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态敏感性评价 泾县空间规划(2017-2030 年)生态敏感性评价专题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11.2 生态敏感性的概念和内涵21.2.1 生态敏感性及相关概念21.2.2 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概念31.3 生态敏感性评价与“多规合一”的关系41.3.1 “多规合一”的概念41.3.2 “多规合一”下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目的、任务与意义5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8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102.1 国外研究现状102.2 国内研究现状11第三章 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63.1 研究区范围163.2 自然地理概况173.2.1 地形地貌173.2.2 气候环境183.2.3 水系与水资源
2、193.2.4 土地资源203.2.5 林地资源213.3 经济发展状况223.4 生态环境现状问题23第四章 生态敏感性评价264.1 数据来源与处理264.1.1 数据来源264.1.2 数据处理274.1.3 GIS 空间分析方法274.2 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的构建284.2.1 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294.2.2 评价因子的选取29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304.3 生态敏感性单因子分析304.4 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364.4.1 指标权重的确定364.4.2 加权叠加384.5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394.5.1 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404.5.2 中敏感区和低敏感区404.5
3、.3 不敏感区41第五章 泾县生态敏感区保护的对策建议425.1 运用底线思维,加强规划体系的统筹协调425.1.1 完善环境保护规划425.1.2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守住生态底线425.1.3 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规划,协调发展与保护435.2 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利用管制措施435.2.1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宏观调控能力435.2.2 加强土地利用管制措施445.3 建立环境保护推进机制,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445.3.1 建立环境保护工作机制,促进环境保护445.3.2 构建区域景观生态格局455.4 加强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465.4.1 建立完善农田系统保护机制46
4、5.4.2 加快农村生态保护新技术推广475.5 建立综合检测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宣传475.5.1 建立综合检测体系,实现环境自动化监控475.5.2 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提高公众环境意识48第六章 小结49 泾县空间规划(2017-2030 年)生态敏感性评价专题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加剧,特别是本世纪以来, 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引发了城市建设用地急剧扩张, 各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给区域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生态敏感性评
5、价不仅为分析和预测区域发生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依据,而且是生态分析和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调控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态敏感性评价是生态环境评价的一部分;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生态敏感性评价属于景观生态评价的一种。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发展胁迫敏感程度不同。因此, 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和问题上就成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当务之急。 基于空间规划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则是划分三大类空间的重要基础,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明确不同敏感区的分布规律与特征, 确定需要优先发展或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区域, 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近些
6、年生态敏感性及其评价己在“多规合一”、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中广泛应用。 62 1.2 生态敏感性的概念和内涵1.2.1 生态敏感性及相关概念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处在稳定的状态,当外界干扰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限度时,稳定状态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敏感性是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及其遭到破坏后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的强弱。欧阳志云等认为生态敏感性是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系统对自然变化或人为干扰的反映程度和适应能力,能够分析和预测区域发生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问题的可能性。 不同生态系统对自然或人为干扰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有很强的抗逆性,恢复能力强;有些生态系统
