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究——1概说.ppt_第1页
诗经研究——1概说.ppt_第2页
诗经研究——1概说.ppt_第3页
诗经研究——1概说.ppt_第4页
诗经研究——1概说.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 经 研 究,诗 经 研 究 概 说,导 言 中国诗经学会原会长夏传才先生:“诗经不仅仅是一部古老的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诗歌集,又是先秦汉语的代表、重要的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而且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又一直被作为政治伦理道德的教科书。”,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无不滥觞于此;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诗经是西周、东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思想、道德的写照和缩影;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世上以“经”称“诗”者,独此矣。 读“诗”者广矣,读而获知者,在诗、在文;在地、在天;在史、在人。读“风”而知民,读“雅”而知君,读“颂”而知

2、“史”,“诗”为礼乐,“诗”以代言。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至今日,同此理。,夏传才先生将诗经研究史分为五个时期: 1、先秦时期; 2、汉学时期(汉至唐); 3、宋学时期(宋至明) 4、新汉学时期(清代) 5、“五四”及以后的时期。 夏先生认为,二千余年的诗经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关于诗经的性质、时代、编订、体制、传授流派和研究流派的研究; 二、对于各篇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研究; 三、对于其中史料的研究; 四、文字、音韵、训诂、名物的考据研究以及校勘、辑佚等研究资料的研究。,本课教学重点 一、诗经概貌; 二、诗经作品分析及相关研究; 三、诗经研究学术史及研究现状介绍。,教学参考资料 汉

3、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全六册), 中华书局, 1957年版。 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余冠英注译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金启华译注诗经全译,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李山著诗经析读,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刘毓庆雅颂新考,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赵沛霖兴的源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洪湛侯著诗经学史(上

4、下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 此外,还可参考有关诗经研究网站。,第一章 诗经概述,第一节 诗三百篇的产生流传和结集,一、采诗 献诗 作诗 1、采诗 汉代典籍,记载“采诗”制度的有好多种,其中下列两书,影响较大。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5、。”(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宣王十五年”何休注语),2、献诗 左传上曾有这样一则记载: “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左传襄公十四年) 国语中记载较多: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然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国语周语上) “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韦昭注:兜,惑也)有邪而正之,

6、尽戒之术也。”(国语晋语六) “卫武公曰:无谓老耆而舍我,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矇不失诵,以训御之。”(国语楚语),3、作诗 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又见其报任安书) 左传闵二年:“许穆夫人赋载驰” 诗句中明白写出作者名字的有: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诗小雅节南山)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诗小雅巷伯)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诗大雅崧高)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诗大雅烝民) 另有“祖来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松桷有舄,路寝

7、孔硕,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 (鲁颂閟宫),二、关于孔子删诗的论争 首先提出者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王充论衡正说篇:“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重复,正而存之三百五篇。”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诵讽,不独在竹帛故也。” 唐初,孔颖达等奉敕编毛诗正义,提出不同看法:“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

8、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主张孔子删诗之说者: 宋代有欧阳修、邵雍、程灏、周子醇、王应麟等; 元代有马端临等; 清初又有顾炎武、范家相,后来又有赵坦、王崧等人。 怀疑孔子删诗之说者: 宋代有郑樵、朱熹、吕祖谦、叶适等; 明代有黄淳耀等; 清代有江永、朱彝尊、王士祯、赵翼、崔述、李惇、魏源、皮锡瑞、方玉润等; 近代有胡适、梁启超、顾颉刚、钱玄同和现代学术界的一些诗经学者。,三、诗三百篇的编订出于乐官之手 (一)诗三百篇皆入乐 (二)诗三百篇经过统一整理 郭沫若:“风、雅、颂的年代绵延了五六百年。国风所采的国家有十五国,主要虽是黄河流域,但也远及于长江流域。在这样长的年代里面,在这

