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部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 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 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 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 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七次比较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详见“培训材料”:161-163),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1996年7月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专家,对全国的九年义务教
2、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调研。总计调查了全国9个省(市)近16000名中小学生2000多名校长、教师和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的落实状况、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考试与评价的问题等。结果发现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确实存在一些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有悖于教育规律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偏离;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而且与课程目标有一定偏离;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一)全球化趋势 (二)信息化趋势 (三)个性化趋势 (详见“培训材料”:
3、163-165),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三)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四)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四)国家课程标准 (五)教学过程的改进 (六)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七)发展性的课程评价 (八)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九)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十)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详见“培训材料” :166-169),第
4、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六、义务教育新课程推进进程 2001年 42个实验区 0.5%-1% 2002年 570个实验区 18%-20% 2003年 1642个实验区 40%-50% 2004年 70%-90% 2005年 100%,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七、高中教育阶段“新课程”推进情况 (1)2004年秋季,4个省(自治区)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13%;(2)2005年,江苏省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25%-30%;(3)2006年,安徽、辽宁、浙江、福建等四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原计划1518个省份参加普通
5、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50%-60%);(4)2007年,已有15个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 (5)2010年前,全面推开。,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思考与练习” 参考答案 1:A 2:B 3:A 4:ABCD 5:ABCD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参见:P166,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一、新课程的目标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 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 (详见“培训材料” :170-171) 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 1、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2、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 3、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创新精神
6、、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二、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二)形成了较严密的课程综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新课程总体结构是: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造或整合 (经过改造或整合的课程主要有: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12年级)、艺术(1-12年级)、历史与社会(7-9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通用技术(10-12年级) ) (四)
7、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 (详见“培训材料” :173-175),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三、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的结构,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四、高中教育阶段“新课程”结构,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略,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D 2:ABC 3:综合;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分科 4:综合实践活动,第三章 国家课程标准,一、新课程标准的性质及框架 (一)课程标准的性质 (二)新课程标准的框架 (详见“培训材料”
8、:176-177),第三章 国家课程标准,二、新课程标准的陈述 (一)课程标准陈述的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二)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详细陈述,第三章 国家课程标准,三、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是“学科” 还是“课程”? (二)是“以教为本”还是“以学为本”? (三)是“刚性约束”还是“弹性空间”? (详见“培训材料” :177-179),第三章 国家课程标准,四、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 (一)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 (二)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9、 (三)它标志着教材真正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四)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标准。 (五)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六)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第三章 国家课程标准,“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C 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国家管理;评价课程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四章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一、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探究
10、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第四章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二、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一)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二)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三)确立新的教学观 (详见“培训材料” :182-183),第四章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ABCD 2:ABCD 3、略,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一、教
11、学评价 (一)从“甄别”走向“发展” 新课程旨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教学评价的综合框架 设计评价标准 (大体包括:备课 、课堂教学 、布置作业 、课外辅导 、对学生的评价 ) 设计教学评价工具 收集和分析信息 对教学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详见“培训材料” :184-185),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策略与方法 4、教师专业素养 5、教学结果 (详见“培训材料” :185-187),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国内主要通过专家咨询和调查研究得出课堂教学评价内容,
12、下面是江苏学者具有代表性的概括(七个方面,25条),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教学思想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 .有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是否尊重;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所有的活动是否都是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的。,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教学内容 .教师是否熟悉教材和学科教学大纲; .能否在钻研教材和学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 .能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
13、际情况,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教学过程 .教师能否做到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准确熟练,论述和运算严密,举例贴切; .教师能否在遵循“启发诱导、联系实际、形象直观”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否做到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否注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承上启下,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否结构紧凑和层次分明;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教学计划(或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不切和学生的实际,能否及时修正课堂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要求;,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
14、学活动中,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倒好处地向学生提出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教师能否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提前结束授课、不拖课。 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导向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课堂教学的气氛是否活跃,学生的情绪是否高潮; .在课堂教学情景中,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学生是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问和提出质疑);,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回答问题和课堂联系的准确率高不高(高的标准是以上);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贯彻有效的课堂管理制度,以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具体表现为学
15、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 教师素质 .在教态方面,能否做到自然、举止庄重、情绪饱满和讲授速度适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讲标准的普通话,是否使用规范的课堂教学语言和做到语言生动; .板书设计是否简明、醒目,黑板板面利用是否得当。 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否做到不仅对好学生的成就加以表扬,而且对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的进步加以赞扬; .教师能否妥善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二、学习评价 (一)从“甄别”走向“发展” (二)学习评价的综合框架 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设计评价工具,选择评价方法 通知指出: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