7、很脆弱,易受到损害或破坏,恢复能力较差,恢复起来也很难。生态敏感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受到干扰的适应能力,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即可能性。这两方面也是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其等级划分的重要依据。生态敏感性评价能够分析和预测区域发生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问题的可能性,也能够找出其分异规律,是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和区域生态规划的重要依据。 生态敏感区是指那些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具有特殊敏感性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影响,极易受到人为的不当开发活动影响而产生生态效应的地区。生态敏感区包括生物、生境、水资源、大气、土壤、地质、地貌以及环境污染等属于生态范畴的所有
8、内容。 生态敏感区既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可以表现为生态区(生态斑块)、生态带(生态廊道)、生态点、生态网等;也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态系统的结合部,是一个人地关系敏感的复杂生态系统,生态敏感因子是在生态敏感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子。 生态敏感区作为一个区域中生态环境变化最激烈和最易出现生态问题的地区,也是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及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地区。在城镇群区域中,生态敏感区除了具有生态作用以外,还制约着城市和城镇群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用地布局和城镇体系结构,对城镇群体系的框架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1.2.2 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概念20 世纪 60 年代,Stei
9、ver 在美国风景园林师 Mcharg 的适宜性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模型。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因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现状及其分布,找出区域内不同敏感区的分异规律。生态敏感性评价通常包括对水土流失、集水区等敏感区的确定和具有特殊价值的亚生态系统及人文景观、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价等。 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目的就是明确区域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对敏感区域进行划分,并针对不同的敏感 区域制定相应的修复、保护措施,并划分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区 域, 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其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
10、可持续发展, 使生态系统在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 同时,生态敏感性评价要满足以下要求: 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布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 敏感性评价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1.3 生态敏感性评价与“多规合一”的关系1.3.1 “多规合一”的概念2014 年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
11、在全国 28 个市县层面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各试点市县积极响应。要科学有序地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则必须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做指导, 同时能够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各 项规划编制。 国内对于“多规合一”的理念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研究认为,“多规合一”要实现“一个部门”,即由统一的部门机构编制规划导则和相应立法;有的研究认为,“多规合一”要实现“一套标准”和“一张图纸”,即通过建立统一的平台、开展“图斑”对 比等,把相应规划整合到一张规划图上;有的研究认为,“多规合一”要编制“一个规划”,能够统领其他规划,成为协调核心。也有研究者认为“多规合一”并不是多个规划合并
12、成一个规划, 而是把各项规划涉及到的相同内容统一起来,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来。通过“五个一”,即“一张图、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监督体系”,达到“多规合一”。 但“多规合一”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即深入协调多规差异, 合理划定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提出统一的、明确的、可实施的城乡空间布局方案与管控措施 1.3.2 “多规合一”下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目的、任务与意义(1) 目的“多规合一”打破过去各规划部门之间衔接不够、各扫门前雪的情况,能够有效地推动城市各规划部门之间的整合,解决不同规划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缺乏统筹安排的矛盾,能够有效的整合不同规划部门的资源,达到
13、高效、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多规合一”是完善当前机制、构建统一对接、互帮互助、相互协调空间规划的重要前提。所以“多规合一”的应用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为平衡保护与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多规合一”的指导下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为合理规划三大空间、科学划定和调整三大空间中的生态空间提供了合理的科学指导。运用底线思维,让各个城乡编制不断完善、不断融洽, 能够把城乡幼小的结合,展现动态运行规划。同时,建立一套公 用共享信息平台,能够数据公开共享,为多部门的业务决策提供 “多规合一”后的数据,并将“多规合一”的成果实时共享给各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等部门,这样快速合理的进行规划
