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ppt_第1页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ppt_第2页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ppt_第3页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ppt_第4页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和作用,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郑樵通志艺文略,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 训诂之功大矣哉! 陈澧东塾读书记,一切涉及中国古代文献的学问都必须用训诂学做它的研究工具。 邢公畹,士生千载之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师故训乃通。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

2、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 戴震 古经解钩沈,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校勘已审,然後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後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後义理可定。” 胡适胡适文存论墨学,一 训诂的内容,(一)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1.河东方言中称后退为“sao”,源于满语sorombi ;萨其马、蘑菇、(方言中的满语语词) 2.站、歹(蒙古语本义为反逆) 3. “打嘎” 、“闶阆” 、(火福),在室內燃火驱散冷空气。(近代汉语语词研究),4.黄鹤楼剧一:“那周瑜不弱如兴刘灭楚的汉张良,索仔细,莫荒唐!” 折桂令:

3、“许天香,赛神香,夜夜烧香;百事荒唐,心在谁行,魂在谁行?” 王锳诗词曲语词例释:“荒唐”与“仔细”对举,应为慌张义,而不是荒诞不经义。按:古“唐”、“张”音近,“荒唐”与“慌张”或一声之转。,(二)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说文:“、(zh),有所绝止而识之也。”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停顿时,点在两字间,近似于现在的“,”;在句终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中标志,近似于现在的“。”,1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3初刻拍案惊奇:“那卜良是个游花插趣的人,那里熬的刑掼打至五十以

4、上已自绝了气了。” 4郁离子:“燕文公之路马死或告知曰:卑耳氏之马良请求之。”,王念孙:“以”古时有“而”义至大至刚而直。 尚书:“天大雷电以风。” 国语:“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惠,通“慧”),郑玄:“路谓车也,凡君所乘之车曰路。”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礼,天子大路,诸侯路车,大夫大车,士饰车。”,(三)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人所谓小学也。审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学也。” 杨树达 杨树达(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字遇夫,号积微,晚年号耐林翁。中国

5、湖南省长沙县人。中国汉语语言文字学家。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1924年 家刻 中国语法纲要 1928年 商务印书馆 词诠 1928年 商务印书馆 高等国文法 积微居金文说 1952年 科学出版社 积微居小学述林,1.联绵词。由双声叠韵的两个字构成,“合二字为一词,两声共一义”。 “狐疑”狐性多疑; “犹豫”兽名,犬预先走人前,等人不到,又走回来。 王引之指出两种说法都错误,狐疑、犹豫,踯躅,犹与,皆为双声字。,符定一编著联绵字典。1937年全书编成,又经多年核订、补正,1940年铸印,全书历经32载,共87册,计400多万字。书成之后,轰动全国。章太炎称其”实较明人骄雅为优”,为书题字。商务印书馆

6、出重金资助,1943年由北平京华书店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两次再版。,2.分清偏义复词 礼记:“养老幼于东序。”; 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还。”; 后汉书:“先帝常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3.分清实词和虚词 诗终风且暴:“终风且暴。”终:既。一说终日,一说大。王念孙认为“终”为“既”之意。王引之:经典之文,字各有义;而字之为语词(即虚词)者则无意可言,但以足句耳。语词而以实词解之,则扞格难通。,(四)阐明语源,研究得名之由。 1.史记:“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2.尔雅:“鬼之言归也。”; 3.说文:“月,阙也。太阴之精。” 4.说文:“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

7、谓之韭。”,5.梳子得名之由?说文:“梳,理发也”;说文:“疏,通也”;说:“流,水行也”;旒li,玉篇:“旒,旌旗垂者。”旒,古代帝王礼貌上前后悬垂的玉串;裗尔雅释器:“衣裗谓之 ”释文:裗,流也。 6.“痉挛”得名之由? 痉(巠xing多直义)径、经、茎;挛(相连),恋、峦、孪、銮、鸾 7.浙江、淮河、齐国、鲁国、商人等为何得名?,(五)校正文字订正讹字、脱文、衍文等文献传抄、印刷、流传中的各种错误。校勘实为训诂之前提。 形讹: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误。 脱文:也叫“夺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 衍文:因抄刊古书而误增的字。 倒文: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字。 错简:竹简排列次第错乱造成文句颠倒

