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体温.ppt_第1页
(医学课件)体温.ppt_第2页
(医学课件)体温.ppt_第3页
(医学课件)体温.ppt_第4页
(医学课件)体温.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1,生命体征,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是生命维持的基本征候,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重要指标 正常人的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TPRBP彼此之间相互影响 患病时,生命体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某些病理情况非常敏感,所以通过观察生命体征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生命体征是病情观察最重要的内容,是护理人员最常收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料,2,体温的观察与护理,3,体温的定义 体温的产生、热的产生与散失及体温的生理调节 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的测量,4,定义,体温

2、(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又称 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 特点:相对稳定,各部位之间温度差异小 体壳温度( skell temperature):身体表层的温度,也就是皮肤的温度 特点:低于深部温度,并且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温度梯度,特别是各部位的皮肤温度也有较大的差异,受环境因素和衣着因素的影响 深部温度不易测得,临床常用腋温、口温、肛温来代表体温,腹腔、胸腔、中枢神经,5,体温的产生,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来维持的 约50%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不断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到体外 其它能量贮存在ATP中供机体随时利用,利用

3、后的大部分能量最终也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的平衡,所以人体有相对恒定的体温 一定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动态的平衡是通过体温调节来实现的,6,体温的调节,分为: 生理性体温调节又叫自主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对生理调节的一种 补充,7,生理性体温调节,是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产热和散热效应器的活动,将体温维持在一个调定点水平,约37 温度感受器:分布广泛 外周温度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皮肤、粘膜、内脏组织,将冷热信息传向中枢 中枢温度感受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等部位)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将冷热信息传入中枢

4、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前部:散热中枢 后部:产热中枢,热感受器 冷感受器,热神经元 冷神经元,8,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效应器:骨骼肌、肝脏等,散热效应器:汗腺、血管等,体温,调定点,使体温与调定点一致,体温调定点,产热,散热体温调定点,产热,散热,9,散热中枢(前部),散热中枢兴奋,加速体热散发,引起的生理反应有: 促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皮肤血流量,以辐射的方式散发热量 增加出汗,加速呼吸,通过水分的蒸发散热 降低细胞代谢,减少产热 减少肌肉活动,防止产热过多,10,产热中枢(后部),产热中枢兴奋,加速产热,其生理作用有: 促使血管收缩 减少出汗,通过交感N直接抑制汗腺活动

5、提高组织代谢率,通过交感N刺激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增加组织的氧化率 寒战,增加产热,11,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根据外界环境温度的高低,有意识地调整身体的姿势和行为来适应外界 如: 冬季增加衣服室内开空调,使用电暖气 夏季冲凉,使用空调风扇降温 寒冷环境中,打哆嗦,寒战,同时人们会有意识地拱肩缩背,踏步、跑步来御寒,行为调节,生理调节,12,热的产生与散失,产热过程 散热过程,13,产热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通过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产热 产热的主要器官:机体深部的组织器官如内脏、肌肉、脑等 安静状态下,内脏器官是主要的供热器官,其中肝脏是代谢最旺盛的器官 运动或劳动时,肌肉成为

6、主要供热器官 使产热增加的因素:进食、寒颤、强烈情绪反应、交感N兴奋、甲状腺素分泌增加、环境温度增加或暂时减少 使产热减少的因素:禁食、肌肉活动减少、抵抗力下降的、体温降低,14,散热过程,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 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 当外界温度人体温度时 约70%热量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的方式散热 约29%热量通过呼吸散热 另外1%热量随尿粪等排泄物排出体外 当外界温度人体温度时 蒸发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15,辐射(radiation),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或热射线传到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散热方式 是机体安静状态下并处于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 影响辐射散热的因素:

7、 皮肤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温度差,散热量 有效的辐射面积: 皮肤颜色:暗少,浅多 衣着情况:,对于人体来说,辐射面积就是人体暴露的皮肤面积,人体四肢面积较大,在辐射散热中有重要作用,16,传导(conduction),指热在一个物体内部或两个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传递的散热方式 由温度高的物体或部位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部位 影响传导散热的因素主要是物体的导热性能:性能越好,散热量越大 水的导热性能较好,为高热病人使用冰囊、冰袋、冰水湿敷进行物理降温就是利用传导散热的原理 脂肪的导热性能较低,人体的脂肪可防止体热散失,有保温的作用,尤肥胖者、女子的皮下脂肪较厚,深部热量向体表传导的热量较少 机体深部的热

8、量可以传导的方式传到机体表面的皮肤,再由皮肤传给相接触的物体如衣服、床铺等,但是布类是热的不良导体,脂肪导热度也较低,所以体热用传导散热的量是很小的,17,对流(convection),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是传导的特殊形式 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将热带到体表散发出去 人体周围有一层薄薄的空气与皮肤接触,人体热量散发给这层空气,通过空气的对流,体热散发到更大的空间 对流散失热量多少与风速关系密切,风速越大,对流散失的热量越多 穿羽绒服防寒是利用羽毛间的空气不易流动,减少对流散热,有助于保温,18,蒸发(vaporization),指从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散热方式 人体