9、样宽的区域里面而表现在诗里面的变异性却很小。形式主要是用四言,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韵差不多一律。音韵的一律就在今天都很难办到。南北东西有各地的方言,音韵有时相差甚远。但在诗经里面却呈现着一个统一性,这正说明诗经是经过一道加工。”(简单地谈谈诗经,收入奴隶制时代) (三)诗三百篇的整理编订出于乐官之手,第二节 关于六义等 一、“六义”说的来源 诗大序: “故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周礼春官,但称作“六诗”,不称“六义”。 “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 雅、曰颂。”(周礼春官) “瞽矇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太师。”(同上),二、“风”、“雅”、“颂

10、”皆乐调之名 诗大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张西堂诗经六论列举十二种说法,认为以顾颉刚“风”为“声调”之说,解释得最为圆满。 关于“雅”的解释,过去曾有“雅者正也”(毛诗序)、“雅”为万舞(郑笺)、“雅”为乐歌(王质诗总闻)、“雅”为乐器(章炳麟大疋小疋说)等七种提法。 张西堂认为“只有雅为乐器之说比较正确”。关于大、小雅,至今还没有得到圆满的解释,但是,大、小雅大概属于音乐性质的区别。 关于“颂”的解释,主要有毛诗序提出的“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的说法, 阮元提出的“颂”字即“容”字的

11、说法:“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若元以后戏曲,歌者舞者与乐器全动作也。”(研经堂集释领) 王国维提出的“颂声较风、雅为缓”(观堂集林说周颂)的说法,他认为颂诗多无韵,且不分章,由于配合舞步,声音缓慢,这是颂的特点。 张西堂又提出“颂”字古时与庸字通用,庸即镛,就是大雅灵台“贲鼓维镛”的镛,是一种奏乐用的大钟,他认为颂也是乐器的名字。,三、关于“四始”说 “四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毛诗序在解释风、小雅、大雅、颂的含义之后说:“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据郑玄说疏:“四始者,郑答张逸云: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

12、君行之则兴,废之则为衰。”又笺云:“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四、关于“四诗”说 “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为苏辙在其诗集传中首倡。即认为应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分为风、雅、颂、南四类。 宋人王质、程大昌,清人崔述都赞同此说。 今人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文学史简编中也说:“南是南方的民歌这个南字不但指方向,也是乐器的名称。”,五 、关于“笙诗”无辞亡辞的论争 小雅有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毛传谓“有其义而亡其辞”。 朱熹诗集传,亦解“亡”为“无”,认为“笙诗”“有声无辞”,并谓毛传“所谓有其义者,非真有”(诗序辨说)。 为了证明“笙诗”确实“有声无辞”,朱熹举出仪

13、礼所载为证,其言曰:“乡饮酒礼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然后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燕礼亦鼓瑟而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然后笙入立于县中,奏南陔、白华、华黍。南陔以下,今无以考其名篇之义。然曰笙、曰乐、曰奏,而不言歌,则有声而无辞明矣。”又云:“仪礼乡饮酒及燕礼,前乐既毕,皆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间,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盖一时之诗,而皆为燕飨宾客上下通用之乐。” 清代姚际恒力主“笙诗无辞”之说 。,第三节 诗三百篇的分类排列及其他 一、诗三百篇的分类 诗经编订成书时,是按“风”、“雅”、“颂”的体例编排的。 闻一多主张将国风部分按照婚姻、家庭

14、、社会三大类目重行编次(风诗类钞所附序例提纲)。 郑振铎在所著文学大纲中,提出按诗人的创作、民间的歌谣、贵族的乐歌三个部分分类,每一大类下再分若干小类。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就将诗经分为宗教性的颂诗、宫廷的乐歌(二雅)、社会诗、抒情歌曲四大类,各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如宗教性的颂诗下面又分为农事诗、祭祀诗和(商族)史诗;宫廷的乐歌下面又分宴会诗、(周族)史诗、战事诗等。 张西堂诗经六论将诗经分为四大类:一是关于劳动生产的诗歌,二是关于恋爱婚姻的诗歌,三是关于政治讽刺的诗歌,四是史诗及其他杂诗。这四大类各自又包括若干小类,如关于劳动生产的诗歌下,又包括了畜牧、畋猎、农事以及妇女采桑采葛等劳动歌曲;

