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比较文学教程课程ppt.ppt_第1页
2014比较文学教程课程ppt.ppt_第2页
2014比较文学教程课程ppt.ppt_第3页
2014比较文学教程课程ppt.ppt_第4页
2014比较文学教程课程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比较文学,主讲教师: 夏冬红Email: Tel: 883-62361 Blog: 授课对象:文学院中文系本科生,开场白,自我介绍:从学经历及学术兴趣 几点建议: 1, 大学三年级,在校关键时期。全新的定位。 2,开阔视野,立足文学,但不局限于文学 3,学习方法,听老师授课;B听校外各专家演讲;勤跑图书馆上网络浏览; 行万里路。 4,本人的教学形式。讲授课本为主,辅以纪录片,提供文史知识,附博客专题。,季羡林 序一,1981年1月23日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成立,是国内第一个此类团体。 1985年10月29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成立。10月29到11月3日,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在深圳大学

2、召开,学会名誉会长为季羡林,会长杨周翰,叶水夫、贾植芳、乐黛云为副会长。,季羡林,季羡林 序一内容简介,东西文化的不同根源在于东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主分析,东方主综合,这种不同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甚至于科学技术上都有所表现。西方的分析思维方式在科技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产生了许多弊端。汤因比等人主张向东方学习,有自然科学学者提出模糊论与浑沌论,向东方思维靠拢。模糊美学,80年代才出世,王明居教授的模糊美学门外中外文论絮语(文学评论96年6期),贾植芳,贾植芳序,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 本书三大贡献, 1,个人潜心研究和同行通力合作相结合,填补空白并

3、有新知,具有较高的学术性 学科原理、概念的客观冷静阐述与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介绍相结合,在教学上具有指导性 将国外最前沿发展与中国学术研究相结合,启迪性 道德文章,称赞撰写学人,前言,编写本书,守成与出新, 全书四部分, 绪论,介绍本学科的性质,沿革与原理 第二部分,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 第三部分 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第三编 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参考书目SUGUESTED READINGS,比较文学相关教材(1):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山师图藏)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乐黛云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山大图藏)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 刘象愚著;

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版,2000.(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山大图藏) 比较文学概论,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比较文学课程基本教材) (山大图藏),SUGUESTED READINGS,比较文学相关教材(2) 比较文学概观,梁工 卢永茂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高等学校文科推荐教材) 新编比较文学教程,张铁夫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山大图藏) 比较文学教程,刘献彪 刘介民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山大图藏)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 主编 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 2006. (山大图藏),比较文学参考资料(1),比较文学论

5、文集,张隆溪 温儒敏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中西比较文学论集,温儒敏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比较文学讲演录,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编委会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山师图藏),比较文学参考资料(2),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 1919-1949,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李达三 罗钢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欧美文学术语词典,(美)艾布拉姆斯著

6、,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1-2册,(美)约翰J迪尼 刘介民主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著: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大版修订本。,比较文学参考资料,文学理论,韦勒克著: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镜子与七巧板,杨周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比较文学参考资料(3),二十世纪美

7、国文论,盛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著,三联书店,1986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黄维樑、曹顺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比较文学参考资料(4),20世纪西方美学史,张法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周英雄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王宁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专业学术期刊(1),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季羡林主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

8、984.现由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季刊。 中国比较文学通讯,北京大学内部刊物,季刊。 东方丛刊,广西师范大学主办 中外文学,台湾,台湾大学外文系,专业学术期刊(2),中外文化与文论,四川大学主办, 比较文学报,四川大学文学院主办 外国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究所 外国文学评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外文学,北京大学,本学科相关网站:西文部分,1, Voice of the Shuttle: Web Page for Humanities Research / 2, WWW Resources for English and A

9、merican Literature /jlynch/lit/ 3, Literary resources on the Net /libsalc/pwillett/english-www.html,本学科相关网站:西文部分,4, The English Server at Carnegie Mellon (for purely literary source, this is the best one) / 5, For Ameri

10、can literature, here is a good starting point: American literature on the web http:/www.nagasaki-gaigo.ac.jp/ishikawa/amlit/ /index2_frames.html /complit/,本学科相关网站:中文部分, 外国文学 中国翻译研究 .hk/ 香港翻译学会 .tw/ 比较文学学会 台湾 社科院 北师大,本学科相关网站:中文部分,http:/www.

