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概貌_第1页
《诗经》概貌_第2页
《诗经》概貌_第3页
《诗经》概貌_第4页
《诗经》概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经一、诗经概貌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的传统是极为悠久、丰富的。远在二、三千年以前,我国诗歌就巳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标志这一成就的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这部书,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这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或连带诗篇的约数称作诗三百,诗三百篇,最初并没有“经”这个尊号。所谓诗经,是后世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以后对它的称乎。 在这一节里,我们首先对有关诗经这部书的一些问题,概括地做些介绍。二、诗经的分类、作者和年代。首先讲诗经的分类。我们打开诗经,就可以发现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是按照风、雅、颂三类编排的

2、。关于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古今学者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如有的人就认为这样的划分是与诗歌的内容、用途有关,有的就认为与诗歌的来源、作用有关,等等。后世比较趋于一致的意见,是认为诗经的这种编排和分类,主要是按照音乐的特点来划分的。因为诗经中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是配乐歌唱的,它们在曲调上的特点不同,因而作了这样的归类。后来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那么,风、雅、颂又各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下面我们适当介绍古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也谈一下近代人比较一致的意见。关于“风”,最早提出解释的是毛诗序。毛诗序是,汉代用儒家思想解释诗 经的一篇

3、作品。它是这样解释“风”的: “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这段话的大意是:风是自然界吹动万物的风,同时也是借用来作为风教的风。所谓风教,是封建统治者推行和宣扬封建道德来感化人民,就称为风教。当然,我们今天从人民立场上来看,它不过是束缚、麻痹人民罢了。过去统治阶级讲究风教,用封建道德对人民进行教育,给予感化。“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意思是说用风教来感动人,来教化人。“上以 ,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上是指在上位者,即统治阶级,下指老百姓。整句的意思是:在上位者可以用风来感化在下位者,在下位者也可以用风来讽刺在上位

4、者。“主文而谲谏”,意思是用文饰过的语言来进行委婉的劝戒,也就是说可以不直言过失,而加以委婉的表示。这样做的好处是:说话的人可以免去得到罪过,听的人又可以受到劝戒,所以就称为风。按照这样一种解释,风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风教,或者叫教化的意思,二是讽谏,讽刺的意思。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由于君主要对臣民施行教化,臣民要对君主进行讽谏,这两者都是利用诗歌的形式来进行的。利用诗歌形式的好处,就是委婉、含蓄,都容易接受,正象自然界的风能吹动万物一样,它也容易感动人心。所以起这样作用的诗,就叫作“风”。显然,这主要体现了汉代儒家学者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文学观点,是对“风”字的望文生义的解释,是根本不足为据的。

5、 提出另一种有代表性说法的是宋代的学者朱熹,他是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当时比较大的学者。他在诗集传国风序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风,是指民间流传着的歌谣作品。为什么称这些作品为风呢?是因为人民受到统治者的教化而受到感动后有所表示,而他所说的又是很感动人的,这就象万物因为风的吹动而发出声音,而声音又足以摇动万物。朱熹的看法,我们今天看来有一定的合理性,主要是他肯定了“风”指的是“民俗歌谣”。但他也把它与封建教化观点联系起来,并没有完全突破汉代人的牵强附会的观点。因为无论是汉代

6、人的解释,还是朱熹的解释,他们都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坚持文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种观点。因此,他们总是要把诗经里面的作品和所谓统治阶级的“风教”联系起来。宋代另一个学者郑樵,他在通志*序中提出: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这段话的意思是:各地的乐调叫“风”,朝廷上演奏的乐调叫“雅”,统治阶级祭祀祖先时庙堂里的音乐叫“颂”。郑樵的这个说法已经是比较符合事实了。据近代人的研究和考证, “风”,就是乐曲的意思,它和“风教”的“风”没有必然关系。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 “太子长琴,始作乐风。”意思是到了太子长琴这个人时,才开始作乐风。晋代人郭璞对此文作注说:“风,曲

7、也。”风,就是乐曲的意思。另外我们从诗经,里面也可以找到一些证据。诗经中大雅*嵩高最末三句写道:“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按照,旧注解释,意思是说:吉甫这个人作了颂诗,诗的篇章很长、很美,所配的曲调也是很好听的。这里的“风”字也是作曲调讲的。又如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钟仪的楚国人在打仗当中被晋国俘虏了,钟仪的先人曾作过乐官(管音乐的官),晋侯就让他弹一下琴。于是钟仪便“操南音”,即演奏南音。晋侯把这件事告诉了;范文子,范文子听了此事后,就夸赞说:“楚囚君子也,言成先哲,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意思是称楚囚(指钟仪)是个君子人,问他先人是干什么的,他回答说是乐官,不

