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个人才能与影响的焦虑_之比较_第1页
传统与个人才能与影响的焦虑_之比较_第2页
传统与个人才能与影响的焦虑_之比较_第3页
传统与个人才能与影响的焦虑_之比较_第4页
传统与个人才能与影响的焦虑_之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艾士薇:“传统与个人才能 ”与影响的焦虑 之比较225“传统与个人才能 ”与影响的焦虑之比较艾士薇内容提要 :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 ”和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 都论及传统与作家个体的关系 ,虽观点相悖 ,但均被理论界接受。本文试图分析两者的理论基础、对传统内涵和功能的认识 ,并就传统与个人关系进行再思考 ,探讨两种相悖的体系能够被理论界认同的原因。关键词:传统 作家个体 艾略特 布鲁姆作者简介 :艾士薇 ,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T itle: Rethinking of the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comparison betw

2、een T rad ition and Ind ividua l Ta len t and The A nx iety of InfluenceAbstract: Elio ts“Tradition and Individual Talent”and B loom s The A nx iety of Influence both discus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 and the author, which are accep ted by the literary theory circles,though theirpoints are d

3、efinitely oppo site.This thesis attemp ts to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basis,view s of tradition and itsfunction, rethin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and discusses the reasons why twototal different theo retical system s could be accep ted .Key words: tradition the autho

4、r Eliot B loomAuthor: A i Sh iwe i 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at the College of L 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 al University(W uhan 430079, China).Her research area is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Em ail: icevy163. com在哈罗德 布鲁姆教授访谈录 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I disagree w ith that. Eliot thought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5、the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is a positive one. And he is not interested in the m isunderstanding of one poet by another. B ut he changed his m ind actually, later. In his old age, he adm itted that his reaction to theFrench poets whom he felt had influenced him , including Baudelaire, Jules Lafo

6、rgue, was based upon a m isreading of them. ( Xu 2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首先 ,当布鲁姆将艾略特积极的传统与个人观点作为不同点加以陈述时 ,其言外之意就是 ,他本人并不这么想。至少他并不认为两者是一种积极的关系。其次 ,有关误读的问题 ,在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 ”一文中并没有提及误读问题 ,更多的是传统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学习与继承 ,但在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一书中 ,误读几乎是作为一个核心词汇出现在文中 ,这既是一种接受方式也是一种超越方法。两部相隔半个世纪的名著 ,同样论述了传统与个人关系这一话题 ,却以截然相反的态度呈现在我们面前。尽管

7、两者观点相悖 ,却并无优劣、正误之分 ,而是被广大文学研究者接受。本文着重探讨两位批评家就此问题的异质性阐述 ,并对传统与个人问题进行再思考。一、理论基础:“非个人化 ”与“焦虑原则 ”艾略特于 1917 年发表了“传统与个人才能 ”,其主要针对对象是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和批评方法。浪漫主义文学批评把表现情感、张扬个性作为立足点展开文学批评。艾略特承继 T. E.休姆的反浪漫主义立场 ,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 ”理论。浪漫主义执著于主体的理想 ,着重传达个人226 世界文学 的主 感受 ,具有 厚的主 抒情色彩。浪漫主可行的一代 ”( 5) 。“他在 中运用了弗洛伊 注重天才 ,正如柯勒律治在文学

8、 中 到德的家庭 曼史理 , 合尼采超人意志 和保的:“天才将最 普遍承 的真理从普遍 可的罗 德 曼的文本 ,通 影响的焦 境造成的 弱无力的境地拯救出来 ,同 , 造 感的 , 提出了独 一 的 的 理()。(), 即了最 烈的新奇效果 ” 引自塞 登 138论 ,名之 逆反批 AntitheticC riticism 既体 了作家在 作中的救世主形象 ,也表达批 界所 的布氏 的影响 ,亦称 理了作者无以 比的独 意 。无 是 情感或论 或焦 法 ”(布 姆 1 - 2) 。是 理性 ,都是文学 作的方法之一 ,但是一旦二、传统内涵的认识:文化意识与文学经典将 种方法推向 化 ,便自然而