11、/ http:/www.cul- 当代文化研究网 上海大学 /文贝网,上海。,第一编绪论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一节 “比较”的真谛-跨越与开放 诞生了一百多年,如今成为显学,但也时常受攻击,甚至误解为“危机” 什么是比较文学?此中“文学” 属文学研究,不包括文学创作。比较文学属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但比较文学常被认作是用比较方法来进行文学研究,意大利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贬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并不是所有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的文学研究都是比较文学。克罗齐的错误在于,他误将比较方法看做是比较文学的本质特征。,雷马克的

12、定义,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k)认为: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两种比较观念与意义,1,跨国,地域上打通国家与民族的界限,2,跨学科,即文学与其它知识表现领域之比较。可见,“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也在于它是一种跨越界限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开放性,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体现出其开放性,它表现在其视野不受时空的限制,同时富有开拓精神,克服观念的束缚,探索新问

13、题与新方法。 总之,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比较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为特征,是一门新学科。,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任何一门学科的定义与界定都在不断地调整以反映实际。 雷马克定义中跨国性说法的局限性,“国家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包括一种或多种民族,国家有历史限定性,民族则比较稳定。所以,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越民族的界限,而不是跨越国家的界限。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又是民族的首要特征,跨民族界限往往与跨语言界限紧密联系。所以,用跨民族和跨语言的提法比跨国界的说法更为准确些。,跨文化,东西方文化比较的盛行,跨文化研究出现。跨文化不仅超越民族文化,更是超越文化体系。美国学者昆斯特,维斯

14、坦因(曾经反对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进行比较,后来因自己的偏狭而后悔)、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主席佛克马对中国学者进入学界后可能会带给西方理论的冲击给予了正面评价。 跨民族的比较研究进入到跨文化体系的比较研究,意味着对比较文学真谛有更深层的理解。,跨学科,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及自然科学的关系,出现了许多交叉、边缘、综合学科,这种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或 cross-disciplinary)的文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既研究其互相影响、渗透的关系,又超出其直接联系而研究其互相阐发印证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提示文学作品的内在蕴涵和文学发展的规律。

15、因此,把比较文学看作是四个跨越,更为合理。 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所以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误用的名称,但仍不得不继续沿用。,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名称,法语littrature compare,意为被比较被对照的文学作品,比较性的文学研究, 英文最早使用是马修阿诺德,在私人信件中使用。使该英文词进入学科的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了以此为书名的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德文,意思是比较文艺学,强调思想 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四个跨越”补充说明,一、四个方面

16、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的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只要涉及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即可。另,四个方面也不能等量齐观,跨民族是最根本的。 二、“四跨”具有广泛的含义,即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也可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可指评论者的心态。 三,“四跨”中,除跨学科外,其余三“跨”互相联系,内容上有重叠,但各有所指。,“四个跨越”补充说明,四,跨文化是定义的新意,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对比较文学来讲,跨民族是基本的,是其底线,跨民族与跨文化有所区别。 五,跨学科文学研究的提出,为比较文学开拓了广阔的领域,因此,要把握好这个

17、跨越的限度,否则,会千万学科的模糊,甚至学科自身被淹没。 最后,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该学科本质属性与本质特征的规定,不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起来。所以对学科定义的把握只能从主体与整体精神上加以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论述“世界文学”,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讲课补充,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于1940

18、年挽蔡元培 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蒋介石挽胡适1891-1962,灵堂上摆着蒋介石撰送的这副挽联。胡适是在1962年2月24日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时因心脏病猝发突然去世的。蒋介石得此噩耗后,写下此挽联,并亲往吊唁 。第二天,宋美龄看望了胡适夫人。27日,蒋介石又送来上书智德兼隆四个大字的挽额。,讲课补充蒋介石挽马相伯,毕生广造英才,化育百年尊绛帐;临死尚饶狄忾,精神万古式黄炎。马相伯1840-1939,中国近代教育家。原名建常,又名良。江苏丹徒人,自幼信奉天主教。1870年获神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清政府驻日使馆参赞。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