16、验外,还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办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 及时地做出反馈,制定改进计划,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二、学习评价 (三)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就是收集学生在某一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式。 它的一些基本特点: (1)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的作品。也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和记录,还包括学生本
17、人、教师、同学和家长对作品的评价; (2)学生是选定自己档案袋内容的主要决策者; (3)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而不是随机的; (4)档案袋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5)档案袋评价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6)教师要对档案袋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二、学习评价 (三)档案袋评价 好的档案袋评价标准: (1)评价的目的和任务是否明确; (2)评价所收集的材料是否与评价的内容相结合; (3)评价的形式是否多样化; (4)评价是否加人了学生的自我反思; (5)评价是否极大地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6)档案袋评价过程中是否有评价结果的交流与分享。,第五章 新课
18、程的评价,“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BCD 2:B 3:ABC 4、阐述你所理解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参见:P185-187) 5、略,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什么是课程资源 (一)含义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质而言之,课程资源就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等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什么是课程资源 (二)分类:依据一定的标
19、准将课程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以明确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1)来源: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 (2)性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 (3)物理特性与呈现方式:实物资源、文字资源、活动资源和数字化资源等 (4)存在方式: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 (5)功能特点: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理念 (一)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详见“培训材料”:192-193,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与途径 (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两个基本原则: 1、优
20、先性原则 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2、适应性原则 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也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与途径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大致有: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 3、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4、创造性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
21、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7、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 8、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9、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课程资源整合的目的 人尽其才:各类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 学生、家长、教师、其他人员 物尽其用:各类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之协调 学校、学区、社区、其他 时尽其效:各类计划之间的协调 终身学习与发展是其核心 一切资源都可以归结为“时间资源” 时间是“最后”的也是“最宝贵”的资源,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五、地方层面的案例 根据现有的现实情况来看,主要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地区、县(市)、社区或校区等层次。但更大或更小的“地方”之校本课程资源案例也应该得到
22、开发与应用。 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现状调研报告.doc,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六、社区课程资源分类表,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七、学校层面的案例资源分析表,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某市一高中资源分析,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八、学科或教师层面的案例 确定性的:高一数学思想方法11讲 (1)逻辑语词、反证法; (2)观察、归纳; (3)充要条件 (4)数形结合数轴 (5)函数图象的变换 (6)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之分布 (7)选择、填空题的解法与训练 (8)折叠与二面角 (9)三角变换 (10)三角函数的图形与性质 (11)正、余弦定理,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3、八、学科或教师层面的案例 形成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生成的课程资源 (1)logaM+logaN=loga(M+N) (2)数学归纳法 (3)复数的发现 (4)关于“太平天国”的争论 (5)关于“鲁迅的争论” (6)关于“宗教与迷信”的区分 (7)关于“宗教与科学的争论”,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ABD 2: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 3、在学校内、外都有着许多丰富的课程资源,请你各列举五种。 (参见:P191) 4、为什么说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参见:P192),第七章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一、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框架 (一)国家课程 集中体现国家意志
24、,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专门开发。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或科目构成。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中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的课时最多。,第七章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一、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框架 (二)地方课程 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第七章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一、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框架 (三)校本课程 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
25、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第七章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的课程管理 国家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最高机构教育部。它的主要职能是制订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框架和课程标准等宏观的政策,并指导和监控地方、学校贯彻执行。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26、的主要课程权责包括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等方针政策,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为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制订具体的方案,开发好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合理地实施地方制订的课程计划。 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促进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第七章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国家;地方;学校 2:ABCD 3:略,第八章 校本课程开发,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一)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四)校本课程
27、开发必须置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来理解 详见“培训材料”:198-199,第八章 校本课程开发,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从已有的课程实践来看,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应该包括六大步骤:(1) 建立组织;(2)现状分析;(3)目标拟定;(4)方案编制;(5)解释与实施;(6)评价与修订。 详见“培训材料”:199-201,第八章 校本课程开发,三、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 (一)课程选择 (二)课程改编 (三)课程新编,第八章 校本课程开发,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 (一)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1、校本课程规划的基础 2、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3、校本课程的 一般结构 4、实施与评价建议以及保障措施
28、(二)课程纲要 (三)课程说明,第八章 校本课程开发,“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B 2:ABCD 3:略,第九章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纲(征求意见稿)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实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 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第九章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与他
29、人和社会的关系;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实现上述三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第九章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信息技术教育 4、劳动技术教育,第九章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例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 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 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走进秋天 P205-206 四季风关 P206-208 孝顺 P208-209,第九章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2、略,第十章 教师专业发展,一、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 (三)教师作为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矿井数字化排水管道施工合同
- 热水锅炉事故死亡赔偿
- 活动策划执行合同
- 医疗废物处理协议
- 甜品店装修装潢合同
- 二型糖尿病的病症与病因
- 高坠应急演练
- 节假日安全出行
- FIDIC施工合同下承包商施工索赔研究可编辑范本
- 淋巴结影像学检查的价值与应用
- 东方管理智慧儒道禅的视阈
- 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课件
- 学校监控视频故障应急预案
- 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情况表
- 人工智能概论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洗胃教学护理技术查房实用课件
- 新中小学生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笔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农业技术员职称考试题库与答案
- 医学统计学(南昌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滚动计划法课件完整版
- 国电南自ps6000监控技术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