8、的现象。 异文:记载同一事物、表达同一意思时,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书籍所使用的不同文字。,尝谓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亦多误矣。” 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王念孙广雅疏证序:“是书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此后错落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王念孙(1744 1832),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1.吕氏春秋查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

9、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近。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2.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莲念仏若恒沙,地狱元来是我家。”变文集的校录者改“元”为“原”。 按:原、元二字在明代以前不能通假。变文起於唐代盛行一时的俗讲,大多是唐及五代、少数是宋初的作品,自不例外,不烦校改。清顾炎武考证说:“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後人(指明人)以原字代之,不知何解。”(日知录卷三二“元”条),3.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一乐府古辞上留田行:“里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啼儿”怎么会像“亲父子”,不可解。逯钦立校曰:“父字当是

10、交字残文。亲交,汉人习语。”“亲交”犹言朋友,汉代典籍中多见。同样以诗歌为例:汉诗卷九乐府古辞善哉行:“亲交在门,饥不及餐。”又妇病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逯氏校“父”为“交”,是因为他知道汉人喜欢使用“亲交”这个词,“似类亲交子”是说长得像朋友的儿子一样,就很好理解了。,“校勘某个时期的作品,必须对于这个时期的文字通假习惯有所了解”,“校勘时必须留意作品所在时期的习用词语”。 刘坚,补充:除此之外,训诂还解释诗文中隐含的故事,对“用事”(典故)解说;说明章旨(段落大意,有利于说明义理,概括思想内容或故事情节);解释整部书的名字;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如李善文选注);说

11、明修辞情况(双关、互文、避嫌、避忌(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代称、赋、比、兴等);标注语音(比况、读若、直音、反切);辨析古书异例(省文,倒文,连文,变文等);辨析古书的条例(如刘师培春秋左氏传释例);补充史实,讲述天文、地理(郦道元水经注),说明典制(古代礼制、法制、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二 训诂的作用,(一)指导语文教学 1指导人们判断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语言变化发展,词汇和词义也在变化,训诂学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变化,对古代文言文意义能正确理解,避免以今律古。读古书不能不求甚解,应力求准确,对文章深入理解。,(1)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12、?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皋比,虎皮。将军座位上垫着虎皮。” 训诂材料告诉我们,古代战争中,虎皮是重要的战具,人们利用敌人畏虎的心理,披虎皮进攻以取胜。例如,左传庄公十年鲁国的公子公子偃蒙皋比而先犯宋师。杜预注:“皋比,虎皮。”,(2).吕氏春秋察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 注释:“玃,jue,大母猴母猴,又叫沐猴,猕猴,比玃稍小。” 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下腹为母猴形。” 王念孙广雅疏证:“猕,声转而为母又转而为沐。”,2补救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萧泰芳、张儒、马麦贞

13、、白平 山西古籍出版社 此书找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700多条商榷意见。“是一部学习校勘与训诂的好教材”,对王力古汉注释进行补救工作。,1。 左传:“桓公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为偪(逼)乎?” 注释:戮:杀。 按 “戮”之“杀”义在左传之后才产生,当为“责罚以示众”,对活人、死人都可行戮。,2.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古汉注释:先,指先去表明意图。 按:经典释文:“先,谓宣其言也。”先当为“”之假借,意为“传话”,“事先联络”。说文:“,致言也。从言,从先,先亦声。”,3。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注释:有兰家之女,出生于做官之家,可佩太守之子。

14、 徐复:凡人物不知出生谓之“兰”也”。所谓“兰家女”,就是“某人家的女儿。”,列子说符:“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日: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 ”,、徐复(19122006) 语言学家。字士复,一字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人。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南京师范学院

15、、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4.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注释说:”县官,这里指官府 。 按:当注释为朝廷。,考”县官“这名称出自汉代,本是对天子的称呼。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涤侯。”唐司马贞索隐

16、说:“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后来也用以泛称朝廷。如,史记景帝本纪“令内吏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汉书食货志上晁错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可就是没有以“县官”泛称作官府的。,(二)指导古籍整理。古籍整理是对古书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集佚、辨伪等,都与训诂相关。,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没有产生文化断层的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仅保留下来的文献典籍就有数万种之多。,1训诂与校勘。 校勘的方法 包括: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四种,1931年陈垣元典章