14、管理, 达到多规合一,强化各个规划的有效实现,从而促进城乡生态空间的保护,切实守住生态底线。 对泾县县域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目的就是明确区域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对敏感区域进行划分,并针对不同的敏感区域制定相应的修复、保护措施,并划分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区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其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生态系统在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 (2) 任务针对泾县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从地形地貌、水资源环境、土地利用类型、综合防灾等方面入手,逐一分析,最后进行综合,研究泾县县域生态
15、环境敏感性,掌握泾县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域分布规律,明确区域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及其程度。为“多规合一”中划定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提供了理论支撑。 同时,依据泾县县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结果,结合泾县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促进泾县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3) 意义同时,对泾县县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分析,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进行深层次研究有着强烈的必要性和社会现实意义及学术意义。 社会现实意义 随着县域青弋弋江灌区总干渠、徽水河、曹溪河等水 利设施工程的动工、实施,给周边地区带来了许多影响。泾县近 几年的工农业等国民经济各
16、部门都有很大增长,城乡建设速度也 急速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以 “水” 为中心的生态日益突出,表现在:地表水水质恶化严重, 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大多未经处理就排入青弋江及其支流, 导致流经县境的青弋江污染较严重;区域性的水污染引发的河流、城市、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已经引起了一系列 的社会经济问题。 同时除水以外的其他一些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如:区域性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林地生态系统被破坏等导致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受到威胁,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规划调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
17、生态系统的关系,作到生态系统持续有效基础上社会经济有序发展。 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认识研究区的生态实际情况基础上, 探讨生态敏感性以及区域分布,探索社会发展的生态规划理论与 实践,为今后泾县,尤其是城镇周边地区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科学基础,并以此为根据建立起完善、合理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对策框架,为区域发展可持续能力 建设进行一些可能的指导。 学术理论意义 国内外有关生态敏感性研究己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研究仍停留在表层,缺乏技术和方法的集成,结果无法可视化,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精确定性、定量、定位、空间转移等的研究还很模糊。可以说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研究,
18、现在还未能达到一个做出正确决策所需要的必要数量的信息的地步。 对泾县县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既有利于探索这些理论,也可以检验己有结论的区域可行性,更是这些理论在生态示范区发展中的一种应用范例,具有较强的学术探索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在泾县生态敏感性评价分析过程中,需要运用能够实现“一张图”的 GIS 技术平台,利用 ArcGIS10.2 软件的权重叠加模块获得控制边界。 根据所选取的生态控制区影响因素,分类选取敏感因子,对主因子进行细化;对应每一个确定的生态影响因子建立 GIS 图层, 根据生态敏感性赋值,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叠加运算,将生成的权重评价图层与限制性因子进行最大
19、值叠加,得到最终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分析图;根据修正原则,将提取敏感区边界;将敏感区边界与相关规划边界叠加,进行人工修正;最终划定生态控制区范围。其中确定因子权重值需要采用层次分析法保证各因子相对重要时减少专家打分法的主观随意性(如图 1.1)。 图 1.1 生态敏感型评价技术流程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和欧洲一些国家应用了生态网络的概念,有了生态基础设施,野生生物廊道,生境网络和生态廊道等一系列概念。 Horne R(1991)研究了澳大利亚雨林对选择采伐的生态敏感性。Rodriguez(1992)分析了大陆架生态敏感性。Muzik (I2001
20、) 研究了水文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Mander 和 Selm 等人为了保护域生物多样性对当地栖息地进行了网络设计,强调了生态网络的作用。20 世纪 60 年代,麦克哈格(Lan McHarg)提出一种“千层饼”式生态用地分析方法,此方法是以生态价值和景观生态敏感度为基础,通过逐层地叠加资源信息来分析土地利用格局。20 世纪 70 年代以哈伯和弗曼的研究为代表,逐渐形成以景观格局优化为核心的规划方法。 荷兰政府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提出了绿色空间政策。由各个不同的部门分别管理。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定义,保护地可分为国家公园、重点自然保护地、自然遗迹及陆地/海洋景观保护地等。E