8、忘祖先的职业,这便是不忘本的表示;演奏音乐时又是演奏楚国的地方音乐,这是他不忘故国的意思。根据左传*成公九年的这段记载,“钟仪操南音”,范文子就称他“乐操土风”,显然这里所说的,“风”是指乐曲而言的,“土风”是指南方的地方乐调。由此,可知所谓“风”本指音曲调的意思。 诗经中的“风”,又称“国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实际上也就是指相对于当时周天子的京都而说的各地方的土乐,犹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地方俗曲,各地的地方小调。诗经一共有十五国风,这十五国风的名字是: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这十五国风所标名称,有的是当时诸侯国国家

9、的名称,有的则指的是地域名称。如周南、召南,标的就不是国家的名称,而是指南方汝水、汉水一带地方的乐曲;豳、王,也不是诸侯国的国名,豳是指周人的最早发祥地之一的豳地,即今陕西省的旬邑、分县一带;王,指周平王东迁后的国都地区,当时称洛邑,就是现在洛阳附近。其所以把它们都称为国风,是因为,“国”字在古代与“域”字相通,除指国家外,也指方域。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共收一百六十篇作品,大部分是民歌作品。 关于“雅”,历代的解解释就更加纷繁。毛诗序说: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把“雅”解释为“正”的意思,然后又把“正”引申为“政”,而得出“言王政废兴”的结论,即认为“雅”是说统治着政治上的兴盛或衰

10、败。而“雅”在诗经中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毛诗序就这样解释:“大雅”是“大政”的意思(大的重要的政事),“小雅”即“小政”(次要的政事)。这与他对“风”的解释一样,都局限于汉代儒家的成见,未免牵强附会。此后,宋代朱熹提出了新的讲法,他在诗集传小雅序中说:“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他把“雅”解释为“正乐”(正统的乐调)。现在一般人都同意朱熹的这一看法,认为这一看法是正确的,但朱熹并没有进一步讲明为什么“雅”就是“正乐”。 另外,关于“雅”还有种种解释?如有的人认为“雅”字古代与“夏”字相通。西周王畿地区(镐京一带)本称夏多周初的人常自称夏人,所以产生在西周王畿附近的乐歌便称为“夏歌”,后来

11、,由于“夏”和“雅”相通,就称为“雅歌”。有人认为“雅”本是一种乐器的名称,用这种乐器演奏的乐歌,就叫“雅”。其他还有种种说法。可见,古今对“雅”的解释,说法是很不一致的。其实,“雅”就是“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是相对于地方乐调而说的,所以称它是正乐。周天子建都的王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是出于当时尊王的观念。前面提到“雅”有“大雅”、“小雅”之分,这大约与它们产生的时代有关。“小雅”,中的诗在时代上比“大雅”晚,风格上比较接近国风,可能正是音乐上受到“国风”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就不同于旧的雅乐,因此后采才做了“大雅”、“小雅”区别。大、小雅多数是贵族文人

12、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是民歌。“大雅”有三十一篇,“小雅”有七十四篇,共计一百零五篇。 关于“颂”,前人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毛诗序解释说: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就是说,颂是赞美统治者的盛大德行,而且表演出来,把他们的功业祭告于神明的意思。从颂诗的用途和性质上来看,这样说基本上是正确的。宋代朱熹在诗集传*颂序中说:“颂者,宗庙之乐歌。”意思是,颂是指统治者宗庙上所用的乐曲。:朱熹说“颂”本身也是书一种“乐歌”,是供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这样的解释,比毛诗序更为明确,进了一步。清代学者阮元,从训诂学的角度考察“颂”的本义,据他的考证说:“颂”字,即“容”字,也就是“舞容”(

13、跳舞的样子),因此“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曲,载歌载舞的曲子。这一解释是有说服力的。古代祭神和祭祖都是王朝的大典,在这样的典礼上要扮演歌舞,“颂”就是用于这种场合上的一种舞乐。近人王国维在一篇研究诗经论文,说周颂中说:“颂之所以异于风、雅者,虽不可得而知,今就其著者言之,则颂之声较风、雅为缓也。”意思是说:颂与风“雅”有何不同,详细的情况已不得而知了,据他的考证,最显著的不同在于“颂”的音乐的声调比“风”和“雅”要舒缓一些、慢一些。接着他举出了三个证据,主要是“颂”诗大多数是不押韵的,而且是不重叠的(“风”诗、“雅”诗常常是重章叠句的), “颂”诗篇章又较短等等,王国维根据这些就认为“颂”诗