17、校补释例(后改称校勘学释例提出。,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 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清代校勘第一人”-顾千里(1766-1835),名广圻,号涧苹,以字行,江苏元和人。他是江声的高足,惠栋的再传弟子,吴派校勘学家的代表之一。 嘉庆六年(1801),顾千里任毛诗校勘。

18、顾千里特别强调要广收古本、旧本,了解版刻源流,辨别版本优劣,讲求不同版本间的互勘,坚持校勘要有版本依据,被人称为对校学派。他重视校勘成果,反对妄改和臆改,但遇异文,注存备考。顾千里这种注重版本依据,异文比较,强调保持原貌,反对臆断妄改,无疑是稳妥、谨慎和科学的,是校勘应遵循的一大原则。但易陷入机械的“死校”和烦琐考证。顾千里通过论争,在校勘学领域独树一帜,提出了著名的“以不校校之”的校勘学理论。,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9、;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第三册, “草屋七八间。”,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 陈垣强调: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 胡适认为用善本对校是校勘学的灵魂,陈垣强调校勘不仅要广蓄异本,而且要充分利用古本和善本.一般而言,一种古籍的版本当然是多多益善,版本越多,可供比较的各种异文资料也越多.但校勘要讲究版本质量,古本,善本对于校勘的作用更大,一部古本或善本,可能比十部普通的版本还要有价值.能否搜求到好版本,关系到校勘工作的成败,因此

20、陈垣说:“对校贵有佳本 。,本校,他校和理校,这是在不同条件下采用的校勘方法.凡校勘古籍,应该首先用对校,然后依次用本校和他校,最后才能用理校, 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缪误. 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理校法的根据是义理而不是版本等其他材料依据 。 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

21、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1.唐王梵志诗:“冤家杀人贼,即是短命子。”张锡厚校曰:“冤家,原作怨家,据文义改。”(王梵志诗校辑57页,中华书局,1983年) 按:“怨家”谓仇人,是汉代以来习语,实不当改。史记卷八九张耳传:“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三八刘向别录:“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怨家”後来逐渐为“冤家”所取代,但唐代时两种写法并存,如梁书卷二七陆襄传:“陆君政,无怨家,闘既罢,雠共车。”是唐修史书之例。校者以“冤家”改“怨家”,未当。,2.风俗通义愆礼九江太守武陵陈子威:“生不识母,常自悲感。”吴树平风俗通义校

22、释引史树青说:“感字疑是慼字之讹。”又山阳太守汝南薛恭祖:“何有死丧之感,终始永绝,而曾无恻容。”校释:“感,拾补云:似当作慼。 按此句出于诗小雅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感,当作威。威,畏也。”,按:两例议改“感”为“慼”、“威”,可商。“悲感”连用,不妨首先考虑“悲”和“感”义近,因为“同义(词)连用”是训诂学上的一条法则。 “感”有悲哀、伤痛义,是汉魏以来的一个习见用法,如:三国志魏志邴原传裴注引原别传:“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南朝宋鲍照与荀中书别诗:“连翩感孤志,契阔伤贱躬。”“感”都和“伤”对文同义。 这样看来,两例“感”都可不必改 。,1996年9月18日,

23、人民日报报道在西安发现孙武兵法82篇,但经过专家的鉴定,发现所谓孙武兵法实际上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现代伪书。姑且不提该伪书在竹简、钞本原件、著述体例、史实叙述、思想内容、字体文字等方面的明显破绽,仅就语言风格来说,也和孙子兵法完全不同。如书中出现了“四面楚歌”、“国泰民安”等後代才产生的词语,与孙子兵法“辞如珠玉”的语言运用有着天壤之别。,大哉校雠之为学也!非其人博通古今道术,而又审辨乎源流失得,则于一书旨意必不能索其奥而诏方来。 清张尔田,(三)编纂词典。 因为:第一、辞书的编纂,需要在体例和方法上参考前人的训诂专书和注释书。第二、语文辞书的释词方法,仍然没有越出古代语文辞书的范围。学习训诂学,