9、的皮肤、呼吸道粘膜、口腔粘膜随时都在蒸发散热 是一种很有效的散热方式,并且是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 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可感蒸发) 发汗是通过皮肤的汗腺分泌汗液,形成明显的汗滴而蒸发的一种方式 不感蒸发是指水分直接透过皮肤和粘膜,未聚成明显的水滴就蒸发掉的一种散热方式 人体的不感蒸发每天在1000ml左右,通过皮肤的约为600800ml地,通过呼吸道的约为400ml 温水或酒精擦浴:通过水或酒精的蒸发带走大量的体热,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带走大量的热量:1g水蒸发可带走2.26KJ的热量,19,正常体温,不是一个数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深部温度不易测得,临床常测口、腋、肛温 温度可用、

10、表示,换算公式: ( 32)5/9 = 9/5+32 不同测量部位,平均温度、 温度范围不同,最接近 深部温度,最常用,20,生理变化,正常体温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爱许多生理因素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0.5 1,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影响因素: 昼夜因素 年龄、性别、活动、饮食、药物 环境温度、强烈情绪反应 其它,21,昼夜因素,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最高 昼夜节律 性波动与人体活动、代谢、血循的周期性变化吻合 如长期上夜班的人群可出现夜间体温升高,日间体温下降的情况,22,年龄,婴儿T略高于成年人 随年龄增长,T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大约每增加10岁,T降低0.05

11、, 到13-14岁青春期, T 与成人接近 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及活动减少,T偏低,23,性别,女男0.3 一方面女性的皮下脂肪较厚T 稍高于同年龄体形差不多的男性 另一方面,女性的基础T 随着月经周期而出现周期性变化,排卵后T 约升高0.2-0.3,与孕H的周期性分泌有关,又如妊娠早期也会出现T 升高情况(0.2-0.5),孕H有升温作用,主要时使血管收缩,散热减少,体温上升,24,活动,进行剧烈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紧张并强烈收缩,肌肉的代谢增强,产热增加,可使T 暂时上升1-2 休息或睡眠状态T 相对降低 临床测T应在安静状态下测量或运动后休息30min再测;小儿应防止哭闹,25,饮食,食物

12、的冷热可以暂时性影响口腔温度 测口温时,进食后应间隔30 min测量 由于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尤其是进食Pr后,机体代谢率增加,产热量增加,T 饥饿T 相对会下降,26,药物,麻醉剂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并能扩张血管是,增加散热,降低了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对于麻醉手术的病人,术中术后都应该注意保暖 服用镇静剂T 会降低,27,环境温度,人体体表与外界接触,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低也会暂时影响到体温的高低 另外,风速、皮肤暴露范围的大小会影响到体温,28,强烈的情绪反应,强烈情绪使交感N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率增高,使体温一过性升高,29,其它,如冷热疗的应用、个体体温差异

13、,30,异常体温的评估(观察)与护理,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发热(fever pyrexia) 体温过低(hypothermia),31,体温过高,定义 发热程度的判断 发热的临床过程 发热的型态 护理,32,定义,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进调节性体温升高,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分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是由于感染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如病毒、细菌、真菌、螺、立、支、寄生虫等等 非感染性发热是由病原体以外的物质引起的包括吸收热、变态反应性发热、中枢性发热、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皮肤散热减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一般来说,腋温3

14、7,口温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都属于发热,但某些生理变化也可使体温上升超过平时体温较多(0.5),不称为发热,33,发热程度的判断,分为:以口温为例 低热 37.5-38 中等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腋温比口温低0.3-0.5 肛温比口温高0.3-0.5 人体能耐受的最高T约为 40.6-41.4,达到或超过43很难存活,42以上持续2-4 h常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34,发热的临床过程,发热在体内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 体温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每一阶段才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及表现,另

15、外发热同时常伴有一些伴随症状,如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关节肿痛,皮疹等,常与疾病有关,35,体温上升期,特点:产热散热,体温升高 主要表现:畏寒、疲乏不适、皮肤苍白、干燥无汗,有时伴寒颤头痛 两种方式: 骤升:T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渐升:T逐渐上升,数日内达到高峰,见于伤寒、TB,36,高热持续期,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 主要表现: 热性面容 心率加快 NS:头痛、头晕甚至惊厥、谵妄、昏迷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 皮肤、口唇干燥,尿量减少 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如疟疾:几小时,大叶肺

16、炎:几天,伤寒:1周以上,可是疾病的正常进展,也与治疗效果有关,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呼吸加快,加深,T每增高1,心率增加10-16次/分,由于发烧、酒醉、药物中毒以及其它疾病引起的意识模糊,短时间内精神错乱:说胡话,不认识人,37,体温下降期,特点:散热产热,T恢复正常 主要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由于大量出汗可造成脱水,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甚至循环衰竭这期应注意监护,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尤其是心肌劳损患者更应密切注意 热消退有快有慢: 骤退:T急剧下降或在数小时内降至正常,如大叶性肺炎、疟疾 渐退:T逐渐下降,在数天内降到正常,如伤寒、风湿热,如不恰当使用解热剂给解热剂使用应慎重,尤其是