21、ggermont H(2010)等学者对鲁文佐里山脉湖泊的生态敏感性研究表明,导致湖泊生态脆弱的因素有气候变暖。 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系统。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生物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系 统覆盖了加拿大从国家到地区的各级别。国家层面包括国家公园、 国家海洋保护区、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国家候鸟禁猎区、国家首都保护地、加拿大遗产河流系统等;在省级有省立公园、荒野保护区、省立自然保护区、鸟类禁猎区和生态保护区等;还有地区级和地方级的保护区,都属于保护用地的大范畴。 上世纪欧盟开始发展覆盖全欧洲的生态保护网络 Natura2000,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开展区域合作,以
22、保护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保护被破坏的自然栖息地和物种迁徙通道等为主要目的,实现了欧盟生物多样性统筹、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国外的生态敏感性研究比较早,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如 Kumar 等(2001)选取若干因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了时间和空间序列上的分析与评价。 2.2 国内研究现状在 2011 年颁布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表示,要将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陆地、海洋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等)划入生态红线。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也同时提及生态红线应包括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生态脆弱、敏感区域。徐晓伟(2012) 运用了生态学、景观资源学、地理学、旅游学、管
23、理学、法学等相关知识及理论对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及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从地质地貌、自然状况、生境、景观资源、人类活动和政策法规六 个方面构建生态名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 AHP 方法确定权重, 利用 GIS 技术对景区生态敏感性进行深入分析,进行生态敏感性单因子及综合评价,最后对风景名胜区发展进行SWOT 分析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陈诚,陈雯,王波(2009)利用各类基础与专题资料图件, 结合实地调查、专家咨询,应用 ArcGIS 软件中的监督分类,buffer 运算划定各类环境敏感地区。利用矢量叠置分析算法将环境敏感地区的各类要素切分至各网格单元,并以面积比重作为分值,加权求和获取各网格
24、单元的综合环境敏感性指数。运用聚类分析与专家经 验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环境敏感指数分类阈值。 韩琪瑶(2016)在哈尔滨市阿城区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研究中,首先确定阿城区建设阻力的评价因子、分值和权重,依据建设阻 力的评价因子及权重,运用 MCR 模型,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其次采用矩阵分析法和 ArcGIS 中的栅格计算器工具进行用地适宜性判别,做出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博弈的结果图。最后利用 ArcGIS 软件中的“polygon to raster”工具栅格化,分析粒度尺度域, 以最小粒度 50m 下的“边界阈值”为标准,对小斑块和斑块空隙进行筛选,得到生态斑块整理后的生态用地范围。最后, 通过
25、研究国家政策进行生态用地与政策规范对接。最后做出生态保护红线图。 周婷婷(2016)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每一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出不同级别,明确其空间分布并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各因素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进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根据相关文献划出禁止开发区。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综合评价结果进行重分类,将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然后,利用栅格计算器,扣除生态保护红线区中的建设用地。最后将得到的图层与禁止开发区国层进行叠加,最终划定安乡县生态保护红线区。 冯宇(2013)在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红线区划定的方法研究中,根据全国纲领性文件,结合生态红线保护功
26、能,分别确定生态红线的划定范围。考虑到生态系统分类等尺度大小不同,红线划定应首先确定生态系统分类层次,在此基础上选择关键生态系统类型,并收集关键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信息,评估生态系统优先保护等级, 最终划定关键生态系统保护红线。通过现场踏勘、实地调查与遥感信息解析等方式,确定生态红线区边界。通过 GIS 空间分析技术, 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红线、生态脆弱敏感区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保育红线进行图层叠加,并进行属性识别和空间分析等,构建形成基于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生态红线。 符娜,李晓兵(2007)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之后,充分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多源数据,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
27、技术,结合土地利用/覆盖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完成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或敏感性评价。之后评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最后,在综合考虑区域所面临的最突出的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完成生态红线区的划分。 杨博(2016)基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空间模拟等方法与技术,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在 ArcGIS 软件中通过极限条件法、层次分析法构建兰考县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进行兰考县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单因子评价,根据单因子评价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进行综合叠加分析
