(一)当多闻熏习现在我要强调的是“加行慧”。与生俱来的智慧,要经过一番努力、加功用行以后,才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智慧,那就是加行慧,包括闻慧、思慧、修慧,闻思修嘛。经典里告诉我们:闻慧大部份是亲近善士、多闻熏习而来的。我们去听经、听演讲、亲近善知识,多听闻经典,并非都是听而已,有一种是自己看来的,比如研读大藏经,研读人家出版的佛学书籍,你可以拿来自己读啊、看啊、研究、作笔记,慢慢的就可以成就闻慧。但是你看很多的佛书(我讲的佛书,不是佛经,是比如因果业报之类的书。)并不能叫做多闻熏习。你听闻很多的佛法,而且跟三法印相应,才

5、能叫多闻。三法印是什么呢?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多去熏习跟三法印相应的那些经论,才能够让你的内心净化。假若只是读很多佛书、善书,深信因果,相信业报,相信轮回,不做坏事,这只是世间的一种智慧,并不是出世间的智慧,我们所追求的不只是这些而已;但是这些是基础,若没有这些基础也不行。你说我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业报、不相信轮回,我只想证悟无常无我,有可能吗?也不可能,那叫断灭空,那个不是佛教所讲的闻慧;你必须在因果业报轮3回的基础上,再去深入诸法的如实相,这样你的生死烦恼轮回,才有办法解决。(二)四依为品管闻慧”要具足四依里面的每一个条件才行。如是心注:“四依四不依”出自大般涅槃经。( 一) 依法

6、不依人。谓修道者当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若其人虽为凡夫,或外道,而所说之理契合于正法,亦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虽现相好具足之佛身, 而所说者不契合于正法, 则自当舍离而不可以之为依止。( 二)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谓三藏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修道者当以明示中道实相义之决定了义经为依,不可以不了义经为依。( 三) 依义不依语。谓修道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语言之表现为依。( 四) 依智不依识。谓修道者当以真智慧为依,不可以人间情识为依。听闻佛法的原则是: 你不要因为这是我的师父我才来听,这不是我的师父,我就不去听啦,你们会不会有这现象?还是有这现象。总是分派别派系,这个现象在佛

7、教来讲是十分不理想的。学佛的人是依法不依人,4师父讲的不一定对,你要判断它是否跟三法印相应,若跟三法印相契、相应,不管是哪位师父讲的都要信受, 假如你皈依的师父讲的法跟三法印不相契合,你也可以不接受,有“吾爱吾师,尤爱真理”这句话嘛,在真理的前提之下,你还是可以跟师父辩论的,真理是愈辩愈明的。在闻慧的修学过程当中, 一定是依法不依人, 假如因为这个师父长相好、声音好、是我的皈依师父,我才喜欢听,这个师父长相不好、讲话声音不怎么吸引人,那我就不想听,也不对,那是依人不依法。我们学佛态度应该是:不管哪一位师父讲的法,就用三法印去判断,并且看它是否符合因果业报。思慧的修学原则(一)胜解为道根接着来看

8、思慧。 假如你读很多佛经, 了解很多名相, 什么五蕴、 十八处、十八界、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四圣谛等等很多的名相,单单背那些个名相可以吗?不行!那些名相只是把你内心的世界、修行的方法,断烦恼的方法告诉你,你光背这么多的名相,却没有经过深思,没有透过内心的观察, 那么这些名相很快的就会忘掉, 而且不能产生净化身心的5作用。虽然你广闻博学的学了很多很多的名相,但你要了解,这些都要把他汇归三法印,不断的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去汇归,否则的话,你了解这么多名相,对身心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各位学佛要有思慧, 要如理思惟、 法随法行,比如对于三世因果啦、业报轮回啦, 慢慢多去观察、 多去了解。喔!我们终于

9、确信无常、 无我、缘起性空这些道理。你要从你身边周遭的一切一切去思惟、观察,去印证它的正确性,印证佛陀说的无常的确是无常, 佛说的无我的确是无我,如此用思惟去印证它,就叫做胜解殊胜的理解。(二)当依了义法殊胜的理解很重要,五根五力有欲、胜解、念、定、慧五项目,可见你的道根里面就有胜解这一项,透过深思熟虑、如理思惟以后,对你的身心行为产生净化作用,这样叫做思所成慧。如理思惟要根据什么?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所说的经,有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的,所谓不了义的,比如善恶因果业报啦、人死了灵魂投胎转世啦,世间人这么说,佛陀也随顺众生这么说,为什么呢?众生根基太差,对诸法的实相不容易接受、不容易深入,佛陀只