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任校长,免费收留来沪避清廷通缉的于右任就读。1913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918事变后,坚决主张团结抗日,积极从事抗日活动,被尊为爱国老人。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后在越南谅山病逝。著述收入马相伯先生文集。,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与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概念有多种解释。本文所指的是,马克思与歌德的视见。世界文学是他们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人类文学将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

20、史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早先割裂的状况必将消除,各民族文学将成为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伟大的绚丽多彩的综合体。,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并不互相对立,也不互相代替。各民族文学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学的整体。所以,世界文学的到来并不是民族文学的消亡,相反,世界文学是以民族文学的繁荣为基础的。世界文学也离不开民族文学。不存在一个抽象的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的稳定性,独特性与差异性, 实际上,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民族文学的差异不可能消除,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学还会发生碰撞与冲突,因此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况且,意识形态的差异更使文化冲突彰显。

21、,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德国人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以反传统史学的姿态出现,于1918年出版的西方的没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 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经受着考验,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Summer 1993 ,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在外交杂志先

22、后发表文明的冲突、后冷战世界的各种范式假若不是文明还会是什么两文。,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Samuel P. HuntingtonForeign Affairs, Summer 1993,Summary: World politics is entering a new phase, in which the great divisions among humankind and the dominating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will be cultural. Civilizations-the highest

23、cultural groupings of people-are differentiated from each other by religion, history, language and tradition. These divisions are deep and increasing in importance. From Yugoslavia to the Middle East to Central Asia, the fault lines of civilizations are the battle lines of the future. In this emergi

24、ng era of cultural conflict the United States must forge alliances with similar cultures and spread its values wherever possible. With alien civilizations the West must be accommodating if possible, but confrontational if necessary. In the final analysis, however, all civilizations will have to lear

25、n to tolerate each other.,文化对话与交流,文化交流要有平等的态度与真诚的对话。找到双方都能理解的新话语,共同的话题进行多视角与多层次的讨论,通过翻译。 以世界文学为背景,以它种文学为参照系,在比较之中重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 探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如钱钟书言“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19世纪末,一百多年来,它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70年代到现在。 作为一门开放性学科,它具有开拓精神,不断自我更新与变化。,第一节诞生与发展,

26、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此前,比较文学有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 古罗马罗马与希腊 中世纪共同的宗教与文字,整体观念 文艺复兴始人文主义古典启蒙感伤浪漫主义伏尔泰莱辛歌德施莱格尔兄弟斯塔尔夫人格林中国热,第一节诞生与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化论与实证主义的传播,19世纪7090年代,比较文学产生了。其标志是: 1,杂志出现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报,1887年德国科赫 比较文学杂志 及比较文学史研究 2,理论著作问世1886年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第一节诞生与发展,3,课程入学堂1870年,俄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创立总体文学讲座,1871年,意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办

27、讲座。同年,谢克福德在康奈尔大学创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1892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讲座。 4,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法国戴克斯特完成法国第一部此类专著,贝茨完成博士论文。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有误解,也有热衷者。法国成为中心。,第一节诞生与发展法国学派,理论基础进化论与实证主义 重要人物布吕纳介,戴克斯特贝茨,巴尔登斯基法国学派 1931年,巴黎大学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全面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论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视之为历史科学,强调借鉴,事实考证。 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之划分。比较文学限定为两国文学。,第一节诞生与发展法国学派,卡雷与基亚卡雷

28、强调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开创了“形象学”。 基亚是卡雷的学生1851年出版教科书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为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总之,第一阶段以影响研究为主的法国学派成绩显著,奠定基础,成为独立学科,确立地位。,第二节新领域的开拓,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年会,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批评法国影响研究的狭隘性,只研究文学的“外贸”,研究外国来源和作者声誉的材料;批评实证主义的方法,民族主义和文化扩张主义;不赞成梵第根将比较

