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高中语文 3.10 秋声赋课时讲练通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2011版高中语文 3.10 秋声赋课时讲练通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2011版高中语文 3.10 秋声赋课时讲练通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2011版高中语文 3.10 秋声赋课时讲练通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2011版高中语文 3.10 秋声赋课时讲练通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代文宗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庐陵(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强调“道”(内容)对“文”的决定作用。他的散文多以议论为主,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造诣很高。他在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等。,苦闷心境的流露秋声赋 景祐三年,欧阳修因为范仲淹辩护而得罪吕夷简,被贬官夷陵,庆历五年又被贬官滁州。欧阳修虽然有志改革,但他的仕途是不平坦的。此文作于嘉祐四年开封府任上。当时,他在政治上有了转机,但这年他已重疾缠身,开始衰老了。这篇赋所抒发的正是他此时的一种

2、心境,是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是仕途艰难中的自爱与放达。,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立意上有所创新。 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第三段:作者由感慨自然进而感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第四段:作者从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面对静夜,只有秋虫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主题:鉴赏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内心情感 1.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秋之声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1)用一连串的比喻(博喻),把秋

3、声比做“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等。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2)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2.朗读第二段,思考前半部分是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

4、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3.作者面对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欧阳修极力摹写秋声,其意在于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草木无情”,已暗中写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为动物,惟物之灵”,时刻受到外界事物刺激的人们,比起无情的草木来,不是更容易衰老吗?有情的人易衰老,更何况有非分之想,企图去做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情呢?倘要这样做,那么朱颜也要变枯,黑发也要变白。是谁在“戕贼”呢?正是感心劳形的人们自己,何必去怨恨秋声呢?,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青 玉 案 贺 铸 凌波不过

5、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注】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彩笔,据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这里用彩笔代指美人才情高妙。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句被誉为绝唱,用博喻的手法表达词人无限愁苦的内心世界,请试着赏析。 答:_,参考答案: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一川烟草”以面积广大比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

6、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的梅雨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用烟草、风絮、梅雨三种景物,将不可触摸的虚的感情,转化为可见、可体味的实的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秋声赋的主题思想历来为人们争论不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观点交流:观点一:悲秋,即此赋宣扬人生易老的悲秋情绪。 观点二:消极,认为此赋表达出老庄清心寡欲、养生全真的思想。 观点三:苦闷,认为此赋是欧阳修因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发出的感叹。,观点四:学者认为此赋为欧阳修为表达对政治对朝廷的失望而作,虚则描物,实则感叹,藉以秋暗喻着宋代朝廷的残困积弱。,一、基础积累

7、(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欧阳子方夜读书 方:将要 B.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敛:收,聚 C.草拂之而色变 拂:掠过,拂拭 D.悚然而听之 悚然:惊惧的样子 【解析】选A。方:正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解析】选C。C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B项,代词,它/助词,表可能。D项,介词,在/介词,比。,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解析】选C。“星星”在

8、文中指点点白发。,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 A.如波涛夜惊 B.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C.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D.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解析】选D。D项中的“精”,是“精神、精气”的意思,不属于活用现象。A项中的“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项中的“实”,名词作动词,“结出果实”;C项中的“四”,数量词用作名词,“四下里,四处”。,5.下列句中在句式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此秋声也 B.是谓天地之义气 C.夫秋,刑官也 D.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解析】选D。D项是定语后置句,A、B、C三项都是判断句。,6.下列对文段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在文体上属

9、于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 【解析】选D。文中没有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二、名句默写(10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_,_,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2)其色惨淡,_;其容清明,_。 (3)_,佳木葱茏而可悦。 答案:(1)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2

10、)烟霏云敛 天高日晶 (3)丰草绿缛而争茂,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向四周看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依照 C.今滁介江、淮之间 介:处在、位于 D.掇幽芳而荫乔木 掇:采摘 【解析】选B。按:查看。,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解析】选C。C项均为表目的连词。A项,介词,因为/介词,在。B项,助词,衬音作用,不译/结构助词,的。D项,转折连词,可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叙述作者治理滁州,开地建亭的事。开门见山,紧扣

11、文题,也为末段的点明中心埋下伏笔。 B.文章的第二段着力叙写五代战事频繁,唐朝豪杰并起,这正是为了烘托当时“丰乐太平”的政治局面。 C.文章由“丰乐”二字贯穿其中,但意义则有转换,第一段的“丰乐”意为丰山美景可乐。第三段的“丰乐”则为丰年可乐。这种暗换概念的写作技巧,堪称绝妙。,D.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均写于作者贬谪滁州时,文章开篇虽有贬谪荒凉之地的酸楚,而随后则是为朝廷歌功颂德,并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解析】选D。文章没有流露“贬谪荒凉之地的酸楚”。,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5分) 译文:_ (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