9、然陷入了理 的窠臼 ,步入极端。因而艾略特毫不客气的指出:1953年 6 月 ,成名后的艾略特在祖父所 立“ 歌中怪癖的 之一就是去 找新的人 感的 盛 大学百年校 上作了一次 “美国文情加以表达; 人的任 并不是去 找新的学与美国 言 ”的 演 ,一开始他就 到自己是感情 ,而是去运用普通的感情 ,去把它 合加工在已故的祖父所确立的家 中 大的:“(艾略特成 歌 ,并且去表达那些并不存在于 感情家族 )的生活准 是祖父 立的; 像摩西一 ,他(10)。他便将眼光放置在 之中 ,制定了我 的道德判断、在 任与自我沉溺之 中的感受 ”希望 人不要再 尽心思去找那些所 独特的新的决定 ,它 定了戒

10、律 ,任何背离都是有罪的 感情。艾略特甚至 歌写得好 ,并不是因 尤其体 在三个 域:教堂、城市和大学 作家 造了某种新的情 ,而是人 看到了在自些地方 志着宗教、公共事 和教育 ”( 引自刘己身上也有的一种 的 西 ,在作者的笔下表燕 3) 。祖父的意愿作 一种准 在艾略特心中达出来而 生的共 。于是他 一步指出:“ 刻下深深的烙印 , 种象征着 的 和典范歌不是感情的放 ,而是感情的脱离; 歌不是个的家 ,无疑 艾略特的以后的 作乃至文学理性的表 ,而是个性的脱离 ”(艾略特 11) 。 、人生哲学 生了重大影响。当年代再往后推移半个世 1967 年 ,影艾略特 , 是使一部作品流 于世的

11、响的焦 初稿完成之 , 也是 、 代、后 根本。它 涉 史意 ,但 里的 史意 并不代多元文化模式、文学形 和批 方式共存的 是 去的一个概念 ,而是指一种感 ,即不 代。面 前人所 造的一切 , 种影响到底是可要感 到 去的 去性 ,而且也感 到意 到它以促成一位 大 人的成 , 是会 抑 大 的 在性。 种 史意 既要意 到什么是超 人的 展 ,布 姆借用王 德的一段 道出了自 的 ,也意 到什么是有 性的 ,而且 意 到己的 点 :“(一旦受到影响 )他 ( 代作家 )的思超 和有 性的 西是 合在一起的 (艾略想就不再按照原有的天生思路而思 ,他的胸中特 2、3) 。 也就是 是在不断

12、改 却依然燃 着的不再是他自己原有的天生激情 ,他的美被接受的概念 ,它并不是 性、固定不 的 ,而德不也在真正属于他自己 ,甚至他的罪孽 如是一直在 化着的共 的 构。它是一个 的果世界上存在罪孽的 也是剽窃来的。他完 程 ,一个作家不是通 承一大批文本 ,而是要全成 了另一个人奏出的音 的回声 ,一位扮演通 苦 才能 得 种“ 史意 ”; 人要()。 的影 个文学秩序 一种超越 在的无 性的 者 他人而 的角色的演 ” 6响会 抑甚至瓦解 人个体的思 , 使他成 西 ;理想的文学秩序并不是一成不 的 ,新作品的“盗墓者 ”或模仿者 ,所缺少的只是属于 人个体加入也重新 和修正了他自己的文学

13、先 者。的 西。 便印 了布 姆的 点:“ 的影响 人本身就是 于 和 史 个 体中 ,一已 成了一种 郁症或焦 原 ”( 8 ) 。之所以个作家的重要性和意 也就是他在 中的地提出 种 歌理 ,布 姆 :“第一个目的是位 ,它与以往 人的关系 ,而不是“ 属个人的 了 正一种偏向 ,指出我 普遍接受的一个()。其中的 内涵可能出 于不同西 ”刘燕 84 人促使另一个是人成 的理 的非完美性。 代、隶属于不同潮流流派 ,但却同 了 史提出 种新的 歌理 的第二个目的是 了 的考 ,一直保存到今天 ,是深入人心的意 、体偏 旨在提出一种 学 ,从而培育出更加切 、 构、精神。它早已 入人 的心灵