14、的声调比较舒缓。这说明“颂”诗之所以划为一类,是因为音乐的特点(声调)和“风”、“雅”不同。诗经中的“颂”包括“周 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计四十篇。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合起来一共是三百零五篇,所以后人称其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实际上是取其约数。但是如果我们打开诗经”数数它的篇目,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有三百一十一篇,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诗经*小雅中尚有六篇诗有目无词。这六篇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这六篇虽有篇目,但无歌词,后人称其为“笙诗”。对于这组“笙诗”,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认为“笙诗”是由笙这种乐器来演奏的,是属于笙乐。(用笙吹奏的曲调),用处在于

15、演唱诗歌时插入其中来吹奏,类似于后世的“过门曲”之类的。因为它是“过门曲”,所以虽有乐调的名称而没有歌词。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六篇是用笙来伴奏的诗,它们本来是有歌词的,只是后来失传了,所以只留了篇题而没有歌词。这两种说法,至今也未统一,只是相信前一种说法的人比较多一些。总之,现在诗经是三百一十一篇,实际有诗是三百零五篇。至于诗经中各篇诗歌的作者,绝大部分都已不可考了。这是因为那些民歌多属于民间集体创作,最初在人民当中口耳相传,一个人唱出来,两个人(或几个人)对歌唱和,在流传中又经过不断加工、修改,因此,根本无所谓哪个人的作品。至于一些贵族文人的作品,除了少数在诗中偶尔留下名字以外,大多数也

16、无作者可考。汉代毛诗小序(每篇诗前面的解说称“小序”)在解释各篇诗歌时,往往把诗都说成是某王、某妃、某公以及其他历史人物所做,如说关雎、葛覃、卷耳是周文王的后妃所做的,七月、鸱鴞(chi xiao )、东山是周公旦作的 ,等等。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是不可靠的,都是牵强附会的。只有个别的作品,因有特殊的记载,又参考诗歌的内容,是可以确认它是那个作者的。如庸风载驰就是卫国的许穆夫人所作,这是大家认为可以肯定的。除了少数作品以外,大多数诗篇的作者实际上都是不可考的。关于诗经中各篇作品的年代,也难以具体指明。根据它们所反映的内容和作品的风格等,现在也只能划一个大致的轮廓。一般地说,“周颂”这组诗时代最早,

17、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雅的大部分诗也是西周初年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产生于酉周后期。“小雅”和“国风”的少量作品产生于西周初年,其中大部分是产生于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颂”是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也就是东周时代的作品。“商颂”的时代尚有争论,一般认为“商颂”不是殷商时代的作品,而是东周宋国的作品(因为宋国是殷商的后裔),如司马迁史记宋世家记载:“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意思是:宋裹公的时候,用仁义来修身治国,他想作诸侯联盟的盟主,宋国大夫正考父对宋襄公这种作法很赞美,因此就追述殷朝祖先的政治情况,说明当初殷人所以强盛的道理,作了商颂

18、。这便是司马迁对“商颂”来源所作的记述。但后世以至近代,也有不少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商颂应是殷商时代的作品,是商代晚期之作。关于商颂年代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 三、诗经的结集和流传 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来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的地域来说, 有的出于当时的王都,有的出于各诸侯国所管领的广大地区;从作者来说,有贵族的创作,有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在一起而编纂成书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诗三百篇的本身和先秦古书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至汉代的历史学家则提出关于周代有“采诗”制度的说法。如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述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

19、,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孟春,指初春。行人,指被官府派到外面办事的人,是春秋时代对使者的通称。木铎,即木梆子。徇,巡行的意思。太师,指当时管理音乐的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每当春天来到的时候,集居在一起的人群将散到田间去劳作,这时就有叫做“行人”的采诗官多敲着木梆子在路上巡游,把民间传唱的歌谣采集起来,然后献给朝廷的乐官太师,太师配好音律,演唱给天子听。另外,同书艺文志中还记述说,古代设置采诗官采集诗歌, 目的是出于“王者可以观风俗夕知得失,自考正世”。这段记载的意思是,最高统治者可以了解民间的风俗,知道政治上的得失(就是说统治者要看一看自己的得失,政治上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地方)。这些虽然出于汉