29、文学与总体文学隔开,将美学评价排除在比较文学之外的做法。要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美国比较文学,韦勒克的发难,引发十年的争论,美国学者将比较文学推进了一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学建立比较文学系,哥伦比亚、哈佛、加利福尼亚建系办杂志;1950年,弗里德里希与巴尔登斯贝格编比较文学书目;1952年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年鉴问世;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耶鲁与印第安纳大学成为重镇。,美国比较文学,“新批评”的主流地位 教堂山会议之后,美国学者与法国同行展开论争,更致力于理论建树,系统阐明自己的比较文学观。雷马克的定义,跨国界与跨学科。跨国界,美国学者主张超越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法国

30、学者强调影响,且把文学批评排斥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对跨学科,法国学者不赞成划入比较文学研究之内。批评梵第根对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 列文,列文,1972年比较的基点,文化相对主义,反对法国学者的文化沙文主义,突破欧洲中心主义,民族平等,批评方法应多元。主题学研究,了表主题学与文学批评。研究主题体现什么观念,主题如何借助形象、意象将观念表达出来,这些能够触及到人类创作思维的规律。,美国比较文学 奥尔德里奇,奥尔德里奇 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定义比较文学为,通过一个以上的民族文学的视野来研究文学现象,或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的关系。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为“纯粹比较”,又可分

31、为类同与对比两方面,类同研究两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与语气或观念上的平行类同比较,对比,寻找共同,发现歧异。 环宇文学,指世界上所有文学与作品的总和,或所有民族文学的结合体,作品平等,可作研究对象。在批评方法上主张多元,倡导东西方文学比较。,60年代末期之后,两者在融合,在1960年代末期之后,学派之争已不大存在。宽容并蓄。法国的巴柔,荷兰佛克马对标榜学派的做法表示不满。法国基亚甚至撤下老师卡雷曾经为其著作题写的保守的序言。,苏联与东欧,苏联,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课程,比较文艺学研究,形式主义流派就俄国作品与西欧作品进行比较。其继承人日尔蒙斯基提出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文学的发

32、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一致性,到30年代受批判。50年代末,政治解冻,文艺政策宽松。1957年苏联科学院成立俄外文学关系研究室,1960年,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召开题为“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学术会,1971年如开“斯拉夫文学比较研究学会会议”鼓吹比较文学。匈牙利、斯洛代克和罗马尼亚学者有一定学术影响。,埃及印度与日本,埃及重视阿拉伯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研究阿拉伯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于1907年发表世界文学,为印度的比较文学奠定理论基础。印度召开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把各种语言的比较研究放在重要地位。 日本,坪内逍遥早在1889-1890年就在东京专门学

33、校开比较文学课程,1948年,成立日本比较文学学会,1953年,东京大学开设比较文学。,第三节 当前发展趋势,1970年代,国际比较文学进入第三阶段。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使得比较文学面临生机与挑战。 其一 理论大潮 佛克马认为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反映了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理论可强化推进比较研究,比较文学不应局限于原定的界限, 持相反意见的有韦勒克、雷马克、维斯坦因、奥尔德里奇等。维斯坦因认为新理论没多少新东西,雷马克认为新理论经不起考验。,理论大潮,1985年,巴黎第11次大会,两派交锋。传统流指责新理论不作价值判断而尚空谈,韦勒克认为,新理论否认生活的感知,否认美感经验,无补于实际批评。

34、实际上新理论的拥护者也有实际应用,提供新角度与新方法。 比较文学理论化,一指研究对象从传统研究的课题转向理论性课题拓展,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二是侧重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它的理论指导、理论基础与理论架构。,理论大潮,国际比较文学的发展证明,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的结合已是不争的事实,1969年法国比较文学学会更名为“总体和比较文学学会”,1989年谢佛莱尔出版比较文学,建议将学科名更改为“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1,12届讨论议题都有理论色彩,12届成立了“文学理论学会”。 负面作用,忽视对文学作品的具体研究,忘记其审美分析与文学性因素。,第二股潮流 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欧洲