14、、血肉之艾士薇:“传统与个人才能 ”与影响的焦虑 之比较227中 ,属于无意识范畴。这里的传统内涵更多的指向文化意识。由于艾略特所说的传统特指欧洲传统 ,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 ,两千多年来 ,在欧洲人心目中所积淀下里的一种共通的文化结构、价值结构、心理结构和精神结构。由于艾略特一直以来的宗教情绪 ,最终加入了英国国教。因而后来 ,他在道德方面重新评价和阐释了“传统与个人才能 ”,认为传统不纯粹是一个文学问题 ,而把它重新界定唯一人们通过习俗和血缘关系等进行习惯性或无意识的感觉及行为的方式。并且 ,艾略特提醒说这个内在的传统是来自血缘而不是头脑 , 不能进行自我批评 , 因此 ,它必须受到批评

15、 ,靠一种引导和监督它的正统信仰使之现代化。对他而言 ,这种正统信仰必然是基督教。结果在文学批评上 ,艾略特最终将传统观念等同于正统观念 (刘燕 181) 。就像艾略特最终自己宣称的那样 ,他是“classicist in literature,royalist in politics, and Anglo2Catholic in religion. (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 ,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者 ,宗教上的国教信徒 ) ”(L iu 484 ) 。这可以说是艾略特在以往传统观上的修正 ,加入了道德和宗教结构 ,与文化结构、价值结构、心理结构以及精神结构一起共同构成了他传统观。布鲁姆的观点则显得更

16、简洁明了 ,他的文章给传统以明确的限定。首先他指出“本书的着眼点仅限于诗人中的强者。所谓诗人中的强者 ,就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向威名显赫的前代巨擘进行至死不休的挑战的诗坛主将们。”而“一部诗的历史就是诗人中的强者为了廓清自己的想象空间而相互误读 对方的历史 ”(布鲁姆 5 ) 。也就是说 ,传统就意味着在文学史上经历了时间的推敲 ,被广大群众认可 ,从古到今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家作品、表达方式甚至是心理感受 ,既指历代经典作家作品 ,也包括同代作家作品。艾略特对传统的定义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 ,从文化意识做出的理解 ,与心理感受紧密相连;相比之下 ,布鲁姆的观点则紧扣文学这个主题 ,呈现出作为经典的重

17、要特征。三、传统功能的认识:顺向接受与逆向抗拒在文章开头 ,布鲁姆的一段话就已经揭示了两位理论家对传统功能认识的不同之处。从布鲁姆的焦虑原则出发 ,便可知二者关系并不和谐 ,而是一种压制与反抗的关系 ; 艾略特则强调成功作品的精髓是着力表现大欧洲传统。较之前人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 ”中 , 对传统这一概念做出了重新评价:“在成熟的诗人身上 ,过去的诗歌是他的个性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的一个部分 ,也受到现在的修改。真正要做到创新 ,必须深切意识到不断变化中的欧洲思想的存在 ,并且也意识到自己是他的一部分。为了达到与欧洲诗歌的整体建立有机的联系这一目的 , 使人必须树立起消灭自己个性的目标

18、 ” ( 8) 。作者的意思是 ,一部优秀的作品 ,之所以优秀并不是由于诗人表达了罕见的思想或者情绪。“当我们不带有先验去考察作品时 ,就会发现作品中最好的部分 ,而且最具有个性的部分 ,很可能正是已故诗人们 ,也就是他的先辈们 ,最有力地变现了他们作品之所以不朽的部分 ”(艾略特 2 ) 。而这才是一位成熟作家的表现。作者要将自己的意识不断地融入到“欧洲思想 ”中去 ,接受这些 , 避免表达个人无病呻吟、毫无生命力的情愫 ,消灭个性 ,一头扎进传统的河流 ,汲取其中的精髓 ,用自己的文字加以表现。艾略特在全文第二部分 , 公开指出作家只是特殊的媒介 ,而作品只是通过这个媒介 ,用奇特的和料想