15、关于恋爱婚姻的诗歌下更包括有十个小类目。,褚斌杰与楚辞将诗经分为周民族史诗、农事诗(又细分为农业祭祀诗和农业生活诗)、燕飨诗、战争徭役诗(又细分为战争诗和徭役诗)、卿大夫政治美刺诗(又细分为政治赞美诗和讽喻怨刺诗)、婚姻诗与爱情诗(又细分为爱情诗、婚嫁诗、弃妇诗和其他诗篇)。 洪湛侯诗经学史概括为以下十个大类:(一)祭祀诗、(二)颂祷诗、(三)史诗、(四)宴饮诗、(五)田猎诗、(六)战争诗、(七)征役诗、(八)农事诗、(九)怨刺诗、(十)情诗婚姻诗。,二、诗三百篇的次序 左传所列次序: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曹)。 毛诗所列次序:周南、召南、邶、鄘、卫、王

16、、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 郑玄诗谱所列次序:周南、召南、邶、鄘、卫、桧、郑、齐、魏、唐、秦、陈、曹、豳、王。 现有研究表明,诗经中各篇之间,无法逐篇考定次序,这几乎是多数学者公认的事实。,三、诗三百篇的篇名 今本毛诗,都在诗篇之后另一行标出篇名,如第一篇后标:“关雎五章,章四句。一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第二篇后标:“葛覃三章,章六句。”第三篇后标:“卷耳四章章四句。”由此可知,各篇篇名,原仅标于篇后。 唐初孔颖达作毛诗正义有三段文字提到篇名问题,表示了以下一些看法: 第一,对经典释文所引“旧解”提出的三百十一篇篇名皆作者所自名的说法,加以肯定,并举尚书金縢篇所载鸱鸮诗

17、命名经过作为例证,从而推断出篇名产生的规律是:先作诗,后加篇名。 第二,篇名字数从一字至五字,“多不过五,少才取一。或偏举二字,或全取一句”。 第三,认为诗篇取名并无一定法则,大别之有摘取诗中字句或不摘字句两种,以摘字者为最多。因非一人所作,故情况极为复杂。 宋代是学者在诗学论著中谈到篇名问题的,有欧阳修、苏辙、朱熹、范处义、罗璧、赵德等多家。 总的看来,宋代学者多已不信毛诗正义篇名皆作诗者自名之说。,四、诗三百篇的作者 新序指明作者的有二子乘舟、黍离二篇; 列女传指明作者的有载驰、邶风柏舟、燕燕、式微、硕人、大车六篇; 毛诗序直接指出作者之名的,除泛指所谓国人作、大夫作以外,有绿衣、燕燕、日

18、月、终风、柏舟(鄘)等二十余篇, 尚书金縢指明作者的,有鸱鸮一篇,认为鸱鸮是周公遗戒成王之作; 左传指明作者的,有载驰、常棣、桑柔三篇; 国语所述诗的作者,有常棣、时迈、思文两篇,皆指为周公所作; 诸书所定作者之难以据信如此,看来只有诗篇内容所说的作者,方可确信无疑。例如: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五、诗三百篇的时代 郑玄是最早从事诗经产生时代研究的人,其诗谱已佚。北宋欧阳修于绛州获得诗谱残本,为之补缺,遂又复传于世。诗谱将商颂中的那,定为成汤时的诗,烈祖定为太戊时的诗,玄鸟、长发、殷武定为武丁时的诗,指称商颂五篇皆为商诗。 明代何楷,仿郑谱体例,作诗经世本古义,所定的商诗竟达四十篇之多。 清代魏源曾在诗古微中列举十三证驳斥商颂为商诗之说,其后皮锡瑞作诗经通论就商颂本文中举出七证,证明其决非产生于商代。 王国维于乐诗考略中,举出两个内证,证明商颂并非商代之诗。 袁本文学史认为:诗经的时代,最早为西周初期,最晚为春秋中期或末期,持续时间前后约五百余年。 讨论:商颂究竟是出自商代还是周代?,六、诗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