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人文教育课题研究_第1页
社会环境人文教育课题研究_第2页
社会环境人文教育课题研究_第3页
社会环境人文教育课题研究_第4页
社会环境人文教育课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环境人文教育资源课题研究田先辉问题的提出 背景: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科技进步,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已显出不平衡,出现了思想境界的降低,人品人格的失落,以及精神的迷茫和心灵的空虚,因而使其社会环境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机制逐步和“全球化”接轨,人的精神文化心理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精神文化出现了某种失衡,道德发展出现了真空,暴露出许多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如社区犯罪、环境污染、人情淡漠等等,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人文素质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教育与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优化社会环境,再现传统的环

2、境教育资料,创造现代的环境教育氛围,开发利用社会环境人文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则成为我们现在必须研究与探索的课题。进入90年代以来,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探索教育的人文意义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例如,针对我国教育一味地适应现实政治、经济,成为经济改革的“应声虫”,有学者提示人们注意“教育的超越本质”;针对我国教育长期以来“目中无人”,有学者提示人们注意“教育活动是主体性活动”;针对传统教学论把教学过程规定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有学者指出“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要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针对传统德育理论的认知主义倾向,有学者论证了“活动德育

3、理想”等等。在教育实践中,情感教育、愉快教育、希望教育、主体教育等正在越来越多的小学里生根,可以想见我国教育界正在发生一场“革命”,而“革命”的旗帜就是“人文”。当然以人文精神为旨归的人文素质教育,仅仅通过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环境资源日益丰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被作为儿童发展唯一重要的力量的作用“弱化”了,而社会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客观选择倾向正在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的主导作用会消失。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克服传统学校教育孤高自傲甚至唯我独尊的弊端,主动面向社会、沟通社会,在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教育资

4、源的同时,高度重视拓展儿童发展的教育空间,开发利用社会环境的人文教育资源,使多种影响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因素协调互动,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多年来,学校在建设校园环境的同时,一直坚持教育阵地的拓宽与延伸,作为镇中心学校小学,学校早已把社区文化融入学校的教育中。学校积极参与居委会、街道的社区文明共建活动。每年卫生月,组织师生参加街道的打扫,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每逢新春佳节,学校便组织文明宣传小队,上门慰问孤寡老人,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我校与镇府共建工作的一个重点。在活动中,我们结合自然教材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的河流、进行环保考察、调研,写出调查报告,

5、提出环保建议,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并通过环保知识竞赛、撰写环保、科幻小文章等活动,将学校的课程教学与生活教育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提高社会环境的教育质量,深化小学儿童的人文素质教育。2、依据:社会环境教育资源在小学儿童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开发和优化其依据是:个性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依据。从个性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个性的形成和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决定因素是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内容与范围,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与品质。为使多种社会因素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情境规定”理论,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人文

6、教育资源,并将这种资源的内涵作为一种特定的“情境”,加以把握,设计出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优化社会环境,从而减少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的盲目性,而且把一些乡土人文资源转化为积极的教育因素,能缩短文体对客体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学生接纳和内化,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课程论依据。从课程论角度来看,学校教育既要重视显性课程,也不能忽略隐性课程,只有在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在“潜移”中受到教育,在“默化”中发展个性。开发和利用社会环境人文教育资源,并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实际上是开设了一门隐性课程,通过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实施一系列外显的实践活动来促使

7、道德情感体验系统的形成,并促进学生内隐的道德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教育法规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爱国主义教育极注意榜样引路,优化社会环境、开发家乡人文资源,则可通过歌颂、宣传示范伟人、英雄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卫国之志和效国之行,引导、教育和启迪青少年的觉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动力和毅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从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精神核心。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开发社会环境人文资源,正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

8、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这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课题的界定。“社会环境优化与小学儿童人文素质教育”即通过社会环境(大众媒体、娱乐部门、商业机构、同辈媒体)、学校、家庭等共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达到良性互动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艺术审美素质、科技创新素质)的发展。环境,指人生活其中,能够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因素-物质环境,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物质环境包含着物质化的社会经验,构成人的认识对象,成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内容。因此对社会物质环境的

9、认识显现出学生心理的发展。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结成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联系和关系。这种关系使得生在家庭、长在社会中的儿童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思想认识,而意识形态领域中,人类所积累的知识、技能、思想现象等,并以哲学、科学、道德、艺术、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更加深化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然而环境不能机械,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教育能对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加以选择和控制,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和排除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创造有利于人的发展的良好环境,保证人的健康顺利地成长,从这层意义上讲优化社会环境本身就是一项教育活动。作

10、为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应把它纳入日常工作之中。2、支撑性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促进人的发展应当以人生活于其中 的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必须“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从来都不会机械被动地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基础,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事自觉的活动,驾驭人自身的发展。人是一种社会化的高级动