35、中心论 探寻规律与普适性, 西方学者的自觉,美国学者纪廉、列文、奥尔德里奇、法国艾田伯、荷兰佛克马等学者充分认识到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把目光寄托在中国、日本、印度的学者身上。,中西比较文学,率先开展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是旅居海外的华裔学者,刘若愚(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文论)、叶维廉(模子说)、叶嘉莹(用西方理论来解读中国古代诗歌)等,中西皆通。 港台学者的努力,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比较文学的拓展在台湾,14篇论文 阐发法 援用西方的文学理论与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学,古添洪称之为“阐发法” 中国学派 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等人提出建立“中国学派”的设想,中西比较文学,1983年后,台湾陆续出版了

36、叶维廉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计11种,叶作序。 1970年代的港台中西文学比较弱研究在国际上引起反响,西方学者艾田伯中国之欧洲(河南人民出版社),孟尔康比较诗学(中央编译出版社),加拿大学者米列娜多列热诺娃诗学东方和西方。,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与复兴,西学,东西方文化冲突,黄遵宪、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王国维、鲁迅、陈独秀(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任文科学长),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奠基。 30年代,比较文学兴旺起来,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中译本于1937年出版,吴宓、陈寅恪、朱光潜、范存忠、许地山、陈铨、季羡林等在大学开课,或理论探讨与研究实践,1930年代末期战乱打乱了正常的学术研究进程,195

37、0年代外国封锁与自我封闭,无法文化交流,苏联左倾思想影响严重,比较文学鲜为人知。,王国维,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7岁入私塾,16岁考取秀才,1901年秋受人资助东渡日本,仅留学一年,但眼界大开,回国后从事哲学研究。1904年,率先把叔本华、尼采介绍到中国。30岁之后放弃哲学转向文学,再由文学转向史学,人间词话是最早用西方新思想新观点评述中国诗词的著作,研究词学之后,其兴趣转向戏曲,1913年完成宋元戏曲史,在王之前,无人把戏曲视作文学,王认为“元曲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文学”。,王国维(续),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时,主任吴宓亲往聘请,到他家行三叫大礼,王深受感动,19

38、25年正月,王移居清园西院。时代的变迁与传统的断裂对王无异于山崩地裂,1927年6月2日,王留遗书后,自沉颐和园的昆明湖。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陈寅恪撰文,“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别署饮冰室主人。12岁中秀才,17岁成举人。随后拜康有为为师,参加改良运动。20岁时因“公车上书”名满全国。作为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主张“废科举、兴学校、亦时时发民权论”,是一位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与宣传家,介绍西方社会科学到中国,将一夫一妻制度引入中国,,梁启超(续),梁提出“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梁的文章“务

39、为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梁真正放弃政治生涯而献身于学术事业是在 “五四”之后,1921年,梁在国内巡回演讲,1925年就聘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来源于梁。1927年,梁在北京协和医院做肾脏手术失败,29年初离世。1929年夏,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江西义宁人,13岁留学,辗转于日英德法等国数十所名校,在国外近20年,平生以学问为性命,被称为留学生中的“读书种子”,但没戴过博士帽,不以拿学位与博士帽为念,精通英德法俄日文,还懂拉丁文、希腊文、梵文、巴利文、满文、蒙文、藏文、西夏文、突厥文。受梁推荐来清华,陈文史皆精,通晓数十国文字,对佛学、诗词元曲有极

40、深造诣,在国学院讲西人东方学之目录学,梵文文法。指导的范围是摩尼教经典与回纥文译本之比较研究,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之比较研究,陈寅恪(续),国学院停办后,他长期受聘于文史二系,在中文系讲佛教文学唐诗研究,在历史系讲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听者教比学生还多,人称“教授的教授”。读书写书视书如命,到40年代时双目失明,以耳代目,以口代笔,卧床写出80万字的鸿篇巨制柳如是别传,陈留给清华的最好理念是“在历史中寻求历史教训”。,赵元任,字宣仲,江苏武进人,生于天津,中国语言科学创始人,受聘于清华国学院时年仅33岁,四大导师中最为年轻。1910年,赵考取第二批赴美生,入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