20、代人的记述,可能还是有根据的,因为汉代离先秦时间还是比较近的。因而我们设想,在古代交通十分不方便的情况之下,如果不是由官府采主持采诗的工作,靠任何私人的力量来完成这样一部时代绵长、地域广阔的诗集的采集工作,恐怕是不可能的。至于当时统治者采诗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广收这些民间诗歌,据设想,除了要考察人民的动向,了解施政的得失,以利于他们的统治以外,大约还有采集乐章的需要。我们知道,周王朝是很重视所谓“礼乐”的(“制礼作乐”,是为了巩固等级制度、宣扬王朝的声威以及贵族们耳目享乐的需要)。按照当时的制度,凡是一切祭祀、朝会,征伐、狩猎、宴庆等场合,都要举行一定,的礼节仪式,在举行各类礼节、

21、仪式的时候,就要配合演奏乐章。所以当时朝廷上就专门设有象“太师”这样的乐官,乐官的职务就是专门负责编制和教演各种乐曲,供上述各个场合使用。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乐官们在编制乐章的时候,除了自己创制以外,一定还要利用或参考许多民间唱词和乐调,这样收集流传的民间乐歌作品,也会是他们经常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当然,这是指诗经中的那些流传于各地的民谣俗曲说的。至于诗经中的那些颂诗和贵族文人所作的政治讽谏诗,当会另有来源,据历史记载,大约是通过“献诗”的渠道,而汇聚到当时朝廷中来的。 根据国语,周书记载,周王朝是有让公卿列士(即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的比如周书中记载道:“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

22、献曲,史献书意思是说:天子坐朝来听政事,这时他就使朝廷的高级官员与一般朝官和供职文人进献诗歌,盲艺人(“瞽”)献曲,史官献书。我们从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来看,这种“献诗”的事情也确实是存在的。如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这里的王,是指周厉王。大谏,是劝勉的意思。看起来作这首涛是献给周厉王看的。小雅,节南山中有这样的诗句:“家父作诵,以究王汹。”家父是指一个周大夫的名字,作诵,即指作诗,“以究王汹”是指穷究周雍王的暴政。另外在大雅嵩高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吉甫也是一个周大夫的名字,他作的诗很美。从这些来看,说明公卿列士献讽谏诗或歌颂诗的事在当时是存在的。此外,还有些诗出

23、于统治阶级下层分子之手,这类诗多属于个人抒愤之作,即抒发自己对乱世乱政的愤慨之作,这些诗既不是奉王命作的,也不是为了进献而写的,它们到达太师手里的途径大约和歌谣差不多,是从民间收集来的。至于那些专门用于祭神祭祖的“颂”诗,是当时巫(掌管祭祀的迷信职业者)、史(史官)等有关职官奉命而作的,三“颂”中的作品就是这样产生的。 可以设想,当时通过几种渠道,汇聚起来的作品一定很多。而现在我们所见的这部只有三百零五篇的诗集,是经过谁的汰选、整理成书的呢?古代最流行的说法是孔子曾经“删诗”,是诗经的整理者和编订者。最早说起这件事情的是汉代的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

24、取可施于礼义。”这是说,诗经三百零五篇诗,是孔子从流传的三千多篇古诗中选编出来的,他把那些重复的、于礼义的标准不合的都删汰掉了。这个说法影响很大,但并不可靠。从宋代开始,许多学者进行考证箩都表示怀疑,提出反对意见。最有力的理由是,他们考证出早在孔予以前,诗三百篇就已经定型了。如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吴公子季札游鲁国观乐,鲁国的乐工就为他演唱风、雅、颂,而这三者的编排的次序和篇目与今本诗经差不多一样,而当时孔子还不满十岁。襄公二十九年是公元前五百四十四年,孔子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即公元前五百四十四年吴季札观乐时,孔子才七、八岁,显然是不可能删定诗经的。由此可以断定,今本诗经不可能是由孔子

25、删定的。其他还有种种理由,如孔子自己及弟子门人都从没有说过孔子有“删诗”的事,等等。所以后来多数人已不相信孔子曾经“删诗”的说法。 孔子“删诗”的说法虽不可靠,但诗经毕竟是经过一番删汰整理的工作才会有今天这样的面貌。近代通行的说法,是诗经删汰和编订工作,仍出于周王朝的乐师、乐工们之手。因为从三百篇都是乐歌这点来看,诗与乐官们的关系太密切了。他们既是当时乐歌的搜集者、保存者,又是乐歌的演唱者,他们出于工作上的需要,对汇集来的诗篇加以去取、加工,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在我们今天看来,诗经不过是一部可供阅读欣赏的古代文学作品,但在周代,诗的用途却很广,除了典礼,娱乐和讽谏等用诗以外,它还经常用在外交