11、物,其主要特征是善于思维,永不满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能动地改造世界。儿童也是如此,儿童永远是自主活动的人,儿童也是通过能动的活动来学习的。因此,教育活动应该是人发展自己的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以其自身发展的主动意识参与全过程。从而使环境、教育及儿童的内部因素共同作用,让学生在接受外部影响的同时,主动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并使之变为现实的能力。心理学的情境暗示原理。心理学认为,暗示“就是在无对抗态度条件下,人或环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一种现象”。暗示心理学认为,人的智力、情感、品德和习惯,乃至人的个性心理和创造能力的形

12、成与发展,都必然接受过意识到的教育作用。同时也必然接受过大量的暗示和陶冶作用。暗示心理学的先驱H伯恩海姆认为,凡来自环境-地理、种族、社会、家庭的刺激,都是对于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酵素,因为它作用于人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是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好。”现代生活教育理论:现代生活教育反对教育与生活的人为割裂,主张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观点,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更进一步地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并以此与传统的封建僵死的学校教育体系抗衡。现象学、教育哲学主张教育“返回生活世界

13、”,把儿童从抽象片面、与生活对立的所谓“科学世界”中解放出来,使之通过对生活世界的活生生的体验与理解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科学”知识与经验。现象学的这一主张值得注意,它告诉人们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世界蕴藏着真正意义上的人文资源。用中国古代哲学的话语来说,“观乎天文”来源于自然,“关乎人文”则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的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生活世界是由活动着的交互主体构成的世界。它经历了从原始的人际和谐到资本社会的人格分离与对峙导致人性异化再走向新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即马克思所说“人类学”化的“社会”。当代社会生活对人文文化的期待日益增强,同时也创造着日益增多的人文文化财富。它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或

14、课程资源。因此,只有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构建成一个全方位、立体的育人网络,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观念、社会知识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人才,社会才是学生最终的归宿。理论假设:儿童的人文素质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社会环境的优化对儿童人文素质教育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的优化对儿童人文素质的影响是通过儿童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来实现的,换言之,儿童在社会环境中接受一定的人文要求的过程是建构性、推动性的。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所发生的行为是社会性的、主体性的,因此社会环境优化对儿童的人文素质有直接的影响。学校在社会环境对儿童的作用中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儿童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区发展

15、,使“学校-社会-儿童”协调发展。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可达到以下目标:1、增强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情感、艺术、审美创新素质的全面发展。2、提高本校教师的人文素质,以及参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3、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增强学校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工程。实施措施。本课题主要研究社会环境的优化及优化了的社会环境作为人文教育的资源充实学校教育,来提高儿童的人文素质,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可分解为 以下五个子课题具体操作。(一)社会环境的人文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1、校园人文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1)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文

16、化氛围。(2)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传统文化。(3)巧用课堂载体,丰厚人文底蕴。(4)搞活艺术活动,促进文化内化。2、社区人文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1)社区人力资源:社区历史名人、社会“公仆”、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等,都是校外教育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的人力资源。(2)社区物质和环境资源:利用社区基础设施,所辖单位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参与社区内重大活动及社区的管理。(二)社会环境的优化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1、充分灵活地利用现有课程和社会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强化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学生情操。创设和谐的生活环境,搞好人际关系。分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

17、体化的教育网络。(三)社会环境的优化与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研究。1、利用小学课本有效实施小学生艺术审美教育。2、把艺术审美素质的提高与学校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并合理运用南通珍贵的人文艺术资源。3、发挥环境美的感染和教育作用。4、在创造美和建设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四)社会环境的优化与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研究。1、给学生挑战学习的机会。2、重新建立对学生的评价体系。3、善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4、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5、建立学生之间互学合作的关系。(五)社会环境优化模式的研究。1、优化校园环境:优化校园物质环境优化校园人际环境整合

18、校外环境资源:优化家庭环境利用校外教育机构和渠道优化小区环境研究步骤:本课题实验为3年: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1、准备阶段(2005年9月-2006年2月)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2、第一实验阶段:(2006年3月-2006年7月)建立若干实验基地,开展多种共建活动,构建“社会环境优化”模式。第二实验阶段:(2006年7月-2007年7月)将已开发优化了的教育资源融入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教育过程。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12月)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完 成课题主报告及各项子报告,编辑研究论文及个案集,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研究方法设计:本研究拟采用观察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重视行动研究,介入理论研究。突出研究的实证性,通过设计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活动进行实验,并运用现代技术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又运用逻辑方法进行理性思考,使研究结论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综合体现。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证实验例会的举行,健全实验评估机制,重视实验过程的管理,加强学习,深入研究,不断实践,在教科室人员的直接带领下,做到计划方案落实,研究进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