28、,确定生态红线划定初步方案,结合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等成果数据,制定红线划定方案, 综合制图并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名称。 李晓翠,何建华(2017)首先进行生态环境矛盾分析诊断和研究区生态服务需求分析,并构建生态系统网格属性数据库。其次,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采用定量指数模型方法对评价单元进行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灾害危险性评价。将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的结果与已有重要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整合,划定生态红线边界,力求确保生态系统保护区域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最后,生态红线划定后更为关键的要求是对红线的管控。 曾小姣,葛大兵,张佳仕,周聪轩(2015)首先划出一类生
29、态保护红线区。其次,划出二类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利用进行土地敏感性评价。再进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公益林评价。 李若帆,吴佳明,王亚男(2014)根据各类政府文献确定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总体空间结构。其次,在对市域范围内各类自然资源现状汇总和梳理的基础上,突出天津市的生态资源特色, 将生态用地保护区类型划分为 6 个大类、16 个小类。生态用地保护实行分级管控,划分为红线区和黄线区。 曹建军,刘永娟(2010)选取了影响上海市生态环境的五个敏感性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敏感性因子权重,结合 GIS 空间分析技术,将五个因子分为 4 个等级,得到上海城市敏感性空间分布结果。
30、 王凯,田国行,崔莉(2009)利用 RS 和 GIS 技术,选取了影 响河南省铜山风景区的敏感性因子,利用专家咨询法,确定不同生态因子的权重值,用 Arcview 建立生态敏感性模型,得出生态敏感性评价图,进行分析,最后划分出敏感区。 何焰,由文辉(2003)在对浦东新区水环境生态敏感区规划研究中,参照美国詹姆斯罗伯兹的等级赋分法,将人类活动对环境因子的影响分为各个等级和标准。 国内没有明确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关于敏感区的划定多数在小范围内,没有打破行政界限, 对于特定项目的建设无法给出有效的参考。研究范围应更广阔一些,不能局限在某个地区、某个国家,应上升到全球层面
31、来。3S 技术在此研究中,应用的不够深入,应进一步加强 3S 技术在此研究方面的应用。 综上所述,目前生态敏感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传统评价方法, GIS 技术结合传统方法,以及人工神经评价法、灰色关联投影模型法、投影寻踪评价模型法等新的评价方法等;基于 GIS 平台的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综合评价目前已成为生态敏感性分区评价的主流,并成为流域或区域生态敏感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GIS 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能使敏感性评价和分区的精度和效率大大提高,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因此本专题研究中采用 ArcGIS10.2 平台
32、进行相关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 第三章 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3.1 研究区范围泾县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位于北纬 30233051,东经 1175811840之间,东与宣城市、宁国市接壤;南与黄山市、旌德县毗连;西与青阳县交界;北与南陵县为邻,处于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县域东西距离 66 公里, 南北距离 53 公里,总面积 2059 平方公里,人口 35.5 万,占全省总面积的 1.47%。现辖 9 镇 2 乡,分别为泾川镇、琴溪镇、榔桥镇、桃花潭镇、丁家桥镇、蔡村镇、云岭镇、黄村镇、茂林镇、昌桥乡、汀溪乡。 依据安徽省市县空间规划编侧标准,需在县域范围内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划分
33、出生态空间,继而在生态空间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城。因此,本专题中生态敏感性研究范围为泾县县域范围(如图 3.1)。 图 3.1 泾县县域范围及行政区划图3.2 自然地理概况3.2.1 地形地貌泾县境内地势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较低,中部为狭长的冲击小平原。东南和西南诸峰林立,群山绵亘,属黄山余脉,东、西北部丘陵起伏,地势平缓,属九华山余脉。境内多山富水,大小山峰 160 余座,黄 山为最高峰,海拔 1175 米,全县平均海拔 250 米。 泾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淮地台下扬子台坳内次级单元沿江拱断褶带和皖南扬断带的过渡地带,它们之间以江南深断裂为界。县城地区具有明显的全息统陆相沉积特征。地表以
34、上5 10 米可见石灰岩层、红色砂层和砂乐岩层,基岩以上至地表大多为砂卵石透水层和亚粘土弱透水层。地基承载力一般为 7 25 吨 /平方米。扬粟断层带穿境而过。 (1) 河谷平原分布于青弋江及其支流徽河、合溪、汀溪、漕溪和孤峰河的中、下游地区,一般宽 1 公里,经县城和黄村一带平原宽阔可达 5 公里左右,地貌组合包括河漫滩和河流低阶地组成物下部为砾石层。 (2) 河流低阶地分布在琴溪以下,与南陵县毗连处,这里青弋江已出丘陵、 山地,进入下游冲积平原,整个平原滩地很窄,以河流低阶地为主, 宽 6-8 公里,比降 1200 左右。 (3) 岗地(台地) 起伏的堆积低岗地。分布于章渡、茂林、包合、琴
35、溪和昌桥等乡镇境内,海拔 50-60 米,比高 20 米左右;目前冲壁为水田、 、岗为旱地,但岗、 利用尚不够充分,过去旱灾频繁, 现青弋江总干渠、分干渠等的修建使用,大部旱情可解决。 起伏的侵蚀剥蚀低岗地。分布泾川、黄村、云岭、昌桥等乡镇。它由红色砂岩、紫红色砂页岩、花岗闪长岩等组成,是处于长期缓慢上升情况下,经流水侵蚀剥蚀而形成。这类岗地,仅分布小片马尾松林,大部为荒山、荒地,生产潜力很大。 起伏的侵蚀剥蚀地。分布黄村、章渡和包合等乡镇的山前地带或盆地的内缘。海拔 80100 米为主,比高 4050 米,经流水长期冲刷,岗地切割比较破碎,呈起伏状态,且坡度较大。 (4) 丘陵 侵蚀剥蚀低丘