10、好随顺世间说我6们有灵魂、我们有精神、我们有什么会去投胎转世,如果我们作恶就会受报应,会堕恶道受苦,这叫不了义说。因为众生的根基太钝,佛陀没有办法跟他讲无我又能轮回的道理,他不相信,所以佛陀就用方便说,说有我:有我受生死、有我受轮回、有我去解脱,这个叫不了义说。了义佛经说无我、空、缘起,在印度的话,龙树菩萨根据无尽义经及般若经,专门讲空、无我、缘起,究竟深入了义经,藉以判断某部经是了义还是不了义。像无著唯识思想系统就不同,所依的经也不同,所以他们对空的定义就不究竟不圆满不了义, 他们要建立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是有,遍计所执性是无,用这样来建立一个学说,根据它再建立生死轮回及解脱观,他们的了义不

11、了义,跟中观的思想就大不相同。当然各有各的特色,我们不可妄下定论批判其对错,但是我们可以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的佛法去作抉择。修慧的修学原则(一)方便与随顺佛陀说法有四种层次。第一种叫世间悉檀。世间人说要讲尽忠尽孝、爱父母妻子儿女,佛经里7面也有讲这些东西,像善生经、十善业道经,都讲到这些,世间一些劝善的、美的、道德的,佛经里面有这种随顺世间而说的法叫世间悉檀。第二种叫各各为人悉檀。各个众生根基不同, 所以佛陀就因人而异的教导,这个众生教他布施,那个众生教他持戒。佛陀观察这个众生的根基适合戒律法门,就告诉他:你持戒,来生就可以得到人身,这样他能接受,假如教他布施, 他可能不愿意布施, 所以佛陀对这

12、种人说你要持戒。另一个人呢, 要他持戒很困难,所以佛陀教他把钱布施出去就可得到福报,他就会很高兴的说:好,我布施。一再的去布施以后,他的善根就慢慢的长出来了,佛就再跟他说:你这样布施还不究竟,你不持戒会失去人身,用这种渐进的方式,让他听持戒的法门,所以这叫各各为人悉檀。第三种是对治悉檀。对多贪的众生,佛陀就说不净观;对散乱的众生,佛陀就教修数息观;对瞋恨心很重的人,佛陀就教修慈悲观;对我慢很重的众生,佛就教他修界分别观、蕴观、处观、十二处观;为了对治众生各种不同的烦恼, 针对某一类烦恼特别重的众生,佛陀就用不同的法门去对治他,这种对治法门叫对治悉檀。(二)究竟与实相第四种是第一义悉檀,是佛陀对

13、利根众生说空无相无我缘起的道理。8前面三个悉檀都是方便说,是不究竟、不了义的。佛陀最高的境界就是前几天我们所谈的空无相、无我、缘起,这些比较深的、究竟的道理,华严经中有一句话:“菩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何况起于世间之心。”八地菩萨证到无生法忍的时候,连佛菩萨、菩提、涅槃的念头都没有佛心、菩萨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连佛的念头都否定掉了,何况起于世间之心!因为我们凡夫内心总有一个我, 所以会创造一个偶像, 形成偶像的崇拜、 权威的依赖;所谓偶像就是把我投影成万能的上帝, 我从哪里来?从上帝来,当上帝变成万能上帝的时候,我就可以求他救我所以信则得救, 把他变成一个偶像

14、让我崇拜,求他来拯救我的心灵,这样有一个能救的上帝,加上一个所救的我,在佛陀来说,能所不泯除是不究竟的。所以当你修到最高境界的时候,连佛心、菩萨心、菩提心、涅槃心都不现前了,假如现前还有这个能所,就不能开悟了,就不能明心见性了,何况我们世间有种种的执着。所以究竟的佛法是既否定一切又肯定一切,而且连肯定否定的念头也没有。方便说,是否定一切,因为经过大否定之后,才真正得到大肯定没有什么好否定的, 连否定都要否定了嘛。所以学佛到最高究竟境界的时候, 必定是一种了义的佛法的境界,把一切执着都抛弃了。对内在身心外在世界的一切偶像崇拜, 都扫除以后,你才能如实的了解佛陀。我在“法海新语”里好像有这句话:扫

15、除9你心中的偶像崇拜之后,你才能真正见佛,你才能真正了解佛,这个就是一种了义的法门。假如定功不深的话, 对诸法的如实相还是没办法真正契入, 所以还要再修慧。修慧的特色就是定心相应,那时候你是真的入定,在定中去观察空、无相、无我、缘起这些道理,在定中与真理相应,证悟了这些真理的时候,你才能把内心中所有一切烦恼的种子断掉,也才能断掉因烦恼而引起的生死轮回。前面闻慧、思慧的修习,只是把烦恼伏住而已,在修慧的时候,定心相应了,就会开展出一种智慧无漏慧,断惑证真。无漏慧修学原则(一)观一实相印在修慧过程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刚才讲过了,我们闻多识广,不见得是多闻,真正多闻者必须多闻空、无相、无我、缘