19、不到的方式将许多印象和经验加以结合。当作品完成之时 ,人们才会发现 ,这种作者个人的印象和经验 ,相对于整部作品来说 ,其实是无足轻重的。因而 ,艾略特用了一个近乎残酷的比喻形容作家 催化剂 在特定的条件之下 ,没有催化剂 ,就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但化学反应的最终生成物是不包含催化剂的成分。同样的道理 ,作家促成了作品的形成 ,而作品中的各个要素却仍然属于传统成分。因此 ,传统作为创作中的重要因素 ,成为作家努力学习、顺向接受的对象。在影响的焦虑中 ,布鲁姆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叙述新一代强者诗人如何“修正 ”前代经典作品 ,为自己在文学史上争得一席之地。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诗的影响已经成了一种忧

20、郁症或焦虑原则 ”(布鲁姆 10 ) ,前一代优秀的作家作品犹如大山 ,阻碍着新一代诗人前进的步伐 ,甚至可以说这些大山压在现代诗人的身上 ,使他们不能动弹 ,更无力超越。作为传统代言的前代诗人无疑是当代诗人的压力来源 ,因而也可以理解为 ,传统就是阻碍物。但阻碍物不一定会阻碍诗人的发展 ,它甚至能够激活思维、激发灵感。也就是说“诗的影响并非一定会影响诗人的独创力; 相反 ,228 世界文学评论诗的影响往往使诗人更加富有独创精神 虽然这建立浓烈的历史意识 ,深切感知不断变化的传统并不等于使诗人更加杰出 ”(布鲁姆 8 ) 。此时的思想的存在 ,借鉴其中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优美的传统成为了作家们需要

21、破除、超越的对象。作家表达形式 ,避免个性情感表达 ,尽力靠近传统。这们要运用自己所会的一切方法对经典的密码进行也就是艾略所说的避免个人情绪 ,即客观性 ,在诗破解 ,因而布鲁姆提出了六种“修正比 ”,即六种歌表现的技术过程中淹没诗人自己个性所作的努抗争手法 :“克里纳门 ”( C linamen ) , 即诗的误读力。另一方面则与此相反 ,作为影响焦虑出现的或者有意误读;“苔瑟拉 ”( Tessera) ,也就是“续完传统 ,它激发了作者“弑父 ”情绪和战胜欲望 ,进和对偶 ”,即有针对性地对前驱诗的续完 ;“克诺而反向促进了作家的创作。正如布鲁姆所说得 ,()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面对这样的挑战

22、 ,唯有逆向抗西斯 ”Kenosis 意为“重复和不连续 ”,即打碎与()或拒前人业已创造的丰碑 ,并砸碎它们 ,用误读前代前驱的连续运动;“魔鬼化 ” D aemonization(),意为朝着个性作品或拾起前代并为关注到的要素等方式进行“逆崇高 ” The Counter Sublime化方向的“逆崇高 ”运动 ,是对前驱之“崇高 ”的反“修正 ”,并以此为基点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学史地动;“阿斯克西斯 ”(A skesis) ,一种旨在达到孤独位。这就如同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科学与人文的(), 即关系 ,也像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的关系一样 ,之自我净化;“阿波弗里达斯 ” Apophrade

23、s“死者的回归 ”,到这个境界 , 诗人的成就可以使处在天平的两端 ,彼此对立而又相互统一共同促()。只有这样 ,现进人类各方面的发展与前进。前驱诗人退居次席 布鲁姆 5 - 6代诗人才能尽己所能摆脱前人的影响 ,树立自己同样的道理 ,艾略特和布鲁姆的理论作为同的地位 ,甚至战胜前人。一问题探讨的不同维度 ,共同展示了传统与个人艾略特笔下的传统作为典范 ,成为了诗人顺的关系。常理而言 ,现代作家应该既享受过传统化接受的对象 ,规范鞭策作家用一种“大欧洲思经典作品促成的影响快感 ,也经历过经典造成的想 ”进行创作。布鲁姆则不然 ,在他的心中 ,传统影响焦虑的煎熬。正是两种不同的影响相互交是诗人逆向抗拒的对象 ,但也激活了现代诗人 ,促织、彼此作用 , 造就了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