36、陵,主要分布在丁家镇、章渡、榔桥、童瞳、云岭等乡镇。海拔在 150 米左右,坡度在 15-20,部分丘坡经人工造林,森林覆盖率高,但大部仍为荒坡草地。 喀斯特低丘陵。分布泾县城西北 23 公里处,海拔 120-130 米,溶洞内淀积景观不多,仅局部地区有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分布,但溶蚀景观比较复杂,形态也各异,由厚层质纯石灰岩组成。 主要丘陵。泾县主要县城为幕山、狮子山、柏山和奎山。 3.2.2 气候环境泾县属副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5.6 度,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 28,最(元月)平均气温 15,绝对最高气温 40.7,绝对最低气温 14.7。全县雨量充沛,年平
37、均降雨量 1503 毫米,最大日降雨量 246.5 毫米。年降雨量变化:冬季偏少,夏季偏多,历年月最多降雨量分别为:5 月(325.6mm)、6 月(482.5mm)、7 月(490.9mm)、8 月(565.1mm)和9 月(348.4mm)。年最多降雨量为 2270.0mm(1983 年),年最少降雨量为 970.5mm(1978 年)。 历年一日最大暴雨量为 246.5mm(1965 年 8 月 20 日)。风向夏季西南,冬季东北,最大风速 20 米/秒。县城位于河谷平原, 静风频率高达 43%,其中东北、西南频率为 31%,北风为 17%, 东风为 8%,东南风为 2%,西南风为 5%
38、,西风为 9%,西北风为4%。全县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 2011.5 小时,日照时数因年最 多是 2451.6 小时(1963 年),历年最少是 1613.6 小时(1989 年), 无霜期长达 240 天。主要灾害天气为干旱、暴雨。 在生态敏感性因子的选取中应综合考虑泾县自然灾害如洪涝暴雨等,以达到对县域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准确性。 3.2.3 水系与水资源青弋江为境内主要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全县,县境内流长 75 千米;干流有徽水、孤峰河,支流有合溪、铜山、乌溪、中村、云岭、秦坑、山口、琴溪等,徽水分支流是乌溪河和榔桥河, 琴溪河分支流有漕溪河和汀溪河。 最大支流徽河,自南向北,在岩潭入青弋
39、江,境内流长 51 千米;青弋江由陈村大坝上游 10 公里外入境,控制集水面积 2782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28.1 亿立米,徽水河境外集水面积703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 5.34 亿立米,另小河流孤峰河境 外集水面积 18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 0.14 亿立米。 现有水库一座陈村水库,流域面积 2800 平方公里,总库容 24.7 亿立米。陈村水库相配套的有青弋江灌区,灌区设总干渠、东干渠和青左支渠。总干渠全长 40.50 公里,设计流量 160 立米/秒。 全县现有陈塘、承流峰、梅村、黄道冲、鸡蛋冲五座小一型水库 69 座,总库容 1157 万立方米,44 座小二型水
40、库总库容1235.7 万立米。 泾县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年约 17.4 亿立方米,单位面积水量为 86 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人均 5274 立方米。县境 内地形起伏,落差很大,蕴藏的水利资源丰富,初步估算理论蕴 藏量为 26.6 万千瓦,可开发量为 22.45 万千瓦,居全省之首。 图 3.2 泾县水系图3.2.4 土地资源泾 县 土 地 总 面 积 为 205909.88hm2 , 其 中 农 林 用地 190403.3hm2 , 占泾县土地总面积的 92.47% ; 建设用地 10264.73hm2,占泾县土地总面积的4.99%;未利用地16786.66hm2, 占泾县土地总面积的
41、 8.29%。 泾县未利用地 16786.66hm2,占泾县土地总面积的 8.29%。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行业对土地的需求,按照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的原则,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严防过度垦殖。规划至 2020 年泾县未利用地面积降为 13717.36hm2 ,较 2010 年净减3069 . 3 hm 2 。未利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宜林荒地造林,另外建设占用、宜耕未利用地开发也造成未利用地总量减少。 3.2.5 林地资源森林资源:县域境内多竹木,是全省主要林区之一。2013 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64,多为有林地和灌木丛。毛竹分布面积大,位居全省前列。 泾县地带性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并
42、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境内现有木本植物 600 余种,主要常绿阔叶树种以青冈栎、苦楮为主,并有石栎、甜槠、锦槠、华东楠、豹皮楠、紫楠、红楠、石楠、大叶楠、冬青、米饭花、继木、栓木、尖叶山茶等。常绿阔叶林遭破坏以后,多生有锥栗、茅栗、榆树、白栎、小叶栎、枫香、化香、黄檀、栓皮栎等落叶树种。有的已形成占优势林。 针叶树林以人工林为主。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湿地松以及大面积的毛竹、元杂竹等,蔡村“竹海”广袤数十里,为江南 一带少见。热带树种红楝子在本县有天然分布。因山区海拔高度不同,植被在垂直带上也有变化。 草地资源:泾县草地资源丰富,境内草本植物约计 1000 余种,其中药材达 600 余种,花卉
43、 60 多种,余为牧用杂草以及水草植物,为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农作物资源:泾县蚕桑生产,唐时城乡已呈“寻街听茧缫” 的兴盛景象,产丝质地精良,素有“碧色银丝雪样堆,犹胜湖州 清水线”之誉。初,全县出产蚕丝仍为大宗。抗战爆发,急剧衰落,建国后得到发展。泾县山区茶园遍布,所产绿茶素负盛名, 尤以火青、特尖、提魁为佳。 清宁国府志称:泾县“火青”品最高,为贡品。建国后泾县茶叶生产迅速发展,1972 年“火青”名茶投放国际市场,备受青睐,1982 年被评为全国新增的十大名茶之一。1985 年泾县“特尖”,又被评为部优名茶。2013 年茶叶总产量达 1880 吨。 3.3 经济发展状况
44、泾县年末全县户籍人口 35.4 万人,比上年下降 0.1 万人;常住人口 30.4 万人,比上年增加 0.1 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 9.7%, 死亡率 7.1%,自然增长率 2.7%。 2016 年全年泾县生产总值(GDP)89.9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 8.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17.5 亿元,增长 3.0%;第二产业增加值 36.5 亿元,增长 7.9%; 第三产业增加值 35.9 亿元,增长 11.2%。三次产业结构为19.5:40.6:39.9,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 3.4 个百分点。按照年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 29566 元,比上年增加 2