26、场合,用来“赋诗言志”,即作为表达情意,美化辞令的工具。所以周礼春官中又有“太师教六诗”、“以乐语教国子”的说法。六诗也称“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太师教六诗,就是太师教诗经的意思。乐语,指诗歌,国子,指当时到朝廷来学习的贵族子弟,“以乐语教国子”,就是说乐官在当时还有用诗歌来教授贵族子弟的任务。诗三百篇,也可能正是乐官太师为了教授国子而选定的课本。 春秋以后,周室衰微,诗、乐分家(以前诗、乐是合在一起的,诗是乐曲的歌词)。第一个以私人讲学身份出现的大学者孔子,更把诗三百篇做为政治伦理教育,美育以及博物学的教本。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的两段话:“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27、,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小子,是孔子对学生的称呼,意为年轻的学子们。“何莫学夫诗”,意为为什么不学诗三百篇呢?孔子认为诗三百篇的作用很大。“可以兴”,“兴”是启发人,鼓舞人,增强人的联想力的意思。“可以观”,可以观察社会。“可以群”,是指互相感染,互相提高。“可以怨”,可以做为怨刺的工具,批评讽刺朝政的工具。“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近可以用来事父,远可以用来事君,意思是诗歌是为礼教服务的,表明了儒家的文艺观点是和政治观点连结在一起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为还可以通过诗经来多多地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关于诗经鸟兽草木的名称之多,前人曾经作过统计。据前人统计,诗

28、经中出现的动植物名称,谷类就有二十四种之多,蔬菜有三十八种,药物有十七种,草类有三十七种,花果有十五种,树木有四十三种。关于动物方面的,鸟类有四十三种,兽类有四十种。马的不同名称,就有二十七种。另外还有虫类三十七种,鱼类十六种。当然以上的统计不一定很精确,但我们可以看到,诗经在当时确实有博物方面的作用,可以增加人们很多的知识争另外孔子还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上面所提到的孔子的第一段话,是孔子劝他的学生学诗的,第二段话是孔子劝他的儿子孔鲤(伯鱼)的。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诗的功用很多,读诗可以启发人,鼓舞人,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即诗歌还有认识上的作用,认识社会现实,观风俗,考正得

29、失,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另外,孔子觉得诗歌在伦理上还有作用,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奉养父母,还可以用来服侍君王。而且会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使人增长知识。“不学诗,无以言”,就是如果不学诗,就不会说出优美动听的话来。正是由于孔子对诗三百篇这样的重视和推崇,所以使诗经这部书在后世得以流传并产生广泛影响。 先秦古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相争的战火之后,散失很多。但诗经由于是在人民中间口头讽诵的,因此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是因鲁人申培而得名的。齐诗出于齐人辕固生。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是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的。鲁、齐、韩这三家在西汉时代

30、即已立于学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官立的学校中开设这门课程),毛诗出现得比较晚,东汉时才立于学官。但毛诗一派却后来居上,影响颇大。毛诗盛行,鲁、齐,韩三家诗便逐渐衰落,他们所传授的本子也亡佚不存了。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毛诗,即汉代毛公讲解和留传下来的本子。这样,所谓毛诗对我们研究诗经的关系是很大的,此,需要附带讲一下关于毛诗和,毛诗序的问题。 前边已经说过多毛诗因毛公而得名,但毛公又有大毛公,小毛公之分。,据后汉郑玄所作的诗谱说:“鲁人大毛公为诂训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这说明大毛公之学本来只在民间私相传授,而且他写成了一本解释的诂训传,他的传本被河间献王发现时,大毛公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便立他的后学弟子小毛公为博士。又据三国时吴人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一书中说,所谓大毛公,是指战国时代荀子的学生鲁国人毛亨,而小毛公则指赵国人毛苌。 那么,我们经常讲到的毛诗序是怎么回事呢?毛诗序也就是毛诗的序言。前人把冠于全书的序言称大序,把每篇类似题解性质的短文称小序。关于诗序的作者,历史上也是说法不一。例如汉代郑玄认为大序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所作;小序是子夏和毛公合作的。南朝刘宋时代范晔则认为是东汉光武帝时代的卫宏所作。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离开卫宏的时代不远,而对毛诗序的来龙去脉也说得比较具体,所说不会没有根据。近代人也多接受这个说法。 毛诗序的内容主要是倾向于“以史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