41、理学士学位,1918年获哈佛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与物理系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研习语音学,任哈佛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1925年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1938年在美国任教。,赵元任(续),赵元任旷世奇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横跨文理,精通音乐。“治哲学、物理、算数皆精。以其余力旁及语言学、音乐、皆有成就”(胡适语),1928年赵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来调查研究汉语方言的报告现代吴语的研究,1948年,赵出版国学入门,是中国第一部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来研究汉语语法的奠基之作。,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与复兴,复兴从港台开始,70年代末80年代初,复苏新春来到

42、。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中国比较文学杂志1984年10月创刊,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比较文学导论(1984,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北京举行第一次中美双边比较文学讨论会,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与复兴,80年代的复兴与30年代的初起时不同,30年代是自发的,80年代是以国际比较文学的兴盛为背景、以高校为基地,以理论探讨为先导,有组织地开展,同时还有港台地区的经验,以中外文学比较为中心。,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与复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复兴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欢欣,艾田伯在巴黎第11次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上为大家作最后发言,题目为

43、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佛克马在深圳会议于88年12届德国国际学会上高度评价中国。1991年13届会议在东京召开。14届在加拿大,大会议题是“多元化”。,第三股热潮 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相结合的趋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从1985年后历次大会的议题与讲座,表明了这一趋势。12届“文学的时间与空间”,13届东京会议“个体户与幻想”,94年加拿大埃德蒙顿会议“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15届荷兰莱顿“作为记忆的文学”,第三股热潮 文化研究,如何认识“文化热” 与整个国际局势与国际文学研究的转变相联系,冷战后东亚崛起,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平等对话,既互相冲突又相互融合的时代已经开始。 国际文学研究的“向外转”

44、,也是“文化热”出现的重要背景。,第三股热潮 文化研究(续),国外学界的文化研究主要有两方面,文化理论的研究与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这同时也反映了比较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三股热潮 文化研究,比较文学是不是应该走向比较文化?看法不一 伯恩海默:1992年发表一个跨世纪的比较文学报告,提出比较文学中心向比较文化转移的报告, 康奈尔的卡勒: 仍以文学研究为中心。 加拿大学者莫泽: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可以紧密结合,但比较文学应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的死亡说,1993年,即伯恩海默发表比较文学向文化研究转化的同年,英国伦敦大学副校长,该校翻译和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苏珊巴

45、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批判性介绍,宣称“今日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死亡了”。2003年印度裔学者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出版一个学科的死亡,直接宣布:比较文学已经死亡。对此,中国学者不能接受。,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的死亡说,其实,巴斯奈特指的是原有的观念不适应于当今的实践,且新的研究不再以比较文学的名义来进行,如后殖民理论、性别研究等。巴斯奈特强调翻译。斯皮瓦克不久便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其目的是谋求比较文学学科的新生。,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对象 其研究对象在不断变化 梵第根之定义过于狭隘,但其中包含的两个基本要求:研究对象应超出一元,具有跨越性

46、:比较文学应研究文学现象间的相互关系。 其一,跨越性,四个界限,民族 语言 文化与学科,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其二 可比性 客观存在; 作为意识形态它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征,这些规律与特征具有共同性与相异性,这些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关系有三个方面1,亲缘关系 各民族文学之间联系 接受与放送2,同关系 各民族文学之间相关 相同与相异3,交叉关系 文学与其它学科的跨越性 跨学科,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显性的与隐性的, 卢康华与孙景尧著书比较文学导论,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内,提出一个特定的标准,文学现象的可比性就会显示出来。 其三 文学性 历史、外在研究、文

47、化研究都有所偏离原先本旨,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各种类型研究相互兼容、相互补充 四种研究类型 两大支柱 影响研究 平行研究 前苏联的 “历史类型学研究” 台湾学者的“阐发研究”(用外国文学理论来阐发中国文学作品),其实,从王国维开始就开始从事这种文学研究,后来大陆学者的中外文学与中外理论的“双向阐发”。 前四者是本学科内的研究,后出现“科际整合”。,一、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就是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为 放送、传播、接受三方面,由此也可划分出三种学问,一、影响