45、246 元。 但是经济增长的同时,县域生态环境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如何统筹发展与保护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3.4 生态环境现状问题随着泾县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用地保护压力逐渐加大。主要体现在: 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 我县许多主要林区,原始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使得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森林经营投入少,技术含量低,经营粗放,林种结构单一。 水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仍然存在。近几年来, 部分污染企业仍
46、然运行,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造,对泾县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青弋江经常受到上游污水团影响,出现水质恶化。城乡排污体系的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环境问题相当突出 全县农村饮用水基础状况不清,农村居民饮用水环境安全隐 患较多,部分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基本上未得到处理。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给大气、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带来较大污染。分散在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规模小, 技术含量低,管理粗放,极易引发农村局部环境污染问题。农用化 学品的不合理使用,使土壤和水体污染日益突出。 全县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秸秆、花生剥壳污染逐渐凸显,农业污染源已成为影响区域
47、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乡镇及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交相递增和叠加,危及农村饮水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监管体系缺失, 农村环境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 环保基础设施薄弱 污水处理方面,城市雨污分流比例低,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管网欠账多,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负荷率仅为 76%;县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进展较慢,开发区的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处理;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进展缓慢,目前全县城市生活垃圾采用简易填埋措施,生活垃圾处理无
48、害化处理率不足,乡镇及农村未建立起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危险废物处置方面,县经济开发区尚未建立危险废物收集设施,废险监管难度较大。 对环境保护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 一些部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仍然存在,如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仍然不到位,降低环境保护准入标准,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部分企业对环保法律法规认识不足,个别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寻机偷排、暗排、超排。 泾县从 2010-2015 年这五年时间内,城镇化率从 35%提高至43.65%。可见,随着城市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可以利用的城市建设空间日益紧张。如何合理地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将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
49、低到最小程度,是泾县城乡规划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是泾县能否落实安徽省对其“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一生态定位的关键环节。 因此,对泾县县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评价尤为重要,基于县域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对县域敏感区划分不同的等级,并针对不同等级的敏感区域制定相应的修复、保护措施;同时,划分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区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实现泾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生态敏感性评价4.1 数据来源与处理4.1.1 数据来源本文研究收集的相关资料及数据有:2017 年高分影像数据, 2016 年 30m 分辨率 DEM 数据;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研究过程中主
50、要使用的软件有:ArcGIS10.2,Yaahp5.2(层次分析法软件)。 数据格式:(1) 矢量数据矢量数据具有表示地理数据的精度高、冗余小,便于记录目标数据的多个属性信息。本次研究获取的矢量数据有: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 (2) 栅格数据栅格数据是以规则的象元阵列,具有不同灰度或颜色来表示空间地物和现象的分布数据模型。栅格单元的大小决定了在一个象元所覆盖的面积范围内地理数据的精度,网格越细栅格数据越精确,但如果太细则数据量太大。 获取的栅格数据有:来自影像数据、由矢量数据转换得 到的栅格数据。本研究中用到的栅格数据由从 DEM 影像数据及其分析得到的高程、坡度数据。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中敏感
51、因子 叠加分析中叠加采用的栅格数据。本研究中统一进行重采样处理, 采用精度为 20*20m 的栅格数据。 4.1.2 数据处理(1) 基础数据获取及处理获取得到的矢量数据有河流、湖泊、沟渠、内陆滩涂面状矢量数据,利用缓冲区分析(buffer)建立河流水面、沟渠、内陆滩涂相应地缓冲区分析,以此作为水体因素等的评价图层。 (2) DEM 数据处理本文的 DEM 数据是在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上下载了 30m 分辨率的影像,其中 DEM(Digital Elevation Modle)数据是定量研究地形的空间变化特征,它反应了精确的空间三维地理数据信息。 DEM 数据经过拼接、裁剪、坐标系转换、空白数据