16、起的道理。小乘在定中所观察的东西是什么?大部份主要是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和合的身心当中“我不可得”。 修定并不是恍恍惚惚的什么都不想,百物不思并不好,就像木头木石无心,禅宗叫死水不藏龙,10或者是冷水泡石头, 听过这句话吗?冷水泡石头, 任你泡一百年一万年,石头还是石头,水还是水,没有什么作用。我们修学佛法,如果一入门就什么都不分别,百物不思,那是外道定,不是佛教的定;小乘佛法的定,是去观察你的身心变化,在生灭的心念当中,思考你身心当中的这个我是什么?我能讲话,那我是谁?是嘴巴讲话,还是心讲话?心又是哪颗心?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之中,哪颗心才是我?刚才很高兴, 高兴的心是我吗?现在愤怒,

17、 愤怒的心是我吗?为什么会这么大的变化呢?如果高兴的心是我的话, 为什么他又会变生气的我呢?这样子对身心作内观以后,发现无我,于是生死已了,生死问题得到解决了。大乘佛法则讲一实相印, 先广观一切法空。一实相印就是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如幻如化, 这样作观的目的是什么?这跟菩提心有关系, 因为你如果先观察无我, 连我都不可得了, 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意义!了生死就算了! 结果那无常无我观, 就变成厌离人生、 厌离人间,这虽然也可以了生死、也可以断烦恼、但不是究竟法。其实三法印就是一实相印,但是一实相印主要先广观一切法空、广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是缘起的。 菩萨观众生因为不了解缘起的如幻如化,

18、在石火光中去执着、去拼斗,造无边的恶业而受生死轮回之苦,于是起悲悯心:啊!宇宙间这一切一切没有什么可争的嘛,为什么你们争得这么厉害呢?生命是短暂的,你的身心无常无我,社会的一切一切都11无常无我,几十年光阴很快就过了,你为什么为了这一点芝麻小事,拼得头破血流呢?菩萨这样观察思考起大悲心,并立誓救拔众生。(二)当悲智相应大乘的修法和小乘的修法之所以会有差别, 主要就在观空以后能否引发大悲心,进而发菩提心。大乘是为了发菩提心,而广观一切法空,最后要明心见性的时候,再缩小范围去观察身心的无我,证到我空。所以他们走的路线,所用的修法有点不同。大乘是先广观一切法空,观察身心世界的一切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一

19、切是缘起,从时间看是念念无常,从空间看是缘起无我,进而引发大悲心;因为如果悲心不具足,一下子就明心见性的话,会证入阿罗汉,就不管众生了。所以说要悲智相应的道理就在此。大小乘修法虽有点不同,最后都要断我执则是一样的;大乘则是同时修悲心学分与智慧学分。在四依里面提到依智不依识,“识”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不离能所,有能知的我,以及被我所知的真理,有能证的我,以及被我所证的真理,这个相对性的能所观念叫识; “智”的话就没有相对性,可见识与智是不同的。透过禅定的功夫去修学,就容易引发无漏慧,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习气都慢慢的整个的断掉了。12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常常会怀疑: 为什么我们信佛学佛这么久了还会动恶念

20、?请问各位有没有动恶念的时候?师父会不会动恶念?一样会起恶念,只是这个恶念一起,马上知道这是恶念,不让它继续扩散;这个人只喜欢讲一堆是非, 啰哩啰嗦一坐坐几个钟头不走, 师父也会觉得很烦,这种烦也是一种恶念,比如有些信徒老是东家长西家短,你问他有什么问题,他又没问题,不然就一直讲我的媳妇怎样子,我的婆婆怎样子,师父只好坐在那里当听众,眼睛瞪着她作数息观,听了一、两个小时,实在很累了,也会动念头:唉呀!他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要讲完呢?有这么一个烦的念头产生了,这一个烦的念头也是恶念。佛陀就如如不动,任你怎么讲,任你怎么做,他连一点恶念也没有。要到无漏慧现前,才能任何杂念、恶念都没有,随你再怎么样刺激都如如不动,那时候,唯识宗叫大圆镜智,心境就像一面光光亮亮的镜子,物来物现,男来男现,女来女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现出影子来是因为你现前,物去则不留影,正如水过无痕。禅宗形容大圆镜智正如:风来疏竹,风去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现在师父还没有这功夫,因为师父还没有得到无漏慧,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