48、研究和平行研究,1 誉舆学(流传学) 站在“放送者”角度,研究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 渊源学 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3 媒介学 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主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媒介分为个人、环境与文字材料,文字材料最为重要。译介学也属此类。,一、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平行研究 是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可以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地位不同水平的作家作品都放在可比性的条件下,在一定的研究目的的选择下,进入研究视野。平行研究

49、包括对文学的题材、主题、人物、意象、体裁、技巧风格等的比较,也包括对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的比较,甚至包括对作家作品的全面比较。,一、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注重文学现象间的相似与相异,通过异同的比较来发掘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探讨其内在联系,研究文学的共同规律以及其民族特性。 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1文类学 对文学种类、文学体裁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2主题学 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的表现形态与形成原因、发展过程。这里,主题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情节、意象等艺术因素所体现出来的观念和认识,是作品的主旨与中心思想。 3 比较诗学 文论比较 4 形象学

50、 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的他民族文学形象,法国学者首创,涉及人类学与史学,故视作跨学科研究。,二、历史类型学研究与阐发研究,前苏联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继承了19世纪末的“历史比较学派”创始人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观点,文学发展是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处于人类社会同一发展阶段上的不同民族,由于其心理过程的一致性,会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文学现象。20世纪20-30年代,日尔蒙斯基继承前说,提出“历史类型学”。“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二、历史类型学研究与阐发研究,阐发研究 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

51、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它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这是中国学者的创造。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于1976年所编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的序言中提出“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名曰“阐发法”,大陆学者完善为“阐发研究”。,二、历史类型学研究与阐发研究,阐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地借用文学理论模式的比较文学研究策略和方法。其核心是跨文化的文化理论,因此具有普遍意义,现代阐释学强调对作品理论的纵向历史性为阐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阐发研究是双向的,相互的;注意针对性 ,考虑其是否适用于具体的阐释对象;使阐发研究走上

52、科学之路,防止主观随意性。,三、 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是后起的一种研究类型,具有开放性。 文学研究从文学内部研究走向外部研究,决定了文学研究与人类其它知识领域与学科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跨学科仍以文学为中心,以提示文学的特性与功能。 文学与其它艺术 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第三节 比较文学方法论,比较文学发展的百余年历史中,各个时期研究方法各不相同。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期,比较文学当作文学史的分支,影响与实证,是历史的实证的方法。 平行研究强调文学性,是审美的批评的方法。,第三节 比较文学方法论,艾田伯在比较不是理由中说,“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意见与文本阐

53、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从而一举赋予我们的学科以一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一些恰当的方法” 综合法 有人强调21世纪的比较文学将以异质异源的东西方文化为研究中心,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将更为重要。,第三节 比较文学方法论,有人强调21世纪的比较文学将以异质异源的东西方文化为研究中心,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将更为重要。 跨文化的“异同比较法”,既有类比,又有对比,从求同出发,进而辨异,进而探究其深层原因,同时,在异同的比较中,发现各自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价值,寻求相互理解沟通与融合。,第三节 比较文学方法论,文化模子寻根法,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吸收了语言学家沃尔夫的“文学模子

54、”理论,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思和结构行为”,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桔子,不要用一个既定的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文学之上。中西比较文学首先要求其“共相”,即“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与美学据点”,共相的寻求应以文化模子的寻根为基础,从两个模子同时进行寻根探源。,第三节 比较文学方法论,对话 对话主要是在文学理论中围绕着人类在文学领域内的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文化体系诗不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自己的解答和看法,从中可以熔铸出一批新概念、新范畴与新命题,在东西融合、古今贯通方面,将诗学推向真正世界性与现代性的新阶段。 乐黛云的呼吁 东西方对话要寻求一种又方都能接受又能互相解读的话语。 独白与平等,第一