52、填补,形成研究过程中所需的数字高程数据,接着在经过预处理后的数字高程数据基础上利用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模块下的表面分析工具(Surface)提取坡度数据。 泾县县域通过 DEM 数据,经过处理得到的高程、坡度数据如图所示。其中 DEM 数据取值范围为 0500m。 4.1.3 GIS 空间分析方法GIS 是一种数据采集、储存、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 区别于其它信息系统中最主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空间分析功能。其中 空间分析功能已广泛应用于地学、林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其 可视化的特点使得空间分析的过程和结果更加清
53、晰、准确和直观。 (1) 表面分析GIS 空间分析中通过表面分析功能得到新的数据集,通过这些数据集可以得到更多原始数据中没有的空间数据。例如,DEM 数据通过空间分析中表面分析工具提取得到坡度数据。 (2) 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针对点、线、面实体为基础,建立一定宽度范围的区域。基于点的缓冲区是以点为圆心,以一定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基于线的缓冲区是以线为中心轴线,距中心轴线一定距离的平行条带多边形;基于面状多边形的缓冲区是向外或者向内扩展一定距离的多变形;缓冲区分析常与其他空间分析共同使用,在生态敏感性分析中,对于水体周围不同距离设置不同敏感区,其中缓冲区的建立都用到了缓冲区分析。 (3)
54、叠置分析叠置分析是将两层或者多层要素,根据一定的目的,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的要素层的过程,新的图层包括叠加过程中多个图层要素中所具有的属性。叠置分析按数据类型分为点与面叠加、线与面叠加、面与面数据叠加、栅格数据之间叠加。叠置分析的结果不仅可以能产生视觉效果,而且形成新的目标层。 对泾县县域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其中叠置分析是加权叠加分析的方法,将不同因子图层及各个图层对生态敏感性影响的权重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最终的敏感性结果。 4.2 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生态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区域内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 感程度,反映区域生态系统遭到干扰时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并用以表征外界干扰可
55、能造成的后果。通过生态敏感性的分析评价可以清晰地掌握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能够划分优先重点保护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象。 4.2.1 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评价因子的选取与确定是科学开展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关键环节。生态敏感性评价实质上是对评价单元潜在的生态问题进行明确的认识,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对泾县县域评价因子的选取要能反应泾县县域生态环境的潜在问题,在敏感性指标因子的选取上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因子的完整性。评价因子应具有系统表述能力,能够较为完整地表达生态敏感不同层面的信息,且易于理解。 因子的可量化性。即便于用数量化的指标加以表达因子特性。 因子的可
56、操作性。因子统计数据应具备可取性与可测性, 便于获取因子信息。 4.2.2 评价因子的选取通过参考各个文献,结合县域生态资源特征(山、水、林等)以及土地利用特征,专题研究重点提炼了五大评价因子:地形、水体、用地、生态和灾害。将研究区的评价因子的敏感性划分为五个等级: 极度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 最后,将各分因子进行评价叠加,得到总的生态敏感性分区。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针对县域范围内的地形、水体、植被、用地、灾害五大生态敏感评价因子进行细分,将地形特征分为高程、坡度、坡向 3 个子因子;水体因子根据水体特征划分为河流水面、沟渠、内陆滩涂 3 个子因子;将灾害因子划分为洪涝灾害、地震断裂 2 个子因子(图 4.1)。 图 4.1 生态敏感型评价指标体系4.3 生态敏感性单因子分析生态敏感性因子分析是对县域生态空间的单个要素进行分析,分类的基础是将单个要素进行分类,即统一产生一系列混合 变量,每一个独立变量解释综合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万用表项目合作计划书
- 秘书在危机管理中的工作计划
- 建立品牌生态系统的策略计划
- 2025-2030中国防水涂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与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长租公寓市场运行动态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镀锌电线管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链式起重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铁路道岔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钢化玻璃餐具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针孔相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品管圈PDCA改善案例-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
- 2024版儿科教学查房教案模板()
- 2024-2024年上海市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24扩张性心肌病研究报告
- 卫生监督协管员培训课件
- 202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计划(五篇)
- GB/T 14233.3-2024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3部分:微生物学试验方法
- IEC 62368-1标准解读-中文
- QC课题提高金刚砂地面施工一次合格率
- 《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22年修订版(原版)
- 2023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