17、年老体弱及心血管患者,产热趋于正常而散热增加,38,发热的型态,热型(fever type):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前后相连就构成了体温曲线,各种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 某些疾病具有独特热型,通过观察热型可以协助诊断疾病 常见热型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39,稽留热,T持续高于正常,39-40左右 数天或数周 24h波动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儿童期肺TB,40,弛张热,T持续高于正常,可达39以上 波动幅度大,24h波动在1以上,但T最低时

18、仍高于正常 多见于脓毒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41,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24h T波动可达数 高热期持续数h或数天,无热期可为数h或数天 多见于疟疾、成人肺TB、急性肾盂肾炎,42,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 见于流感、癌性发热、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支气管肺炎,43,44,护理,收集资料 降温措施 饮食调节(补充营养和水分) 促进病人舒适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安全护理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45,收集资料,患者的一般资料 评估发热的原因,排除生理性体温升高的因素,46,降温措施,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不太高( 39,可采用物理降温或化学降温的方法 物理降温:包

19、括局部冷疗和全身冷疗 39可给予冰袋冷敷头部或敷于大A流经处 39.5可用温水或酒精擦浴 药物降温:是用退热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加速散热的方法 对于年老体弱、心血管疾病应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防止出现虚脱和休克 小儿高热易惊厥,高热尽快退热,47,饮食调节,鼓励患者进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的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少量我餐 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护士及时给患者喂水,每日饮水量在2500-3000 ml,饮水补充水分 出汗可带走热量,排 尿也可带走热量及毒 素,有助于降温,高热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同时机体的分解代谢增加,糖、脂肪

20、、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量消耗,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增多,尤其是药物降温后会大量出汗,使水分大量丧失,48,促进病人舒适,休息 口腔护理 皮肤护理,49,休息,可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助于机体的康复 高热者:卧床休息,安置于舒适卧位 中低热者:适当休息,酌情减少活动 同时提供合适的休息环境: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50,口腔护理,长期发热患者由于唾液腺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口腔感染如口腔炎,粘膜溃疡 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51,皮肤护理,退热后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必要时更换衣服和床单,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并防止受凉 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预防压疮形

21、成,52,加强病情观察,T37.5,测Qid 体温;新入院、大手术后 高热者,测Q4h体温,待T恢复正常后3d改为测Bid体温 使用退热剂或物理降温后30min测T。 所有测的T都应记录在体温本上,并绘制在体温单上,并做好交班和护理记录 测体温的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P、R、BP,还有伴随症状、治疗效果,如有异常处理及时通知医生 高热患者应记录液体的出入量,以了解体内液体平衡的情况,53,安全护理,高热患者有时会出现躁动、谵妄、抽搐 应注意防止发生舌咬伤、坠床 可使用牙垫、床档、约束带固定 设专人护理,54,心理护理,高热病人可有紧张、不安、害怕的心理 经常巡视患者 耐心解答各种问题 尽

22、是满足患者的需要 给予精神上的安慰,55,健康教育,有关发热知识的宣教 教会患者自己测T 教会患者进行物理降温的方法,56,体温过低(hyperthermia),定义 原因 临床分度 症状 护理,57,定义,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低于正常范围,在35以下,称为,58,原因,低温环境中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见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如全身衰竭患者表现为体温不升,常是临终前的表现 某些休克,重度营养不良,极度衰竭的老年人,在应用退热剂后大量出汗,体温急剧下降,导致体温过低 药物中毒(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致体温不升) 低温麻醉,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中,机体散热过多过快

23、而产热不能相应增加致体温过低,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而 致产热不足,再加上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肌肉不发达等原因导致散热较多,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常引起体温不升,硬肿,由于体温降低可降低细胞和组织代谢,临床常用作某些疾病的治疗手段,59,临床分度,轻度 32-35 中度 30-32 重度 30 可出现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 23-25,60,症状,皮肤苍白冰冷 口唇耳垂呈紫色 轻度颤抖 心跳呼吸减慢,血压降低 尿量减少 意识障碍(躁动、嗜睡),晚期可出现昏迷,61,护理,收集资料 去除病因,给予保暖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62,收集资料,患者的一般情况

24、评估产生体温过低的原因,63,去除病因,给予保暖措施,去除引起体温过低的原因 保暖措施: 设法提高室内温度在24左右, 给予衣物、毛毯、电热毯、热水袋等保暖物品 可给热饮料 磨擦身体表面,增加皮肤内的热量 早产儿可放在保温箱内使体温逐渐回升,6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至少Qh一次,直到体温回复正常并稳定 治疗性体温过低,要防止冻伤,65,心理护理,多接触患者,及时发现情绪变化,66,健康教育,教会避免导致体温过低的因素如营养不良、衣着过少、环境温度过低、疾病等,67,体温的测量,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体温计的消毒 体温计的检查 体温的测量方法,68,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种类: 水银体温计(玻璃体温计) 口表 腋表 肛表 电子体温计 可弃式体温计,69,体温计的种类,70,水银式体温计的种类,71,腋表,72,肛温计,73,电子体温计,74,可弃式体温计,75,体温计的检查,使用新体温计前或定期消毒体温计后应对体温计进行检查,以保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