55、编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第一章 文类学 文类学(genology),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来对文学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属文学批评的分支。文类学,又称为“文体学”、”文体论“,古称”文章流别论“,这里将文体与文类混用。 英译 文心雕龙 Genre style, stylistics.,第一章第一节 文类学比较研究,西方文类学,起源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最早以文类观点来讨论文学的专著。经历数千年的变化,直到比较文学兴起时,人们开始从国际接触的角度来研究文体与文学类型。 1931年,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辟专章“文体与作风”讨论文体,将艺术形式的外国影响分为“

56、文体与作风”两类,某一外来文体在某时某国被热心移植,某文体风行于许多国家,但在有些国家则无影响。,第一节 文类学比较研究,其后,基亚在比较文学讲稿中,第二章“文学类型的命运”,给文学类型下定义,在第四章“类型”中谈及戏剧诗歌小说和短篇作品。 美国学者威斯坦因在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第五章,将文类学置于重要地位。对法国布吕纳尔的进化论学说加以批评。,第一节 文类学比较研究,浪漫主义对文类刻板分类的反对,古典主义者尽量保持原有的文学类型,而浪漫主义者则企图推翻一些固有的文学类型,另立规范。 克罗齐反对文学分类最为激进,认为艺术不能分类。过去的文论家们都重视类型分类,克罗齐则全盘推翻。克罗齐认为,旧门类

57、不断遭到破坏,新门类不断建立,没有止境。,第一节 文类学比较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二阶段,文类研究愈发兴旺。维斯坦因指出,韦勒克的文学理论辟专章来论述文类问题。美国的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也设专章论述类型与形式,讨论了德、英等国的小说与欧洲文学中的十四行诗。 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对文类提出了新的看法,其中以托多洛夫的用结构主义理论写作的奇幻文类最为有名。,第一节 文类学比较研究,在第二阶段,东方文类学,中国文类学仍不受重视,主要是由于西方学者的局限性。布吕奈尔认为:在思想史、比较诗学与丰富的文学类型诸方面,中国始终是我们的一个令人敬佩的楷模和广阔和研究领域。 在第三阶段,东西方比较文学

58、的兴起,中外文类比较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在国内学界,乐黛云、陈惇、谢天振、孟昭毅、孙景尧、李万钧等人的教材或文稿中都对此有所论述。,第二节 文类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文类学研究文学的种类、类型、体裁、风格与演变的学问。但对文类学类比较研究的范围与对象,仍无明确的界定 谢天振,从三方面研究文类学,文学的分类,文学体裁的研究,文学风格的研究 台湾学者张静二,作品分类法,文类生命史,文类理论批评,文类实用批评 综合以上两人观点,本教材提出五个方面, 1,文学的分类 文体分类法,三分法(抒情 叙事 戏剧) 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童庆炳分类(典型意境意象,再现表情表意),第二节 文类学的研究范围与对

59、象,文类最实用的分类法见诸历代的总集。或按文体 性质(题材) 时代 作者等来分类。 2,文学体裁的研究 缺类研究最引起兴起,如中国古代有没有叙事诗的传统?中国戏剧为何产生晚?中国有无悲剧,若存在,悲剧在中国为何没有象希腊悲剧那么具有崇高的地位?有无史诗?王国维认为,中国没有史诗。朱光潜在他的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中认为,中国戏剧等于是喜剧,没有悲剧。五十多年后,王季思在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认为,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系统的悲剧理论,但从宋元以来的演出与创作来看,悲剧是存在的。,第二节 文类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3,文学理论批评 曹丕的典论 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全收50篇,上编论文类历史,即文类在不同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下编则是文类理论,考察文类的美学问题。“若总归其途,则数穷八体”,将文体分为八体,典雅 远奥 精约 显附 繁缛 壮丽 新奇 轻靡。 亚里斯多德诗学共26章,其中谈悲剧多达14章。张静二因此认为,诗学根本上就是悲剧的诗学。并将亚氏的悲剧六要素与刘勰的理论相比较。,第二节 文类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4,文类实用批评 张静二认为:从文类观点来探讨作品,作用有二,一,建立作品之间的关系,作品之间有相似,可经由文类的观念找出来加以沟通与统合。二,可以通过识别其文类来了解作品,如李商隐锦瑟是悼亡诗、感伤诗,还是自伤诗? 文学风格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