24、可以指导辞书编纂,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辞书的质量。,1词条失收 词条和义项失收,这是辞书编纂中的老问题。当然,不能要求古书中所有的词和义,都能收到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中去,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那么,什么词或义该收,什么可以不收,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1)申摄 命令,部署。宋书卷一武帝纪上:“辄申摄众军先上,同谋起义。”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其所歌之诗,及诸供须,辄勒主者,申摄备办。”,(2)欺巧 欺诈,虚假不实。南齐书卷二二豫章文献王嶷传:“公家何尝不知民多欺巧,古今政以不可细碎,故不为此,实非乖理。”南史卷四七虞玩之传:“先时,宋世人籍欺巧,及高帝即位,敕玩之与骁骑将军傅坚意检定之。”,2.义

25、项未备。 (1)“及”有知晓义。 後汉书卷七二董卓传:“而彪、琬恐惧,诣卓谢曰:小人恋旧,非欲沮国事也,请以不及为罪。” 宋书卷一一律历志上:“自和父祖汉世以来,笛家相传,不知此法,而今调均与律相应,实非所及也。”,(2)具,本义是凖备、备办,六朝时又产生出知道、了解义。 南齐书卷五八东南夷传扶南国:“诏报曰:具摩醯降灵,流施彼土,虽殊俗异化,遥深欣赞。” 魏书卷七八张普惠传:“直自事缘须罢,先以令停,方获此请,深具来意。”,辞源、大词典都未收究其未收的原因,一种可能是资料摘录者取证时不够仔细,把它们给漏了;还有一种可能则是取证者虽然看到了,但并没意识到是词,未加摘录,这就关係到判断词与非词的

26、界限问题 。,3.释义有误。 (1)乱流 辞源、大词典都解释为“水流不循常道”,其实,水经注里的“乱流”一词常见,当是“合流”、“汇流”的意思。 具体说,可指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而成的水流,名词。如: 沁水:“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 巨马河:“又东南至泉州县西南,东入丈八沟,又南入巨马河,乱流东注也。”,也可指水流汇合,动词。 如:浊漳水:“又东北分为二水,一右出为淀,一水北注呼池,谓之濊口,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沔水中:“濔水又东历宜城西山,谓之濔溪,东流合于夷水,谓之濔口也。与夷水乱流东出,谓之淇水。”“ 乱流”为什么会有合流义呢?原来,“乱”有混杂的意思, 释名释言语

27、:“乱,浑也。” 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2)围棋。 亦作“围棊”。棋类的一种,古代叫弈。双方用黑白棋子对着,互相围攻,吃掉对方的棋子,占据其位,占多者为胜,故名“围棋”。(大词典第三卷651页),按:这里解释的是“围棋”一词的名词用法,也就是今天此词的意思。但“围棋”在早期古书中,更多的是用作动词,就是下围棋的意思。 方言第五:“围棋谓之弈。” 晋葛洪抱朴子百里:“或有围棋樗蒲而废政务者矣。” 唐韩愈送灵师诗:“围棋斗白黑,生死随机权。”“ 此三例,围棋”都是指下围棋。,(3)点 世说新语文学:“郭象者,为人薄行,见

28、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 这里讲了晋人郭象注庄子剽窃向秀著作的事。“定”和“点”都有修改义,故可以组成同义复合词。“定点文句”犹言修改文句;晋书卷五郭象传作“点定”,意义相同。,辞海把“点定”解释为“修改文字作最后定稿”, 汉语大词典“点”的第五个义项是“加点断句”, 南史卷一九谢脁传:“时荆州信去倚待,脁执笔便成,文无点易。” “点易”也指修改文稿,和“定点”、“点定”相同。 汉魏以来,形容人才思敏捷,倚马可待,常用“文无(不)加点”一类的词语, 说文黑部:“点,小黑也。”本义是小黑点。把写错或不满意的字抹黑涂去,这是古今相同的习惯,故引申为涂抹、去除(文字)义。尔雅释器:“灭谓之点。”郭璞注:“以笔灭字为点。”“点”的修改文稿义应当是由此演变而来的,4。源流失考。 所谓溯源,是指把词或义出现的年代尽可能地往前推,最好能找到其原始出处 。 (1)射杀 用箭射死。首例举宋苏轼将官雷胜得过字代作诗:“一双铁丝箭,未发手先唾。射杀雪毛狐,腰间馀一个。”(第二卷1266页)按:此词至晚已见于汉初作品,史记中凡七见,如:卷七项羽本纪:“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源流并重”的另一方面,就是能够把握词义演变的脉络,力争展现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轨迹,也就是说,要注重探流,即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